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报名难”问题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状况调查 教育部研究部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条件准入路径选择研究 广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效应研究综述 探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教育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综述 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研与分析 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与成因分析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浅谈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综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供给问题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方案公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若干思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的价值选择分析 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EB/OL].[2014-08-12]. http:///zc_6539/20130823/t20130823_1005417.s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EB/OL].[2014-08-12]. http:///wxzl/gongbao/2013-10/22/content_1811012.htm.
关键词: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亲子关系;学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05-02
城市留守儿童是指城市中父母双方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长期(一般半年以上)不能与其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近日,我院“城市留守儿童”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以吉林市区的6所初中、6所小学为样本对城市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开展专题调研。研究发现,由于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加之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心理疏导和管理,城市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应激性的不适,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和行为失范。调查人员呼吁,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包括学业、心理、价值观和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
1.学业问题。城市留守儿童存在学业焦虑、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以及学业成绩较差等问题。本次调查显示: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满意的儿童仅占13%(正常儿童为27%),不太满意的占60%,不满意的占22.1%,无所谓的占4.9%。超过半数以上的城市留守儿童最大的愿望是:“考出好成绩,让父母少担心”,“考上理想的初中(高中或大学)”,“取得好成绩,拥有更多人的爱”。有35%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会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有48%的留守儿童从不预习和复习。留守儿童中学业成绩较差和差的占39%,远高于非留守儿童24%的比例。
2.心理偏差。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心理伤害最为严重,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较大的心理偏差,主要存在焦虑、自卑、社交恐怖、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等心理问题。这种心理偏差突出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向、自卑型,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善与人沟通和交流,这类儿童占调研留守儿童总数的34.4%;另一种是暴躁、逆反型,表现为冲动、易激惹、任性、狂躁等,这类儿童占调研留守儿童总数的31.3%。另据调查,44%的留守儿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46%的留守儿童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他们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和自信心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3.价值观扭曲。父母的“缺位”使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认识、价值取向的扭曲和偏离。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缺乏理想和追求、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集体和公益活动积极性不高、缺乏爱心、讲究吃喝、穿戴名牌、随心所欲花钱等现象的比例高于一般儿童。部分父母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纪法规教育关注较少,出于愧疚心理,他们采用“物质+放任”的方式,使得留守儿童拥有的零花钱数量增加,使用自由,这样易形成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功利主义价值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恶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4.行为习惯不良。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正确指导和有效监管,缺乏判断能力的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城市不良娱乐文化和越轨行为的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次调查发现,5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不良,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结交不良朋友等。另外,17%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9%的儿童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统计,我市近三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24%为留守儿童,集中在故意伤害、抢劫、、杀人等几类案件。
二、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从根本上说,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经济转型期经济社会问题的产物。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以市场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市场经济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很多国有企业由于不适应市场的竞争机制纷纷破产或改制,国企职工大规模下岗,自谋生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不少下岗职工迫于生计,夫妻双双赴异地打工,这是城市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原因。据调查,75%的城市留守儿童父母是下岗职工,其中父母双方均无固定职业的占37%,父母一方无固定职业的占17%。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1%的城市儿童是由于父母离异而“留守”,一般由祖辈看护。父母离异再加上“留守”对儿童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在心理、学习、个性、人际和行为等各个方面,离异留守儿童都要比正常家庭同龄儿童差。
2.家庭教育缺失。城市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父母的教育和临时监护人的教育。父母异地工作,对儿童的管理时间明显不足,缺乏亲子沟通。调查中,我们发现,三分之一的父母能与孩子一周联系一次,半数以上的外出父母一个月、几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不联系。在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日常的联系方式上,打电话最为常见,亲子交流中,69%的父母会特别留意子女的学业成绩。临时监护人主要包括祖辈、亲友和保姆等。由于溺爱和骄纵,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很多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亲友多数有自己的家庭,对其监护的留守儿童多数也不能给予全面、细致的教育。保姆等其他临时监护人仅能保证留守儿童衣食和安全的基本需求,心灵的沟通和家庭教育无从谈起。
3.学校教育与社会努力的缺位。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城市留守儿童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没有注意到“城市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他们的需求、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学校很少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故留守儿童的违纪事件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他们也常常被当作“问题儿童”和“双差生”来对待。社会各界对于城市留守儿童群体也鲜有关注,相关的政策、法规落实情况不理想而且缺乏操作性。
三、解决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合力解决。
1.政府重视并加大城市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力度。政府要建立一种长效保障机制,具体需要做好几项工作:第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定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要动员全社会的支持,充分发挥媒体、志愿者、退休教师等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关爱城市留守儿童;第三,依法维护儿童权益,进一步提高执法力度,对于侵害留守儿童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第四,建立和发展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的教育环境;第五,设立专门的国家监护组织,强化政府的监护责任;第六,建立社区托管中心,填补情感教育的空白;第七,筹建社会资助基金,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会帮助保障。
2.提高父母认知水平,强化监护人责任意识。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因此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如果父母别无选择,一定要去外地工作,应尽量把孩子带到工作所在地就读,做到处理事业和关心教育子女两不误。如果条件不允许,外出的父母也要尽量与孩子加强亲子互动,做到缺位不缺职;还要与监护人、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也要尽量多地与孩子团聚,增进相互感情。此外,对委托照管孩子的监护人来说,要努力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家庭氛围。
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学校应担负起解决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责。具体做法有: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第二,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管理部门,可在校内实施“一对多”的师生监护制度,即一名教师负责几名留守学生的监护制度。第三,学校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活动,及时发现和诊治他们的心理问题,强化其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能力。第四,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与临时监护人进行及时交流,并对临时监护人进行教育和培训。最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开通博客及QQ群等网络通讯手段,保持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建立教师监管制度,监督亲子间定期保持通话联系。
4.建立、完善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区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区委会负责,联合中小学校、当地高校、有关工委、妇联、政法等部门,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如宜昌市西陵区开展“微爱传递”和“爱心妈妈”牵手行动,攀枝花市社区开展的“留守儿童之家”援助计划,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璐,李先锋.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代际冲突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08,(1):2.
[2]张永学.留守儿童教育对策——以延边州为例[J].人民论坛,2010,(36):10.
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呈现出与日腾飞的势态,人口流动现象愈演愈烈,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也带来了很多流动儿童问题,特别是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子女教育断链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够得以妥善处理,必然会影响新一代接班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那么,断链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一、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断链现象产生的原因
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迁徙,农村人口流动现象越来越频繁,流动儿童也随之产生,这是断链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究其根本,流动儿童的产生还是源自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导致城乡经济水平相差甚远,社会对于流动儿童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的教育支出不足,使得断链问题愈演愈烈。流动人口的频发,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也使得断链现象日益瞩目。
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常见的断链现象
1.学校教育出现断链
学校教育断链,是比较常见的断链现象。农民工入城,流动子女也进入城市的教育体系,但是存在明显的差异化,无论是在学习成绩还是学习氛围,无论是文化触感还是人文环境,都使得很多流动儿童难以适应。很多农民工子女入城入学难,城市学校并不能给予接纳和认同,繁琐的手续和相关证明让很多儿童不能如愿以偿地入学。很多私立学校因为昂贵的教学收费让很多农民工望而却步。因此,很多流动儿童只能就读条件比较差的学校,知识内容不能有效衔接,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也影响了教育知识的传输,学校教育断链现象较为严重。
2.家庭教育出现断链
家庭教育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迁入城市,从家庭环境到经济状况都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多家庭由于条件较差,子女也受到排斥和歧视,父母又忙于赚钱养家,疏于和孩子的交流,也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农民工由于其本身知识层次的缺陷,也影响了孩子的家庭教育。
3.社会教育出现断链
社会教育断链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教育。很多农民工迁入城市,大多居住在城市较差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差,治安乱,对孩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很多迁入城市的农民工处于社会的底层,收到不公平的待遇,也影响到了子女的成长,很多孩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戒备心强,归属感缺失,进而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影响孩子发展。
三、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断链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1.提高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与支出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城乡的教育水平,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化越来越明显。改善断链现象,提高农村教育支出很有必要,是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经济基础和重要条件,并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村教育支出,必须基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扶持,提高教育经费分配的合理性,照顾落后地区的学生教育,才能够从学校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全面提高教育水平,为教学相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巩固教育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缩小城乡教材差异化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有统一义务教育学制,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就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施以来,社会对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出现了教材版本层次不一,内容不统一的情况,甚至知识层次存在明显的偏差。缩小城乡教材差异化也是改变断链现象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知识的衔接性,更符合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和知识层次。
3.改善农村的社区环境
对于儿童而言,学习不仅仅来自于学校,更是源自于社会实际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的社区环境显然也是必要的,能够缩小城乡之间硬件的差距,为儿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善社区环境,加强网吧和游戏场所的监管,能够净化儿童生长空间,合理利用互联网环境,汲取健康的知识,为儿童的学习保驾护航。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1-0042-02\[作者简介\]韦进红(1973―),男,广西扶绥人,本科,广西崇左市扶绥县东罗镇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留守儿童指那些由于生活或经济原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外地(省)甚至国外务工,而自己被迫留在家里(家乡)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这些儿童主要靠祖父母、叔伯或其他亲戚照顾。由于直接监护人――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儿童常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以及在学习上的督促和帮助。因而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不论在心理、性格,还是在生活、学习上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家庭孩子不一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家庭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是儿童获得庇护和幸福的港湾,也是儿童成长的一个最初始又最重要的环境。如果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形中造成了这种最基本、最自然又最具影响力的家庭环境的缺失。首先是家庭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祖辈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照顾。在这种状况下,父母即使想给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浓浓的爱意却由于相隔百里、千里而不能;而留守儿童想向父母撒撒娇或者亲切地叫一声“爸爸”“妈妈”也因为地理上的隔绝而不能。这种亲情上的极度欠缺会使孩子们在心理和性格等方面出现一些不良的倾向或特征。常见的有:1.自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呵护和怜爱,与那些天天得到父母呵护关爱备至的同伴相比,自然觉得孤独、无助、自惭形秽、失落灰心,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2.顽皮、任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的教育便落在祖辈身上。祖辈对于孩子怜爱多,严苛少。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便容易形成顽皮、任性的性格,甚至逐渐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其次,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照顾,而老人由于自身文化上的局限性,以及年龄问题和身体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多集中在吃饭、穿衣及安全的教育上,谈不上对其内心世界与情感的观察与分析,以及良好习惯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不能引导孩子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学校问题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所以,学校对每一个学生(包括留守儿童)承担的责任也最大。有时,因为事务繁忙,工作头绪多,学校教师难免疏忽了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就其教育问题进行及时地交流与沟通。现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的问题,教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已经不易,根本谈不上针对留守儿童做专门的辅导或家访工作。另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还比较滞后,乡镇中心校虽已逐步具备寄宿条件,但条件差,学校教师一边承担教学还需一边承担学生的生活管理,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辅导,为他们提供更精细的教育。
(三)政府问题
从目前看,一些地方虽然针对留守儿童提出"学业有教、安全有保、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的要求,但是总体来看,依然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和财政投入,更没有实质性的措施进行管理。
(四)社会问题
由于缺少父母的有效监督管理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身体疾病的预防和及时救治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隐患。同时,当今社会存在着诸多不良社会因素留守儿童造成了极不利的影响。留守儿童有的流连于网吧,有的混迹于赌场,有的甚至跟着社会不良青少年寻衅滋事,等等。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群体是国家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容忽视。因此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应该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去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做好家庭的监护和教育工作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细胞,是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最初始、最有效的地方。家庭环境的熏陶、父母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对子女一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家长要充分估量外出务工对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对子女教育的影响。能不出去就不要出去,宁愿经济和生活困难一点。能出去一个就决不出去两个,尽力保持家庭教育及其环境的存在与完整。如果夫妻双方必须都出去打工,最好把孩子带在身边。实在不能带在身边,则务必选择既有一定文化素养又有责任心还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的叔伯兄弟或亲朋好友做监护人。其次,家长一定要与班主任、监护人和留守孩子本人多沟通、多交流,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身体和心理状况,让父母的关心、关注和爱随时都传达到孩子身上,让留守儿童在接近于完整的家庭氛围和完整的父母之爱中渡过他的童年。
(二)学校教师在校内校外都要尽到职责
学校是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机构。它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做好下面几项工作。首先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跟踪管理;二是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父母的联系和交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怀和牵挂;三是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及心理辅导小组,及时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或心理有问题的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和心理疏导;四是加强家访活动。如此,一是可以加强教师与家长及其监护人的沟通和交流,让双方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二是让儿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重视;三是可以利用老师的威信,有效震慑儿童不要轻易做出违纪的事情;五是建立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关心与温暖,重塑信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三)政府要在指导、监督、检查与考核上下工夫
首先,各级政府应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工作机构,专门研究、制定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措施,指导、监督、检查辖区学校的执行情况。其次,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条件。第三,设立监督考核机制,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纳入各地政府官员、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学校老师的考核指标体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监督和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政府、学校和村镇基层组织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若干工作,让留守儿童更为顺利地成长。
(四)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
调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力量,形成巨大的社会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1.加强媒体和舆论在社会中的导向作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爱护、关怀留守儿童。2.执法部门和有关机构应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和人身安全的保护力度,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受或少受不良行为和势力的影响。3.发动民间组织和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形成合力。我们相信,社会力量是多方面的、巨大的,只要我们发动得好,组织得力,他们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协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我们的城乡教育就会得到和谐发展,我们的社会就在这样的和谐中得到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引言
我国对流动人口尚无明确的定义,通过大量研究不难发现,以教育、社会福利为研究出发点,以流动人口为研究目标的社会研究中,将流动人口定义为: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不一致,长期远离户籍所在地或者家庭所在地,在外以打工等方式生活的城市人口。我国流动人口总数近3亿,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5,随着流动人口增多,儿童教育问题越来越显著,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
1.义务教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早在10年前就提上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日程,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城市打工的外来人口以及农民工群体,其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首先,城市打工者提供居住地的租房证明以及警方开具的暂住证可以与户口有同等效力,成为子女入学的凭证;其次,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经费得到了大量的调整。目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本上能够接受到与城市定居人口子女同等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一线城市以及大多数省会城市的流动人口,其子女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已经不太常见了。
2. 受教育环境不良
虽然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义务教育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但是并不能说明教育不公平现象完全消失。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仍然存在着幼儿园教育、初级教育、校外教育等多种不平等现象,而这些现象集中表现为受教育环境不良。从幼儿教育来看,城市固定居住人口子女接受幼儿教育,可选性非常广泛,经过省市教育部门审批的私人幼儿园以及公立幼儿园都是比较好的教育机构,而对于流动人口来说,由于受户籍、收入、个人时间的限制,只能选择小型的、长托式的私人幼儿教育机构,这些幼儿园办学条件较差, 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在小学教育中,由于受到城市教育的分层化影响,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因为学前教育的“基础不好”,在小学阶段受分层限制,与城市人口子女所拥有的班主任不一样,任课教师水平不一样,更有些孩子受学区划分影响,无法进入理想的小学;而初中和高中教育则进一步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在高中学习以及高考方面都受到限制。
3.教育资源享用不平等
教育平等包括几个基本的方面,即人格尊严平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平等等。前面三个平等标准,已经在目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来不平等,比如受教育过程中机会平等, 即就学条件如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师资质量等基本相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很难达到,这是因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固定人口子女所享受的教育资源并不平等。即便在同样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中,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也会因为自身所处的较为特殊的群体地位受到教师以及同伴的不公正待遇,例如,教师因为学生家庭教育薄弱,比较少与学生家长沟通,仅进行基础的文化课教育,而不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在校外学习方面,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因受父母经济条件限制,受家长陪同条件限制,享受的教育资源更少。
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面的立法
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范围内, 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是国有资源, 而不是地区资源。既然是国有资源, 从法理上讲, 应该是“国民共享”。同时“应确保我们的教育体制, 为全体人民服务, 而不是面向精英教育, 建立一种包容而不排斥他人的教育体制”。因此, 在任何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和城市子女的受教育权是平等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目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受到户籍限制,例如小学择校受学区限制,流动人口的子女不得不“被分层”的情况,应该由更加明确的教育立法加以保障,彻底解除由于户籍造成的教育不公。
2.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软环境的建设
教育软环境的发展关系到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能够真正享受到何种质量的教育,这是追求教育平等和公平的标准之一。教育软环境指的是一切与教育相关的,可以为教育提供辅帮助的条件、资源以及施教者的教育心理。建议城市教育部门以及相关文化部门,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多的学习环境,专门举办一些教育活动,弥补他们日常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中的不足。
3.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争取更多教育资金
为了缓解公办学校的压力, 充分挖掘多种教育资源, 必须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与个人的积极性, 来共同投资办学,这是彻底解决教育不平等的基础。除了公立学校想办法筹集更多教育资金之外,城市政府还应该鼓励并支持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多种办学形式, 允许他们以跟踪办学等方式, 依法开办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
三、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