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中的数学知识和应用

美术中的数学知识和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中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中的数学知识和应用

美术中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数学知识;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06-0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你在雄伟的建筑前驻足观望,心中为人类的伟大而喝彩,是否能觉察到数学与艺术的美妙联系;当你流连于博物馆和美术馆,惊叹着那一幅幅精真的名画,是否能觉察到数学与艺术的美妙联系? 

案例1:初三美术教学中,有一课是纸的立体构成,其间要涉及不同几何体的制作与组合,将用到数学的等比例的知识,圆的知识,体积的计算、点线面的关系等。在这一堂课中,有些学生用数学知识精密计算,制作非常精妙。学生制作了六面体、十二面体、甚至难度较大的二十面体,并且小组合作组合成了各种造型:有抽象的,有具象的,非常精彩。有些甚至作为教师也自认为完成不了。不得不请教学生是怎样设计的?当看到学生制作过程中用了等比例关系,并用计算器进行了计算,熟练地用圆规、直尺等工具时,才感悟到是数学知识在美术中的运用的多么巧妙。课后请教几位数学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询问,并尝试在该教案的设计当中增加了些数学知识应用,如将数学知识中立方体的十一种平面展示图介绍在纸的立体构成课中。试教过后发现由于理解了数学知识,连一些平常画不好的同学也投入地制作起来,也能设计出不错的作品来,从中获得很大的成功感。学生也体会到了学科间的联系和互利关系。 

数学——抽象的思辨,严密的推理,逻辑的论证,精确的计算,步步为营的思维方式。而艺术是对哲学思想的变迁和艺术家们对多变的技术环境的反应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艺术是浮想联翩,潇洒不羁,蔑视规律,跳跃的思维律动,弥漫出若即若离的艺术图景。 

乍一看,数学与艺术理当看作水火不容,但细细品味,无论是美术、雕塑,还是音乐、舞蹈,每件艺术品都有其独立于其他作品的个性。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表现它们个性的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它去了解艺术,那么艺术虽然广博,也就不那么神秘了,而这个工具就是数学。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数学的语言和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五彩缤纷的艺术生活之中,数学与艺术蕴涵着内在的统一。 

在美术教学中适当讲解数学知识的运用,不仅不会妨碍美术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理由一,数学所培养的理性思维结果显然会促使学生更精确地表达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对图象的表现力; 

理由二,数学所倡导的逻辑思维必将会启迪孩子通过美术活动能举一反三,寻找各种逻辑和规律,并在各种其他领域进行创新,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让学生及时体验学习成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纠正、点拨,以及归纳总结。数学知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是新的课题,在美术课堂中合情合理运用数学知识是必要的。 

二、数学知识在美术课堂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80年代我国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另一本是《视觉思维》。这两本书出版后,受到我国艺术界和科学家的重视,人们真正认识到艺术活动涉及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思维对人的智力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美术以开发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为主,而数学以开发大众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美术教学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是有着理论上的基础和实践操作的支持的。 

(一)数学有系统的美学理论,这些理论在美术教学中提供相关支持 

1.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一次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观点,认为宇宙的和谐是由数决定的。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数学形式和结构的对称性、数学命题关系中的对偶性、数学方法中的对偶原理方法都是对称美的自然表现。此外,像正多边形、正多面体、旋转体和圆锥曲线等都给人以完善、对称的美感。 

2.数学美学方法的特点:直觉性,审美直觉是数学直觉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情感性,数学美学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审美主体的数学美感之上的;选择性,数学美学方法是自觉地依据美学的考虑来做出选择的方法,这种选择性是导致数学发现发明的指路灯,因此,它又使数学美学方法具有创造性。这些方法同样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美感尽管表现为主观的,但它最终是来源于活动实践,数学中丰富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因素(简称为美因)是美感产生的客观基础。 

(二)审美教育的特征 

1.和谐性:“和谐”是美学的一条重要的原理。无论是数学教学,还是美术教学,都是要理解的特征。 

2.形象性:美育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它总是通过审美对象的鲜明形象来诱发和感染教育者的。数学中直观教具、精美图形以及数形转化的方法都能产生审美教育中的形象陛。 

3.自由性:美育给人以自由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只有进入自由境界,才能产生美感,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善于引导和启发。 

4.鲜明性:审美教育伴随着情感的激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在心灵中留下鲜明的印象,有时,即使知识被遗忘,而那触动情感的形象,却终生难忘。 (三)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面,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能力的发展是以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主动建构的。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学生操作、演示、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的获得活动,才能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通过实践得到的知识、能力、方法,才能长时间的保留而不遗忘,这对激活学生潜能和让学生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三、利用数学知识辅助美术教学的策略 

1.利用比例知识辅助学生的构图观 

案例呈现:浙教版美术14册有一课是图表的制作,而数学13册也有图表这一课,当我汇集学生的图表作业后,发现问题1:某些学生图表作业从美术角度设计来说是新颖的,但数据很明显是不准的,甚至是随便估计出来的,导致整个图表是无效的。问题2:某些学生有数据的精确统计,但如何归类设计和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是欠缺的。 

案例分析:初一数学和美术教学当中都有关于图表的内容,不同的是在数学中侧重于数据的计算、统计与整理,而美术课是把这些数据直观成清晰可认、造型新颖的图表形象。但二者并不矛盾。如果美术课中单纯只重视构图设计,而不考虑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和精确性,那只会养成学生闭门造车的坏习惯,不会学以致用,这样的结果也是与美育的目标相违背的;而数学光会计算,不知如何联系实际,只是美观实用也是不行的。把二者结合起来一定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相辅相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几何图形概括形象,培养学生想象力 

案例: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积极寻找教材与美术学科的结合点,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美丽的对称图案,在分类中感知轴对称图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新知探索之中。这样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美感、亲近感,从而产生兴趣。在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对称轴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应用轴对称的知识,设计制作贺年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对称性是数学美的最重要特征。由于现实世界中处处有对称,既有轴对称、中心对称和镜对称等等的空间对称,又有周期、节奏和旋律的时间对称,还有与时空坐标无关的更为复杂的对称。 

素描当中,讲究先整体再局部的方法,往往先用几何和比例知识把复杂的对象简单化、概括化,再去塑造每一步的细节。 

美术作为狭义的艺术,其中蕴藏着数学。绘画艺术中三维现实世界在二维平面上的真实再现,需要依据几何学中的透视理论,艺术家们对透视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几何原理应用于绘画的数学透视法。同时,对同一物体在不同平面上的投影的特征的思考,成为射影几何的出发点。而黄金分割理论画家们一直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应用,它本身更是数学上的研究重点。以分形几何学为理论基础的计算机图形学为艺术家的创作和想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美术教育中离不开数学。 

3.利用数学知识辅助解决教学难题 

例如在指导学生做包装盒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平面效果图时,很多数据的计算是缺少不了的,有了精确的数据,也就是矢量图,才能奠定优秀的美术设计的成功,否则再好的想法也是空谈,并不能让学生领略到设计的实质,也不能品味到设计变成实物的成功感。学生在制作模型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辅助解决制作的难题。 

欣赏教学中运用。例如在欣赏达芬奇的名作中,适当地介绍黄金分割知识,有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作品,走近大师。之所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么著名,原因之一就是画中蒙娜丽莎的头和两肩在整幅画面中都处于完美的黄金分割点上,使得这幅油画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和完美。黄金比还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 

4.辅助教学演示,形象展示艺术效果 

案例:在向民间艺术家学习这一单元中,有一次讲解团花的折叠方法:一张正方形纸按对角相折二次展开后是分割成四块,而相折三次展开后是分割成八块。学生们疑惑了,为什么不是六或九呢?他们因此自觉地用数学乘方知识去寻找答案,也很快理解了设计团花的奥妙。 

我深深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不是学不会,而是要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教;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探究知识的欲望,而是要看我们教师怎样去培养;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创新的能力,而是要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作为美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尝试把美术与多种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探索和创新,将各门学科整合到美术教学中来,综合开发学生的潜能。 

数学是促进艺术的文化激素。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数学本身具有艺术的特征,即对美的追求。一些形式简洁、结构完美的数学概念和原理,激发、启示着艺术创作的灵感,成为艺术领域永不枯竭的美的源泉。当然,我们在美术课上运用数学知识,一定要正确认识数学在美术课中所处的地位,注意尺度,不能喧宾夺主。将美术与数学有机地整合,相辅相承,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教学中,把美术与数学学科有机整合起来,学生对数学与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美术课程就会有一种新鲜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就会想学、愿学、乐学,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会增强。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积极陛更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更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越来越新颖。 

参考文献: 

[1]《美学与数学美学》,湖南数学网 

[2]杨柯.《数学与美学》 

美术中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作业;学科整合;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54-02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程目标由“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有效地学习,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通过个性化作业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正视现实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传统作业几乎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翻版、克隆,大部分作业都是内容统一,形式单调,方法机械。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厌烦情绪。“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设计个性化作业是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我认为在当前的“减负”的大背景下,为学生设计个性化作业是教学中的一个创新。学科整合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研究和实践,数学作业设计应注意学科的整合,体现多种知识、方法与能力的综合运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要求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增进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个人不同的爱好设计数学作业,增强作业趣味性,使学生达到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双学科或多学科“共赢”的目的。设计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型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与语文学科整合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定律来历、数学课堂上的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等以数学日记、手抄报或创编童话故事等形式,用文字进行表述,既能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是数学作业的一种尝试,体现数学作业的个性化,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选择作业材料的自由。学生在数学课上、课后或做作业时有什么想法、体会、启发等,都可以写在日记上。这不仅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还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有助于师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如有一名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道:“我在学习三角形时,懂得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的特性,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例如,自行车架子、电视塔、塔吊等。一些不稳定的椅子、桌子钉一个三角形,就能使它们更牢固。如果将来我要发明什么东西,就尽量用上三角形,这样它就更结实、不易损坏。”这是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产生的想法用手抄报的形式表达出来,为学生创作提供了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思考、体会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也会从中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与美术学科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教师要找到数学知识与美术学科的相关点,设计成数学作业,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在“画数学”的活动中回味知识的魅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如,在学习“轴对称”知识后,我让学生去画一画蝴蝶、蜻蜓、天平等,使学生从绘画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又如,学习“图形的拼组”知识后,让学生利用熟悉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与三角形、圆形拼出各种图案。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颇高,他们开动脑筋,拼出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图形,有美丽的孔雀、健壮的马、卡通式的船、可爱的小房子等。再把拼成的图形粘贴在一起,用彩笔涂上色彩,就变成了一幅幅既活泼又可爱的图画,不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三、与思品学科整合

古往今来,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教书先育人,让学生具有高尚纯洁的品质,明辨是非的能力,热爱劳动的精神……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将数学知识与思品学科整合,因为在小学数学课本上有许许多多的题目都与品德教育有关,有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的;有热爱自然,爱护野生动物的;有节约用水,绿色出行的……如果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恰当地融入这些内容,就会使学生明白品德教育无处不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四、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如今,信息技术已走进课堂。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图像、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特点,是理想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效果更好。它能使学生对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合理地进行整合,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需要。

例如,以信息技术中的“几何画板”等应用程序为平台,在学习“认识图形”等知识后,让学生画自己喜爱的物品,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五、与音乐学科整合

美术中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特别是对数学这门处于教育改革前沿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调整,并制订了新的课程标准,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人。那么,怎样在新课程下实施创新教育呢?我就数学教学角度浅析如下。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数学以生活为基础,又为生活服务。新课程体现了“生活・数学”这一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培养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并在生活中创造性地应用数学。如,在学习《数据在我们周围》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了生活中的大量数据,并尝试运用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进行分析,并且记录在数学日记里。这样,学生既培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1.人人参与,张扬个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让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班级氛围。如,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时,可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线段、射线、直线三个角色,总结它们各自的特征,并让其他的同学说这三个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采用数学游戏的形式为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身心潜能,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2.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自信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励学生消除自卑,增强他们成功的欲望。如教学《从三个方向看》后,我给出由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请学生用小正方体摆放出实物。我鼓励一个学生把他的做法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说出理由依据,同时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后来,这位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亦逐渐活跃,并且带动了其他同学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提供合适的数学背景材料,吸引学生。教师应从巧妙的实践活动和实例出发展开教学,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创设了 “鸡兔同笼”的情境,要求学生用方程的思想去考虑,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设未知数,寻找等量关系,尝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陌生的知识、方法,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4.鼓励学生写数学作文。数学作文就是学生写与自己有关学习数学的体验与收获的文章,其内容一般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自己的学和探索的过程,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揭示数学的本质,揭示数学的知识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甚至是更高层的理性价值。它可以是对数学现象、数学问题的看法、认识和探索,可以是对数学中简洁、统一、对称等美的认识和感受,可以是对数学学习兴趣、动机、方法、思想等的感想和反思,可以是对数学知识、教师教学等的批判性思考,可以是对所学数学知识跨学科应用及整合的理解,甚至是由数学而产生的科学幻想和猜想。数学作文的文体不限,多种多样。如,一个同学从美术课上受到启发,写出了自己的体会《美术中的数学》;一个同学以“我”的形式介绍了五角星的画法;还有一个同学阐述了《图形的演变》的魅力,等等。虽然他们表达得不甚准确,但我都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因为他们毕竟写出了自己的亲身体会与认识。

三、开展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

1.重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教师可通过相关例子,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诱发数学学习动机,增强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激发创新意识。如,在科学记数法a×10n中,n的取值不同,它表示的领域就不同。于是,我让学生收集光年和纳米的有关材料,使他们了解科学记数法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学生知识涉猎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同时,学生在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进行了知识的创新。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若对教学内容巧安排,对问题巧引导,不仅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解题中,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在探究、观察、思考中培养思维能力,训练思维创新。如学习《公式法分解因式》后,我让学生练习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x2+6x+8。学生根据式子特点很自然地 想到完全平方公式,而所给式子不是完全平方式,常数项若是9,它就是完全平方式。于是,学生尝试着把8写成9-1,再利用结合律,把式子写成(x2+6x+9)-1=(x+3)2-1,继而利用平方差公式完成本题的训练,达到思维创新训练的目的。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注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挖掘教材、提出疑点,哪怕所提问题不甚成熟,都要认真对待,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例如,学习《等腰梯形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例:已知等腰梯形的上底为4,下底为7,一个底角为60度,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这个等腰梯形的腰长?有的同学示意能画出图形,有的同学说可以把等腰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也有同学说可以把等腰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显然,这个题目的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在当今教育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教育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教育的开展,以又快又好地培养出适时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术中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范文第4篇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觅数学

小学低年级数学相对比较简单,在生活中也往往能找到它的原型,关键是如何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去寻找数学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随处可见。课堂上我们也要有效地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变未知为已知,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础,这样就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身临其境,产生亲切之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良好感知心理。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如教学“小小商店”时,我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好各种面值的“假人民币”。在课上指出: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购物,比一比,看谁成为最佳的购物能手,用同样多的钱,去买最多的不同物品。(课堂的一角设为“小小商店”,在商店里有真的东西 。)学生听后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认真地买、算。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兑成一元。理解10个一角,就是1元。这样让学生在以后进行购物时有了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的原型,经过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上升到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无穷乐趣。

如上完“数数”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小朋友们,今天请你们回家找数字!看看家中什么物品上写着0、1、2、3、…这样的数字?然后问问爸爸妈妈这些数字有什么用?”第二天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妙回答层出不穷,促人深思。其中有一个小朋友一连回答了好多种:“电话机上有数字0、1、2、3、…它的作用是用来拨号打电话的;遥控器上有数字,是代表频道的;日历上的数字是表示日期的;钟表上的数字是表示时间的;空调上的数字是代表温度的……”他的回答博得了全班学生的热烈掌声。我随机应变,让学生利用这些数字联系生活实际分别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顿时,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说开了:“我家有三只母鸡。”“教室里有两块黑板。”“妈妈买了10个鸡蛋。”……一个小小的问题拓宽了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意可表,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字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在亲身体验和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激发了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真实情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科学化发展,也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良好意识。

二、联系生活现象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在现实世界里有广泛的应用。数学课程的教学,就要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下,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下成长,过着衣食不愁、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生活中的问题很少有机会遇到,更没有机会去解决了。因此,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很陌生,一旦遇到就束手无策。在实践活动课中,我大多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如一年级上册,结合加减法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愉快的周末”,选取的是关于学生周末的一些活动,如文艺队、美术队、套圈小组、过独木桥小组、接力赛小组,图文结合,让学生来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得动脑筋找相关信息,从图中搜集信息,组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犹如上面所讲得“小小商店”,在课堂上创试了购物后,生活中就能单独去商店买东西,还知道怎么买合算,怎么买不合算。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就能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我们不仅要学数学,而且要会“用”数学。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大胆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亲身感知、体验、探究中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们要积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设一切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并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生活中得到展示、磨砺。

例如,学了“10以内加减法”之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购物”的教学情境:

商店里有以下商品:

“小红有10元钱,可以买几样东西,是哪几样?”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在我的鼓励指导下,学生用如下的数学式子有序的依次表示为:

(1)把10元分解为2个数的和:

5+5=10 2+8=10 3+7=10 4+6=10

(2)把10元分解为3个数的和:

2+2+6=10 5+2+3=10 4+4+2=10 3+3+4=10

(3)把10元分解为4个数的和:

2+2+2+4=10 3+3+2+2=10

(4)把10元分解为5个数的和:

2+2+2+2+2=10。

这种图文并茂的应用题,使学生感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锻炼了捕捉信息的能力,又增强了应用题的趣味味和实用性。学生从图中获得各种商品价钱的信息,又从文字中获取“小红有10元钱”的信息。整个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等学习过程。这样不仅巩固了10以内的加法,而且拓宽了学生之间数学知识的交流,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美术中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 数学 应用能力

Brief talk about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mathematics

Liu Suyun

【Abstract】Mathema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ultur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by knowledge, enables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abilit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this is to have a math education to improve citizen qu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orbit. Therefor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thematical applied consciousness, improve the students'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s important.

【Keywords】Students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ability

1.为什么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1.1 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除了要学好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忽略了从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的需要,因而学生对数学的作用产生疑惑也就不难理解。事实上,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应该从更广阔的范围上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1.2 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方程在物理学中的混合运动问题,地理学中的降水量、温度问题,化学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的应用;一次函数知识与经济学中的利息、外汇换算,化学中的定量计算,信息学中的图表等的联系;立体几何在化学晶体结构、美术透视,地理中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的应用;排列组合在化学中讨论由原子、离子等微粒组成的物质种类,在生物中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可能性的讨论等应用;三角函数在物理交流电、简谐振动中的应用;向量在力学中力、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速度、加速度等的应用。数学知识不仅解决了这些学科中的一些问题,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2.1 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作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我在教学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就打破了传统的形式,将新知识构建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了许多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2 用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周围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的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