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黑龙江;传统文化精神;新农村文化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40-02

一、黑龙江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一)黑龙江省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构成

传统文化精神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黑龙江省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根源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黑龙江人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其基本构成如下:

首先,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过去很多迁客骚人被发配边疆,为黑龙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风俗,所以中原文化是整个黑龙江文化发展的源头。黑龙江文化发展始终以中原文化为样板,并把学习中原地区的古代文明作为自己的文化追求。这种情况不仅在古代如此,而且到了近现代时期,随着各种移民浪潮的出现,黑龙江省对中原文化的吸收更加明显。所以,黑龙江文化精神是在传统文化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素,如中原文化的勤劳勇敢、爱国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感召和凝聚着我们要自强不息,这些要素在黑龙江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和核心作用。

其次,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原生文化。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所以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占有独特资源优势。黑龙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满、蒙古、达斡尔、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柯尔克孜、锡伯族等民族居住地。这些民族的文化形态,在发展中不断交融,形成一个多元一体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这些民族在建设家园、征服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历史,也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发扬和传承下来,并为黑龙江的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内涵,其主要特点是粗犷纯朴的人格、强悍进取的精神和追求奢华的行为取向。这些内在精神都已成为黑龙江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最后,以俄罗斯文化、朝鲜文化和日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外来文化。在近百年中,黑龙江文化的发展都是与外来文化的侵入和融系在一起的。这里既有俄罗斯文化的逐步扩张,也有日韩文化的冲击和渗透。如19世纪以来,黑龙江省受到了俄罗斯文化全方位的影响。俄罗斯文化的传入为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食品、服装、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黑龙江人们的生活习俗,并且在哈尔滨留有很多俄罗斯风格的建筑。这种文化传播增添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多样化和艺术性,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黑龙江人的生活内涵。

(二)黑龙江传统文化精神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

首先,黑龙江传统文化精神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源泉。黑龙江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具有广泛的群众根基。将 “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俄罗斯等外来文化”等内容注入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能够增强农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激发他们进一步投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塑造农村文化新风尚。

其次,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对黑龙江传统文化精神的合理扬弃。黑龙江省的传统文化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形成,既有适应时展需要的文化精髓,也有落后于历史时代的粗陋文化,广大农村是传统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首先要鉴别传统文化的良莠,只有积极汲取优秀可用的传统文化,合理抛弃封建糟粕,才能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中,构建繁荣昌盛的新农村文化。

二、黑龙江传统文化精神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圣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五千多年而不衰,正是在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奋发向上、自力更生、不畏牺牲、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黑龙江文化精神的核心和源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黑龙江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首先,以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集体主义精神是黑龙江传统文化的灵魂。黑龙江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种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再加之地域辽阔、人口稀少,以及生产经营中的互帮互助,形成了重情重义、亲如一家的集体主义精神。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农民群众的集体参与,因此需要广大群众团结一致,形成凝聚力。其次,以艰苦奋斗为要点。艰苦奋斗是黑龙江人一贯的作风。由于历史上黑龙江是一个资源丰富但却少人开发的荒芜地带,是艰苦奋斗的北大荒人用自力更生的“铁人”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闯关东”精神造就了今日的北大仓。如今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仍然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的精神传统,不断充实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最后,坚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素有自强不息的进步史,黑龙江人一贯秉承了这种精神传统,在荆天棘地的荒芜之所开发出了物产丰富的粮食重地。农民朋友就是要保持这种不畏劳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文化传统依然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和亮点。

(二)以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

黑龙江省主要有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均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优势。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既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优势,也要及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优秀成果。这里包括语言在内的口传文化、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关于自然和宇宙的民间传说、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展开对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追溯和学习,建立民族文化资源档案、以及省市县三级保护名录,使少数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艺创作、影视、出版、科研、文化旅游、艺术制作等各个领域全面铺开,动员农村居民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负起责任和义务,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配套,发挥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优势特长,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农民朋友的生活品味。

(三)以外来文化艺术品格提升黑龙江农民素质建设

文明无法以单一的色调存在。黑龙江异域文化的渗入使其呈现出多样性。黑龙江地处中国的边陲,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事件、异域民族的混杂,其地域性格显然有别于中原及南方各地。黑龙江的文化精神对俄罗斯文化、日韩文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借鉴和学习。黑龙江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结合农民实际,开展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保护和学习俄侨文化、犹太文化,挖掘朝、日等国文化;在适当的时机组织观看国外电影文化,了解宗教文化、文学、音乐舞蹈文化、戏剧戏曲文化,从而在生活方式、礼仪社交、风土人情等方面感染和丰富农民朋友。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地方实际和历史传统充分发扬外来文化的积极作用,提升农民素质和品格,让他们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从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位。

三、发扬黑龙江传统文化精神,加强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制定可行的文化发展政策,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在经济建设中,素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说。正确可行的文化政策可以引导人民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进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对此,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积极引导农民,形成一套奖励机制。由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如民歌、舞蹈、手工艺等由于长时间无人问津,很多都在不知不觉的消失,因此,不仅要鼓励传统文化活动,而且要对传统艺人给予积极支持,大礼振兴传统文化艺术。第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载体,也是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群众自助为辅,完善农村的艺术表演设施和场所、以及学习阅览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第三,在积极建设文化设施的同时,还要对原有的文化设施、古建筑和外来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修缮和保护。在黑龙江省农村有很多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和民间文化遗产,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积极传承和保护。

(二)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始终是主体。精神文化建设不同于物质活动,只有农民在主观上积极认同,才能乐于践行。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精神文化建设却相对落后。当健康的文化生活缺位时,难免使一些低俗文化乘虚而入。所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适时开展一些健康的、有益提升农民素质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宣传活动、传统文化学习等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符合当地群众审美情趣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东北秧歌、二人转、健身操比赛、国学普及、黑龙江六大精神传承等活动,让农民朋友在参与中充实内心、陶冶情操、增强凝聚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制,拓宽筹资渠道

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实践证明,一个地区在经济建设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其产品的附加值就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好。所以,在文化建设中投入资金,并不是无利可图的。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问题主要应通过以下渠道获得:首先,政府积极扶持和投入资金开展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娱乐氛围;同时,带动文化企业自身扩大积累,运用股份制、金融信贷等资本市场,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另外,还可以在提高农民朋友认识的情况下,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让人们认识到只有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不断提升精神生活的质量,方能达到生活的新境界。

(四)大力打造和地域特色相符合的旅游和文化产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在节假日选择乡村休闲旅游和度假,这就为农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黑龙江省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特色,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旅游自然景观让旅游者能够选择或是参观古村民宅的农家游,或是结合地方实际游览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等。很多偏远山区因为旅游产业使农民生活富裕起来,不仅发展了文化事业,也积极促进了农民增收。这不仅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也为农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

参考文献: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成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41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一、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创新校园文化形式,凸显校园特色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流向城市,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导致部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逐年下滑。很多学校领导在严峻的形势面前逐渐认识到只有立足实际,创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才能凸显农村校园的特色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校就读。

(二)加强了物质文化建设,优化了育人环境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获得了一定的改善。许多学校的建筑布局得到了调整,校园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校园内修建了花坛、橱窗、v壁。大部分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电子备课室、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活动室、学术报告厅,建设了校园局域网,教室配有白板、投影仪等。这些物质文化建设,优化了育人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创建了制度文化,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区政府和教育局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督导检查力度的加大,许多学校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建立了一系列的学校规章制度,全面开展“三风”建设,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强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造新课堂文化

学校不仅要注重课堂以外的文化建设,还要重视课堂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的开展,很多学校组建了学习小组,拟定了组名、组训等,构建了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管理、学习形式的班级文化。小组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基本单位。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凸显了校园文化的特色。

二、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

随着中央对农村学校的重视,政府的很多专项资金投向农村学校,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部分学校却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只重视“教书育人”,甚至个别学校还在追求应试教育,而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却十分薄弱。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团队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课外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到青睐。但是这些活动的背后还是有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的隐性文化建设没有受到重视,特别是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力度,影响了学校文化品位的提高。

(二)重视制度文化建设,缺乏执行力度

虽然学校制定了许多管理规章制度,但是有些制度却得不到执行,没有真正将制度落实到行动中,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文化。部分学校的一些制度只是写在汇编上,挂在墙壁上,只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装饰,没有真正发挥制度文化的作用。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形式,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

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主要是针对上级部门提出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的,部分学校领导不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只注重搞形式主义,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形象工程,缺乏对校园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为了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许多学校照搬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模版,缺乏创新,没有特色;走廊文化大多是别人的作品,师生原创内容较少;墙规章制度多,但是落实不到位;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突出,但小组文化建设不够。

三、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整合育人环境,创新物质文化建设

许多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基本达标,校园建设、校园绿化、教学设备已基本到位。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整合育人环境,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努力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使校园内的每一个物件都成为育人的载体。学校要科学布局,美化、绿化、净化育人环境,重视校门、花坛、雕塑、旗台、标语牌的设计建造,设立黑板报、广播站、橱窗,组织社团活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二)强化学校行为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转化为精神文化的关键。但是许多农村学校不重视校园传统文化的积淀,随意照搬名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训,拷贝名校的规章制度,根本不能体现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使很多师生无法接受,以致影响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制度必须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努力做到合情合理。既要强调制度的刚性,又要有一定的弹性;既要从群众中来,又要到群众中去,才能正真发挥制度的管理作用,保持制度的生命活力。

(三)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突出校园文化特色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学校要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开展“三风”建设,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重视校史研究和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弘扬校园师生的先进事迹,形成校园精神文化,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校园活动文化

在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一定要立足农村校园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文化活动要结合形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周密制定计划,有序进行,突出活动主题,保证活动效益。我们不仅要开展常规校园文化活动,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突出农村校园文化特色,打造农村校园文化的品牌。

参考文献: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是造福于全国人民的一项事业。然而,在我国东北部地区,由于新农村建设起步晚,农村村民思想相对守旧,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向全国发展,东北地区也开始投身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我国其他地区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如“三下乡”活动,都深入农村人民心中。然而,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该地区进行乡村城市化转型起步晚,各方面有所滞后,所以我国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

1.先天性基础薄弱。

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村,历经了好几代人,都是踏踏实实的农村人,每天忙碌于农活,面朝黄土背朝天。受到旧思想的深远影响,农村人认为自己一辈子只为种地收获庄稼,以此来养家糊口。随着时间的沉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思想,导致我国东北部农村的文化基础薄弱,历史原因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服务不到位,造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天性不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并没有很大起色。

2.后天重视度低。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近几年来刚刚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处于新生阶段,但对于一个祖祖辈辈都是农村人的地方,要从思想上改变人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新农村文化建设在东北农村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是农村村官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没有予以高度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农村的领导没有带头大力倡导文化建设,牵头领导作用没有发挥到农村文化建设上,对于国家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方针没有落实到位,导致我国东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是农村村民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村民,如果村民们对文化建设呼声不高,认识不深,就算领导再支持宣传也是枉然。东北农村人民祖祖辈辈都过着勤勤恳恳的农耕生活,生活圈子里几乎不会涉及到文化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们多年来形成的思想,并非易事。

3.硬件设备不足。

所谓硬件设备,是指新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的硬件,主要指文化活动场所。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很多农村都没有公共的文化活动广场,人们想要买书,也非常困难,各方面硬件设备不足,导致东北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硬件设备的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没有物质保障,很难持续下去。

二、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应的策略

针对我国东北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找到有效可行的对策,以保证我国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将文化建设真正落实到农村,提升农村人民的精神生活层次。

1.在东北部地区深入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工作。

在东北部农村大力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让村民们从感性上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并且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例如,多组织村民观看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电影,让村民们自己从电影中去体会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带给人民的福利,让村民自我意识,比直接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2.加强东北部农村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度。

农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领导水平,在我国东北部地区,要加强农村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意识,先从领导层开始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然后由领导带动群众,少数人带动多数人,大家共同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浪潮中来。农村的领导要提高自我思想觉悟,不断学习新思想,新文化,加强领导的文化素养,增强领导的文化建设意识。带好了头,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会顺利进行。

3.鼓励村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

新农村建设需要依靠全体村民,最后也要造福于村民。在我国东北部农村,要多开展文化活动,以东北二人转为中心,根据东北人民的风俗喜好,开展一系列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鼓励全民参与,让大家切身感受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春风,并愿意积极投身到新农村文化建设,改善自我的生活水平。在东北农村组织活动要有地方特色,不盲目追新求异,让村民们自愿参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动中来,不断深入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4.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场所和活动设备。

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东北部农村的事情,而是全国人民共同来完成的一件事,需要国家和社会大众的支持。国家应该投入一定资金在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帮助东北部农村兴建文化广场,修建文化场所。同时需要依靠社会大众的力量,为东北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城市志愿者积极投身到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农村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自己最大的帮助,例如城市官员下乡辅助,城市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等等行动,给予农村人民最好的帮助,帮助农村人走出落后的思想,引导农村人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道路,提高农村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

总结:

加强我国东北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丰富农村人民的精神生活,帮助人民摆脱陈旧的思想,开拓人民的视野,有助于农村人民与时代步调一致,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角度来看,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异,提高全民素质,有利于全国人民共同走向小康社会。(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国祥,丁建芳.今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9(07).

[2]朱保安.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5(01).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馆建设;新农村;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这说明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既重要又紧迫。为此,国家各级党政部门应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全面推进文化馆建设工作,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一、文化馆在新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一)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给农村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很多农民逐渐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乡镇部门有必要加强文化馆建设工作,丰富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农村文化馆是面向基层的文化机构,其建设目的在于给农民带来有益的文化享受,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高尚的情操感染广大农民,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文化馆建设应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在保证农民对新鲜文化适应性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民生活的多样化。

(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文化馆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它立足于基层文化工作,面向基层和最朴实的人民群众进行文艺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文化馆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载体。农村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可以积极组织当地农民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在有趣的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提高,另外,农村文化馆的活动还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农村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营造农村文化净土

农村文化馆以坚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为基本的建设和活动原则,其目的在于弘扬时代主旋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此来调动农民群众学习文化、走近科学的积极性。农村文化馆的发展有利于让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得到启发和提高,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基于新农村发展的文化馆建设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并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为了提高各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之相关的制度建设,站在落实党的思想政策的高度上审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乡镇的文化部门应定期对农民的文化生活进行走访和调查,关注农村文化建设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各乡镇及街道应设立具体的文化建设目标,改变传统文化建设工作中责任无法落实的情况。

(二)加大文化馆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阵地是农村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馆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为此,各乡镇和街道应该积极改善农村文化馆的办公条件,将现存的文化市场、文化基础设施和各类文化设备划归给文化馆进行统一管理,这有利于维护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乡镇还应该设立专门的文化建设资金用于农村文化馆建设,划拨一部分文化活动经费用于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或添置文化设备,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硬件保证。

(三)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文化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农村文化阵地缺失、人民文化需求不足和文化活动开展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文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问题,乡镇的党委和文化部门应对文化专业队伍建设提起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文化服务人员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公开课、设立文化培训班等方式有效提高农村文化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推动者。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着手改变农村文化服务工作者挂靠政府的现象,设法激发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四)创新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

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加强农村文化馆建设的关键,要创新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首先要在农村大力宣传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用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党的思想和理念深入人心;其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对于黄、赌、毒及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进行坚决抵制,将那些为农村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人和事作为典型予以表扬,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实现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最后,要加强农村的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最具地区特色的文化,通过大力开展农村家庭文化建设活动,有助于在农村形成讲文明、讲道德的文化风尚。

三、结语

总而言之,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群众对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建设农村文化馆可以促进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为此,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农村文化馆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平,张立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社会建设学报,2015(06).

[2]杨兰,王海波.关于乡镇文化馆建设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相关思考[J].社会文化发展,2015(08).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建设;群众文化;精神文明;对策

东明县从两个方面力图将文化的根插在农村,鼓励重视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一个方面是东明县政府积极鼓励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自办文化,培养的文化中心户与文化大院已经达到1000余个,标准化农家书屋200多个。另外,积极组建属于农民自己的、农民喜欢的文艺创作队伍,包括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等,真正将送文化变成种文化,使农民能够自己进行演出。另外一个方面,东明县的各级政府在农村中培育文化科技示范户,以此来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将传播先进的文化与农民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文化科技示范户开展了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倡导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等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农民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前提条件,农民既掌握了科学技术,充实了知识,又提高了自身的科技致富能力,这些都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一、东明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个别基层政府不重视文化建设

一些基层政府认为经济是最重要的,而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并没有放在心上。某些基层部门的领导持有搞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软指标”的思想,认为只要经济上增强了,农村的群众文化就上去了,这样大大影响了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效果。至于在对政府的考核上,也只是考核经济发展与社会治安等,没有将群众文化建设的考核列入政府的考核目录上,这些都限制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究其原因,就在于基层领导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意识较弱。一些基层领导不能正确认识文化建设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大大挫伤了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一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经常是建了之后就没有人进行管理,逐渐成为摆设,这也严重影响阻碍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

(二)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缺乏

不管在乡镇还是农村,总的说来,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都较少。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倾向。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还比较慢,无法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设置比较少,一般在每个村只配备一个文化活动室与几个农家书屋,5000人以下的村庄还基本能够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5000以上人口规模的农村,是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的。这是由于东明县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总量小、分配不合理。东明县政府财政对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虽逐年递增,但在全部财政支出中所占份额很小。在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也并不合理,城市所占的公共文化资源多,农村的很少。这种情况严重束缚了农村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较少

尽管东明县的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一些村庄的群众文化活动仍旧缺乏。由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存在季节规律性,某些应该长期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农忙时节根本无法进行。而且农民的文化素质并不统一,有些活动,如书画毛笔字展、演讲活动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够参与,而有些文明程度不高的农民参与赌博、迷信,这对村风民风的良好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较少主要是由于其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其群众文化设施与文化团队较为健全,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相对就丰富多彩。而一些偏远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就很缺乏,以至于农民无论是农闲还是农忙都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四)“送”文化的力度较弱

东明县的各级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虽然对于农民来说仅仅是“喂食”型的满足其精神文化的需求,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其问题也很多:首先,“送”文化的次数根本无法满足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其次,“送”文化内容对于农民来说并不完全贴近农村的生活,大多只是传统型的节目,毫无创新可言,致使大多数农民对这种形式逐渐失去兴趣;最后,“送”文化大多流于形式,大多都是进行表演,而农民喜爱的培训、辅导等形式很少,导致演出的时候热闹非凡,演出结束后却变得很冷清,使得“送”文化没有与“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总的说来,“送”文化的力度较弱,需要文化工作者素质进一步提高。虽然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在逐渐的提高,但提高的速度较慢,他们多数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不能够较好地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进行指导,导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切近群众、切近生活。

二、东明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东明县农村群众文化应向着构建和谐农村,并培养出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较好的业务技能的新型农民的目标来建设,借助于宏观政策主导与制度安排,通过政策导向与利益引导等方式,整合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将农村的文化品位与层次向成熟的文化理念与健康的社会价值取向努力,继而以文化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建设健康的农村群众文化是离不开政府的深入研究与正确的引导的。东明县政府应加大主导的力度,依托乡镇与农村,以农民为对象,将政府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东明县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的强度,进行机制创新,建立专门针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公共财政支持模式,来提高政府与社会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行“民办公助”与“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村的自办文化。“民办公助”是指社会力量为组织者,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奖励,来鼓励社会力量为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公办民营”就是政府来搭建基础平台,鼓励民间力量的加入,进而形成合力,来进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同时,东明县政府还要注意加强对农民文化生活的管理与引导。引导农民紧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占领电视与广播等宣传媒介与宣传阵地来宣传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动向与新经验,提倡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良好社会风气。另外,东明县政府与各基层政府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有需要的农民提供指导与帮助,帮助他们来掌握更多的文化信息与资料,激发农民进行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农民科技致富的本事。

(二)搭建农村群众文化设施与活动平台

农村的群众文化设施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物质保证,也是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前提。进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就要加大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除了进行图书馆、文化中心的建设外,还要建设农民喜欢的、既有体育健身的功能,又有文化活动作用的农村公共活动场所。另外,东明县还应通过进行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来搭建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将特色农村群众文化品牌做强,进一步培育、发展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努力将东明县的农村群众文化打造成为县级的品牌化、乡镇级的特色化、村级的普及化格局。同时按照“弘扬主旋律”的要求和就近与方便的情况,大力普及如大平调地方戏等农村群众喜欢听、愿意看的小型群众文化活动,推进村落文化的良好发展,使东明县农村的文艺演出、书法绘画、诗词创作、工艺美术创作、电影放映等活动能够形成群体优势。

(三)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要想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首先要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与组织保障建设。东明县政府与各基层政府应该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清楚认识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作用。并在实际行动中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真正纳入到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并作为干部考核内容的重要一项,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目标责任制与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的发展,更加规范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另外,要大力推进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将体制整合与资源整合作为东明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来促进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将原来的以乡镇为重心的文化管理方式下移到行政村,并将村落群众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放到整个农村的整体规划中,建设农民需要的文化与体育健身设施,使农民有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保障。

(四)整合所有资源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政府与社会应尽快形成合力来推进农村中公益民间文化的发展,使之既能够通过政府为发扬优秀民间文化所进行的保护、开发与研究项目进行奖励来实现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又能够大力推进与鼓励民间文化组织积极进行农村公益文化活动来推进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通过政府与社会的整合力量能够最大化地将公共财政的投入与社会参与当地农村的优秀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来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另外,要注意培育农村群众文化的主体这一重要的方式。建设好农村群众文化,从客观上看,要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扩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的供给;从主观上看,要积极发挥出农民在建设群众文化过程中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培育农村文化的主体。发挥歌唱、舞蹈、曲艺、相声小品等特色文艺团队的功能,建立专业和业余的、当地和引进融合相处的农村群众文化团队,发挥好群众文化活动的合力。同时,要推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尤其是基层的文化部门应该积极创建面向广大农民的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紧跟时代要求,深入农民生活,创作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新鲜的时代气息并存的出色的农村群众文化作品。此外,尽快实现“送文化”和“种文化”的结合。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经常地送文化下乡,整合送文化下乡的文化、科技、卫生等各类服务资源,加强送文化的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创新,利用不同的阵地与文化人才资源,建立能够成为农村群众文化的承载者与传播者的农民自己的真正乡土化的农村群众文化团队,播下“种文化”种子,让浓郁的“土生土长”的文化逐渐发展、壮大,使农村的“送文化”和“种文化”真正结合起来,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