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实施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体育教学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然而大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培养,还是依然使用“大锅教学”的方法,不能让大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对学生个性发展造成了压制。另外,每项体育技能全面发展的传统思想仍然存在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中,如果可以全面发展固然好,但不是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一样。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需要朝着尊重学生体育学习情趣特点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符合现代大学体育课程的要求。
第二,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呈现出高校体育课程应有的高度,大学体育教学仍然按照高中、小学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高校没有从大学生方面进行体育课程设置,使体育课程显得古板单一,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现实作用。
第三,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一味在意增强大学生的体质,从而忽视了体育课程中体育意识对学生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只学到体育课程的表面,学生在毕业之后,很快就忘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而且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很容易忽略体育锻炼,有些人甚至没有任何的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慢慢下降。由此可?,大学体育教学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
二、具体解决高校体育课程问题的方法和改革建议
1.合理地设置大学体育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该采用不同于中学、小学的传统教学方式,根据大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学习兴趣进行分组,实施分层次的体育教学。大学可以按照自身学校的师资力量,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育基础进行分阶段体育教学,设计出具体方案之后,通过开设不同体育课程来让大学生自由选择,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基础课程之外,高校还可以设置一些选修课程,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意识,让高校体育课程不再是体育教师的强硬灌输,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高校不但可以选择排球、健美操、游泳、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日常基础训练来满足大学生基本体育要求,在体育选修课设置方面还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热爱的自由搏击、网球、普拉提、瑜伽等比较时尚和实用的现代体育课程,不单单帮助学生提升基础课程成绩,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意识,让体育课不再单调乏味,激发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丰富高校体育授课内容
在体育授课内容方面,体育教师应该选择新鲜的符合时展的内容,让学生们对体育精神有一个传承的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时,体育教师应该关注体育课程的专业性,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还能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在今后的生活中依然能坚持体育训练,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系统专业的大学体育授课内容,会避免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身体逐渐肥胖的情况发生。
3.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 构建 实践
体育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不懈的发展我们的体育事业,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同时也要建立以课堂为中心,课外体育锻炼为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一经被提出,就得到了很多大学体育教育学者者的积极反响。例如湖北大学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方面,已经实践了五年之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们从原来的不愿意“动”到现在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思和实践。以下,就关于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如何来构建和实践的,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一、课内外一体化的内涵
所谓课内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用在体育教育中,顾名思义,就是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课外活动,校外的体院锻炼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校和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已经被明确提出来,作为一个体育课程的实现目标。课内外一体化能够锻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习惯,培养运动自主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课内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一)取消不合理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
很多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锻炼机会和锻炼次数,开设了晨跑,早操,下午锻炼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打卡,来表明今天的锻炼已经完成。我们不能否认学校的初衷,学校是一个大的团体,管理那么多的学生,要求进行锻炼,是不可能的,所以想出来打卡这样的方式。但是试想,往往这样的“强迫”锻炼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据调查,很多学生对这种打卡的强迫锻炼很是抗拒,但是有的学生在不打卡就要扣学费等高压下,进行强迫锻炼,这也算是学校达到了最终的目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通过请他人打卡的方式,来逃避锻炼,这种投机取巧的现象在学生中是很大一部分的存在的。
虽然打卡这种方式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是有利的,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他的负面效应也是大大存在的。很多时候,打卡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与其让学生绞尽脑汁的去思考如何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我们的学校还不如取消这种管理模式,这样既造成了学生的不满,对锻炼的抗拒,也造成了学校资源的浪费。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体育素质
课外锻炼的基础是以良好的课内理论实践教育为基石的。所以,紧抓课堂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不仅应该向学生普及体育教育知识,运动法则,以及运动规范等,还应该跟学生传授运动损害方面的知识,比如说运动损害急救知识,如何应对运动中的突发事件等等。这些知识的普及对在课外运动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对课外运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能够从容应对。
其次就像上节提到的以打卡来统计学生的锻炼时间和次数一样,这中间,弄虚作假的学生大有人在,这部分人的体育素质要进行普及和提高。要经常开设一些关于体育锻炼的好处的讲座,与学生交流体育锻炼中遇到的误区等等,从而让学生爱上体育锻炼,进行自发的锻炼。
三、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建立体育活动俱乐部
课外的体育锻炼的模式有多种多样,在大学的操场上,在傍晚的时候,会看到很多人在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但是这个其中很大一部人都是随意性较高的,往往今天没啥事情干了,就跑来打两下子,明天忽然被朋友叫过去打游戏了,就理所应当的想不起来去打球了。这样的锻炼模式具有太大的随意性,不利于课外锻炼的有效开展。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构建课外活动小组,或者体育活动俱乐部的形式,来招募会员,安排运动时间表,进行锻炼。同时也可以以俱乐部的名义,与其他的俱乐部进行友谊比赛,从而增加锻炼的积极性。最终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二)完善体育设施,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里,主动运动的大部分都以男同学为主,而女同学很少主动的去参加体育锻炼。个人认为,这个与学校设置的体育设施和课程体系有很大一部分的关系。女同学本来就是一个不太好动的群体,而我们的操场上偏偏又都是一些力量型的运动器材,比如单双杠,吊环,足球场,篮球场,这些根本不适合女同学进行运动,所以运动场就成了男生的天下。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完善体育设施,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让全校不管男生女生都能够动起来。比如说,多开辟一些羽毛球场,排球场场地。同时开设健美操,形体舞等女生喜爱的课程。这样才能让校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动起来。
结语:体育锻炼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起到其相应的效果。我们如何把课内的教育做好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育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模式,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何更好的实施,我们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一、“3+x”一体化校本课程的提出
我校的建校史就是一部课程的发展史。“3+x”一体化校本课程是在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形式变革和创新的基础上提出的。概括起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我校编制了《泰山学院附中学科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泰山学院附中实验教学实验细目》(以下简称“《细目》”)。每到新学期开学前,学校都组织学科骨干教师编制适合我校特点的《纲要》,并且每学期都进行全面修订,将修订工作贯穿在学期教学中,每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都要结合《纲要》对上一周的教学进行总结,对下一周的教学进行研讨,对《纲要》中的问题加以修改。
例如,我们编制的《初中数学星级作业》分为基本水平展示、中级能力提高、拓展能力训练三个层次。学校精选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训练题组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初步实现了五个功能:作业题目类型多元化,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等类型;作业题量控制,实现有限覆盖;每一题目都标有星级,学生可自主选择;课业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控制教辅资料,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分年组织编写了《细目》,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每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一一梳理,明确学期内容与整个学段或学年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能力。
二是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整合。我校开设了12门国家课程,9门地方课程。地方课程的开设,在时间上相当紧张,在师资上比较缺乏,在内容上部分知识重复、陈旧、脱离生活,如果不进行校本化整合,地方课程非但难以落实,还会效率低下,收获甚微。为此,我们分别在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举办暑期骨干教师研修班,研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2016年7月28―30日,课程研讨会在先期实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多个整合方案,如《基于项目制学习的信息技术STEAM课程》《环境教育与情景英语课程整合探索》《环境教育课程纲要》《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整合方案》《安全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意义及实施》《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还有关于校本课程的《“拼天下”STEAM综合课程深度开发策略》等。
虽然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还不够完善,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打破国家课程原有学科体系的整合过程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对内容、时间、师资和场地进行全方位整合,我们必须继续努力,探索整合课程的最优方式。在原有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研究,提出了“‘3+x’一体化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的设想。
二、“3+x”一体化校本课程的构建
在课程开发上,我校放眼未来,着眼学生的发展,关注课程的整体性,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把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聚焦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我们围绕“3”设计了一个“课程魔方”(见图1),这个“课程魔方”正面三部分依次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底面三部分分别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侧面三部分分别为七、八、九三个年级。
这个魔方有27个大小不同的小长方体也就是9维27个课程群,在每个课程群中,架构了多元、多阶、严密、立体的学校课程体系,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真正成为“一体”。我们认为核心素养是学校课程的“DNA”,与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一致的,所有课程都必须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来构建。多样的校本课程就像营养品一样,滋润着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是学校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提供的课程群。这些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七年级主要开设“基础型”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国家和地方课程规定的基础课程外,我们又开设了七类基础型课程,将三级课程整合为一体。我们开设的基础型课程是:
①学科类课程(语文阅读与写作、散文游记选读、望岳文学编辑部、数学傲来峰俱乐部、泰山植被研究、泰山小导游、法律大讲堂、英文剧场、法语俱乐部、日语俱乐部等);②人文素养类课程(泰山文化之历史名人、泰山石刻、中华字谜、对联文化等);③科学素养类课程(数学思维方法、生活中的物理、生物实验设计技巧、丰富的生物世界等);④艺术素养类课程(播音主持、声乐技巧、美术欣赏、漫画设计、陶艺制作、布艺创作、剪纸艺术等);⑤身心健康类课程(乒乓球运动、溜冰与平衡技能、轮滑、定向越野、极限飞盘、心理辅导等);⑥信息技术类课程(动画制作、VB程序设计、3D打印技术、机器人大赛等);⑦生活技能类课程(化学与健康、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插花艺术、水培生活等)。基础型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思路和理念在课程建设的集中体现,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校内开设的基础型校本课程排在了课表里,利用学校的“自主选课学习日”,教师人人开设课程,学生人人选课走班。课程的开设实行教师网上晒出课程方案,学生网上抢课,先到先得,额满为止,打破原有班级,成立课程班级,实施走班主题教学,这样就更激发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八年级主要开设“拓展型”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结合国家和地方课程,我校紧紧围绕着“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学生核心素养,创建了自己的校本拓展型课程,使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融为一体。我们的拓展性课程也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课程如开学课程、主题班会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习力系列课程(学长学姐谈学法、班主任谈学法、身边伙伴谈学法等)、知恩感恩系列课程、校园节日课程(体育与健康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演练课程(集会防踩踏演练、灾害事故应急疏散演练等)、开放周“家长讲坛”课程、“学友讲坛”课程。校外课程如攀登泰山体验课程、“远足励志”课程、“暖冬行动”志愿者活动课程等。
九年级主要开设“研究型”课程,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我校面向有特殊或强烈兴趣爱好的学生,开设了各种研究型课程,使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成为一个共同体。我们的研究型课程主要以社团活动的形式进行。这些课程不占用统一课表时间,学生来源打破年级。课程开发的教师也不固定在某个年级,有特殊技能的教职工都可以参加,活动场所也不局限于校内。学生和教师平等的组成课程团队,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充分利用家庭、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往往与杂志社、工厂企业或某些政府机构有联系。如我校的望岳文学社培养了一大批写作尖子生,其创办的《望岳文学》校园期刊,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校园期刊。我校的小记者团积极外出采访,进行写作训练,许多作品发表在《泰山晚报》上。我校的拱北石科技社积极与泰安市科协联系,走出去请进来,提高了科研能力,多位成员获得发明专利。我校的3D打印社积极开展活动,制作了多个作品,部分生陶醉在创客
空间。
课程魔方把三个级别、三种类型的课程和三个年级都交织在一起,纵横有序,高低衔接,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式网状结构,使各种课程成为一个有机体,集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给学生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x”是一个未知量,可以无限地扩大增长,意味着学生有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这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存在于学生身上,难以预料又即时生成的具有课程价值的活动,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自我开发。这种课程内容由学生自主确定,过程由学生自主实施,效果由学生自我评价。因为是即时生成,又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统称为“x”课程。例如,我校八年级女生自己开发的“剪纸小组”,男生自己开发的“吃货小组”(烹饪),小作家范开源和同学开发的“创作小组”等都属于我们的“x”课程。“课程魔方”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各种课程的“一体化”,再加上“x”课程的补充,我校的课程构建可以说达到了高度的“一体化”。
三、“3+x”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3+x”一体化课程是一个立体网状结构,千头万绪,复杂繁多,没有一个有力的领导机构和控制程序是很难实施的。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课程管理科,三个年级分别设立三个课程实施小组,配备两名工作人员。每学期初,我们先发动组织师生申报自己开发的课程,然后写出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交给课程管理科审批,批准后按计划具体实施。课程管理科的任务非常艰巨,首先要定好课程的主要承担者,安排好各种课程的实施时间、地点,协调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各种关系,分配好实施资金和器具,然后是实施过程的控制。过程控制是一个最难的工作,不做好过程控制就很可能使课程的实施有头无尾,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不下雨”。鉴于此,课程管理科安排了专门的课程监察人员,按时检查课程实施情况,做好课程实施记录,从细节管理上严格要求。期末要求每个课程小组都写出总结,学校给予书面评价和一定奖励。因为课程管理科工作做得具体扎实、细致到位,所以我校“3+x”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目前,我校整合开发了200多门校本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我校教师开设的英语配音课程将手机与多媒体连接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便捷的表现平台。通过配音这个过程,配音者能更精妙的把握英语语言的细微之处,更深切地体会到努力付出之后“成功”二字的内涵。可以说,每一段配音的成功都会催生内心巨大的成就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当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他们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通过配音,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心生强烈的内驱力并由此辐射到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学习态度发生巨大转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关键词:边疆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55-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是在学生已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一定的专业方向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教师设计的实训项目,在教师指导下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的综合训练项目。高等师范院校设置英语教育专业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其培养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实践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很多学校都不重视这门课程,担任教学的也大多是兼职教师,因此有必要对它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研究。近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具体表现在对它的概念及内容界定;课程实施状况研究;实施过程中各方面支持因素的分析;评价研究与现状反思以及该课程的开发研究。现阶段的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的概括以及对城市地区已有成功经验的介绍和研究等方面。对农村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课程研究还比较少。这些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从关注理念到关注实践的转变。该课程的前期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对课程的性质、特点等一些理念问题的阐述上。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关注的角度也从最初的理念层面转到实践环节,以期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2.从一些宏观性的论述转向了微观分析。3.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一些问题的重复性研究多,未有实质性突破,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当前研究中仍存在专家学者多、一线教师少,理论阐述多、实践验证少等问题。
一、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由云南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352人,其中专兼职教师261人。以培养培训中小学师资为主,涉及英语教育、数学教育、中文教育等35个专业,目前在校生数目已突破6000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证,包括教育见习、实习、专业实践、毕业实践、实验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劳动、军训和社会活动。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30%,高职类专业的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40%。外语系是我校建系最早的系部之一,共有教师33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研究生22人,本科生11人。每年有12个英语专业班,2个缅语班,学生500多人,主要是培养中小学英语师资。三年制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分为实验实训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总学时数为918学时,51个学分,占总学分的40.64%。三年制应用缅甸语专业的实践总学时数为1062学时,59个学分,占总学分的44.36%。
我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历时一年,主要由实习实践和论文写作两个部分组成。为期十八周的教学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实习是一个过程体验,论文写作则是一个实习结果的分析、整理和呈现。首先,系里组织对指导教师的培训,让指导教师对自己的指导工作有细致的了解。其次,给学生做岗前培训,培训方式主要采取讲座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第三,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单位(初中/小学)所上英语教材内容完成教案的撰写。第四,试讲。在完成教案撰写工作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两次教学试讲。第五,进入具体的实习阶段。实习学校可以学生自己联系,也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去实习之前要和指导老师商定好论文题目,拟出提纲。论文题目都与英语教学有关,以便学生在实习中收集资料和进行调查。第六,次年3月返校继续学习,交论文初稿,经多次修改于6月定稿。
二、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
一是教师的角度。
第一,专职教学的教师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都没有专职指导教师,只是由专职教学的教师兼职该课程的指导工作,导致指导力量不足。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或办公室工作,因而难以全程指导学生活动,跟踪服务与评价的状况并不乐观。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在校学生数目不断增加,导致指导教师工作量加大。以2009级学生为例,共有三个班,学生176人,实习指导教师21人,平均每位教师都要指导8-9个学生。指导教师从哪里来、如何选派指导教师?这可能不仅仅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技术问题,更是学校教师岗位体制的问题。专职教师策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既有利于对教师的管理又有利于对教师的培养,还能减少教师兼职上课的现象。就长远来看,不但有利于提高整体管理水平,而且更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过,由于编制紧张的原因,学校很少会划出一部分编制来招聘该课程的专职教师。因此,人手不够的问题似乎还将继续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除了编制的问题,还有这部分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教师工作量的计算问题等。所以,不仅要设置专职的指导教师,还要建立全新的教师政策。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教师编制、为学校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主要负责人提供可能,明确该课程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
第二,教师缺乏对未来问题和困难的预设。在学生进行实习活动之前,指导教师会对学生的实习活动主题做出一个具体的指导方案。具体表现为根据学生实习的学校、内容、时间、步骤以及论文研究的方向等给予提示并帮助学生确定实习活动主题,并要求学生写出计划和提纲,再提出一些建议以完善之。可以说,我们的指导教师都认真地在6、7月份完成了制定活动主题的指导方案,但是问题在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换句话说,可控制的是学生在本校的实习演练,不可控制的是学生的实际实习过程。提前做实习岗前培训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培训不能预见全部的问题,但是可以根据以前指导实习的经验和经历选择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来讲,为实习做一些准备,也为学生奠定必要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培训方式主要采取讲座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由本系主管领导、教师以及中学优秀教师来给学生做讲座,培训内容主要有教师职业道德、教案的规范撰写、专业授课要领、课件与多媒体使用和班主任工作等。
第三,缺乏对实际调查过程的方法指导和掌控。在近几年的教学和实习工作中,我发现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进行调查,搜集资料等工作,但是究竟如何进行调查,如何收集资料?又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呢?学生往往对怎样制定一份合理的调查问卷、怎么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分类和整理资料,怎样分析资料证明或者证伪观点一头雾水。而且,对于个体的实习学生来说,指导教师对他们的实习过程是无法全部掌控的。我们只能预测实习中经常出现的、普遍性的问题,并不能预见特殊性的问题。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可以为实习提供方法指导。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民族学工作者的看家本领。田野调查方法主要有:1.文物文献搜集。2.直接观察与参与观察。有目的地细致、全面、深入地观察,注意观察的技巧,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设计提纲,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活动,记录观察资料,整理和分析观察资料,检验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3.个别访谈。访问的对象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内容紧紧围绕调查主题。包括制定访谈提纲、访谈对象的选择、访谈中的提问、访谈中的互动、访谈记录等。4.问卷法。问卷法是调查中为观察研究而采用的一种由调查对象填写表格的方法。5.座谈法。6.影像技术。民族学对调查者在方法的培养、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方面都有一套体系的训练方法。我觉得都可以把这些训练方法借用到学生的实习活动中来。只不过民族学以民族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是文化,而实习则以实习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为对象,主要内容是拟定的论文主题。
二是学生的角度。
第一,①选题的盲目性、无创新价值和程式化。学生在写论文之前遭遇的首要难题就是不知道选什么题目来写,通常选的都是以往写过很多次的题目,缺乏创新价值。项目教学法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在指导2010届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时,我的项目小组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导入策略”展开,根据各个学生的专业特长,跟学生探讨并商定了个人的侧重点,拟定个人的研究方向,例如导入策略的理论研究、多媒体在导入策略中的运用、文化导入、导入策略的有效性、导入策略的多样性、接受者对导入策略反应的个体差异等。经过两年的实践,我发现项目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选题盲目、无价值和程式化的问题。但是,提供的这个主题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感兴趣,而且如果他们不熟悉这个领域的话,对主题的掌控难度也大。这仍然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再以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帮助和指导。
第二,对实习和调查没有预设。很多学生在去实习之后都反馈,虽然去实习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做,自己不会主动寻求指导,都是等着实习学校和指导教师来安排。我觉得还是可以借鉴上文的田野调查法,在学生去实习之前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查培训和具体的任务安排,此不赘述。
第三,缺乏实践机会、课程和社会资源。鉴于教学质量的考虑,大多数的实习学校都不敢让实习教师给学生上课,怕教不好反而耽误课程和学生,只是程序性地、象征性地给他们上几节课。学生大多是在跟着老师听课以及批改作业,教学实践的机会比较少。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增强对对方的信心,为双方提供启发与帮助,减轻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实现共同发展。要打破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界限,积极开展两校间的观摩、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要充分发挥实习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他们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实习教研组,让实习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习经验,增加实践机会。增加经费投入可以帮助增加课程资源,但这受到整个教育体系以及学校的整体经费筹划的影响,如果能吸引到一些校外的资助则更好。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与其他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再者,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指导的需要,研制指导性强、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资源包和教师指导手册,开发“资源包”,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受到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它的有效实施,就如它的名字一样,需要学生、教师、管理部门、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综合”协作,单一一方的努力都无法达到最好的实施效果,要解决来自学生、教师、学校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要加以时日,任重而道远。近几年,随着桥头堡建设的契机,德宏吸引了大量企业、投资者和建设项目,发展迅速,成为通往东南亚的一个重要门户。这无疑会对边疆的政治经济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源和资金,加强社会各行业的合作;最重要的是,它对教育行业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为学生以及教师、学校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有着特殊地理区位优势和良好发展契机的德宏师专,应该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推动边疆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J].[updated23Febrary 2008;cited 3 September2011],Available from
[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6
[3]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期研究述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11(3).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医学人才,1995年9月原 中山医科大学以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高等教育发展项目的 实施为契机,在国内率先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实验室管理 体制进行改革,撤销了各教研室所属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组 建成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4个实验室:化学、生物化学实 验室,形态学实验室,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 承担我校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视光学、医 学影像学、营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本科专业、七年制临 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成人教育本科班、专科班绝大部分的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任务。2001年10月中山大学与中山医 科大学合校以后,新的中山大学决心以“高起点、高水平、高 效益”的标准创建校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根据学科 课程的特点,在资源共享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原有的基础医 学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重新组建了中山医学院教学 中心实验室,包括分子医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生物化学、 免疫学、遗传学)形态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寄生虫 学、微生物学)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药理学、 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和医用化学实验 室。在学校和学院的领导与支持下,通过多年的建设和 “ 985专项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实验室增添了一大批先 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加强了实验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环境, 提高了实验技术水平,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国家建设与社会 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实践性医学 人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技术平台。基础医 学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获 得卫生部、教育部及广东省高等教育厅和学校多项教改课 题资助,取得了一批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级 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 项,现已发展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单位之一。2005年3月,中山大学正式成立中山大学基础一,还被评为广东省首批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明确提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
路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是学 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 平产生影响。为鼓励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 管理人员进行科技研究和革新,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政 策来正确评价他们做出的贡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积极为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和 条件保障。
中山大学将实验教学置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 位,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包括综合性 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建立)由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 学校拟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以学科专 业为主的功能实验室,搭建文、理、医基础教学大平台。现已 撤销了学校原有的90多个教学实验室,建立了 3个校级实 验教学中心和学院管 理的 9个实验中心 及专业实验室 建立 了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实验教学中心,为进行实验教学改 革提供了条件。
学校将对实验教学中心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人 员队伍建设和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新的探讨。由各学院提 出实验室建设需求,并负责实验教学,由设备与实验室管理 处统筹规划,实验教学中心提供条件保障,分工合作;以实 验教学改革带动实验室建设,建立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 的实验教学体系,由验证式实验教学转变为探究性、研究 性、综合性实验教学,为创新性实验教学提供平台,培养实 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方 面,实行实验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开,培养管理专门化队 伍,人员定编、定岗、定员,实验教学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管用 分离、开放共用、专管共用的机制,并逐步提高实验教学人 员的素质。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属于校级实验教学中 心建制,由学校委托基础医学院进行管理,实行校、院二级 管理。实验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 目标,以管理出效益,以培训为基础。做到五个“一流”,即 一流管理理念、一流人才队伍、一流服务意识、一流条件保 障和一流教学质量。
我们将建立一个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服务的大平台, 实现实验资源有效共享、实验室的开放和创新,保证全校基 础医学课程的相关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落实和完成,为我 校培养创新性和研究性医学 人才 提供条 件和 服务 在 2 年 ~ 3年内争取建设成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
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主要有如下三种教学模式:以器 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以 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国当前大多数院校的医学教学 模式属于第三种,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每门课程 都有对应的独立的教研室,每个教研室都有自己的学生实 验室,由各教研室负责理论和实验教学,实验课从属于理论 课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而随着医学的 发展,理论教学内容越来越深入,实验课内容已经越来越不 现“机体从徤康到病死,’这一整体性,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 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因 此,淡化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一 项重要课题。③医学教育应该重新认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 重要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 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等医学教育 的目标转变为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医学教学的实践 性很强,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教学 不仅传授“系统性,“整体性,’的医学知识,更应该成为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要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 生的科研能力。
2.2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实验教学中心按照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将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紧密结 合,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并注重先进性、开放性和科研成果 的转化,形成适应学科特点的、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课程 体系,自行研制开发实验设备和实验软件,开展具有自身特 色的实验项目并应用于实验教学,探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 学。1]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本中心
开设的各门实验课程均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 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 其中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应当在全部实验项目中占有 一定的比例。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实验室提供选题(含必 修、选修)学生可以自带题目,中心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等 全方位服务。中心承担的实验课程主要有:分子病原生物学 (病原体形态与病原学检测实验、病原体的免疫学检测试 验、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试验、病原生物学综合实验、开 放性实验)生命化学基础技能实验,分子医学技能、实验生 理科学、人体解剖学(含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组织学 与细胞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实验。
分子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时数为98学时,实验项 目35个。其中,基础实验10个,技能熟练实验9个,综合性 实验11个,综合与创新实验5个。此外,还有21个探索性 实验,供学生课余科研小组及七年制医学生选修。学生也可 以在课余时间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每个课题在一个学期内 完成。生命化学基础技能实验是将原来的医用基础化学实 验和医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优化重组而成,实验项 目总数19个,共57学时,其中基本技能实验14个占42学 时,探索性实验5个占15学时。分子医学技能教学时数为 150学时,其中基本技能实验42个占75学时,探索性实验 29个占75学时。实验生理科学总时数为72学时,教学按 照三个阶段进行,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12学时,综合 性实验40学时,探索性实验20学时。人体解剖学总学时数 为126学时,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100学时,综合性 实验20学时,探索性实验6学时。组织学与细胞生物学实 验总学时数为85学时,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60学 时,综合性实验15学时,探索性实验10学时。病理学实验 总学时数为65学时,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40学时,3实验教学与科研、临床等实际应用密切结合3 1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系统解 剖一局部解剖相结合的解剖学教学新模式”这一教学模式 符合当前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精简、联系临床的整体 趋势,减少了如肌肉、血管、神经等知识内容的大量重复,并 在整体上保持系统解剖一局部解剖一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的 循环教学方式,有机地弥补了传统的局部解剖学和系统解 剖学相分离的教学模式的缺陷;该模式增加了学生解剖操 作的时间,使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让学生从解剖实 践中学习解剖知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 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与观察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教师能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因而 有较多时间从事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 合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带动了人 体解剖学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和考试等方面的改革。该教研室还安排临床手术科室教师 参加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从而促进了基础与临床的双向 渗透,促进了人体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联系,使实验教 学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教研室 还采用诸如讨论式教学、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导学习,安排 学生参加暑期科研活动(simmersiudent)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人体解剖学,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 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2'5J3 2形态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负责的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 学都是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正常的或病理的细胞和组织的形 态,在授课内容上互有关联又有重复。实验室拟把部分教 学内容统一归由某一学科重点讲授,这样既可以减少课程 间的重复,节省学时,又可以保持课程的系统性。因此,要求 各学科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而且对其他学科的 知识也要有相当的了解。这样在授课时才能将3门课程内 容融会贯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增加授课的趣味性 和实用性。组织3个学科的教师相互听课,促进相互了解, 优化3门课程之间的组合,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也可以适当交 叉渗透。例如,在学习正常组织显微结构时,也让学生观看 一些病理切片,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并调动学生学 习组织胚胎学的积极性。
3.3机能实验室机能实验室
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3门实验课 程有机地重组成一门“实验生理科学”独立开课,独立考 核,不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实验生理科学教学打破过去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树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 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师生双向交流,促进个性化教 学,从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该研究于2001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广东省 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从2000年起,该教研室还启动了 “高等医学教育机能学科实验教学深化改革的研究”计划, 该研究已在教育部“高等医药教育世行贷款教改项目”中 立项并获得资助,该研究把“实验生理科学”的教改引向深 科学教程》该教材已被教育部评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 课程教材”。该教研室还引进网络信息技术,创建成功先进 的、多功能的网络化机能教学实验室,把实验技术水平推上 一个新的台阶,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6J实现了实验教学手 段现代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多媒体 教学与远程教学,进一步改进了教学方法,推行创新教育,对 探索性实验的实施与管理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并积累了宝 贵的经验。教研室还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成功 地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网络化实验室的创建与应 用讲习班”。机能学科的教改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开 拓创新精神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4病原生物学实验室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将原有的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和人 体寄生虫学的实验内容优化、创新、重组成为病原生物学实 验课。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将保留部分基础实验内容,如病原 的形态学,使之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构成病原体形态与病原 学检测实验系列。该课程还将把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 物学的临床诊断新技术引用到实验教学中,开设病原体免 疫学检测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系列。增设一些综合 性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并在综合性实验中设置病例讨论,使 学生能够早期接触临床。此外,还增加了探索性实验,供学 生课余科研小组和七年制医学生选做,鼓励学生自选课题 做实验。Iq全面开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使图像逼真、生动、 重点突出,学生易于掌握。
3.5分子医学实验室
分子医学目前正沿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开发 的模式不断深入发展,逐渐渗入生物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等各个领域,并形成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而各学科与分 子医学的有机结合,又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研 究成果。目前,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 然趋势。免疫学、遗传学及生物化学相互融合的趋势正在形 成,一门崭新的学科——分子医学正呼之欲出。将免疫学、 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合为一门学科——分子医 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设高级实验课程,不但顺应了现代医学 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掌握现代医学尖端技术的高级医 学人才,而且课程优化重组也有利于仪器设备的优化共享 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学科之间的 合作互利。该门实验课程将原有的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 学3门实验课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删除陈旧的或重复开设 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置创新性、探索性实验,使学生 能够尽早熟悉诊断疾病的各种实验室方法以及重大疾病的 分子诊断方法。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提 供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达到全面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4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为 主的教学模式
实验中心开展的实验教学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水 平出发,实验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并能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 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地采集实验数据。使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判断、逻辑处理、做出结论的能 力;正确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 等)并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及其他信息源获得信息以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 新意识。
4.2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促进虚拟、仿 真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
本中心充分利用网络,使用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 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 中心承担的各门实验课程均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 术,各实验室均有多媒体设备,形态学实验室有3间数码互 动(mctiq实验室,中心建有网站,初步实现了网上教学和学 习。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教学中全面运用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并采用多种实验技术和教学方法。中心计划内的教学任务服从教学计划的安排,实验室 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有的实验可以实行阶段性全 时开放或预约开放。这些教改措施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 质、开拓创新精神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4.3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改革
本中心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鼓励创新,采取平时成 绩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平时成绩以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准确、规范为主要依据。对开展 探索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学生要求提交论文,为鼓励 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实 验成绩要登记、建档。例如,人体解剖学改革实验课考核,采 取课堂评分与标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实验技能标本 考试的比例,建立标本试题库等,使考试成为引导学生思 考、创造的“指挥棒”
5 重视实验教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实验教学中心拟定了正式出版的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 自编实验教材和中长期编制实验教材的计划,并对教材的 选用实行以下原则:各实验课均使用自编或引进的高水平 教材;教材应当多样化(包括立体化教材)并有广阔的覆盖 面和足够的实验项目(包括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和多 媒体教学课件)教材内容应当反映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以 及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成果,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具有 先进性,既要体现学科内涵、实验内容的更新,又要有反映 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现代实验技术和手段;教材要符 合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留有 充分的选择余地;各类实验教材要在保证质量的原则下充 分体现自身的特色。中心鼓励实验教学教师在学校和设备 处课题资助下,与出版社合作编写教材,目前已正式出版的 实验教材有《实验生理科学教程》等2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