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艺美术 传统文化 中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85-01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民间工艺美术是我国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为了生活和审美的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手工方式为主创作的工艺美术品,它们既朴实无华、又特点鲜明,涵含着当地特有的民族情感和乡土气质,是反映我国各地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生动教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实用价值。在今天,这些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民间工艺美术仍在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和艺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来源于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并且大多来自于民间工艺美术艺人独特的生活艺术视角和审美理解,是民间工艺美术艺人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后,根据自身艺术经验而创作出来的,因此其作品内容独特,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方法多为家族式传承,传播范围小,保护难度大,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因此继代失传。所以尽快做好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继承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2 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广阔。各地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因为历史文化、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观点的不同,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特点各异的工艺美术作品。如织染、陶瓷、木器、剪纸、竹编、蜡染等等。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和具体体现,是中华文化中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因此,传承和发扬好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根据当地的社会和文化需要,积极开展和设置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对于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可以更好的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文化
在中职教学中,开置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可以更好的传承我国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使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得到系统性的保护和挖掘。通过工艺美术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美术实践体验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艺术文化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实的感受到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工艺美术课程,可以让学生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意境,学会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方法,掌握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技巧,使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后继有人,从而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2 加强对工艺美术的了解,激发工艺美术的学习热情
在工艺美术教学中,通过工艺美术知识的学习,并组织学生参观和欣赏当地乡土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可以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了解,更加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到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从而使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热情。
2.3 增强学生工艺美术的保护意识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实用价值已经被现代工业产品所取代。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以及过去社会对民间工艺美术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性保护,使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正处在消失的边缘。例如:竹编这种以前很普及的民间工艺美术,现在就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在从事这个古老行当,如果老艺人相继离去,这种民间工艺美术就有可能面临失传。通过民间工艺美术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民间工艺美术保护意识,增加他们参与民间工艺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4 丰富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生活比较紧张,管理也比较严格。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厌学、溜号、逃课等现象。而工艺美术教学内容新颖、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学生动手参与性强,因此,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工艺美术学习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而年青学生的思维比较敏捷,创作思维没有局限性。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非常有帮助。
2.5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艺术的主要作用是使人身心愉悦、陶冶情操,并对人的性格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工艺美术教学能让学生在感受到艺术之美,置身于艺术世界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进而塑造了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
3 中职民间工艺美术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3.1 做好民间工艺美术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
在中职学校工艺美术教学中,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实际情况来精心编写教材和设置课程。多选择当地一些具有悠久传统历史,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工艺美术和需求进行抢救性继承的工艺美术来组织进行教学。并注意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既可以熟练掌握工艺美术技能,又能够快速就业。
3.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工艺美术教学
在中职工艺美术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避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内容不要过深,少讲理论知识,多进行实践教学。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课堂氛围生活活泼。比如,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工艺美术作品创造比赛,还可以邀请民间工艺艺人来传授经验,建立民间工艺兴趣班等实施教学。
3.3 参加企业的实践活动,建立工艺美术实习基地
在工艺美术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真实了解到工艺美术的就业需求和就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后续就业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和做好准备。另外,中职学校还可以根据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就业需求,建立自身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基地中通过模拟实践的学习,掌握和具备工艺美术创作能力和技能,使中职学校工艺美术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4 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具体体现,继承好、保护好、发扬好我国民间的工艺美术是当代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勇于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积极开设工艺美术课程,培养工艺美术人才,为做好工艺美术的继承,促进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术发展的地域性差异根据运河的流经区域,苏南运河区域包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苏北运河区域包括徐州、宿迁、淮安、扬州。从目前现状来看,苏南与苏北运河沿岸的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是显而易见的,亮点基本集中在苏南地区,长江以北仅有扬州被列入。而历史上苏南苏北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水平的差距并没有今天这样明显。扬州的民间工艺美术早在汉代就已名震八方,明代扬州艺人周翥首创了以金银珠宝、翡翠玛瑙、水晶玳瑁等高档材料雕成的山水、人物、花卉、亭台、翎毛嵌于檀犁漆器上的‘漆器镶嵌’工艺;扬州漆器是清代扬州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两淮盐政‘进单’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王朝所供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种工艺漆器,其地位并不亚于当时的苏杭。
(一)区域文化、经济基础、发展理念上的差异
区域经济的发展易受区域文化中滞后因素的掣肘。近代工业的发展是苏北经济被苏南正式拉开的分水岭;而改革开放初期,对新形势、新观念接受程度上的差异,再次拉开了两地经济水平的距离,由此也影响和制约了对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理念的认知。苏北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地域性格雄豪大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讲究体面、排场、义气,但变通不够;造成经济形态一直以自然经济为主,观念相对封闭,眼界相对狭隘,竞争意识不强。表现在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上,市场推广意识不浓,缺乏吸取先进经验的魄力,创作观念陈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但缺乏一种与时俱进的眼界,这种相对落后的观念成为苏北运河区域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短板。苏南地区源远流长的吴文化,使苏南地区的人文思想中具有了非常深厚的中庸智慧和务实包容的市场竞争意识。这种开放的心态和思想带动了观念、文化等的不断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足,也形成了收藏和投资艺术品的地域传统,大大带动了该区域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由于经济基础的雄厚,苏南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呈现出重材、重艺、重品的特点,在创作理念和产品品质上与苏北差异显著。
(二)市场价值重视程度的差异
传统文化的影响,使苏北地区形成了“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的地域观念,在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上,虽然保留了传统的技法,但缺乏合乎当前需要的创新性探索,如邳州岔河镇良壁村王如坤的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和程序传统,风格淳朴,但却迟迟打不开市场,其原因既与其工期较长、产量有限有关,更重要的是,在形式、题材等方面,相比较于技艺精美、形式多样的南通蓝印花布,差距一目了然。苏南运河沿岸自明清以来,即商贾云集,新兴的市民阶层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富商大贾们附庸风雅,以竞相收藏书画、文物为能事,书画作为商品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观念和技巧的不断翻新,形成了苏南民间工艺美术精致、细腻、高品质等艺术特点,如苏州檀香扇以其高档的材质、复杂的工艺、独特的芳香一直为文人雅士华美精致的怀袖雅物。对于市场价值的重视程度是决定民间工艺美术存活与发展的关键,从二者的发展轨迹可见,苏南运河区域的适应和转换能力明显强于苏北,这与苏南深厚的区域文化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申遗成功后江苏段沿岸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思考
(一)发掘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的地域特色与功能
地域特色的塑造,在苏南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进程中已形成一定的基础,这首先取决于于苏南运河周边历史形成的坚实的经济基础,使民间工艺美术呈现出种类全、工艺精、功能多等特点。如常州木梳竹蓖,素有“宫梳名蓖”的美称,造型新巧,吃发均匀;其选材精良,多以百年老龄黄杨木或石楠为料;工艺复杂,要经过煮坯、劈齿、磨齿等二十八道工序制成。可见,民间工艺美术生存与发展必须是建立在艺术特色与实用功能兼具的基础之上,很多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当代语境下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不仅是因为当今消费者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工序冗长、功能单一、工艺粗糙等现实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民间工艺美术的准确定位
当前,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生存窘境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使在苏南运河周边区域,也同样存在,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美术逐渐销声匿迹,且传承人技艺上与前辈相差甚远,需要很长时间的淬炼。对此,除了大力加强传承人的培养之外,还应加强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准确定位。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应主动适应不同的文化生态。如历史上淮安手工业兴盛,被誉为淮安特产,有的还被列为贡品。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淮安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满足和适应漕运者、商人、官吏、士兵等的需要,当地酿酒业兴盛,由此带来了铜器制作的繁荣;由于人口流动性强,蒲草编织和木器业获得了发展,成为了当地独有的手工艺形式。明代扬州江千里制作的螺钿杯,精致细腻,广受文人雅士欢迎,有诗为赞:“螺钿妆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形神俱美真通太,假寐仍期到梦乡。”此二例虽然久远,但说明一个问题,即只有根据市场需要所生产的产品才具有生命力。这需要当今的民间工艺美术从业者们顺时而变,从地域、市场和艺术特色进行调研和定位,找出合理的对接途径,而不应盲目模仿或创新,尤其要防止特色泛化。
(三)寻找苏南苏北民间工艺美术的互补性
苏南与苏北的民间工艺美术也可借鉴南北经济结构互补的经验和方法,实行产业联动,优胜劣汰,开拓创新,共同发展。但艺术风格上的互补不是折中,而是应汲取各自优秀的创作理念,推陈出新,拓展创作思路,达到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目的。徐州新沂草桥的大柳编文化,以原材料的天然性与手工制作相配,不仅展示出材质美,也体现出了技艺美。这种具实用功能,又具形式美感、材料原生态的工艺品,既符合当前正在倡导的生态设计理念,又展现出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情感性。苏南运河区域的民间工艺美术一贯强调技艺的细腻精致和材质的精美上品,散发出一种小众情感,但自然特性相对缺乏。当今的消费人群流动性特征明显,市场需求呈多样化趋势。是否可以在创作生产中有目的地对象化,通过材料、工艺的变化,降低原本高档的工艺品成本,从而使产品具有普适性;同时,在保持技艺、材质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自然性特征,使高档消费人群感受到天然醇香,这也许能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另外,极端重工重料的价值认识不应再成为创新的圭臬,应强调应时应世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苏南民间工艺美术历来强调对于材质的追求,但在当前高档材料来源匮乏、成本快速上涨的背景下,一味追求奢华名贵的材料和繁复多变的工艺技巧已不是普遍性的市场需求;而苏北人文情感浓郁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却能唤起当前人们对田园乡土情调的向往,这种新的需求若能被有效利用,必将会成为一条合理的生存和发展途径。
(四)引入高校人文科学的研究资源
第一,引进高校研究人员与地方合作,建立江苏段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的文献资料库。江苏段运河沿岸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存量丰富,目前,除了各地已经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文化传承人之外,民间还散佚着众多的文化形式和艺人。当然,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也不能面面俱到,需要进行细致筛选和系统归纳,将那些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文化种类纳入到保护和发展的程序中来,包括文字的、影像的、图形的、声音的、观念的档案。这对于江苏段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非常必要。第二,利用高校资源,针对某些领域进行专项研究,探讨其发展的可行性和在当下的文化适应性。江苏段运河沿岸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丰富,做好文献资料库已是一件工作量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对每一种文化形式或艺术品种作专门的研究,因而就必须从各种类的特点以及在当前环境下的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立项和研究,尤其是对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如苏北的县一级区域文化应成为关注的重点。通过高校研究人员细致发掘和梳理,结合当下趋势,寻找发展对策,有助于使很多不适应当前文化语境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第三,根据市场,高校与地方联手研发新的工艺美术种类。高校的特点在于研究能力强,但市场把握方面欠缺;而地方则熟悉市场,但缺乏专门专业的研究人员。因而,完全可以利用二者的互补性进行资源的整合。当前,很多工艺美术种类因不能完满地实现“文化适应”,处于萎缩和消亡的境地,但其中亦有很多工艺美术种类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只是因为理念、材料、技术等方面的不适应所致。对此,应组织高校研究人员根据市场进行针对性研究,进行技术上的提升,材料上的取代等,从而能使诸多民间工艺美术种类获得继续生存的可能。
(五)努力锻造民间工艺美术的地域文化产业链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间工艺;美术教学
一、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高艺术教学效果
就民间艺术来说,其形成属于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形成以及发展过程中,民间艺术极易受到民间风俗习惯的深刻影响。民间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教学巧妙融合有利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展现各类民间工艺美术的价值以及作用,能更好地延续与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民间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客观了解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不断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民间工艺美术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各类创作中,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感受能力、创作能力等,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提高艺术教学效果。
2.有利于现代艺术、民间艺术二者的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科技飞速发展,各类文化不断融合,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而如何更好地保护、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已成为新时期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将现代艺术巧妙融入我国民间艺术中,可以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在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准确理解现代艺术、民间艺术二者的特点、性质,通过不同途径将民间工艺美术元素融入现代艺术中,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客观探讨民间艺术的价值以及意义,让学生充分吸收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并将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在客观呈现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能让学生设计的现代艺术作品更加新颖、独特,更具感染力。
二、艺术设计教学和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的途径
1.转变教学理念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展顺应时展的客观规律。在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美g融合过程中,艺术院校必须全方位客观分析地域发展的特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本土化[1],要以地区已有的美术资源及其特点为媒介,优化调整设计专业课程。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多角度提高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相关部门对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学习提出全新要求,如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2],借助民间工艺美术,优化创新艺术设计课程。教师要多鼓励班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民间,在生活实践中,更好地学习独特的艺术知识,通过真实体验逐渐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不断激发创作灵感,将更多创新元素融入其设计的作品中,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定期邀请民间艺术家来校演讲,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客观认识本土文化,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入挖掘本土各类民间传统文化,完善已有的艺术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具备丰富的艺术设计知识,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设计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总而言之,民间工艺美术、高校艺术设计二者的融合特别重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保护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民间艺术,以免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时,就高校而言,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民间工艺美术元素的融入可以使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展现民间工艺美术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一、民间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民间工艺美术的衰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改变了民俗文化。随着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专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民俗的生活方式逐渐走向衰退,民间美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众多民间美术类型逐斩消失。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提高了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数量,满足了市场的需求量,却使得民间艺术逐渐与民俗脱离,传统手工艺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并且没有突出民间艺术的个性。
2.西方艺术设计理念的冲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国内,以致艺术设计教学中西方文化体系占据重要位置,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忽视;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艺术设计理念,却没有挖掘传统民间美术艺术的文化内涵,所以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中缺乏民间艺术元素。
二、艺术设计教学引入民间工艺美术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的民间艺术是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深刻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观。传统的民间艺术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所以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融入民间工艺美术,不仅传承和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保护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现代艺术相结合。教师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应将民族文化为指导,探索与发掘民间艺术元素和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国艺术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展现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将现代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巧妙结合,从汲取民间艺术中的精华,借鉴传统创作方式和理念,指导生创作出独具本土化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
3.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吸取、借鉴现代艺术设计需要的元素,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创作思想,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从而完善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三、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的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展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并且应结合地域发展的特点,发挥地区的优势,立足本土化,根据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特点对设计专业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表述,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的互动,提高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可以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教学手段,实现民间工艺美术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创新。首先请进来”是指将民间艺术家请进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亲身表演、讲授民间传统技艺,并且引导学生提高对周边艺术环境的重视,从而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民间技艺。其次,“走出去”是指学生要走出校园进行民间采风,并且探寻中华民族艺术发源地及其历史,感受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体会民间工艺品的无限魅力。
四、结语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教学模式;现代手工艺;传承;技艺
一、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创新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工艺美术在当今高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保护和促进工艺美术发展,加强对工艺美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发掘、研究和应用,促进中华文化的全球推广,极具必要性。现行工艺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就是设计与实施之间脱节的问题。部分专业课教师行业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学生所学技艺不精,在技术操作上似是而非,在设计过程中也缺乏对功能、工艺、生产及市场等多方面的考虑,导致设计与执行缺乏科学的融会贯通。基于以上原因,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特意针对手工艺专业部分课程开展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活动,即采取聘用与课程内容相符的,在此行业已获得较高成就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参与教学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所聘大师必须是省级以上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所谓“民间”,是指他们的工作室具有独立性和非官方性,且具有传统手工艺的特点;所谓“工艺美术大师”,是指他们在工艺美术方面具有显著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得到了社会和官方的普遍认可。二是大师全程进课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倡导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并非是大师仅参与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或者仅做某些方面的技能演示或开展讲座,而是学校根据手工艺的教学特点,在安排本校教师授课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聘请相应大师走进课堂,与任课教师共同全程参与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实际上是一种由大师和任课教师共同指导的双师制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中采用双师制教学模式早在包豪斯就已经开始,包豪斯将工匠称为作坊大师,将艺术家称为形式大师,前者教会学生掌握工艺的方法和技巧,而后者与工匠密切合作,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独到的形式语言。在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可谓是形式大师;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可称为作坊大师,但与包豪斯作坊大师不同的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不仅有精湛的技能,还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和较高的民间艺术修养,他们不仅从技能上指导教学,还能给学生以民间艺术的启迪,使传统手工艺得以发掘、研究和有效传承。从这方面讲,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可谓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笔者在2017年大二陶瓷班的陶艺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有幸邀请到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李闻雷走进课堂。李闻雷参与课程规划,主导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多年的陶艺创作实践经验,为学生上了一门生动有趣、切实有效的模具设计课程,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实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大师与任课教师相比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创作和实践经验,但在教学方面往往少有参与,对课程环节和教学大纲的内容比较陌生,对专业理论的系统性把握也往往不足。因此,任课教师一方面要对课程的专业理论进行系统讲解,另一方面要对整个课程的进展和效果进行把握和监督。二是大师在业内已获得突出成就,不仅技能娴熟,在专业创作上也往往有着自己的独门绝技和独到认识,并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大师的教学意见,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的教学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大师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为此,笔者在与大师进行了充分沟通后,结合学校要求对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如下调整。1.突破以往教学时数,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模具设计是陶瓷设计专业解决日用陶瓷和异型陶艺快速复制成型问题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原教学计划周时为4周,周学时数为16课时,总学时数64课时。而大师进课堂教学除了任课教师照常讲授8课时专业理论和操作流程之外,要求每天除文化课之外的其余课时大师全程参与示范和指导,任课教师全程跟进教学。除文化课和部分学生的选修课程之外,本次课程的教学时数达120余课时,远远超过原课程的64课时,从教学时数上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也作了适当调整,原课程作业只要求学生翻制出石膏模具即可,而现在要求在翻制石膏模具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延伸:学习注浆成型和手工印坯成型,进一步制作出空心泥坯,并在课程结束前在本校烧制成瓷。2.扩大知识面,增加大师课堂讲座和参观学习内容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保护意义上讲,其传承主体、表现形式、文化空间以及所生成的持续的文化认同感,均需要人们加以关注并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大师精通自己的专业,对行业发展动态往往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为此,笔者特意安排了4课时的大师课堂讲座。李闻雷在黑陶创作方面深有研究,因此特意组织学生参观龙山文化博物馆、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和他的工作室,以增强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
1.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学生对大师往往怀有敬仰和崇拜心理,大师熟练地创作优秀的作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在课程情境设置上,由原来的一师授课变为双师授课;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在单一的校内学习基础上增加了参观、交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任务的布置上,由原来的简单翻模转换为大师演示并传授各种形态的翻模形式。这些改变都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心理学领域,产生兴趣表明人处于积极的动机性状态,对某种对象产生进一步了解、探索的欲求。此种欲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成绩明显提高。2.学生操作技能更加娴熟,作业难度普遍提高虽然大学专职教师对于模具设计此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不陌生,然而大学教师平日多忙于教学和科研活动,且授课内容往往不固定,所以在动手操作上具有间断性。而大师常年专注于一个行业和领域,日常操作比较频繁,所以操作通常比教师更加娴熟。李闻雷多年专注于陶艺创作与研究,在模具制作上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课期间,他认真负责,为学生演示了多种模具的制作工艺和技巧,从简单的同心圆形态到复杂的异型形态,从两片模到多片模的翻制,都一一手把手地教授,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帮助解决,使学生很快熟练掌握了各种模具的成型和制作工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往的作业以两开模具为主,现在学生大多可制作出复杂的4开模甚至5开模的模具,作业的难度明显提高,学习效果十分显著。3.知识传授更加广泛,文化传承更加有效李闻雷从事陶艺创作和研究多年,对于以黄河泥作为陶艺材料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创作方面也具有深厚的造诣。上课期间,李闻雷在传授模具设计技艺的同时,还讲述了黄河泥和黑陶制作的特点,丰富了学生对于制陶材料的认识。在参观龙山文化博物馆和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期间,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了黑陶的艺术特色、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之后,李闻雷还为学生示范了黑陶特有的正反刀雕刻技艺,学生为黑陶的艺术魅力和大师精湛的制作工艺所折服,对黑陶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对陶瓷艺术的鉴赏能力,拓宽了视野,为将来的专业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促进了黑陶文化的传承。而对李闻雷大师工作室的参观也增加了学生对于陶艺创作流程的直观认识,使学生受益匪浅。4.增进了学生对行业的了解,使部分学生明确了职业规划李闻雷在课堂讲座中先是带领学生赏析自己的作品,然后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以及目前陶艺界的发展和市场状况,结合学生对工作室的参观,大大增进了学生对于陶艺行业发展形势的了解和对民间工艺美术的认识,也使学生对于创业的艰辛和创业的成功感有了初步的认识。原来部分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充满疑虑,职业规划更是一片迷茫。自从开展大师进课堂教学活动以后,学生提高了对陶艺创作的兴趣,坚定了对陶艺专业的学习目标,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示毕业后也要坚守陶艺创作研究,并立志在此行业做出突出成就。
四、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对现代手工艺教学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也有局限性。一方面是大师的理论教学经验往往不足,初进课堂容易局限于技能的操作和示范,对大师的综合艺术才能展示形成阻碍,无法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因此,任课教师应该提前了解大师的艺术特长,并及时与大师沟通,合理安排课程的学习计划,配合大师进行授课,做好大师的助手,使大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理论得以充分展示,使民间技艺得以有效传承,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另一方面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大多聘用经费较高,多课程推广学校难以承受。因此,可以针对工艺性和技能性最强的课程安排大师进课堂,以减少学校的经费支出。
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的双师制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单一的课程内容,通过整合民间资源,借助大师的效力和影响力,传承技艺和民间艺术,使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有效取得了“1+1>2”的教学效果,在现代手工艺教学中值得借鉴和推广。在教育大变革的今天,大学的工艺美术教育既需要构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承担着继承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请大师进课堂授业解惑,使学生在继承中思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手工艺教育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工艺美术的复兴.装饰,2014(5).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