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机机械;管理;问题;对策
1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现状
农机管理能够提升设备的使用安全性,降低故障发生几率。随着农业生产技术不断的进步,农业机械管理也得到了使用者的重视。传统农业生产理念中,人工作业形式居多,虽然种植人员掌握了足够丰富的经验,但产量却达不到市场需求。应用农机设备后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农产品生产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提升。农机管理需要行政单位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市场处于良性竞争体系下,目前是通过宣传培训来提升群众的农机管理意识,相关制度体系也在逐渐的完善。
虽然农机管理已经得到了落实,但在开展期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针对此类问题展开讨论。
2.1管理观念过于传统
农机管理体系并没有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做出改进,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同时管理人员自我认知存在误区,将农机的使用作为重点,管理制度存在落实不足的情况。受领导干部重视程度不足的影响,农机管理的开展也过于形式主义,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农机市场混乱,售后服务不到位的现象。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农机使用期间,使用人员没能及时开展养护维修,增大了设备的运行风险。
2.2管理方式过于落后
管理人员不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发生故障后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成因以及故障位置。农机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管理制度与生产技术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制度体系不能及时的更新。产品设计便得不到进步。
2.3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农机管理对工作人员专业水平要求高,但目前在岗的管理人员中,能够达到标准的却十分少。大部分员工都是农民,并不具备机械设备的维修经验。人才是管理任务高效完成的保障,由于农机管理人才的紧缺,管理体系在落实过程中受到了阻碍。管理人员不懂得安全操作知识,工作开展形式更是混乱。
2.4缺乏完善的后期服务体制
农机管理工作开展期间,需要对售后服务进行规范。尤其缺乏完善的售后服务监管体系,需要农机管理部门做出宏观调控。农机管理需要考虑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否则所制定的管理计划也很难在基层落实。
3农业机械管理的策略
3.1改变传统管理理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业也要实现现代化发展,为了实现现代化,农机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就必须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利用。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培养相关人员的农业机械使用意识,不仅要对农民加强农机使用理念的灌输,同时还应对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理念的灌输,从而使得农业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现代化。另外,机械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必要工具,尤其是一些大型机械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当前由于机械操作失误、机械自身质量问题引起的安全事故很多,在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安全管理意识的巩固,使得农民在使用机械时可以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3.2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机械投入不足,是阻碍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是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我国农民收入不高,农民支付农业机械产品还有一定难度,当前我国在推行农机化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实行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实施购机补贴,针对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产品,可以加强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各种补贴机制,改进补贴方式,从而使得百姓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另外,针对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企业缺乏资金的问题,加强贷款的扶持力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一些银行可以通过一些信贷服务为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提高企业对农业机械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性价比高的机械。
3.3完善农业机械管理体系和制度
农业机械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够,是造成机械化推广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想保证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机械化生产,则需要完善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机械管理体系和制度,构建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体系和制度,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进程。比如,对农机推广人员的责任进行确定,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得各项推广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对于农技人员,应引导他们多下乡,给百姓提供一对一的帮助。使得百姓可以掌握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
3,4提升农机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推行机械化生产,农机管理人员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农机管理人员应具备专业化的管理知识。熟悉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应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得他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提高管理意识,从而能够将管理理念运用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加强农机使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进而不断提升农机普及效率。比如,在农业生产开始前,应引导农民加强提升安全意识,加强对各种机械进行检查,对于落后淘汰的生产器械和生产设备要予以丢弃,以防在生产过程中废旧的机械影响到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对于机械设备的检查,应是定期定时的,每次生产之前的检查是必须的,而且在日常养护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查,一旦发现机械设备出现了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要进行修理或者购置新的机器,确保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顺利进行。
摘要:新农村建设要靠高素质的农民,职业院校是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承担者。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试图分析职业院校在农牧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当前,培训内容、地点、时间、教学模式不当,教师数量少且实践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培训不能明显和经济效益挂钩,培训工作也缺乏持续性,跟踪服务不够。需要职业院校利用自身有利条件,调整办学思路与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牧民;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特色经济为主的质量效益型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牧民能种养也能销售经营,但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下。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力度越来越大,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点从城市办到了乡镇、苏木和嘎查,农民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各级科技部门、职业学校承担起了这个工作。
笔者所在的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近年来承担着各种农村牧区的教育培训工作,教学点办在乡镇,老师们经常下乡讲课,农牧民学习越来越方便了,而且不收学费,但学习人员却是以政府官员、基层科技人员为主,一些地区报名人数不少,但农牧民出勤率也不稳定,以农牧民中专班为例,到位率最低时只有10%。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就近学习,不需要花学费就能学知识、拿学历,这样好的事,农牧民为什么不去参加学习或者阻挠呢?我们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确立了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后旗锡勒乡两处调研地。调查对象120人,有两类人群,分别是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和没有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此次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06份。参加过培训的农牧民样本是察右后旗锡勒乡中专班的40名学员及察右中旗中专班的50名学员,其中男83人,女7人。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30人,调查中笔者还对相关人群进行了访谈。
通过研究,当前职业院校在农牧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培训内容、地点、时间的原因
农牧民对于培训内容的要求是多样的,既有传统种养技术,又有随时展而不断产生的新专业、新内容。而这些专业往往因师资缺乏、地点分散等原因无法组织教学,只好和其他大类专业合在一起,就达不到农民的需求。有的内容不适合农牧民,如对农牧民进行计算机培训,对于青年人还不错,可对于中老年人就不适合了。
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教学组织方和农牧民是有矛盾的,教学组织总是希望能到比较方便的地点,而农牧民总是希望能到就近学习,这就需要教学点下移,虽然老师辛苦一些,但方便了农牧民。
有的培训时间不符合他们的生产、生活规律,比如中专班的教学时间安排也走过弯路,2008级学员的组织中,为了便于记住学习时间,采取每月定期学习四天,农忙期这四天学习时间是不好保证的,所以就出现了出勤率很低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原因
事实上,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有照搬全日制学校教学之嫌,基本参照普通学生的方案,而现在很多职业教学计划也是大学教学计划的简缩版,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弱项,教学方法也大多是课堂教学,田间课堂还远没有全面实现[1]。问卷调查60人,71%的人希望进行不脱产的培训,有37%的人愿意接受的培训的方式是现场示范和授课,不愿主动出去拜师求。
三、教师数量少,实践教学水平差异大。
授课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加之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尤其是既能讲课又懂实践、能帮扶农牧民生产致富的老师更少,难以满足广大农牧民学习的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对农业新技术熟悉,并能够很好的与农民沟通,能抓住农牧民的学习重点与兴趣,农牧民争相邀请到自家指导。但是这样的教师中不是很多。
四、不能明显体现经济效益。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农牧民也要考虑培训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增收,而不是负担。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如果离开农民的切身需求空谈,不能使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是不会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听课的。
五、培训工作缺乏持续性,对农民产中、后的跟踪服务还不够,致使农民无法得到全程优质的教育服务。培训工作一般是集中几天就完了,农牧民有什么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结合调研,笔者建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方面
除传统的粮食种植、畜牧养殖,部分农民(大多是新生代农民)还渴望学习果树栽培、缝纫、汽驾、机修、烹饪等专业。农民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如家政服务、餐饮、建筑、制造等行业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2]。传统种养殖的教学地点要多在当地进行,并组织人员外出观摩交流。新兴的技术学习一定要外出参观。老师熟悉农业生产和农业新技术,清楚他们在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并能在政策、生产安排、销售、农产品深加工等多方面予以指导。
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要符合农民的特点,以实践教学为主,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农牧专业的学员希望老师最好能到自家的大棚、牛圈羊圈、地头现场指导;而有的专业如饭店管理、汽修、美发就希望能到城市学习,希望能模拟工作情境或直接到工作岗位上体验。农民希望讲课的另外希望老师讲课要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深入浅出,少用科技术语,多用农民能理解的语言。
三、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产学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要坚持产学结合,从制度上要求教师必须到生产一线锻炼、提高,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兼职、挂职;组建一批常年在乡镇巡回讲课辅导的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要大力提高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作者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36
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现象,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采取以预防为主,多方综合治理为辅的方式,利用当前先进的检测技术与防治器械,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某些防御体系不够完善,专业人员匮乏,从而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常见问题
1.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的指导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不能合理利用防治机械,r民不能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将直接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加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损失;农作物防治体系也包括农作物病虫害监控体制,在病虫害泛滥的季节要及时做到提前预警,在农作物病虫害问题出现之后能及时管理和正确应对,在农作物病虫害严重的情况下,要做到当机立断,全方位多角度把控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
一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力是农民,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许多误区,直接导致农作物病虫害不能及时发现和积极应对,进而导致危害的扩大;二是政府部门对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管理意识薄弱,因此政府和农民要建立密切的联系,使农业问题能够做到及时的上传下达。
1.3专业人才匮乏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专业的技术人才至关重要,其关系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否能够做到科学有效,但是当前农业部门待遇低,工作辛苦,导致人才大量流失。技术人才缺乏就不能对病虫害防治做到实地考察研究,进而不能形成科学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指导。现今病虫害防治理论和专业知识老化,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由于农业资金不足,不能及时为技术人员更新设备和培训,导致技术人员闲置。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应对策略
2.1制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只是农民的事,也不只是政府的任务,而是农民、政府、技术人员相互紧密配合协调而完成的。因此,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有效且科学的防治体制,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科学组织防治,协同治理。在农作物防治体系中,对组织建设、人员调度、技术支持、服务方式和收费标准等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规范。
2.2注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因此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宣传力度。一要让农民具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这是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敲门砖”;二要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去,为农民的病虫害防治答疑解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的发生。
2.3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
农业病虫害防治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在当前我国农业要求科学化管理的指导思想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要保证技术人员基础知识牢固,专业技能过硬,沟通能力强,政府就要加大对技术人员定期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从而不断更新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2.4完善监测网络,建立检测系统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指农作物病虫害“防”和“治”。只有不断对病虫害检测网络进行完善和扩展,才能让防治工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预警效果更加显著。在日常的病虫害检测工作中,要做到全面、专业、科学化。而在整个工作中,各部门要做到协同一致,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转。
3结语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研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农业相关部门制度上不断的完善,增强农民和政府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管理体制和检测体制的建立最为关键,这将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史玉萍,郝晓艳.浅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06):71.
[2]森文华.浅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6,10(03):46-48.
[3]许立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2015,(31).
[关键词] 基层农业统计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30-01
一、基层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政府扶持下,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基层农业发展和建设中,这些专业管理人才在实践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国家政府的扶持下,我国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略见起色,不过仍然存在一部分问题有待解决。这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缺乏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
就我国目前基层农业统计开展情况来看,其管理制度依旧遵循着“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旧思想,由上级统计部门完成业务统计工作,由政府部门负责完成日常的行政工作。在这种双重管理体制的影响下,农业统计工作确实能够正常开展,然而却在无形中埋下了许多隐患。受到这一管理制度的影响,农业统计工作永远需要围着计划转,相关统计机构与工作人员根本无法发挥出自身职能与作用。监管部门工作松懈,并对农业统计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是为农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因此笔者认为,正因缺乏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监督部门工作积极性不强,才致使农村基层统计工作无法全面落实,进而对农业统计工作的整体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2.统计信息的准确性有待提升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农业统计工作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各级政府部门也开始加强对农业统计工作的监管力度。就近年来基层农业统计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国家政府的努力已初见成效,相较于从前,其信息收集、统计调查以及汇总分析等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均得以提升。总体上而言,农村统计工作还在不断完善,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也在逐步增强。
3.未协调好农村经济与土地流转问题
随着国家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各级统计部门开始不定期开展调研活动,并定期向相关部门反馈调研结果。然而,部分地区在开展调研活动时,更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调研活动仿佛是走过场,根本没有真正深入的了解该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在向上级部门反馈工作时,甚至会存在虚报、谎报数据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数据资料的准确性,使上级部门无法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另外,由于近年来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土地流转等问题接踵而至,增加了统计部门的工作负担。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妥善协调好农村经济与土地流转等问题刻不容缓。
4.基层农业统计人员调动频繁
据笔者调查获悉,现有农业统计人员中,专职人员占比很少,大多数均由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处理统计工作,因此统计人员的人事调动十分频繁。由于工作人员无法稳定,统计工作交接情况不佳,统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自然无从保障。近年来,高新技术逐渐渗透进基层统计工作中,由于部分统计人员计算机基础薄弱,对新设备上手速度慢,容易在操作中出现失误,这些情况同样会给工作效率与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二、基层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农业统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提供保障,笔者经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1.完善统计管理体系,增强监管力度
随着农业的飞速发展,传统农业统计管理体系亟待革新。若希望从本质上彻底消除阻挡农业统计工作顺利发展的障碍,对统计管理体系进行改良,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只能,增强监管力度很有必要。只有在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下,所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垂直管理”是近年来国家政府大力推行的管理制度,若希望实现统计的垂直管理,可将乡镇统计部门独立出来,成为隶属于区县一级统计局的统计所,提高统计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深入落实调研工作,确保数据质量
开展调研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只有采取合理的手段,深入落实调研工作,才能为数据资料的准确性提供良好保障。科学的调研方法是获得有效数据的重要前提,目前农业统计指标涉及到多方面内容,所以,在开展调研工作的过程中,调研人员需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采集数据与资料的难易程度加以分析,针对各地区不同情况,拟定具有针对性的调研方法,以此来增强调研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数据资料的整体会亮。
3.加强农业中重点问题的调研力度
农村经济工作问题、农民工的检测问题以及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均为农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农业中重点问题的调研力度意义重大。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不但能清楚地了解集体经济与集体财产的实时动态,还能掌握农民的分布情况。这些可靠数据的采集,有助于决策层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统计结果,拟定科学决策,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农业统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为确保农村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稳定的农业统计人员队伍不可或缺。在建设统计机构的过程中,务必要确保统计机构的健全性,对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实行专职制。严格管理统计人员,进行人事调动前,务必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批准,不可擅自更改随意调动。相关部门应重视对统计人员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加强统计人员对先进设备的操作能力。这有这样,才能实现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使统计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本文探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还有待于提升,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体系需要健全和完善。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也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认为首先应该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垂直管理”的运行模式;其次,应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尤其是信息化操作水平和技能,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到来的形式下,应该注重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对传统工作方式进行革新,使基层统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蔡硕聪.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07:216.
农业技术工人在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基层科研单位,该文通过对技术工人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利用提高学历层次、鼓励技术工人转换身份、定期培训、提高技能等方式加强对技术工人的教育培训,从而增强技术工人在工作中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
技术工人;科研单位;作用
所谓技术工人就是指掌握一定技术能力,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熟练工人[1]。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工人,是科研单位里不可或缺的科研力量,他们在科研出成果,出效益中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农业科研单位有大量的田间实验工作,工作量大且难度高,在工作中要做大量的数据采集工作,这就要求技术工人,不但要自身的技术过硬,还要有科研的“三严”精神[2],把科研工作当做自身的一项事业去完成,不能有半点的马虎懈怠[3]。
1技术工人在科研工作中能力不强的原因。
1.1技术工人学历偏低
20世纪70~80年代,技术工人学历层次较低,造成了老一代技术工人学历层次不高的现状。其他一部分来源于外单位的调入,且技术工人在行业上存在着差异,二者都没有较高的学历,在工作中由于自身的学历层次不高不能从事技术水平高的科研工作,只能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上工作,长此以往受不到重视[4]。
1.2技术工人自身懈怠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需要技术工人长期的坚持才能在工作中有所收获,大部分技术工人对工作不重视,遇到困难容易回头放弃,不主动学习增强自身的能力,长期以往自身得不到提高。且技术工人在工作中看不到自身价值,丧失工作积极性,工作懈怠。
1.3技术工人缺乏提高自身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工人变为老工人,不主动学习,没有提高自身学历层次的上进心,尤其在基层科研单位工作多年的技术工人,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没有对知识的钻研精神,主观意识不强。
1.4缺少展示平台
技术工人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许多工作经验,在实际操作方面比专业技术人员还要熟练,尤其对于基层的科研单位工作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对于知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技术工人缺少施展才能的平台,在工作中得不到重视,调动起其积极性是科研单位应该重视的问题,多考虑技术工人的发展前景也是管理人员应该思考的方向。
2解决技术工人作用发挥的途径
2.1对新进单位的技术工人提高学历层次
为了避免技术工人的学历层次偏低的情况,在新招聘的技术工人上下功夫,提高学历层次,尤其是农业院校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可以带动起老工人学习的劲头。
2.2鼓励有学历的技术工人转换身份
对于有上进心、有学历的技术工人,尤其在科研工作中,技术工人掌握着大量的科研数据的原始材料,让有上进心的技术工人加入到科研干部队伍当中,利用自身一线的工作经历,为单位做出更大的贡献[5]。身份的转换可以提供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对于肯钻研的技术工人是更好的发展方向。
2.3定期培训提高技能
对于从事一线的技术工人,可进行定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培训,尤其对于比较年轻的技术工人,可通过技术培训的形式,让他们对工作有基本的认识,在老工人的带领下会逐渐成长起来,尽快的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2.4鼓励技术工人提高学历层次
鼓励技术工人走出去,为其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提供方便,尤其是比较年轻的技术工人,不能把自己封闭在小的工作圈子里,通过到高校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水平,也可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5开展技能大赛
在工作中开展技能比赛,让老工人在工作中提高成就感,通过比赛使技术工人的积极性提高,在基层工作技术工人的工作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通过技能评比使他们的技术得以推广,在工作中更好的运用开展[6]。技术工人在科研单位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所以近几年各个单位都对技术工人更加重视,技术工人一直在一线工作,实验数据的精确度,实验结果的好坏都和他们的工作息息相关[7],单位对他们应该更重视更关注,并给他们提供平台,使他们在工作中有积极性[8]。
参考文献:
[1]王川,吴限忠.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3):20-21.
[2]刘怫翔.农业科技人才供求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5(6):29-30.
[3]张秀菊,吕孝伟.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做好临时用工的安全管理工作[J].农业科技管理,2012,3(3):95-96.
[4]罗鹏,杨雪德,张为,等.浅析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1(3):91-93.
[5]贺磊.在职技术工人的培训分析[J].劳动经济,2015(5):100-101.
[6]李哲敏,刘宏,陆美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战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4(2):88-91.
[7]李军.农业科研院所发展必须实现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联动[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1):16-18.
[8]张静,马代强.浅析管理中人的动机激励问题[J].人力资源管理,2011(3):36-37.
[9]李英,刘延矿.浅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如好做好编制外聘用人员的管理工作[J].农业科技管理,2011(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