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神经病学定位

临床神经病学定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神经病学定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临床神经病学定位

临床神经病学定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优点  不足  解决方法

神经病学是与神经解剖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相联的学科,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高度的联系。由于神经病学教学内容多,专业性强,涉及症状体征较复杂,在既往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受到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限中充分掌握神经病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我们在重视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神经病学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部分不足。

1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

1.1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

神经病学知识内容涉及到许多的神经解剖等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课程时以往的解剖学知识遗忘较多,所以单纯讲解神经病学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和接收。这就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解剖基础知识回顾,为神经病学的理解打下基础。既往的教学模式是用挂图、画图等形式讲解,比较单调,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消化。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将丰富的图像和动态的画面结合起来,更容易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例如: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中运动、感觉系统的定位讲解,单纯地理论讲解运动或感觉传导通路解剖知识,学生可能是课堂上理解,课后就遗忘,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后,我们将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制作成动画,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将三级传导通路逐一显示,再加之讲解,对于浅、深感觉的通路,以不同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二者的共同与不同传导之处,从而在损伤不同的传导部位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与体征,为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学生们反映即使课后有遗忘,但当回忆到动态的图解就能自己逐步推理出每一步的定位诊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2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多媒体教学能够将丰富的临床资料信息载入教学之中,扩大了教学内容,并且将生动形象的临床病例带入课堂。使神经病学知识内容生动、形象化,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在通过单纯文字的表达的基础上同时更多的应用了声音、动画、图像等形式,把抽象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化的展现,它能够分解知识信息的复杂性,使要说明的问题一目了然,使学生容易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讲解中,我们使用了自制拍摄的视频动画,将典型的面瘫患者口角歪斜、闭目不能、额纹消失等体征,在课堂中真实地展示给学生。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的掌握,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与反馈,多媒体教学在神经病学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优势,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教师向学生传达更多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1.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作用,对临床技能的培养起着一定的强化作用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志愿作为教学资源的患者越来越少,这给临床见习教学带来很多困难…。临床教学医院带教义务与患者享有自主权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性,在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我们的做法是将典型的病例体征自制拍摄视频,在见习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的复习,先应用多媒体向同学们演示,如若有典型病例或患者配合的情况下,指引学生操作,加强实践性。例如:神经系统查体,让学生反复观看标准的多媒体视频片,然后相互之间实践操作,最后对有阳性体征的病人进行查体。这样避免了冒然对病人查体,学生不知所措,患者也对学生表现不满意继而不配合的现象发生。另外在学生见习阶段,有些同步的见习内容病区不一定有相应的典型病例,这时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向学生展示典型病例,继而填补了学生见习过程中的不足。

2多媒体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多媒体课件准备不足

有些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对于多媒体的理解把握不足或是过份依赖多媒体课件,只是将教科书内容过多的文字形式制作在课件上,文字满篇,与传统的板书无明显差异,造成枯燥无味,不能体现重点与难点。而另外一种极端是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将课件制作很色彩斑斓,无关的画面、动画都大量使用,造成喧宾夺主,课堂学生注意力分散,结果适得共反。

2.2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理解不够

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是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讲授知识,学生更好地接收信息。所以教师的讲解才是最重要的。过份依赖多媒体,避免照本宣科尤其是青年教师很容易忽视的问

题。部分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不能够与学生互动交流,忽略了学生的感受,造成了教师在一味的念,而学生在一味的看,而没有达到实际真正吸纳、消化知识的目的。

3解决方法

(1)多媒体教学是衔接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强有力的手段,所以我们在应用它的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将现代与传统的方式相结合,相辅相成。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它的优势将神经病学的难点重点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将典型的病例以视频形式向学生演示,这样弥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带来的神经病学教学资料不足现象。同时应该对于多媒体课件严格把关,做到有重点,有特色,避免片面追求画面的漂亮和动画效果,分散学生注意力。

(2)对于教师的培养应不仅局限于课件制作的优劣,同时应注重在讲授中与学生的互动,避免学生只是观看课件,通过提示、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做出积极地反应,努力创造出一种让学生敢想、敢问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和学双方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临床神经病学定位范文第2篇

湘雅医院是湖南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并以满分通过联合国爱婴医院验收。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临床医疗医技科室齐全。设有54个临床、医技科室,4个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20个研究室和1个医学实验中心。设有3个卫生部直属挂靠的研究中心与培训基地:国家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全国医院感染监控培训中心、全国医用高压氧培训中心;还有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卫生部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神经病学、内分泌学和心胸外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耳鼻喉科、普外科、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为省级重点学科。

在器官移植、颅底肿瘤切除、中西医结合临床、大面积烧伤、血液病、介入放射、神经病、遗传病、肿瘤防治及基因诊断等方面已形成特色。

国家级重点学科――神经病学、耳鼻咽喉科学和普通外科学

该学科由我国神经病学奠基人之一黄友岐教授于1934年创立,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杨期东、唐北沙、肖波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在脑血管病、癫痫、神经遗传病、神经肌病等研究方向成绩卓著。

其中,脑血管病研究着重研究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血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脑卒中家族聚集性的易感基因。

癫痫研究方面,着重研究了癫痫的电生理诊断、难治性癫痫的成因与治疗和遗传性致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临床神经病学定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帕金森病;临床培养;多模式教学;住院医师

在中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加强住院医师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疾病的继续教育,培养合格的运动障碍疾病临床医生非常重要。临床教学医院对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教学担负着重要责任,既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医学生进行教学;也要加强神经病学住院医师循证医学研究和专业知识的更新。临床阶段主要是传授使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临床医师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和抽象性,如何在帕金森病临床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有相对深入的了解,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总结分析帕金森病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和技巧,培养适应医学发展的专业人员。

1认真掌握帕金森病理论知识,奠定临床思维训练基本功

掌握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理论知识和临床特点是临床思维训练的前提,只有通过对椎体外系解剖和神经病理生理基础知识认真复习和理解,才能用其指导帕金森病临床实践。在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教学中遇到临床各种各样的震颤等表现和体征时,要学会把临床现象和复杂的神经解剖生理知识相结合。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临床学习的过程中,要分析不同的震颤特点、不同的步态特征、不同的伴发症状等,不但要独立理解每个知识要点,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神经解剖生理为主线,综合理解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现象。

2掌握帕金森病基础理论知识,加强临床思维培养

在临床诊断方面,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已形成规范的流程,帕金森病等神经病学专业区别于其他内科疾病的特点是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理论课内容抽象,椎体外系解剖通路复杂,传统理论课难以深入理解临床表现与椎体外系通路的对应关系。根据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特点,我们按照诊断的流程引导学生从定位诊断到定性诊断,再到鉴别诊断。在带教老师指导下,住院医师按照规范有条理的思考和分析,结合神经解剖基础,客观分析定位诊断;从患者起病形式、发病时间、家族史、临床特点、诱发因素和临床演变过程中思考定性诊断。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培养住院医师完整的病史询问和标准的专科查体。

2.1定位诊断

帕金森等神经病学专业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定位诊断。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肌张力变化以及震颤的特点结合神经解剖知识,对病变的部位做出客观的判断。定位诊断的核心依据主要是凭借病史询问提供的症状和神经系统查体获得的阳性体征。在神经专科学习时,住院医师通过细心观察会发现尽管同样表现为震颤也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解剖部位,同一解剖部位的震颤,也可能因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形成的时期不同而出现不同频率和幅度的震颤形式。神经解剖尤其是椎体外系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在临床带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然后结合具体帕金森病患者,抓住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给予定位诊断的思维训练。

2.2定性诊断

主要根据年龄、家族史、伴发症状、震颤和运动减少的诱因、起病的形式和进展的情况,对治疗的反应、既往患病情况以及实验室等相关的客观检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遗传性共济失调,以及帕金森综合征(包括原发性、外伤、血管病变、药源性、遗传性与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等)。要掌握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所呈现的共性和个性,在遇到临床具体患者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的难易程度,正向的推断可应用于症状相对明确的患者,排除法可应用于相对复杂的病例。住院医师进行定性诊断分析时既往重视临床的表现和疾病的发展过程,也要重视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运动障碍疾病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表现为震颤、舞蹈、少动、步态异常和肌张力障碍。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表现并不完全一样,如帕金森病,有的表现是震颤为主型,有的表现是少动为主型。而临床表现类似的患者有时也可能是不同的疾病,如都是震颤,有的诊断为帕金森病,有的诊断为特发性震颤。因此,在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要培养住院医师临床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在临床实践中严格按照规范的思维模式反复训练,提升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诊治的能力。

3融合多种教学模式,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3.1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强临床思维训练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教学方法,其不足之处在于学生主动性、参与性不够,椎体外系复杂的神经解剖通路依靠文字无法直观表达。目前通用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把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1-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将抽象复杂的椎体外系基础知识赋予直观的体现。在征得患者以及家属同意的前提下,上级医师在查房时可以把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发作过程及时录制成视频,使学生对疾病的表现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并辅以文字和语言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可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在临床教学中注意不断积累、收集、总结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典型病例和不典型病例,构建多媒体病案库[3-4],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弥补临床教学资源的缺陷。教材中所讲的临床知识往往是典型的,但在临床学习中,住院医师会发现临床遇到帕金森的病例,与教材所讲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符合。有的早期表现很像帕金森病,后期却证明是多系统萎缩或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因此对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基本特点和共性,带教老师可以通过临床典型病例使住院医师掌握;对于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复杂性和个性,带教老师要以不典型病例为辅助,使住院医师充分了解疾病的复杂性,培养临床发散思维能力。

3.2结合教学医院实际情况,适量引入PBL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次提出培养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PBL尽管不适合所有临床教学,但由于它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一些经典疾病教学中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5]。PBL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基础、临床知识的分割,以问题为导向,把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有机衔接成一个整体,在老师的启发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重新复习必要的理论知识,让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帕金森病例时,将椎体外系复杂的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病理知识和帕金森病临床特点贯穿融合,有利于住院医师对帕金森病临床特点的理解,适合于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教学。目前PBL在国内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在有些经典病例的学习中教学效果不错[6-7]。在教学医院神经科带教老师首先要结合帕金森病实际病例,精心编写PBL教学案例,一个好的PBL教学案例是PBL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其次针对PBL教学案例提出一些教学问题让学生主动查阅文献,以引导学生参加集体讨论,根据临床特点主动学会归纳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分析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支持点和不支持点,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帕金森病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神经专科住院医师,既可以围绕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也可以是疾病的研究进展、新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主动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在提升临床能力的同时,也有意识的培养了专科住院医师的科研能力。我科在帕金森病教学中引入PBL教学后,注重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进行跨专业和多学科的综合训练,显著提高了神经科住院医师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3.3临床教学中积极借鉴循证医学,培养临床科研意识

临床神经病学定位范文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我院2006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以班级为单位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32人,为传统教学方法组,B组(实验组)为31人,为病例分析组。见习时间为2个月,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对照组全程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即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实验组采用病例分析方法,由授课教师认真准备1~2例诊断明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常见病例,据课堂内容适时出示病例,以可能的病因、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案、预后为程序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1.2.2 评价方法

两组学生见习结束后我们采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等内容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使用SPSS 13.0软件对两组采用t检验统计方法进行处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两组见习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A组为(70.6±3.34)分,B组为(78±4.08)分,P

3 分析与讨论

临床见习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内容,通过接触患者和病例,增加对疾病的感性认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例分析教学法是针对这些目的采用的教学方法。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即PBL)病例教学法引入医学教学领域。目前已在国外医学院校较普遍实施并显示良好的效果[2]。在国内也已有多篇文章报道病例分析对临床教学有促进作用[3-4]。

通过2个月渐进性的见习,可以看出病例分析组的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组的学生,因为病例分析组的学生通过形象的教学方法,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把临床实践的实际情况真实客观地反映给学生,给学生以真实感、投入感,仿佛置身于现实的临床实践之中,训练学生分辨是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获得真实的知识。

近年来通过临床教学发现,病例分析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在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医学院校推广[5]。传统教学过多地专注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课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创造性、灵活性和主动性不足,而病例分析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使学生能够直观的通过她们所熟悉的临床病例引导出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通过病例分析,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学习相关的解剖学内容,同时通过病例分析的过程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能够利用解剖知识分析实际的临床病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同学在病例的驱使下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因为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并且在直接影响后,提高了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了解剖学水平,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展病例分析教学,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和重点,学会运用医学基础知识解释临床表现,拓宽对疾病正确诊治的思路。病例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比较、归纳、演绎等临床思维能力。

4 体会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应用病例分析法在临床见习教学中,效果明显。从而体会到:①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知识的连惯性,尤其是把神经系统解剖结构知识融入到病例分析中;②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讲解的条理性和生动形象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生动、直观地演示某些临床典型病例;③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加强神经科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先定位、后定性的临床诊断思维模式;④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加强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广泛联系,融会贯通,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卢秀真.病例分析法在中专护理解剖教学应用效果分析.解剖学研究,2008,30(4).

[2] 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等.国外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3] 姚运红,罗泊涛,赵颖海.以病例讨论为引导的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评价.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3):308-309.

临床神经病学定位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神经病学教学,多层次医学人才,人才培养需求

神经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目前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也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难以学懂、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在神经病学教学中,我们针对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了一些教学探索。

1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通过对神经解剖学、病理生理、免疫等基础知识的复习,加深学生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也经常发现,解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神经病学课程的学习在时间上间隔过久,很多学生在学习神经免疫性疾病时,基础课程的知识有所淡忘,感到授课内容非常生涩,难以掌握。这就要求临床教师综合相关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通过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免疫及免疫病理知识的联想和综合复习,自然地过渡到相关疾病,进而讲授神经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原则,加强临床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真正达到融会贯通,以满足多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1]。

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往往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单一学科教学目标与整体医学教育的统一性[2]。临床教师如果没有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对一些与临床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的重要进展知之甚少,必然会造成基础与临床教学相脱离的状况。而且,理解是掌握和记忆的保证,在学习一种临床疾病的时候,只有理解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解剖学基础以及发病机制,才能掌握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因此,在临床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将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较好的整合,是搞好临床教学的关键。这样才能达到新世纪医学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既有丰富的基础医学知识又有精深的专业水平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是指跨出学科界限,在学科之间发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由于其是应用2门及以上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故亦称“交叉学科”[3]。国家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研究型人才要具有独立获取国际前沿知识、分析专业问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2个阶段,基础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阶段。实验教学是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单一科目的实验学习无法体现跨学科、交叉渗透、观念创新及技术创新等综合实验内容,往往缺乏实验整体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研究性。目前综合性实验项目常常将各个部分的实验优化组合,是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补充的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用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方面可以改善单一科目实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综合实验技能,为之后的跨学科创新实验打下实验技能基础。加强交叉学科的培养方法包括: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的申报;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定期开展跨学科创新学术论坛,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根据学科中的前沿热点问题提出研讨专题及方向,促进各学科专家之间及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可以构建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鼓励并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

3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循证医学模式的普及和深入,对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医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疾病诊疗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培养临床科研创新、分析、处理、应用、实践能力。现如今,如何在学习期间,依托学校强大的理论及实验支撑、临床医院丰富的病例资源、导师的学术及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其培养成具备一流科研能力的临床医师,值得探讨。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培养发现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加强对以下方面的重视:(1)重视加强研究生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研究生整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2)重视拓宽知识渠道,完善知识结构:只有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在专业上有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学生还要充分了解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知道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等等。(3)重视动手训练,提高临床/科研业务水平:研究生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研究生通过临床和实验的培训。使其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为其科研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重视文献综述能力培养:提高文献综述能力,首先需使其学会如何实时准确获取高质量的科研信息,围绕本专业广泛查阅文献,追踪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是提高临床医师专业技能水平和科研思维的重要途径。(5)重视培养多种能力,全面提高科研素质:这些能力不仅包括临床能力、实验能力,还包括观察、选题、设计、讨论、数据分析及论文写作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信息获取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科研素质得以提高[4]。

此外,研究生阶段正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是从事医学科学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因此,导师要善于适时鼓励研究生对科学问题大胆设问,深入探索;帮助研究生与成功研究者接触,培养科研精神,分享成功经验,为学生创造条件,多途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5]。

4 结语

在21世纪医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医学院校都已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及留学生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国家针对五年制本科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优秀的临床工作者,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神经病学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级临床工作者,除了在教学中注重与临床的结合外,我们加大了对专业外语的要求,重视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培养专业型医学人才;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是研究型医学人才,在神经病学的教学中无疑将加大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现在,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模式也在逐步试行[6],更重视基本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意在为国家提供高层拔尖创新人才。因此,神经病学教学如何适应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需求是神经科临床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探索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欢,周文斌,肖波,杨晓苏,胡波.神经免疫疾病教学中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