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无疑是重要因素。在针对成人的教育中,职业型教育(简称职业教育)面向的人群更加大众,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和发挥的影响更为重要。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新形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并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实际情况与目标差距还很大,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或者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们并不具备现代文明所提倡的法制意识、卫生意识、公共责任以及生态环保等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可以说,科学素养的不足,拖缓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当前农村劳动人口中,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不到5%,中国农村仍有半数人口仅为初中文化程度,文盲和半文盲仍占相当比例。因此,要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状况

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城乡差距依然相当显著,职业教育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当前中国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整体偏低,通过职业教育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有利于其由农民转型为城镇居民,有利于城镇化的进展。(3)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具有直接意义。广大农民虽然世代耕作,但是农业的现代化变革对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农民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反思

职业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无论在办学思想还是办学方法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不能满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1)当前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就业率的问题。以就业来招揽生源,以生源来创造效益。这种思想在市场经济下本无可厚非,但教育本就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它承载着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职业教育同样不能例外,当前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学指导思想缺乏全盘统筹,体现出过度的功利性,无法与新农村建设的大势形成有效互动、双赢共进的效果。(2)当前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内容是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新农民的标准为“有文化、懂技术”,仅仅以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显然不能提供合格而全面的教育服务。(3)目前,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大多与普通学校基本一致,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没有突出职业学校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与市场的深度结合,没有形成校企双方积极参与、相互合作的长期且有效的合作机制。

三、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状况

1.美国――开展最早、重视立法

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拥有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和规章制度。早在1862年,美国颁布了职业教育史上著名的《摩雷尔法》,它不仅是美国的首部关于职业教育的立法,也开创了世界职业教育领域立法的先例。1917年,美国又实行了《史密斯・休士法》。该法的核心是在全美所有的普通中学开展职业教育,由政府出资负责职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较之《摩雷尔法》,《史密斯・休士法》的意义更加深远,它将美国所有的普通中学变成了具有职业教育内容且提供了财政资助的综合学校。这项政策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包括农、工、商、家政等各个领域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英国――网络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统一的职业资格

网络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英国职业教育方面最为显著的特征。以职业技术培训网为平台和载体,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并且可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方式灵活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网络化培训的基础之上,英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制度层面上规范了培训的内容和考核的标准,使得接受职业教育者的水平得到保证。通过实施职业教育领域这些意义深远的改革,提高了受训者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3.日本――重视职业教育基础设施

日本职业教育的开展吸取了英国和美国的优点及特长。立法上,早在1947年就颁布了《基本教育法和学校教育法》,并在80年代普及了高中教育的同时,还积极推行一套职业训练制度,支持并引导各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各种岗前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适应现代化工业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方面,日本将计算机系统、卫星系统等现代化装置作为职业教育的普遍手段,大大提高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此外,日本还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实习场地,使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得以充分发展。

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措施及创新途径

1.通过国家立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关于企业类的营利性单位已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但是中国的职业院校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缺乏在法律层面的产权界定和运行制度。目前仅有管理规章和管理文件,基本没有涉及非营利性组织的产权和组织构架,因此需要通过国家立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才能使职业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发挥重要作用。

2.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混合提供

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提供,这种单一化的提供模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在探索建立职业院校的校董制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混合提供的进程,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应吸收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但是,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其向社会开放的原则应是有限度、有次序的。职业教育同其他教育类型有着显著的差别,比如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或普通教育之间的内涵和性质均不相同。因此政府应独立建设职业教育准入制度,通过此制度规范职业教育的准入资格和准入范围。这样既可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又可以调动社会资本来发展职业教育。

3.推动职业教育中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的调整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基本是以劳动技能培训为主,这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无法承担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担当智慧支持的使命和作用。因此,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创新,应牢牢把握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尽快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本土化以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围绕社会所需职业岗位能力,并充分考虑未来职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体系;要注意及时补充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并根据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国际规范、国际标准来修订现行的教学内容;要加强外语教学,增设国际文化、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内容;要在加大技术基础课程比重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一个“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馆建设;新农村;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这说明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既重要又紧迫。为此,国家各级党政部门应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全面推进文化馆建设工作,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一、文化馆在新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一)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给农村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很多农民逐渐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乡镇部门有必要加强文化馆建设工作,丰富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农村文化馆是面向基层的文化机构,其建设目的在于给农民带来有益的文化享受,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高尚的情操感染广大农民,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文化馆建设应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在保证农民对新鲜文化适应性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民生活的多样化。

(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文化馆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它立足于基层文化工作,面向基层和最朴实的人民群众进行文艺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文化馆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载体。农村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可以积极组织当地农民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在有趣的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提高,另外,农村文化馆的活动还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农村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营造农村文化净土

农村文化馆以坚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为基本的建设和活动原则,其目的在于弘扬时代主旋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此来调动农民群众学习文化、走近科学的积极性。农村文化馆的发展有利于让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得到启发和提高,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基于新农村发展的文化馆建设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并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为了提高各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之相关的制度建设,站在落实党的思想政策的高度上审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乡镇的文化部门应定期对农民的文化生活进行走访和调查,关注农村文化建设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各乡镇及街道应设立具体的文化建设目标,改变传统文化建设工作中责任无法落实的情况。

(二)加大文化馆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阵地是农村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馆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为此,各乡镇和街道应该积极改善农村文化馆的办公条件,将现存的文化市场、文化基础设施和各类文化设备划归给文化馆进行统一管理,这有利于维护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乡镇还应该设立专门的文化建设资金用于农村文化馆建设,划拨一部分文化活动经费用于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或添置文化设备,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硬件保证。

(三)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文化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农村文化阵地缺失、人民文化需求不足和文化活动开展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文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问题,乡镇的党委和文化部门应对文化专业队伍建设提起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文化服务人员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公开课、设立文化培训班等方式有效提高农村文化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推动者。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着手改变农村文化服务工作者挂靠政府的现象,设法激发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四)创新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

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加强农村文化馆建设的关键,要创新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首先要在农村大力宣传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用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党的思想和理念深入人心;其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对于黄、赌、毒及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进行坚决抵制,将那些为农村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人和事作为典型予以表扬,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实现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最后,要加强农村的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最具地区特色的文化,通过大力开展农村家庭文化建设活动,有助于在农村形成讲文明、讲道德的文化风尚。

三、结语

总而言之,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群众对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建设农村文化馆可以促进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为此,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农村文化馆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平,张立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社会建设学报,2015(06).

[2]杨兰,王海波.关于乡镇文化馆建设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相关思考[J].社会文化发展,2015(08).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意义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77-01

文化事业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的重要要求。但是,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有利于新型农民培养,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可以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带入广大的农村和农民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意识,能够利用科学的信息和方式促进农业发展,从而发展成为有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目的是促进全体社会公民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城乡和谐、邻里和谐以及家庭和谐的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文化队伍是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承担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主体。在农村或是乡镇缺乏具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长期以来,缺乏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没有专门人才进行文化建设的管理,使得在文化事业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甚至是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

(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政府是进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主要的支持力量。政府投入的数量、投入的持续性是决定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首要因素。当前,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总量增加,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首先,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投入比例占政府财政总支出比例没有随着国家经济和财力的增长而增加。其次,由于投入的不稳定性,难以充分保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所需要的业务经费。最后,与其他产业投入相比,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明显偏低。

(三)农村文化建设基层设施落后且利用率低

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是保证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基本的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是进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基本需求。并且,在一些地区乡镇文化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足利用,很少对农民群众开放,影响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教育,促进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不断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文明整洁的环境,倡导新生活方式。要实现这些都需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这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合理调整和优化文化工作人力资源,保证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结构合理性,充分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其次,将具有文化专长,热爱文化事业的群众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作用。最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并且还要运用多种手段留住人才、善用人才。

(二)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专项资金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对于基本文化的需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并且设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增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活力,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三)根据农村实际发展状况,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必须有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能够为群众进行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不断加强乡镇、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例如,乡镇可以利用资源组建图书馆,大力推广科普培训、文艺演出、科技下乡等活动,在村级设立文化活动的基地;农村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文化宣传和文化活动基地;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配置流动文化车,展开灵活的文化服务。

四、结语

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肯定我国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要综合分析现阶段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对策,建设高素质的文化建设队伍,不断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征;指导要点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067 — 02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的基层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掌握不够,组织领导上抓不住要点。为此,要认真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征,掌握本质规律,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指导上需要把握的要点,提高组织领导水平。党的十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理论、新观点,贯彻十精神,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四个要点。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必须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共同部署、同步推进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水映着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价值体系、行为方式等,是建立在经济之上、并反映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一个局部地域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该地域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准,尽管有时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不完全同步,但总体上两者是相互影响、同步推进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状态而独立形成、发展。二是新农村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文化建设需要经费投入和物质条件保障,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文化建设的水平。当前不少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文化基础设施简陋、文化场所工具落后、文化活动缺少充足经费,影响着文化建设的开展。农村的经济实力要为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三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十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同样,也是农村富强、振兴的重要标志。新农村的形象不仅是经济富裕、而且是精神高尚。广大农民不仅需要富裕的经济条件,满足物质生活的追求,而且需要健康丰富的文化,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作为精神成果的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文化能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引领风尚、教育农民、服务社会、推动全面发展的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与经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的综合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在工作指导上必须增强三种意识,一是战略意识。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纳入农村建设整体布局之中,使农村文化建设在领导决策层面占有一席之地,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先进文化建设为统领,使两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二是责任意识。当前,不少地方农村建设组织领导者热衷于抓经济建设,重视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没有把文化建设列入职责范围,为此,要增强责任意识,把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列入议事日程,与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统筹谋划、科学安排、合理布局,防止文化建设“挂空档”。三是投入意识。文化生活是一种消费,文化建设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者要协调好经济建设投入与文化建设投入的关系,以经济发展形成的物质成果支持文化建设,舍得在文化建设上投入精力、人力、物力,努力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场所简陋、文化经费缺乏的状况,为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突出主旋律与包容特性紧密相连,必须在突出主旋律的前提下包容特性,不能倒置

突出主旋律就是突出新农村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党的十在论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提出四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只有牢牢把握这一主旋律,新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当前,不少地方农村还残存着非社会主义的文化因素,落后的封建迷信文化依然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仍有市场,宗法观念、买卖婚姻、斗殴赌博时有表现,冲击着农村的文化秩序。同时,农村广大群众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成长发展环境不同、所受教育影响不同、年龄阅历不同,造成他们在思想文化、秉好、价值追求目标等基本素质不同,导致文化特性品质积淀和张扬特色也不尽相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性群体。

上述现实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在工作指导上要把握好三点。一是始终突出主旋律。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一种超个体的群体现象。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主导地位,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摆在领率和主导地位,用其统领和引导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努力培养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意识,努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战胜腐朽落后的道德风尚,切实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成为社会主义新人。二是尊重特性,开展特色各异的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其主旨是促进人的心灵和思想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按照尊重特性、理解特性、发展特性的原则,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满足农村不同文化特性群体的需求。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释放不同群体蕴含的文化表现力,为多姿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建设增砖添瓦。三是把握好突出主旋律与包容特性的结合点。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主旋律,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没有方向和灵魂,没有包容特性,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根基和效果。正视差异和特性的存在,突出主旋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原则、总要求,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要把主旋律的主流作用体现在具体文化建设活动中,变成能被各个不同文化特性的群体所接受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其对各特性群体不断发生影响,使特性群体顺应新农村大环境对其提出的要求,用先进文化淘汰落后文化,而不能以特性群体的文化要求取代主旋律文化精神。

三、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紧密相连,必须在立足民族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开展新农村文化创新

党的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血脉”的提法,揭示了文化的民族性、历史性和传承性特征。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这种历史基础对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制约力。同时,任何文化都依附各自的时代,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进步发展是时代的根本属性,它要求文化也要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服务时展,这是文化的价值所在。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在处理传承与创新关系时,在工作指导上要兼顾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立足传承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农村文化封闭性更强一些,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历史悠久,以风俗习惯或其他抽象的隐形,存在于农民的精神深处,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广大农民办事处世、评价是非、支配言行的规范。农村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成分,比如勤俭持家、讲究廉耻、崇尚知识、邻里互助、精忠报国等。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摈弃其糟粕,使新农村文化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适应广大农民的心理承受力,得到农民群众在伦理和情感上的认可。另一方面,要推进文化创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使文化建设呈现出新时代特色,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勇于创新突破、讲究公平效益、追求民利、提倡拼搏竞争、注重协同合作等新观念冲击着农村传统观念。同时,新一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带有新时代特征,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传播成新一代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新一代农民盼望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生活。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把握时展趋势、顺应文化发展潮流,把发扬当地农村文化优秀传统与汲取与时俱进时代精神养分结合起来,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观念、新道德、新规范,增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四、培养新农民与建设新农村紧密相连,必须在建设新农村中培养新农民,用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有两项,一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因为我国的一切建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广大农民的全面发展。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达到富裕、民主、文明程度。两个目标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要通过培养新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通过建设新农村实践活动,使新农民得到锻炼提高,并为新农民的成长提供优质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建设两层内容的相互关系,在工作指导上做到:第一,把教育人、解放人、发展人、培养人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位,通过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知廉耻、讲奉献、有文化、守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重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激发广大农民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文化层次和科学技术素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开展科学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培养科学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交往方式、言行举止、婚恋观念等。第二,注重文化建设的人文理念和行为。文化建设是解放人的工作,要以人为本,体现对农民群众的人文关怀,把引导、感染、影响、熏陶作为主要方式,不搞行政命令,特别是当今社会,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生活竞争激烈,农民群众中心理问题增多,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关心、关怀、关爱,培养农民健康理性、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农民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第三,把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在新农村全面建设的实践中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保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健康主基调,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8.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乡风文明 文化 双重性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系统的提出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法治、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中文化作为影响力最广泛的元素,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作用,另一个是精神文化提高人类综合素质的作用。物质文化是有形的、易变的,精神文化则是无形的、相对稳定的。

一、乡风文明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和变化。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政府逐步发展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急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相对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西方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渗透和融入到我国的文化市场中来,同时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化,我国主体文化正承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我国对传统文化继承的缺失,导致我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我国的本土文化正面临着被外来文化覆盖和同化的现实。

文化是人类实践的反映,实践是文化的本质属性然而文化又能指导实践。文化冲突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突出我国特有文化的优势,汲取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应该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补充我国的文化建设。如果过分依赖国外的文化理论那么我们势必会被导入一种误区,使我国自身的文化走入僵局,更容易陷入被西方文化西方同化的尴尬境地。

二、在文化的双重性中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在物质文化中文化显性作用

目前我国存在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由于一直对农村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村文化管理系统几乎成为摆设。加上长期以来文化建设只是“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这些文化发展形式过重强调外部植入而忽略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培育过程。这种植入文化的发展模式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缺乏生命力,一旦停止外部文化输入农村文化的发展就会陷入僵局。

当代农民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经历土地承包的新型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有一定的物质文化需求,手机,电脑等新的科技设备的购买逐渐增强。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电脑等高科技设备的使用还是相对浅薄,在利用互联网等便利网络资源查询信息方面还是相对落后。通常电脑在家里成了摆设,有的成为孩子的游戏机,还有的仅仅是当起了电影设备,对于网络科技信息的利用还是相对较少。

2.在精神文化中文化隐性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精神生活贫乏,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认知缺乏主动性。另外农民对于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农忙时农民没有时间学习,农闲时农民大多看电视、打麻将、玩扑克等活动为主,很少人会主动学习提高自己。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依据,农民自身主动性的缺乏是目前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

三、对乡风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对策

1.重视隐性作用的影响

第一,改革农村文化的发展机制。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过多依赖外部力量,忽视了依靠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很多农村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问题,传统的节日氛围越来越淡化。改革现有机制提高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文化能人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文化主体,拥有文化主导权,带动大多数农民都能积极的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地位。农村是相对封闭,是具有相对封闭传统文化的社区。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农村社区中,重视和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对提高乡风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带动农村自身物质文化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2.提高显性作用的影响

第一,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镇政府应当提倡各个村建立图书馆为农民提供学习的客观条件,另外政府部门应当扩大家电下乡的覆盖范围和财政补贴力度,扩大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以及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利用原有广播文化站体系继续对农民的主体意识加以正面引导。

第二,针对农村的实际开发技术性教育体系。农村自身教育条件有限,很多人义务教育结束后就不再接受再教育,有点只是传统的农业技术,致使很多人一年到头都只是收入甚少。开发农村技术教育体系,可以使农民自身的技术教育提高的现代水平,拥有先进的思想,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利用自身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农民网络课堂的建立。对于农民用电脑的技术专门开设网络普及班,有利于农民在农产品种植或养殖中处理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也有利于在购买种子和销售产品时也可以多渠道供销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小云,赵旭东,叶敬中.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