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 大学生 职前职业胜任力

自从以McClelland(1973)为首的研究小组引发“胜任力运动”(Competency Movement)以来,胜任力研究已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已经延伸和扩展到其他人类服务工作与专业技术领域。胜任力是在工作情境中,与工作任务密切相关,能够区分绩效优秀者与一般者,并可以用来预测员工未来工作绩效的个体价值观、动机、个性或态度、技能、能力和知识等潜在特征。在教育领域中,胜任力指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区分开来,包括知识、能力、自我认识、动机以及相关的人格特点等在内的个体潜在特征。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大学基本途径。

一、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职前职业胜任力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可促进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胜任力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并且大多集中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教师胜任力起初只是作为一种教师评价方式存在,通常作为教师入职或职前测试的指标,主要测量专业知识和条件知识,即测试教师“知道些什么”,此时的胜任力与知识等同。随着对胜任力研究的深入,教师胜任力涵盖的范围更加宽泛,包括能将绩效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区分开来的知识、能力、动机、自我认识以及相关的人格特点等在内的个体潜在特征。而这些教师职业胜任力的构成要素,都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为了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前职业胜任力,高校必须结合时展要求,在分析职业胜任力主要构成因素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二)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是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对自身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展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职前职业胜任力的培养是该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帮助教师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总结自己从事教师职业所具备和不具备的胜任力特征,可以帮助其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采取措施尽快缩短与在职教师之间的差距,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为适应教师的现实工作情景做好准备。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根据教师职业自身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养体系,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措施,实施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紧密联系的连续性整体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后备军,是即将担负起中小学生教育培养任务的特殊群体,提升该专业大学生的职前职业胜任力,可以促进其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其职后的教师专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职前职业胜任力的途径

(一)实行专业分流,加强职业情感培养

由于传统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封闭性,许多被录取为师范专业的学生,虽然在思想上不愿当老师,但由于没有选择专业的自主权和专业分流的机会,所以不得不被动接受师范教育的培养。另外,学校对开展教师职业情感培养重视不够,使许多师范生在就读师范专业的过程中,对教师职业了解不多,对教师职业的喜爱程度也不高。

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实行专业分流。大学生在入学时按照学院招生,不再区分教师教育专业和非教师教育专业,实行学分制管理平台上的自主选择,在修完一学年所在学科领域的基础课以后,再确定是否继续修读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一旦确定继续修读教师教育专业,除修读完所在专业规定的专业课程外,还必须修读完教师教育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所有理论及实践课程,并取得规定的学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实行专业分流,可以确保学生喜欢教师职业,对学生、学校和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兴趣,并且具有教师必备的个人特质(如进取心、责任心、自信心、灵活性和影响力等)的大学生进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该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后续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等学校要面向大学生积极开展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通过优秀中小学教师的观摩课或报告、定期举行大学生教学比赛等途径,开展教师职业荣誉感教育,增强其从事教师职业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增加见习时间,将见习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师教育学习过程中,采用边学习边观摩的方式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及喜爱程度,为该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持续提升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和比例,采用微格教学等方式增强实践性知识

传统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基于提高教师教育学术地位的需要,认为只要加强对师范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就能增强该专业大学生的职前胜任力,因此,忽视了该专业大学生职前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基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课程设置所导致的课程结构失衡,是导致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在增加教育课程门类、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整合教育课程内容的同时,采用微格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教师职前实践性知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合格教师的培养,提高其职前胜任力水平,也为其职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微格教学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或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要求学生或者教师将平时一堂课的内容在5—10分钟内完整呈现,并且能使学生听懂、理解,因此要求教师精简用词,说话严谨,同时要求教师的体态、表情等方面与课堂情境保持一致,是一个缩小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成为教师的人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微格教学是以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技能训练过程,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信息反馈直观、形象、及时,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效率,也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微格教学实际上是通过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环节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对于提高本专业大学生或在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信息搜集等职业胜任力有很大帮助。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元利用课程资源,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加强教育见习与观摩,做好本专业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前的教学技能培训等工作,使学生基本具备与从事教学活动有关的职业胜任力。

(三)积极推进顶岗支教实习模式,提升核心职业胜任力

传统的教育实习安排由于实习时间短且集中、教师指导不足以及实习基地学校的制约等原因,很难达到通过教育实习帮助学生积累教学经验、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通过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生成并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是教师在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独特的个体体验而创造出来的,包括人际交往、情境训练、突发课堂事件处理、教学策略应用等,具有开放性、突发性、个体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很难形式化或以形式化的方式教给别人,它以长期教学实践为基础,需要个体真正参加实际教学活动才能学习和体会到,是一种具有职业特色的个体知识。

顶岗支教实习是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通过顶替基层教师岗位任课一个学期的方式来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教学实践活动,为该专业大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积累教学经验、实现由“坐而论道”向“起而践行”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平台。在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支教实习时间里,该实习生承担所在岗位的全部职责,并协助实习基地学校教师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顶岗支教实习使大学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以及完成教学任务、寻找教学支持等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也使大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得到历炼,从而使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得到有效提升。

高师院校和实习基地校选派骨干教师组成联合实习指导小组,加强对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的全程指导,是保证顶岗支教实习工作顺利进行和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得到有效提升的重要保证。国内许多高校的实践已经证明,顶岗支教实习是切实可行的一举多得的有效举措,不仅是本专业大学生教师专业能力养成的新途径,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师院校改革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众所周知,语文课不仅是高职教育所有专业必须学习的公共课之一,同时它也属于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基础课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医患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提升便成了当今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师们在实施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理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为其今后的深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语文教学创新对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研究

据了解,中国学者对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话题的探究通常着眼于中小学基础教育时期,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的探究是特别有限的。即便有,此类研究也往往不够深入,未曾牵涉到现实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的高速前进与医学模式的变革对高职护理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同时护理专业的独特性亦决定了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差不多所有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自教材至教法均沿用了高中的教学模式。所以,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到现在都未曾出现过实质性的创新。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高职护理院校的学生属于一个独特的群体。之所以说他们独特主要是由于他们今后需接触的人是病人这一急需帮助及关爱的弱势群体。如果护理人员缺少涵养、专业素质,毫无爱心,那么他们必然无法给病人带来欢乐,甚至还会让病人长时间居于负面情绪之中。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影响特别深,高职护理教专业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及理论知识的提升,却忽略了学生关爱他人等人文素养的培育。此种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愈来愈无法适应社会的前进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身为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我们理应肩负起落实语文教学创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担。

二、促进语文教学创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一)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

相对于其他职业教育而言,护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其注重学生护理技术的提升,将培养学生的护理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护理人才视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在职业教育范围里,因为专业不一样,教学内容及目标等亦将有所不同,所以护理专业必须有其独特的知识构架。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护理院校却未曾意识到这一点,其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并不强。此种现象的存在势必会造成学生讨厌语文,抑或轻视语文现象的出现。因此老师们在实施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理应立足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

(二)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摆脱其他学科知识而单独存在,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护理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老师们理应强化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具体而言,老师们可选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其一,努力充实自身知识,除了需自主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外,还需对与自己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惟有如此,我们方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实现其他学科知识和自身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其二,把自己所具有的人生经验、感悟和教学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组成对人生、生命及教育的真实理解及感悟,同时将此种感悟贯穿于自身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三观。

(三)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

近年来,鉴于新教学理念的进一落实,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早已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正因为这样,所以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放下“惟我独尊”的思想,将学生摆在教学的主置上,给予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充分的关注。与此同时,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此外,由于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不但对学生科学人生观的树立具有异常关键的影响,同时还具有使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魅力,因此老师们理应强化自身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供给帮助。

(四)选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直观性及生动性的提升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制约,老师们往往只能选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然而新教学理念的出现却给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创新,新型教学法便属于高职语文教学创新内容之一。具体而言,我们当前可选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情境教学法。借助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心理始终居于活跃状态,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其二,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面,深化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三,合作教学法,借助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其小组协作水平及人际交往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已然成了制约高职护理R悼沙中发展的关键因素,加之语文教学创新对于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各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在仔细分析本校、本班教学实际的前提下,选用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及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等方式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学习兴趣、人际交往水平及小组协作水平等的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矗张占开. 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专业;就业;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24-03

一、前言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当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面。最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不很乐观,体育教育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属于国控师范类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中小学、幼儿园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在社区、企事业单位、相关体育协会从事体育指导的高素质、高技能体育专门人才,中学体育教育人才日趋饱和,加之2004年师范类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本专业就业也不再具有优势,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这种就业前景下,我们的就业之道还是那么艰难。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是南昌市普通高校已经毕业的体育专业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国内、外五十余篇相关论文和相关资料,这些著作与文章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文字资料与方法理论,对全面了解南昌市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调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问卷调查法

以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调查问卷95份,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93.7%。

为了检验本问卷的效度特邀请了5位专家对其设计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

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统计。

4、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所得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 、整理,并做综合、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南昌市普通高校2007届体育教育专业就业走向

根据对南昌市普通高校2007届体育教育专业100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统计,就业走向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结果显示从事其他职业占了70%,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还是很少的,这也显示了体育专业的一定局限性,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实际动手能力,或许引用一句古话比较合适,那就是天助自助者,面对就业困境,大学生只有以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以敢冲敢拼的斗士状态才能让自己超越同辈中人,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就业队伍中的佼佼者。举个例子,招聘一百人的话,如果你没能力,可能连垫底的机会都没有,如果你有能力,就是招聘一人,那岗位也可能属于你。

(二)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原因

1、社会因素

(1)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体育发展状况不一致。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参差不齐,存在地域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据资料显示,愿意到农村中学去担任体育教师的毕业生仅有10.84%,这就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体育课程体系不合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界限过于细化,难以形成优势和特色。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呈现基础狭窄的状况,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窄,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拓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处境。

(3)就业政策不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不健全。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对其他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大多高校就业指导队伍还存在许多不足,满足不了就业工作发展的需要。虽然高校都设有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内容包括制定学生就业政策,对学生进行就业技巧培训、择业咨询,收集用人单位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等,多数实际上还依然是坐在办公室等着用人单位前来登记需求信息,好一点的高校会组织一些招聘活动,把自己的学生推向市场。但如何调动社会人力资源中间机构参与,如何提高就业率,还需要高校转变思想,以适应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

(4)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体育院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没有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提供自主创业的知识储备。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传统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由此带来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2010年全国最困难就业专业统计结果显示,体育教育专业位列第三位,对口单位太少是最大困难。

2、学校因素

全国高等院校对本科学生人数的扩招至今,每年各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面临的就业压力也不断上升,场馆扩建以及器材设施的增加滞后于学校在校生的增长,不能满足学生观念的变化和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对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对体育教育重视不够、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笔者对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体育 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及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

但是当前职业教育还不够成熟,我们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以及教学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方面等。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针对不同专业需要有侧重地训练。体育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1.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

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职业技能的教育,忽视基础课尤其是体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和帮助。很多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其中包括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偏见,不懂体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规要求,没有真正地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和指导。

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错误地认为只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实践项目训练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久而久之,各个层面的人都不太重视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了。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面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教学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教学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的侧重点方面。

职业院校学生入学后,其专业方向基本确定,从客观上来讲专业学习的特点对其身体素质无形中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学的相关内容或者部分内容应随之优化甚至改变。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成熟的专门针对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只有按着普通教育的体育教学要求来进行,很多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好地对专业课程起到辅助作用,影响了课程的效果。

3.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教师缺乏对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正确认识,所以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做完准备活动后直接进行项目练习。好一些的会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再到学生分组练习。

时间久了,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毫无兴致,并且开始慢慢淡化体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甚至在上课期间不愿意运动,严重的还会导致恶性循环。体育课的针对性、团体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特点都得不到突显,这样体育教学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对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针对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与实际情况,体育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对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偏见

正确认识职业院校体育教育,让全民充分意识到体育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从学生身体生长发育角度来看,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19岁,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由于一些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身体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身心健康,很多学生刚入校参加军训时,出现生病、晕倒的现象,而且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后,如果再不重视身体锻炼,将无法适应未来的生活及工作需求。

从职业教育的就业方向来看,职业院校的学生将来大多数要走上生产一线,成为蓝领阶层。虽然现在大部分生产都是自动化,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体力劳动需要人工完成。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基础,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将无法面对和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所以职业教育者应该正确认识体育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2.改革体育课程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1)形成体育教学贯穿学习生涯的理念。强化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形成体育教学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理念。

观念改变意识,意识主导行动,没有观念的转变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以思想观念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摒弃短期行为的功利观念,从学生的实际身体情况和专业特点出发,努力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

(2)体育教学要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高级技能的人才。体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要构建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新模式,设置适合的体育教学课程。

其模式为一年级设置体育基础特色课,二年级设置体育兴趣选项课。基础特色课的设置,主要是考虑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而且身体需要一个过渡期,不能直接接受高强度的运动项目,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热爱运动、热爱体育。兴趣选项课的设置,考虑到进入二年级的学生开始转向以实习课为主,而且身体通过一年的调整已经可以进入针对性的项目训练。兴趣选项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性别特点以及学校场地和相关设备进行设置,其目的主要是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对其专业课程起到很好的协助作用。

3.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学历教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必须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性,服务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于以下两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每位学生都了解体育健身的相关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岗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开展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教学,提高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

(2)结合专业特点,提高学生体能。结合专业特点,努力提高学生职业体能,以便于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对体能的要求。学生通过3~5年的学习,毕业后将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将走向一线技能岗位,这样的岗位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体能,一些特殊的岗位还需要特殊的身体素质。

为此,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健身知识和保健方法,通过参加与职业特点相匹配的运动项目训练,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技巧。如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在高空环境下工作,体育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攀登、爬越训练;烹饪专业的学生需要经常站立工作,学生可以多进行下肢运动训练;钳工专业的学生需要强大的上肢力量,学生可进行举重、投掷、器械体操等练习。

(3)针对专业特点进行保健教育。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是15—19岁的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姿态发展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将来他们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极易引发职业病。

因此,在进行职业体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保健知识。如服务外包ITO专业,从业人员需要面对计算机长时间静坐,胸部和心血管会受到很大影响,可让这个专业的学生多选择有氧代谢的运动项目,以弥补运动不足,锻炼心肺。建筑设计专业从业人员需要经常伏案绘图,脊椎极易受损,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每天后背靠着墙站20分钟,以矫正体形,减少腰、背、脊髓疾病的发生。焊接专业从业人员长期下蹲,易使下肢淤血,发生静脉曲张,这个专业的学生应选择球类、体操项目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配合每天晚上泡脚,睡觉之前将腿抬高,穴位刺激等缓解腿部压力。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由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体育教学也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虽然在备课时会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因素设计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但是,单独的讲授法、训练法等教学方法可能在教学效果上不是很好,因此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注重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并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发生的各种变化,不拘泥于备课时设计的教学方法,适时调整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手段上广泛使用现代科技设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学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作为教学媒介的现代教学手段的推广使用,在理论知识学习上让学生更容易形象、透彻地掌握。

在运动实践中,利用现代科技设备使学生更热爱体育,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快乐,体会趣味。由于陈旧的体育设备枯燥乏味,时间长了学生不免有厌倦情绪,有的项目还不能独立完成。在教学设备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有针对性地选择设备训练,还可以多种设备交叉使用,大大提高运动效果。同时师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职业教育已经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体育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不断发展,突出特色,适应社会需要。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不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文忠.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24).

[2]王和彦.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转型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趋势,在这种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只能顺应这一趋势,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教育改革和管理的主攻方向。本文对地方高等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存在着明显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在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办学特色,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教学中专业课实践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小等问题背离与于社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在全国各行业都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地方高等学校适应这种转型发展的大趋势,构建起新形势所需要的融技术型与应用型于一身的高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对于高校如何构建起现代教育体系,国家已经做出明确的部署。向技术型与应用型的转型是普通本科院校今后发展的基本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新形势下的教育方针之一[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以下简称社体)专业作为许多普通高校都开设的一个专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专业。作为普通高校而言,这一专业的开设意义尤其重大而深远,对该专业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创新发展之路,才能不负时展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体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机制怎样才能实现向应有型人才培养华丽转型,的确是摆在教育管理机构及高等学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围绕着社体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探讨社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社会体育方面人才总体培养状况

(一)社会体育方面人才社会需求情况

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健康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可以说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就呼唤有更多的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人才来指导人们的健康活动,因此对社体专业人才也就有了越来越大的需求。有资料表明,为了使社会对社体专业人才需求得到满足,连续多年该专业的学生都呈现出扩招的现象,有时一年就扩大招生几千人之多,个别年份扩招额度已经突破万人。对于社体专业,各省都有10余所至20多所院校在开设,每年招生的人生也在不断增加。就现在的毕业生情况来看,几乎每40000人才只有一名专业的社体专业人才进行指导,远远没有达到国家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平均水平要求。这足以表明,国家对社体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还远远不能适应对这种人才的实际需要。

(二)社体专业人才就业情况

据专业调查部门对辽宁11所普通高等院校近3届社体专业学生在社会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得出结论,近几年来辽宁社体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呈整体下降之势,此种现象表明,不仅是辽宁一省而且是全国范围内,该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并非理想。结合社体这个特殊专业的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社会上可以满足该专业从业的领域总体上可分为四大方面:科学研究与教学行业、体育管理的行政机关、商业体育和与其密切相关的行业、社区及街道。研究社体专业学生社会就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基本上集中于各级各类学校担任体育教师。然后是与体育相关产业,从事业务管理与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或者从事健身指导工作。就从业的方向而言,体育教师这一方向占居了最大的比例。当然,更有一大部分改行从事与体育无关的工作。据调查,真正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不超过学生总数的42%。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对社会的实际效用距离预期效果有一定的距离。社体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总体上呈现的特点是就业呈现横向拓展的趋势,而立足社体专业本身纵向发展的较少,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总体态势。

(三)社会体育专业课设置状况

学习内容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专业课设置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与学习的效果,还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在社体专业课最初设置阶段,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的严重脱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完全是基于一种错误的认识,把体育仅仅当成一种课堂内传授的专业知识,而不是面向社会普及大众化的体育技能。于是就出现了教者重视理论教学,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至于体育教学实践往往被忽略了。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更随着人们对体育教育内涵的深刻认识,关于体育专业课如何进行设置也有了更多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开始偿试对体育教学课程的科学设置,从而使课程设置日益完善起来。由于对专业课教学认识程度在不断加深,许多高校开始由单纯注重理论教学向培养体育专业技能转变。一些大众化的体育教育项目如健身、健美、足球、游泳、篮球、网球等开始走进课堂。在实现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实用化的同时,还在理论层次上进一步加深。不仅开设了体育心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等方面的理论课程,使体育专业理论教学的层次明显提升。

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技能教学相对薄弱

社体专业的课程设置本身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这种科学性与系统性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应该并重,不能厚此薄彼,有轻有重。事实上,现在的教学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弊端。这种情况下,专业课教学一味地向理论知识的传授倾斜,不仅造成时间的浪费,还使课程在设置上出现重复现象,更严重的是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本来实践环节的教学应该在整体教学计划中加以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根本在计划中无法明确下来。更主要的是本来就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实践内容又严重缺乏针对性,加之实习基地的数量少之又少,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尽管许多地方高等学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实习地点,然而面对着数量庞大的社体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些有限的实习单位对于教学要求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更何况还有许多高校严重缺乏这样的实习基地。单一的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要,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因为承载教学的能力有限,加之实习过程本身又缺乏针对性,致使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二)学科建设体系缺少科学性

社体专业课程设置因学校而异,没有纳入科学化的轨道。因为学科设置本身不够科学,就导致了学术研究与基础理论教学都严重滞后。学校尽管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但这样的体系让教师的教学过程难以按教学规律进行科学施教,一旦面对突发性的问题无所适从。社体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对社体人才的培养总体目标不相吻合,这种体系完全忽略了社会大众对体育的需求。比方在素质的拓展、定向越野、瑜伽气功、八段锦气功、木栏扇运动、柔力球运动等学科教学方面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有一些较为实用的课程比方减肥运动、康复运动、健身运动、运动营养等较为热门的学科学校并未开设。课程的设置无特色、无方向,没有同社会大众的体育上紧密结合,还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在实际工作上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人才的培养缺乏针对性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然而,现在的社体专业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来确立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现有的高校社体专业教学计划里,很多目标都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确立的,与社会大众的期盼不相符合。高校本应该针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新时期需要的人才,然而现在的教学缺乏这种针对性。有资料表明,当前社会上急需健身方面的教练,但因为学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没有对这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胜任此项工作。许多已经进入体育教练岗位的毕业生因为没有得到这方向的教育,还要在工作岗位上补上这一课。于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岗前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来适应社会。学校的培养方案缺少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就业方面的困难。

(四)社会体育产业进展迟缓

在国家的投入上偏重于竞技体育而忽略社会体育,这就导致了社会体育产业发展步伐的迟缓。中国的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其时间还不到20年,在质量上与数量上较体育产业发达国家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因为体育产业本身的先天不足,加之社会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成熟度不够,社会体育方面的人才的就业能力必然要大打折扣。中国的人口为世界之最,经济发展无论是南方与北方还是东部与西部,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因此各地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同样表现出相对的不平衡,这也是制约中国社会体育产业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语

当前地方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难已成为摆在地方各高校及学生面前的一个难解的课题。为了使地方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的需要,必须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来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管理,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实施路径,实现快速转型。地方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创新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从目标确立上、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上、办学特色上来突破制约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使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符合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大众的需要。只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地方高等学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强决心,以滚石上山、不进则退的顽强意志,改革管理模式、创新实施路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定会得到长久发展。

作者:杨光 单位:许昌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樊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0).

[2]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