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述体育课程的特点

论述体育课程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述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述体育课程的特点

论述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第1篇

在结合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针对性地给高职院校对症下药、取长补短,促进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下从三个维度分析其特点:

(一)职业技能性

“准职业人”对于未来职业主要通过实践性完成,大多从事的职业与体力劳动密不可分,有不同程度的体能消耗,并对健康产生一定的隐患。因此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是在针对不同的职业性和技能性,在身体素质上分别侧重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因素进行培养,以达到身体不同部位的力量,如,心肺技能、上下肢力量、腰背力量、腹肌力量等。

(二)科学预防性

由于职业病的高发性和频发性,对于“准职业人”的科学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高职实用性体育的又一特点,因此更加注重体育教育的生活化、习惯化、合理化和科学化,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健康理念,通过增强对未来的职业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三)终生受益性

对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强调持续性锻炼,不仅强化了机体的某些部位和能力,对于整个身心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比如,抗疲劳、意志力坚强、竞争力提升、协作和创新精神增强、抗挫折等,使得社会适应性大大提升,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合格率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不同职业取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是提供给不同职业取向下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改变教学技能、风格的一种教学变革和准则。将职业分类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的有机结合,是此类课程开发的根本之路。根据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不同专业,设计出不同职业取向下适合开展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如表3所示

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模式的反思与构建

根据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并有机结合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总结出此类课程的设计原则,主要在于:第一,紧扣专业特征。开设选择实用性强的项目,可以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为将来各个劳动岗位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和体能素质;第二,紧密就业。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与其生存、生活、职业、竞争力相关的实用性体育课程,才能为社会输送有价值的高职人才,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增添有分量的筹码;其三,增强体能。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预防、纠正职业病以及康复运动,对于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专业技能的精准性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从职业实用性教育课程的设计上可以看到,无论是从认知上,还是从锻炼上,都大大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准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但是以上的论述仅仅是从实验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反思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模式,需要改革的力度和强度都很大,原因在于陈旧的模式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上,诸如:项目的可选择性偏少、趣味性偏低、缺乏健康保健及营养学的理论知识讲授。然而,逐步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成功模式,列举几种可供效仿的教学模式,再结合本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学分制设计出符合本院校职业实用性教育发展的模式。

模式一:“2+1”模式。即2年的基础体育课程+1年的选项体育课程。在开设第一、二学年的基础课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在第三学年进行职业实用性选修必修课,第三学年的课程不仅注重实践课,而且对于将来职业岗位所需的体能知识也有涉及;

模式二:“3+(1)”模式。即开设的课程以学期为单位,一共运用前两个学年完成体育教育,第一、二、三学期的基础体育课程+第四学期的选项体育课程。该模式主要考虑到避开第三学年学生实习期,防止开设的课程虚设和体育资源浪费;

模式三:“1+1”模式。即基础体育课程与选项体育课程交叉进行,以巩固其成效。第一学期的基础体育课程+第二学期的选项体育课程,以此类推贯穿三学年。让学生在边学边练中将体育教育终身化;

模式四:“俱乐部”模式。即在学校以社团的形式,开展不同职业所需的体育锻炼俱乐部,吸纳相近专业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开展竞技比赛,以增强体育教育的趣味性,但此类模式需要有配套的教学硬件作为支撑,比较适合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

论述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职业学院的生存,不同于高等院校存在的模式,即便是高等院校也在谋求发展的途径,这就势必推动职业类学院课程进行改革,那么课程改革势必引发体育课程要适应当前形势。体育课程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校运行机制的要求?

一、何为职业、职业类技术学院

什么是职业呢?从百度网搜索职业的定义“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不论从何角度看,职业就是人们从事工作,并获取劳动报酬的工作形势。社会发展至今,大学生谋求一份职业已经不在像以前一样容易,那种包分配形势离当下的社会已经越来越远,因此大学生谋求职业就必须以自身专业为基础,对职业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显示出在谋求职业之前,职业教育成为当下最有效的谋求手段,职业教育途径很多,有社会办学,国家办学,私人办学等等,多种职业教育相比之下,国家办学在就业形势,学历保障,学习内容,名誉信度上,都占有一定优势。因此职业类学院就必然成为职业教育出发点。

二、职业类技术学院课程改革

国家在设置高等职院的课程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是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 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由承办学校自行确定,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从以上高等职院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技能,那么这就要求课程安排要以技能、技术知识为主,当前随着社会的需求,单位企事业的需要,高职的发展,越来越显示课程改革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体育课程在这一改革浪潮下不可能一层不变。

三、体育课程的改革现状

随着教育体质的改变,二十年里,体育课程也在体育模式与全面发展体质的目的下进行变化,这样的变化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与体质文化的需求。而高职的前身主要是各中专,技校、商校等发展起来或合并起来的大专类院校,其体育课程主要走的是中学,中专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体育课程与现今发展要求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缺陷:(1)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观念上还停留在教学内容多样化,课程目标多样化,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等特点上。(2)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上课形式上单一,(3)教学内容复杂,与现今的社会存在着格格不入的局面,教学还停留在以体质检测为主的教学内容上。现今,各类职高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大发展,进行课程改革,在职高类课程改革浪潮下,体育课程也要求思变,转观念。

四、体育课程改革方法

体育课程是职业类学院的一门课程,虽然它与职业无关,但却是职业的基础,为了更好适应职业的发展,体育课程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教学水平上,这就要求体育课程有一个全新变更。

4.1体育功能相结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

现在体育功能主要是以职业特点为依据进行发展,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制定体育课程内容,然后根据学生喜好,选项教学,选项教学由于是学生自己感的内容,所以有利于学生提高掌握,同时体育课程是为职业服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第二部分,根据学生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强制性体育课程安排,这一过程主要是从学生专业出发,内容也许不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但却是学生专业所必需的,像旅游专业的学生,职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除了性格开朗,身体健美,还要具有良好的耐力,因此要对他进行耐力内容方面的体育课程安排,像长跑,这一项目大多数学生都会对其厌烦,但却是职业所必需的。

4.2 与体育课程资源利用相结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

所谓课程资源:在钟启泉教授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中是这样论述的: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根据这一课程资源的解读,体育课程资源可分为体育课程进行所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必需的文化资源。物质资源包括场地、器材、设备、设施等在内的实物性资源;文化资源包括项目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特性和教师科研与实施课程教学的水平。资源的利用是对体育课程实施的保障,怎样利用好体育资源,是对体育教师上好一节体育课程的考验。另外课程的实施除了资源以外,也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 和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融合好体育课程各项基能,是体育课程所必需的前提。

4.3 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相结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不仅要教会学生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要教会学生在将来如何用所学过的运动技能、卫生保健知识去锻炼和养护身体的能力,同时还能带动周围的人进行身体锻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要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再对其开展终结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赵顺来.试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

论述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第3篇

1.体育课不能承受之重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体育课的设计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虽然我国中学阶段的体育课已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但事实上体育课并不能承担所有健康教育的内容。体育与健康课,在很大程度来说,还是体育为健康的课。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学校体育课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学生体质的下降是多因素的合力,仅仅是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并重新设定一系列的教学内容,也并不能扭转这个局势。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有很多相交相融的领域,根据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及安全教育的内容,在“健康”指导思想下设计的体育课成为进行安全教育的一种最佳选择,这是无可厚非的。关于这一点,应清楚地认识到,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是体育的责任和义务,但体育课并不能承担所有的安全教育内容。因此在体育课中实施的安全教育,不是体育与安全教育,不能偏离体育课的主旨,应是体育为安全的教育、安全为健康的教育。

2.体育课程自身的安全问题

在体育课中实施安全教育,首先关注的应是体育课过程中自身的安全问题。学校体育安全是学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论述较多,绝大部分论述是从法学角度切入的,主要关注了伤害事故发生后各方的权责问题。少部分研究关注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的建议。从法理角度分析体育课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不是我们考察的主要对象。体育课自身带给学生伤害的原因及预防,才是我们剖析的重点。体育课中带给学生的伤害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难以预见的伤害,一类是可预见的伤害。难以预见类的伤害与体育运动的基本性质有关,即对身体的要求以及它的对抗性、竞争性,由此产生的伤害事故多属于偶发性事件,难以预防。可预见类伤害事故的发生是学校和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够、教师工作的程序不够规范、责任心不强等导致的,因此其事故责任应由学校和教师负责,而这种事故通常是可以避免的。

3.以体育课为载体的安全教育

除了体育课自身所蕴含的安全教育,体育课能否提供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答案是肯定的。其原因有:①“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课内容与安全教育内容有很多交融的地方,可以就此方面深入挖掘,合理设计。②体育课学科特征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与安全教育在规避危险时对人的要求有很多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基本体能要求、技能要求、应急救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承受力(对恐惧的抑制,理性的分析危机)。

二、体育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注意事项

1.不能破坏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征正如上文所述,体育课程不能承受之重——体育课不能承担所有的安全教育内容,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安全教育。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首要的就是不能破坏体育实践类课程自身的学科特征。体育实践类课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从事身体练习。从事身体练习,它是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其一是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其二是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前者反映的是课程的‘技艺性’,后者反映的是课程的‘自然性’”。根据体育实践类课程的特征,要求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的时候,不能将安全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来开设,不能将体育课完全替换为安全知识讲座,而只能是也必须是将安全教育知识融入到体育课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理解经过设计的安全教育知识。

2.教材内容的选择

既要不违背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征,又要将安全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给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设计、开发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一精神完全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理念,即要求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开发创造出有特色的学校体育课。教材内容合理开发的首要步骤,是应当找出与体育课有相当密切关系的安全教育内容。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安全教育内容的分类,“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联系体育课教材,进行初步的研究发现适合在体育课中实施的安全教育内容集中在社会安全、意外伤害、自然灾害、应急救护四个方面。内容只是与体育课联系较为紧密,但要真正在体育实践课中教学,还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将上述内容教材化。结合各项体育运动的特点,将上述内容通过设计、改造、整合等办法,在教学中采用,这就是素材的教材化,是从教材内容选择到教材内容实施的阶段。

3.科学的设计

除了体育课自身的安全工作通过引导、规范等措施努力解决外,其余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应通过科学的设计,以体育课为载体来完成。根据安全教育内容,结合体育课的特点,进行内容选择后,再经过教材化处理,方能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但事实上,不同学龄阶段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同,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教材内容必须经过科学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小学阶段以情境教学设计为主。将大量有关的安全知识通过游戏情境化处理,培养学生防范危险的意识,懂得遵守公共安全的一些基本要求。如以课题单元为主设计的体育课“小小消防员”“森林动物过马路”等。中学阶段在巩固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逃避灾害的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救和求助逃生知识。初中的体育教学项目应经过适应性改造,提升太过简化的内容,使竞技项目降低难度而具有亚竞技性质。如同样是消防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体育课,课题名称“消防英雄大比拼”、组合短距离跑、攀爬楼梯、运水(运沙)灭火、救护等科目,计算个人和小组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阶段在学生体能、技能和心理要求更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对危及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能力,从而更为主动地规避危险,提高生存生活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高中阶段较多采用模块式教学,一个模块是相关内容的若干个单元。如野外生存模块,可以设置攀爬单元、泅渡单元、紧急救护单元、定向运动单元等。

三、结束语

论述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老师 运动类课程 教学建议

本文对小学体育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小学的体育课程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这门运动类课程,并对小学体育的课程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在校学生进行体育课程训练的必要性

(一)能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提高

现在无论是工作和学习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其中小学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压力,这样使得小学生的健康也很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但是通过对体育这门课程的学习,小学生可以在和谐、团结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得到身体的放松也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增强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永远是以自己为中心,很少人能够主动地为别人着想。但是体育课程的很多运动都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这样就能够锻炼这些小学生的团队精神,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合作和协调各个队友的关系,才能良好的完成任务或者赢得比赛。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要时刻注意提醒学生,要学会尊重、帮助他人,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

二、如何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这门课程

由于现在很多小孩都不太喜欢运动,更加不喜欢上体育课,所以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对于体育这项运动的兴趣爱好,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去而不是让老师进行逼迫才会进行体育课程的训练和听讲。

现代的教学是人性化教学也就是注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培养,体育老师和小学生是小学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所以为了小学体育课程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尽量协调小学体育课上的师生关系。现在小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因此体育老师在进行教授体育课程时,应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主动融合在学生中,善于和同学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让老师与学生上课的气氛比较融洽。体育课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在的感受到老师所讲到的知识,所以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体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过程,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每个动作细节。

小学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必须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教学任务能否按照进度完成,教学质量是否符合学校的标准。所以,小学的体育老师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器材、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内容等这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下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尽可能采用最为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小学生的体育课程的开展,对于以后优秀的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发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阶段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相同,加上他们对于体育的爱好程度也有很大区别,所以进行小学体育课程的教授时,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进行训练。

(一)给小学生灌输学习体育的必要性的思想,讲述学习体育课程的各种好处

让他们能够自主的参与体育活动的训练和学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学生的课余活动也越来越多。但是有关于体育的课余活动却是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小学生缺乏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种问题,小学体育老师可以在进行体育的理论知识的讲述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学习体育课程的必要性,或者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学习体育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对别的学科的学习提供帮助。

(二)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状况进行适当的训练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没有发展完全,所以力量素质相对于青少年来说还比较差。对于小学生这种生理特点,小学的体育老师应该制订需要力量比较小的训练计划,这样才能在小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范围内对他们的身体进行锻炼。

耐力是小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所以在小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不应该安排过于需要耐力的运动。但是耐力素质是体育训练中非常重要的能力素质,所以我们在小学时期也需要进行耐力的培养。只不过我们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够一下子就超过小学生的身体负荷让他们进行耐力过大的体能训练。

每个人的柔韧度在小学时期是最好的,小学生的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远远大于青年人。对于所有人来说,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小,他的柔韧性就越好。因为小学时期的柔韧性比较好,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小学生柔韧性的训练和加强。

小学体育是小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正如伟人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小学体育课的根本目的就是向小学生讲授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锻炼同学们的身体,并且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的观念。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学习对于一个小学生今后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论述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第5篇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health sport with a long history is a great legacy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westernization of sport in our countr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its basic theories and trend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udy statu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ealth sports, discussed some problems in researching and made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养生;传统体育;民族文化

Key words: health;traditional sports;na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317-02

1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中国传统养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等养生功法。养生学作为体育与医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既是我国传统体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又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笔者调查,近些年体育界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研究,在体育科研大环境下还显得有些凤毛麟角。盖其原因有三:近几年国内相关期刊杂志的改版、删减导致了该领域相关出版刊物的大量减少,是为其一;“法论功”事件使许多“功法”类的传统养生术成为了“敏感话题”,很多学者对此类养生理论的研究心存顾忌,这是其二;这几年时值国人备战奥运、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几件体育界的大事,很多学者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些比较“主流”的课题研究中,忽略了对传统养生体育这一领域的再认识,这是其三。

2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研究现状

2.1 对养生体育产生与发展的研究

2.1.1 “养生”含义的界定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含义的界定还缺少定性的论述。在名称叫法上也是多种多样,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养生体育”的。在这里,本文侧重于论述中国传统养生中的体育部分,所以笔者更倾向于使用“养生体育”一词。“‘养生’一语首见于战国时期问世的《庄子.养生主》,其源出于《老子》‘摄,养也。’意谓保养自己的生命,使其延年益寿。”

2.1.2 传统养生体育产生发展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养生学产生发展的哲学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精、气、神学说,④中庸理论,⑤“形神兼养”的整体观。究其本原,不外是以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为经络的中国古典哲学。而佛教释家思想亦在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发展中起着一定的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发展道路上,受到历代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或促进或抑制,而逐步形成为今天养生体育的样子。

2.1.3 学科体系的建设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虽然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学这门学科,但直到目前国内仍然没有出版这门学科自成体系的教材。由于目前这一学科的开设现状落后于需要,多数学生简略、非系统的学习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养生理论和合理有效的使用方法。少数学生虽系统学习,却人员过少,终难以使中国养生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结合,形成新的健身理论。某些学校偶尔开设一些气功类的介绍课程,但这对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没有真正的实际意义。

2.2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路在何方

2.2.1 养生体育与奥运对传统养生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是近几年学术界比较热点的问题,同时也是体育界争论比较激烈的话题。整理与改造是促进旧事物向前不断发展的必要手段,但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忽略了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一些学者提倡包括传统养生在内的传统体育应当改变自身的某些特点去适应世界的需要,以期达到进军奥运会的目的。例如:让我们传统的太极拳、气功等养生体育逐渐走上“竞技化体育”的道路。中国的民族体育与传统养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其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做基础,它们走向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世界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如过过多的改变传统养生体育的“味道”去迎合奥运的“口味”,这样的养生体育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本质和文化底蕴,这样的“进步”意义何在?

2.2.2 养生体育与大众健身同样的改造与创新,上海体育学院的虞定海教授对传统养生体育的改编则是建立在服务大众的指导思想上得以实施。他们根据传统五禽戏的主要特点,汲取各流派的精华,加以提炼,创编了五禽戏新功法。无独有偶,首都体育学院的苏学良教授对传统“八段锦”也进行了新编理论的探讨。《新编八段锦》编创中有针对性的应用了经络经脉理论,以导形引气,调整经络脏腑气血,依据调理脾胃的中医理论,以调理脾经为核心,引导筋肉,疏肝健脾,行气养血,促使脾胃功能康复。此养生功法动静结合,练养相兼,不需器械,易于实施。是一项非常适宜于广大群众从事业余锻炼健身的体育活动。

2.2.3 传统养生与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是传承文化与知识的最佳手段。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开始考虑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纳入到学校体育课。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引入学校是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渗透,传统养生体育的功能与作用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传统养生体育具有许多竞技性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开发进入群众领域的养生体育才应该是目前体育界研究的重点。

3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研究现状整体来讲还不尽如人意,研究内容大多重复,研究方法过于简单,许多研究领域无人涉足。如何调动起广大研究者对传统养生体育的研究热情,这应该是体育界首先解决的问题。

3.1 缺乏自身独立的研究体系很多研究者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研究,尚处于单兵作战的阶段,缺乏完善的研究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都缺乏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很多研究者没有理顺“养生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体育”之间的从属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将这三者一股脑糅合到了一起。对传统养生体育的界定还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轮廓。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自身学科体系的不完善也造成了广大体育研究者难以展开完整、系统的研究。

3.2 基础理论研究过于重复大部分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都是花费大量的笔墨用在论述养生体育的哲学思想之上,这里不仅缺乏鲜明的观点而且研究的内容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在论述传统养生体育功效时,很多研究学者均以“太极拳”“气功”为研究对象。过度重复的研究使人们在潜意识当中对传统养生体育的内容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致使很多外行人误把“太极拳”“气功”当成是养生体育的代名词。

3.3 应用性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对传统养生体育应用价值开发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学校教育和大众健身上。把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仍界定在具有“健身”、“教育”功能的“身体活动”这一层面上。忽视了对养生体育社会功能的开发。而在学校体育与大众健身这两个研究领域中研究深度不够又使得养生体育的普及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传统养生与学校体育这一研究领域中,大部分研究者只是论述了养生体育走进课堂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从宏观上提出一些改革措施,缺少具体细致的课程设计、开发和评价方法方面的微观研究。而对大众健身这一领域的研究又大多集中于开发养生体育对老年人的保健作用,缺乏以整个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全局性研究。

3.4 建议提高对传统养生体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并给予传统养生体育应有的地位。充分认识到传统养生体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努力继承传统养生体育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在政府和体育有关部门的组织和协调下,加大对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研究力度和资金投入。建立传统体育项目研究机制,加强对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开发。在各种不同层次的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大众健身场所大力倡导养生体育的开展和宣传。培养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指导人员和组织人员,促进其广泛开展和普及。

在学校体育课和体育院系中适当开设部分养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是最能传承养生体育文化的沃土,在学校体育课中设置一定的养生体育知识内容,有利于传统养生体育的普及与推广,更可以使传统养生体育更好的传承下去,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