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气自动化的认识

电气自动化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气自动化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气自动化的认识

电气自动化的认识范文第1篇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aper described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process of training model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personnel based on coal mine appli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imila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Key words: electrical autom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76-01

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教高16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学院在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就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明确的部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原则,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动适应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2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过程

2.1 煤矿岗位调研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生源及就业情况,首先确定将包括煤矿开采企业、煤炭加工企业、煤矿机械电气设备制造企业的相关岗位和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采用调查、实习、参观走访、座谈、竞赛、参会、进修学习机会等方式按计划展开,通过大量的调研,使我们在专业定位、专业发展方向、办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管理组织、毕业生就业、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

2.2 课程体系构建首先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确定了电气设备安装、电气检修、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管理、矿企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技术开发、机电设备的营销及技术服务六个核心岗位。按照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和学院整体学制安排,确定了1+1+1的课程体系框架:即第一学年进行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前半学期进行职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的学习,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训。其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优化课程内容。按照检测仪器的安装、检查与管理、矿用电器设备维修、变配电系统的维护保养、电气系统设计与调试等典型工作任务,将内容融入职业能力课程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构建学做一体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内容设计。

2.3 教学方法及模式改革强弱结合,秉承传统,建立健全“123”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一个中心的教学理念;实验、实训、二个实践环节层层递进的“二层深入” 教学手段;主干课程、实践模块、能力证书三条线同步进展的“三线并行”教学方法。 职业技能课程均按照项目驱动的形式进行一体化教学,认识实习、课程综合实训、顶岗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层层递进。

2.4 校企合作与实践条件的建立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培训,执行规范的职业配训,实训的项目是本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 专业已和玉华煤矿、东坡煤矿、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效的合作办学协议。

2.5 教学条件改善师资方面,专业具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经过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措施,逐步形成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专兼并举,校企共培的师资队伍。硬件方面,为了满足“做、学、教”一体化改革的需要,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环节的需要。需着重实验室改造、组建实习、实训基地。

3人才培养实践过程的主要成效

3.1 形成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实习企业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通过多次详细分析,确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相关的知识、能力,确定课程种类与门类,形成“三层循环、能力递增”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流程和课程体系框架,最终形成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 完成三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数字矿山微控制系统开发与实施》、《电气控制系统与PLC》、《工厂变配电设备安装与调试》三门核心课程。参照电气自动化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完成课程单元与课程标准的设计,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核心课程为引领带动其他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并且按照教学内容要求自编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教材。分别列入院级精品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一门。

3.3 完成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必须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来制订。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等培养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并对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都有详细的安排。

3.4 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形成了实习实训管理员制度和校外实习实训管理等制度,确保学生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与企业优秀技术人员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成为“育人”的双主体。

3.5 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提高由于课程内容连贯性比较好,针对性较强,学生处于边学边练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就业以前100%的学生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学生在企业进行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方面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接触,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通过校内外的职业技能竞赛和课程设计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小组成员发挥每个人的智慧,通过头脑风暴等各种方式,创新出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案,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加之煤炭行业的人才缺口,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少武,吴黎丽,丁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发展思路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6):63256.

电气自动化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中职;电气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424.1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逐渐被取代,同时社会更加需要能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往象牙塔式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并不能快速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便是中职教育的历史使命。而人才的培养,无论从教材设计、教学安排上都要立足市场,适合社会,否则所学的技能与社会脱节,毕业之后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目前,中职教育的工作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尽管已经加强了实践教学,但是还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改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正确运用,就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尝试。

一、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我国整体的经济形势向好,许多国际集团公司在国内建厂投资生产,新的生产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对于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是个极大地推动作用。对于技术的革新,必然需要与之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1],特别是中职教育,因其培养的学生实用性较强,收到这些用工企业的青睐。企业需要上手快,技术精湛的人才,这也给中职的电气自动化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电气自动化专业除去要具备电子技术、系统工程等专业理论知识外,对于系统设计、信息处理方面的实践应用也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为了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需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部分,而这一部分往往是学生培养中的薄弱地方。许多学校也都在做着积极的探索,如教材的设计、多媒体的应用、网络教学、课堂谈论等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采用派发“任务”的方式就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的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任务的指导组织者,讲教学任务和任务精心设计后隐含在每个任务当中派发给学生或学习小组,学生在接到任务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就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与团队合作的精神。特别是在接到任务后的讨论阶段,学生们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分工合作,拿出最终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用。因此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电气自动化这门课程,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时间技能,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因此其有很强的教学适应性。

中职教育不同于学术型、学科型的高等教育培养,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就是现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注重实践”比较适合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或者比例不是很合适,造成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属于被动接受的局面,学习兴趣并不是很多。而理论教学的本身又略显枯燥,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通过派发任务并且规定一定时间后,就会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其主动的获取相关知识,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当遇到问题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和传授,教学的质量就会事半功倍。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以往教师的绝对主角位置,变化了位置,让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在“学习”中“完成任务”,将知识和运用做到有机的结合[2]。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中职电气自动化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任务

任务驱动的前提是要有任务,任务的提出是个比较巧妙的问题。所以在提出任务时要斟酌考虑任务的可行性、难易程度、受众面等诸多因素。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准备教案,搜集相关案例,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模拟情景,派发一个较为综合的任务。任务最好是可以拆分的或者分步进行的,以便与学生们的分组合作。

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到,“任务”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任务要合理、符合学习本阶段的知识结构与掌握程度,也不能只是简单的技能操作,还要兼顾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综合创造力[3]。

(二)任务的派发与分析

在任务派发之前,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对于可能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再次进行重点讲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任务确定后,就要派发到学生中。学生操作之前,再重点说明课程相关的原理与方法。学生可以随机分成几组,每组选定出组长。每组拿到任务后,将任务进行分解,确定优先顺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

(三)激发学生潜力,教师协助完成任务

对于比较复杂的任务,教师可以“抛砖引玉”,提出一些思路、方法或步骤,协助将任务进行分解等等,然后就可以将任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或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协调合作完成分解后的任务,适时给予一定的提示或点拨,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其主动的探索求真,提高其实践能力[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非旁观者,不能抛出任务后就静观其变。因为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较大,任其自由发挥会偏离正常的教学任务。教师更应该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参与其中,积极的指导。

四、结语

教师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事后的总结与评价对于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很关键。适时的总结规律、归纳技巧、举一反三可以充分提炼知识,加深印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对于解决方案及方法综合比较,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反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享经验与成果,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侯丽华,张允.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6,7(1).

[2]陈秀莉,房雁平,温淑玲.任务驱动法在高职电气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4).

电气自动化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14-03

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第一线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参加生产运行及全方位的基层管理,这就要求在生产一线造就一批懂技术、通晓一般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市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的教育也逐步适应这些变化着的需求。在此谈一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与实践。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的确定

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和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转型的若干意见通知》的精神,我们走访相关企业,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反复研究社会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格、知识和能力结构。从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入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知识教育为支撑,结合本专业特点,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拘泥于技术能力取向层面,还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在制订教学改革的目标、方案和措施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获得从事电气自动化这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职业素质给予相当的重视,如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品质、一定的心理素质,尤其本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意识等。

二、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但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不同于职业培训,而是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过程,怎样把必需的理论知识快速有效的溶入实践当中去,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思考的问题。电气自动化专业经过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应该从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模式的改革。①“现场”教学模式,所谓“现场”教学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打破原来实验室和教室场地分开教学的模式,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教学基地的仪器设备进行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减少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但能学到必需的专业知识,还能深刻理解每个项目中对应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兴趣。②“情景”教学模式,“情景”教学即为实践演示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模式,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原则,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教学,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和现场进行教学,通过理论知识与现场生产相结合来使学生达到技能和知识的应用。比如:我们在进行“LED屏的组装与调试”项目教学中,利用包头和中控制有限责任公司承揽学校LED屏制作的机会,学生全程参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重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结合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特点进行了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把必须讲授的理论知识完全融合到实训过程中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掌握电气应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能从事生产技术操作、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将专业教学内容分成《维修电工模块》、《电子产品组装与维修模块》、《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模块》、《工厂供配电模块》四个模块来进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知识教育为支撑的原则。教育学生热爱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新教学观念,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完全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播者的主动地位,由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建议者和资源开发者。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下面以上学期进行的《维修电工模块》为例说明课程的实施过程:①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我们始终把安全用电放在首位,把安全用电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将安全教育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安全与教学溶于一体;同时在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如:工作中保持工作台的整洁、穿平底胶鞋、女同学要把头发扎起来、节约耗材等,加强操作规范的训练(硬线连接、拉闸、合闸的动作要求等);使整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养成这条主线进行,使安全意识深深扎根在学生脑海中,使之逐步形成一种习惯。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具备国家职业资格维修电工(中级)理论知识的要求、达到国家职业资格维修电工(中级)实操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采取上,我们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维修电工(中级)实操技能鉴定的要求为依据,科学合理的选择设计教学任务,重在培养技能。在课时分配上,也以实操为主,保证学生的有足够动手练习的时间。③以知识教育为支撑,加强三生教育。教学中理论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支撑,作为老师必须清楚那些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而哪些又是可以舍弃的,所以针对理论知识部分我们以“有用、适用、管用、够用”为度。同时我们还开设人文素养类课程和素质拓展类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的相关知识外,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④注重过程考核、鼓励学生注重过程学习,本课程的考核是多种考核方式并存,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掌握。理论考核通常采用口试、笔试、汇报等方式;实操考核大多采用随机抽取题目测试来进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考核。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任务)要进行项目(任务)考核,每一个阶段完成要进行阶段考核,学期末要进行期末考核,通过不断的考核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在考核中不能按要求完成考核内容的学生,教师另安排时间补课以及补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通过考核教师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还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工作。

三、教学改革的成果

1.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合理可行,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教学、小组学习、单独辅导等多种方法并行组成,灵活多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逐步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与实际产品的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的素质全面提高。教改班授课的教师实行周例会制度,团队负责人利用例会活动组织学习交流,总结本周任务的进行情况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制定改进方法措施,安排下周教学工作,完成集体备课。教改班还定期召开实施情况调研会,讨论改革中的问题。通过例会期间的沟通交流,教师之间优势互补、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加凝练。通过互相的学习,年轻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同时掌控不同事件的能力,对教学活动进行掌控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在教学中关注PPT内容的同时,还能注意学生的反应,不会因为出现干扰就打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环节,对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专业知识,还要关注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

3.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教学改革的模式,使学生越来越贴近教师,学生由于喜欢教师而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教师由于学生认真学习而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了“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对专业教师的任教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基地的综合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建设高质量实用的实践教学基地将成为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两年的教改教学实践,为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结果表明:

1.“现场”教学与“情景”教学模式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项目”教学方法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符合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特点。

2.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两个方面入手。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玉斌.基于高职教育特点的新型人才观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9).

电气自动化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03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气行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结合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开始在电气事业中应用,促使电气事业在自动化层面上日新月异。这就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有效保障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那么电气自动化就无从谈起。可见,针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研究的意义

(1)提升家的综合实力。电力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技术的发展代表了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所以,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有效研究能够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2)促进电气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发展。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质量标准中,可靠性是最为基础的一个指标。因为只有设备具有了足够高的可靠性,才能保障其其他功能的有效发挥,失去了可靠性的电气自动化设备无法让消费者安心使用,而且会提高消费者的维护费用。所以,针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研究能够提升电气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的信誉,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促进其发展。

2 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1)自身元件质量。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也是由众多不同的元件共同构成的,因此,元件的质量对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任何一个元件出现一点偏差都很可能直接导致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降低,甚至是不可使用。另外,不同元件的生产企业也各不相同,他们的生产工艺、监管机制、利益观等也都是影响元件生产质量的因素。

(2)人为因素。对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来说,“人”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好的管理能够有效保障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质量,而无效的管理往往会导致一批,甚至是好几批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降低。二是在使用过程中,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相关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不深,很可能会导致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超负荷运转,从而使设备消耗过快,出现可靠性问题。

(3)电磁干扰。电气自动化设备中含有较多的电子元件,对于电磁比较敏感,因此电磁干扰是影响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电气自动化设备运行环境中充斥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电磁波,电气自动化设备受到电磁波的影响,往往会造成设备运行失稳,严重影响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机械作用力。电气自动化设备在运输时,如果相应的保护措施不足,就容易导致其受到惯性冲击、离心力、震荡等机械力的作用,使其内部元件或者是结构受到破坏,出现变形甚至是断裂等情况,从而对其可靠性造成影响。

(5)外界环境。在电气自动化设备使用的过程中,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烟雾、大气压力等都能够影响其运行的可靠性。如在温度较高时,电气自动化设备散热效率低,常常护导致其出现温度过高的问题,轻者是设备失灵,重者会导致设备的损坏。再如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时候,设备中的电路遇到水汽可能会发生短路的情况,也会影响其可靠性。

3 提高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措施

(1)在思想上重视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首先是无论是对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生产者,还是使用者来说,都要在思想上重视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尤其是针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使用者,很容易忽视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必须转变和强化这种思想认识,真正认识到不断提高其可靠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仔细分析和积极总结在维护和操作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使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状态。

(2)实施严格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测试。要保障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对其的测试是必不可少的。具体的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一是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完成生产,未进行销售之前进行可靠性测试。这也是可靠性测试的第一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利用全面系统的测试来找出那些可靠性上存在问题的产品,保障产品出厂的合格率,这是提高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基本途径。二是,在电气自动化设备正式使用前要进行必要的可靠性测试,尤其是将设备置于整个电气系统测试,更加明确其在实践应用中的可靠性。

(3)确保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选择的准确性。对于电气自动化设备后期的正常运行来说,保障其可靠性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就是应该重点针对其设备的选择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保障其最初的电气自动化设备选择的准确性才能够保障其后期应用的可靠性,对于这种选择过程来说,最为主要的就是应该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选择能力,保障其选择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质量和型号上都能够满足相应的需求,相应的选择管理人员就应该具备充足的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鉴别各类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保障选择过程的顺利进行。

(4)强化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维护保养。使用人员对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首先要建立起相关的维护保养制度,利用制度来规范化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维护保养。其次,要注重制度的贯彻落实。要依据制度定期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所有构成元件进行检修,尤其是重点针对一些故障率较高的元件,要经常性的进行检修。另外,对于发现问题的元件要进行及时的更换,从而全面提升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林立.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6(08):249.

[2]张乾.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06):172-173.

[3]贾科成,闫兵涛,高向民.关于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测试方法的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5(18):157.

电气自动化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科学;电气自动化;应用;创新

前言

信息科学的研究目标是信息本身,针对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面膜是,发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工具和手段的功能。信息科学l展迅速,但是,对其缺乏统一的认识。信息科学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为自动化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需要正视变革,不断寻求发展和创新。

1 对信息科学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特征的分析

1.1 信息科学的可靠性更强

对于信息科学,主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借助计算机的发展,实现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性。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融入信息科学技术,实现资源投入的降低,提升电气系统操作的简洁性与便利性,操作速度加快,对于提升电气系统工作效率意义重大。另外,在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得以提升,为安全生产提供切实保障。

1.2 信息科学技术具有突出的可操作性

信息科学技术立足计算机技术,因此,其在操作方面采取的是间接的方式,操作具有简洁性,逻辑性较强,维护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只要进行相关操作命令的输入即可,就能完成自动操作。借助互联网等方式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生产生本的降低,安全性尤为显著。

2 将信息科技渗透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必要性

信息科学的集点是使科学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与关注。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应用信息科学技术,其主要目的是促使自动化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发展,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二者的结合促使信息科学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体现了信息科学的辅助作用,为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促使科学信息的理论和实践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信息科学优势较多,具备较强的逻辑表达能力,操作上接受能力较强,实现更多功能的扩展,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气自动化和信息化,推动自动化工作的积极开展,满足生产需要,降低资本投入,节能能耗,提供设备使用年限。在具体引入中,需要将信息技术带入电气自动化范畴,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借助对命令的执行,实现数据信息的传递。另外,鉴于电气自动化危险系数的增大,在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电气自动化领域能够进行危险性的降低,提示操作安全性,为工人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3 对信息科学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创新的分析

3.1 重视智能终端的应用

对于信息科学,与数字技术相同,都是一互联网几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但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高技能的让你猜,对智能化终端的研发和应用造成限制。另外,在时限方面缺乏同一性的标准,信息科学高端人才也不足,给整个电气自动化领域的智能化水平造成阻碍。借助信息化科学,对智能化终端进行双重配置,实现对信号传输的有效控制,有效应对紧急情况,如针对电力信号的中断,及时进行系统维护,切实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2 对程序化操作进行不断完善

在电气自动化生产中,在指令下达之前,首先需要将经过审核的票据录入到电脑系统中,在具体实践中,对干预界面进行人工设置,对设备进行细化操作,促进功能划分。而后,针对系统的应用模式功能进行设计上的明确,促使电气自动化的操作处于默认识别的状态。这些设置的作用是满足无人操作的功能,实现设备自动化操作和控制。在具体发展中,电气自动化需要紧跟时展,重视电气自动化开放式的建立,强化分布式管理,推动信息的不断完善,促使信息梳处理模式更具综合性,同时,借助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的优势融合,在根本上促进电气自动化管理和操控的实时性,强化综合管理,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另外,借助科学技术,实现电气自动化内部和外部的统一,保障自动化系统的准确性和精准性。除此之外,发挥系统分布操作的特征,对智能化系统进行模板的划分,强化风险控制,推动电气自动化高效独立地运作。

3.3 对GOOSE虚端子概念的介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电气自动化中融合了一种新的概念,即GOOSE虚端子概念。这一理念的渗透,使得电气二次回路得到改善,对传统模式进行了突破,为整个工程的调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和发展,GOOSE技术应用拓展,促使测控装置与保护装置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了智能化,促使整个电气系统构件能够完成跳合闸的功能,使得连闭锁与测控遥控装置之间的间隔曾提供了基本的保护。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的二次回路很难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GOOSE网络实现了对其的全面代替,能够发挥本体的作用,促使高效化智能终端得以实现。另外,双网配置模式被应用,也就是GOOSE网与MMS网络相结合,提升应用的便捷性与简洁性。这种配置方式具有清楚的层次,结构优势明显,集中接口组屏。对于GOOSE的应用,主要是实现MMS网管理主机与IED之间的通信,而后发挥GOOSE网的功能,实现联闭锁和测控遥控。

3.4 工业程序化更加突出

在工业电气自动化过程中,对数字技术进行了合理应用,促使工业生产思想趋于程序化。在自动化行业中,数字化突出,同时,借助预支工序,促使工业生产实现了流程化与数字化的融合。借助流程化和数字化的思维,实现了工业电气自动化生产的环节控制,有利于提升工业领域电气自动化的水平,实现对生产流程的优化,为企业创造更具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起可持续发展。借助人机交互,实现对生产线的全程健康,生产流程被调整,促使数据传输更具高效性与安全性。依据程序化的理念进行操作,在执行命令之前,能够使用电脑进行票据的审核。在整个操作开始之前,需要进行人为操作界面的干预,对相关操作进行设计。工业电气自动化的长期发展使得未来的发展更具趋于开放化和信息化,需要整个行业重视电气分布式的完善,使得其能够满足当下时展的要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使得处理方式更具趋于综合化,网络技术融入其中,使得电气管控工作呈现全面的自动化。开放化的建设使得电气系统外界连接成为关注点,也就是说,只有实现外部网络语内部系统的协调统一,才能保障开放化处理结果与指示信息相符,电力系统数字处理的精准性增强。

4 结束语

综上,对于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与信息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需要其提供强大的动力,将信息科学应用到自动化领域,发挥其在便捷性、清晰性以及维护便利的优势,为电气自动化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此,要重视信息科学,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更新应用观念,促进电气自动化的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福友.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