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规律;体育规律;训练规律;关系
中图分类号:GS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01-05
投稿日期.2006―09―25
作者简介:葛春林(1954-),男,安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1 认识视角:从本质看规律
本质界说:事物的本质就是关于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原因。讨论本质,是为了发现和遵循规律。认识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就是为了掌握它们的基本规律,促进事业的发展。
规律界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了事物必然的发展方向。
从本质看规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就把握了规律。因此,认识事物的规律,应当从事物的本质和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开始。
2 教育规律、体育规律及其关系
2.1教育的本质
2.1.1不同观点评介 目前,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外部属性说
该类观点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等。
第二类,内部属性说
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社会化说、个性化说、培养人说、传递说等。
第三类,脑力劳动说
这是最近有人提出的观点,认为要探讨教育本质应寻找新的切入点,并指出教育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脑力劳动”。
第四类,内部属性之间以及和外部属性之间本质的关系说
从教育本质的内部属性看,讲的是“教育是什么”,从教育本质的外部属性看,讲的是“教育应当是什么”,这样在定义教育本质时就出现了两个本质:一类为真实存在的、客观的东西,即“实然”的教育本质;另一类为应当存在的、带有规范性、价值性的、主观的东西,即“应然”的教育本质。出现“实然的”与“应然的”两个本质,违背了唯物辩证法本质是客观的原理。他们认为将教育本质问题变成“教育应当是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停留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上:以价值判断代替对本质的客观描述。认为“实然的”与“应然的”教育本质是统一的,共同构成教育的本质。
2.1.2我们的观点我们认同第四类的观点。
哲学上认为:规律是指事物和事物之间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必然的关系。可以这样认为: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事物间的本质关系,是指教育自身的本质的关系,故是内部规律;教育的本质与其它活动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是外部规律。
2.2教育规律是什么
2.2.1定义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其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2.2.2特点 1)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只要教育现象存在,教育规律就存在。
2)是反复起作用的。教育在任何状况下都受到自身规律的制约。
3)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受阶级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2.2.3教育规律的最一般说法:教育规律包括两条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
2.2.3.1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性,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如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如培养所需人才、促进政治民主等)。
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也影响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如促进社会意识的传播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2.3.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三大要素:
遗传素质既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又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对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所不同。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3体育的本质是什么
2.3.1不同的观点对体育本质含义的不同理解,主要基于三种不同的分析角度。
第一类,教育说
即从教育的角度看体育,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不同于竞技运动,如“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手段)的教育”。竞技运动则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代表性观点:就本质而言,体育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而有意识进行的教育活动。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教育。
第二类,社会文化说
即从人的社会文化角度出发认识体育的本质。认为体育是人类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代表性观点:体育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建创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它存在于每一个特定时代或特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之中,随着人类社会中需求的改变而调整着本身的内容和
结构,改造着自身的功能。
“体育是人类通过专门设计的身体运动和游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竞技水平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三类,双重属性说
即从人的生物和社会两重性进行分析。
代表性观点:认为“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运用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运动手段,作用于人类个体和社会,取得物质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综合效果的社会活动”。
第四类,身体活动说
即体育本质是人类为自身特定的目标(适应与丰富社会生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竞技水平)而专门设计的身体活动。“身体活动”既是体育的属概念,又是游戏的种概念,反映了体育的文化本质;体育具有娱乐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健身性等本质属性;根据体育目标的不同侧重点(适应与丰富社会生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竞技水平),可以将体育划分为适应身体活动、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
2.3.2我们的观点:我们认同第四类的看法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身体活动作为体育与体育的娱乐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健身活动等属性之间的内部联系,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联系在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了体育事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因此,可以说我们所认识到的体育规律,就是身体活动及与若干本质属性关系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基于这个看法来探讨体育规律。
2.4体育规律是什么
2.4.1定义体育规律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4.2体育规律的特点 1)是体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
2)是反复起作用的。体育在任何状况下都受到自身规律的制约。
3)体育规律的认识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2.4.3体育规律基本内容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体育产业的运作规律;以及学校体育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4.4体育规律的运用 在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下,体育的具体规律在实践的运用上也所不同:比如在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运用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政府及社会组织体育开展原则;以及促进体育市场形成的原则。在竞技体育制胜规律运用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训练的系统不间断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比赛与训练相结合原则等。
2.5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的关系:同一与差异
2.5.1在与社会和人的发展关系的意义上具有同一性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与体育基本规律中的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体育产业的运作规律,以及学校体育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上具有同一性。
2.5.2在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上存在差异性 由于事业发展的目标的不同,以及当今体育发展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分化状况,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其规律有它们的特殊性。对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的认识,应当在不同的方面进行。
1)在教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学校体育规律是服从于教育规律的。它是教育中的一部分。
2)在竞技体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竞技体育规律和教育规律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在群众体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群众体育普及规律和教育规律是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 普通教学规律、体育教学规律及其关系
3.1普通教学规律
3.1.1定义教学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稳定的联系。即是说,当一种联系或关系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时,才可以称之为教学规律。
3.1.2教学规律的内容
3.1.2.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还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也有明显的决定作用。
3.1.2.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这里的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身体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健康与各部分的功能;二是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三是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性格等。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学要以学生身心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条件,这是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共性而言,同时,人的发展还有个性(个性差异),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发展的共性,也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
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前面所说的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意思是要说明,教学要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成熟程度及特点作为基础,并与之适应。另一方面,教学不只是消极地去适应发展,教学还可以积极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如维果茨基(前苏联)“最近发展区”理论。
3.1.2.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教与学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动者。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有两个侧面,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即主导与主动的统一。
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3.1.2.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的规律
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七个要素。
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孤立地、简单地产生的,而是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换言之,教学过程的每一要素都在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
3.2体育教学规律
3.2.1定义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
3.2.2体育教学规律的内容观点一:体育教学规律包括一般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普通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所特有的规律)。
1)一般教学规律:(也可以说是上述“(一)教学规律”的另一种归纳)
社会制约性规律
认识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2)特殊教学规律:
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即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
强,体内能量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期间,称为“工作阶段”;经过间歇和调整,可以使体内的能量储备逐步恢复并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是“相对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的休息和能量补偿,机体恢复水平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根据这一规律,为了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之效,后一次课应尽量安排在上一堂课后的超量恢复阶段。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学生身心同时参加活动,在反复的练习和休息的交替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功能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一节体育课来看,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
观点二:体育教学的五大规律…
1)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运动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巩固到巩固的发展过程。
运动技能形成、提高的过程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虽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次课只有45分钟,每周只有间断的2―3次课,体育课安排不可能明显地体现和准确地划分出动作技能掌握的这三个阶段,但从一个动作技能掌握的长链结构看,仍然是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的。
2)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教学是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的体育习得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必定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生理负荷越大,对学生身体产生的生物性痕迹效应越深,对体能提高的效果也越强。但是作为教育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不同,其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生理负荷和生物性改造,还有其他方面的教育意义。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合理地利用生理负荷,又要合理地控制胜利负荷,这就是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过程是:①热身和逐步增加运动负荷的阶段;②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的阶段;③恢复和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阶段。
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育运动文化和身体锻炼的知识,体育教学中所培养的认知也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运动认知。由于体育学科具有独特的运动认知体系,所以体育教学还要遵循体育知识和运动认知的规律。
体育学科特有的运动认知体系是不断提高人体对物体,对自我的速度,对时间、空间、距离、重量、力量、方位、平衡、高度等因素进行识别和控制的能力,是一种“身体――动觉智力”。所谓身体――动觉智力主要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体能否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使之对事件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是否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构成身体――动觉智力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有效地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二是熟练地操作物体的能力,三是体脑协调一致的能力。
体育教学中运动认知过程是:①广泛进行感性认知,形成感性基础的阶段;②进行理性的概括,形成理性认知的阶段;③将理性的认知演绎到各种运动情景的应用阶段。
4)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在集体合作、配合和相互帮助中进行的。
因为体育项目和活动中大多数都是以集体形式呈现练习的,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集体性学习体现了体育的特性和目标指向。因此,体育教学要注重和突出学生体育学习的集体性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教育的过程是:(1)组成集体,形成集体因素的阶段;(2)集体巩固,在集体中接受教育的阶段;(3)集体成熟,自觉进行集体的阶段;(4)集体分解,形成新学习集体的阶段。
5)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地体验运动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健康的前提条件,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把握的客观规律。
体育本身就是充满了乐趣的运动文化,学生对体育的乐趣追求也是体育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体育中的乐趣可使体育教学成为活泼和充满乐趣的过程,忽视体育中的乐趣也可使体育教学成为“身顺心违”的过程,成为“磨难”的畏途。
体育教学中的乐趣体验过程是:①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技能水平上充分地运动而体验运动的乐趣的阶段;②学生向新的技能水平进行挑战从而体验运动学习乐趣的阶段;③学生在运动技能习得以后进行技术和战术的创新从而体验探究和创新乐趣的阶段。
3.3普通教学规律与体育教学规律的关系:同一与差异1)同一性: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规律中也包含着一般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普通规律),即在认知发展方面的教学规律。
2)差异性:我们认为,在体育教学规律上,它有自身特殊的教学规律。即在技能发展和身体健康促进方面的教学规律。
4 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关系
4.1教学规律(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前已论述)
4.2训练规律
4.2.1定义运动训练规律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诸因素中本质的联系。
4.2.2运动训练规律的内容及其运用 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是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如下原则的遵循上:
1)“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
2)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3)训练的系统不间断原则;
4)周期性原则;
5)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6)比赛与训练相结合原则等。
4.3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的关系
4.3.1同一性由于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同,教学规律和体育规律具有同一性:1)一般教学规律中的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的规律;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的规律,也是训练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2)体育教学规律中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包含着运动训练规律的基本内容。
3)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可以协调地发生作用。因为知识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的协调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问题。
5)训练效率的提高为教学活动提供时间保障,教学活动的充分开展也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3.2差异性由于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不同,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又有各自的特点。
1)一般教学规律体现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的培养上,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和身体健康促进方面,而训练规律体现在人的“竞技能力”的培养上。
2)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教学计划安排上,它基本是整体的、连续的、稳定的和不易变更的;而在训练计划安排上则是个体的、针对性的、比较容易变更的。
3)在实施的对象方面,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一般的教学对象上,采用班级授课方式;而在运动训练的训练对象上,基本是个体的、个别的,是少数有潜质有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
4)在内容安排方面,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内容安排上,采用材进行授课;而在运动训练的训练内容上,基本是单一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
关键词:师范学校;体育教学;教学特点;教学模式
一、知识的系统化、教学的整体化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校园的那一刻就要做好学与教的准备,要致力于面向小学,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大体上要做好对小学教材的熟知,有什么内容,需要什么教学素质。要做到以知识、技术、技能为中心的智能结构原则,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创造性发展的原则,面对小学体育任务主要就是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教的主要就是一些跑、跳、投、支撑跳跃等一些基本技巧。同样在师范院校,也要针对这些内容进行传授,尽可能的用一些模仿的动作进行传教。并且要学会运用自己学的某一点知识,就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作较有深度的分析,这样可让学生做好知识的系统化,积累到较多的教法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专业训练的规范化
师范生教体育的总体能力就是会喊口令,会带操,会教法。喊口令用地对与否,关系到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所以要做到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语速适度,并且熟练地运用各种口令来进行调队。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带操的基本功,要有效的进行训练。在教法上要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合理的教法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学具有实践性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系统体育运动的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体育活动的实践意识。对于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它与其他学科不同,对于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不是在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而是在实践中总结知识的要领,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提高技术动作、技能能力和技能水平,并通过客观的体育实践活动反映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例如:投掷方面的铅球,你只懂得书中说的要在什么部位做什么动作,多大的力度,投掷的技巧,但是你不了解铅球真正拿在手上的重量,体会不到在身体部位上的感觉,要用多大的力道来投掷,所以你要通过亲身实践来总结经验,总结知识,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游戏教学模式
游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竞赛情节,所以对于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游戏,但是在这种大规模的游戏中,要做好规范性的教学,还是有一定难度,如果把握不好,整个课堂就变得混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游戏教学模式时,要根据不同的人群和身体素质有计划的进行选择游戏,并把游戏作为课时内容,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很好的掌握适度原则,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五、体育教学过程中体智结合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晨跑、做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各种身体锻炼,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运动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学生在从事这些身体锻炼时,需要具有一定的体能水平,这些外在看来仅仅是一种体力上的活动,实际上,在做这些体力活动的过程中,人的思维、情感、意志都在进行着活跃的运动。有的人可以通过运动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有的人通过运动来进行意志的磨练,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不仅能发展学生的体能,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这种体智相结合的身体思维模式,在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合理进行推广应用。
六、体育教学过程的不固定性
体育教学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性别的差异上,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老师要根据情况制定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这样就不能采用固定式的教学模式,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仅只有性别上的,还有身体上的特殊原因,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及时地调整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区别对待,从而来满足学生的需要,确保较好的教学效果。可是,虽说是动态的,但万物皆有一定规律可循,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体育教学也一样,在体育教学中是要遵循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点、外在环境的规律,适时的来调整教学方法,把握住这些特殊的因素,就可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在师范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良好的教学组织工作来达到教学目标,以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七、结束语
在上述文章中,浅谈了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针对大部分人而言,并不是每个人都符合这些教学特点,所以,在进行教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位同学的自身特点和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量体裁衣。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让每位同学在走出校园都能成为一个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1]高磊.《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J].体育师友,1984,(01).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迁移
迁移是体育教学中一种广泛的现象,它既包括知识、技能的迁移,也包括教材教法以及情感态度的迁移。教与学过程中,迁移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其规律更是教师实施教学所必须充分运用的。体育教学有着特殊的规律性。教师的示范讲解是一种有意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和指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事学习锻炼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迁移能力的过程。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是教师实现教学迁移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形成有效迁移。运用迁移规律,可加强各项目技术间的横向联系,优化教学组合,提高教学效果。
1.迁移的概念
所谓迁移,是指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并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新技能的形成。在体育教学中所谓“学习迁移”指的是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凡是掌握前一动作对学习后一动作有良促进作用的叫运动技能的正迁移(即迁移)。在技能学习方面,正迁移的实例很多,例如,学会蹲地前滚翻对学习鱼跃前滚翻有良好的作用;学会舞蹈基本练习对学习健美操、艺术操有很大的帮助。相反,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于新技能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致使新技能难以形成或对新技能形成有阻碍作用,就称技能的负迁移(即干扰)。例如,学生学会了推铅球动作后,如果接着学习篮球的投篮动作,这样会阻碍着篮球学习技能的获得。从迁移的内涵上不难理解,迁移包含四个方面的寓意。第一,运用迁移规律者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新问题;第二,运用迁移规律者必须在新旧问题当中找出其相关相似相联之处,并且已有解决旧问题的经验;第三,迁移规律的运用不是生搬硬套,它是一种活学活用,要用出新意,用出创新;第四,每一次迁移规律的运用都是一次经验再积累、再升华的过程,只有注意总结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将来再次出现的问题。
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迁移规律的具体措施
2.1根据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运用迁移规律,合理安排教学迁移。
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分清哪些技能易产生迁移,哪些技能易产生干扰,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做好准备工作。
2.1.1教学进度的安排应有利于技能迁移,以加速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使前面的知识和技能与后面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在联系,甚至融合到后面的知识技能中去,便于学生形成技能的迁移,从而较快地掌握技能。例如:学习体操的踺子后空翻动作与撑竿跳高的起跳腾空动作,在已具备掌握体操动作的水平上,再学习撑竿跳技术,更利于新技能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应充分、合理地运用技能的正迁移。
2.1.2教学进度中,应避免技能相互干扰的内容相继出现,尽量使其单个出现或相隔较长时间安排上课。
2.1.3易产生技能迁移或干扰的教材内容应在前一个技能巩固掌握后再安排下一个教材内容。
2.2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促进技能迁移,防止干扰。
2.2.1灵活运用启发式,诱导教学方法,突出基本概念,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促进技能迁移。
2.2.2采用过渡和施加诱导性的专门练习,创造条件,促进技能的迁移。
2.3反复练习动作。
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如果有充分的练习,许多基本技能成为自动技能而不必有意识地注意,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新任务的学习。在教学时应十分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仅要强调“质”,也要注重“量”的扩展,凭借“训练”使学生的基本技能达到娴熟的运用程度。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反复练习待迁移动作,认真分析新动作要领,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情境间相同性或相似性的敏察与辨析。这种能力只有多举例证、多模仿、多练习、多听多想才能“顿悟”。例如,“在跳的助跑技术”与“短跑的加速跑技术”之间寻求迁移规律,只有靠反复分析、练习才能得以实现。当然,在两个相似的学习情境中,先前的学习与后来的学习包含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后继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容易。
2.4注重重难点技术教学。
根据技术动作的特点,抓好技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实现迁移的主要条件,它将有助于最佳辅练习的选择和动作的创新。例如:栏上动作是跨栏跑技术的重难点,该动作又分起跨腿与摆动腿两个技术环节。因此,应选择以分类重复――强化提高为目的的辅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这样将有助于迁移的形成。
2.5利用变式练习,促进产生式条件部分的扩展和精炼。
当基本技能已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个体就能够释放出多余的工作空间,使过重的认知负荷得到缓减,这时变式练习对促进产生式中条件部分的扩展和精炼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这时,在练习的选择和安排上,应该注意选择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情况,尽量让学生能对在工作记忆中同时激活的相同产生式中各种可能出现的条件部分进行比较,与相应的活动部分建立正确联系,从而促进产生式条件部分的扩展和精炼。
2.6加强自我反省认知和策略训练的结合。
关键词:体育教学 语言 艺术
体育课堂如同一个大舞台,作为教师应集编、导、演、评、教于一体。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口语语言和体势语言。
1.口语语言是指口头表达的语言。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使用语言的形境和目的,把教师的口语语言分为:教学语言、教育语言、交际语言。
2.体势语言是指体育教学中除口头表达的语言之外的,以身体作为媒介载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体势语言主要有动作示范,面部表情、眼神传递和打手势等。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技巧是多方面的,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熟练掌握语言技巧,并充分发挥和利用语言的艺术作用。
搞好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体育课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知识技能、组织学生练习,都离不开语言。传授任何技术动作,除了正确的优美示范必须进行精彩讲解,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力,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动作的形式、方向、速度,进而理解技术的结构、顺序、节奏,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知道从何做起,再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逐步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所以,一个体育教师,上课时只会做示范,不会讲解,会讲话而不讲究语言艺术,就很难把课教好。教学实践证明,语言在体育课上运用的越成功,表达能力越强,教学任务才能完成的越好,教学质量也会提高。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他(她)们有着活跃的大脑思维,应该看到这些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体育课大多在室外,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会引起学生各种各样的复杂心理变化。诸如:兴奋、好奇、惧怕、要强、取巧、怕羞、精力分散、心理满足等等。这时教师要很好地观察判断,有针对性地分析。对有助于学习的心理活动进行鼓励、助长;对妨碍学习的心理活动要消除、克服,这些过程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
体育教学课上有许多环节要依靠教师运用精练的语言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觉、知觉、分析、综合概括等过程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老师通过精彩的语言,激发学生心理活动中的注意、思考、兴趣、情绪、意志及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达到目的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目的。
由于人类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除了具有高等动物的第一信号系统之外,人还能对抽象的刺激(语言、文字),建立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这就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人们借助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可建立一系列复杂的链锁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语言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教师语言精练、准确、生动形象的程度,对掌握技术动作的快慢,教学任务完成的优劣有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语言在体育教学中是何等重要。应该指出的是,语言是搞好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又常被某些教师所忽略,这就是本文强调语言重要性的原因。但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卖弄华而不实的语言是不好的,是会降低效果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把正确的运用语言放在比较突出而恰当的位置上。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为了搞好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运用,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体育技术与知识,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认真斟词酌句,讲究语言艺术。做到高度概括,深入浅出,把抽象的概念或深奥的理论,用浅显易解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一听明白。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准确鲜明的表现力,不仅浪费时间,也难以形成恰当的输入信息,因而无法得到正确的输出效果。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把握语言技巧,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总结出了运用语言的六种方法,即提问法、对比法、鼓动法、收敛法、比喻法、引证法;运用语言有四个要诀,即简明扼要、清晰准确,切合实际、有的放矢,生动形象、新鲜活泼,深入浅出、善打比喻。
一、学生学情与教学内容、方法的相适应因素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要上好体育课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技能水平有所了解,选择适合本阶段学生技能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虽然教学内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但优化组合教学应赋予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性,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学生以前没学过的技术或以前学过但现在又有所提高的,针对高级中学学生学情对学习应具有一定挑战性但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要求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提供更多的师生、生生互动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享受参与运动的乐趣。教师要把重“教法”的立足点转移到重“学法”的轨道上来,应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法的传授和辅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实际运用于自己的锻炼中,逐步提高自学、自练、自选、自评、自管的能力。体育学法最本质的特点是不仅要求学生有目的地积极参与,而且还要主动地投入和亲身体验身体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体育学习方法的主体是理解动作技术,掌握动作技能的方法,达到心理、身体的健康发展。要让学生有及时“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的时间和空间,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促进体育能力、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教学的模式多样化,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高级中学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身心同步发展定律
我们应该用新标准、新理念来理解体育这一门课程: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个就要求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应掌握清楚,对班级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也是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要应用不同的方法以及教法。体育课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是在不断的彼此交流、相互竞争中巩固技能,获得参与的乐趣。好的课堂参与气氛不是简单形成的,它是任课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在长期和谐交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它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的领导和教学风格。在民主的领导和教学风格下,学生一般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彼此尊重、和平共处。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表扬,一切评价要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给予评价,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三、注重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的作用
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增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促使学生将这些方法和习惯延伸到课外。要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要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
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的互动性
互动式学习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在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推行中,把互动式教学的理念和体育课程的特点结合起来,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分析,这是对体育课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特别是现在很多高中体育教学还沿用着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我们把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引入教学体系,主要是在课堂内外让学生自己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体育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特别是体育课堂上需要学生活动的方面比较多,教师可以自己走进学生中,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也是加强教学互动性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