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网络综合布线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
1983年贝尔实验室最初提出“综合布线”的设计思想,上个世纪90年代综合布线技术引入我国,随着综合布线技术在我国网络工程和楼宇建筑中的迅猛发展,综合布线技术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综合布线技术逐步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工程技术、智能化楼宇建筑等专业的课程体系。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学科的基础专业课,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涉及电子电路学、物理学基础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同时还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涉及的理论知识多、实践环节多,动手能力要求高,教师讲授、学生学习都有些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是课程学期安排。由于网络综合布线是整个网络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涉及的学科知识比较多,因此建议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左右,在学生已经学完物理学、机械基础和电子电路基础之后。另外,该门课程中如果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一个网络综合布线图的话,笔者强烈建议在此之前开设工程制图和AutoCAD课程,这样学生才能设计和读懂一些基本的图纸。
其次,是授课内容的问题。在理论教学环节中,许多教师泛泛而讲,没能把握重要的和关键的理论知识。比如双绞线参数的讲解,仅仅告诉学生有关参数的规定是不行的,而应该结合电学物理学基础,讲解参数的由来和设定的原因,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重视相关国家标准的介绍。我国现阶段综合布线国家标准包含两个规范,分别为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和GB50312-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这两个国标是综合布线设计、施工和验收的重要标准,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时,这两个标准是经常使用的。所以,从长远考虑,教师要重视标准的介绍,对相关的内容最好安排一定的课时讲解。整个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不仅仅包括工科技术的内容,还包括工程管理的科学内容,很多教师常常忽略这点。而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项目最终成功与否,除了跟设计、施工技术有关系外,跟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甚至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讲授工科技术内容的同时,多向学生渗透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结合工程管理的实际案例教学则效果更佳。还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发展迅速,对一些前沿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介绍,也应该及时地纳入教学大纲中。
再次,授课方法的建议。对于该课程的实践环节,有些院校不够重视,实践课和实习课很少,并且没有相应的实验要求。这就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差,甚至与一些综合布线中的常用设备只知道名字,对基础操作和使用一无所知,影响了其将来的工作和就业。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一些基础的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掌握基础操作和一些常用设备的使用;最好能够安排学生参加实地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对综合布线工程项目的整体设计、施工和验收,以及相应的工程管理有一个总体把握。“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的锻炼,学生才能够具有更深刻掌握知识和提高的能力。在平时课堂上,教师除了通过语言结合幻灯片讲授之外,最好结合一些实物,动手操作演示,比如,RJ-45网线的制作。实验课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在旁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另外,教师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分组协作、互相沟通的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大有裨益。
最后,有些中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全国网络综合布线技能大赛的成绩,抽出全校的人力物力去培养和锻炼几个参赛选手,这样虽然有时可以获得较好的名次,但对于学生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而且这种脱离实践和就业情况去搞竞赛,恐怕只能培养比赛选手,而不是造就真正企业需要的人才。很多中高职院校的老师就反应了这点,有些比赛获奖的选手企业并不认可,就业情况不是很好。很多企业并不看重学生参加这种技能比赛的成绩。企业真正需要的是那种能够扎实工作,操作规范,懂得合作,能长期不懈努力的人才。
综上,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改革的核心。笔者针对目前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期望能够对有关课程教学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公儒.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实训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
一、在体育课堂中运用目标式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的角色,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目标式教学主张通过游戏、竞赛、体验等教学方法,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在体育中体验到乐趣,最终形成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在体育课堂中实施目标式教学的策略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偏弱、运动能力不强,不愿意参与到体育课堂活动当中。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课堂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目标式教学模式时,可以关注以下提到的策略和意见。
1.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是实施目标式教学的基础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是目标式教学的基础条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兴趣,才会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的活动当中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合理设计教学计划。让全体初中生不会因为自身条件完成不了教学计划而产生退却心理,鼓励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
例如,在体育课程《足球训练脚内侧踢、接球》。课程教学目标是掌握足球正确的踢接动作,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学生由于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的不同,出现足球技术的分层化水平。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学生足球技术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课程设计分为基础练习、跑动训练等方式,不设置统一的达标要求。足球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练习原地传接球,具有一定技术的学生跑动传接球。通过这样的合理设计教学课程,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最终爱上足球运动。
2.课堂教学实践是实施目标式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实践是在体育课堂中运用目标式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目标式教法,需要关注的方面是,在教学中时刻注意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实践,以教学目标串联整个教学活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目标式教学模式,其课堂教学实践主要分为教学目标展示、示范引导训练、目标达标测试等步骤。
例如,在体育课程《乒乓球――熟悉球性》时。课程教学目标是学习乒乓球基本握拍方式,掌握乒乓球技术。教师在教学开始时,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进行示范训练,讲解乒乓球基本握拍方式。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游戏、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乒乓球练习训练当中。最后安排学生经过训练后,参与到教学目标测试环节。这样不仅学生掌握了乒乓球的基本技巧,同时培养了练习乒乓球的兴趣,高质量的完成了乒乓球教学目标。
3.课后总结是实施目标式教学的发展动力
教师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时,需要注重课后总结教学效果。教师在通过观察、检测、测试等手段及时掌握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总结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经过体育课堂课后总结,根据学生的个人反馈,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的促进目标式教学的开展,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体育课程《往返跑》时,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展时,要求学生进行多次往返跑训练,注重转身时的速度,以提高往返跑成绩。在课后,教师根据初中生的成绩,有针对性的调查不同成绩段的学生,总结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总结,教师意识到教学时忽视了学生身高、步伐大小的因素,没有根据步伐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步数。经过总结,教师在下次课程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步伐大小采用相应的步数,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成绩。
目标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的要求,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教学实践方法,鼓励全体学生平等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目标式教学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收获健康,最终引导学生爱上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新华.《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5(11):75-76.
[2]唐堪连.《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19(21):64-66.
1.1教学理念方面
1.1.1“健康第一”理念
在指导思想上从纯粹强调增强体质向突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转变。
1.1.2“终身体育”思想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体育改革要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理念,强调体育课程教学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
1.2课程目标方面
新体育教学课程目标打破了旧目标“单一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它要求体育教学要“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2]
1.3课程结构与内容方面
改革后的体育课程教学强调课时比例适当课程内容方面,体现了从旧的“单一化”、“统一化”向“多样化”和“弹性化”转变。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被拓宽,同时不再对课程内容范围、考试项目、评分标准等做出具体规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了灵活性[3]。
1.4教学方式方面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教学策略将由重动作技能的传授向重学生体育能力培养转变,关注师生的互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
1.5评价方法方面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暗箱操作的过程,衡量教学效果和教教学探索JIAOXUETANSUO学目标实现程度的手段就是进行评价[5]。新课程标准强调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往课程评价的“单一性”得到改变。新的评价体系及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强调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态度及心理的评价[6]。
2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瓶颈
2.1旧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体现,但旧的教育理念仍然根深蒂固,教学过程中“学科中心论”和“知识本位教育观”的旧观念仍然没有摒除。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使体育课变成了运动训练课;教学内容上,过分侧重于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讲解。这样的教育理观念必然带来“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讲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形式,最终导致无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坚持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体育课程教学将难以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
2.2教学内容仍显单一
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一些竞技运动项目仍充当着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仍然体现竞技化特点,至于针对运动项目特点,采取各种练习方法和开展游戏教学的教学内容的课时很少,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不太注重学生的性别、情感、兴趣和水平,这就出现了学生没兴趣,教师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2.3教学方法改革幅度不大
目前,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幅度不大,仍然以传统授课形式为主,课程设置仍然沿用新授课、复习课、考核课的简单划分。教法上以讲解示范体育动作和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为主,使球类这样带有游戏性质的项目,也变成了“一丝不苟”的技术课;长期沿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的技术系统教学,忽视了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以及独立锻炼能力方面的培养,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需要,与终身体育脱节。
2.4评价方法不科学
一直以来,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都是围绕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进行,评价方法以技术评定和成绩达标为主。面对体育新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的重大变化,体育教师在实施课程评价时往往感到茫然。虽然针对教学评价的采取了种种新的实践,但依然在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方面没有出现明显的效果。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仍然忽视学生的兴趣、习惯、意志品质、自学能力。这样我国体育课程教学在评价体系上落后与改革就突显出来。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对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构想
3.1更新原有教育课程观念,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的价值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7]。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来,最多只是体现了体育课程增进身体健康的价值,追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旧的教育观念没有随着课程改革而改革。因此,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展开,彻底改变现存的不适应时展的旧观念,牢牢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化教学倾向;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观念的培养。3.2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征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处理好健身性、运动文化传递性和娱乐性的关系,必须突破以竞技运动内容为主的课程内容体系,健身性、娱乐性、时代性强的体育素材选人体育课程里,增加社会普及率高、实用性大、健身性强。另一方面,要对传统的体育教育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删减重复和陈旧的知识,增加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使教师了解专业前沿的学术动态,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和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
3.3优化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现多元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体育课程教学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应该采取理论传教课、实践练习课、学生活动课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并有机结合宣传诱导法、心理咨询法、自我锻炼法等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式。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用在示范和讲解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完善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侧重学态度和情感的评价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社会的适应能力指的是人们对变化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各类动态条件的改变所产生的适应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其属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体系,就需要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那么,体育教学就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体育教学同一般课程教学相比,也存在自身特有的性质,具备十分关键的功能。以当前教学情况看来,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作用,很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社会发展存在矛盾,所以,假如可以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就可以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扎实基础,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以下简要针对高职体育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一、在高职体育教学期间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意义
(一)社会适应能力是发展经济的基础要求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其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场所。同样,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保障。高职院校重于强调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符合企业、行业的需求,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在高职体育教学期间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以后的成长都产生积极影响。
(二)社会适应能力是高职教学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高职教学来讲,培养学生的适应才能是其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人才的全面成长与教育存在密切关联,教育的本质也在于为社会、企业培养多个种类的人才。社会的适应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的基础需求,同时也是促进人才发展的关键方面,是一个人作为个体在社会内求生存、发展的主要保障。所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才能使教学的关键任务之一。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人才的目标需要同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才能,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需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予以关注。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教学就应紧密围绕该内容进行讲解。当学生步入校园以后,应深入了解自身专业的发展方向及有关内容。高职院校内的体育教学应依据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定,全面发挥体育教育的优点,结合不同专业的实践特征,对学生身体及个人素养进行锻炼,确保学生可以更好的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所以,由人才培养的层面上来看,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教学具有其特有的长处。
(三)体育课程教学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对于社会实践能力来讲,其是需要一个人长时间的正确练习养成的,通过教育的方法有方向性的培养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人同动物的关键区别之一。而体育课程教学是一项关键的教学行为,对养成学生的适应能力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体育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凝聚力。而对于企业来讲,团队合作能力及凝聚力是保证其工作质量及效率的重要基础。在高职院校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起家,很多教学活动都是以集体、团队的形式开展的,特别是部分竞技类的项目,更需要集体中个人的高效配合。所以,作为高职体育教师,就需要转变自身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本领。
二、在高职体育教学期间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方法
(一)与学生的专业特征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
对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来讲,其内容需要使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将学生喜爱、可以影响学生长期成长、有意义的教学项目引入教学内容中,从而使高职体育教学内容与时展相吻合。另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内容还需要同学生以后的职业相适应,争取达到学生的身体成长与学生的职业提高相同步。在课程教学中多安排一些适应性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项目内容。例如:如果学生以后要从事文职类工作,则多安排一些舒展运动、跳跃运动,帮助学生锻炼肩部、腰部,如果学生以后要从事技工类职业,则多安排一些跑步类项目,帮助学生锻炼整体身体能力。同时,在教学模式方面也需要进行改进与突破,将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摒弃,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联系,为以后的成长夯实基础。
(二)在体育教学内容中为学生创建微缩的社会情境,增强学生的社会观念
对于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来讲,其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特有的作用,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馆,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体育课程内容时,可以将课堂打造成一个微缩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互相可以是合作者,同时也可以是竞争对手。另外,在体育竞技类课程中,还可以利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完成自身在环境有的任务。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与外部社会相接轨,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进行应用,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为以后学生们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三)对学生的意志进行锻炼,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进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来讲,其可以利用锻炼学生的生理及心理来对学生的意志进行锻炼。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就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坚韧、吃苦耐劳、不怕苦难的优良品质。利用体育竞技,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欢乐与失败的苦涩,进而全面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还需要注重教学技巧,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来讲,其对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就需要不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勇于进行创新,大胆尝试,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红胤.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3).
1.1必要性
高校体育课程包括体育理论课与体育技术课两类。理论课程有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体育技术课程一般有篮球、田径、排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体操等。理论课程需要足够的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技术课程有时会受到场地、时间甚至天气的影响,但是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参加体育技术课的训练和比赛。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往往面临排课难(理论教学的教室和技术课程的场地有限)、上课难(上完技术课的学生疲劳),管理难(参赛、训练缺课频繁)等问题,影响着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可行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计算机、iPad、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利用网络传播和获取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就教育而言,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日益完善,MOOC、微课、翻转课堂、名师空间课堂等网络教学技术也不再陌生和遥远。网络教学是传统教学的补充,体育课程网络教学具有优越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自主性,可以拓展教学时空,有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学训矛盾”难以避免的情况下异步学习。
2高校体育课程网络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过程
2.1改革思路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结合体育课程教学要求和网络教学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和自主等特性,鼓励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等自主建构数字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以方便体育专业大学生根据自身作息时间和学习地点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掌握最新体育理论、体育科研动态为目的。利用网络手段拓展教学时空,鼓励学生通过课程网站与老师、同学交互讨论课程重点、难点,既促进了师生、生生交流,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2.2改革过程
基于校园网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体育网络课程,通过将主讲教师授课内容以多媒体形式到课程网站,采取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互补、课内课外互动、线上线下互助等形式进行课程教学和课后辅导答疑,给体育专业学生因为参加比赛、训练而缺课的补充学习的机会[2]。同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竞赛推动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学改革,通过数字化资源建设项目(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名师空间课堂等)立项资助推进体育课程网络教学改革,把体育专业学生网络学习记录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
3湖南理工学院体育课程网络教学成果与经验
3.1建设课程教学网站
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网络教学始于2006年,根据体育课程的特点,组建教学团队,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网站。目前已经建成《大学体育》、《学校体育》、《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4门湖南省精品课程,立项1门湖南省名师空间课堂《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已经建成《田径》、《排球》、《篮球》、《体操》等8门校级精品课程和《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学校体育》、《运动生理学》、《体育经济学》等4门网络课程。近两年又立项《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体育保健学》校级视频公开课。体育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并提供参考资料、在线测试等栏目,有效解决了“学训矛盾”问题,方便了学生课外时间在宿舍、教室或假期回到家中自主学习。
3.2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根据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和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按照教学进度安排,编写电子教材和教案,开发多媒体课件,收集辅导资料,摄制教学录像,同步上传到课程网站供学生随时学习。利用asp动态网页制作技术,设计试题、习题在线数据库,方便学生在线测试、练习和及时反馈结果。根据网络资源的总体结构设计,通过网页制作软件,按照脚本将收集、制作好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试题习题等制作课程网站,并不断调试、修改,用于教学实践。例如《学校体育》、《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等利用课程网站将主讲教师通过及时更新课程网站,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部分学生因为参加比赛、训练等原因未能按时上课,可以利用课程网站补习。
3.3推广网络教学成果
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在完善自身的同时积极向外推广。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竞赛,目前已经获得教育部多媒体课件大赛2项,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1人,湖南省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湖南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竞赛一等奖1人,湖南理工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3人,湖南理工学院“优秀网络课程”15门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网络教学成果得到广大同行的认可。
3.4鼓励网络教学研究
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在实施网络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湖南省体育局课题3项、湖南理工学院教研教改课题8项,在研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指导完成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型实验计划项目2项、校级10项。从事网络教学的体育教师公开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开展教学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改革,已经形成一种教学研究来自教学实践、教学成果与经验指导教学改革的良性循环。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