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美术;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价值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强调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

电脑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方式为: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上网浏览、搜寻素材进行绘画创作,或者采取另一种绘画形式——电脑绘画。这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幅诱人的前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1.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展了教学时空

使用了多媒体,教师在有的课程中说话少了,甚至不说,把文置让给学生,课堂反而上得更好了。例如,在上欣赏课《中国古民居建筑》一课,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网络上寻找关于民居的特点和介绍,以小组的形式总结概括,教师将收集资料整理做成课件,每一组选一位同学做导游介绍一组民居,这样在多媒体的配合下,一堂课的学习在老师的主持下学生自主完成,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既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又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2. 美术欣赏课直观生动

过去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或录像带,并且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因此,不少教师把上好美术欣赏课视为畏途,本来应该非常生动直观的美术欣赏课,变的非常乏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借助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就很容易了。当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背景资料就会出现在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空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在艺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当欣赏建筑艺术作品时,借助电脑多媒体,不但可以用常规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静态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演示,让建筑作品旋转活动起来,让学生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比如:使用这种手段在中年级的《立体构成》与高年级的《组合形体写生》一课中,可以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学生可以按照预先设置的浏览路线,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浏览一座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又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欣赏课《各种各样的建筑》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不同类别的电子图片和指导性的网页浏览路径,深刻理解到了建筑的不同种类和功能,以及建筑的文化背景。这种效果是一页美术建筑图片,无法比拟的,也是空洞的理论所无法达到的。

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在欣赏其他种类的美术作品时,如雕塑,工艺美术等,教学效果同样是显而易见的,概而言之,美术欣赏课借助电脑多媒体教学,有如下优越性:

(1)光盘资料信息容量大,选择性强,学校可以用有限的空间建立一个美术欣赏电子图书室。

(2)电脑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有机结合,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

3. 工艺设计方便快捷

小学美术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欣赏课、工艺课、设计课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育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练习,由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图形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电脑软件中提供了许多的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学生在电脑中可以进行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非常方便、快捷地完成作业。比如:小学五年级的《形的重复》一课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中查寻基本图形,然后利用画图中的复制、剪切、粘贴等命令,很轻松、简练地设计出自己喜欢的重复构成图形,并可以自由换取颜色,甚至可以利用绘图工具使基本图形任意旋转角度,学生可以很快的看到自己设计的作品。

又如传统图案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反转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利用绘画工具呈现出来。以重复构成为例,在电脑中用绘图工具如(直线工具,曲线工具,圆形工具等)绘出一个基本形后,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选择某些编辑命令,都可以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避免了徒手制作中枯燥的重复劳动。

例如:在低年级《图形的重复》这一课中,学生可以首先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运用方向、大小、颜色的变化,进行动画设置,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这样学生在视觉上有了直观的感知能力。

如果软件中安装了中文美术字库,各种字体(如宋体、黑体、圆体、综艺体、楷书、行书等)的选择使用,对字形进行位移、缩放、拉伸、倾斜、立体化、材质化等编辑处理,就会得心应手。过去在平面设计中遇到的大量复杂的手绘难题,在电脑上就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电脑美术设计操作灵活多样,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业完成后学生很自然产生成就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4. 绘画教学的多样化

电脑美术的另一个领域是电脑绘画,这是另外一种艺术创作手段,手工绘画和电脑绘画两种形式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电脑绘画有很大优势。小学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侧重的是素质教育。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不同画种的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他们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我们的美术教育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综上所述,小学实施电脑多媒体教学,有如下积极意义:

(1)教学观念更新,既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发展,又为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人才,创造信息化社会的文化环境。

(2)手段先进,为美术课实现高层次电化教学提供了方向与方法。

(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对培养实用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4)有效地实施愉快教育,让学生肯学、乐学,有利于身心发展。

总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术新课程标准》

[2] 《浅谈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合开发利用》 罗焱

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优势范文第2篇

1.运用电教媒体,赋予历史鲜活的面孔,增强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探索真理的欲望。”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根据学生好问、好奇、爱做游戏的特点,发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紧密结合教材知识点,进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在讲授《秦帝国的兴亡》一课中,用flas制作一幅秦、韩、赵、魏、楚、燕、器七国割据称雄的动态地图,七国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通过变色的方式动态模拟秦陆续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配上雄壮的背景音乐,很好地解决了用语言和挂图难以解决的大规模统一战争的问题。老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统一的意义何在?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学史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2.利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节省教学时间,扩大信息量,优化了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化繁为简。历史空间概念学生最难掌握,而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往往将整个历史事件过程汇集成一图,环境复杂,头绪繁多,学生不易看清地图内容,找准位置,例如《日本大举侵华和战略转移》中的路线图。利用多媒体课件技术把它制成动态地图,对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路线空间变化过程一一演示出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有条不紊去感知,识记所展示的历史情景。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例如在讲授《19世纪前期欧洲与1848年革命》一课时,由于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的分散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思维过于分散的现象,运用多媒体制作流程图将整节课的知识点归结为维也纳体系的“形成——维护——动摇——瓦解”的过程,一步步启发学生理出所有分散的知识点的线索,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突破了这一学习难点。

3.利用电教媒体,反馈促学,加大了课堂容量

通常历史多媒体练习设计成选择题、识图题、材料题、问答题等多种形式,从内容上应着重在知识的隐含处,概念的模糊处,知识的引伸处,知识的联接处设计问题,采取学中练、练中学、练中评、评中练。这样对学生而言,通过自我反馈,能发现自己在掌握知识中的缺陷,并检查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高低,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进一步改进学法、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对教师而言,可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借助多媒体挖掘历史学科魅力,丰富了人文素养内容

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 多媒体 优势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1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但小学生缺乏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这就容易导致花费大量时间也很难提高学习成绩。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能一改数学教学中的枯燥无味。笔者就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1 感官刺激,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抽象,而小学生理解能力弱,又活泼好动,对于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易走神,然后逐步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如何能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多媒体能够通过画面、声音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消除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沉闷气氛。

通过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展示类似“追击问题”。以鲜活的动画来刺激学生感官,让原本黑字白纸的描述立体起来。例如,某教师将速度相对较快的物体做成小汽车,速度相对较慢的物体做成摩托车,同时将问题中的位置距离差用真实的道路表现出来。伴随着小汽车启动的轰鸣声,追击过程开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车的差距越来越小,直至小汽车追上并超过了摩托车。车灯的闪烁及引擎声造成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绚烂的动画、逼真的音效下,学生的好奇心也被激起,最终转化成学习兴趣。

多媒体能准确且趣味地将小汽车如何追上摩托车的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现象后,能有充分的动力去继续猜想追击问题的本质。

2 形象生动,加深理解记忆

数学中几何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如何将知识点生动地联系起来,摆脱枯燥乏味的描述是数学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但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立体图形的多角度展示、几何问题的演变都已不是难事。

例如,某教师在教授“旋转图形”这一节时,先在屏幕上为学生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直角三角形!”然后该教师又问:“如果该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会形成怎样一个图形。”这时候学生面面相觑,没有人吱声。这时,教师让屏幕上的三角形绕着直角边旋转起来,平面图形一下立体起来。学生瞪大双眼,感受着数学的神奇,该教师也顺利引出了圆锥的概念。

又如,在教授“从圆到长方形”这一节时,需要让学生理解“极限思想”这一概念。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用小纸片的裁剪拼凑,很难达到“极限”的程度,也不便于学生体会“极限”的含义。因此,教师通过显示屏将圆分成4等分的扇形,又将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长方形。然后问学生这个图形是否是矩形,学生全都摇头否定。该教师又将图形分成8等分、16等分、32等分直至无限等分来拼成矩形。矩形的长边由原来的大波浪变成了小波浪,由小波浪变成了直线。若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纸片的拼凑,即使附上千言万语,也都无法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极限演变过程。而通过多媒体,教师能够轻易地演绎极限过程,展示数学魅力,让学生在生动的演变过程中加深理解。

3 强调重点,避免盲目使用

借助多媒体能够省去重复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也导致许多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无论教学内容是否合适,通通塞入其中。如果盲目使用多媒体,没有主次之分,很容易造成信息量过多,学生无法吸收的问题。更有些教师将大量音像资料放入课堂教学中,学生上课就像进了电影院,看看屏幕,偶尔听听教师说几句旁白。这样运用多媒体,不但没有给学生带来较好的课堂体验,反而突出不了重点,什么都是一带而过,课堂效率自然降低。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清楚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目的。多媒体虽然能容易地将教师所要表达的东西呈现出来,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教授学生。教师在学生知识框架构建的过程中,切不可忽略人的重要性。机器不能代替人完成互动,更不能代替教师去传递思想。

参考文献:

[1]臧斌.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春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4).

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优势范文第4篇

2012年上半年,我被学校安排在海南省海口市内带领09级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在这期间,我往返于桂林洋中心小学、海秀小学、农垦一小、琼山四小间听课、评课,与一线老师交流经验,受益匪浅。我目睹有些小学英语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师范生应借鉴之处。

(一)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如果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能达到理想效果吗?肯定不能,对它毫无兴趣,何来成绩可言。笔者在带队实习间,一位一年级英语老师在教学时这样利用多媒体的:老师在学完Unit 6 Lesson 31 Colors之后,接下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一幅没有颜色的画面,画面上有两只小狗、一间房子,还有太阳和花朵等,让学生说颜色并涂色。全体同学都非常踊跃地举手参加,课堂气氛活跃,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巧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导入新课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场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所学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更轻松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对其产生深刻印象。例如教师在教小学 PEP英语第四册 Unit Five 《How much is your skirt》时,本课是关于学生购物的对话,在课前教师到服饰专卖店拍了录像,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看,用英语介绍:“This is a shop.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clothes in it. Do you want to go shopping with me?”引入新课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不知不觉地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了兴趣。

(三)巧用多媒体,可以活化教材

小学生的性格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英语是对形象、直观的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在英语课堂中,如果教师一味地教说、学读,无疑会使学生感到厌倦。而巧用多媒体这一技术,可将课本内容再现在屏幕上,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乐学、愿学。如在教学 Unit One Welcome to My School时,老师播放教学课件,将参观者与学生的对话情景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让其不知不觉跟着模仿学说,达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四)巧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根据新课标,教师应补充相关的语言背景知识,使学生观察到西方的文化风情,从中了解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了解到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爱国热情,扩展国际视野。如教师教London这课时,利用多媒体显示教学内容,出示一些英国伦敦的标志性建筑物,并给他们用英语一一介绍;另外还出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如长城、天安门、故宫等,还有美国的白宫、纽约华尔街等等,并让他们用学过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些建筑物。学生们大开眼界,感觉豁然开朗,这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很快掌握了新知识,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

英语教学中,使用录音机及教具是非常重要的,在使用录音机时,需要倒带,有时难以控制准确度,有时还要卡带。教师除了备课,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教具,而使用 CAI课件或播放多媒体教学光盘,便轻松化解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生的要求,任意选择,大大简化课堂教学,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的限制,知识重点、难点往往不易解决。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重点、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比如,教五年级时,学生需要掌握现在进行时的用法,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学习难点。教学中教师以rain,run为例设计动画内容,并用文字加以说明。

二、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误区

在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较普遍存在低效运用甚至无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对此,我们需静下心来,认真反思,纠正误区。

(一)误区一:人机对话忙,师生交流少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也是师生相互配合、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及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控课堂行为,控制课堂节奏,了解学生掌握程度。但有些教师在上多媒体教学课时,却把精力放到了电脑上,一会儿是文字,一会儿是图片,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知识交流。这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演绎成了以课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在度过了最初的好奇心之后,反而失去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媒体,同时又是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这是其他任何媒体无法取代的。正如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干脆用课件进行词汇教学,从示范发音到操练,从操练到运用,使课件完全取代了教师的职能,教师仅是课件的操作者和执行者,使师生之间失去情感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仅成为了媒体的观看者和跟读者。

(二)误区二:忽视传统媒体,完全依赖课件

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英语教学,需要各种活泼生动的英语活动,而不是单一地观看多媒体。有些英语教师往往在教学中能用实物教学、能通过创设情景来教学的内容,也简单地采用配套的教学光盘进行教学。若长此以往,多媒体课件就包办了某些英语教师的全部教学,成为了学生的真正的英语教师。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板书”都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标示知识重点、难点,便于学生课后进行知识整理的作用。但一节课上下来,除了上课伊始写的课题之外,整块黑板却空空如也,有些老师甚至教26个英语字母时也不需要手写示范笔画笔顺了。这种专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忽略了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英语教学,已成为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病。因此,我们在热衷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诸如粉笔、黑板、实物、录音机、练习纸等传统教学媒体。只有传统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合理结合运用才能使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误区三:信息量过大,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多媒体课件有助于形象地创设教学情景,丰富信息呈现的方式,提高信息呈现的速度,增大教学信息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预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往往教学中会过快地切换幻灯片,缩短语言练习的时间,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还未练习熟练,便切换到另一张图片,继续下一个语言练习活动。正如法国社会家比埃尔・布尔迪厄所说的,“处在紧急状况下的人是无法思维的”。结果学生在“狂轰滥炸”式的课堂上感觉是听到看到许多内容,开展了多个练习活动,却“疲于奔命”,缺少充足的语言操练时间,导致一节课下来,生词、新句型、课文都未能朗读纯熟,有的甚至都不会读。

三、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多媒体教学观

小学英语教学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主英语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和激励式教学,多媒体虽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不能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二)着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质量

小学英语教学课件要以简单、趣味性为特点,制作要注意经济、实用和简单,不必刻意追求华丽。课件设计要符合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构思巧妙,情景真实,与生活息息相关,节奏合理,画面悦目,内容宜精不宜滥,要紧扣主题,围绕主线,既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求,又要注重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特点与功能。

(三)正确把握多媒体使用“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以“适时、适度、适当”为原则,找准多媒体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要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英语教师应当树立明确的教学观:多媒体仅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教师只有针对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

虽然小学英语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相对简单,但也要具备电脑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需要自己编写适用于教学的简单课件。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如PowerPoint 幻灯片、Flash、Photoshop 等软件的操作)和教学设计水平,为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打好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能把英语学习的情景设计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意,能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展更有成效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为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希梦,易小文.教育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丽华.多媒体教学的滥用和不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

[3] 项国雄.多媒体课件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优势范文第5篇

物理实验是人们为了研究和学习,利用仪器、设备等手段,人为控制相应条件,并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模拟自然现象并予以研究的科学实践活动,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可重复进行的、简约化的探索和论证过程。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融合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打破课堂教学常规,改变物理实验教学水平不高、效果不佳的现状,使物理实验教学焕发出应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对高中学生模拟一些抽象的实验,对把握概念,掌握规律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下面举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1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功能创设物

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

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创设生动的、愉悦的、惊奇的、成功的课堂情境,适时展现出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如图片、视频、动画等),给学生多方面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用生动的物理现象,揭示问题的本质,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由此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利用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好奇心,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曾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过程中,讲到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从互联网上找来一些与失重相关的视频,当看到航天器升空的真实情景,很多学生都惊叹不已,虽然视频播放时间不长,但对学生来说,失重已不仅仅是概念上的认知,更可能是他们在情感上的一种升华,由此激发对科学的向往。

2 利用多媒体能轻松自如地实现

动态向静态的转化

在物理实验中,有些现象持续的时间是相当短暂的(如自由落体运动),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时,该现象就已经结束。很多学生不理解其中的本质,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该现象的动态过程转化为静态过程。

例如,笔者曾在对平抛运动进行研究的课堂上,引用体育运动中的频闪照相图片(图1),引来学生的一片惊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都可以使用数码相机将其运动过程拍摄下来,然后进行电脑制作,利用多媒体反复演示,使学生认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当然也可以利用它的某一时刻的暂停画面来讲解它运动时的特点。这样教学中的难点就很容易突破。

3 利用多媒体可以“放大”实验

仪器和实验过程,便于学生观

察读数和细节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做演示实验,但对于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来说,又是很“悲哀”的,想看也看不清,实验的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了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投影仪把万用表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时的刻度盘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进行读数。还有就是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秒表等一些仪器的读数,除前面几排的学生基本看清楚外,其他学生基本看不清;如果借助多媒体就可以把仪器投影到屏幕上,或者用Flash做成逼真的模拟仪器,不断改变仪器的计数状态,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掌握仪器的原理及其使用。

当然,不能过于片面追求虚拟化的物理实验,而应该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来进行适当模拟,毕竟物理是真实的,利用真实实验和模拟实验的有效结合,来弥补真实实验的不足,从而有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

4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

术能节省大量教学时

间,从而增加课堂容量

在教学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都注重精讲多练,但在出现多媒体之前,单是例题在黑板上手写的时间就浪费不少,有时还要用小黑板。而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先做好课件,例如用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在宝贵的45分钟里,可以节省很多被浪费的时间,优化教学过程,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5 小结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求知欲;能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应用,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快速将不抽象的实验变得具体化;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是,多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原有的传统教学,而应该是将两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发展物理学。在物理教学中,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花样,能用好用就可以。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多尝试、多实践,才能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进.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84-85.

[2]吴建东.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