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创新成果

知识创新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创新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识创新成果

知识创新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 知识创新 人才成长 协同发展 机理

[分类号]F270.7

1 引言

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在当前知识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功能。它们共同构成了创新行为演进的主要形式,是同一创新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载体,它的实践反过来又能不断拓展知识创新的问题域,并为加速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手段的支撑。

作为创新力形成的关键主体――人才,在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活动都需要人才参与,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人才的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决定着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效果;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知识,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从而有利于人才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可见,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人才成长是一个并行的、互嵌的过程。该过程是以人才成长为主体、以知识创新为源泉、以技术创新为载体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可以充分发挥三者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仅仅注重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会遇到来自人才的阻力,忽视知识创新则会使技术创新失去方向,而不立足于技术创新的前沿则会使企业失去创新性产品所带来的市场机遇。促进三方面的耦合、重叠的重要性可以由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成长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论研究也有了新发展。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模型、方法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知识创新、人才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也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最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将知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的过程与知识创新的作用方面,而对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具体关系、如何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等问题没有专门的论述。从总体上说,对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相关关系的研究仍属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更没有将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及人才成长三者结合起来。

本文将技术创新过程、知识创新过程、人才成长过程作为一个并行的、互嵌的过程;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汇聚与运动;以技术创新为载体,分析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上的知识创新以及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机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模型,揭示出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人才成长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规律。

2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技术创新过程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成长的载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国内许多学者对该过程进行了研究,作出了不同的表述,并设计了许多不同的阶段模式。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在逻辑上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产生技术创新构思、技术创新构思的评价、开发试验模型、工业原形的开发、技术创新成果的初步实际应用或技术创新产品的初次商业化生产、技术创新成果的广泛采用和技术创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以及技术创新扩散。中南大学陈文化教授认为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新构思的概念化阶段;二是技术开发阶段;三是经济开发(试生产并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阶段。哈尔滨工业大学关士续教授按时间顺序将其分为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研究开发(R&D)、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四个阶段。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过程是由技术创新的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活动。它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过程,组成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不仅是按线性序列递进的,而且存在着过程的多重循环与反馈,各个阶段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促进。本文将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技术创新构思、技术创新构思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技术创新的反思。各阶段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完成,是多职能部门并行推进而形成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如图2所示:

2.1 技术创新构思阶段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始于技术创新构思的产生,它是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变化、技术进展和机会、对某种需要的认识都可能激发技术创新构思的产生。

2.2 技术创新构思评价阶段

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业务职责对上阶段技术创新构思进行初步评价、筛选、完善及组合,权衡各项技术创新构思的费用、潜在效益与风险。评价活动贯穿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2.3 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的密切配合以期解决技术创新后续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过程中对技术创新构思不断进行调整、修正。

2.4 技术创新商业化阶段

技术创新的技术开发部门与生产部门解决技术创新生产技术方面的具体问题后,着手准备新的生产线,从而进行大规模生产,然后通过营销部门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

2.5 技术创新的反思阶段

对组成技术创新过程的其他阶段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与归纳,以此作为进行下一个技术创新项目的前期资料,便于组织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创新。

3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知识创新机理分析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在着眼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方面是一致的,而且两者均将创新视为从思想创造到实际应用的全过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实质就是一种知识创新流,包括知识创新构思的产生、开发、转移和商业化应用。

知识创新构思的产生是创造和发现知识创新的过程。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实际经验都是产生知识创新构思的途径。在这个阶段,知识好像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一样,还没有形成一个可用的产品,可以称为“原知识”。

知识创新成果的开发是在对“原知识”筛选后,对其中市场发展潜力大、技术可行性高、经济效益好的“原知识”进行深加工的过程,使其成为可识别、可转移和可传播的知识创新成果。经过开发后的知识创新成果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创新产品”。

知识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是通过知识创新成果的转移,将知识创新成果用于满足客观需要的过程,实质是知识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与知识创新过程划分是统一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分别与特定的知识创新过程相对应如图3所示: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知识创新机理的分析,抛开了具体的创新产品形式,使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更准确地把握其知识创新的运动规律。企业技术包新过程各个阶段互动并循环的知识创新过程,是信息流动与企业内外部创新知识的融合过程。能否及时年得到与充分有效地利用知识创新成果,并将内外知识、信息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综合开发利用,成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4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人才成长机理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是指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能以其创新性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组织及其成员的肯定,自身价值在企业中得到充分体现者,都应该被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包括市场营销人才、研发人才、已有的技术创新团队、领先用户以及第三方(包括供应商、发明者和商业伙伴等)。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人才成长是指以知识为标准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能力的成长,包括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学习能力提高,知识交流、共享与合作意识的增强,创新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人才成长过程如图4所示:

企业创新团队是一个由企业技术专家、研发人才、生产人才、营销人才等构成的一个技术创新知识体,他们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知识源。企业创新团队通过识别领先用户后,对领先用户的知识采取拜访、调查、交流等方式进行吸收并转化到技术创新过程,提高技术创新成果与市场的结合度。企业创新团队同时通过对供应商知识进行整合、分析竞争对手产品、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查阅公开出版物等方式吸纳企业外部知识源。以企业创新团队为核心的知识源输入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后,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加快技术创新的实现。

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知识,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从而有利于人才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随着技术创新过程的发展,人才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技术创新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完善,技术创新人才的知识是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人才不仅要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相关的领域知识;不仅要懂得制造、工艺知识,还要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偏好。人才知识结构的完善包括人才的知识广度、人才的知识深度以及人才的知识特质3个方面的共同完善。

・技术创新过程促进人才学习能力的提高。技术创新人才从事的是创新性的劳动,因此,必须不断完成对自己“知识库”的更新。一方面,技术创新本身是创造性劳动形成的创新产品,技术创新人才在技术创新还未开始之前必须学习和掌握该过程所使用的科学原理和工作原理;另一方面,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人才需要不断地改进制造工艺、产品功能和产品外观等,需要不断地去熟悉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人才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从学习速度、学习时间和知识遗忘率3个方面来衡量。

・技术创新过程促进人才合作意识的增强。技术创新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一方面,整个技术创新过程需要各个方面和领域的知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都不可能拥有实现技术创新所需的所有知识。为了技术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创新团队人才必须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人才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可从交流能力、共享知识的意愿、人品依赖度3个方面来衡量。

・技术创新过程促进人才创新意识的增强。好的技术创新方案有赖于好的技术创新构思,技术创新构思则来源于创造性思维。通过技术创新过程各阶段的评价与反思,人才创造性思维得到完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人才创新意识的增强可从分析问题能力、工作背景的丰富程度、创造性思维能力3个方面来衡量。

・技术创新过程促进人才共同愿景的形成。每个技术创新人才都会对企业的未来有一个详细的规划,这些规划就是企业愿景;同时每个技术创新人才也会有自己的规划,这就是个人愿景。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由各部门人才共同参与完成的循环过程,有利于人才对企业战略目标的认识度的提高,有利于技术创新人才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协同程度的增加。

5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机理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耦合而成的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的过程。该过程具有动态行为的高阶次非线性复杂性,并且其边界模糊,具有多重反馈环,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人才成长系统以及各系统的各元素之间具有难以揣度的相互依赖关系。由于时滞的作用,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现象在时空上往往是分离的,所以单凭直观认识、经验判断和人脑推理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机理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鉴于上述特征,为了能对其协同发展机理进行深层剖析,本文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来讨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机理,以有效地揭示出该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系统动力学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Jay w.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提出,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系统问题的学科,可以处理具有时滞和非线性的系统问题,并能对其进行长期的、动态的、战略性的分析与研究。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过程看,其具备了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的基本条件,主要表现在:①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过程;②以反馈环为基础,系统内存在多重反馈环,并且其结构复杂,行为具有抽象性,反馈环是系统动力学反馈控制理论的基础;③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延迟,而且在空间上是分离的;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过程各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本文依据系统动力学理论,应用Vensim软件构建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模型,以揭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规律,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个相互适应、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的网络系统。在该系统内包含着众多反馈过程,这些反馈过程揭示出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知识创新商业化收益增加使企业资源可支持性增强,鼓励知识创新、引用外部知识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使人才创新意识增强,与市场领先用户沟通水平提高,与第三方人才的沟通水平提高,知识创新构思立项数和培训费用增加,使人才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人才学习能力提高、知识创新研发成果数增多、输入的外部知识增多;人才共同愿景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提高,使创新知识与技术的共享与交流水平提高,对新知识的适应性提高,人才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最终使人才知识存量增加,即人才能力增强。

另一方面,人才知识存量增加使知识创新构思立项数增加、知识创新研发成果数增加;在知识创新扩散与保护下,知识创新成果的市场开拓能力提高,知识创新成果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知识创新成果的销售费用下降。知识创新净收益增加,知识创新的商业化收益水平提高。

以上从两个条路径分析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过程,这两条路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仅促进了企业知识创新商业化收益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人才能力的成长。

6 结论与展望

知识创新成果范文第2篇

一、发现和体验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认为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引导学生进行感觉、思考、实践和再创造,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发现和体验知识并进行理解和运用的过程,知识的再创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思考、内化而获得的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创造性地学习科学知识。

二、实验教学中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开放的教学问题具有启发性,都是在实验教学中更要注意恰当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把学习的兴趣内化为探索创造的动力,因而有利于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调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明显的启发性。科学实验探究的开始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灵感,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例如,在教学《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时,教师出示一瓶汽水让学生观察,思考,想要研究汽水的什么问题?学生在观察后交流并提出问题:

1.汽水为什么会冒气泡?

2.汽水为什么不能装满?

3.为什么人们管它叫汽水?

4.为什么人们都爱喝汽水?

鼓励是最好的评价,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之后引导学生确定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这节课只能研究其中一个问题:汽水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学生见课堂问题是由自己提出的,兴趣大增,求知欲望强烈,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放手让学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实验教学重实践操作,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注意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源泉。

例如,在学习《磁铁的力量》时,我让学生玩“巧取烧杯里的区别针”游戏,刚开始时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影响,都感到很困惑,既不能倒掉出烧杯里的水,又不能用夹子等工具,那怎么将区别针取出来呢?但经过动脑思考,交流讨论,他们将所学知识与此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实践找到了取出区别针的办法。还有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如:有的学生先用磁铁吸住一根长铁丝,再让长铁丝又吸区别针;有的学生在瓶外侧壁吸引曲别针将曲别针吸出……我也给予了这位学生已鼓励表扬。

四、课件在实验教学中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件具有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能逼真地模拟实验现象,打破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让学生用各种感官来感知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同时对于电脑的使用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动态、静态进行选择或重复进行,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演示达到最佳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类水域可能受污染的情况的课件,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中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实验教学充分开发生活资源组织学生的创造行学习

教师要善于使用各种废旧的、生活化的材料,如可用脸盆替代水槽,尽可能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进行学习与感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再如:生活中的矿泉水瓶子、橡皮筋、弹簧、可乐瓶、地上的树枝、家里的油、盐、酱醋、米和生活器具等等都是我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好材料。

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验活动实现创新

课外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平台,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创新。如组织学生了解某种蔬菜的生长情况,组织他们进行成果交流,我们把采集来的资料整理成资料库记录详细资料;在活动室内开展标本展,让学生仔细地学习观察、认识、研究,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这些蔬菜没有农药处理,没有人管理,也没有毒,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为此各中队学生还自由结组去观察蔬菜。学生种植蔬菜、制作标本,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而且可加强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这一专题的相关知识,对这一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师创新环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实验最能够活化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留给学生一片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跃状态。教师多点拔,学生多尝试,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格,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发展。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注意采用适当灵活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知识创新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技术创新过程

企业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全过程中,始终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知识及知识管理

知识是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的事实、选择、思想、理论、原理和模型等,知识所构成的框架可以不断的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表达清楚,并且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源于个人信仰,洞察力和价值观的长期经验积累或难以言传的技能的提升。知识管理是确定、收集、传播和共享组织中的知识,包括知识的管理和运用知识的管理,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以增强组织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活动。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

(一)技术创新过程

技术创新是把研发技术、研发成果用于商业化的过程,是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的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经历了技术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和联接模型,分别从研究开发、市场需求及其二者的结合来研究技术创新过程推动力。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

无论哪一种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都是将知识、技能和物质转化成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也是知识的产生、交流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技术创新的思路形成、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知识的投入和应用,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管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1.获取知识形成具有创意的技术创新思路

技术创新源于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思路是获取了新的市场需求知识和新的技术知识,对刺激技术创新的知识进行识别,提出对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有益的创新观点。获取实用的知识不是广而泛的搜集来自市场和技术的数据,而是要在企业的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才能获取到有意义的知识。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创新成果商业化,企业根据已有的关于客户消费倾向,潜在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等基础知识上有目标、有选择的获取知识。知识获取的途径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

(1)激发技术创新思路的知识学习

学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企业技术知识的转移、交流和使用,以及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提高具有较大价值。创新思路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性的学习活动,是以一种开放式的思维在企业内外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对市场潜在需求的观察和感知,对顾客消费倾向的预测,以及判断技术发展的速度和影响范围等。

(2)激发技术创新思路的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对企业中积累的、流动的知识进行整合产生原创性知识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思路除了来自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学习之外,还可能是来自企业内部的知识碰撞--知识整合。知识整合是把企业已积累的知识加以规划、整理和重构,创造出满足技术创新要求的新知识。

2.开发与创造的知识激活

企业拥有了技术创新思路之后,需要进行产品技术开发或工艺技术改进,这一环节是把获取的知识进行激活的过程。技术创新过程第一阶段获取的知识不经过知识激活对企业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知识的激活是通过调整组织内部机制,最大程度的活化附着在员工身上和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使其知识资源通过创新活动转化为外在的技术竞争优势,知识的激活包括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重构两个方面。

(1)知识的应用

Demsetz(1991)认为:知识应用就是把各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以获得产品和服务。知识联合包括知识收集和知识转化。知识联合的过程包含了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综合化两个模式的知识转化。隐性知识是存在一员工身上的经验、技能等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知识,也存在于组织中的程序和惯例,在开发制造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员工的隐性知识并使其显性化为组织的知识。显性知识综合化是研发人员和制造人员把企业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联合,解决创新的知识缺陷问题。

(2)知识的重构

知识的重构是建立在知识应用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内部升华过程。知识的重构包括知识的变异、知识的选择和知识的保持。为解决开发制造过程知识缺乏问题,企业个人或群体产生了一系列处于萌芽状态的想法,这是新知识的变异阶段。知识选择是为正确研发和制造出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产品,客观、公平、公正对新知识进行筛选。知识的保持方便企业对知识进行评价、分析和处理,否则知识无法应用到技术创新中。

3.客户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实现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要做好客户知识管理,为企业下一次创新积累客户知识,客户知识管理包括客户对产品或服务存在缺陷的反馈信息,客户对未来产品或服务的期望,把客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及反馈意见进行分类、归纳,构建企业客户管理的知识库,方便员工查询,也为企业未来的创新作好知识积累。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如图一所示(附后):

参考文献:

[1]柯平.知识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7.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知识创新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管理;探索;创新之路

创新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在当前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对城市交通管理进行创新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人们的需求探索出适合城市发展的城市交通管理创新之路,更好的促进社会管理的创新,同时推进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显著增加。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到我国的一线城市,超出了城市的承受能力。很多现实问题越来越明显。交通拥堵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城市的早晚高峰期间,常常会出现大量的交通拥堵现象,很多车辆甚至在半小时之内寸步难行。而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不满。尽管城市规划设计部门以及交通管理部门都做出了重大努力,但是,仍然是收效甚微。

一、强化城市交通管理的创新理念

由于城市交通是城市建设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城市交通管理特别要强调的是过程管理,首先要强化所有群众包括执行道路管理的交通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理念,同时还应该强化交通管理人员的工作服务意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交通管理的工作人员他们在查处交通事故或是正常路面查勤的时候总是态度恶劣,在群众的心目中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甚至还会激化执法人员和群众的矛盾,进而引起扰乱正常交通秩序的打架斗殴事件,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近些年,为了有效的改变这一现象,应该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同时当前很多城市也逐渐引进责任制、一窗式服务、针对交通事故的快赔服务程序等,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同时给人们提供一个正常便利的交通。其次,要想更好的管理城市交通,就必须积极了解交通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的交通需求。如城区停车的问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群众的需求在恰当的位置修建停车场并合理划分停车位,这样群众的停车问题就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学校周边,则应该多设置一些人行横道、交通红绿灯以及“学校附近减速慢行”的标志,确保学生在上放学过路的安全;针对黑车拉客的现象,则应该及时报备城市相关部门,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缓解交通压力。

二、创新当前的基层交通管理机制

近年来由于我们加大了城乡的交通管理秩序,同时制定了一些基本的交通管理机制,因此城乡道路的交通秩序得到显著的改善,但是依然存在摩托车无证驾驶、不按交通指示灯行走、闯红灯、逆行、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不按照相关的车道走的现象,尤其是农村,车辆非法运营的情况特别多。因此当前城乡道路交通安全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应该创新当前的基层交通管理机制,有效解决道路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如我国很多城市的个体出租汽车管理仍然很混乱,黑车随便上路拉客,黑车不打表计程随便跟乘车者收费,这样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出租车行业秩序,同时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根据城市的出租乘客的实际需求合理改进和完善当前城市的出租汽车的秩序化、组织化,使得管理更加合理、有效,同时还要不断创新,促进城市交通秩序的正常有序。

三、合理采用科技的手段来创新城市交通管理

要想做好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必须采用科技的手段创新城市交通管理。当前很多城市的相关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科技手段的重要性,也已经在相关的工作中明确提出科技手段管理城市交通的理念,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科技手段管理城市交通的创新举措。但是一些城市的科技的创新手段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也很不完善,因此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更好的通过科技的手段创新当前的城市交通管理,进而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健康、有序发展。首先,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合理整合社会的各种有效资源,更好的采用科技手段进行城市交通的创新管理。交通安全管理涉及到广大群众的生活安全,同时它也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因此需要广大群众支持和关心这些工程,同时还应该合理采用社会中的有效资源,并充分利用、结合当今我国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采用科技的创新手段,更好的为城市交通安全管理服务,创新城市交通管理。还应该及时更新一些时间比较长的警务设备和落后电子监控等,加强交通管理的科技设备,满足当前社会的技术需求,保证执法环境的科学化、技术化,给群众提供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交通环境,促进城市交通管理的健康、科学发展。其次应该加强交通管理人员科技素质的提升,只有拥有一个科技化的交通管理团队,才能更好的实施科技的手段进行城市交通管理的创新。当前很多城市整个交通管理部门团队的工作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这就导致管理人员科技素质普遍不高。因此需要加强交通管理人员的科技培训工作,有效提升交通管理人员的科技技术能力,进而更好的提升交通管理部门的整体团队作战能力。再次需要加强调研的力度和深度,更好采用科技手段进行城市交通管理的创新。应该在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系统中加强调查的力度,并深入调查、研究、有效掌握交通流量的具体分布情况和交通基础设备的分布情况以及群众的出行需求,同时采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加强城市交通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不断改善和优化交通重要的路口,在不规则的路口设置交通指示灯和交通指示牌,给群众的出行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还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停车地,合理改善交通环境,加强城市交通的正常秩序。最后应该根据城市交通的具体现状加大科技的投入,更好采用科技手段进行城市交通管理的创新。最近几年,很多城市的交通指挥中心都逐渐加大了警用装备的投入,同时在装备配置上加大了科技资金的投入,如测试酒驾所用的酒精检测仪、以及路口设置的违章抓拍系统和电子监控系统等,从而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健康、有序运行。

结语

总之,城市交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城市交通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因此应该不断创新城市的交通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以及科技的投入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创新,从而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和谐、有序的交通环境,推动城市交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辉,刘景,娄广鹏,等.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 (22):255.

[2]毛志坚,卢辉忠.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 (04):83-86.

[3]李勇进,李远国.关于怀化交通管理如何创新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07):26-27.

[4] 王静,刘剑锋,孙福亮.??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分布及成长规律[J]. 城市交通. 2012(02)

[5] 盛来芳,宋彦.??城市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运营的影响――以纽约地铁为例[J]. 城市交通. 2012(02)

知识创新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2-0030-05 收稿日期:2008-09-11

1994年,Oivatt和McDougall在《国际商务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该论文提及了国际商务活动中一种崭新的现象:在为数众多的国际企业中存在这样一类企业――国际新创企业。尽管上述新的研究成果对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的解释深化了我们的认识,并且这些解释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学者在某一个研究视角下把各种新国际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逻辑框架。Uppsala过程模型首开从知识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先河,将承诺和知识作为企业国际化的重要解释变量,这一点与当今国际商务研究的方向是一致的(Johanson J,Vahlne J E,2006)。而后来的学者们也只是考察了国际化知识的类型和获取方式对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影响(Richard D.Hadley,2003),还未全面分析知识管理与企业国际化过程之间的相关关系。知识管理作为一个独立于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领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在知识转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等基本问题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试图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整合各种新国际化理论的核心观点从而更好地解释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及其特征。

一、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特征及其维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型企业,“自创立起就试图利用多国资源向多国销售并从中积极寻求明显竞争优势”,Oviatt和Mcdougall(1994)将这些企业称为国际新创企业。国际新创企业成立伊始就直接从事国际化经营,跨越了国内经营阶段,甚至还可能飞跃了国际化经营的较低级阶段。除此之外,国际新创企业在选择国际目标市场时会更加具有战略性从而跨越心理距离,这一点对那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利基发展的高科技中小型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国际新创企业”现象对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所认为的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的观点提出质疑,即企业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不一定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也不一定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渐进进行。换句话说,企业国际化过程不仅具有渐进性特征,还呈现出激进性特征,大量国际新创企业的涌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具有激进性特征,包括国际化过程的横向激进性和国际化过程的纵向激进性。国际化过程的横向激进性是指在地域维度上,企业并没有严格按照心理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选择国际目标市场,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心理距离较远的海外市场。国际化过程的纵向激进性包括三种最基本的情形:(1)在方式维度上,企业没有严格遵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来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方式,而是跨越了企业国际化阶段模型中的某些重要环节。比如,国际新创企业在成立时就没有经历国内经营阶段,而是以控制程度、资源投入程度和风险程度都比较高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如对外直接投资起步。(2)在职能维度上,企业并没有严格遵循从单一职能到部分职能再到全部职能的顺序将职能活动向国际市场转移,而是从一开始就将某些或全部职能转移到特定的海外市场。例如,国际新创企业成立时,就在特定国际市场投资建厂,由东道国子公司全面负责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作,使它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快速反应并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3)在业务维度上,企业在东道国所经营业务的发展也没有严格依照单一业务一相关多元化业务一非相关多元化业务的顺序进行,而可能在东道国直接经营与母国相关或者非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有四种基本形式,即地域激进性、方式激进性、职能激进性和业务激进性。国际新创企业在心理距离、国际市场进入方式、职能活动以及业务方面的跨度越大,则表示该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越显著。

二、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的解释

尽管新兴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大量涌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旧理论如uppsala过程模型的灭亡,因为其理论基础――知识管理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不断发展,从而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修正以更好地解释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本文认为,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从成立之初就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和有效率地获取、创造、转化、转移、共享和应用知识从而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以实现跨国价值创造的过程,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和跨国价值创造就体现在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理解并实施这一过程。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模式是其所积累和控制的国际化相关知识的函数。本文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融合新兴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尝试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作出解释。

首先,知识管理发展与企业国际化扩张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异步性是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表现出激进性特征的根本原因。知识管理发展与企业国际化扩张具有相对独立性,知识管理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得到发展,由于知识发展决定企业国际化过程行为,当知识的跨越式发展所产生的大量新知识和更强的知识管理能力运用于企业国际化实践时,就可能导致企业国际化过程体现出激进性特征。知识管理发展与企业国际化拓展并不总是同步的。知识管理发展的速度时而超前于企业国际化拓展的速度,时而落后于企业国际化拓展的速度。由于企业不仅可以从自身的国际化行为中获得新的知识并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知识管理能力,而且还可以从外部环境中获得大量国际化知识,因此,当知识管理发展的速度要快于企业国际化拓展的速度时。就可能导致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的出现。

其次,外部环境中大量显性和隐性国际化知识的存在是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呈现出激进性特征的客观原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国际化经营经历了一个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比较典型的阶段,即初始发展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全球竞争阶段。在初始发展阶段,由于很少或者没有外部知识,所以传统国际化模型特别强调企业自身国际化行为对经验知识的积

累。企业经验知识积累与企业国际化进程螺旋上升,导致企业国际过程呈现出渐进性的特点。高速发展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者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这意味着跨国公司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营所需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新创企业恰恰就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企业没有国内经营的历史而又需要大量国际化知识,因此存在于国际化关系网络中的大量显性和隐性国际化知识使国际新创企业的创立和激进发展成为可能。

最后,企业可控制知识资源的剧增和知识管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是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具有激进性特征的主观原因。在当前动态复杂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结局不再仅仅取决于企业所实际占有知识资源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它可控制运用知识资源的多寡。由于国际新创企业诞生时外部环境中就已经存在大量的国际化知识,企业家通过与其他企业积极发展信任和合作的国际关系网络,使得企业可控制和利用知识的剧增,从而促使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具有激进性特征。知识管理能力具体包括知识获取、创造、转化、转移和应用五个方面的能力。当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时,必定会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适当的国际化模式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优势来实现价值的跨国创造。可见,知识管理能力,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迅速提高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知识类型与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特征之间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主要探讨了知识获取的途径和基于组织学习理论的知识类型与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特征的关系。目前,关于知识和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关系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并且研究深度也不够,所以我们认为还有必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知识管理过程的角度来整合各种新国际化理论的核心观点从而更好地解释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特征,使得我们对企业国际化的本质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按照知识存在主体的层次性,尝试对企业家的个体知识、企业的组织知识和组织间(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并提出一些理论命题,希望能够为日后的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一)个体知识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的关系

国际新创企业的一个最大特征是其拥有怀着国际视野、勇于向国际市场进军并具有丰富国际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家个体知识,特别是个体隐性知识或者说企业家精神对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将产生重大影响。个体隐性知识是指只能“意会”的个人技能、信念和处世态度等(耿新、彭留英,2004)。企业家的个体隐性知识强调的是企业家在多国市场上能够发现、识别和把握住那些能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行业的机会。企业家个体隐性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体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之中。企业家的认知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自身未来国际化知识积累的速度和规模,企业家的知识面(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差异决定其对市场的敏感度和把握市场机会的差异。企业家的敏感度是指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企业家的认知能力越强,越能够嗅到国际市场上存在的商机及其潜在价值的大小,越倾向于选择激进性显著的国际化道路。第二,知识整合能力。企业家的知识就是关于从哪里以及如何获得知识资源的抽象知识,是一种能够看到专门性知识的价值和潜在的机会,并知道如何整合和利用专门性知识来创造财富的能力。知识的拥有是被动的,为了创造跨国价值而进行的知识整合则是前瞻性的。知识整合的方式就是商业模式,它相当于中介结构,从而把知识领域和经济领域连接起来。企业的商业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知识创新是否能产生商业价值及价值空间的大小。当企业家的知识整合能力越强,越能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整合起来并通过恰当商业模式将其很好利用从而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因此越倾向于走激进性强的国际化道路。第三,国际创业倾向。国际创业倾向是指企业家在国际市场上为顾客创造卓越的价值和实现企业国际化成长而通过建立知识联盟和某种社会嵌入性的途径从国际经营环境中获取知识并不断创新知识的倾向。企业家的国际创业倾向越强,越有可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为其创造更多的让渡价值,越有可能掌握有关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营环境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越有利于产生新观点及采纳新方法,越有可能从国际关系网络中不断获得足够的有形或无形资源,越有可能以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合理配置资源,因此,越倾向于采取激进的国际化行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企业家个体知识的各个维度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下命题:Hla)企业家的认知能力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Hlb)企业家的知识整合能力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Hlc)企业家的国际创业倾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

(二)组织知识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的关系

企业的组织知识包括组织层次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织显性知识有两层含义:一是非人格化的组织规章、制度、流程和技术等,二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显性知识;组织隐性知识也有两层含义:一是群体协作能力和组织的心智模式、价值观和共同愿景,二是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隐性知识如难以表述的技能、诀窍、经验等。第一,组织知识愿景。知识愿景定义了企业应该在哪些领域获取、共享和创新什么类型的知识,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为了使知识管理流程动态、持续、高效地进行,企业需要确定自己的知识愿景,用知识愿景统一、协调组织的知识流程活动。制定明确清晰的企业知识愿景,可以使企业超越现有的产品、部门、组织、市场和地域界限,实现连续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从而推动国际新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第二。组织知识管理流程。从知识管理流程的构成上看,虽然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但基本认同知识管理由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创新等环节构成。知识管理流程的高效性不仅体现在各个环节上,而且还体现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方面。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流程的高效性包括要素高效性和整体高效性。当企业具有较佳的知识管理流程即实现了目标、技术、人员的动态均衡,其倾向于选择激进式的国际化道路。第三,组织国际化知识。Eriksson(1997)等学者对企业在关系网络嵌入背景下不同经验知识水平的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差异进行的研究,创造性地将企业国际化所需的知识划分为国际商业知识、国际制度知识和国际化运作知识。国际商业知

识和国际制度知识主要帮助企业不断发现国际市场中的机会和风险,并帮助企业判别该市场中是否存在战略性获利空间。国际化运作知识是指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所必须具备的资源、能力和条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条件组织、管理和发展国际化经营活动的知识,包括企业国际化独特技术能力、管理运作知识经验等。这三种知识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差异。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H2a)组织知识愿景的清晰度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H2b)组织知识管理流程的效率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H2c)组织国际化知识的占有量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

(三)组织间(国际化网络)知识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的关系

在治理模式选择方面,国际新创企业通常选择网络结构这类比较松散的治理成本较小的治理模式。Deo等(2003)重点考察了知识和网络关系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企业国际化过程就是通过网络学习的过程。第一,国际化网络中的可控制知识。国际新创企业在国际化网络中的可控制知识存量由网络规模、网络成员企业的知识存量和网络关系强度共同决定。网络规模是指与本企业有联系的国外潜在合作伙伴的数量。网络关系强度是对投入的时间、情感密度、亲密性和相互服务的综合反映。建立较强关系的双方通常着眼于长远利益;而关系较弱的双方则倾向于价值对等的交易关系。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网络成员企业的知识存量的增加,通过跟网络成员发展信任、合作和互惠的紧密关系,企业可控制知识的存量必然会大增,从而能加快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速度。Alexander N等人(1997)研究了社会资本在高技术企业国际成长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企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增加了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可用资源,有助于企业的跨国成长。第二,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转移能力。通过跟国际化网络中的成员企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实施适当的激励措施、增加互派人员交流的频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共享各自的知识,实现知识在国际化网络中的快速高效转移。提高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转移能力和效率的直接目的是使企业获取和占有外部知识资源并为新的知识创新打下基础,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的激进性发展。第三,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创新能力。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1991)提出的经典知识转化模型SECI(SECI是知识转化4个阶段英文名称首字母的大写组合)描述了在一个组织内部单一层次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相转化从而实现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是过程耦合的,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知识价值的实现和知识的创造,即知识创新。而在国际化网络中,不同组织间存在多层次知识转化,包括组织间的个体层面的知识转化、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化、组织层面的知识转化,只要每个层次的知识转化都能顺利进行,企业就可以获得和产生许多新知识,这就意味着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协同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够沿着一条异于传统的循序渐进的国际化阶段模式来进行国际化。

以上关于组织间(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之间关系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命题:H3a)国际化网络中的可控制知识存量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H3b)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效率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H3c)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创新能力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