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1 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及优点分析

1.1 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它是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小组或者团队的形式,通过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将合作学习方式融入教学中,既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和探索的素质,又能够推动传统教学方式的完善,一方面使教学方法多元化,另一方面使教学气氛轻松化。

1.2 合作学习的优点分析

合作学习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改进和完善,既将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的优势加以提炼,又添加了新式的教学元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优势。如:合作学习模式当中融合了更多的沟通环节,并辅以匹配性更高的教学材料,转变了原有较为乏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听课心情更加轻松,有助于教学任务的推动和完成。

2 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探究

2.1 团队的组建和角色的制定

从字面意义来讲,合作学习即为学生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学习目标,这与个人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若要实现合作学习模式的顺利推进,首先就要将学生加以划分,组建若干个团队,从而保障组织的有序。学生的基本素质良莠不齐,所以,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素质。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对学生的各种基本素质的了解,将学生加以分层重组进而可以开始教学活动。在团建组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各组学员自行划定角色,并为其分配教学任务,同时要求在任务讨论结束后将角色分配情况和任务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上交。

2.2 设置趣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设置一个合理的问题,既要具备学习价值、又要具备研究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在设置趣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时,一定要注意所设计的问题是否符合下述标准:(1)设置的趣味问题要具备学习价值和教学深意,要能够对语文教学起到辅助作用;(2)设置的趣味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和思考方式,既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要做到符合语文教学大纲的框架要求,应兼顾二者做到平衡为之;(3)设置的趣味问题应具备一定的思考深度,需要学生在深入的思考、讨论、修正之后方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因此,在课堂教学步入核心环节之初,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梦想是什么吗?当学生回答知道后继续提问:那么能否与大家分享你的梦想?在两组问题结束后,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小组讨论的问题:假如你有梦想,那么你是否能将梦想赋予你的力量向他人诉说?至此,学生开始了各自团队的讨论,在共同分享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2.3 建立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评价机制

要想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并完成设定的任务目标,需要有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教学评价机制需要涵盖两个方面的绩效考核:首先,要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进行评价和考核。针对教师的教学绩效的考评需要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如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际创新状况以及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等,将各评价指标的考评结果加以汇总,并同奖金进行关联,从而推动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和完善改进。其次,要对学生的学习绩效进行评价和考核。针对学生的学习绩效的考评需要遵循全面细致的原则,其一要涵盖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状况,其二要包括学生的课堂问题回答状况,其三要包括学生的团队合作状况,其四要包括学生的独立钻研状况……。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考核要定期开展,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前一时期的学习状况,依据考评结果进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调整。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每次教学之后及时汇总教学信息,分析研究实际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并依据分析结果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反馈,从而将有益之处继续深化升华、将弊端及时处理。教师的课后总结对于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缺少教师总结的课堂教学无法及时做出反馈和调节,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完善。

3 结语

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既是对教学模式多元化的完善,又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和探索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文章从“团队的组建和角色的制定;设置趣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建立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评价机制”三方面提出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能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动教学;小学语文;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27-02

的语文教学具有特殊性,很多学生自小说藏语,汉语基础较内地学生比较薄弱。《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1]。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推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2]。在这一背景下催生出的教学模式。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开始实施引用。课堂教学的效益如何,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优化。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小学教育的经验,立足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实践教学研究了互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互动”概述

所谓互动,顾名思义,就是交互主体间(包括社会成员和社会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能引起对方的行为、性质、存在方式、价值观等发生变化的任何过程[3]。由于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现象,所以,可以把“互动”教学的概念界定为: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过程中各种相关的因素,使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的教学方式。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而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糅合主体教育思想和上述各种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而提出来的泛化的教学形式。本文在这里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主要从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因素(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互动关系出发,探讨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实施。

二、互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人为本,合理分层。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学生以分层方式地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上课,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每个层次,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因材施教,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教师一方的讲课,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与记,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学习行为多受直接兴趣的制约,学习兴趣就不稳定,而且多数缺乏学习动机,没有要求学习的内在愿望,当然就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三)分层教学,多层互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全面而完整的认知体系,它在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应当具备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二是一般学科能力。小学语文的一般学科能力有它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其中有的属于技术。一般学科能力是不要考虑的,但它们恰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称其是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三是动机态度意志等情感的目标,包含学生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面对着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这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的,对他们实行分层教学也是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而教育、教学方法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把某种教育、教学方法当作一种模式硬套在一堂课上,我想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事都是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完成的。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能不分层次、层面进行教学。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例如在朗读方面,先请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朗读,让同学们进行评议,再请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朗读,还可以请同学边朗读边表演。

(四)教师互动,学生实现目标。师生互动,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在师生交往中,由于学生对老师不可避免地存有一种敬畏感,或习惯于顺着老师的思路往下走,所以思维或多或少都要受到限制。但在同学之间讨论的场合则不同,学生的身心都感到放松,学生畅所欲言的心情强烈,在向同学申说自己的主张时,会产生强烈调动自己已有知识的欲望。因此,在这种场合,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同其他同学的知识相互联系、整合起来,能够生成容易理解的信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宽容民主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因素(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互动关系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过程中各种相关的因素,使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的教学方式,最终完成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萍.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初探[J]. 当代教育论坛,2009,6:76-77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新课标 山区农村小学 多元智能

在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育正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将会迎来崭新的局面。

一、语文新课标是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希望

我国在2001年7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新课标的正式实施,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难得的新机遇。语文新课标所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基本要求的时代精神,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概念和特征作出了明确的课程定位:“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语文是人际沟通的工具,因此,其工具性是语文教育的基础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交流技能。另外,语文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语文也是育人之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应当承担起的责任。这也是语文之人文性特征的内在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而且要使学生体悟到语文所传达的人性美。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这一点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由过去的教师本位,逐步实现向学生本位的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潜力。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三维教育理念,实现教育之目的:“教书育人”。“教书”是基础,是教育所关注的最基本方面,即“授业”;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传道”,即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最后,到达“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智能多元的人。

要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所应当承担的职能给予了明确界定。《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是语文新课标的力量支点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核心能力,而是一组同样重要的能力。这组同样重要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这一理论对传统认识中流行甚广的智商理论及相应的智力观进行了质疑和超越[1]。在90年代,中国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论,并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较,有着本质性的不同。传统的智能理论,即是解答智力测验或者应对考试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智能是一元的,智商测试是客观公正的,智商分数的高低与人的智力水平成正比[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生物生理潜能”[3],这种潜能需要与特定的环境或社会条件相联系,才能发挥出来。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如果某种能力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那么,这种能力应当被认定为智能;否则不能认定其为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4]。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判断人类智力之标准,不是考试成绩,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结合实际情况,挖掘孩子们的各种潜能,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不断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并且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同的强项和弱点。每个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运用和发挥这些智能的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不仅仅与一个人的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后天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相关。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语文教学创造良好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之中,结合当地的特色环境,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其智能的发挥创造最大限度的现实空间和思维视野。

在加德纳所认可的人类的七种智能之中,有三种智能和语文教学直接相关: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语言智能,指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但这并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只是简单的识字背诵,仅仅从表面上感受语言美,它更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之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和人性之美。人际智能,是指认识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是语文教育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在复杂多变的人际交往中,语言是实现成功人际交往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这种人际智能也是语言智能的自然延伸,但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智能的培养,并不一定能提升他们的人际智能,他们的人际智能需要在设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得到培养与熏陶。自我认知智能,是指深入了解自己内心世界,并逐渐形成指导自己实施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能力。这是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征所决定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

三、践行新理念是山区农村小学培养多元智能的途径

前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语文新课标将给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新希望,第二部分对如何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进行了简单解读。基于这些理论,我根据自己所处的粤东北等山区的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山区农村小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途径和方式。与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粤东北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这些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山区农村小学,而要更有效地在落后山区农村小学实施语文新课标,会遇到更多有待克服的种种障碍。因此,我们应当基于当地山区农村有限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创造性地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首先,在优秀师资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秀教师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学校,以便让这些教师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传授他们在教学中的先进经验;还应当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去一些名校考察学习,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理念。理念先行,然后才可能改变落后的现实。比如,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之后,再结合本地山区小学的实际加以改进,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传统的语文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生活化和趣味性的舞台,这也符合以锻炼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多元智能理论宗旨。

其次,由于办学经费所限,本地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设施一般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先进教学理念的实施,例如,不少小学还是传统的黑板,没有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料短缺,等等。面对这些实际困难,老师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例如,通过老师对课文的生动讲解,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闭眼倾听其有感情的诵读,把孩子带入无限想象的空间。读完后,让学生再回味片刻。之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讲述出来,或者写在本子上,让学生们相互评价自己的小作品,老师最后进行点评,但是不要下孰优孰劣的结论,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最后,我们应当好好利用当地山区农村的优势,即珠三角地区所不具有的接近大自然的环境条件。在语文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课外活动课,或者把课堂教学搬到广阔的室外,或者利用周末,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在活动之前,老师要做好策划,设计能有效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而室外轻松的氛围,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寓教于乐”,使严肃的课堂生活化,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自主合作精神,增强其多元智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亚南,郅庭瑾.“多元智能”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09,(3):13.

[2]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3):19.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第4篇

现有的研究缺乏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关注,而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发展情况,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实现发展,真正领悟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一问题在语文学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不能或不会主动产生问题,更不愿意主动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堂自主提问意识和能力迫在眉睫。

一、提问及学生课堂提问的内涵

“提问”在我国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连接教师和学生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教学的最好起点就是提问,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强课堂提问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从理论研究角度来说,“课堂提问”依据提问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教师课堂提问和学生课堂提问。“提问”可以定义为“提出问题来问”。《西方教育词典》提出了教师提问和学生组织问题的概念,而王等编著的《课堂教学技能》将“课堂提问”定义为“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围绕教W内容,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也是学生围绕学习中的疑问向教师提出问题”。

综合教育者对“课堂提问”的定义界定,笔者对学生课堂提问的定义如下:学生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依据学习的文本内容,深入探究和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而提出的针对性问的题,这一问题是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生自主提问实际上是建立在教师“课堂提问”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学习的内容,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疑问,或对于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与能力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主动提问意识的有效对策

1.分解提问方法

在现代课堂教学改革中,为确保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在问题提问环节,教师就需要将繁杂的问题分为诸多小课题进行分别提问。其作用在于将课程进行分解分级,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调整,以此来实现对课题不同层次问题的逐步改善。

2.激将法形式的提问方式

在现代化教学的过程中,一进不如一退。在日常的课程讲解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再激动,教学也收效甚微。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激将法形式的提问方式就可以更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作用是明显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三、提问方式教学的应用展望

随着现代化教学的不断推进,针对农村初中教学的任务不断改良,结合有效的教学机制进行综合性教学方式的改进,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从现代化教学的应用领域来看,合理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推动现代教学任务提升的一项主要措施,通过在任务目标上的自我学习培养,实现对不同领域内教学任务的推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改革来说,提问方式的教学改革是一种合理的教学形式。通过行为意识上的刺激,更好地满足学生在个人能力培养过程中自身行为意识的成长。而在应用现念进行分析后,也可以得出合理结论: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理念进行质量、目标等多个方面的培养,并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现代教育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因此教师需要结合现念下的教学方式,对整体教学任务进行合理改革,以此来促进对教学现代化的推进。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逐渐发展,在进行现代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推动学生在不同领域内的自我提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自我成长情况,从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出发,保证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接受提问,为学生提供更加直接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相应的教育措施的应用,从而实现对现代化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魏琳.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现状及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支架式;小学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8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一线教师不再满意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是认真贯彻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开始探寻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并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以其自身的优越性倍受青睐。

一、支架式教学概念简述

关于什么是支架式教学,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在其性质判断上也存在一些分歧。一些学者从教学策略层面出发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比如一些学者从教学理念层面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支架式教学是在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一种以实现儿童认知发展潜能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平等交往为基本途径、以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准确把握为鲜明特征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一个重视有能力的他人对学生进行依存性的帮助,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的过程。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老师或其他某种途径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临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临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也称作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也就是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发展水平与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临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该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走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前面,不停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何克抗,2002)。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即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帮助,使学生达到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实现了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理念。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分析

1、影像式支架,感知语文

语文课文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学生根本没有见过或听过的,如果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式的接受,课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便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觉犹如进入了电影院,有声音,有图像,一节课下来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注意力也能很好的集中。例如《我们的祖国美如画》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多媒体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长安街的魅力夜景、长城的雄伟、鸟巢的别具匠心、水立方的魔幻魅力等一系列图片,此时学生已经领略了首都北京的美景,翻开课本,教师让学生自己找出关于北京风景如画的图片。通过这样的支架构建,让学生进行一次“旅游”,通过影像建立立体化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将学生带到课文的情景中来,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2、探究式支架,品味语文

探究是对问题的深思,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学生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不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来把握深入思考,这时通过构建探究式支架,借用集体的力量,传递思维的不同声音,从多个角度,立体的来品味句子,做到深入思考。例如学生对课文中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在理解和使用上还不是很熟练,我们就可以建立探究式支架,建立一些文字表达,使用一些现成的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填空,通过学生模仿一些这样句子,在相互的交流中进行思维间的碰撞,分享不同的句式,在分享中建立“这样列举也挺好的想法”,借鉴其他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增加自己的视野,开阔思路。根据的探究的结论,学生可以很好的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品味句式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习作“未来的……”当中,顺利的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为我们的写作带来很惊喜的效果。

3、典范式支架,享受语文

范例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模式,有些课文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只能借助于典型的例子。日常的语文基础训练需要范例式支架,通过范例学生可以按照例句进行说话练习,可以按照例句完成填空,最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出这节课学习的方法,归纳出学习的中心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向正向进行。例如在讲授《奇妙的科学世界》的环节时,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去参观当地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在自然科学博馆教师让学生重点参观和课文中相关的内容,同时做好笔记,学生在游玩的同时,领教到祖国现代科学大发展进步,在科学海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回到课堂教师让学生举出在博物馆所看到的,并翻看课本进行共同学习,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课本上的内容和博物馆中的模型,在学生的脑子中形成相互的印记,这样避免了教师没有现成的模型,课堂效果比预期的要好的多。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课堂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支架,充分的显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顺利的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触摸、感知、品味语文独特的魅力;同时也有效的帮助教师灵活课堂教学,适时了解学生的动态,通过学生的认知过程来给予及时的指导教学,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