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提高逻辑表达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提升 表达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多层次、多领域的接触越来越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成为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新课程改革以后,教育教学要求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初中语文课程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提高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表达时往往存在着心理障碍,对语言表达有一种恐惧的心理,担心自己表达有误会被老师和同学嘲笑。长此以往,这样的心理会限制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的心理。首先,教师在课下要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帮助学生战胜心理困扰,勇敢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备基础;其次,教会学生一些减小心理压力的方法,比如每次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之前进行心理暗示,鼓励自己,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更轻松自如地进行表达。
二、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锻炼表达能力,加强口语训练是其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首先,运用口语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明确提出了加强口语训练这一课程,因此教师要抓住训练课程,做好课程的备案,对于课程的每个细节认真设计,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通过口语交流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其次,加强阅读教学。即让学生通过朗诵来开展教学,学生的语感能够在一定的阅读中培养出来,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帮助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来激励学生,让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三、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及时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第一,教师不能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是听取学生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锻炼其表达能力;第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新颖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重新组织其表达能力。当遇到回答比较出人意料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为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锻炼自己表达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提升其表达能力。
四、强化学生的表达思维训练
表达能力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人们的表达过程中,深厚丰富的知识文化底蕴是不可缺少的,逻辑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表达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流时,表达意思、观点、思维、意愿等的综合能力,而逻辑主要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思维的规律性或规则等。但是,适当合理体现的表达能力与得心应手的逻辑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的表达能力是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日常的生活中慢慢沉淀积累的。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以培养提高学生正确的思维逻辑方式和思维逻辑能力为基础,继而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光有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实际训练。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们的特点,来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训练活动,让学生们进行实际的训练。通过实际的场所境遇中的训练,帮助、提升他们的表达,以及在面对突如其来交流问答时,如何应对的能力等。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所以各位一线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家惠 试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说” 应用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为了使课堂教学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程序顺利地进行下去,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剥夺了大多数学生说的机会。即使是提问,教师也喜欢特别关照那些“优等生”。在他们看来,“说”是语文课堂的专利,而在数学课堂上,“说”是微不足道的。但事实证明,即使是在数学课堂上,“说”的训练也是不能忽视的。“说”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都是很有益处的,是值得我们所有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1 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1.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拓,有疑才会去探索。要将质疑深入引入课堂。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敢疑、敢问,积极地参与到认知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敢于质疑。如果课堂的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就容易对教师产生恐惧而不敢提出问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1.2 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方法的教学往往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因为“教”是为了“不教”。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要让学生敢问、乐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2 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多
2.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2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
2.3 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2.4 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
3 如何加强“说”的训练班
3.1 注意学生答语的完整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说。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2 鼓励学生说出其思考过程来。在学生做完一道题后,我们不能只停留于其得出的答案是否正确上,而是鼓励他们说出其思考过程来,这样对全班同学的学习也能起到指导作用。
3.3 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因为数学教学就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应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这样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表达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来临,各个教学阶段的要求也都有了质的变化,其中小学数学的教学,就明确要求数学教师能够有意识的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将枯燥复杂并具有一定逻辑性的话语用更加准确简单的话语重述出来。而由于传统教学的时间过长,目前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依然停留在一个死记硬背数学概念的模式,忽视了数学语言潜在的巨大魅力,不知如何简便的表达数学理论知识,所以广大数学教师在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会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自主表达数学语言。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细致的说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一、数学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重视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让学生开口说话即可,如果只是一味的将书中的数学概念重现出来,那样根本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能够用不同的语言翻译课本中的原始概念。譬如“十五分钟”这个时间概念,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用“一刻钟”来表达,这既告诉了学生单位换算之间的道理,也会使得学生懂得更多的表达方式。接下来将具体说明这种表达能力带来的好处。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首先,学生在不断的重述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明白数学概念,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后来的课程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其次,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组织数学语言,这也会间接提高小学生自主探索的思维能力,这正好也响应了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枯燥的数学概念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将教学内容告知学生,然后学生就是纯粹的死记硬背各种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再机械的用于课后习题中,这样往往使得所学的内容成为阶段性的,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的干干净净,所以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善于将枯燥的数学内容用更加简单的话语表述出来,然后教导学生也要善于用这种做法,才能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习积极性
众多数学教师都深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正好能够起到这样的效果,在不断的“翻译”数学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由于满足感和无限的求知欲望继而对数学学习更加的感兴趣。总的来说,数学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由于对新奇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求知欲望也是极其浓厚的,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敢于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数学中的概念、公式和性质定理。
(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求知探索的关键因素,而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开始阶段,正是处于好奇心强烈的年龄阶段,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的探索数学数学内容。总而言之,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容易对事物产生好奇心,而如何诱发小学生将这种好奇心应用到数学能力的表达上就成为了数学教师的头等大事。例如在讲“人民币”时,可以在课堂创设模拟超市的情境,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主动使用学到的人民币知识进行商品交易。
(三)鼓励为主,螺旋上升
小学生的心灵是极为淳朴的,如果教学态度太过严厉可能会使得小学低年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的鼓励学生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采取一种引导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态度对待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且在学生进行了大胆的数学表达之后,教师要经常予以咱养性的鼓励,即使回答有误,也要站在敢说就是进步的角度予以表扬,然后再委婉的指出哪里说的不够准确,这样将会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述课本上的内容,在不断碰壁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概念的性质和内容,把握好数学学习的精髓。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而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通过“为什么”来找到不同的表述方式来“帮助”老师找到答案。数学语言是一门特殊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将会使得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的感兴趣。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周小梅.论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11(23)
【关键词】说数学;语言;思维;学习能力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创设良好的“说”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尽快具备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说数学非常重要。“数学不止是会写,还要会说,会回答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呢?
1.课堂宽松民主,让学生敢说 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不会说,而是怕说错,不敢说。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教师要尽可能容忍学生的“胡说”,甚至鼓励学生尝试错误,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理解学生,特别要表扬敢于发言的学生。让学生有足够表现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和机会,促使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说数学”能力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萌发、显现,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创设良好的“说”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为学生创设情景,消除学生对“说”的压力,鼓励他们想说敢说。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分别提出不同“说”的要求,让他们能有“说”的机会。对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的问题,并让他们不时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要多给他们“说”的机会,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好玩、好胜,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说的兴趣,设计游戏,如开火车、夺红旗等等比赛。还可以让学生看图编应用题,看谁编的又快又好。同桌先比,男女生对抗。组织范围的扩大,学生热情高涨,充分调动说的积极性。有了这样的宽松环境,学生才会对自己的学习有自信,才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2.课堂情境有趣,让学生想说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针对每课不同的内容编排了不同的游戏、故事、操作活动来创设语言情景,借以提高学生说话的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书本提供的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动作化、情景化,如在讲锐角和钝角时,请学生用肢体表示出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全身心地置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让学生产生迫切想表达内心思想的欲望,自然地流露,主动地参与到说的过程中去。教师在组织比赛时,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3.用准数学语言,让学生会说 数学语言区别于普通日常语言,它具有极强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它的作用更主要是分析、抽象、概括。因此,数学课上的“说话教学”就应区别于一般的“口语交际”训练。
3.1 教师语言要规范。 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也较强,表达也较准确、清楚、简练。做到准确、精炼,思路清楚,叙述有条不紊。不要把不规范或不科学的语言带进课堂,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3.2 讲算理,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必须加强算理教学。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说理,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有很多问题,如做计算题时,教师出示题目后要引导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说出算理和依据。教学时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把学生想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对数学性质、概念、算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3.3 讲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应用题教学应重点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如果学生敢于大声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那么就具备了某一程度的分析能力,才有可能达到思维的灵活性。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找得又快又准确。再要求能看问题说条件,看条件说问题,从中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最后是变换题型,不断强化,使学生对“形变而质不变”的应用题有了新的认识。
3.4 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语言是数学学科特有的语言系统,它是由文字、公式、符号、图表等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具有抽象、简洁、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特别是有些定义、法则、概念往往一字之差而意义相差千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词语的意思,准确把握。如“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什么要用“添上”或者“去掉”而不用“加上”或者“减去”0呢?为什么说“12是倍数、3是约数”这种说法不对?分数性质中的“0除外”,等都要求学生举出实例加深理解,并用“数学语言”表达清楚。
现在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越到高年级,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
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在课程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基础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在语文学科中有明确规定,虽然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就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许多小学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我个人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