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

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

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2-0030-05 收稿日期:2008-09-11

1994年,Oivatt和McDougall在《国际商务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该论文提及了国际商务活动中一种崭新的现象:在为数众多的国际企业中存在这样一类企业――国际新创企业。尽管上述新的研究成果对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的解释深化了我们的认识,并且这些解释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学者在某一个研究视角下把各种新国际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逻辑框架。Uppsala过程模型首开从知识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先河,将承诺和知识作为企业国际化的重要解释变量,这一点与当今国际商务研究的方向是一致的(Johanson J,Vahlne J E,2006)。而后来的学者们也只是考察了国际化知识的类型和获取方式对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影响(Richard D.Hadley,2003),还未全面分析知识管理与企业国际化过程之间的相关关系。知识管理作为一个独立于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领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在知识转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等基本问题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试图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整合各种新国际化理论的核心观点从而更好地解释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及其特征

一、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特征及其维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型企业,“自创立起就试图利用多国资源向多国销售并从中积极寻求明显竞争优势”,Oviatt和Mcdougall(1994)将这些企业称为国际新创企业。国际新创企业成立伊始就直接从事国际化经营,跨越了国内经营阶段,甚至还可能飞跃了国际化经营的较低级阶段。除此之外,国际新创企业在选择国际目标市场时会更加具有战略性从而跨越心理距离,这一点对那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利基发展的高科技中小型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国际新创企业”现象对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所认为的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的观点提出质疑,即企业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不一定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也不一定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渐进进行。换句话说,企业国际化过程不仅具有渐进性特征,还呈现出激进性特征,大量国际新创企业的涌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具有激进性特征,包括国际化过程的横向激进性和国际化过程的纵向激进性。国际化过程的横向激进性是指在地域维度上,企业并没有严格按照心理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选择国际目标市场,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心理距离较远的海外市场。国际化过程的纵向激进性包括三种最基本的情形:(1)在方式维度上,企业没有严格遵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来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方式,而是跨越了企业国际化阶段模型中的某些重要环节。比如,国际新创企业在成立时就没有经历国内经营阶段,而是以控制程度、资源投入程度和风险程度都比较高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如对外直接投资起步。(2)在职能维度上,企业并没有严格遵循从单一职能到部分职能再到全部职能的顺序将职能活动向国际市场转移,而是从一开始就将某些或全部职能转移到特定的海外市场。例如,国际新创企业成立时,就在特定国际市场投资建厂,由东道国子公司全面负责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作,使它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快速反应并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3)在业务维度上,企业在东道国所经营业务的发展也没有严格依照单一业务一相关多元化业务一非相关多元化业务的顺序进行,而可能在东道国直接经营与母国相关或者非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有四种基本形式,即地域激进性、方式激进性、职能激进性和业务激进性。国际新创企业在心理距离、国际市场进入方式、职能活动以及业务方面的跨度越大,则表示该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越显著。

二、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的解释

尽管新兴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大量涌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旧理论如uppsala过程模型的灭亡,因为其理论基础――知识管理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不断发展,从而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修正以更好地解释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本文认为,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从成立之初就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和有效率地获取、创造、转化、转移、共享和应用知识从而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以实现跨国价值创造的过程,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和跨国价值创造就体现在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理解并实施这一过程。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模式是其所积累和控制的国际化相关知识的函数。本文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融合新兴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尝试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作出解释。

首先,知识管理发展与企业国际化扩张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异步性是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表现出激进性特征的根本原因。知识管理发展与企业国际化扩张具有相对独立性,知识管理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得到发展,由于知识发展决定企业国际化过程行为,当知识的跨越式发展所产生的大量新知识和更强的知识管理能力运用于企业国际化实践时,就可能导致企业国际化过程体现出激进性特征。知识管理发展与企业国际化拓展并不总是同步的。知识管理发展的速度时而超前于企业国际化拓展的速度,时而落后于企业国际化拓展的速度。由于企业不仅可以从自身的国际化行为中获得新的知识并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知识管理能力,而且还可以从外部环境中获得大量国际化知识,因此,当知识管理发展的速度要快于企业国际化拓展的速度时。就可能导致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的出现。

其次,外部环境中大量显性和隐性国际化知识的存在是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呈现出激进性特征的客观原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国际化经营经历了一个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比较典型的阶段,即初始发展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全球竞争阶段。在初始发展阶段,由于很少或者没有外部知识,所以传统国际化模型特别强调企业自身国际化行为对经验知识的积

累。企业经验知识积累与企业国际化进程螺旋上升,导致企业国际过程呈现出渐进性的特点。高速发展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者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这意味着跨国公司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营所需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新创企业恰恰就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企业没有国内经营的历史而又需要大量国际化知识,因此存在于国际化关系网络中的大量显性和隐性国际化知识使国际新创企业的创立和激进发展成为可能。

最后,企业可控制知识资源的剧增和知识管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是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具有激进性特征的主观原因。在当前动态复杂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结局不再仅仅取决于企业所实际占有知识资源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它可控制运用知识资源的多寡。由于国际新创企业诞生时外部环境中就已经存在大量的国际化知识,企业家通过与其他企业积极发展信任和合作的国际关系网络,使得企业可控制和利用知识的剧增,从而促使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具有激进性特征。知识管理能力具体包括知识获取、创造、转化、转移和应用五个方面的能力。当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时,必定会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适当的国际化模式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优势来实现价值的跨国创造。可见,知识管理能力,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迅速提高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知识类型与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特征之间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主要探讨了知识获取的途径和基于组织学习理论的知识类型与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特征的关系。目前,关于知识和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关系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并且研究深度也不够,所以我们认为还有必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知识管理过程的角度来整合各种新国际化理论的核心观点从而更好地解释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特征,使得我们对企业国际化的本质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按照知识存在主体的层次性,尝试对企业家的个体知识、企业的组织知识和组织间(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并提出一些理论命题,希望能够为日后的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一)个体知识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的关系

国际新创企业的一个最大特征是其拥有怀着国际视野、勇于向国际市场进军并具有丰富国际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家个体知识,特别是个体隐性知识或者说企业家精神对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将产生重大影响。个体隐性知识是指只能“意会”的个人技能、信念和处世态度等(耿新、彭留英,2004)。企业家的个体隐性知识强调的是企业家在多国市场上能够发现、识别和把握住那些能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行业的机会。企业家个体隐性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体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之中。企业家的认知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自身未来国际化知识积累的速度和规模,企业家的知识面(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差异决定其对市场的敏感度和把握市场机会的差异。企业家的敏感度是指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企业家的认知能力越强,越能够嗅到国际市场上存在的商机及其潜在价值的大小,越倾向于选择激进性显著的国际化道路。第二,知识整合能力。企业家的知识就是关于从哪里以及如何获得知识资源的抽象知识,是一种能够看到专门性知识的价值和潜在的机会,并知道如何整合和利用专门性知识来创造财富的能力。知识的拥有是被动的,为了创造跨国价值而进行的知识整合则是前瞻性的。知识整合的方式就是商业模式,它相当于中介结构,从而把知识领域和经济领域连接起来。企业的商业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知识创新是否能产生商业价值及价值空间的大小。当企业家的知识整合能力越强,越能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整合起来并通过恰当商业模式将其很好利用从而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因此越倾向于走激进性强的国际化道路。第三,国际创业倾向。国际创业倾向是指企业家在国际市场上为顾客创造卓越的价值和实现企业国际化成长而通过建立知识联盟和某种社会嵌入性的途径从国际经营环境中获取知识并不断创新知识的倾向。企业家的国际创业倾向越强,越有可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为其创造更多的让渡价值,越有可能掌握有关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营环境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越有利于产生新观点及采纳新方法,越有可能从国际关系网络中不断获得足够的有形或无形资源,越有可能以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合理配置资源,因此,越倾向于采取激进的国际化行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企业家个体知识的各个维度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下命题:Hla)企业家的认知能力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Hlb)企业家的知识整合能力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Hlc)企业家的国际创业倾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

(二)组织知识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的关系

企业的组织知识包括组织层次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织显性知识有两层含义:一是非人格化的组织规章、制度、流程和技术等,二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显性知识;组织隐性知识也有两层含义:一是群体协作能力和组织的心智模式、价值观和共同愿景,二是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隐性知识如难以表述的技能、诀窍、经验等。第一,组织知识愿景。知识愿景定义了企业应该在哪些领域获取、共享和创新什么类型的知识,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为了使知识管理流程动态、持续、高效地进行,企业需要确定自己的知识愿景,用知识愿景统一、协调组织的知识流程活动。制定明确清晰的企业知识愿景,可以使企业超越现有的产品、部门、组织、市场和地域界限,实现连续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从而推动国际新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第二。组织知识管理流程。从知识管理流程的构成上看,虽然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但基本认同知识管理由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创新等环节构成。知识管理流程的高效性不仅体现在各个环节上,而且还体现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方面。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流程的高效性包括要素高效性和整体高效性。当企业具有较佳的知识管理流程即实现了目标、技术、人员的动态均衡,其倾向于选择激进式的国际化道路。第三,组织国际化知识。Eriksson(1997)等学者对企业在关系网络嵌入背景下不同经验知识水平的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差异进行的研究,创造性地将企业国际化所需的知识划分为国际商业知识、国际制度知识和国际化运作知识。国际商业知

识和国际制度知识主要帮助企业不断发现国际市场中的机会和风险,并帮助企业判别该市场中是否存在战略性获利空间。国际化运作知识是指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所必须具备的资源、能力和条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条件组织、管理和发展国际化经营活动的知识,包括企业国际化独特技术能力、管理运作知识经验等。这三种知识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差异。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H2a)组织知识愿景的清晰度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H2b)组织知识管理流程的效率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H2c)组织国际化知识的占有量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

(三)组织间(国际化网络)知识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的关系

在治理模式选择方面,国际新创企业通常选择网络结构这类比较松散的治理成本较小的治理模式。Deo等(2003)重点考察了知识和网络关系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企业国际化过程就是通过网络学习的过程。第一,国际化网络中的可控制知识。国际新创企业在国际化网络中的可控制知识存量由网络规模、网络成员企业的知识存量和网络关系强度共同决定。网络规模是指与本企业有联系的国外潜在合作伙伴的数量。网络关系强度是对投入的时间、情感密度、亲密性和相互服务的综合反映。建立较强关系的双方通常着眼于长远利益;而关系较弱的双方则倾向于价值对等的交易关系。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网络成员企业的知识存量的增加,通过跟网络成员发展信任、合作和互惠的紧密关系,企业可控制知识的存量必然会大增,从而能加快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速度。Alexander N等人(1997)研究了社会资本在高技术企业国际成长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企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增加了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可用资源,有助于企业的跨国成长。第二,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转移能力。通过跟国际化网络中的成员企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实施适当的激励措施、增加互派人员交流的频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共享各自的知识,实现知识在国际化网络中的快速高效转移。提高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转移能力和效率的直接目的是使企业获取和占有外部知识资源并为新的知识创新打下基础,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的激进性发展。第三,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创新能力。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1991)提出的经典知识转化模型SECI(SECI是知识转化4个阶段英文名称首字母的大写组合)描述了在一个组织内部单一层次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相转化从而实现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是过程耦合的,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知识价值的实现和知识的创造,即知识创新。而在国际化网络中,不同组织间存在多层次知识转化,包括组织间的个体层面的知识转化、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化、组织层面的知识转化,只要每个层次的知识转化都能顺利进行,企业就可以获得和产生许多新知识,这就意味着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协同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够沿着一条异于传统的循序渐进的国际化阶段模式来进行国际化。

以上关于组织间(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特征之间关系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命题:H3a)国际化网络中的可控制知识存量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H3b)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效率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H3c)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创新能力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激进性特征正相关。

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创新; 发展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和基本特征

1.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电力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电力需求、电力生产、电力销售和电力建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原有体制下形成的某些管理套路和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创新电力企业现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1管理创新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互联网为人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便捷通道,其带来的电子商务模式以及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都将我们固有的企业管理模式远远的甩在了身后,使我们必须在管理上进行创新,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发展。

1.2管理创新是企业全面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要求必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等。在当前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供电企业只有加大经营管理创新力度,转变观念,健全组织和机构,积极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才能全面推进企业的管理现代化。

1.3管理创新是供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电力行业内部竞争形势加剧,迫切要求供电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创新,及时调整策略,转变观念,提高整体素质,增强盈利能力。

1.4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管理创新,可以有力扭转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落后,缺乏竞争力的局面。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从而更合理的配置企业资源,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5管理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以管理创新为起点,引领企业各项工作,将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征。

2.1管理创新具有突破性。创新是一个“破旧”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破旧立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管理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管理创新具有挑战性。管理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管理,它要创造新的管理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是对它所取代的旧的管理方式的挑战,因此,挑战性是管理创新的基本特征。

2.3管理创新具有风险性。挑战意味着风险,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不可能一帆风顺,因而创新与风险是相伴而生的。

2.4管理创新具有实践性。创新的目的就是运用,实践就是把创造的新的管理模式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去,运用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经济发展。管理创新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坚持管理创新原则,形成适应本企业实际、具有本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

二、电力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

1.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表现在各个方面。现代管理理念中,由单纯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转向通过社会利益最大化、客户价值最大化来达到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利益的最大化。电力企业要不断转变观念,更要关注现代管理理念发展,形成自己的理念,在管理中不断创新。

2.建立管理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基础工作。

企业应建立企业管理创新责任制,增强管理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创新要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把管理创新活动纳入企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企业实际出发,组织、研究、制定管理创新的方向、目标和规划。以人为本,加强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大力培养管理创新人才。对管理创新成果给予奖励。

3.把制度创新作为管理创新的重点。

企业制度的创新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技术创新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技术水平是体现一个企业经营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保证。

5.环境创新是经营管理创新的条件。

我们必须全面总结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内部创新为重点,以积极适应形势变化为目标,努力确保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职工利益最大化相结合,为企业改革发展提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氛围。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立法”。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企业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变化。要培养企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建立诚信管理;培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建立“学习型组织”;努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

三、我国电力企业管理的现状及管理创新趋势

1.我国电力企业管理的现状。

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目前看,整体水平还不够高,缺乏深度和广度。这是由于大多数的电力企业长期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适应市场经济。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创新主体错位,造成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较弱。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的配套性不强,政府干预过多,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等。

2.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趋势。

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2.1生产方式的创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制造业能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与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人机对话实施计划与控制,可从物料资源规划发展到企业资源规划和企业流程再造。要通过网络协调设计,进行生产方式的创新。

2.2人本管理的新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既把人视为管理的主体,也把人和人际关系作为重要的管理内容,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管理者与职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加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劳功者参与管理的意识;加强管理的公正、公平、公开性,实现有序的竞争;塑造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等等。

2.3知识管理的新出现。知识管理是指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应该把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转变成可以在企业广泛共享和恰当利用的企业知识。加强知识集成和创新,产生新知识,促进知识共享,形成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良好循环。

四、管理创新已成为电力企业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为竞争提供了广阔空间,为管理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企业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提供的巨大的机遇和严峻挑战,高度重视电子化和信息化问题,努力创新企业管理。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管理创新,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开辟新的增长点。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的内容、方法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科学管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程度上,创新是目前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进入新时代,市场环境与竞争策略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提升竞争力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多变的市场需求。认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理解管理创新的途径,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许小燕.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J].经营与管理,2003,(7).

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差异;知识冲突;企业管理创新;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知识、知识差异、知识冲突概述

知识的主体是人,并且是人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认知程度成为知识。知识的构成包括数据和信息,是可以不断被创造和更新传递的,因此知识具有创新性、流动性的特点。同时,知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通常可以通过查询资料数据或参加研讨会议等方式获得,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隐性知识通常比较含蓄,属于个体的长期以来的一种修养累积,难以实现信息化。实践研究表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不能严格划分,知识是一个显性与隐性的连续体,单纯的隐性知识不能直接被量化,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等隐性知识的差异往往是与教育、生活经历、工作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个体之间的知识差异不仅表现为通过正规教育获取的知识,也表现为个体在社会、工作、与人交流合作方面所获得的知识。知识冲突表现为个体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产生一种基于知识差异而触发的知识冲突。知识冲突的结果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需要进入知识冲突的具体环节,把握其内在因素,使知识冲突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知识差异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知识差异一直都是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研究的重点问题,知识差异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知识差异可能对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可能对企业管理创新造型消极的负面影响,也有可能同时具有正面和负面的作用。

1.不同方面的知识差异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知识差异如果进行细化,那么则可分为种族、性别、年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受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等方方面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企业的管理创新都会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当个体的性别、年龄和种族方面如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队之间的交流沟通产生障碍,进一步可引发知识冲突,从而对企业管理创新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当个体在受教育程度和职业背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时,由于不同个体可以为团队和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知识选择,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质量,从而对企业管理创新产生正面的影响。

2.知识差异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关系。知识差异不是始终同等程度地影响企业管理创新,而是随着时间的改变,随着个体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知识结构的改变,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也在不断改变。表层差异在时间越延长的情况下,个体之间彼此的了解就越深,个体之间就不会因某些外在的特征来区别彼此,个体与团队之间的默契度就会得到提高,对企业管理创新的负面影响就会逐步降低。深层差异较大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队之间的工作冲突、关系冲突、过程冲突随着时间越延长,这种差异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可能更加突出,使得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绩效降低。

三、知识冲突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知识冲突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其实是知识管理和冲突管理的一个交叉领域。企业对于知识管理,比较注重知识的学习与分享、创新与传递,而对于冲突的管理研究却较少。由于知识是一种可渗透的、可相互转换的变量,因此知识冲突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也非常复杂,源于知识差异的知识冲突在企业组织中的影响也更加普遍,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1.良性的知识冲突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当个体与个体发生知识冲突时,个体之间应反思自己的看法,认真对待并分析对方的观点和意见建议,从而使知识冲突的焦点具体化,为寻求一种更好的沟通方法,双方进行客观的理性的分析讨论,这时候知识冲突就变成了一种知识分享,个体之间相互获得了知识,双方也进一步使不同意见得到反馈和引申,个体之间相互支持对方的想法或者克服自己的缺陷,形成一个企业管理创新的良性循环过程。这样,良性的知识冲突变成了个体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双方在认知程度上得到加深,从最初的知识碰撞到通过冲突转换成知识积累和整合,使差异化的知识冲突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纽带和桥梁。

2.恶性的知识冲突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知识冲突最根本的原因是个体之间知识上的差异的结果,并非利益、资源等因素造成的冲突。当知识冲突发生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不满情绪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或者由于个人性格的差异,在冲突中互不相让,双方冲突的焦点升级,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辞。恶性冲突的焦点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当问题非常重要时,个体之间不会轻易让步,冲突更加激励导致情绪失控,个体之间的依赖程度也是知识冲突的重要因素,当个体在工作中彼此独立时,恶性冲突的概率则增加许多。发生恶性冲突后,企业管理层如果不能恰当的协调解决,这种知识冲突为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进入恶性循环,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企业的管理创新。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平等、理性地对待发生知识冲突的个体,不能将冲突当成一种惯例,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将知识冲突引导到良性冲突的轨道上来。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知识差异和知识冲突的分析研究,其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结果表述如下:

1.当知识差异较小时,知识冲突对于企业管理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当知识差异较大时,知识冲突对于企业管理创新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其所起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2.当知识冲突较小时,较大的知识差异对企业管理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当知识冲突较大时,知识差异的大小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区别。3.知识差异和知识冲突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冲突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依赖于知识差异,也就是说单纯的知识差异对于企业管理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伴有知识冲突的差异对于企业管理创新更具有创新性和风险性。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汽车企业管理;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许多要素,管理活动正是把这些要素有效整合利用的过程;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科学、有效地管理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环境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管理创新是指企业的管理思维、方式和技术的变革与完善,是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用新思维和新方法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以促进企业管理的有效运营。管理创新是重要而又复杂的过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二、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我国企业当前管理创新存在的不足。(1)企业管理不够细化,企业管理中有很多漏洞、比较粗放。(2)管理组织和方法相对落后,制约着创新能力。(3)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不具备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仅仅凭经验和直觉在管理。(4)管理思想落后,企业及员工缺乏管理创新精神。(5)对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文化建设落后,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2.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因。随着知识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 ,市场变化更加迅速,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快速的反应和对知识的利用程度,企业必须进行深刻的管理创新以适应这一变化。当前,我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买方市场的出现意味着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把竞争的舞台扩大到了全世界,同时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水平要求提高,这些都要求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二是知识经济兴起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交流和创造基础上的经济。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大规模使用或消耗原料、资源和能源,把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作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与传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物质的投入不同,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的加工利用和共享。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企业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向知识经济的管理转变,要求企业进行管理的创新。

三是员工和顾客需求变化的要求。现代人越来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希望能得到企业和他人的认可,希望自己的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企业管理也要追求灵活和软化。如果还是以一种硬性的管理强制员工的行为,则不能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只有满足了员工的需求,才能促使员工真正地融入企业,更好的为企业服务。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也发生变化,顾客需要更加个性化、快捷的产品与服务,顾客满意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这些都要求企业进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以适应这些变化。

四是提升企业持久竞争力的要求。成功的企业都有着其独特核心竞争力,它们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企业的发展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对企业内部知识和资源的一种整合。这种资源整合需要卓越的管理,就是围绕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加强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价值链的重构和资源的配置,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要争取融入这一价值链,在某一个环节要做到一流水平,使自己不可替代,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和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实现管理的创新。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1.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理念的改变是最重要的,管理理念的转变,最有效的方式是创新企业文化。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员工所有的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文化创新包括以下内容:(1)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前提。(2)战略创新。企业要有一种全球视野和变革精神。(3)制度创新。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不同思想的出现。

2.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创新。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一种规定其内部权力、责任、控制和协调关系的制度,它是为实现企业既定的经营和战略目标而制定的。传统上,企业采用的组织结构通常是层级化、职能化的组织结构。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由此出现了一系列能适应不断变化外部环境的创新性的组织结构形式。现代企业向着组织结构扁平化、小型化和弹性化方向发展,从刚性组织向柔性组织管理转变。这种组织结构既可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又有助于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营销创新。随着开放和国际经济交往的深入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正在对接,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外企业竞争,而营销观念和手段的落后往往导致了市场的丧失。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改变着传统的营销方式,传统的分销商环节正在逐步弱化,生产商和客户的距离被拉近。面对这些问题和变化,必须进行营销观念和营销管理的创新和变革。通过营销创新,企业可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

4.战略管理创新。随着跨国公司的涌现,全球范围内企业间的竟争更加激烈,企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错综复杂的动态环境中,谋求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企业间要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企业必须懂得怎样把自身能力和他人的资源或能力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规划发展目标与路径,管理者要在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一组满意的战略组合,创造性地、前瞻性的找准企业发展方向。

5.企业文化创新。许多成功的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通过塑造企业价值观和行为理念,建设公司特有文化氛围,会使企业员工形成一种责任感和归属感,调动员工积极性,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文化的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倚重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仅指企业口号、标语和仪式等表层文化,更应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文化建设也是一项漫长的工程,应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全力打造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

四、知识管理创新

1.知识管理是要通过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创新和应变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结合企业情况进行创新。这可从几个方面着手:企业内部要实现知识共享,要加强对企业外部知识的利用,要建立企业自己的知识网络。企业实行知识管理能为企业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超额的经济效益,企业要重视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的特征。(1)知识管理的特征之一是具有时代性,(2)知识管理的另一个特征是知识更新的快速化,(3)知识管理的第三个特征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汽车企业如何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有效措施

第一,企业应该对知识管理实行规范化、专门化和部门化的操作。在企业对知识进行管理过程中,企业可设立专门的部门专门的员工对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使知识在企业内部能够自由快速的流通。一般而言知识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一是了解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交流情况,找出迫切需要解决的地方;二是为知识共享和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定期组织自由讨论会、交流会,让员工相互交流心得经验;三是了解企业内部信息需求状况,并请示领导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四是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网络,使得信息能够自由顺畅流通;五是定期对知识进行整理更新,保证企业内部知识库能够随时更新,还应及时收集整理员工创造的新知识、新生产工艺。

第二,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应不断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企业应建立规范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尤其是关键人才是企业知识创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实行有效的激励制度来激励优秀人才。从个人层面讲,虽个人激励计划有很多类型,但所有的计划都应该与个人的绩效挂钩,这样的优点是员工能够容易的看到他们所做的和他们所得的之间存在的关系,这样使多劳多得的现实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当然,对优秀人才的激励还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如年终分红、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计划及收益分享计划和利润分享计划等。

第三,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还应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传统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相应的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流动快,知识需要共享的特点,组织的结构问题就成为了知识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知识能更快的共享,组织应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幅度,以方便知识的上传下达。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优点还有它可以给更多的人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大家在同一个层次上进行信息的自由交流和沟通,不必为繁琐的管理层次所累。随着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建立,在企业内部会形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员工作为个体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彼此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共享,每个人都依赖彼此的能力,所以大家主动学习的动力更加强,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学习进步,并且为之奋斗不已。组织中的团队学习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企业文化中形成了良性的学习氛围,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将变得持久和强大。因此,企业应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不断改进自身的组织结构,使之能更好的适应知识管理。

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管理的变革与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管理创新,完善企业管理各项制度,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得以发展。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要想在激烈动荡的环境中谋求发展,必须及时变革,不断进步。因此,管理创新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缺少管理创新,企业难以取得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启文.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现代教企育业.2006(8)

[2]梁镇.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管理世界.1998(6)

[3]随翠霞.企业管理创新浅谈[J].安徽科技.1999(10)

[4]朱桂林.企业管理在于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0(8)

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东方管理思想 企业管理 创新 运用

一、东方管理思想的内涵与发展

东方管理思想的研究最早始于复旦大学的水教授,他认为以中国传统主导的东方管理文化注重辩证、系统和综合,因此不同于西方管理的原则与特征。东方管理学应该注重“东方文化和东方当地经济发展条件下普遍适用的管理原理和方法是什么?”这一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方管理学说的得以正式创建,成为以研究东方国家古今管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运行规律为内容的新学科。相对于西方管理学而言,它根植于东方管理文化,汇集了东方各族人民智慧,其研究范围覆盖渊源于亚洲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恒河、印度河流域和两河流域,以及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一切人类管理活动的精华。

东方管理不能认同西方管理学将管理等同于“企业管理”的看法,以体现东方管理文化本质特征的“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三为”原理为基础,形成了治国、治生、治家和治身的“四治”体系,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贵、和合、和谐的目标。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提出

经济学家熊彼特 (Joseph Alois Schumpeter)最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的概念,将创新定义为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Ray Stata首次提出了企业中的管理创新问题,明确指出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瓶颈。他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区别开来,指出在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中,管理问题比技术问题更紧迫。Farrokh Alemi所作的实证研究也同样证明,许多美国公司之所以落后是由于管理创新的问题,而管理创新是充分利用技术领先优势的必要条件。国内较早提出管理创新概念的是芮明杰和常修泽等教授.他们认为从管理要素角度可以把管理创新分为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手段工具创新,经营机制的创新(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管理模式的创新等。而这些创新则是从企业职能角度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描述。综上可见,管理创新是为了是创造一种更有效的范式,以人、物、财等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为对象,运用对资源如何进行配置以及与环境如何互动等各种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方法整合,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与东方管理思想的融合

基于以上分析,管理创新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创造良好的管理创新的条件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而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首先要管理理念创新起步。东方管理思想是我国等东方国家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我们应结合自身优点,从观点创新开始,走一条企业特色创新的道路。

1、管理理念要从以企业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深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近年来得到重视的管理思想,它无疑符合了东方管理学的“人为为人”理念,同时脱离了西方管理思想中单一以组织为管理层次的观点。人的行为受行为动机的支配,而行为动机又是受思想意识即对某类事物所产生的观念的左右。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的企业要成为创新型的企业,就必须面向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进行管理理念的变革。

2、企业的发展理念要从依赖资源能源的投入向依靠知识的创造和利用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可能继续依赖越来越稀缺的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保护的低标准上,而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减少单位产出对原材料、资本、劳动力和空间等方面的需求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在发展观念上必须转向依靠知识的创造和有效利用,即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上来。东方管理思想的延伸中产生了诸如“和谐管理“等理念,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所呼吁的主题。企业的管理创新,不仅仅要注重经济利益的作用,更要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

3 、坚持“双赢”的经营战略,不断增强核心能力。东方管理思想主张“和”,并认为事物都存在着相辅相成的特性。在新的竞争环境当中,双赢的管理创新理念逐渐取缔了单一取胜的思想,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任浩,颜世富.东水学术思想述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37~140.

[2]水,赵晓康.论东方管理文化复兴的现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3]水. 21世纪东西方管理融合与发展的趋势――当代中国东方管理科学的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