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口译,分析了语言文化与口译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指出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一、口译与文化
口译是译员运用其双语或多语能力,为处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一种服务。口译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译员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译员不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还要了解这两种文化,并具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否则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1989:18-19)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同样,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他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
二、口译中的文化障碍
文化间的共性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但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则为交流造成了不少障碍。
由于文化的社会和民族属性,为一种文化所独有的风俗习惯或价值观,可能会不被另一文化集团的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这一交流过程中,译员最直接地接触不同文化的信息,必须能迅速准确地表述交际双方的意图,如果口译者不了解文化差异,会导致译语无法为部分不熟知该文化背景的听众所理解,从而使交际双方难以沟通,甚至产生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一般来说,口译中的文化障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意象的差异
文化意象是不同民族或社团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模式。文化意象不断出现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有丰富的寓意、深远的联想,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对文化意象的民族差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错位,产生误译(林新华,2005:183)。
如在汉语里,龙、凤都是吉祥如意的代名词,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皇帝的代表,是高尚、神圣的象征,威力无穷,神通广大。而凤凰则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象征着祥瑞的意思。但在英美文化中,dragon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凶恶可怕的象征。phoenix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在阿拉伯沙漠中生活五六百年后自我焚化,并由此得到再生,phoenix在英语中引起的文化意象是“再生”。因而在翻译“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词时,要增加相应解释,以弥补文化意象上的差异。
2.2思维认知的差异
人们感知、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是有差异的,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对同一事物表达习惯的不同。
中英思维差异在对时间、地点、方位和度量衡的表述上均有体现。例如表示方位的词“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所对应的英语为northeast,northwest,southeast,southwest。
在时空和地点的表达上,中国人习惯从大到小,欧美人则习惯从小到大。例如,2008年1月26日用英语表示就是26th,January,2008;而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1号则是No.1Mingzu Avenue,Nanning,Guangxi.
汉语计数是以十进位,而在英语中数字是以千进位。
思维认知的诸多差异给口译增加了不少障碍,而初学者也往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调节适应。
2.3价值观的差异
美国学者罗基切(M.Rokeach)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一套持久的信念,或是依重要性程度而排列的一种信念体系。(转引自关世杰,1995:154)。价值观是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中国文化是集体取向的文化,讲求集体主义,因而崇尚谦虚。而英美文化倡导个人主义,强调突出自身价值。因此,当受到赞美时,中国人会倾向于将功劳归于大家。而英美人则直接说“谢谢”。
中国有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十分强调等级差距,大力倡导长幼有别、尊卑有序,因此,称谓词区分得详细而严格。但是英语中却没有这种习惯,西方人习惯于直呼姓名,凸显出追求人人平等的西方人文理想。这种语言现象的不同反映了中外文化的差异。
2.4历史文化典故的口译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部分成语源于各自的寓言或历史典故,包含特定的人名和地名。这类成语如果按照字面直译,译语读者通常无法理解。如果加上许多解释,又失去了成语的精练特色,所以成为翻译中的难题。
例如成语“毛遂自荐”,源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讲的是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平原君门下食客毛遂自荐同往楚国求救,并说服楚王派兵救赵这一典故。
再如“The Heel of Achilles”源自希腊神话故事,指的是阿基里斯的唯一要害——没有沾到冥河圣水的脚踵。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基里斯特洛被伊王子帕里斯用暗箭射中他的脚踵,负伤而死。因此英语文化中便有了the heel of Achilles这一典故,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唯一致命弱点。
中西文化中类似这样的典故数不胜数,在翻译时,我们可以采用意译加注的方法,这样可以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使相关文化得到传播。
三、译员的跨文化交际
口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包含复杂的认知、心理与情感过程。成功口译离不开译员的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情景交际能力及交际策略能力,也需要其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
3.1跨文化交际能力
1966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表现在他是否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表现在他能否在一定的场合和情境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这就是语言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性,即辨清句子是否合乎语法的能力;2.可接受性,即懂得哪些句子可以被人们接受的能力;3.得体性,即懂得哪些话是恰当的能力;4.现实性,即懂得哪些话是常用的能力。(转引自贾玉新,1997)
对于口译员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能用合乎语法的语言,用听众所能接受的难易程度、恰当的表达方式及用词将原语包含的意义传达出来。
3.2跨文化意识
口译时译员要进行多方面信息的分析综合,而跨文化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视。
对于口译者来讲,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赵军峰、蒋楠,1998:29)。
一旦译员具备了跨文化意识,他就可以使译语不受或少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驾驭语言,为两种文化牵线搭桥,得体和准确地传达信息。同时,具备跨文化意识的译者,还可以更好地考虑交际的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与缺陷,尤其是当其意识到交际双方冲突的症结所在时,就能在口译中起修复的作用,缓和冲突,帮助双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本文分析说明了文化因素在口译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对影响口译的一些文化障碍进行了分析,指出译员所具备的有助于提高口译效果,因此,译员或有志于从事口译的学生应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林新华.文学翻译与语义认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
1引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近年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正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目标.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与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大学英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具体实践过程.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2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必然性
2.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ntereuh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0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或说得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甚至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语言的使用规则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行为;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2.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更渴望在英语学习中了解英美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和阶段注重跨文化教学既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也有利于他们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
首先,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人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
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语言交际行为也不例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翻胡文仲也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讲,越深刻、越细致地了解所学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个语言”。
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教学界的中心话题
3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原则
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使用各种原则和措施,不断加强文化输入的力度和深度.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本族语与英语及其所属文化的差异.尽量避免或消除因跨文化而引起的误解与困惑。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输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更具体、更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
3_2系统性原则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输入往往缺乏系统性。教师在讲授语言的过程中.往往是遇到一种文化现象就顺便解释一下,对于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无统一、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师应系统地给学生输入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避免在文化输入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混乱倾向.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3.3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同时在贯彻阶段性原则时.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外语教学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4适度性原则
外语教学中不同文化的导入.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而不是以其为中心。所以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多的文化导入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力要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适度地导入文化内容。如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及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还应正确处理好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等。此外,教学方法要适度.讲解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应鼓励学生自学。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化知识的底蕴。
4大学英语教学阶段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措施与方法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化教学.即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语言习惯渗透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使得学生在英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恰当地传递信息并使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4.1课堂教学方面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4.1.1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大学英语教科书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是完全可行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千万不能对这些跨文化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而应结合语言知识有目的、有重点地向学生传授。例如教师可以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文化不仅影响了词汇的字面意义,也影响了词汇的引申意义因此.教师在传授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也要把词汇所蕴涵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挖掘特定文化背景下词汇的深层涵义.让他们全方位地理解和把握词汇.把词汇文化内涵融入教学中
4.1.2营造使用英语的环境或氛围 语言交际需要场景环境.如果教师脱离场景环境而孤立地进行英语教学.那么学生所学之知识则非生动之语言。因此.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接近现实生活的英语环境.有意识地把语言形式和社会语境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明白英语国家的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了解在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行为模式以及控制这些行为的规则.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能积极地用英语思维组织语言。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4.1.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为学生创造语言和文化环境 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架起文化间的桥梁。
4.2课外教学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凭课内学习是不够的.而适当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要创设文化氛围拓展第二课堂。为此。教师在设法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努力拓展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各种课外交际活动。课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是一种学习西方文化的好办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材料。”听英语讲座、报告、广播;观看英语电影、录像;组织英语讨论、编排英语戏剧、组织表演等活动.全方位了解英语的文化知识.体会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4.3加强师资培训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当是文化信息的提供者,是文化学习的示范者、引导者、启发者。是学生进行文化合作学习的伙伴文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准确把握自己的身份.成功地开展文化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措施。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1.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词,我们常取其贬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多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
2. 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还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 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 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 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播放一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记录片等,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6-18.
【关键词】僵化理论 跨文化交际 教学原则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41-03
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学习者会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而且很难进步。一些非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要么讲很蹩脚的英语,要么讲很流利的英语,但还有第三种可能,我们也许可以把它叫做“流利的蹩脚英语”。对于这类表达,以英语为母语者通常没有太大的理解障碍。这些学习者通常可以用他们有限的英语非常快速且滔滔不绝地表达。语言学上认为这些学习者在目标语的学习过程中被石化了。Selinker用僵化一词来指称语言学上妨碍二语习得者掌握目标语语言规范的抵制因素。
一、僵化及僵化中的文化适应模式
虽然僵化现象引发了研究者的兴趣,但对于僵化的本质大家却看法不一。Selinker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关于僵化现象的研究一片混乱,并认为这种现象源于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还远远不足,现有的研究角度过多,缺乏统一的定义。Selinker在研究中指出,几乎没有哪个二语习得者可以完全掌握并达到母语者的语言水平,只有5%的二语习得者可以继续发展并形成母语者掌握的心理语法。大多数语言学习者在中途就停滞发展了。他用“僵化”一词来描述这种现象,即非目标语形式在中介语阶段发生了固化。鉴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英语学习者数量,但又远离英语使用环境,更容易发生各种僵化问题,因此,研究这个现象对于中国英语教育来说尤为重要。朗文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词典这样定义僵化――某些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成为一个人说话或写作时的固定方式。发音、词汇用法、语法等方面在二语或外语学习中发生固化或僵化。语音的僵化则进一步构成一个人的口音。在Selinker看来,僵化现象是讲某种语言的人在中介语中趋于保持的与某种与目标语相关的语言规则和子系统。不论他几岁、接受过多少目标语教育,都会在语言表达中显现僵化结构,而且还会在似乎已经改正之后再次出现。这个定义指的就是故态复萌。Ellis指出这种重犯错误是学习者语言学习发生僵化的结果,这意味着无论改过多少遍,学习者都会重复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虽然他们没有交流障碍,但离掌握地道英语的目标还很远。这个过程导致了二语习得者在学习目标语的初级阶段的停滞。Selinker和Ellis所说的这种故态复萌和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停滞就是僵化。僵化一旦发生很可能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学习者会被困在一个水平线上而不能前行。有许多内在和外部的因素会造成学习者被困的情况,本文将主要讨论文化适应性这个外部因素及它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研究者用不同模式来解释二语习得过程中僵化的发生。Vigil和Oller在1976年提出了一个早期模式“交互作用模式”。他们认为学习者在对话中获得的交互修正反馈对僵化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某些反馈会激发学习者主动调整他们对二语知识的理解,有些反馈则作用不大。第二种模式是Selinker和Lamendella在1978年提出的“生物模式”。他们认为二语学习者比其他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规范过程中有更强的生理上的僵化倾向,甚至还提出了神经发育的影响和作用。这个模式认为僵化是永久性的,因为那些影响语言学习的负面生理因素完全不受学习者控制。第三种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模式是Schumann在1976年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Ellis认为这个模式就是指那些决定说话人能在多大程度上让自己的语言表达与对方的语言表达相似或相异的社会因素。韦氏大字典则把文化适应性定义为个人或集体通过适应和借鉴其他文化特征而做出的文化方面的调整。僵化往往出现在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文化适应性终止之时。所以,这个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二语习得者对目标文化和其他文化层面,如、价值观和习俗的理解、接受度和适应性。因此只要文化适应的过程进展顺利,这个模式中的僵化是可以被消除的。除语言输入外,语言学习还受学习者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共同驱使和作用。僵化有可能是学习主体对输入信息的加工不利,也有可能是学习者与目标文化之间的社会和心理差距过大的结果。可以说,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僵化,就要尽量缩小学习者和目标文化之间的社会和心理距离。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已经意识到,语言的形式和使用均能反映这门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价值。所以单是语言层面的能力并不足以说明学习者对这门语言掌握的水平。学习者必须明白,在母语中被接受并认可的语言习惯在目标语中未必会被接受。与那些本族文化与目标文化差距不大的学习者相比,本族文化与目标文化在社会和心理上距离较远的学习者会更早出现僵化现象。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交流目的,语言的使用必须和恰当的文化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英语课堂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
许国璋教授在1988年第一次探讨了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英语教学的关系。之后,胡文仲、邓炎昌和刘润清三位教授也先后出版了阐述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之间密切联系的重要文献。但是这场关于文化和语言的研究并没有在学术界以外产生多大影响。直到今天,在真实的大学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强调的重点仍然是词汇和语法。学生的英语水平仍然是通过词汇和语法测试题来评估。语言和它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依旧被无情分开。所以当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一个中国人说:“你跑得像狗一样快!”和当一个中国人对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说:“You look much younger than your age!”时,听话者都会觉得是被侮辱了。Wolfsen认为在与另一个语言集团交流时,对方往往不会太在意你的语音和语法错误,但触犯交际原则的行为却会被视为非常没有教养。因为母语集团一般意识不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更何况,中文文化和英语文化差别是如此巨大。如一个中国人要提一个要求,他会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背景暗示要求。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表达更趋向直线型,他们会用:要求背景要求确认的表达方式。语言不仅是文化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反映着文化。没有文化知觉性和适应性的二语习得者更容易发生由于心理差距和文化冲突等外部因素引起的语言僵化。所以学习外语就意味着要学元文化,英语课堂应该大量引入文化知识信息和文化交际信息的内容。既然社会与心理距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那么我们将如何平衡两种文化,最大限度地适应新文化呢?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原则
美国国家文化能力中心把文化定义为融入在一个民族、种族或宗教群体身上的一切关于行为、思想、交流、语言、生活实践、信仰、价值观、习俗、礼节、礼仪、互动和参与的规则、关系和恰当行为的,并会世代传承的东西。文化内涵之丰富,绝不可能通过听几个关于节日、民歌和风俗习惯的讲座就能学会或教会。英语教师要把文化知识和交际信息当作一个长期的内容来教授,坚持学习外语就是掌握二元文化的理念。首先,教师不应该对任何文化有歧视心理,文化知识应该被用一种客观、不作价值判断的态度传递给学生。Kramsch甚至提出了“语言学习中的第三种文化”概念,认为第三种文化就是一个学生可以创造、探索和反思本族与目标文化的中立空间。此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典型的目标语的使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可以选择目标文化有的,但学生不熟悉的现象或想法让学生在必要提示和背景信息的辅助下进行信息的学习和添加。这样的学习会让学生更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感。Ellis还指出学习者不仅是社会情境的受体,他们也是主体,他们会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白文化从来都不是绝对或单一的。学生有权观察和探索文化现象并在跨文化交际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次,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二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包容异文化,明白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享有共同的需求、权利和责任;通过经历各种文化冲突,不断地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成长、成熟起来,形成对新文化的适应性,并最终并形成对多元文化的态度。教师还应该多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引导学生采取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面对和解决文化差异,这种文化适应的结果就是加强和深化学习者的文化多样性理念。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文化交际活动要和语言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项教学策略来设计课堂活动:
(一)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构建融入机制。真实的语言材料来自电影、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有利于学生迅速融入真实的文化环境。在解决完所有语言层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探讨材料中体现的文化现象、原则和价值观。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眼神、手势等这类非语言信息,并解释其文化内涵。最后,学生还应该独立分析和辨别新文化中的规范和行为,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最有效的交际方式。
(二)让学生作为文化信息的来源,构建参与机制。云南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省份,大部分学生都有与来自不同文化和方言背景的人打交道的经历,或者说他们有获得其他文化信息的更便捷的渠道。虽然少数民族文化不是英语课堂的目标文化,但这种遵守和尊重其他文化的方式有利于二语习得者培养良好的文化知觉性和敏感性。
(三)大量引入文学作品,构建观察机制。文学本文一直被认为是涵盖这个语言群体文化、历史的百科全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语言水平精挑细选的文本是启发学生主动观察来自不同文化人群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情绪表达和如何看待外部事物的最好载体。文学文本与电影相比有着更为细腻和更大的观察和探索空间,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同感和共鸣。教师还可以引入文本对比机制,选取内容体裁相似或相近的中文文学文本,从细微处入手对二者进行文化和表达方式上的类比和对比,学生会更容易建立感性认识。
(四)组织角色扮演,构建体尝机制。角色扮演是一种最有效的体尝机制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失败事例的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鼓励学生从这些表面上看上去没有问题,实则体现了文化僵化的阻碍作用的交际事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主动改正问题。
这四种教学机制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图1中的模式呈现:
图1 文化交际能力课堂培养模式
总之,和生物模式中不能根除的僵化相比,文化适应模式中的僵化是可以通过课堂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去除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信守无偏见、包容、平等的文化交际原则,采用融入、参与、观察和体尝机制来(下转第159页)(上接第142页)设计课堂,把语言教学和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自发地去适应目标文化,开脱视野。二语习得者只有同时掌握了语言知识和文化规则,又能保持并审视自己本族的文化,才能真正掌握一门外语。
【参考文献】
[1]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RAL,1972(10):209-231
[2]Selinker,L.Han Z.H.Fossilization:What We Think We Know[M].Department of Applied Linguistics. Birkbeck College,University of London,1996.
[3]Ellis,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34-42
[4]Vigil,N. A. & Oller, J. W. Rule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J]. Language Learning,26,1976:281-295
[5]Selinker,L.& Lamendella,J. Two perspectives on fossilization in interlanguage learning[J].Interlanguage Studies Bulletin,3,1978:143-191
[6]Schumann,J.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J].Language Learning,26,1976:391-408.
[7]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3)
[8]曲政,俞东明. 功能语体・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3(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子课题(QGKY1300110)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进行联系,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是学习英语的主力军,他们在毕业后就要运用英语进行工作或者在相关行业工作,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使大学生们不但能够用语言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能够理解该国的文化和习俗,不至于在交往中产生误解和纠纷。这就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提高学生在实际交往中的能力。
1 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本文中所论及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我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跨文化交际为重点。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很多人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他们的语法单词,学习说好这门语言的规律,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这门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很难达到有效的交流这样一个学习语言的目的的。大学生在经过多年英语学习之后,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交流所需的量,但真正能利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学生却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不能只侧重笔试的成绩,而要以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为侧重点,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跨文化交际为重点。
2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与方法
2.1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英语教师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的主体,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传播所教授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本人应该具备这些知识,并且掌握传播这些知识的工具和方法。但如今的大学英语课堂,还是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要教学方式,考试也是以记忆课本上的内容为主要方式,即使是考试得高分的学生在日常交际中也经常出现错误或不知如何表达,而其实很多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很多人都只是以教材为依据进行相关文化的讲解。然而,可以说,在当前全球化经济贸易日趋广泛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要求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尤其是对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了解,高校毕业生也是这些行业的骨干分子,因此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已经提上日程。
2.2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1)引入跨文化教学,加强平时自我学习;(2)提高本土文化修养,理解多元文化现象;(3)发挥教师合作精神,实践跨文化交流。
3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与方法
3.1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学生从小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在学习英语时,重视音标、单词和语法的记忆,句子结构的分析和语篇的理解。到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在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时,就会出现很多文化障碍,很多课本上没有学过的东西阻碍了成功的交际。很多人认为只要在交际中注意礼貌礼仪就不会出现麻烦,但礼貌礼仪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如果一味地用本国的常识和风俗去套用,就会出现套错的现象,出现交际障碍。在不同的场景下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用不同的说法,仅仅学会单词语法,而不会灵活运用,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的。所以,必须要树立起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2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1)在课堂上导入本土文化,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对应语都不是很熟悉,在与外国人的交际过程中只好使用音译法,从而产生误解。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是跨文化交际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都应该加大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力度。
(2)搜索相关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电影和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以不同方法欣赏,边看边讨论或看完讨论或看完表演等,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相关用语,或同一场景下的各种不同的说法。这需要学校提供相关设施。
4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教育需要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教材的改革,教育理念的改革以及教师培训的改革等。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选择上进行改革和试点,逐步推进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推广;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以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以及语言文化的对比为资料的新型教材,来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评估手段和方法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能力教育,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求;增加教师培训、师资培养的计划,鼓励英语教师多参加培训,多进行海外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会逐步得到重视,这同时也是职业及社会的需求,希望这种需求会逐渐转化为整个外语教学界的改革,并不断使之进一步扩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96.
[2] 王海英.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61- 62.
[3] 吕吉瑛.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问题[J].Crazy English Teachers: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