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思维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临床特点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95-02
近3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血管病逐渐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死亡因素[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轻化形势极为严峻。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年龄群体的危险因素,将一汽厂区2011年11月——2012年4月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试图发现其点,以促进临床诊疗工作的健康教育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2012年4月期间将一汽厂区符合WHO规定的急性心肌梗死9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18例,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中青年组)36例:男45例,女1例,年龄29-48岁;B组(中老年组)54例:男37例,女17例,年龄52-81岁。
1.2 危险因素的调查 对A、B两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相关生理、疾病因素导致AMI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
1.3 临床症状的比较 对A、B两组患者AMI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学方面的比较。2 结 果
2.1 年龄、性别与AMI的相关性 A.B两组男女性别比率分别为35:1和2.2:1,A组年龄26-48岁,平均(37.1±4.5)岁,B组年龄52-81岁,平均(65.7±6.2)岁。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与AMI有极大的相关性,年龄较轻时,AMI发病者基本为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AMI发病比率差距逐渐缩小。
2.2 不良生活方式与AMI的相关性 以吸烟史、饮酒史、送偶或单身、体育锻炼、精神压力等5项因素对90例AMI患者进行调查,结论显示两组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原发生理疾病与AMI的相关性 以肥胖、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冠心病家族史等5个方面对90例AMI患者进行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不同年龄组AMI临床特点 A/B两组AMI临床特点以胸痛,心力衰竭,恶心心律失常等4个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AMI患者临床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 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趋于年轻化,本研究显示:中青年组患者吸烟、饮酒及缺乏体育锻炼等与AMI发病低龄化有一定相关性。
吸烟与AMI的相关性已有大量研究数据证实,吸烟会导致炎症标志物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及C反应蛋白浓度上升,并增加了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血小板比容,并会降低纤溶活性,进一步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且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使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2-3]。
研究中发现导致中老年组AMI的发病主要与患者原发疾病有很大的相关性,与资料报道一致。并且中老年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恶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中青年组。青年人发病时典型的持续性胸骨后疼痛比例较高,而老年患者多主诉有胸闷、心悸、肩部疼痛和气短等。这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的神经痛觉纤维出现了退行性病变,痛阈提高[4],且合并糖尿病等会导致痛觉神经末梢受累不敏感。
本研究还发现:AMI低龄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不良生活方式,日劳累、大量吸烟、暴饮暴食和情绪紧张等。其中尼古丁会引起冠状动脉的痉挛和损伤,劳累及暴饮暴食、情绪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引起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血粘稠度持续升高[5]。导致高龄患者AMI发病的主要因素为与AMI相关的中老年性疾病。
综上所述,作为医护工作者应做好AMI的健康的宣教工作,强调建立良好生活行为的重要性,同事做好AMI的预防工作,减少AMI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谭静,华琦,刘荣坤,等.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比较[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11):725.
[2]黄春燕.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4):588-588.
[3]汪涌,马礼坤,余华,等.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分析[J].淮海医药,2010,28(4):287-288.
【关键词】装潢设计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47-01
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广告装潢设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无论是广告装潢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不断进步和提高,才能赢得人们的满意,从而创造经济效益。这给广告装潢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教师和学校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让他们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满足社会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为实现个人价值奠定基础。下面,笔者就如何做好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培养工作提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内涵
作为设计的一个分支,广告装潢在创新思维上最重要是要找到一个设计创新点,只有这个创新点能够被发现和发掘并被实现,才能说在创新上有了进步和体现。具体来说,从理论层次上看,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表现在:
一是具有很强的变通性,这种思维让广告装潢专业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让创新变得比较不落俗套,在大胆的想象中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创造更具价值的理念。二是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创新的着力点在创造,而目的则是新颖,只有创造的理念和实物是新颖的、为人所不能的,才能说这种创新是成功的,所以独特性很重要,要求学生能够摆脱思维的案臼,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客户的需求来创造独特的价值。三是多角度性,创新的思维必然是联系的、多维的,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能感觉出新颖的程度的,所以要有超常和超前的思维。
二、如何培养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想培养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加强教学工作,一是在教学工作的宏观保障上面做好培养工作,二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好培养工作。下面,笔者从这两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宏观方面的创新思维培养工作
一是高职院校、相关学院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创新教育理念。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哪些方面要有创新思维,如何保障这些创新思维教育,只有明确了创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让学生在制度性的保障上能够接收到创新教育。
二是高职院校、相关学院专业要配备优秀的创新人才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做好创新思维教学的主要力量,只有他们本身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让学生具备相应的思维,因此要引进、培养创新思维的队伍,让他们把自身的本领和能力传输到每一级的学生们。
三是高职院校、相关学院专业要有合理的课程设计安排。创新教学是需要多环节配合的,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一般来说,作为广告装潢设计这种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来说,要强调大课堂、强实训,让实践和知识结合地更紧密,从而让企事业单位对岗位职能的要求和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向能够不断调和,尽可能使教学课程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四是高职院校、相关学院专业要有良好的考核标准。创新思维教学不是说做了就能立竿见影的,也不是开展了就能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的,因此要加强考核,让教师对这种教学的成果负责,让创新思维教学活起来,以岗位、技能标准为最终目标来开展教学,通过书面考试、实训考核、参赛设计、职业技能鉴定等种种方式来考核教师和学生,从而让学生有压力、教师有动力地开展创新思维教学。
(二)微观方面的创新思维培养工作
创新思维教育在搭好宏观保障框架后,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各专业课程教师的事情了。可以说,虽然宏观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想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加重要,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明白何谓创新、如何创新、创新的标准是什么,才能让学生真正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思维。
一是要让学生寻找到广告装潢的设计创新点。不夸张地说,广告装潢谁都可以做,入门的门槛是比较低的,但是要做得好却需要极高的天赋和知识积累,其中创新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而这种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能找到一个设计的创新点,这个创新点的主要特点是简单、具有号召力、有趣等,只有具备这些特征才能让尽可能多的人被吸引,从而让这个创新点尽可能地做到人人皆知、口口相传。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找到设计的创新点哪?笔者认为:1.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好的创意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常态中的,只有鲜活的现实生活才是创新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细节,让他们在这些矛盾中寻找到灵感,从而找到一个设计的切入口。2.要让学生多开展联想,好的创新设计必然是信息量很大的,能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的,而只有设计者自身联想到了,才能让受众也感受到这种联系带来的振奋感。因此,要让学生多展开联想,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做一个教学游戏:教师随便说一个单词,让每个学生说出和这个单词相关的各种理念,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创新。
二是要鼓励学生按照创新思维的理念做出实物。广告装潢专业的特点是将理念实现、变成实物,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光思考,还要将这个创新理念形象化和具体化。只有好的广告创意只是成功了一半,要是色彩、造型、构图等实现过程中出现不足,也不能说是一个好的创意和创新。因此要高度重视实物化过程,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按照艺术创造法则来实现创意,鼓励学生采取各种设计手法将理念实现出来,并力争做到作品的形象简洁大气、图形生动有趣、色彩醒目和谐、比例合适恰当、构图突出新意,这样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笔者曾经有次对正在实习中的学生提到苏州的园林,结果让他联想到园林,进而联想到花格窗,最后将设计的灵感浓缩到花窗的网形,并将其化为实物,做出了一个镂空形式的包装盒,得到了实践单位的最终好评,可谓是笔者创新教学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三、小结
综上所述,好的创新思维是广告装潢专业必备的素质,也是做好广告装潢工作的基础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和学生要注意创新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学校要做好创新思维培养的环境优化工作,从而让师生更具有创新思维。笔者相信,只要能够在好的环境中,不断做好设计创新点的推陈出新和实物化工作,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创新思维,从而涌现出一批有能力、有创新的优秀设计师,为中国广告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创新思维;思维习惯;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非逻辑思维
墨子在《耕柱》中说:“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这是墨之教育思想永恒之所在。墨之已矣,而他的诛古善扬今善启后善的思想仍似玉佩激扬、空谷回音。当今、中印问题、钓岛问题、中俄历史问题、利比亚撤侨损资问题、超光速粒子运动速度问题无不警示国人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去浮躁功利重创新思维。本文简要介绍一下创新思维的几点基础及相关的学习方式。创新思维具有非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的特点。学生具有了这三特点,也就具有了创新思维的品质。
1 创新思维的思维习惯
创新思维习惯包含创新意识、推理意识和解决问题意识的习惯。创意意识越明确,越能激发产生新的假设和构想,多思维多智慧,提出的假设和构想必然就越多,因而出现领新标异的理念设计就越多。古之学者牛顿、近之学者爱因斯、现之学者乔布斯、比尔 盖茨,英国美国因为有了他们的思维而领跑世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教会学生解几道题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呢?我们物理老师如果能多讲讲牛顿、爱因斯坦、乔布斯、盖茨的成长过程和精神魅力,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定会涌动,创新理念定会萌芽,因为这些大匠巨擘的成长历程确能鼓舞学生,他们洒向人类的智慧确能激励学生,为此,我常拿这些人的事来作为上课的佐料:牛顿说:“我成功的秘诀是我一直在想,想……”;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牛顿和爱因斯坦小时候的那些事儿也能使学生把自己的能力与卓越的创新思维连起来:牛顿曾经把院墙挖了一大一小的两个洞,说是大狗走大洞小狗走小洞。爱因斯坦四岁时才开始说话,小时候钉小桌子的作业中,全班就小爱因斯坦不能完成,但后来他和他却成了牛顿和爱因斯坦 。乔布斯说忠告年轻人:“我只能被模仿,不能被超越”,苹果带着这句话把地球都砸得动了一下。我们的学生听到这些后,创新意识和信念还不会油然而生吗?
推理意识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组成,创新思维活动要求不能只是就某一个事物孤立地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应该把各种事物,哪怕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综合思考,因此推理意识就成了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推理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推理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养成善于把大量的事实进行组织、整理并概括、总结的习惯。
解决问题的意识主要表现为信息转化的意识,恩格斯曾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转化运动归结为三条一般的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中,信息转化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经常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是未知变已知、已知变未知再变书籍的过程;由否定变肯定、由肯定变否定再变肯定的过程;由不可能变可能、由可能变不可能再变可能的过程。因此创新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思考、理解、解决问题。科学巨匠丁肇中先生,他自己说找J粒子,就象是在一场大雨中找一颗带色的雨滴。这样的例子教育学生通过多次往复,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片面向全面转化,最后才能使艰苦化为发展,化为精神、物质和力量。
2 创新思维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即对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
发散性思维具有两个特征:变通性和多端性。
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它反映发散思维有发散、迁移、升华的特点。变通性的培养实质上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从八年级开始学习物理时,我就留意一些物理单位发散、迁移、升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勿求毕其功于一役。
发散性思维的多端性:它反映发散思维具有发散、流畅、敏捷的特征。要求思维者多向观察、多维策略、横向比较。如何使这一特点要教学中得到体现呢?首先,可以由老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掌握的知识,在老师的启发下,获得新知识,锻炼亲思维:如在学习杠杆的知识后,给学生出示一老虎钳,让同学们指出这把老虎钳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及用途,并激发和鼓励同学竭尽所能,给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其次:可以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不成熟性,或者说是不固定性,让他们设计出多方案,如教室里日光灯坏了,请学生列出可能的原因,并由我当堂实施修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端性,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流畅和敏捷的特质,还让学生经历了多向观察、多维策略、横向比较的认知过程。
3 创新思维的求异性思维
求异思维表现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依据原有的事实,原理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时,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方案,从而有效地去解决问题。求异思维具有独特、立异的主要特点。
独特,即在解决问题或认识世界的时候,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而能应用与众不同的原理、方法和原则,使问题合理地解决。立异,即不满足于已知的结论,而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在“立异”这一创新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我举过这样的众所周知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敢于“立”:亚里士多德断言“物体从高处下落时,其速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这一理论在古老的欧洲大陆横行了二千多年,而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却认为这个结论是错的,他通过比萨斜塔实验了亚里士多德错误的理论,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4 创新思维的非逻辑性思维
强调遵循思维规则,对事实材料时行分析,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是逻辑性思维。创新活动是需要逻辑思维的,但善于逻辑思维的人,不一定长于创新,在创新活动的关键阶段,非逻辑思维甚至起着主要作用,思维的非逻辑性包括直觉和灵感。
直觉:又叫直觉思维,指的是对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它不象逻辑思维那样是有意识地按照推理规则进行,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思维的中间环节被忽略了。直觉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创新中作预见,引导人们敢于进行非逻辑性思维。
灵感:灵感是指人们以全副精力解决问题时豁然出现新思维的顿悟现象。它通常与创新思维活动中那些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的因素联系着。灵感是长期思维积累的结果,只有经过专心忘我的思考过程才有可能产生顿悟。
孙子有云:“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头寡,形名是也。”只要教育工作者始终立足创新思维的培养,善于创新的学生就会涌现,善于创新的民族将永远屹立,善于创新的国家将有解决一切问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英杰主编.《比较教育》.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评估;教师创新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改革和发展的大好时期,高校的发展取决于自身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正在进行的创新,取决于教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教师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如何发展和激励教师创新思维已经引起重视。但长期以来,在如何鼓励高校教师的创新活动和激励教师创新思维方面,理论和实践上的进展都不大,应该说对创新思维评估重视不够、缺乏对创新思维特征的准确把握、缺乏良好有效的评估方法、评估手段和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改进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以下设想。
一、创新思维评估体系的特征
创新思维属于教师素质的一部分,其外化形式为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创新思维评估方法和材料既不同于学术创新评估,也不同于教师素质评估。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内隐性使其难以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和测定,这就给创新思维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具体操作带来许多困难,也是长期以来创新思维评估缺少研究成果的一个原因。
1.个人的思维活动无法直接感知,需要通过其外显行为被感知测量。一般有以下几个渠道:A、个人的和周围环境主观的定性评价; B、行为过程中的心理和技能测试;C、行为结果形成的客观的数字和资料。因此创新思维评估应该是多种评估材料和评估方式的综合。特别是重视个人和他人的主观评价。
2.对个体素质这一类内隐对象如何进行分析,如何以数字和图表的形式量化测试和评估对象一直是个难题。世界各国和国际教育、心理学界也一直研究和探索各种方案和方法。如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制定一套全面的国际教育指标,以对世界各国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1998年OECD的29个成员国和其他国家合作开始了国际学生评价计划(PISA)。2000年和2003年成员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若干非成员国参与了这项计划。主要是制定一种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都有可比性、有效测量相关技能和真实人生状态为基础的评价学生的方法。同时辅以文本阅读和问卷调查。[1]创新思维评估是仿造PISA,建立一个统一的全方位的适合每一个人不同情况的评估体系还是小型的更适合个体具体和特异情况的分散指标体系。心理学研究证实,在不同的学科、部门、大学之间,创新思维活动类型都有所区别,评估的目标和目的也是千变万化,应根据学科和创新环境特点确定评估方式、评估原则、具体的评估标准,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建立起全面的规范的统一的评估系统。因此在建立评估体系时,应采取模块式。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和具体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块和模块组合。在理论上每一模块都能够相对独立反映出被评估对象的创新特质,适当的模块组合与指标选择可以在保证一定的测试精度的前提下,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二、创新思维评估的内容和材料
评估材料指评估对象时的依据,是评估客观真实的基础,也是评估信度和效度的关键。创新思维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潜思维、趋显思维和显思维。潜思维基本属于个体的思维创新活动,它具有个体思维的探索性、局部的分散性、隐潜性及成果的幼稚性。趋显思维体现个体思维已经摆脱潜隐状态,走向群体走向社会的显性状态,同时社会思维场由原来的有序进入到无序嬗变的非稳定状态,各种创新活动激烈碰撞,新与旧、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互相渗透影响。它具有思维活动的无序性,社会化的公开性和活跃性。显思维体现着对前两个阶段的知识创新活动的总结。[2]虽然创新思维贯穿在全部三阶段,但由于潜思维的不确定性和隐蔽性,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在确定评估材料时,主要关注趋显思维和显思维。
评估材料主要来自四方面:
1.教师自我评估
教师对自己创新活动过程最了解,自我评估是创新思维评估中主要的依据材料,也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评价。同时自我评估也是一种教师通过认识自己、分析自我,从而达到创新思维认识提高的内在机制,在培养教师创新精神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续的作用。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于教师的发展来说,是教师专业提高的根本动力。外界的评估,无论是领导评价,还是教师同行评价,最后都需要经过教师自我评价的机制,通过教师的认同、内化,最终才能起到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作用。
教师的自我评估内容较多,包括:A、自我创新思维品质的评估描述;B、某一时期或某一工作中自己的新思想新思路;C、完成某一工作后所反映出的思维轨迹总结;D、教科研成果的自我评估。
2.教师的创新成果
这是教师创新思维的外化形式,包括:A、论著B、论文C、建议D、教学总结。与学术评估不同,创新思维评估不但要注意创新成果的新颖原创性,也要注意思考过程的新颖和独特;不但要看已经成形的最终产品,也要重视未成型的创新产品。这一类评估材料最好要有个人说明和专家鉴定意见。
3.外界评估
斯腾伯格(Sternberg)将创造力理论划分为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外显理论是心理学家或其他领域的专家通过实施大样本的各种认知测试和数据分析后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式。创造力内隐理论近年发展较快,其理论隐含着一种假设:对创造力,不管是专家还是外行,人们具有共同的内在评价标准。创造力内隐理论即外界评估的基础。外界评估包括:A、专家评估;B、领导评估;C、同事评估;D、学生评估。不同形式各具特色和作用。如专家评估主要针对创新产品,为保障不失真,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被评估者的真实情况,一般可采用同感评估技术(CAT)。专家评估的最大弱点是当创新产品的新颖性独创性超过专家的认识水平时,其创新思维的效能往往不能得到有效识别,被误认为缺乏创新。[3]同事评估的优点在于可以从被评估者日常角度验证和深化其他渠道得到信息,评估结论会得到被评估者的大量工作和生活细节的支持,具有独特性。由于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学生既是教师的创造产品,又是对教师创新工作有具体感受的评价主体。学生评估也是外界评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由于评估中可能渗入评估者自己的经验和独特看法。不同来源的外界评估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有的研究表明,内隐理论在性别和专业上有显著差别。[4] 为了提高准确度,对同一个问题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评估者。如同感评估技术(CAT)一致性系数要求在0.70以上,评估时,言语类产品的评估者要求至少在3个以上,而艺术类产品的评估者要求至少在7个人以上。这样才能达到一致性要求。[4]
4.心理测试
自从20世纪50年代创造力理论提出后,心理学界提出许多与创造力有关的心理思维测验,其中大多属于发散思维测验。测验要求个体对特定刺激做出多种反应。运用最广的是Torance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它根据被试的回答在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精细性四个维度上进行评分。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人们有可能找到更能区分创造性认知和非创造性认知的生理指标。[5]
三、设计创新思维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在设计创新思维评估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在心理学上,创新思维属于认知的层面,而创新的个人和环境的因素则体现在人格和社会的层面。创新思维的评估应全面反映创新思维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个人思维的特征和品质,也涉及影响创新思维的发挥和效果的各种因素。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创新思维与认知过程、元认知技能、原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经验、个人认知风格、创新动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2)综合性。创新思维评估具有个体差异性、时效滞后性、评估多样性和心理隐蔽性,单一的指标不可能正确反映真正的状况。如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颖和独创,新颖性(独创性)是衡量创新思维的核心,但单纯的新颖性不一定会导致真正的创新,还必须具有适宜性。评估时只注意到新颖性,很可能将怪异的想法视做创新。又比如外界评估中,被评估者的人际关系,性格等环境条件都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干扰,必须综合各种评估排除干扰因子。又如创新思维评估包括专家评估、领导评估、同事评估和学生评估。各种评估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相互配合可以有效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3)个体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结合。创新思维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个人的特征,但评估的最终目的是确定被评估者的创新思维在群体范围中的地位。因此评估时不但要看到个体思维的特异性,也要注意评估指标与周边环境的相适应性。如艺术专业创新思维就带有较多的个人因素,工科各专业创新思维则更强调符合客观性。另外评估中要经常反馈,根据环境的需要和被评估者的反映,不断改进评估指标设计和指标权重。
(4)可操作性。设计创新思维评估体系是实践的需要,设计结果要具备可操作性。创新思维评估是发展性评估,以人为本,以面向教师未来发展,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和人格为前提,目的是促进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评估结果并不与福利、职称、待遇挂钩,评估者与被评估者在评估的过程中经常保持良好的沟通,因此可以省去许多繁琐细节,简化评估环节和过程。采取模块化设计也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评估条件,在评估条件不具备时可以简化一些环节和评估步骤。
四、创新思维评估体系模块和指标系统
创新思维评估主要建立以下四个模块:
模块一: 创新主体与创新个体的关系,即教师创新思维与创新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从事教学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育教学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新想法、新研究、新构建等。学术研究中,教师对所研究的对象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所关联的知识、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研究的价值和未来的作用。具体又包括六个维度:(1)活跃度;(2)新颖度;(3)周密度;(4)可行度;(5)深入度。
模块二:创新思维主体的形成和激活状态。即教师进行创新时内隐的思维状态。创新思维评估的内容在心理学的范畴已经有相当长的研究历史。由于研究的理论视角、方法的不同,对创新思维的界定说法不一。Guiford认为创造性是一般人都具有的特殊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Torrance认为创造力是指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包括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精细性。据此建立了著名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但也应该看到,发散性在产生许多新奇的想法、观念同时,无限的发散又会使思维混乱,思维能量分散,熵值增加,达到极致时,便进入无法思考的境地,因此思维的发散是有限的。在实际思考中,创新的想法不断产生,又不断湮灭,而这一切又是受大脑抑制机制的控制。抑制(suppression)是大脑的一种重要功能,它调节着人的认知和行为,阻止无关的信息进入或保持在工作记忆中,抑制的受损将导致无关信息的激活、保持和提取,从而影响对有关信息的加工。大脑的抑制机制使思维的发散具有指向性和选择性。 因此创新思维应该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6]因此本模块在Torrance四个维度以外,又增加了聚合度。
这一模块包括五个维度:(1)想像度;(2)灵敏度;(3)清晰度;(4)流畅度;(5)聚合度。
模块三:创新思维的外化,即表现为物质形态的创新成果,如论文、方案、意见、总结、专利及实物。也可以是实际做出的工作。包括五个维度:(1)原创度;(2)学术价值的大小;(3)社会和经济价值重要程度;(4)深刻度;(5)他人关注程度。
模块四:创新思维的可持续性。指进行一项创新活动时,教师创新思维的持续程度和兴奋的状态;与创新思维相关的人格等品质。又可以分为两个次模块,前者包括三个维度:(1)创新思维的持续度;(2)对新知识兴趣地保持度;(3)面临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后者包括四个维度:(1)好奇心;(2)认知风格;(3)个性;(4)元认知能力。
具体的评估标准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单项量的要求。指标标准要做到可以量化的量化,以便利用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评估数据处理,不能量化的等级化。如建立创新成果这个指标就要有单位时间创新成果的数量、档次等时量标准;要有排名、论文引用率的等级标准。三是其他人的评估。主要反映了周围环境对教师个人创新认同的程度,可以通过创新思维个体为对象,测定周围的同事、学生、同行、专家对他的评价。对主观性较强的环境认同的测定,思维的质量和思维的特点均可采用这些方法。四是量表和测试数据的加工。
参考文献:
[1]丌永平. PISA:全球性学生素质评价[J]. 全球教育展望,2002(10):59.
[2]刘卫平.知识创新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J].求索,2003(2):20-24.
[3]宋晓慧,施建农.创造力测量手段—同感评估技术简介[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744.
[4]黄四林,林崇德,文.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J].心理科学,2005,28(5):1245.
关键词:小学 美术 教学 创新 思维
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通常以完成教学大纲为目的,为了上课而上课,普遍采用简单的临摹或者变相模仿等教学方式方法,没有真正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在美术课上除了简单的绘画几乎没有任何收获,许多学生都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而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小学生在美术课上真正有所收获,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喜爱美术课、享受美术课
首先,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对6—12岁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十分掌握,这样才能抓住孩子的心理。让他们喜欢美术课。低年级的学生通常自我意识强烈,有非常强的好奇心,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不愿意听从老师的管教,随意性比较强。所以低年级的美术课可以用轻松的形式展开,让孩子们充分喜爱美术课、享受美术课。其次,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尊重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有好奇心,才有求知的欲望,他们自由的、不受约束的行为对他们自身未来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孩子们感受到了美术课堂的乐趣,才能够逐渐地用心去学,老师才有可能去培养他们。老师应该在学生面前展示出各个美术作品的最直观、最鲜明的形象,引起孩子的注意力,通过引导、启发、示范等,才能使小学生真正地用心去观察美术、喜欢美术,才能使他们在长大后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的基本规律和深刻内涵。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诱发学生创造新思维和心灵放飞的起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的应在相互尊重、民主、自由的气氛,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用标准的“像不像、干净整齐”的准则来评判学生。另外。还要及时的表扬在作品创作中有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让整个班级形成一种浓厚的创新学习的气氛。在作品创作中。充分的发挥小学生的丰富想象力。面对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老师一定不要批评,应该及时的给予肯定。蓝色的太阳、长满鲜花的树、交通阻塞的情况下飞着去上学的孩子等等。老师要细心呵护学生们的每一丝创造灵感,给学生创造自由翱翔的海洋。为每个学生提供成长和成功的希望和机会。
三、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联想
联想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应扼制学生的联想,而应当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联想能力,认识自己的创造能力,建立起创新思维的信心与勇气,通过联想慢慢的获得出色的个性化构思。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可以很好的将“教”学生转变为帮助学生“悟”,这种建立在学生本身基础上,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和主动寻找而进行学习的方法,能极好的活化学生思维。
例如,在引导学生创作《春天印象》时,虽然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会积累很多关于春天的影物、人物,但当学生在进行具体创作时,却很难将这些东西应用到创作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如何构思、如何取舍、如何组织画面等方面人手,而不要过多的设计具体构图,这样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思路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兴趣中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人与生俱来就充满着对艺术的热爱,而死板的美术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对美术的厌恶,甚至影响其一生。创新思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只不过在未经激发之前以一种隐藏的形式出现。每个孩子的身体内都潜藏着各具特色的创新思维,好奇心潜藏在每个小学生的内心,需要遇到老师的激发才会培养起来。小学的美术课堂要以孩子们为主体,让他们多多练习、多多发表意见,老师则作为辅助者,这样会逐渐建立孩子们对美术的自信心和热情,他们才有心思去听老师的讲课内容。
很多老师习惯于美术教学的“老师+黑板+课本”.片面的认为美术教学就是老师范画,学生临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老师也要采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自已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现在网络、电脑等高科技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上好美术课,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展示课件。将一些染纸作品展示给小学生,利用丰富的色彩、灵动的形象吸引学生。学生看完之后就会想着它们是如何做出来的,都有了尝试的欲望。创新思维就会被逐渐建立起来。孩子们的思维被多媒体课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吸引。一边进行好奇的思考,一边就会积极动手制作,手、脑并用对于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很有益处,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都会在此过程中逐渐有所提升。
五、进一步加强学生们的创作实践
实践,是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没有了实践就不会有心理和精神的源泉,更不会有能力与智力的源泉。换一句话,智力和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们提供真实的操作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心想、手做、耳听、眼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共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说,可以让学生们参加制作黑板报、设计景点、编辑校报、布置教室、设计校徽的活动。还可以将美术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给家人和同学制作节日贺卡或者是生日贺卡,让学生们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尽情的进行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深入的体会到艺术的魅力与审美价值。
结束语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针对现阶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小学美术的教学任务与学科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巧妙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们的创作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孩子们的成长打下基础。让他们热爱美术、热爱创新,这样才能使美术课充满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翔.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