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领导者创新思维的特征

领导者创新思维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领导者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领导者创新思维的特征

领导者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创新型领导;内涵;运行机制;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9-0062-06

领导学需要及时地对时代背景做出反应以适应实践的需要,并受其内在演化规律的制约,因此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领导学理论范式。激荡变革的时代中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迫切性使创新型领导成为新时代领导理论与领导实践的大势所趋,同时这一领导观也与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国大背景相契合。立足于与创新有关的各领导理论的反思与批判,本文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尝试建构一个系统、完整的创新型领导理论。从概念界定、运行机制及实现方式三个方面对创新型领导进行研究,使创新从领导者的一种能动活动,提升到主客观互动的一种创新型领导理论,将创新从领导理论研究中的诸多层面之一推移到领导探询、讨论和实践的中心地带。

一、创新型领导的时代诉求及其内涵界定

领导活动作为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高级主观能力的反应,受到特殊社会环境与具体情景的多种外部因素制约,也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规定。当今社会风起云涌,“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与人们的需求都处于激荡的变革之中,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这一情况更为复杂;领导活动作为一种与环境互动的人类行为,其本身也内含着变革与创新之要义,在工业化之后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内在规定更为突出,成为领导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创新型领导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领导观念、领导方式而不是一种单纯的传统创新活动,之所以能够在现在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时代诉求。

第一,激荡变革的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增加了领导活动的复杂性,给领导创新提出新的要求,由“领导创新”转向“创新型领导”是对时代变迁的理性回应。变迁社会中的不确定性给组织造成的具体困难和问题都给领导者提出了严俊的挑战和暂新的课题。仅凭以往的思维模式、领导方法、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仅仅停留在以往的实践层面的“领导创新”,而不系统反思整个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根本无法应对这些挑战,实施有效领导,也就无法完成时代交付的课题和任务。第二,动荡时代的组织变革呼吁创新型领导。组织是领导活动的载体,是人类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克服困难,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基本活动场所。创新型的领导可以提高组织效率、速度和效能。如Kotter(1990)所说,领导者是组织创新与变革的人,无论是渐进性创新,还是革命性(Revolutionary)创新,领导者一般都被认为是推动创新,领导变革的关键因素,如果他们迷失了方向,则创新不可能发生[1]。组织变革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其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变革的方向和定位是否准确。领导者的特定涵义决定了领导者的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建立目标和方向。因此,创新型领导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动力和决定性力量之一。第三,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领导更是一个迫切课题。转型时期的巨变环境给领导者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速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今天适用的领导方式明天不一定适用;此地适用的领导方式彼地不一定适用。领导者必须迎难而上,全方位、多角度地主动进行创新型领导,以应对时代提出的挑战和问题。

创新型领导不同于传统领导理念中的领导创新。创新领导是把领导者作为客体,领导创新是把领导者作为主体。领导创新是一种领导者的单向活动或能力,侧重领导者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创新领导则是一种有着特定目标指向的客体存在,但这种客体存在远非领导者这一因素,而是领导者、制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我们认为,创新型领导是一种领导观念,一种领导方式或风格,一种有特定指向和互动过程的领导者、领导活动、领导体制的综合统一体。在各种相关理论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结合领导实践,我们认为,创新型领导是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激发,突破习惯势力与旧有思维的限制,以创新思维对各种相关领导因素进行系统思考,改变心智模式进行重新想像,对组织的文化、制度与技术进行全方位改造,以实现组织持续发展与超越式发展的新型领导观。

二、创新型领导的运行机制

按照系统反思、协同互动、重新想像和持续发展四个基本内涵,结合组织内外的各种创新主体和影响要素,以制度与文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软权力与硬权力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此尝试构建创新型领导的运行机制和得以实现的可能性途径。如前所述,既然我们所建构的创新型领导是多层次、全方位覆盖面极广的领导方式,我们就有必要理清创新型领导在实践运行中所关涉的层次,以不同层次及其机构搭建运行机制。我们认为,创新型领导在内涵上具有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三个层面,在实践运行中此三个层面的创新落实到四个层次的创新影响主体上:个体、组织、关系与文化。此四者各自代表运行领导创新的不同层面的因素,并在实践中交错互动,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创新型领导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

第一,创新型领导者。创新型领导的运行首要具备的条件是必须有创新型领导者的发动和维持。创新型领导对领导者来说是一种内在个人过程,即创新必须由外在的功利性追去内化为一种内在品格,凝结在其思维模式之中。这涉及到领导者心理学、伦理学和个体禀赋的某些东西:个人特质、个人决策、创新素质、先天性格、认知模式和思想品格等个体因素。创新型领导者必须要有特殊的创造能力以及突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每个领导者都具备各自不同的领导优势和领导劣势,这也是其个人特征所决定的领导风格之不同的根源之一。根据费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工作环境、领导风格以及领导者的个人素质要实现恰当的匹配,这样的领导才可能成功。创新型领导需要具备高超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的领导者与之匹配。作为组织的领头羊,创新型领导者的存在的整个创新型领导得以实施的推动者和维系者,其能力大小和性格特征直接关系到创新型领导的成败。

第二,创新型领导关系。在此层面,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支撑创新的互动关系成为关注的关键点。只有研究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才能够分析下属是如何发挥出创造力的。领导的效能即取决于领导者的魅力、智慧等个人领导力,同时也取决于下属对领导者及其政策的接受程度,更取决于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形成支撑领导目标的良性循环。因此,创新型领导的实施需要领导者与下属的双向激发和互动。

第三,创新型组织。组织是领导者及其下属实施创新的基本载体,组织的结构和制度安排是否保持对环境的高度敏感,以及能否及时地做出反映都直接影响创新型领导的效能。这种支撑创新的组织应该是一种各项制度高度耦合的学习型组织。在当代社会,学习型组织成为企业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和提高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何有效地激发组织的创新和创建成功的学习型组织早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两大主题。对于学习型组织,圣吉认为 “在这种组织里,你不可能不学习,因为学习已经完全成了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习型组织是“一群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力的人组成的集合或团队”。他还强调“组织的学习水平、能力的高低可能是组织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2]。这种激发所有人自觉进行学习和创造的组织及其制度安排才是创新型领导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

第四,创新型领导文化。文化是深入到组织每个角落及其人员内心深处的价值、意义系统。创新型领导的最深层的东西是创新型领导文化的存在和维系。真正持续并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创新型领导必然有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支撑。对于企业文化,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迪尔和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习俗和仪式、文化网络五个因素所组成[3]。企业文化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创新及其生存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彼得斯和沃特曼通过案例分析,在《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一书中提出革新性文化的根本标志,并得出结论:出色公司都是以企业文化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4]。创新型领导最深层次根源同样也来自于创新型企业文化,没有这种文化层面的支撑、维持、催化和促进,创新型领导便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创新型领导的实现途径

围绕创新型领导运行机制的四个层面,我们可以尝试建构其实现途径。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层面在实践中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四者是一个整体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完全不可分割;如果单单强调某一个方面,创新型领导可能启动,但不会持久运行。第二,四者之间是一种协同关系,即在运行中四个层面的领导者、领导关系、组织及文化具有共存性,并相互影响,领导者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发挥必然要反应到上下级关系、组织设计以及组织的文化之中。第三,四者共存并不意味着其发生也是共时的,在领导实践中,创新型领导的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并不是同时进行的,可能具有某种先后次序,有诱发因素,也有次生因素。具有创新能力和革新魄力的创新型领导者往往是创新型领导实施的力量之源,只有在领导者的倡议和强力推行下,创新型上下关系才会出现,创新型组织才能建立,创新型文化才能生成,进而影响领导者创新行为的实施。

(一)个体层面:领导者创新特质培养与创新能力训练

在个体层面,领导者的创新特质和思维是创新型领导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首要条件。因为,在同样的内、外部环境之中,能够启动创新型领导关键在于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和品格。上下级关系、组织形态和组织文化都可以由领导者推动和塑造。领导特质理论认为,人的某些天生的特质和禀赋很难改变,这是他能否成为领导者以及成为领导者的重要决定因素。现代领导特质理论则充分说明领导者的特质并不完全是天生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炼,完全可以培养领导者所需要的某些特质。

1.创新型领导者的特质

结合相关学者研究成果和当今时代特征,我们认为创新型领导者的特质应该包括创新信念、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第一,内在的创新信念。一个创新领导者必须具有强烈推进社会或组织整体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努力谋求组织整体发展目标,绝不是只关心个人的名誉、权力、前途;必须关心组织整体的业绩和整体竞争力,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人的“政绩”;必须树立整体价值观,关注组织、社会的利益以及生态效益,尤其要把广大民众或组织员工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一个没有整体事业心和责任感、对民众和下属的切身利益漠不关心的人,一个凡事只考虑个人得失与荣辱的人,一个胸无大志、无所作为、安于现状、不图进取的人,一个畏缩不前、抵制变化、害怕批评、不敢冒险的人,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有所作为的创新型领导者[5]。第二,独特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运用新的认识手段、方法以及特有的思维视角,开拓新的认知对象和范围,取得特殊的不同常人的认识成果的思维。领导者的创新思维是领导者凭借新的理念和以往的实践经验,超常而首创性地对事物进行由旧质形态向新质形态转化的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形成新的观念,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或是面对同一问题作出独特的判断和决策,创建新的理论或形成新的局面。对领导活动而言,具有创新思维的领导者能够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取得创造性好突破性的成就。第三,卓越的创新能力。创新型领导者应该有四种重要的能力特质:把握问题关键与本质的能力、超强的社会认知能力、百折不挠的进取能力、强烈的求知能力。这些领导特质基本上是从领导力的角度概括的,对创新型领导者的特质是一种独特展现。

2.创新型领导者的修炼

创新型领导者具备某些天生的禀赋,如性格、气质、形象、情感和爱好。但对于领导活动来说,创新型领导者的思维、能力和信念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逐步来塑造或提高的。现实中大多数的创新型领导者是在领导创新实践中,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经过反复的试错,付出艰辛的努力修炼而成。领导者创新特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内外两种途径实现。

一是领导者的内在自我修炼。这要求领导者通过修炼“四力”提高创新特质。所谓“四力”即前瞻力、亲和力、决断力和意志力[6]。前瞻力,与领导者的智商相关,要求领导需要进行长期的知识积累,提高自己的整体理论水平和训练高瞻远瞩的预测力。亲和力,与领导者的情商相关,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领导者在创新实践中要通过与员工、客户专家沟通,集思广益,尊重别人的见解,接受别人的批判,在沟通过程中包容不同人的不同个性,以打开自己的创新思维空间。决断力,与领导者的胆商相关。决断力就是在创新决策时对愿景、战略和方案进行选择时取舍的能力。创新型领导者需要在各种舍、得、利、害之间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和决定。意志力,是指贯穿领导活动始终的一种对目标和远景的向往、执着的心态。主要表现在意志的独立性、坚持性、自觉性和自制力上。毅力及恒心是创新型领导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因为它们决定创新激情的持久性和创新能力的韧性。在实施创新型领导的过程中,领导者必然遭致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压力,失败和反复在所难免,这必然需要领导者意志力的支撑。

二是领导者外在的创新激励。除了加强领导者自我修养、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外,创新型领导者的培养还需要外部环境与制度的激发和训练。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加强领导者创新行为的整体道德评价。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为领导者的创新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舆论环境,倡导创新、宣传创新、鼓励创新。其次,要为领导者的整体创新行为的道德评价确定一个正确标准。只要这样领导者的创新才能有效地被激发。第二,培养领导者的系统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领导者所处的职位和承担的责任,要求他必须养成宏观思维和战略思维的习惯。尤其是创新领导者更应该关注组织全局和整体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对组织的盛衰兴亡有着重大影响。第三,建立领导者创新行为的激励导向。激励是行为导向的基本动力,实施什么样的激励,就会引导什么样的行为,进而塑造什么样的人格。因此,要培养领导者的系统整合力创新特质,就应该把整体政绩观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领导者业绩的科学尺度,努力建立、健全领导者的整体创新激励导向,使领导者更多地关心整体创新问题、采取领导创新行动。

(二)关系层面:共同远景下的员工自我控制与自主创新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创新型领导运行机制的重要部分。在此层面,创新型领导行为需要一种创新型领导关系。而结合国内外前沿领导理论和当代领导实践,所谓创新型领导关系,是一种促使领导者与追随者共同支撑创新,互相鼓励和自主创新的互动关系。在此关系中,领导者不是高高在上,通过命令来规定员工的具体行为必须服从创新领导的实施,而是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和情感、伦理、人格等非权力影响力来感化下属,使其自觉配合、支持创新型领导的运行,并主动进行自我创新,创新型领导无限放大。任何优秀的创新型领导者但靠个人的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的问题也总是有限的。为此,领导者就可以通过营造一种共同愿景,将组织的价值与使命融入其中,引导追随者自我控制,将一切一个的行为凝聚在组织愿景之中,实施每个人的自主创新。这样既避免了领导关系双方的对立,减少了对领导创新的阻力,同时也调动了下属的创造力,无限扩大了领导创新的支撑力量。

德鲁克曾认为,“有可能扩大的资源,只能是人的资源。……在所有的资源中,人是惟一能增长和发展的资源。人之所以是能扩大、增长或发展的资源,就是人的创造力”[7]。毫无疑问,这种创造力存在于组织的每一个人身上,创新型领导者的创造力本身有限,同时需要他者的激发,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激发他者。因为,领导者的创新思维只有与群体的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创新的整体合力。领导者的创新特质是在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实现的。追随者能动性与创新性的开发既是领导者创新实践的基础,也是领导创新事业成功的关键。而激发被领导者创新的关键是使其成为自我领导者,实施自主创新。自我领导是与知识经济时代最为契合和支撑创新的新型领导理念。创新型领导培养被领导者的目标是,使被领导者愿意并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领导,即促使下属发挥其潜在的自我领导能力。一个人潜力的真正激发不是更多地受上级的控制,而是自我领导和自我激励。德鲁克《新型组织的来临》一文中指出,在以知识员工为主的后现代组织里,知识主要存在与基层,存在组织每一个员工的头脑里,知识型员工在基层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管理和自主决策[8]。理查德・J.里德在《最终的领导目标――自我领导》中认为,培育自我领导是领导活动的精髓。他指出,能否培育更多的自我领导者是对领导者的终极挑战,而且这是一种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能否长期保持优势的关键技能。在此书中,他得出了三个结论:第一,所有的变化都源自于自我改变,而且所有的变化都是选择;第二,随着自我改变,内心才会充满激情;第三,变化需要自我领导[9]。自我领导实施,一方面需要领导者建立共同愿景,强化工作中的价值理想,形成领导--下属的和谐的互动关系,并将组织目标细化;另一方面,需要被领导者进行自我目标定位,并发展出一系列自我技术,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三)组织层面:学习型组织及其制度协同

创新型领导的实现还必须要具体的物质载体和制度设计,这是其持续运行的重要保证。制度比人可靠,好的制度自然激发出好的领导者和员工。“当人们处于从恶能得到好处的制度之下,要劝人从善是徒劳的。”[10]同样,在一个金字塔型的等级组织中,其信息传输自上而下流经很长的渠道,而且在每一层级都发生不同的扭曲与失真,这种的机械式结构对环境反应十分迟钝,适应能力也很差,其各项制度安排也都趋向保守,在这样的组织中实施创新型领导几乎是不可能。为此,领导者就需要与员工一道共同建设学习型组织并进行相关制度设计。

彼得・圣洁在《第五项修炼》一书里,详细地描述了组织和个人如何通过五项基本修炼,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五项修练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11]。第一,自我超越。这项修炼要求组织的领导者及其员工学习如何认清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景。此修炼目的是在每一个人心中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即想要把“愿景”和“现况景象”合而为一的力量。自我超越的精神便是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性张力,以实现突破极限的自我,这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第二,改变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根深蒂固于人的心中,它影响组织员工如何认识和观察外部世界并决定采取何种行动。创新型领导者带领员工学习如何改变自己的已有的心智模式,并不断地加以反省和改善,有助于提高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这是进行持续创新的思维前提。第三,团体学习。团体学习是组织整体的创新能力,及在互动与沟通中,组织的所有人员上下同心为领导目标共同思考和行动。第四,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能鼓舞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愿望和远景。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共同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共同远景为学习提供了焦点和方向。创新型领导者要结合组织的性质和工作任务,努力寻找一个能在组织中鼓舞人心、凝聚组织所有力量、汇聚员工分散的个体目标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的建立,能够帮助组织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第五,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也是五项修炼的基石。系统思考引导员工运用新的思路,建立新的价值观,使之由看片段到看整体,掌握动态的均衡搭配。组织的这五种修炼是一个有机统一体,领导者需要为之建构相关的制度,并使之相互协同,一种制度导向一种修炼,同时也诱发其他制度效用的发挥,增进另一种修炼的功效。

(四)文化层面:路径依赖的突破与文化创新

在领导文化层面,领导者需要将创新理念与创新精神深深铸入组织文化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健康的创新场域,吸引并诱发领导者及其员工的创新行为。制约领导者创新行为的一种重要因素的作为非正式规则的文化对其进行锁定,从而是领导行为陷入路径依赖状态,只能被动地由组织惯性而决定。所谓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诺斯的一条最简单的解释是,当一种社会制度演进到一定的阶段,总是要受既存的文化、传统、信仰体系等因素的制约,即指今天的选择受历史因素的影响。“路径依赖是指一种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产生了锁定效应”[12]。即,系统发展不能摆脱历史事件的影响。组织文化作为组织历史事件积淀的产物,往往对领导创新有极强的锁定作用。支撑创新型领导的组织文化应该是:支持并奖励学习和创新;提倡探索、切磋、冒险和试验;允许犯错,并将错误视为学习的良机;关注全体员工的福利[2]。创新型领导文化与历史积淀的旧有组织文化必然发生冲突,这就需要领导者突破原有组织文化的路径依赖,进行领导文化创新,寻求并建立支撑领导创新的新型组织文化。

建构创新型组织文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制定反应创新精神的规范、徽章、信条等,但最关键的是要将组织文化置于一种开放系统之中并尝试进行制度设计。路径依赖的产生是基于一种正反馈机制,而正反馈的前提的封闭系统,即组织越是封闭就容易发生路径依赖,也就越难以进行领导创新。另外,文化虽然是一种柔性力量,但单纯靠某些人的价值观、信念等隐性因素来支撑不可能真正实现文化方面的破旧立新,这一切都必须寻找制度依托。制度的长期运行及其内生的创新思想和价值才能逐渐积淀为组织文化。

从使组织真正成为一个创新性的开放系统出发,领导者及其员工可以通过以下具体途径来建构创新型组织文化。第一,持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与外界保持不断联系,这是为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促使组织突破路径依赖而发生变异与创新的力量之源。第二,建立信息共享与互动机制,文化的衰落和兴起都要通过信息的形式来传达,组织只有及时处理和分享各种内外信息,才能多各种环境变化做出及时反应,避免文化惰性的消极作用。第三,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激励手段对于鼓励人们分享各自的创意十分必要。第四,建构各种创意收集渠道。领导者个人的创新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必须善于鼓动员工自主创新。相关的做法可以有,定期召集思想交流会,领导员工互动会,通过网络进行创意收集,设立创意征求信箱等。最后,创造宽容的组织氛围,容忍创新失败和失误。宽松与宽容的组织氛围是创新型领导的基本保障。任何创新都有风险或失败的可能,只有遭到失败的创意也能得到组织文化的鼓励,员工才可能真正勇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坚持自己的合理意见。

[参考文献]

Kotter J. P. A Force for Change: How Leadership Differs from Mana-

gement [M]. New York:London: Collier Macmillan,1990.

仇 明.学习型组织及其创建途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2(1):116-119.

特雷斯 E.迪尔阿伦,A.肯尼迪.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托马斯 J.彼得斯,小罗伯特 H.沃特曼.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薛 明.科学发展观与领导者系统整合力创新特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78-81.

吴新华.创新型领导的修炼[J].决策,2006(11):50-51.

孙钱章.现代领导方法与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Peter F.Drucker.The Coming of New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8,66(1/2):45-55.

陈尤文.领导者的创新思维: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3.

李春成.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84.

彭 赓,李敏强,寇纪淞.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12):117-120.

韵 江.战略演化:组织内透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97.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Its Realization of Innovative Leadership

Hu Guodong 1, Wei Yihan 2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116025,China;

2.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 China)

领导者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带有创见性的思维。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发现性和开拓性的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新课程的改革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人才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新课改背景下,数学创新思维受时代的客观环境逼迫,变得刻不容缓,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数学是一门综合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是学生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培养思维习惯的关键时期。高中数学教师,应责无旁贷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

李政道教授讲过:“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杜威也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纵观历史,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都是无数人的创造力的结晶,无论哪一种新理论的出现,或是哪一门科学领域的突破,都是同人类的创造分不开的。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它在训练学生思维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开启学生创新潜能,完成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快速适应当今社会,培养学生自身能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历史的向前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援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问题情境,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地思考和发言时,你会发现他们一脸的兴奋,思维也随之打开。例如,笔者在讲到如何判断函数奇偶性这一问题时,出现下列情况:

对于简单的函数,如:y=5x或y=x4,学生都能通过图像判断出奇偶性;当面对复杂的函数时,如y=x+x-1和y=2x+x3,这样就很难判断了,为了让学生能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笔者提出了下列问题:

(1)如何判断一个函数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2)函数f(x)=x+x-1。和g(x)=2x+x3 的奇偶性如何?(3)在f(x)=x3 中,f(-1)和f(1)、f(-2)和f(2)有何关系?(4)在f(x)=x3中,对于任意的x∈R,f(-x)和f(x)有何关系?通过这样循序渐进问题设置,课堂气氛马上活跃了起来,他们开始主动思考起来,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探索中学到了知识,而且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

2.构建建模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麻省理工创新中心曾经提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是体现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思维过程最好的载体之一,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在建模活动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觉性和想象能力,让学生认识数学是活生生的数学,是与生活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用一桶水洗一件衣服,有两种洗法:①直接将衣服放入水中就洗;②将一桶水分成两份,在其中一份中洗涤,然后在另一份中清干净一下,两种洗法那种效果好?其实答案很简单,但如何利用数学模型来解释这个答案呢?我们可以借助溶液浓度的概念,将衣服上残留的脏物看成溶质,设那桶水的体积为X,衣服的体积为Y,而衣服上脏物的体积为z,当然z应非常小与x、Y比可忽略不计。列出衣服上残留物的计算方式,通过计算得出,第二种小于第一种,显然第二种洗法效果更好。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提出“倡导教师职业精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全力推进教育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反而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试问,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新课改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活动,启发他们善于抓住问题关键,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技能。

4.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问题,有时某些函数图像用传统工具很难演示;有时某些几何模型讲起来很抽象,难以理解。如果只让学生去想象,他们的印象就很生硬、易于忘记;若用动画课件教学手段,则会很好演示这类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直观观察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对空间的想象能力会大幅提高,他们在观察中实现了思维的“入境人情”,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5.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心,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外,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领导者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第3篇

创新首先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意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教育工作更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在教育工作实践中要强化创新意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创新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创新学习心得1我读了《创新能力教程》这本书后体会颇深,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国家的繁荣富强,全民素质的高低都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并提出:“不能只重视学历证书,还要推行职业教育的能力证书的总体精神。为此,我国启动了与国际接轨并能客观衡量21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能力的测评考核工作,作为其中之一的“创新能力”得到优先开发。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深知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则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而传统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过去教师总用一个标准来要求个性不同的所有学生,必然会摧残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的知识面和能力在一条水平线上,做好小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

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时代需要创造型人才,这是事业成功的根本大计。教育要创新,体育教学工作也要不断的创新,我们体育教师不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更要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要善于分析教材,把教材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教学思维要灵活化,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我在上《投掷》课时,首先分析了教材,内容枯燥乏味,不好上。其次,是让教材内容和日常生活相联系,把投掷的动作和打野兽、比赛远近和比赛投的是否准的方式去教学。最后,做好大量的课前准备,为了营造森林的环境,我又找美术老师帮我画了几棵大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添课堂氛围。对待学生要多鼓励,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教师要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质疑并进行逆向性思维,而教师要学会倾听并启发帮助学生不照搬教师的方法去完成任务,对于那些好的想法和做法要及时推广、发扬。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要批评,要帮助指导,让他们通过尝试,质疑,实践去总结,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思考,去了解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教育教学创新,尽一份微薄之力。

创新学习心得210月24日,市委市政府组织了创新与超越性思维的专题讲座,在短短的3个小时的学习中,会议室内气氛热烈,掌声不断。王健教授从新时代与创新思维、超越性思维等不同侧面,借助一系列智力问题、游戏和案例,阐述了思维创新的全新理论研究成果,听来既生动有趣又开拓思路。通过学习,使我们对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我结合本职工作浅显地谈谈这次培训的心得:在本职工作中培育创新思维,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创造“入口”。

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计划、方针、指导思想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民-意,群众是否乐意接受和执行。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

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在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 ”的习惯,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确保正常运转。

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借鉴比较,寻找启发。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我们要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移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在物与物之间寻找桥梁,在事与事之间搜寻纽带。找到了联系,认识了共性,我们就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进行借鉴比较,启发自己的思路,去创新求解。

三、要勇于付诸实践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如果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只有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层次、新水平。在实际工作当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不少,但亲自去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他们缺乏实践的勇气和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所以,在竞争时代,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增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勇气,不断开创本职工作的新局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思维作为意识的范畴,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实践。我们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工作效果,思维方式对了,即使工作遇到困难,往往也会“柳暗花明”;反之,机遇和条件再好,有时也会陷入“山重水复”。司法行政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我们的思维同样需要灵活多样、与时俱进。

创新思维,对于基层司法行政管理人员来说颇为重要,它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责任。在实现基层司法工作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做创新思维的模范,结合工作实践,以创新思维统筹兼顾加强管理,把单位各项工作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都想到,把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都想到。以思维创新推动工作创新,努力实现基层司法所更好更快的发展。

创新学习心得3从--年3月份开始,我们小组三个人开始了上海理工大学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重残者护理床,指导老师是我校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赵展老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10个月的时间,我们从刚开始的一无所知和一筹莫展,到现在的目标明确,方案清晰,渐入佳境,这其中觉得发生在我们身上好多事情,也收获了好多。回想过去参加研究项目的过程,从开始的寻找课题到申请立项撰写项目申请书,到查阅相关参考文献,确定实验项目、实施方案和寻找创新点;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和步骤;对项目进行相关调查和研究;到最后确定项目的可行性,一步步走来,这其中的辛苦和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其中的经验和成长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分享和拥有。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一次让我们得到锻炼和成长的经历。

转眼到了项目中期检查的阶段,回顾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努力和收获,现将我们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在研究方面,最深的体会就是要善于勤于思考,主动动手动脑。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是基础课上我们做的实验,只要按着老师讲的步骤做就行了。做的课题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没有接触过的新领域,没有人告诉我们一步步该怎么做。需要自己去找文献查资料,去弄明白实验的原理,然后确定要创新的方向,按照这个方向一点点努力,所以每一步都需要独立思考.其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个时候除了寻找帮助,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思考。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很急于求成,所以一开始就凭着自己的想像闷着头在实验室里画图,结果前面两个星期一事无成,以自己的想像画的图给老师看,老师只要仔细一看就漏洞百出,没有一点可行性。后来我们听了老师的建议,不要着急,一点点一步一步地来,先查阅文献资料,弄明白其中原理,再勤于思考,在文献资料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得到启发,然后再运用到自己研究的项目中,一定要学会借鉴。

在学习知识上我们认识到光靠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真正要动手做一个产品它需要各个方面的知识,而且实验和理论值有差距的,在实验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理论的知识是不实用的,必须要靠经验以及不断的摸索去解决。中国的学生总是习惯于在教室里在课本上学习知识,所以很缺乏创新方面的思维,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应该尝试着多动手,一些机器零部件只有自己亲自拆了再装上去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机构和工作原理,这比在课本上对着图看原理要方便有效的多的多。说实话,刚接触助行器这个项目,我连助行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让我去设计研究出一个助行器产品了。后来,我查阅了好多有关助行器的文献,才弄明白助行器的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助行器的简单的机械机构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幸运的是我们学校的实验室有一个简单的助行器,可供我们拆卸研究用,所以我自己亲自拆装了几次,这才完全理解了其中的机械机构,这为我们后续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创新方面,由于我们这是一个创新创业项目,所以创新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我觉得,创新方面首先要明确一个方向和目标,方向和目标是贯穿整个项目的核心,只有明确方向,围绕这个方向努力下去,才可能有结果。创新点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不一定要很高深很前沿的东西,只要不是照搬别人的东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好。有时候,思维可能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这时候不要着急也不要想着放弃,要试着换一个角度思考,发散思维多方位思考,作出大胆猜想,这时候你也许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其实这段时间对这个项目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觉得收获最大,体会最多的应该是团队合作方面。一个人不管怎样都是需要团队协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漂亮,也许一个人也能完成,但是可能要花上十倍百倍的时间,而且完成的可能也没有那么漂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团队合作中需要我们成员间的不断磨合,学会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分享你的看法,做到尊重你得每一个组员,开心地交流与合作。一开始,我们组的三个人的合作一点也不默契,甚至可以用不愉快来形容,因为我们之间缺少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都放在了心里,没有及时地说出来,有种自己忙自己的感觉,一点也没有团队合作的氛围。直到一段时间后,我们开会讨论交流才发现我们前段时间都在各忙各的,都没有办法交流到一起,整个项目也是毫无进展。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我们的团队合作,人员分配方面出了问题。所以我们及时调整,做到及时交流,每一个人有想法都可以及时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交流,这样做之后,真的事半功倍,并且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也感到很开心很快乐。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很感谢这个项目给我的锻炼与成长的机会。

创新学习心得4创新是现代社会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当然创新思维对我们数学教育专业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可以用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这一切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能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进而去积极探究创新。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出示小明和爷爷的头像,问:“小明今年13岁,他已经过了13个生日,小明的爷爷今年65岁了,可是却只过了17个生日,小明怎么也想不明白,你能帮助他吗?”学生听了以后非常好奇,纷纷讨论起来。

又如,在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了“虚拟商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和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

二、抓住心理特征,引发学生创新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

所以巧用生活实例,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较大数量、较小数量、相差数量”三者数量关系的教学,课前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记下水果的重量或个数,亲身体验购物情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充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数据,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重视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造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从疑问开始,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所以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将“质疑“引入课堂,首先应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教师要一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

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教师说:“你的问题非常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平行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个问题。”教师的话既肯定了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的特点时,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和小棒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在实践操作中,学生一定会遇到搭不成或搭得斜的问题,势必要想芳设法解决,而这个决绝的过程正是探究棱的特点的过程。然后,才此基础上,师生交流心得体会,并加以验证,共同获得新知。

五、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如“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这个时代需要创新者,需要开拓者,那么教育就应当时代的潮流,将培养学生创新进行到底。

创新学习心得5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就是说每天都有新气象。自然界如此,当今世界亦是如此,知识经济已扑面而来,整个社会进入了人才竞争、思维竞争的新时代。不断进取的创新开拓能力,是现代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人们事事把成败归于命运,实际上却不是这样。有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农民进城打工,口渴了在饮料摊前买水喝,摊主告诉他们水两块钱一瓶,此时,一个农民在想,我们村的水是不要钱的,城里连水都要钱,看来在这儿不好生活,我要回去。另一个农民却想,我们村里水是不值钱的,城里连水都能卖钱,看来在这儿好生活,我要留下。结果走的还是农民,留下的成了企业家。这个故事启迪我们,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众人一脑,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一位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家曾说过:“在90年代或是21世纪时,价格低、品质差的产品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现今世界中,每一个行业的产品寿命周期愈来愈短,因此不断创新便成为维系企业生命的活力”。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惟有转变思维方式、创新领导观念,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如何进行领导思维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领导思维方式应由经验型转变为学习型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象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一本由金哲、邓伟等著名专家编写的《21世纪世界预测》在“世界企业及其管理的未来变化”,一章中明确指出:“未来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企业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超越自我、创新思路,拓展创造企业未来的能量。专家们认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正以加速度进行,领导思维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全面创新,今天的企业不创新就没有出路。学习型企业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作为领导必须把思维开发放到战略性地位,深刻认识学习是不可缺少的竞争战略。世界著名的美国微软公司,创立不到20年,市值达到5000多亿美元,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资产总和。其总裁比尔·盖茨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首富。微软公司为何如此成功,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创建学习型企业。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世界排名前100家的企业中40%已按“学习型企业”模式进行彻底改造。作为领导必须倡导学习型战略,高度理解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升华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通过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模式,实现持续的超越、提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领导思维方式应由单维型转变为多维型

领导者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思维方式;领导干部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65-02

一、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领导干部和谐共生思维的培养

和谐共生思维倡导的是公正、公平、合作及和平的理念。其培养方式包括,第一,路向选择上应强调“多体共生、体体协同”。“多体共生”指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然发生了变化,除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之外,还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模式。“体体协同”即指要努力促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环节和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的关系,使其相生相长、和谐共处。这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改变过去以GDP增长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偏激做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理念。

第二,在运用范围上,应更加注重培养战略思维模式。战略思维是指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能为领导者提供新的思维视角,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及新的决策思路。战略思维作为一种筹划和指导,是三个特征的统一体,即目标与手段的效用性结构、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现在与未来的预见性和发展性结构的统一。战略思维能使领导干部站在全局的高度,抓住主要矛盾,认真、理性地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第三,在实现形式上,应当勇于突破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就是心理操作的模式和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思维定式主要有从众性思维定式、权威性思维定式和经验性思维定式这三种。从众性思维定式就是跟从大众、随大流,它是思维枷锁中最常见的因素。思维从众倾向比较强烈的领导干部,在认知事物、判断是非的时候,往往是附和多数、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观念。权威性思维定式是指在思维领域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一旦发现与权威相违背的观点或理论,便想当然地认为其必错无疑,从而形成了思维的权威枷锁。经验性思维定式则是由于经验的相对稳定性,有可能导致领导干部对其的过分依赖乃至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削弱头脑的想象力,造成创新思维能力的下降。概括来说,利用思维定式能用较少的精力处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是,思维定式常常容易使人的思维活动局限于某一模式,而限制和压抑了人的创新思维活动。领导干部要想在工作中不因循守旧,就应当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打开创新思维之枷锁,去掉束缚创新的干扰因素,不断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努力开创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途径。

二、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领导干部多维整合思维的培养

作为领导干部来说,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应当以实践为基础,尽可能形成多维整合的新思维模式。

传统的线性思维强调事物的因果联系,它以直线式的机械分析来思考问题,把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忽略了事物间多样性和普遍性联系。多维整合思维强调事物间的相互关联,注重从整体及多元化的系统的视角来考虑问题。社会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进程,而是由人口、环境、文化、经济等多因子、多层次组织起来的非线性系统。因而,领导干部应当改变传统的单向突进的线性思维,否定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批驳那种漠视历史与现实及未来间关系的错误做法,强调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生相长,运用辩证思维及系统的可持续性的眼光,统筹兼顾、开阔发展路向中的整体性新视野。整体性是全局与局部保持特定关联的统一性,是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统一。多维整合思维总是立足于所研究对象的宏观面而展开,而且,该宏观面决不是孤立、空泛、离开局部的全局,而是与局部保持特定关系的全局。多维整合思维的展开,首先体现为思维必须具备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意识。

其次,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领导干部应树立的多维整合新思维不但要求思维具有开放性和整体性,还要求思维具备动态性、过程性及权变性。权变性即权宜性和变通性,它强调组织的多变量性,根据发展变化的条件和情境的不同,及时调整或重新选择针对性强的、最适宜于该具体情境的思维方式。“五位一体”体现的是整体的系统思维模式,并且强调了动态的思维视角,大力构建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和谐。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运用动态、发展的权变思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对社会实践复杂系统的动态调控与合理干预,改善生态环境,使得经济的发展能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可持续的永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领导干部人本思维的培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深刻地体现出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论和关于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观点,解决了为谁发展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本质与核心,实现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根本转变。物本思维将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即为了发展而发展,人被视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和工具,颠倒了社会发展手段和目的的关系,结果必然是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而人本思维中的“人”指的是以工人、农民及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我国最广大的人民;“本”是本源,即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本思维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并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人本思维倡导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应当由人民共享,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其价值取向注重目的性,也就是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个体能力结构差异为权衡基点,充分尊重个体能力结构、个性特征、兴趣与需要的不同;思维取向是民,并且是以平等、民主、法治为前提,因而是一种崭新的思维范式。

领导干部要建构培养人本思维,就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并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发挥出人民的首创精神,尽力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领导干部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享。并且,在实践中紧紧地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获得日益增长的实际利益,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把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把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四、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领导干部前瞻性思维的培养

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而所谓前瞻性思维,就是以科学预见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又不拘泥于旧有方法和经验,敢于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面向未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前瞻性思维的特点是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出科学预测,并创造性地制定出超乎常规的战略和谋略。前瞻性思维在时间的维度上的展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发展的趋势做出预见,是从现在到未来的一种预见性结构。另一种是制定战略过程中的调整和发展。由于前瞻性思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过程,所以它一定是一个发展性的结构。有两个因素决定其一定是发展变化的:第一,不管主体如何预见,未来总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落在主体的视野之外,战略的调整和变化不可避免。第二,战略对象、对手和环境都处于变化之中,任何基于已有信息而制定的战略都需要发展。所以,战略既是行动之前又是行动之中的概念,战略预见和发展都是前瞻性思维的应有之义,它们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前瞻性思维的复杂性和能动性。

前瞻性思维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自然界本身的生存权和价值。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只承认人的生存发展和价值,否认自然界具有的生存权和价值,正因如此,造成了全球性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后果。前瞻性思维方式则将眼光放长远,认为我们追逐发展应当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尽可能多的各类资源。

第二,前瞻性思维方式强调自然成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它认为,如果经济增长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它最终只会使得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灭顶之灾。因为它只片面地看到经济增长的现象,却忽视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不可逆性的巨大破坏,导致了自然成本的过度丧失,这对将来所产生的危害远远超出人类的预料之外。所以,前瞻性思维认为,真正的发展应当并且只能是以最低限度地消耗自然成本为原则,以有效地保持自然持续性为终极目的的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的伟大事业。作为这项事业组织者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培养树立前瞻性思维,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运用自身较强的预测、分析、综合、判断问题的能力,立足当前并摆脱细枝末节问题困扰,依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着眼未来,以睿智深远的前瞻性思维做出最佳的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汪业周.解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视角[J].理论学刊,2012,(12).

领导者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合作学习

    我国新一轮的课改启动在世纪之交,此次改革涉及到课程结构,目标制定、课程实施、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面对改革与挑战,地理课堂教学应如何应对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要更新观念,迎接挑战,争做学习型教师。

    1、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学生被动的“听讲”,机械的学习,记忆知识点。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会更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为此,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在互动中引导、启发学生质疑,而不应该是学生“配合”老师上课。

    2、教师要有新课程意识。

    新课程之新,体现在它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做到以下转变:⑴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⑵由管理者变为领导者,⑶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观念,做学习型教师。

    二、 构建地理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1、地理创新教育的目标的构建。

    地理创新教育要达到两个基本目标:⑴对于个体来说,应接受足够的地理基础知识教

    育和相应的地理应用教育。⑵对社会而言,应该使人才素质、技能、创新能力所形成的劳动者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并具备随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高度化而相应的适应变化。

    2、 地理创新教育评价制度的改进。

    创新教育的评价制度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评价体系。

    ⑴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创新教育的模式下,对地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单指学生所学地理知识记忆多寡和解题方法熟练程度的评价,更主要的是对所用有的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即检查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的高低,尤其需注意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⑵评价过程要有动态性评价方式要有多样性。改变单一的考试考核制度,采用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注意通过实验、设计、实际操作、应用或调研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地理知识的消化理解性。

    理解是对所接受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对同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以达到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的目的。在创新教育中,由于评价制度的变革,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目标。因此,地理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和规律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改革课堂教学,改变教学策略。

    ⑴要营造氛围,突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的创新氛围,是成功实施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要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

    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疑布难,创设思考的氛围。

    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因此,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应努力使学习的内容兴趣化,切入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的问题,如天气预报与生活生产的关系,注意联系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原理,多借助直观的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⑶教学活动多样化,以活动促发展。

    开展多种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去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为此,最大限度的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的地理活动,必将成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在参与中领会教学内容,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取实践能力。

    ⑷教学设计时,注意教学过程的结构化。

    当前中学地理新教材中图表、对话、资料很多,可读性很强,但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却减少了,为此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建立、扩展与优化认知结构为目的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进一步理清学科教学内容体系。

    三、 启迪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教育具有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思维能力:

    1、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往往是违反常规定势,由果溯源提出假设进行推理。这种思维有助于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逆向思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将常规问题倒过来思考;二是指导学生作逆向思维训练,由抽象到形象,由一般到具体的思考。通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培养创新精神。

    2、 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究的思维活动,通过探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地理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训练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以因推果,以果推因。

    3、 想象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源于对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要引导学生在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中,形成丰富的地理直观信息,并在综合分析、判断中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四、 注入探究性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可见,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应当是“向导”而不是“看守”。因此,探究性教学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既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在集体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能力培养的需要、是强调主体的需要。合作学习可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能从台前走到幕后,从知识的施与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的导演者、学生行为的辅导者。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结果不再是教学追求得唯一目标,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集体游戏或是其他形式,都追求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追求使学习的过程更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追求使学生的人格、个性和彼此的差异性有更充分的体现;追求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向教材学习、向老师请教,还有更多的机会向同学学习或向社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