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推理的并列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知识结构、逻辑推理及相互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乌辛斯基早就指出:“所谓智力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因为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而获得逻辑意义。数学中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遵循科学的逻辑性构成的。
“数学作为一种演绎系统,它的重要特点是,除了它的基本概念以外,其余一切概念都是通过定义引入的。”这种演绎系统一方面使得数学内容以逻辑意义相关联。另一方面从知识结构所蕴含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得到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等),再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如学习“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是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的末尾是0、2、4、6、8;
所有能被5整除的数的末尾是0、5;
因此,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末尾是0。
数学中的这种推理形式一旦被学生所熟识,他们又会运用它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判断和推理。
学生知识的习得和构建,主要依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去影响和促进新的理解、掌握,沟通新上知识的互相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系统,这是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同化现象。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二是新旧知识建立上位联系;三是新旧知识建立联合意义。这三方面与逻辑结构中的三类推理恰好建立相应的联系。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得出新的判断的过程。通常有: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从特殊的前提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从特殊的前提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或从一般前提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在黑板上出示算式1.2÷0.3=4、1÷2=0.5、4.8÷4=1.2、0.666÷2=0.333;1÷3=0.333……、70.7÷33=2.14242……、299÷37=8.081081……等。观察各式的商学生们直观认识到:小数有有限小数、无限小数之分。进而从一组无限小数中,发现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得到了循环小数的定义。由两个或几个单称判断10.333…的数字3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2.14242…的数字42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等,得出一个新的全称判断(循环小数的定义)是归纳推理的一种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把逻辑规律引入教学,注意示范、点拨,显然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逻辑推理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
1.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观念极其抽象,概括性和包容性高于新知识,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新知识从属于旧知识时,那么宜适当运用演绎推理的规则,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的结论。
“演绎的实质就是认为每一特殊(具体)情况应当看作一般情况的特例”。为了得以关于某一对象的具体知识,先要找出这一对象的类(最近的类概念),再将这一对象的类的属性应用于哪个对象。如: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时,学生必须以清晰、稳固的乘法分配律知识为基础,才能得出:
999×999+999=999×(999+1)=999000
这里999×999+999=999×(999+1)是根据一般性判断a×c+b×c=(a+b)×c推出的。当学生理解这种推理的顺序,且懂得要使演绎推理正确,首先要前提正确,并学会使用这样的语言:
只有两个约数(1和它本身)的数是质数;
101只有两个约数;
101是质数。
那么,符合形式逻辑的演绎法则就初步被学生所掌握。
在知识层面中,这种类属过程的多次进行,就导致知识不断产生新的层次,其逻辑结构就越加严密,新的知识也就会不断分化和精确化,就可以逐渐演绎出新的类属性的具体知识。教学中正确把握这种结构,用演绎推理的手段组织学习过程,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考方法,理解内容的逻辑结构,还能提高学生的模式辨认能力,缩短推理过程,快速找到解题途径。
在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时,整个类属过程可分化为两种情况。
(1)当新知识从属于旧知识时,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可以从原有认识结构中直接推衍。新知识可以直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如学生已学过两位数的笔算,清晰而稳固地掌握了加法的计算法则,现在要学三、四位数的加法,只要让学生思考并回忆两位数加法计算的表象结构,适当地点拨一下三、四位数加法与两位数加法有相同的笔算法则,学生就能顺利解决新课题。新知识很快被旧知识同化,并使原有笔算法则得到充实新的知识获得意义。虽然这些知识的外延得到扩大,但内涵不变。
教学中,掌握这些知识的内涵的逻辑结构,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就会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的手段,与学生一起愉快地顺利地进行下位学习。就不会在讲三、四位数加法时,着眼于竭力以三、四位数加法为例证,说明加法的计算法则。
(2)新知识类属于原有较高概括性的观念中,但不能从原有上位观念中直接派生出来,而需要对原有知识作部分的改组,才能同化新知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后,原有知识得到扩展、加深、限制、修饰和精确化。新旧知识之间处于相关类属。这时,运用演绎推理之前,先要对原有知识作部分改组,请出一个“组织者”,再步步演绎。(为新知识生长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间的可辨性,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奥苏伯尔称它为“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
如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b,现在要学习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就要对长方形进行改组,把它的长改成与宽相等(a=b),于是“正方形面积计算”可被“长方形面积计算”同化,当a=b时,S=ab=a·a=a[2,]。又如教圆面积之前,向学生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圆适当分割后拼成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其间以直代曲,是由旧知识导向新知识的认知桥梁,是由演绎推理构建新知识时,找到的观念上固定点。找到固定点后圆面积的计算被长方形面积同化,于是面积计算规则从直线封闭图形的计算,推广到曲线封闭图形的计算,扩展加深了对原有面积计算规则的认识内容,使有关面积计算的认识结构趋向精确化。
2.如果原有认识结构已形成几个观念,要在原有的观念上学习一个抽象、概括和包容性高于旧知识的新知识,即新旧知识建立上位联系时,那么适当运用归纳推理的规则,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当需要研究某一对象集时,先要研究各个对象(情况),从中找出整个对象集所具有的性质,这就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基础是观察和试验,是从具体的、特殊的情况过渡到一般情况(结论、推论)。
教材中关于概念的形成,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性质得出,一般是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学习前,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了分数的某些具体经验,加上教材提供的和教师列举的生活实例和图形。如: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一根钢管平均截成三段,每段是它的1/3,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张纸的1/4……所有这些操作和演示都让学生认识到几分之一这个概念。随后,再认识几分之几。这种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是在考察了问题的若干个具体特例后,从中找出的规律。(严格地说,由不完全归纳法推理得到的结论还需要论证,才能判定它的正确性。)
运用归纳推理传授知识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选取典型的特例,并能够通过典型特例的推理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又要用这个“一般结论”,去解决具体特例。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归纳和演绎不是孤立地出现的,它们紧密交织在一起。
3.如果新旧知识间既不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上位关系,但是新知识同原有知识有某种吻合关系或类比关系,则新旧知识间可产生并列关系。那么可以运用类比推理。
教材中,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乘数是整数的乘法和乘数是分数的乘法等,学习这类与旧知识处于并列结合关系的新知识时,既不能以上位演绎推理到下位,又不能以下位归纳推理到上位,只能采用类比推理。如五年级学习“一辆卡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0.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时,学生还无法根据小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此题的解答等式。所以,教学中一般用整数乘法中的数量关系相类推。
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只是一般的非特殊的并列结合关系。新知识的学习,只能利用原有知识中的一般的和非特殊的有关内容进行同化。
逻辑思维贯穿口译始终
巴黎高等翻译学校释意理论创始人塞莱斯科维奇认为,口译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听辩语言符号并理解;摆脱语言外壳和记忆;表达思想内容。其一,听辩语言符号是指通过分析,理解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此阶段被称为“话语阐释”。其二,摆脱作为理解载体的语言符号,只抓住理解后产生的意义,而非某个单个词的意思。此阶段被称为“脱离语言外壳”。之后利用脑记和笔记补充将意义储存于大脑。其三,用另一种语言的符号构建新的句子,使这些句子符合以下两点要求:要表达出原话语的全部内容;要易于听懂。此阶段被称为原语信息内容的重组。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口译活动涉及两种交际语言之间的逻辑思维转换,译者在听辩过程中,运用了归纳概括、推断预测、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来对所听材料进行理解,进而才能摆脱语言载体,在大脑中提炼出口译的对象——意义。只有提炼出意义,译者才能对其进行大脑记忆处理和笔记处理。最后还要以目的语为新的载体,根据听众的思维模式,借助逻辑的方法,将意义表达出来。对转换对象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决定口译理解和口译表达的准确度。
逻辑思维对口译过程的影响
听辨理解阶段 在做听力练习时,许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完一段话后,感觉自己好像单词都听懂了,但却不知道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他们头脑里没有产生任何有效的信息及意义,所以造成了他们理解的失败。这正是由于学生缺乏逻辑分析和推理,不能主动去听去分析材料,而是被动地去听。逻辑关系可分为:转折、并列、因果、递进、列举、概括等。在听辨理解过程中,如果能够主动分析讲话的内在逻辑关系就不会造成逻辑思维混乱,从而真正达到理解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辨训练之前,应着重开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刚开始可以让学生口头复述已阅读过的逻辑性较强的段落,逐渐提高到复述逻辑性较弱的段落,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概括能力。之后再进行听辨理解练习,即:通过复述已听到的逻辑性较强的段落,逐渐提高到复述逻辑性较弱的段落,以锻炼学生边听边分析的能力。听辨理解是口译信息的来源,也是口译的关键第一步,逻辑思维能力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口译效果。
脱离语言外壳和记忆阶段 听辨理解是脱离语言外壳的重要前提。语言符号转化成意义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才能够顺利完成。记忆可以分为大脑记忆和笔记。记忆结构包括框架和细节。许多学生在做记忆练习时用脑记只记得只言片语;做笔记时,笔记本上则碎碎地记下了一些单词和符号,笔记成为了“天书”,自己都看不懂了。之后复述段落的效果可想而知。从语言符号到理解到记忆这是一个“三步走”的过程。学生遭遇“天书”情况追其原因都是由于他们直接由语言符号跨到了记忆,笔记变成了机械的听写动作。少了理解的步骤,少了逻辑分析,只记住细节,犹如建房子只有水泥,钢筋堆砌在工地上,没有人会认为它们是房子。相反,如果通过逻辑分析建立起了框架,即使没有太多细节,也能做基本复述。这好比我们用钢筋简单地搭建了房子的结构,虽说细节尚未建好,但是我们也基本能看出这是一间房子。
信息重组阶段 所谓表达,指译者把他所理解的意义用目的语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口译要做到达意并且易懂,最基本的要求是既能忠实反映源语的内在涵义及其上下文的逻辑联系,又能符合译入语的语言逻辑。因此,可以说译文是译者逻辑思维的产物。许多学生在做表达练习时都有这样的体会,似乎每个要点都讲到了,但是不仅听众听起来吃力,自己翻完了也不懂自己在说什么。原因有两点。首先,在表达的过程中,他们只关注句子的意义,忽略了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与篇章之间的逻辑联系。 因此即便翻译出了单个句子的意思,也未能体现句子的功能,更别提利用句子功能来进行合理预测了。这样一来翻译出来的句子难免脱离篇章和语境,因此就会出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什么的尴尬局面了。再者,两种语言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引发逻辑思维的差异。例如:中文的句子多并列和排比,而英文的句子则以包孕结构为主;中文句子喜欢先因后果排列,而英文句子则喜欢先果后因的排列等等。这的确给译员带来了障碍。要克服这种文化导致的逻辑差异,译员在信息重组和表达的过程中必须运用一系列的翻译技巧,如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从而避免含混晦涩,逻辑混乱,确保译文地道易懂。
结束语
The young woman entered the pool where an injured dolphin (海豚) was swimming. Despite her fear, she felt strong wearing her new leg.
解析:从首句可以看出,文章是记叙文,描述了一位年轻的女士,小时候和她的堂妹有一个和海豚游泳的承诺。了解这些,就可以推知文章大意,也就提高了解题速度。
完形填空题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阅读成了解答完形填空题的关键,它直接影响了完形填空题的成败,故考生必须首先要做到浏览全文,弄清并掌握短文的主题,根据上下文的情景和信息的提示,对文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开始解题。
I first went to hear a live rock concert when I was eight years old. My brother and his friends were all 36 of a heavy metal group called Black Wednesday. When they 37 that Black Wednesday were going to perform at our local theatre, they all bought 38 for performance. However, at the last minute, once of the friends couldn’t go, so my brother 39 me the ticket. I was really 40 !
After the 53 , I became a Black Wednesday fan too for a few years before getting into other kinds of music. Once in a while, 54 , I listen to one of their songs and 55 I’m back at that first show.
解析:不急于看选项,速读文章首段和尾段,通过阅读可知本文是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八岁时第一次听现场摇滚音乐会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后来也成为那个Black Wednesday乐队的粉丝。因此喜欢上了音乐并尝试欣赏其他类型的音乐。但是当又再听到这个乐队的乐曲时又会回忆起那个演唱会的情境。
掌握文章的大意后要逐步分析,根据上下文意义,选择语法正确、词义贴近的选项。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维走向,猎取最重要的信息,尤其是要注意某些关键词的上下文联系。
My brother leaned over and shouted something in my ear, but I couldn’t 45 what he was saying. The first song was already starting and the music was as 46 as a jet engine. I could 47 the drum beats and bass notes in my stomach.
45. A. forget B. hear C. repeat D. bear
46. A. loud B. heard C. sweet D. fast
47. A. feel B. touch C. enjoy D. digest
解析:句意“我的哥哥靠过来,在我的耳边说了些什么,但我不能听清他到底说了什么。” 依据上下文故45题为B; “第一首歌马上要开始了,音乐也响了起来,”下文表明音乐十分响就像一架喷气发动机,可知46答案为A;“我能感觉到鼓的敲击和贝司音乐带给我身体上的震撼。”47应选A。
根据所掌握的词语和习惯用语,如习惯搭配、固定短语或词组、特定句型句式、语法现象等并结合题目所在的句子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①There are times when people are so tired that they fall asleep almost anywhere. We can see there is a lot of sleeping on the bus or train on the 21 home from work in the evenings.
21.A. way B. track C. path D. road
解析:on the way to是固定搭配“在去……的路上”故选A;句意“我们看到许多人在晚上下班回家路上的巴士或火车上睡着了。”
②Dad hadn’t sailed for years, but everything 41 well with the tiller in his hands.
41.A. finished B. went C. seemed D. sounded
解析:尽管父亲多年没有航海,但在父亲的掌控中,一切都进展顺利。根据固定短语go well,故答案选B。
正向推断就是要利用短文中上文中所提供的某些信息,运用合理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推断出下文的有效信息,从而选出正确答案。推断法在很多情况下借助于文章中的一些逻辑性强的连词或副词,如 but,however,and,so,unless,therefore,even more,besides等来进行推理。而有时某些空格中的信息还需要根据考生所了解掌握的文化、史地、生活、科技等常识来分析推断,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My father brought home a sailboat when I was ten, and almost each Sunday in summers we would go sailing. Dad was quite skilled in sailing, but not good at 36 . As for me, I 37 both before twelve because of living close to Lake Ontario...
36. A. boating B. running
C. swimming D. teaching
37. A. enjoyed B. desired
C. hated D. learned
解析:第36题,要读到第5段I swam to Dad才能确定是C。父亲精通航海术,却不会游泳。第37题根据下文,作者陪父亲一同去航海,而且还救了落水的父亲,可知作者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learned) 航海和游泳,故答案为D。
完形填空的总体难度较高,在20个完形填空题中容易失分的题有四五个题目,多数是中低档的题目,因此在解题中要注意速度。先做较容易和有把握的题,这样在缩小思考范围的同时,又能考虑提供更多的信息,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不要先入为主,要善于更改定论使其更符合行文逻辑,使文章上下贯通,前后呼应。
When we were in the middle of the lake, a wind came all of a sudden. The boat was hit 43 . Dad was always at his best in any 44 , but at this moment he 45 .
“John! 46 !” he shouted in a trembling voice, with the tiller still in his hands.
42.A. strong B. gentle C. cold D. hot
43.A. repeatedly B. lightly C. hardly D. violently
44.A. danger B. place C. sport D. job
45.A. suffered B. fell C. froze D. withdrew
46.A. look B. Help C. Run D. Jump
解析:根据下文,他们的船随风颠簸,到处乱撞(violently),而且父亲还被卷落水中,可知一定是狂风大作(strong),故第42题选A,第43题选D;想想当时,肯定他们是遇险了,在作者记忆中,父亲应该是能处理好一切的险情(danger),但这一次,却害怕了,故第44题选A;根据he shouted in a trembling voice,可知父亲是害怕了,手也不听使唤了,颤抖的声音在那向作者求救,第45题答案为C;父亲害怕了,自己不能处理这一切了,当然是向作者求救(Help),希望作者帮他一把。因此判断46题答案为B。
借助补全的空缺,再细读全文,这时会对全文的意思理解得更清楚,核查答案,反复斟酌,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认真检查答案是否正确,上下文意思是否通顺,逻辑推理是否合理,然后对一些不通顺的,不连贯的,不一致的地方予以改正。
The boy wasn’t much a fruit-eater, 36 a bar of chocolate if given the choice, 37 , as they say, the forbidden fruit could be tempting.
36. A. preferring B. offering C. receive D. allowing
37. A. so B. then C. but D. or
There’s 54 more I can do to get the apple―this is unchangeable
54. A. something B. anything
C. everything D. nothing
一、 分门别类识别文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内容更趋于信息化、时代化,突破了单一的故事寓言等题材,内容涉及新闻、广告、科普、医疗、教育等,文章的体裁也从记叙文扩大到产品说明、逻辑推理及实际应用等。不同的文体阅读的要求与方法不尽相同。
记叙文阅读主要抓四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从中分析他们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等;议论文是阐明作者对人或事的好坏的立场观点,因此在阅读时必须正确把握文章的论点和论据,理清论证思路,再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应用文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文体,它包括通知、广告、便条、申请书、个人简历等,形式多样、题材各异,如图示、表格、地址、网址等,对这类文体的阅读应简明扼要地抓住所需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二、 统揽全篇摘录要点
阅读理解是对整个文章的目的、意图、观点、立场、态度以及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而不是断章取义的一孔之见,所以统揽全篇和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些问题会给你提供信息或暗示文章中的一些重要细节。
三、 掌握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
1. 默读一遍,回答浅层问题。默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加快主要信息捕捉能力。例如,初中的阅读文章《hand message》。学生默读一遍大约需5分钟时间。回答4个左右的浅层问题。“Where are the persons? What are they doing? How are they talking? Can they speak?”
2. 大声朗读,回答深层问题。大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形成语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这是第二遍阅读这篇文章,可以问学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What is sign language? What is deaf person like? Can deaf people speak? Can all deaf people learn to speak?”
3. 找出重点词汇,理解并运用。由输入到输出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对于关键词的重点掌握及运用是知识输出的资本。这篇文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词有: pay attention to 注意……, notice/point to指向……,tell sb. sth. with one’s hand/shake hands握手,然后试着用这些短语造句,或编一个故事,在运用中掌握这些新词。
4. 概括文章,复述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意思,形成完整印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大意,是思考后的成品输出,是学习后的成果展示。先给文章分段,并找出关键句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意思。
四、 开动脑筋推测词义
英语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规定,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并能不借助词典读懂含有30%生词的语言材料,换言之,这就是促使学生的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要通过知识内化将内隐的心理活动转换为外显的行为,可以借助以下的几种方法完成内化过程。
1.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如有这样一题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frustrating” mean?虽然frustrating这个词在初中英语中没有学过,但是我们可根据上下文的阅读,猜出意为“使人沮丧的”。
2. 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
前缀un-表反义词,如happy/ unhappy, easy/uneasy, lucky/unlucky, healthy/unhealthy, usual/unusual等。后缀-ment表名词,如develop/development、move/ movement、argue/argument等。后缀-er、-or或-ist表同源名词,如calculate/calculator、law/ lawyer、art/artist等。
3. 利用同义、近义词猜词
在生词所出现的上下文中,有时会出现与生词同义或近义的词语,这时可从熟悉的词语中推知生词的含义。如:Mr. White loves to talk and his wife is similarly loquacious. loquacious是个生词,但根据similarly这个词,可推断出loquacious意为loves to talk,即“多嘴的、爱说话的”。
4. 利用定义解释猜词
有些文章,特别是科技文章,通常会对一些关键词给予定义,我们可以利用定义来猜测这些词的意思。
5. 利用文意猜词
如:The door was so low that I hit my head on the lintel.在这个句子有一个生词lintel,但从整句的意义“门很矮,我的头撞在……”来看,由“门”可联想到“头”是撞在“横梁”上了。
6. 用知识和生活经验猜词
如根据化学知识,可以理解科普读物Water is made from oxygen and hydrogen;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理解Green plants let out oxygen and breathe in carbon dioxide.
五、 练习时选好适合的阅读材料。
1. 长短适中。文章太长,短时间不能完成,任务单调,自己容易倦怠。一般初一的学生限制在50词左右,初二200词左右,初三的 300词左右。
2. 难易适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可高估自己的水平,太难会挫伤自己学习英语的锐气和积极性。
3. 可阅读性。文章要贴近现实,符合自己的爱好。要有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六、 逻辑推理理解短文
逻辑推理实际上就是文章的“弦外之音”、“言下之意”。如上篇例文中回答问题的第5小题,根据短文推断出文章的主旨句。
七、 条分缕析理解长句
语法填空考查范围大体可以这样归纳:
一、语境感知(上下文);
二、词汇识记(正确形式);
三、语法运用(恰当运用)。
语境感知。考察要求学生们设身处地的以主人公的身份去经历文章所描绘的事件和场景。通过上下文获得感悟和启迪。
词汇识记。考察学生们平时识记单词、短语、固定搭配、名言谚语等的精准性和记忆能力。
语法运用。考察学生们根据不同环境不同语境不同语态时态恰当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动词(时态、语态、主谓一致、非谓语形式)、名词、代词、冠词、介词、连词 固定搭配、情态动词、复合句、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及构词法、倒装、虚拟语气、被动语态、强调句、省略、it的用法等等。语法填空考查的能力要求:一、阅读和理解语篇的能力。二、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三、熟练运用语法的能力。四、单词拼写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
现在我们来谈谈语法填空题的解题步骤和策略。
一、解题步骤
1、研读首句,通读全文,把握主旨。学生做题时需要整体把握。所以应先通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结构,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表达习惯,为下一步做题打好基础。
2、注重语境,上下结合,试选答案。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复读全文,边读边选。从上下文语境、语意、语法、词义等多种角度进行筛选分析,试选出答案。
3、检查全文,统筹兼顾,确保最佳。填空全部完成后,学生还要进行回查,仔细推敲,校正全文,使短文恢复原貌。检查文章语意是否前后一致,上下顺通连贯,内容完整,所选答案是否符合语法、句法结构、大小写是否规范等。要做到整体把握,局部服从整体,对有疑问的地方,应结合文章的主题,从意义、语法或其他方面重新考虑,及时对答案做出调整。
二、解题策略
1、上下文语境法。2、常识背景法。3、习惯搭配法。4、词义辨析法。 5、语法分析法。6、逻辑分析法。
现在,我们就举两个例子来验证。
A第二部分 英语 知识运用(共两节;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不超过3个单词)。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part of young people’s life. ____ 1report shows that 38% of students often use the Internet . Most of them get _____2(us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____3use the Internet to help in their studies. But many students don’t use it _____4a good way. Some play games too much, some visit websites ____5 shouldn’t look at. So bad things may happen ____6 students spend too much time on the Internet.
_____7is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use the Internet properly. Now we have a textbook, _____8 uses many examples to teach students some good ways to use the Internet. It gives useful advice.
Some students also make ____9 on the Internet. But if you want to have a face-to-face ____10 (meet) with your online friends, let your parents know and meet in a proper place.
答案及解析:
1、A. 从下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报道表明,前文还没有出现,无须特指。考查冠词的用法。
2、useful. 提示~use有名词和动词的词性,在这里是要一个形容词修饰imformation.考察词性的判定和转化。
3、and. 从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来看get 和 use是并列的谓语动词。
4、in. 固定搭配,in a way 表示用某种方法。
5、they. 这是一个省略了that/which 的定语从句,从句子成分来看,此句缺乏主语,是用来修饰websites,而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种作宾语,故省略,填they来作从句中的主语。
6、if. 从上一句话承接下来的一个结果,但用了情态动词may,此空应该填连词来引导一个条件状语从句。
7、It. 形式主语it代替真正的主语――不定式to use the Internet.
8、which. 通过句子分析法可以知道这是一个非限制性的定语从句。
9、friends. 由语境,下文中online friends推断出make friends 这个短语。
10、meeting . 提示词meet虽有名词词性,但have a meeting是习惯搭配。
B第二部分 英语 知识运用(共两节;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不超过3个单词)。【2106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卷三(贵州卷)】
In much of Asia, especially the so-called“rice bowl”cultures of China, Japan, Korea, _____41Vietnam, food is usually eaten with chopsticks. Chopsticks are usually two long, thin pieces of wood or bamboo. They can also be made of plastic, animal bone or metal, So wtine chopsticks are quite artistic. Truly elegant chopsticks might_____42(make) of gold and silver with Chine characters. Skilled workers also combine various hardwoods and metal_____43 (create) special designs. The Chinese have used chopsticks for five thousand years. People probably cooked their food in large pots, _____44 (use)twigs(树枝)to remove it. Over time, _____45 the population grew, people began cutting food into small pieces so it would cook more quickly. Food in small pieces could be eaten easily with twigs which_____46(gradual)turned into chopsticks.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great Chinese scholar Confucius,_____47lived prom roughly 551to 497B.C, influenced the _____48 (develop)of chopsticks. Confucius believed knives would remind people of killings and_____49(be) too violent for use at the table. Chopsticks are not used everywhere in Asia.In India,for example,most people traditionally eat _____50their hands.
答案及解析:
41、and.表示并列,考察连词。
42、be made. 含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表示为“情态动词+be+过去分词”。考察被动语态。
43. to create. 动词不定式,此处表示目的。考察非谓语动词知识中的动词不定式。
44. Using.非谓语动词与其逻辑主语构成主谓关系,因此用v+ing形式表示主动,伴随方式状语。察非谓语动词知识中的v+ing形式。
45. as .原因状语从句。考察关联词。
46. gradually. 副词作状语修饰行为动词“turn”。此处若遇连系动词,就得用gradual――形容词作表语。
47. who.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代替前面的Confucius作主语。考察关联词和定语从句。
48. development .冠~修饰名词。考察关名词作宾语。
49. were. 实为Confucius believed knives were too violent for use at the table.考察并列宾语从句和be动词。
50. With.表示方式,考察连词,考察英语书写的大小写规范形式。
附:
顺便提醒大家注意下面两种情况:
1.It is ____(hard) to say but ____(easy) to do.(easy ;hard 考察反义词)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