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播电视编导的前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080-01
一、多媒体概念的提出
(1)计算机多媒体。我们知道在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已提出了多媒体的概念。而之前的计算机运用主要是在科学计算与文字处理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才将其应用在了我们日常办公与文字处理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利用智慧的头脑已将计算机用于处理图形、图像、数字影像等方面,因此也称为计算机在多媒体中的应用。多种媒体在计算中作业时,档次不尽相同。例如,某些PC机上一块音卡也可以称为多媒体。当然除了低档的,也有一些高档的类型。但有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计算机多媒体应用领域是在计算机界,而不是在系统中随意的使用多种存贮媒,如磁带、光盘等。(2)广播电视多媒体。目前,广播电视网络的优势有许多,如用户量比较大、宽带的价格合理适中等。随着信息时代化的发展,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打造并开展相关的多媒体信息服务,已是现代人所追求并应用的技术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广播电视多媒体是计算机多媒体在广播电视应用领域的一个分支。它要求具有高性能的计算机专业扩展设备并以硬盘作为存储媒介。
二、电视多媒体技术基础
(1)计算机技术。当今的科技技术进步得比较快,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机型与配置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电视多媒体对计算机的要求远远不止是主机的部分,还需要扩展相关的专业用卡。所以,有时候计算机主机的作用只是为了搭建一个平台。虽说不是非要追求高端的主机平台,它本身的系统稳定性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影响。(2)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对于计算机的性能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然而,集成度的提高,可以方便将其他的工作或者更大的功能集成在一起,这样我们就可以较快捷的处理。(3)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最早是应用于军事方面,它是借助大型的计算机进行操作的。数字图像的转换、压缩、恢复、处理、传输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带动了其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4)计算机信息贮存技术。信息贮存技术是计算机的基本技术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目前,最廉价的贮存介质是磁带,所以对一些长期需要贮存的信息,采用磁带贮存是最好不过的了。美国一家公司提供的一定容量的数据流磁带和相应的驱动设备,经过数字化保存的视音频素材,在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下可以完好无损长达20年。
三、电视制作数字化与多媒体
磁带和磁盘的技术基础与存储介质有所不同,自然会存在不同的应用特点。不过对于不用压缩的数字设备,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信号的指标很高,价格也相对较高。磁带应用较广泛的主要是节目的剪辑上,它的质量可以在多版复制和监控方面得以显现。磁盘系统主要是应用于电影的制作领域,电视的特技合成可以产生不同的质量标准。
无论是磁带还是磁盘的后期制作系统,当采用压缩的数字设备时,都得在价格和性能之间找出一个妥协点,即保证质量充分好的情况下,还要确保价格合理,成本不能太高。
有经验的人士都明白,磁带的系统的提高并不是靠自身的升级完成的,而是不断地淘汰原先的设备。而硬盘系统可以借助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来实现,给编导人员的待遇即是可以享受到优越的非线性编辑方式。
四、广播电视中多媒体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
目前,广播电视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渐渐的深入到各个环节之中,结合实际运用的广泛性,广播电视中多媒体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有如下几点:
(1)系统的配置较为灵活,除了提供编辑功能之外,它还可以引进丰富的二维和三维数字特技,将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各种需求。(2)画面合成效果更强,它可以借助软件版的升级,将一些高档的设备软件的某些功能或配合其他的软件功能,以此来增强系统的合成效果。(3)它是一个更加快捷、更加廉价的存储媒介。(4)它可以改变电视行业内的某些环节的作业流程,减少设备的动作成本,将产生一批批优秀的小型制作中心或独立制片人。这样我们的生活中节目来源将日益增多,节目形式多样,节目的制作将不再是专业人士的天下。(5)多媒体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进一步发展。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一部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端口,方便未来的数字讯道传递不同的视音频节目,节目质量的好与坏取决于用户看后的效果。
五、结语
现在的计算机产品升级是时代的发展所趋,是新时代的标志。一些用户可能有着这样的想法:当计算机产品升级完成以后再进行购买这种类型的产品。那么你会发现,现在的产品升级是多么的快呀!何时是一个尽头啊?其实计算机产品的升级是永无止境的,难道在生活中你可以一辈子不用这种产品吗?为此,我们可以将当前市场上的设备作为基准点,发现了既可以满足需要又有发展前途的设备就进行下手购买。这样就不必盲目跟风,追求时髦,并且商家已有多次升级的话,结合自身的经济状况和产品的实用性,收集相关的信息,进行考虑后再做购买决策。
基于计算机技术,利用新型的高科技等技术,即视音频处理技术与数据库处理技术,再结合广播电视技术等可以将多媒体的进行综合应用,我们的广播电视能够在计算机多媒体运用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张华立
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兼任湖南卫视总监。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加入湖南电视台。任娱乐频道总监期间曾推出《星姐选举》《超级女声》《跨年演唱会》等知名项目。卫视三年任内,推出了《百科全说》《我们约会吧》《帮助微力量》《奇舞飞扬》《百变大咖秀》《我是歌手》等几十个全新节目,在全国率先提出“祥和中国节”概念,打造了《春晚》《元宵喜乐会》《成人礼》《端午赋》《和未来有约》《七夕晚会》《中秋晚会》《跨年演唱会》等系列晚会。四年来,湖南卫视收视份额、广告创收、品牌价值三项关键指标均创历史最好纪录。
记者:《我是歌手》旗开得胜,在你预料之中吗?
张华立:还可以更好,第一季只有最后几期了,播出前我预计收视份额至少应该破10,事实上,播到第七期份额就已经破10了,应该还会继续上涨,成为又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现象级创新节目。《我是歌手》是一档非常享受的节目,歌手都是用真情实感演唱,去除了浮躁,回归音乐本质,现场的乐队、音响、录音等都是顶尖团队。
记者:在湖南卫视,引进模式与自主创新节目有无比例上的设置?如何看待模仿与创新?
张华立:湖南卫视一直鼓励团队创新,我们每年有两次大规模的创新季,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发动全台,包括合作公司的制作力量,鼓励人人提想法和方案,之后进行内部打分评估。引进节目模式方面,湖南卫视有专门的创新研发团队,会定期收集、整理、评估全球各地的优秀节目,也会派团队去全球各地优秀的制作公司、电视台学习交流。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湖南卫视是中国上星频道里最早用真金白银购买国外节目版权的频道,也是目前为止惟一一个输出本土栏目、售出版权的频道。
引进的节目模式在湖南卫视在播节目中的比例不大,我们更多还是鼓励团队自主创新,《变形计》《百科全说》《向上吧,少年》《完美释放》等创新节目,都是湖南卫视原创节目。
记者:有位电视专家说过,钱多(制作经费多)的节目未必是好节目,钱少的节目一定不是好节目。你怎么看?
张华立:好节目和坏节目的评判标准是什么?真诚的有态度的节目老百姓自然喜爱。除了创意思维、体现普世价值,好节目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真诚、反映当下热点、浓缩时代身影,并能传达当下的社会价值。这些与制作成本没有必然关联,关乎制作者和电视台的态度。我主张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清明、端午、七夕等短小精悍、特色鲜明的节目,不要动辄用巨大投资请娱乐大腕,而是要烙下我们的印记,彰显我们的态度。
记者:这两年上星频道大型综艺节目制作费用高涨,大家都希望通过高投入获取高回报,湖南卫视的情况怎样?
张华立:我们对每个节目的制作成本都有严格的预算控制,制作成本会根据整个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做出严谨的考核和指标规定。比如跨年晚会,湖南卫视已连续做了8届,已经是湖南卫视的一个标志性品牌项目,每年不仅有很好的收视表现,同时影响力、品牌价值都很高。在去年,我们就已经明确表示“跨年不烧钱”。最终的收视表现大家也看到了,全国网收视率达到3.75% 、份额达到14.38% ,是当晚所有跨年晚会中收视份额惟一破10的卫视跨年晚会。
记者:湖南卫视的受众以年轻人居多,一方面,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媒体的未来,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说受众很年轻也意味着不会有太高的品位,并且媒体受互联网的影响会比较大。你怎么看?这对你们的内容和广告经营有哪些影响?
张华立:我曾在我们的元宵晚会后特别跟制片人强调过,做特别节点晚会要注意三个问题:一个是过度年轻化、低龄化问题,我们的晚会要尽量拓展人群;二是针对过度栏目化,晚会导演要建立独立的作品意识,不要做成栏目的加强版、冗长版本;三是编导队伍要重建文化观和价值观,媒体有责任弘扬民族文化,不能一味迎合,与网络上的一些负面热点同流合污,也不能把我们的阵地无偿提供给外来文化,我不反对学习先进,但要有基本的立场,要把握好尺度。
记者:新的对外合作计划方面,湖南卫视与央视的合作具体有哪些?除了央视,目前还有哪些对外合作计划?
张华立:在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上,湖南和央视会有紧密合作。在节目、主持人的交流合作上,我们也在沟通。像去年第九届金鹰节主持人晚会上,崔永元、白岩松、撒贝宁、张泉灵等众多央视名嘴齐亮相,与观众进行了很好的互动。在今年元宵晚会上,撒贝宁与何炅、谢娜一起担纲主持,有很多很好的表现。我们对外的合作项目很多,包括电视剧制作以及影视投资计划等――湖南卫视是一个开放平台。
记者:湖南卫视在新媒体业务方面有什么新进展?这方面芒果台2013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张华立:我们今年元旦推出了基于电视的中国首款移动社交应用“呼啦”,这是一款通过扫描电视屏幕二维码,完成各项在线任务,进而实现社交和互动的一款应用产品,也是一款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互动勾连的产品,可以拉近观众和我们的距离。在50天的时间里,注册用户就超过了200万。元宵喜乐会直播中,呼啦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00万,与电视屏幕的互动过亿次。
未来,湖南台的新媒体业务,不排除会有专门的团队甚至公司来负责整体运营,目前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但“呼啦”在短时间内创下的影响力和效果超过我们预期。
记者:2012年湖南卫视的收视曾一度下滑,原因是什么?在你看来,这两年的媒体环境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变化?如何判断中国电视的发展、格局变化?电视湘军如何面对挑战?
张华立:一度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是偏离了我们自己正确的轨道,我们因为种种原因退出了我们原本该参与的竞争。湖南卫视的核心品牌就是我们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自制能力。从2008年我回到湖南卫视算起,我们的自制节目量一直在高速发展。但在2012年上半年,出现了某种“退却”,用两个剧场来顶替晚间档,这肯定是一个失误。
从1990年代初创立的《焦点》栏目,到在湖南娱乐频道推出开启草根元年历史的《超级女声》,再到“造星梦工厂”天娱传媒的创立,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湖南卫视总监张华立,不仅是湖南卫视每一个辉煌时刻的见证者,还是重要的变革推动者。
而被台里亲切成为“华台”的张华立,却自称为湖南卫视的“车间主任”。
与此同时,张华立早年亦是一位诗人。至今面对面的举手投足间,依然豪爽而率真。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非常痴迷的人,却领导着一支流行文化制作团队,这构成了张华立独特的风格。在与《中外管理》的交流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他在现有体制下对市场化道路坚定不移的信心,以及他骨子里对整个社会和文化产业的超强使命感。
创新,始于精准定位
《中外管理》:在湖南卫视的历史上,您认为有哪些对形成湖南卫视的创新气质产生重大影响的节点事件?
张华立:有两点。一是撇开原来的湖南电视台,湖南经视“另起炉灶”,给湖南卫视带来了很多的动力。很多人会说1997年卫视上星是重要节点,但我认为这个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为那时每个省都有一个台上星,大家没有差别。二是2002年,我们为期三天的闭门研讨会,确立了“快乐中国”的基本理念,决定把综艺娱乐节目作为主要内容结构的定位。(湖南卫视的)一切都可以追溯到这一点。
《中外管理》:湖南卫视创新气质和创新基因的来源是什么?
张华立:人们总爱说湖湘文化,其实湖湘文化包含有很保守的东西。准确说,湖南文化是很激进与很保守激烈冲突的一种奇特文化。
具体到湖南卫视,保守的力量不强大,整体上是一个改革的气息,这是了不起的。要说创新来源,偶然性的原因是有一个好的领头人――老魏(指原湖南广播电视局局长魏文彬)。没有他,湖南作为一个农业省,湖南广电做出成绩的概率不大。
创新已经成为一个陈词滥调,但在湖南广电,创新确实变成了一个遗传基因。创新本身是一个动力,否定自己也是一个动力。否定掉过去的东西,要尝试未知的东西,哪怕失败。湖南卫视对失败的包容性很大。
另一个创新来源,是差异化竞争的定位。我们比较早地定位于两类人群:女性观众和青少年观众。因为通吃的内容毕竟是少之又少。创新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曾对实习生讲:怎样写好新闻稿?很简单,就是把你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否定掉,就完了。因为90%的人都是按照第一个念头来写。你如果能不断否定前面的,后面的一定会更好。我们内部有一句名言:创新是一个苦力活。
严防“经验主义”陷阱
《中外管理》:您几年前曾说过,创新就是打破原有的经验,而经验很容易被误认为就是规律。湖南卫视这几年显然又积累了很多经验。您此时如何解读这些经验?
张华立:这是有引号的经验。人类的知识主要来自于经验,但是作为一个文化创意单位的人,特别容易为过往的知识所牵引,包括个人基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对中国这个竞争过于激烈的电视行业中,我觉得应该提更高的要求。在湖南卫视,跟自己较劲,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团队与团队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氛围。
《中外管理》:这种打引号的经验,在湖南卫视内部,依然存在吗?
张华立:多了去了!到处都有!所以一定要不断地去激荡。我就是辅助吕台(指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芒果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焕斌)管理湖南卫视的一个“车间主任”,时时刻刻与我的团队在一起,发现任何问题端倪,都要立即给他们亮红灯。尤其是一些老牌节目,比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我特别怕他们陷入到以往的经验里面去,或者是满足于现状。
体制下的市场化探路
《中外管理》:《爸爸去哪儿》与《我是歌手》,都是版权引进,外界在为湖南卫视喝彩的同时,总期待属于中国自己的原创佳作。您认为中国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张华立:作为一个行业,是要大锅饭、平均主义?还是要着力培养几个有特色的集团,壮大起来与国外竞争?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必须运用市场的杠杆,创造三到五个大型集团,才有资格向国外推广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够影响好莱坞,才能够影响欧洲。不然永远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湖南卫视现在70个亿,别人说不得了,我说这算什么!我一直讲,在现有的框架下面,所有省级卫视在一个起跑线上。
《中外管理》:但我也注意到,《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都比韩国原版更成功,您认为原因何在?
张华立:韩国人牛在创意上,我只不过是买人家的模式。而我们的手工活好,湖南卫视的电视技术是世界水准、中国一流的。还有就是我们的编导和工作人员太能吃苦了,吃的苦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比如《爸爸去哪儿》和正在播出的《花儿与少年》。
《中外管理》:天娱是您一手创立的,它在整个芒果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您当初是怎么考虑的?觉得它的作用符合您的预期吗?
张华立:第一句,远远低于我的期望;第二句话,在没有支持它、没有改制的背景下,它能够做到目前的水准,依然是中国最大的艺人公司,说明管理层非常优秀。
说到初衷,本来默默无闻的一个小姑娘,由于上我们的节目,第二年个人身价上亿,但过后我们反而请不来她!多刺激呀!就这么简单。我们造了这么多明星,为什么不能为我所用?于是老魏说要搞一个艺人公司,我说我来搞吧,没跟任何人打报告。天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后来移交给了卫视。
市场是简单的,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合同经济。一分钱买进来的东西,一分二卖掉,就这么简单。但是计划经济就是复杂无比的,要看这个人的脸色,还要揣摩那个人的意图。既要情商,还要智商,磨死人。
《中外管理》:尽管您觉得湖南卫视的机制有那么多的不圆满,但是还是领先于很多其他的台。下一步要想继续领先,您觉得它的机制改革方向是什么?
张华立:市场化。我觉得湖南卫视首先作为一个渠道和平台,应该更加开放,吸纳更广泛的人才。但在事业体制里,还无法做到。在湖南卫视内容品牌下,已有很多与湖南卫视联系紧密的公司,天娱只是其中一家。这样的公司,我希望多多益善。
把裁判员变成运动员
《中外管理》:很多业内分析认为,湖南卫视率先推行的独立制片人制是领先同行的。您对湖南卫视的独立制片人制怎么评价啊?是否打算有哪些进一步的变革?
张华立:2008年我从娱乐频道回到湖南卫视,想实施独立制作人制,但按我自己的标准看,我们还完全没做起来!现在还是一种人为管理的状态,不是一种科学管理,主要靠情感联系。当然,我们率先尝试一些新的激励机制时,比如以制片人名字冠名团队,给了制作人更多的尊严和事业感,让他们有一定的管理空间。对文化人来说,尊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能吸引、凝聚一批人才。
现在我们制片人制度真正区别于同行的,是跨团队作战。比如我有一个项目,一天之内,可以整合三个团队去做。以前,一方面制片人做了很多好片子,但没有片子做的时候,团队还死死地在他手上。而别人如果有大的项目,就找不到人手。那为什么还让他继续垄断?
《中外管理》:那么这个改造具体是如何进行的?
张华立:与两个部门有关。一是节目制作中心,这是湖南广电最有核心竞争力的部门,负责资源的整合、分拆。二是把总编室改成“市场部”。制片人(作为运动员)在电视台是最有压力的,但是以前的总编室总是坐在一边做裁判。这几年我进行了成功的改造。原职能不变,但一旦面向市场,总编室就是“市场部”。除了传统的导向功能要负责,我把订制功能也放到了总编室。这个“马路”上面跑什么样的“汽车”?全部要由总编室来定。这就需要敏锐的市场嗅觉。现在,我们节目在早期的创意、项目的订制、跟踪管理,总编室都跟得非常紧。最后他们的奖金也与项目收视率挂钩,让他们有成就感。现在,我们节目内容的发动机,很大程度源于总编室。
《中外管理》:在湖南卫视的体制改革上,您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张华立:这两年我们对节目制作中心和总编室的改造,还是比较成功的。这也是为什么能够维持这么大的一个生产量,还没有崩溃的原因之一。等到大家形成习惯了,下一步就要形成制度。中国的管理特色,就是如能在习惯的基础上,整理一套制度,它能够推行。如果还没有这个习惯,你把制度给弄出来,就会遭遇很大的阻力。因此我们往往只能用惯例来代替制度。因为我们还不是纯粹的市场机制。
《中外管理》:在带领湖南卫视的这些年,令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张台:2012年,最惨时湖南卫视收视排名掉到了全国18名!甚至坐电梯,任何一个人都在教我湖南卫视应该怎么办。但我一点都不着急,在后来召开的动员大会上,我说一定能带领湖南卫视回到正确的轨道上面。我当时跟老魏(已调任省政协副主席)表态,就三句话:第一句话肯定是我很焦虑。第二句话是我很享受这个危机。湖南卫视天天是第一名,这个第一名能持续到什么时候,要研究。2012年的危机,暴露了很多问题。能够发现问题,对一个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最后一句话,我有信心。有信心才会享受。遇到危机的时候,领导者要有定力,要有担当,要扛得住。比如,对《花儿与少年》,我承认我也犹豫过,差点耽误了,为此我两次向团队道歉。
拒绝沦为新媒体打工仔
《中外管理》: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湖南卫视迎接这个挑战的难点在哪里?
张华立:湖南卫视与新媒体的受众重合度其实很高。怎么样把免费的观众变成付费的用户,这是湖南卫视的一个根本挑战。这需要技术上的革新。对于内容团队来讲,做任何一个创意的初始,一定要与技术融为一体。过去包括现在,都是割裂的。
今后我们建设的团队,应该是包容了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意的团队。这样才能够做出一个既能够在传统渠道奔跑,也能够在新媒体奔跑的内容。但彼此割裂的传统习惯有点根深蒂固。所以这是我们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也是要着手的一件工作。
《中外管理》:这几年的趋势是传统媒体开始跟着新媒体走,新媒体制造什么话题,传统媒体立即跟进。但是湖南卫视作为传统媒体依然在主导新媒体的眼球注意力。您怎么看这个“反常”现象?
张华立:我自身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我在国内算是比较早提融合传播的人。当时提融合传播,主要是想拿新媒体为我所用。做《超级女声》时,我提了一个观点:要去中心化。湖南卫视只是《超级女声》的操作者,而所有的渠道都可以享用这个内容,我无偿地提供。
但后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电视台沦为了一帮可怜的打工仔,失去了议价能力。
而台网互动,是一个伪概念。不在资本层面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是不存在的。终有一天,当新媒体也开始专注于内容生产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饭碗。
《中外管理》:您觉得未来湖南卫视在资本层面上,将“以我为主”地去与新媒体结合才有出路?
张华立:对。当然整体的趋势要接受。竹简取代甲骨,纸张取代竹简,电脑取代纸张,这是物理介质发展的必然,没有什么好悲哀的,每个人都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但是作为一个行业来讲,如果老是用几十年的规则来固守某种理念,无疑是自缚手脚。这个时候,对我们中国广电行业的机会还是挺大的。只要在政策层面,在资本层面,给予更多活力的话,我想我们还是有前途的。
《中外管理》:以前听说您每天用50%的时间,来想当下的事情;20%想想明天的事情;10%补救昨天的事情;剩下10%的时间发呆。您现在的时间分配还是这样吗?
张华立:差不多,我还是一个自由的人。我是能够卸压力的人,天大的压力也就那么回事,反正天也不会垮。特别是在回家以后,我绝对不讨论工作。
“特色985”指的是“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32”指的是这个平台内的高校数量为32所。2011年年末,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院校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于是引入动态竞争机制,在非“985工程”高校且是部属“211工程”的高校中设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官方称“特色985工程”,民间俗称“小985工程”。此“工程”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负责。
院校鸟瞰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高校从属于“211工程”建设的学校但不在“985工程”建设的学校中选择。她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来的,平台主要任务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提升行业特色型大学全国顶尖的优势学科实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群。
纵观这32所院校,她们基本上是没有经历过合并重组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精度高,拥有一至两个全国顶尖的学科。在行业内认可度高,具有深厚的行业底蕴和学科积淀。只有国家中央部委直属的“211工程”高校才有资格进入此“平台”。
就目前的“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来看,这些高校均在学科建设上各有特色,且有不俗的实力。依托学科建设,高校的整体实力也得到提升,如江南大学的设计学院在国际IF设计高校排名中名列全球第五位,西南交通大学的牵引动力实验室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中国传媒大学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华中农业大学的分子育种生物技术排名世界第5位等等。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的首批“2011计划”名录中,就有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晋级,这项计划被誊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由此可见这些高校的实力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程度。
院校点击
西南交通大学
院校速评: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时称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我国最早创办的现代大学之一。1905年迁校河北盾山,后更名唐山交通大学。1972年内迁四川,改为现名。长期以来,该校隶属于铁道部,2000年正式划归教育部管理。西南交大也是中国近代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教育的发祥地,为中国的近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民国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吴稚晖先生曾经评论过:“中国真正能注重科学工程的学校,寥寥可数,而其中就有北洋,南洋和唐山(即指今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编者注),尤其是后者,才可算得纯粹的工程学校,较前两者也‘尤专精’”。清华大学校史也载清华工学院初创时,国内已有南洋、唐山及北洋诸校,工科教育已十分成功”。
而今她坐落在天府之国——成都,是国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承担建设轨道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以及正式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西南交大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在轨道交通领域影响重大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的牵引动力实验室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在学科建设上,西南交大更是实力非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排名一直稳居全国第一,测绘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也名列全国前茅。值得一说的是,茅以升学院、詹天佑学院两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学院更是聚集了交大的特色、优势学科及其专业。
西南交大因铁路而诞生,因铁路而发展壮大,她创造了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等多个举世公认的第一,从中积淀的许多宝贵经验极大地推动了以“轨道”为特色的专业发展: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全国排名前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全国排名前15位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力学、通信工程、建筑学、交通工程、地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8-66366373,66366386,6636738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院校速评: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大学。该校分北京和武汉两地办学,其中武汉校区位于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校园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地质博物馆,还有贯通西、北校区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这些都是学子们引以为傲的。
地大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地学类专业约占全校专业总和的1/4,拥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地大实力最强的三个学院是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和工程学院,其下设的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下水工程、水文地质等个个都是强势专业,在业界认可度很高。在这里,地学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够优秀,还有机会进入地球科学“菁英班”、理科基地班、工科基地班。
由于地质类专业因对口工作的特殊性,比较适合男生报考,女生报考时应慎重考虑。建议女生可以报考地大的文科类专业,虽然与理工科类专业相比实力相对较弱,但有些专业还是很不错的,比如说珠宝鉴定专业,从近些年的珠宝行情来看,该专业在就业方面还是不错的。英语、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质学、煤及煤层气工程、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球化学、环境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7—67883304
中国药科大学
院校速评:中国药科大学始建于193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药学学府,目前已发展成为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被公认为是药类专业的国内权威,有“药界清华”之称,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在国内堪称一流,药物化学、制药工程、临床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也都是非常好的专业,每年录取分数都很高,就业前景不错。另外,为顺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形势,该校在原“生化制药专门化专业”的基础上,设立了“生物制药专业”和“微生物制药专业”,并配备了生物制药教研室、生物制药工艺学实验室,软硬件条件都相当过硬,就业前景广阔。设立的基础药学基地班、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在全国基地班中排名靠前,两个基地班的保研率都很高,基础药学基地班偏向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培养创业型人才,同学们入学后学习一年会有滚动分流选拔考试,通过选拔可进入基地班学习。
需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药学类专业虽优势明显,但是如果存在色盲、色弱等视觉问题,那么很遗憾不能报考药学相关专业,因为这些专业化学实验较多,对于视觉要求较高。如果学的是文科,那么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等省级特色专业是不错的选择,药事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也值得报考。
国家级特色专业: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生物制药、药物化学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5—83271319
河海大学
院校速评:河海大学始建于1915年,在南京、常州均有校区,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河海大学在江苏地区口碑甚好,在全国也有很强的影响力,这与其在学科上颇有建树是分不开的,该校的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两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尤其是水利工程学科总体实力最强,支撑的相关学科门类较多,水利水科支撑下学科人才梯队的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地位。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一,电气工程、环境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农业工程、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力学、应用经济学等学科进入全国前20名。值得称道的是,该校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堪称镇校之宝,就业面非常广,此专业培养的学生是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抢手的人才。港口与航道建设、水文水资源、土木工程等专业也是学校的顶梁柱。
大禹学院是河海大学培养本科拔尖人才的专门学院,它是在原有的土木水利综合改革试点班、水利、土木大类基地强化班的基础上成立的,定位是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培养水利、土木方面的拔尖人才,实行的是本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小班化教学,实行导师制,并注重国际化交流和培养,每年面向全国招生人数仅为百余人,竞争非常激烈。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5-58099483
西南财经大学
院校速评:西南财经大学创建于1925年,坐落于西南第一大城市成都,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素有“中国金融人才库”之美誉,是中国唯一有着深厚金融背景的财经大学。
西财一直致力于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内唯一以“中国”冠名的国家级金融研究机构。目前学校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金融学科群,现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金融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全国的领先位置。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西财的经济学门类竞争力名列全国第二,三大核心主干学科(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均进入全国前15位,综合实力排名稳居全国财经院校第二。
西财的特色专业以财经管理类为主,会计学、金融学、工程造价等专业是该校的强势专业,每年报考以上三个专业的考生很多,竞争非常激烈。2012年,西财又新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该专业是四川省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先进,教学质量优秀,《人力资源管理学》是国家精品课程。
西财开辟了国际化办学特色,与全球第五、英国第一的大保险集团英杰华合作培养国际保险会计硕士生,填补了我国保险财务领域与国际接轨的空白,为此在财经界有了“精算在南开,保会在西财”的美誉。西财与全球第一大企业软件及服务提供商——甲骨文公司的合作,堪称高等教育与业界合作的范本。
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财务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保险、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8-87092355,8709289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院校速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于1931年,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建设示范性软件学院和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
西电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排名第四。西电还依托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等,创造了我国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等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多项第一。
西电开设的电子类专业都十分强势,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两大王牌专业均可独当一面。西电还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这些老牌专业的实力自不用说。另外,物理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在全国排名30以内。求学于此,不仅有好的专业可学,还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基地等助同学们成才一臂之力。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9-88202335
西南大学
院校速评:西南大学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而成。学校位于重庆市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试验区、著名风景旅游区——北碚区,虽然从成立时间来看西南大学尚为。“年轻一代”,但这并不妨碍她具备107年的悠久办学底蕴。在师范院校与农业学府强强联合的局面下,成就了其更为多元的学科发展特色。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和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本科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这些具有显著特色的培养计划为西南大学的学生成长提供良好平台,亦成为国内其他高校的学习典范。学校的教育学科发展积淀深厚,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尝试实施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为西南贫困山区的支教事业开辟新的方向,同时积极探索学生海外教学实习,为师范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舞台。
西南大学现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生态学、果树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有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等37个省部(市)一级重点学科。在学科中,心理学在全国排名第三,水产在全国排名第五,教育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全国排名第六,畜牧学全国排名第八,农林经济管理、民族学全国排名第九,植物保护全国排名第十。此外,生命科学、管理科学优势明显,教育学、社会科学、文学、理学实力雄厚,依托学科优势,家蚕基因组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农学是西南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在全国享有盛誉,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就是该校农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的杰出代表。心理学专业名气不亚于北师大的心理学,全国闻名,被誉为心理学的“巴蜀巨擘”和“西部巨擘”。西南大学是国家免费师范教育试点的六所高校之一,师范类专业总体实力都比较强,如教育学、英语、化学等均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学、生物科学、植物保护、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心理学、园艺、历史学、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农林经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英语、农业资源与环境、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动物医学,音乐表演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3—68252513,68250942
合肥工业大学
院校速评: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年,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该校在工科方面见长,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一级重点学科,在全国排名第六位,机械设计及理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二级重点学科,此外,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总的来说,合工大机械类专业都很好,车辆工程专业是代表,在国内汽车行业很有名气,其隶属的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也是最有实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也有很好的声誉,广受学生好评。对于合工大这样一所工科类大学而言,文科类专业相对工科要逊色不少,目前合工大只有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开设的专业招收文科生,法学、广告学、英语等专业值得一报。而经济学院、管理学院虽开设了偏文科的专业,但只招收理科生。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物联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车辆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551-62901096
华中农业大学
院校速评:华中农业大学创建于1898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南湖狮子山,是一所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华农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作物学。目前作物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一位,另有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微生物学等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有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4个部级重点学科。根据中科院《农业生物技术国际发展态势分析》报告显示,华农分子育种生物技术排名世界第五位,植物染色体工程排名第十位,转基因粮食作物、植物基因组研究、动物基因组研究等排名进入前二十位。
农学、生物学是华农的老牌优势专业,其中生物学建有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每年的录取分数很高。生物技术和应用生物技术是强势专业,建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学子们乐于竞争的专业。据华农的一项考研数据显示,该校生物类专业和农科优势专业均是考研大户,每年的录取率超过50%。此外,华农的广告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园林、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实力也很雄厚,华农现任校长就是园林专业毕业的,就读该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领略校长的教学风范。华农还是湖北省开设土地规划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该专业虽然学习比较辛苦,但是就业前景很不错,测量规划,在公路、铁路工程建设中都少不了,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这个专业只要学好了,前途是光明的。
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园艺、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医学、园林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7—87280707,87395964
中国传媒大学
院校速评:中国传媒大学创建于1954年,位于北京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打造以传媒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目前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现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显示,该校的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设计学、艺术学理论2个学科排名前十,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等4个学科排名前三十五位。
在专业建设上,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工程、新闻学等优势专业均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该专业每年招生计划60余人,而报考人数是招生人数的100多倍,要求男生身高不得低于1.75米,音质要好。广告学院的广告学专业位列全国三甲,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是该校的优势与主干专业。为服务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学校的数字游戏设计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该专业在软硬件方面都具备很好的条件,因对口的是朝阳产业,就业前景看好。
国家级特色专业:传播学,文化产业管理、广告学、录音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非通用语种群、广播电视新闻学、动画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10-65779370,65779256
长安大学
院校速评:长安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被誉为中国公路交通行业的“黄埔军校”。
长安大学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有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地质工程等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有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2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具有较强实力。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显示,交通运输工程排名全国第五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排名全国第八位,地质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等排名全国前五十位。
长安大学始终保持着在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和建筑等方面的专业特色,专业设置覆盖了当今这三个行业的绝大部分领域。其中公路交通特色最为显著,实力也最为雄厚,如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是该校的招牌专业,在全国首屈一指,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等优势专业也独具特色,此外还拥有全国高校惟一的包括汽车高速试验环道在内的综合测试场。地球物理专业是该校的老牌专业,有50多年历史,属研究型专业,就读这个专业以后若想要发展好,最好是能本硕连读,或者读完博士再就业比较好。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机械电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自动化、环境科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9-82334104
中国矿业大学
院校速评:中国矿业大学始建于1909年,位于华东地区的门户城市——徐州,其前身是焦作路矿学堂,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沉淀如今已形成以工科为主、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等学科全面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矿大并没有去炫耀自己悠久的办学历史,相较而言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始终积极为学生开辟接受国际化教育的绿色通道,全方位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协同培养优秀学生,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斯韵伯恩科技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近五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都将选送品学兼优的学生赴国外学习,同时也接收国外学子来校学习,这种国际上的人才交流对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其发展高度颇为有益。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实行通识教育、创造教育以及个性教育,学校特设孙越崎学院,每年从入学新生中挑选部分高考成绩优秀的理科生进入学院学习,学院专业涵盖丰富的各类教学资源,学生在学习期满之后有望直接推荐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使之成为许多优秀学子的梦想摇篮。中国矿业大学,顾名思义其特色专业与矿业紧密相连,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等均是使得矿大名声在外的“王牌专业”。在人口不断增多、资源日渐稀缺的时代,更好地发展矿业更是成为国际瞩目的话题,如此便使得其就业发展前景良好,成为经济发展的“弄潮儿”。
国家级特色专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会计学、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大学网址:http://cumt.edu.on
招办电话:0516-83591555,83591666
北京科技大学
院校速评:北京科技大学始建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六所国内知名学府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经过几十载的发展沉淀,现已成为工科领头诸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的院校之一,并于2006年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试点高校。
冶金工程是北科大引以为傲的优势特色专业,包含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和能源与环境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学校配备有激光测速、红外成像、数字显微图像、超高温差热分析、高温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多功能真空熔炼等先进实验室,为学校的研究工作以及本科生更有效掌握理工基础知识提供平台。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成为从事钢铁与有色金属冶金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就业以及继续学习深造均是良好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亦是北科大的品牌学科,强大的师资力量以及完备的硬件设施成为学科发展的助力器,学校拥有固体电解质冶金测试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教育部环境断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基地,科学研发能力可见一斑。软件力量与硬件实力并行发展的策略使得北科大成为工科院校中的佼佼者,更是享誉四方的“钢铁摇篮”,有34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专业研究,一大批校友担任鞍钢等国家大型企业以及北大方正等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成为历代北科大学子们的奋斗目标。
国家级特色专业: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史、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工程、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热能工程等。
大学网址:http:///
村前大场子里人头攒动,村民们正怀着喜悦的心情观看南昌县采茶剧团的演出。都说“台上的疯子,台下的癫子”,《送茶》“送”到动情处,阵阵欢声笑语让人前仰后合。
晚餐时,南昌市人大主任李豆罗来到席间,以李家村父老乡亲的名义给演员们敬酒。他发出由衷的赞叹:南昌县采茶剧团果然名不虚传……不仅如此,他还欣然命笔,为南昌县采茶剧团题写了四个大字:天籁乡音。
一、这一比――
宣传部长亲自撰文:“多出几个名角!”
改革开放的“春风雨露”滋养出“一群名角”
团长周天兵辅导青年演员
在祖国戏剧艺术的百花园中,如果把京剧比做牡丹花,南昌采茶戏只能算一株小山茶。南昌县采茶剧团就是一株摇曳在赣抚平原及周边地区的“小山茶”。
1959年10月,南昌县有了属于自己的剧团。
这以后,无论是演出古装戏还是移植现代戏,大都得到观众好评,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魏小妹,她以俊美的扮相,细腻的表演和有着浓郁“茶味”的唱腔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
以后,戏剧百花园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松了绑”的南昌县剧团多方调集编、导、作曲和表演人才,演出阵容空前强大。
有人说,县剧团的水平只能在农村打转。然而,曾几何时,南昌县采茶剧团在南昌市中山纪念堂演出时,连演两个多月场场爆满,出现一票难求的喜人场面。
1988年夏天,南昌地区采茶戏中、青年演员汇演如期举行。在中年演员比赛场上,前面的选手一一过招,个个亮出精彩。
年已不惑,在省市戏曲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被评为南昌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首批破格评定为高级职称的魏小妹最后一个上场,出演《对菱花》。
倒板头响了,全场观众屏住呼吸。
还未出场,魏小妹在幕内的一句高亢的倒板就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接下来的表演更不用说,她拿了当之无愧的一等奖。
之前,演员龚金琴就以《活捉三郎》拿下了青年演员比赛的一等奖。自此,那次汇演的两个一等奖均被南昌县采茶剧团收入囊中。
那次比赛完后,时任南昌市委宣传部长的徐月良同志在《南昌晚报》上撰文,题目是:《多出几个魏小妹!》。
毫不夸张地说,改革开放10年,南昌县采茶剧团――这株清丽的“小山茶”借助解禁后的古装戏热,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雨露”滋润下,在赣鄱大地上散发出扑鼻芳香。
二、这一聘――
新官上任三盆水:浇冷了脑袋浇热了心,
于是他领着全团“大气谋事,精细做事”……
然而不久,“小山茶”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被呛得“奄奄一息”。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整个戏剧大环境影响,加上对市场运作经验不足,不少剧团的日子每况愈下。
面对困境,有人麻木,有人焦虑。
剧团现状在当时的县委领导中引发一场讨论后达成共识:这个剧团不能撤!
剧团不撤,选准一个能领着大家走出“低谷”的“领头羊”迫在眉睫!
1994年初,县委、县政府一改行政任命的惯例,向社会公开招聘县剧团团长。然而,谁也不愿来趟这潭“浑水”。
有人推荐了周天兵。
长到32岁连个小组长也没当过的周天兵头脑一热:我试试!
据说竞选者提交的竞选方案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别人在方案中拟写了“团长承接演出业务可提取业务费”;周天兵在方案中却写“不可提取业务费”。一个不字,让领导看到了他的心。
1994年7月1日,周天兵交上押金,正式坐上团长的交椅。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可周天兵一上任就被兜头浇了三盆水。
两年没演一场戏,演出市场没了;演员调的调,走的走,演出队伍散了;几年没有演出收入,账上只剩600块钱,团里的凝聚力丢了!
在发表“施政演说”的全团大会上,望着眼前80%都该称作老师、长辈的人中那一双双蕴含着复杂的目光,周天兵越说越没了底气。他感到手脚冰凉,脊背上嗖嗖地直冒冷汗。
周天兵病了。说实话,他是被吓病了。
“唉,我真傻呀!葫芦挂在墙上不好偏要吊在颈上。这下好,我怎么收拾得了这个烂摊子?”想到这里,周天兵一骨碌爬起身,决定去找上级领导:哪怕押金不要也不当这个烂团长。
剧团改革眼看就要因周天兵的退缩成为泡影时,责任心使他把脚收了回来。他把自己重新放平在床上,发热的脑袋渐渐冷却……
脑袋冷了心就热了,从此,周天兵满腔热情地履行起团长职责。决心放手改革,把县剧团打造成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文艺团体。
敢于创新的人都有一个共性:大气谋事,精细做事。大气谋事靠胆略;精细做事靠智慧。要创新,胆略和智慧缺一不可。周天兵理解的胆略和智慧就是团结全团同志,在党的文艺思想引领下开拓进取,抓机遇、动脑筋。
为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必动脑筋。
――重新培育演出市场,一套过得去的演出设备必不可少。然而钱呢?600块钱还不够买一件儿童玩具乐器。正在一筹莫展时,嘿,机会来了!有人找上门来要与剧团合作,把队伍拉到广州表演民间文艺。周天兵脑子一转:机不可失呀!他满口应承。条件是除了演员的工资外,任务完成后演出设备归剧团。
在广州吃的那个苦哇――一言难尽!
一个半月后,一套演出设备成为剧团掘出的第一桶金。
靠了这桶金,剧团大胆承接全县大合唱比赛的所有舞台事宜,取得一定影响;靠了这桶金,剧团适时扩充演员队伍,复排10部老戏,以较低的演出收费让观众得到艺术享受,把队伍拉了出去。
――濒临枯萎的“小山茶”要起死回生,如何扩大影响的难题就立即摆到桌面上。可是人呢?周天兵默默打起主意……不久,县剧团与省艺校联手创办的采茶班开学了。
依靠专业师资力量,培养南昌采茶戏的接班人,可谓南昌县剧团改制后的一个创举。办班三年后,不但剧团有了年轻的活力,还为兄弟剧团输送了新鲜血液。
――再创剧团辉煌,抓住年轻观众的心是关键!可年轻人大都喜爱歌舞,对古装戏兴趣不大。为了把小青年拽进场子里看戏,周天兵差点没把脑浆“捏”出水来。
真是老天相助呀!某艺校选派15名学生来县剧团实习,让周天兵又找到一个谋求发展的契机:以前来实习的学生为主体,剧团加以管理并派演员“掺沙子”,组织“军旗升起的地方”全国巡演。既让学生得到锻炼,又为本团演员打下歌舞基础,何乐而不为……
巡演结束后,南昌县剧团每逢演出必加演歌舞。年轻观众看完歌舞不愿走,还要看戏;年纪大的早早就来,看戏之前还想一饱歌舞的眼福……
如今,不少地方来请南昌县剧团演出的要求之一,就是要看他们的歌舞戏剧同台。这一做法开创了全省戏剧团体演歌舞的先例,成为不少剧团效仿的样板。
――与“大腕”的出场费相比,小剧团演员的演出补贴实在寒碜,可就这点补贴还是“大锅饭”。日子一久,“大锅饭”把人越吃越“懒”。周天兵又琢磨开了……于是,分配制度改革在全团拉开:演出补贴由原先的“一视同仁”改成领衔主演、主演、次主演、配角、群众五档,严格按劳取酬。开始有人不理解,闹起了情绪。周天兵说:“心不煞(狠),家不发!”狠下心来贯彻下去。一段日子后,大家看到了这种分配方式的公平性,都服气了。
服气了,为艺术献身的热情就高了。刻苦钻研的人越来越多,剧团又出现“一群魏小妹”的喜人景象。“一群名角”体现在赛场上:在“四特杯”中青年演员戏曲大赛中,中年演员蔡宝珍,青年演员刘小艳、李明华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在“国花杯”中青年演员戏曲表演大赛中,蔡宝珍荣获十佳花旦金奖。剧团还两次代表江西省赴京演出小品《大年初一》和歌舞剧《我的老婆傻不傻》,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
“一群名角”体现在舞台上:演出质量的提高带来经济效益提高,尽管收费提高了,四面八方争相约请剧团的仍络绎不绝,有的基至提前半年预约!
以改制前三年算:头一年演出20场,后两年一场未演;改制以后,剧团一年演出多达270场,最少也不下150场。
三、这一扶――
把南昌采茶戏扶成“文化名片”
“小山茶”花红叶茂: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南昌市采茶剧团在武阳村演出
南昌县剧团的今天,离不开周天兵为首的敢于创新、带领群众朝前走的团委会;离不开魏小妹为首的爱团如家、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全团成员。然而,如果没有县委、县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长期以来的关心扶植,改革成功就是一句空话。
信念坚定在心头,付之于实践的便是改革。
1993年,正在剧团人心涣散不知何去何从时,恰逢全国工资改革。县委、县政府没有把剧团这个烂摊子扔一边,而是把剧团工资纳入工改系列。从此,演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包了下来。剧团工资的全额拨款无疑为演职员工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大家不用为基本生活发愁了。这一做法,成为当时全省县级剧团的唯一。
当年剧团的老房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谁见了谁摇头。这样的环境何以激励人?县委、县政府在制定剧团改革方案的同时,当即从县财政中拨出专款,用于县剧团新建宿舍。不久专款一拨到位,加上演员集资,一幢崭新的剧团宿舍拔地而起。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演员们摸摸兜里、看看新房,谁不在心里说:感谢党……
生活住房解决了,可办公、排练还在外面“打游击”!
这样的条件怎么留住人?为了剧团的长久发展,县财政又分三年拨出专款,用于剧团上述建设。当剧团“硬件”具备时,剧团才敢打“与省艺校联合办班”的“软件”主意。
在给予经济支持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深谋远虑,高度重视采茶戏人才的培养,对县剧团网开一面,先后两次划拨编制,留住可用人才。南昌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长陈小妹动情地说:我们有责任让南昌采茶戏“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作为新一届文化部门领导,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对县剧团给予扶植和支持,整合资源,不断改善县剧团生存、发展的硬、软件,使之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