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危险化学品特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由于运输行业和危险化学品自身存在的危险性,使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如何识别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以及如何对此类事故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做分析,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风险事故管理存在借鉴意义。
关键词 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 风险识别 风险评价
一、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概述
“危险化学品”是指可能会伤害或危害周围人员、涉及设施和周边环境的化学品,具有易爆、易燃、有害、有毒及有腐蚀等特性,主要包括爆炸物品,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自燃物品等,主要分为剧毒物品、腐蚀性物品、爆炸性物品、压缩气体或液体、较易燃烧的物品、氧化剂或者过氧化剂物品和放射性物品七大类。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风险可以定义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过程中对相关的人、环境和财产等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具有流动性强、耦合性强、差异性大、信息不明,施救困难等特点。
二、 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风险识别与评价
本文应用风险识别的风险因素分解法,首先分析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全过程,将目标层的风险指标按风险源进行分类,得到初步的风险因素识别结果,再将基准层的初步风险识别结果进行细化讨论,剔除影响微弱、作用不大的因素,最终形成风险要素表。在做风险评价时,根据事故发生的损害程度,以及发生可能性的等级评判,对已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打分,总体风险10分,如下表所示。
三、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回避风险
在运输路线有选择余地时,应尽量选择远离市区和水源地的道路,不选择那些虽然运输路途短但却需要通过市区的道路。在重要时期,必须通过市区时,应避开重要场地及场地联络线,运输任务尽量安排在夜间。
(二)减轻风险
1.在常规路段、道路变化处、高速公路、桥梁或隧道等地点均易发生事故地段,应加强管理,必要时可派交警对危险车辆进行护送。
2.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关和公安部门应加强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单位的审查,加强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监督检查。
3.危险运输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并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应急预案。在运输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对于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其自身的管理和监控。
4.各行政区域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设立施救预案,建立和完善包含有交警、消防、医院、道路部门、保险公司等相关单位在内的信息沟通联动机制。
(三)转移风险
保险是企业和个人进行风险转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是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要完善《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责任保险》,通过强制保险的形式,形成充足的风险事故经济赔偿的保障。
(四)接受风险
在积极减轻风险、转移风险之余,也要适当的接受无法避免的风险。主动接受风险,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也是一种减轻灾害的方式。比如编制水源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针对水源地的特点,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在必要时启动备用水源地。还包括加强污染事故应对方法的宣传,传授逃生、自救、疏散知识等,从整体上提高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危险化学品常见事故与防范对策.“常见事故分析与防范对策丛书”编委会.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Scott E. Harrington, Gregory R. Niehaus著.陈秉正等译.风险管理与保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随着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内河水上安全与水域污染事故逐渐增多。国家和各省市以及各沿江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各级各类水上搜救应急预案和油污应急预案。各类搜救预案和防污预案中都涉及到消防、救生、疏散、清污等方面。在内河水上事故中影响事态发展和后果较严重的船舶,当属油轮与化学品船。油轮和化学品船发生事故的类型主要有碰撞、火灾、爆炸、泄漏或溢漏等, 而其中最严峻的是发生火灾、爆炸和有毒液体的泄漏。此类船舶一旦出现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爆炸和泄漏事故,如消防、清污等工作处置不当,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尤其在码头附近的船舶突发火灾或泄漏事故,可能会造成事故迅速升级,导致更大范围的火灾和泄漏,造成人命、财产损失,引起更多的化学品溢漏、流入水中,直接影响当地水源、水质,恶化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危害沿岸人民的生活用水安全和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在内河水上搜救行动中务必对这类船舶引起的事故给予高度重视,要尽可能迅速了解事故的性质和规模, 按照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事故现场的天气和海洋状况, 果断做出科学的评估和判断,实施有效的应急行动,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
危险化学品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置
化学品船载运危险货物燃烧、爆炸事故特点:在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热量通过热幅射,可以引起相邻可燃物的燃烧,引起整个货区的火灾;在危险货物发生火灾事故的同时,往往还会产生有毒性气体,威胁人员的生命和健康;液货船和液化气船舶的火灾具有控制难、危险性大的特点,可能引发恶性事故和严重后果。
应急处置要点:了解船舶、货物的基本情况和起火原因、火灾状态及人员伤亡情况,根据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和发展对突发事故进行评估。针对卷入火中的危险货物的特性,选择正确的消防方法尽快实施灭火行动,有效控制火情蔓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事故船舶的船员和周围船舶的安全,防止事故升级。船舶火灾、爆炸事故可能会导致船舶沉没造成水域污染,应迅速调集防污染应急力量,做好水上溢油围控和清除的相应工作。
危险化学品(包件、运输组件)发生落水事故的应急处置
1、事故特点及危害
危险化学品(包件和运输组件)落水后由于货物比重不同,一般有三种形态:漂浮、半沉浮或沉没,漂浮、半沉浮的包件和集装箱会随潮流和过往船只的扰动不断漂移,在水上的位置难以确定,对港口的正常通航环境造成影响。
破损的集装箱会造成货物包件散落在水中,给打捞工作带来困难。沉没在水底的包件、集装箱很难被发现、打捞和清理。如果落水的危险货物包件破漏,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水域污染和安全事故。
2、应急处置要点
根据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和发展对突发事故进行评估。
落入水中的危险化学品(包件、运输组件)漂浮、沉没在航道、锚地等通航水域时,应考虑对上述水域实施封航并做好现场警戒和航行通(警)告工作,防止发生二次事故。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包装及比重等信息确定危险化学品(包件、运输组件)在水中的漂浮状态。准确确定落入水中的危险化学品(包件、运输组件)的位置,及时进行清理、打捞。
当危险化学品(包件、运输组件)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时应派巡逻船、飞机进行搜寻,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准确位置;当危险化学品(包件、运输组件)在水中处于半沉浮或沉没状态时如知道沉没的大置可派潜水员进行水下探测,以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准确位置。当危险化学品(包件、运输组件)沉没位置不明时,应通知天津水事局水测大队对相关水域进行扫测搜寻。
协调好拖轮、浮吊、船吊、岸吊、潜水员等打捞力量对(包件、运输组件)进行打捞、清理。
水上散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处置
1、事故特点及危害
泄漏的危险化学品多数具有易挥发、易燃易爆的特性,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易造成燃烧、爆炸等二次事故。
大多数危险化学品及蒸汽都具有扩散性、刺激性、麻醉性和毒性,有的还是剧,半致死浓度较低,如:酚的TLV为5ppm、苯的TLV为10ppm。通常人接触到液体化学品及蒸气,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高浓度的剧毒化学品蒸气随风扩散到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会造成群死群伤事故和严重的社会影响。
危险化学品泄漏到水中,通过对生物的影响及在水体环境中相互作用,可能破坏生物栖息地,造成生物资源的损害,并最终损害人类健康。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包括养殖业、水域沿岸景区的旅游业、宾馆饭店、水源依赖性企业的污染损失和船舶、陆地设备的燃烧、爆炸损失等。
2、应急处置要点
泄漏控制。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应立刻关闭相关阀门,切断与之相连的设备、管线,停止作业,或通过改变工艺流程等方法来控制危险化学品的泄漏。若船舱或容器发生泄漏,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堵塞和修补裂口,制止进一步泄漏,同时要防止泄漏物扩散,殃及周围的水域、船舶和人群。
疏散与隔离。在水上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必须及时做好周围水域船舶和人员的紧急疏散工作。根据不同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和毒性,结合气象条件,迅速确定疏散距离。至于具体如何确定疏散距离,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联合编制的ERG2000中的数据。
减小化学品污染的应急处置方法和技术
不同的危险化学品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物质的溶解性、密度和蒸气压力等物理特性决定了其溢漏入水后的表现。危险化学品入水后表现为四种形式:与水表面接触快速蒸发、漂浮在水面、入水快速溶解和沉入水底。
1、气体或挥发性液体的溢漏
船舶运输的气体和挥发性液体包括:氨、氯乙烯、氯气、甲烷、丙烷、丁烷、液化石油气(LPG)等。
应对气体泄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水雾:通过冷却热表面减少火灾、爆炸风险,扑灭火花和压制火焰的形成;阻止、改向或驱散水溶性或非水溶性气团;冲洗或击散水溶性气团。
这些物质,既要预防气体或挥发液体在空气中的扩散,还要系统化地监测空气中化学品的浓度。跟踪气体监测的主要目的就是确认哪些区域不需要人员防护或哪些公众必须疏散。对水溶性气体,如氨气,可以用分散均匀的水雾驱散或冲散。这种措施也被用来保护应急反应人员。当液氨泄漏入水后,部分将快速气化,但仍有60%溶解在水体中形成危险的碱性溶液,在有限、敏感且水交换量小的区域,使用柔性的中和剂可以减轻氨的危害。
2、漂浮液体的溢漏
对于漂浮液体可以使用:泡沫覆盖减少挥发;吸附材料或其它处理剂;围油栏围控;回收设备(如撇油机)回收;以上各方法组合使用。
泡沫:在应急反应操作期间,要特别关注对健康、火灾、爆炸的危害,用那些能够减缓蒸汽挥发的化学泡沫覆盖这些溢漏出的物质,能够使危害大大的减小。在漂浮物上使用泡沫能够限制它在水表面的扩散并且使回收和操作更容易。
吸附材料和凝胶剂:许多吸收剂适用于有毒有害物质的溢漏,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外观和组成,很多吸收剂都在陆地的泄漏中尝试并得以完善。很多传统的溢油吸附材料对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非常有效。
低粘度的有毒有害物质能够很快在水表面扩散成很薄的薄膜,为得到有效的吸收,使用高吸收率的吸附材料是很重要的。用围油栏控制溢漏物的扩散配合使用吸附材料和类似的试剂进行处理更为有效。鉴于使用大量吸附材料的费用和局限性,一般仅限于在小的泄漏中使用。
撇油器:由于化学品在水表面的扩散和形成薄膜的速度较快,一般低粘度的漂浮物用撇油器回收效果不大,事先用吸附材料吸收一下,将使液体回收起来更容易些。此外,不是所有的撇油器都适用于回收提前吸附的溢漏物,当决定使用何种设备回收泄漏物时,重要是考虑物质的相容性。
3、溶解物的溢漏
泄漏的危险化学品溶解于水后呈现雾状或羽毛状,渐渐地形成溶解物并在水体中移动,监测其浓度以便跟踪其扩散和漂移,并评估其对环境、渔业、旅游和淡水取水口的危害。
危险化学品的泻漏可用很多的反应试剂进行处理,目的是减缓或“中和”其对人类和环境的有害影响。化学试剂包括:中和试剂、氧化剂、减缓试剂、凝聚剂、吸附剂、合成试剂、离子交换剂等。上述试剂用来处理泄漏溶解物,并将其溶液泵入驳船或其他储存容器加以回收。
硫化铁作为一种减缓剂,用于处理沉船泄漏的铬化合物,目的是将铬离子转化(或减少)为氧化状态,以减轻其毒性。活性碳经常被用于有机物质的吸附剂。中性酸(NaH2PO4)能用来中和强性和中性碱,中性的碱(NaHCO3)能用于处理中性或强性的酸。
使用化学处理方法应与相应的环境保护主管机关磋商,其试剂用量应事先进行专家咨询。药剂的使用可以通过喷洒管或直接从袋中撒出。
4、沉积物的溢漏
沉积物的泄漏会严重污染水底,在某些情况下应认真采取减轻污染的措施,回收沉没的货物或船舶需要复杂的处理系统,包括特殊的打捞作业和设备。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
1火灾事故特点介绍
1.1事故突发性强
导致火灾事故的原因较多,常见原因主要有化学药品泄露、化学药品碰撞剧烈、化学药品操作失误等,由于所发生的事故较突然,并无任何预兆,进而事故处理对策会延时制定,火灾消极影响得不到合理控制。
1.2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由于危险化学品毒性较强,并且极易爆炸、腐蚀,火灾事件发生的同时,受上述特点影响极易扩大火灾范围,进而受灾人员逃离时间会大大缩短,一旦受灾人员未在规定时间内撤离,那么会有大量人员伤亡,进而严重威胁受灾人员的身体健康。
1.3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危险化学品发生事故后,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瞬间挥发、渗透,污染客体较多,如土壤污染、设备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火灾事故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困难,避免灾难范围扩大,进而大范围破坏自然环境。受污染环境的影响持久,治理难度大。
1.4火灾救援难度大
危险化学品发生火灾事故,由于灭火救援现场无序,并且存有多种危险情况,再加上,受灾现场极易受空间、风力、风速、空气清晰度等因素影响,进而会再次加大风险的治理难度,如果治理措施不当,治理时间不及时,那么极易引发火灾连锁反应,并且火灾态势会大范围扩散。
1.5容易出现立体燃烧
危险化学品的存储方式,以及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各项设备具有密集性,所形成的架构多呈孔洞状,一旦有火灾现象发生,那么气体流动方向会在架构的引导下呈立体式,同时,火势还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
1.6经济损失较大
这类物品的生产环节、运输环节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并且这类物品的存放标准、使用标准相对较高,因此,灭火过程中应做好人员配合工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灭火工作。一旦工作人员未良好协作、有效配合,那么火灾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与此同时,还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社会发展速度会相应减慢。
2原因分析
2.1材料特性影响
大部分化学品(危险类)具有易燃、易挥发、易爆等特点,受这类产品自身特点影响,极易出现火灾现象,并且火灾发生几率会大大提高,同时,这类物品非规范化操作或忽略细节,极易引发火灾事故。同时,有些材料在没有进行很好的保存下,包装老化破裂,泄露后遇火源或者受环境影响极易发生火灾事故。
2.2着火源控制不严
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场所,没有严格控制着火源。首先是外部火种控制不严格,烟囱飞火、吸烟烟头、汽车排气管火星、周围明火作业等没有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管理;其次是内部设备损坏,机械操作不当导致着火源的产生。2.3生产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没有严格落实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危险化学品材料在参数变动、设备振动、设备腐蚀等因素影响下,还会弱化设备性能,进而设备应用率会大大降低,同时,设备维修、保养工作未定期实施,还会间接引发火灾事故。
2.4从业人员消防安全素质不高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技术性强、危险性高,装备自动化程度高,装置规模大,对操作人员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发生违章操作、误操作或者乱操作行为极易导致火灾事故发生。
2.5意识淡薄,制度形式化执行
大部分领导者对这类物品的存放工作、安全管理工作不是十分重视,相比较而言,领导者将关注点更多的投放在经济效益中来,因此,火灾发生几率会大大提高,火灾发生后,负责人不认真查找原因,汲取教训,整改隐患。同时,部分单位缺少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单位虽有消防安全制度,但内部平时检查落实不够,多流于形式。
3危险化学品火灾扑救方法
3.1快速合理调集部署力量
力量调集应根据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的现场,根据救援方案合理调用救援人员,准备充足的救援车辆和相关设备,正常来讲,这类事故救援的过程中,往往会集中派出抢险救援车、水罐消防车、化学救援车、泡沫消防车、防化洗消车、照明消防车,除此之外,充分准备各类器材,如照明设备、侦检设备、堵漏设备、警戒工具、通信设备以及破拆器材等,并且救援人员还应配备个人防护工具。对于危险度较高的区域,应委派少量救援人员,并且这类救援人员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掌握高效的救援技巧,一旦救援工作失败,伤亡人员数量也能有效控制;对于重度区,参与救援的员工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救援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身心素质,同时,业务处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较强,遇到紧急情况能够组成抢险突击队,顺利完成撤离工作。实际救援的过程中,应合理利用风向,同时,还应规范使用水枪以及其他救援工具,其中,上风方向为最佳救援位置,水枪主要从侧上内方向进入;爆炸物品火灾扑救的过程中,救援工作者应全面掌握现场地形、地物,与此同时,选择合理位置设置水枪阵地;救援车辆还应优选停车位置,车头、车尾方向有序化,避免停车位置处于地沟盖上。
3.2科学开展灭火救援行动
危化品火灾燃烧猛烈、发展迅速,具有爆炸、中毒、腐蚀等危险,首先要分清危化品种类与特点,根据其特性正确选择灭火剂进行灭火处置,杜绝随意处置。同时,要深入贯彻“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合理设置警戒,对火场的影响进行评估,坚持“先控制、后消灭、固移结合、攻防并举”的战术原则。要准确选择主攻方向,确定救人为火场的主要方面时,同时选准最关键的抢救路线和进攻部位,利用车载水炮、移动炮、泡沫炮科快速抵近燃烧区和邻近保护区,强水流攻击、冷却、抑爆,射水冷却到位,不留盲区。要把控好时机,考虑火势发展蔓延可能产生的高温、中毒、倒塌、爆炸等险情,防止难以预料的因素对作战行动构成的威胁。
3.3发挥多部门联合作战能力
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往往危害性、影响性大,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重特大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联动指挥部办公室,要强化多部门联合作战效率,明确各单位在应急救援中的任务和协调配合的方式方法,由办公室整合社会资源,第一时间调动消防部队、公安、安监、医疗救护、交通运输、建设、民政等部门以及市政工程、水、电、气等公共事业单位参与事故处置。第一时间动员令,组织动员企业单位、协会组织等社会面各方力量资源参与灾害事故处置。要加强重特大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紧急处置的物资和装备保障,建立紧急救援物资装备储备库,保障持续性作战需要。
3.4切实加强战斗员的个人防护
参与灭火救援的同志要严格按照着装规定,落实处置化学危险品灾害事故时个人防护工作。根据火灾现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保护器具以及保护服装。其中,一线救援区、可燃气体救援区、高浓度剧毒气体救援区、浓酸救援区、苯类物质泄漏区佩戴的保护器具存在差异性。一线救援区要想避免发生静电火花现象,此时救援人员应穿戴淋湿服装;可燃气体区的救援人员,为了避免皮肤暴露于空气中,应穿着防毒衣,与此同时,准备空气呼吸器。
4结语
为了避免火灾发生几率,应首先规范执行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运输等要求,同时,全面掌握这类物品的特点,扎实巩固灭火方法,根据火灾态势了解最佳灭火时机,进而大大降低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危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关键词:剧毒化学品 分类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X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154-02
剧毒化学品是化工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原料和产品,在高校开展的许多科研项目和实验课题以及日常教学实验中也常常涉及到剧毒化学品。所谓剧毒化学品,是指具有非常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含农药)和天然毒素。剧毒化学品往往同时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等多种危险特性如氰化物与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混合时反应就相当剧烈,可以引起爆炸;氰化物与酸接触生成剧毒氰化氢气体,磷化铝与水或水蒸气作用生成易燃、剧毒的磷化氢气体[1~2]。剧毒化学品的管理使用涉及采购、运输、保管、废弃物处理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或管理不善,都会出现严重的事故隐患,甚至导致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频繁发生因非法使用剧毒化学品造成的校园事故,某些高校甚至提出校园内禁止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强制规定。然而,在无机化学、电化学、火工品等研究领域内,诸如叠氮化钠、汞、五氧化二钒等常见的剧毒化学品仍是学科研究实验的重要辅料。因此,为同时保证实验工作和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结合公安部门提出的“五双”管理办法,建立适用于高校实验教学与科研的剧毒化学品管理制度。本文结合南京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剧毒化学品购运、储存、领用和废弃处理等环节的具体管理规章,旨在提高实验室安全质量[3]。
1 剧毒化学品分类
根据2002年版《剧毒化学品目录》335种,以及《剧分级、分类与品名编号》(GA 57-93),将剧毒化学品分为A级有(无)机剧毒物品和B级有(无)机剧毒物品2种[4~6]。有机剧多含有磷、汞、铅、氰基、硫、硅、卤等官能团或取代基,无机剧多含有氰基、汞、砷、铅、硒等,重金属及其盐大多数都有毒,生物碱为含有氮的天然碱性有机物,大多数有麻醉作用。如果按照化学组成可分为氰化物、砷化物、汞化物、磷化物、生物碱和其他类等6类;按不同用途可分为工业品、试剂、医药品和农药4大类。
2 剧毒化学品管理难点
2.1 储存条件
根据公安部门对于剧毒化学品的管理办法,使用单位储存剧毒化学品需要具备以下几项重要的基础条件:明确的管理、登记制度,专用保险箱存放,双道防盗门,双人双锁管理,24小时监控设备等。而在高校,多年来对于剧毒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并不严格,绝大部分实验室不具备储存剧毒化学品的基本条件,而大部分剧毒化学品也实际分散于各实验室的普通药品柜内,药品安全得不到保证。
2.2 教学科研使用情况
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在火工品专业,叠氮化钠等剧毒化学品作为起爆药等实验的重要原料,参与实验的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率很高;在无机化学实验室内,一些重金属类化学品也常见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实验中。按照现行的管理办法,如果将剧毒化学品全部统一至学校药品仓库严格进行管理,那么势必会对教学与科研工作造成影响: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领取和使用阶段的管理流程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教学科研实验的工作效率,避免因管理过于死板影响教学科研质量。
3 剧毒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高等学校针对剧毒化学品的管理,要自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治理。剧毒化学品的使用单位应当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安全条件,并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高校实验室剧毒化学品应实行“四统一”和“五双”的管理制度,即统一购买、统一保管、统一值守、统一领退以及双人领、双人用、双人管、双把锁、双本帐。同时,购买、储存、领取和使用剧毒化学品的教学、科研等相对固定的人员,必须接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安全知识的培训,并经过有资质的培训单位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学生等流动性较大的使用人员,必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剧毒化学品。
3.1 购运和储存
学校教学、科研所需剧毒化学品,由实验室负责人提出申请,填写购买申请审批表,经学院批准,再报学校有关部门审批后交至化学药品库办理。购买剧毒化学品时,由化学药品库负责向公安机关申请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和道路运输通行证,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购买、出借、转让和接受剧毒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必须集中保管,在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分类储存,并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剧毒化学品的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必须符合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治安防范措施要求。“人防”: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附近设置值班室,实行24小时专人值守,值班室必须配置通讯设施、断电照明设施、自卫装备、值班记录台帐等。“物防”: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应当安装防盗门,安装双把锁,并配有消防等安全器材和设施,铁栅窗钢筋直径不少于12 mm,栅杆间距不得超过10 cm。“技防”: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必须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和防盗装置。视频监控应覆盖全面、到位,监控图像清晰可辨并至少保持30天。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必须建立详细的剧毒化学品入库、发放、退库、废弃处置的总账。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应当定期将其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国资处、保卫处备案。
3.2 领取和使用
领取剧毒化学品,应由使用人填写领用审批,经实验室、学院主管领导签字后,报学校部门审批,执行双人领取制度。剧毒化学品的领用限当日使用量,实验结束后剩余部分必须立即退回化学药品库进行存储,不允许在实验室过夜。
使用剧毒化学品的人员需具备使用剧毒化学品的相应知识和应急技能。学生使用剧毒化学品前,药品负责人要做好实验前安全教育,全面负责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并做好指导和监督。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实验室应根据所使用的剧毒化学品的种类、危险特性以及使用量和使用方式,建立、健全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剧毒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实验,必须配有领退、消耗台账,每次使用必须做好记录。台帐至少保存1年。
3.3 废弃物处置和应急处理
实验室剧毒化学品产生的废液、废渣,提倡先进行无害化处理,降解后作为普通废液进行回收,严禁私自倾倒和处置。如果确实无法自行处理,应贴好标识后定期报学校部门统一处置。废弃或不再使用的剧毒化学品与原包装物都要退回剧毒化学药品库暂存,由学校按照环保有关规定,统一交有资质的处理单位按照环保规定进行处置,严禁随意丢弃和擅自处理。
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使用单位和管理单位应制定剧毒化学品案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预案,并报学校管理部门备案。日常工作中要定期组织演练,加强对预案操作性的检验,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及时应对、有效处置。发现剧毒化学品来源不清,被盗、被抢、丢失、误用、流散等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逐级上报,保护好现场,采取一切可能的警示、补救措施。
4 结语
(1)高等学校实验室剧毒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高等学校安全管理的重点,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加强对剧毒化学品的组织领导,分级管理,狠抓剧毒化学品在采购、储存、领用、废弃等环节的安全责任落实,并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结合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加强剧毒化学品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日常管理中,高等学校要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剧毒化学药品管理,就是要防止剧毒化学药品对人和环境造成伤害。通过管理部门对剧毒化学药品各个环节的不定期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相关措施和督促实验人员及时整改,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和放假前都应定期检查并上报安全工作总结,尤其是对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变质、散发毒气的剧毒化学药品经常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开展剧毒化学品的安全教育,增强使用剧毒化学品的人员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学校管理部门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使剧毒化学品等危化品能够更好地为高等学校化学教学和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韩建新.浅谈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资讯,2012(7):165.
[2] 张智豪,欧黎明.浅谈高校危险化学药品的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6):170-172.
[3] 徐旭冉,孙欣.高校易制爆化学品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完善[J].科技信息,2013(25):194.
[4] 安监管危化字[2003]196号,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S].
1.1安全管理体系不顺畅,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后勤处等多部门共同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同时,由于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编制较少,许多涉及化学、环境、生物类院级单位尚无专职安全管理员,导致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安全工作。此外,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作为教学科研辅助人员,学校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重视不够,致使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安全技术知识不够全面,未能发挥队伍应有的作用。1.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高校开始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涉及面、内容、数量和可操作性均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执行层面,许多制度未能落实,制度约束性明显不足。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卫生、农业、畜牧兽医、质量监督检验等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先后了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标准,但针对高校实验室环境、卫生、危险化学品管理、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依然较少。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还缺乏严格、明确、系统的法规和标准,不便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参照执行。1.3校园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实验室安全文化缺乏。长期以来,学校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校园内“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尚未形成,危险性实验和仪器设备缺少实验指导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师生还未养成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具等习惯,均以“被动安全”为主,未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部分高校仅将消防讲座、消防演练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消防演练以观摩为主,师生参与度明显不足,未能发挥应急演练的积极作用。同时,院系和实验室层面的安全教育依然薄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参与性不强。此外,很多高校未开设实验室安全必修课或选修课,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以致于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安全素养不高。1.4安全检查推进不均衡,隐患整改未形成闭环管理。2015年以来,教育部依据《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进行了实验室安全大检查,起到了很好的工作成效,但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安全规范、检查成效不均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定期自行开展安全检查,但是检查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未能严格按照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的“五查”要求开展工作,尚未形成安全检查的闭环管理。1.5实验室建设不规范,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未能按照安全规范设计和建造,在通风系统、逃生通道、废气处置等方面均有不符合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实验室建设质量和安全设施难以有效保障。另外,部分学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未设立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通风系统、危险化学品存储、消防设施、紧急喷淋装置等实验室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具配备不到位,大型仪器设备未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检验,设备带病工作或超期服役等情况比较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安全事故。1.6危险化学品管理不严,废弃物处置不及时。危险化学品事故是实验室安全事故中最常见的类型,经常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严格的危险化学品采购管理制度,对实验室采购量、供应商资质和配送安全未进行审核和控制。与此同时,有些高校未建设规范化的化学品库房或暂存库,大量化学试剂存放在实验室,存储不规范,化学品动态记录、使用台账记录不全,未形成闭环管理。此外,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废液种类繁多、组成成分复杂,因具有处理全部废液合格资质的环保公司较少,导致处置价格垄断、处理周期长和价格偏高。更为严重的是,含卤族元素、含重金属、含少量剧以及不明成分的废旧试剂、锂电池、树脂凝胶废弃物、凝固态废油料等固体或混合废弃物长期被拒收,只能将这些特殊类型危险废弃物长期堆放在校园内,成为学校的危险源之一。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实践
近年来,在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认真落实各级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教育部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的要求,规范实验室安全工作。同时,学校从制度设计、安全检查、实验室管理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实验室的主体责任,逐步构建起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涌现出了一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本文以我校环境与测绘学院的环境实验室为例,介绍环境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我校环境实验室始建于1983年,目前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承担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环境实验室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打造了安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验室,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环境,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2.1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为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链接”的“学院—实验室—导师”三级管理组织构架,并在管理的每个环节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责任明确到岗位和人头,形成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新局面[3-5]。一是学院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书记和院长是学院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行政院长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二是特殊场所如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等配备了兼职安全员,每个实验室明确了安全责任人,确定了工作职责,按照工作职责开展相关工作;三是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与学院主要负责人签订安全协议后,学院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行政院长与实验室主任签订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签订了实验室安全协议。2.2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6-7],涉及水电安全、火灾与消防、生物制毒物质处理、化学废液处置、固体废弃物处置等。近年来,学院根据学科特色、专业特点,先后出台了《环测学院安全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危化品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实施细则》《环测学院应急预案》等文件,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此同时,环境实验室根据学校、学院有关要求,先后制定了《环境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多项规章制度,做到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2.3改进优化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近年来,环境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修购专项、校内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等,提升优化了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先后建设了实验室门禁与视频监控系统、实验室通风系统、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化学品采购与管理系统、实验室废弃物收集系统等,改造了实验室化学品仓库。通过系列项目的实施,实验室的安全环境显著提升,更好地保障了师生的实验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药品库配备降温空调、通风设施、防盗设施、自动灭火设施、个人防护设施等,实现了药品分类存储和分类管理,实验室药品库更加规范,保障了药品库的存储安全;二是建设了规范的室外气瓶房和集中供气系统,将氢气、乙炔、氮气、氦气和氩气等实验气体分类存放,并通过输气管线集中输送至各用气实验室,实现了人瓶分离,降低了用气风险,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安全;三是为相关实验室配备了通风橱、防爆排气扇或集气罩,对实验室废气进行净化排空,彻底改善了实验室的通风环境,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健康;四是配备了符合规范和要求的实验室废弃物暂存柜,对实验室的废液、化学试剂空瓶全部进行分类收集和暂存,同时学校依托环境实验室建设了“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实训中心”,该中心解决了实验室废液无法处置的问题,同时也为环境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8-9]。2.4严格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完善的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好的安全教育保障机制,安全教育过程难免会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10]。为此,环境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安全准入体系,具体做法如下:(1)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组织实验室教师针对实验室安全开展入学教育。学生在进入专业实验室之前,实验室通过安全讲座、安全展板、安全视频等方式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实验室安全常识和专业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等。考试通过者(≥90分)可自行打印《实验室安全准入合格证》,具有准入证书的学生方可进入实验室;为获得准入证书的学生发放实验服,要求学生实验课前将手机、书包等相关物品存入学生寄包柜内,穿实验服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2)上实验课前,实验课教师结合实验项目特点和使用的具有危险特性的仪器设备,如烘箱、马弗炉、高压灭菌锅等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并将教育内容记录在《实验教学计划登记表》中。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预习报告中写入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对于需要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如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本科生,除上述措施外,学生还需填写《实验申请书》和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申请书中写明实验原理、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并根据实验原理产生的物质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阐述实验防护和应急措施,然后由指导教师签字上交实验室。实验室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实验申请书内容,进行一对一考核,无问题后,方可授权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3)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工作。2016年,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一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演练工作,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认可;2017年,环境实验室承办了学校一级、二级和三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演练工作,并录制成视频,在每年的安全教育中为学生播放,丰富了学生的应急知识。同时,该视频也得到了教育部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开放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定期对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学院每年将行政运行经费的1%作为从事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2.5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隐患、查整改和查管理。在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中,认真落实安全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二级单位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季节性检查与节假日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强化各类责任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计划—落实—检查—整改”的闭环管理。在安全检查工作中,环境实验室的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实验课开课前,实验室全体教师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以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正常开课后,实行定期检查(1~2个星期)制度,并形成常态化。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实验指导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值日和安全检查。在安全检查工作中,注重关键部位(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的安全防范、关键人员(安全员)的安全教育、关键时间(节假日)的安全检查和关键环节(隐患整改)的安全监督。采用实验室视频监控系统和语音对讲系统,随机对各实验室进行安全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如学生不穿实验服)及时要求整改。2.6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实验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室安全活动,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构建完善可行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变学生的“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自2016年以来,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讲座、网站与展板文化宣传、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安全实验室评比等主题活动。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安全文化的辐射作用,实现了师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达到了预期效果。2.7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实验室安全档案记载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11-12],在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工作评比、安全事故追责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工作至关重要。一直以来,环境实验室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档案的归档工作,根据工作实际配备35种安全工作记录本,并按照责任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安全奖惩、队伍建设、安全培训、事故调查与处理、专业安全等设置了23个档案类别,每学期末集中归档,档案实行专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