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播电视编导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播客;广播电视编导;运用;节目质量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行业也进入了发展高峰期。近些年来,播客在网络新型传播技术中发展尤为迅速,由于其具备直观性、个性化、共享性、便捷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有效推动多媒体发展。与此同时,对于广播电视编导领域来说,由于当今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想要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与收视率,必须要充分发挥编导的作用。因此,广播电视编导领域也逐渐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在广播电视编导领域中应用播客,能够有效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创新,从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力。

一、播客简述

(一)播客概述。播客作为网络信息时代下的衍生品,主要是一种能够通过自有选择的数字广播技术。通过播客平台,人们能够发挥自身的制作视频、音频信息,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很多人将播客与博客相互混淆,其实二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即博客所传播的信息通常都是图片或文字形式,播客主要体现在一个“播”字上,也就是主要通过播放视频和播放音频为主。可以说播客就是一个网络电视平台,能够播放有声有色的信息内容,是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的一种个人电视台。(二)播客特点分析。播客的最大特点就是共享性,播客的共享性与开放性能够让每个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免费获得他人信息,或者自身通过空间制作的音频节目或视频节目在网络中,从而丰富网络平台资源。这种共享性与开放性能够让信息资源提供者享受多个身份,也就是既是受益者同样也是资源的提供者与创造者。

二、播客在广播电视编导领域中的应用

(一)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提供帮助。通过播客的形式免费传播资源,能够加强学生理解教学信息,特别是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汇总,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制作相关播客软件,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根据播客内容展开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制作的播客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特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将播客资源上传到网络空间中或教学平台中,从而方便学生开展学习。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主持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播客,给学生进行亲身示范,将视频经过一些简单的处理即可上传内容。学生通过访问相关播客内容,让学生学会在主持中掌握分寸。在开展新闻播音之前,主持人需要先平复自身的心理,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到广播中,要根据播出内容适当融入相应的情感,并实现良好的情绪平稳过渡,让广播电视内容更加流畅、自然。在制作播客视频中,教师最好能够融入一些动画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相关行为利弊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二)播客在新媒体时代电视传播中的应用。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移动电视、数字电影等。这些数字化产业主要是在技术与形式上进行创新,播客就是这些新媒体发展下的衍生品,能够对大众提供个性化、针对,从而让接收者与传播者融汇成对,从影视短片、编导话剧、综艺节目到主持人角色转换、播客形式产业、媒体数字制作等一系列流程,都能够彰显出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角色互换,由于信息展示便捷程度与终端多样化特性彰显非常细致,同时也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与信息传播样式的多元化发展。播客技术可以说是广播电视编导领域发展主要驱动力,在传统广播电视编导领域中,主要是通过短小的文本新闻为主,现如今则需要通过手机、电视、电脑等实现,播客技术自身就是一种可以转变编辑部的运作方式,播客信息消息传播极为迅速,甚至是在一瞬间就可以完成信息传播。在新媒体的时代下,作为一名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必须要能够顺应时展需求,更新观念、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岗位竞争力。广播电视编导人员需要将播客技术应用到实践工作中,通过播客刚播电视信息传播形式,来扩宽适用人群,从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力。新时期下,很多知名主持人和编导都有自身的播客,从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通过对比、播放、创新等形式,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发展与创新,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播客技术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让广播电视节目能够满足数字化信息传播需求。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播客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衍生品,其共享性与开放性广受社会各个阶层人群的欢迎。本文重点探究了播客相关内容,并从广播电视编导教育领域和广播电视编导工作领域进行应用阐述。总而言之,在广播电视编导领域中应用播客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节目质量。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多媒体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黄妙雅 单位:晴川学院传媒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创新

广播电视节目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来讲如何能够实现升级与转型,从而为广大受众群体制作一些更有价值的节目。在整个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体系之中,编导发挥着核心作用,从编导入手进行创新,将是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改革的关键。

一、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职能概述

(一)前期准备工作在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身为编导需要结合时展的特点以及观众的需求对节目主题进行定位,而好的选题将是节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其定位具体可以根据社会热点、民生实际情况以及受众群体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明确,从而构建节目的整体框架,以此为基础对拍摄地点、场景、器材、人物等等方面进行筹备,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身职责,这样才能保障节目制作能够有序开展。

(二)中期开展工作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编导需要进一步做好对外联系工作,具体包括拍摄地点以及场景规划、拍摄具体时间以及相关环节的沟通与梳理,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快速进入到正常拍摄阶段。与此同时,编导还需要就节目拍摄特点制定好拍摄进度以及做好监督工作,通过现场指导及时发展问题并及时处理,以其较强的全局意识排除所有拍摄阻碍,从而保障节目制作稳步进行。

(三)后期整理工作后期整理是将所有拍摄素材进行剪辑、优化以及整合的环节,也是保障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关键。在后期整理环节,编导所负责的事项比较多,具体包括与剪辑人员进行沟通,从而将节目的主题与构思准确传达给剪辑人员;同时,还要做好字幕、稿件等相关审阅工作,这样才能为观众出高质量的作品。

二、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性编导建议

(一)与时俱进,树立并保持创新意识第一,从思想上进行改变,树立创新意识,注重自身知识与能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新鲜以及新奇的事物要保持一种善于接受的态度,将其内化之后可促使节目实现创新。第二,各类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无疑为广播电视节目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也使得很多广播电视节目的编导有了更大的工作压力,这也是阻碍编导树立创新意识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此,电视台需要着重对这类压力进行缓解,针对节目指标完成、进度部署以及任务安排等方面需基于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放开;引入合理的内部竞争机制,从而激发编导的忧患意识与竞争意识;同时,还可以组建团队,以合作的形式凝聚各种建树的意见,这样才能实现更大的创新与突破。

(二)主动积极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新媒体背景下对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技术的全面的普及与完善,导致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技术、传播渠道、传播手段以及传播理念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地位,倘若要突破这个困境,仅依靠广播电视节目自身是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成功的,因此需要借助各类新兴媒体,将广播电视节目与新兴媒体进行适当地的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帮助节目打开全新的领域,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提升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广大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自由的讨论。以《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为例,该节目是最近几年观众非常喜爱的选秀类节目,观众在观看各位学员进行演绎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移动网络段就节目指定的平台发表自己对节目、学员以及导师的看法。关于观众的评论来讲,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帮助编导对节目内容进行优化的,这也是该节目能够一直保持与观众互动亲密性的关键,非常符合现代群众表达诉求的特点。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能够让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延伸到网络的各个角落,只要有网便会有观众,有观众便会有互动,从而保障节目能够更好地走下去。

(三)注重节目社会品牌的打造编导要善于对目标市场观众进行分析、挖掘,这方面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从而找到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点以及兴趣爱好点,以此为基础通过调整内容、形式转换等等方式,并做好节目策划;同时,需要对节目形式、主持人以及内容等等方面进行全盘考虑,以《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经典节目为例,这两档节目从开始到今天,非常重视节目形式以及主持人的创新与调整,围绕节目主题策划更多与嘉宾、观众进行互动的小项目,从而积累了众多的忠实观众,并在国内形成了极大的品牌效益。当然,不同地方的广播电视节目情况不同,因此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借鉴他人优秀经验进行改善,而其关键在于编导以及其背后的团队。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范文第3篇

一、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实践技能的要求

(一)媒体融合要求采编人员具备跨媒介内容制作能力。新媒体崛起后,传媒产品的内容制作、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微信、微博、智能手机等新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并受到大量用户的喜爱。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和竞争,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得不积极转型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力求形成共赢的局面。媒介融合使得新旧媒体的边界日趋模糊,传媒产品在生产、制作和传输方式等方面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变化,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在技能层面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传统广播电视的策划、摄录、编辑等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创意与运营能力。(二)传媒扩张要求广播电视编导类。学生掌握新媒体技能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广播和电视在视听效果、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不再明显,互联网、移动新媒体中音视频内容的丰富性、互动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年轻的群体。在新媒体的挑战和影响下,近年来,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的各级电台、电视台,都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网站,以便于从互联网和新媒体中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力求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台网一体的格局已然成为共识。台网一体化的结果之一是传统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虽然人员已经趋于饱和,很难再容纳数量众多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但从这些传统媒体中衍生出的新媒体单位或部门,以及大量出现的民营网络媒体和移动新媒体等,却存在着大量的广播电视编导方面的人才缺口,只不过这些机构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同时具备较强的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能。

二、新媒体视阈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实践技能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面对新媒体快速发展和媒介融合大潮,高校广播电视传媒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尤其在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方面,面临较多问题。(一)新媒体教学师资匮乏。近年来,高校师资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前两年开始,新进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传媒专业也不例外。不断引进高学历师资的举措,虽然使各校传媒专业整体师资的学历大有提升,在校内外的各种检查和评估中都达到甚至超过了相关的要求,但是综观各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尽管理论知识较丰富,但是大都缺乏媒体实践经验,不少教师没有真正参与过广播和电视作品的采编、策划与制作等工作。另外,具有新媒体理论尤其是新媒体实践经验的教师则更加匮乏,着实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学生更深层次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二)新媒体实验设备投入少。近年来,微博、微信、手机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形态发展迅速,并且已经占据越来越多的传媒市场份额,而且发展迅速。但是,当前不少高校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本来资金就比较紧张,又往往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摄像机、照相机、化妆间、演播室、灯光照明等比较传统的广播和电视实验设施和设备上,新媒体实验室和实训设施方面的投入却非常有限,这种做法与媒介融合发展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要求是严重脱节的,按照这种思路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态势知之甚少,新媒体实践技能的缺乏,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满足媒介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三)学生新媒体素养有待强化。目前,不少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都是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并且出于教学管理、学生安全等现实问题,大多数实践训练都是在校内或课堂中开展,与广播和电视台真实的节目形态和制作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传媒类学生实践技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写、编、评等方面。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影视剧等传统传媒产品的新媒体营销、新媒体产品的创意与开发、融媒体内容的采集与传输等实践技能,才是学生更加重要也更为稀缺的技能。比如,在2017年全国及地方“两会”召开期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大量采用了融媒体新闻直播的方式。直播期间,从报道设备到“中央厨房”,再到互动创新,无不折射出媒体融合取得的可喜进展,同时也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实践技能和新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没有认识到传媒业中这种重要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深刻改变,没有能够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故而学生新媒体方面的专业技能局限性非常明显,创新性严重不足。

三、新媒体视阈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实践技能培养策略

毋庸置疑,当前传媒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复杂,高校应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实践技能,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学生的跨媒介技能。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再定位于单一的媒体技能培养,应高度关注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对于媒介发展和传媒产业新的思维方式、运营手段、新媒体营销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信息采集和制作等传统的技术性层面的实践技能。只有通过这种变革,才能让学生既在广播电视编导方面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又具备较扎实的媒介融合背景下跨媒体运营的能力。(二)调整课程体系,增加新媒体的实践训练。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媒业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既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技能,又要有较强的新媒体实践功底及敏锐的行业洞察力。鉴于此,新媒体视阈下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就需要不断与新媒体的发展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应删减不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老旧课程,适当增设微视频编辑、网络新闻编辑等相关课程。此外,由于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且很多传统媒体产品的新媒体营销也方兴未艾,因此,可以增设新媒体产品策划与创意、新媒体产品运营等课程,并增加相应的实践课时,让学生对新媒体的运营和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新媒体所需要的编导技能有深入的认识,而不仅仅是使用新媒体来进行娱乐。(三)重视师资培养,解决技能培养瓶颈问题。由于过度强调师资的学历层次,实践技能突出的优秀教师在各高校都非常有限。此外,有的教师没有能够跟上传媒格局的转变节奏,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滞后现象,导致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遇到严重的瓶颈问题。针对此状况,笔者认为,传媒专业新进的主要从事技术类课程教学的师资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转而重视其实践技能。此外,各高校可鼓励年轻教师利用假期到商业网站、广播电视媒体自办网站等与新媒体发展密切相关的单位实习,丰富实践经验。以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为例,该学院每年都会鼓励传媒专业的教师利用暑假前往各媒体机构实习锻炼,或者直接让新进的年轻教师前往网络媒体等新媒体机构实习至少半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媒体发展的最新状况,尤其是增强对于新媒体技术和运营的知识建构。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目前已经在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传媒专业取得较明显的成果,获学校认证的“双师型”教师人数大幅度增加,从3年前占专业骨干教师比例不足20%,提升到了现在的60%左右。这些“双师型”教师对于媒介融合过程中如何才能培养传媒需要的人才有了充分而全面的认识。因此,这些教师也会在相关的专业课程中,向学生补充介绍新媒体知识,或者开设一些新媒体方面的实践环节。此外,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还开设了网络新闻采编、新媒体产品创意与运营等与新媒体结合紧密的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技能的培养,都让学生受益匪浅。(四)整合各种资源,为新媒体实训提供保障。实验室在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加大投入,引进专业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及新媒体实验室,满足学生数字化视频的制作、网站建设和运作等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课程教学和实践的需要。除实验室外,相关院系还可联系学校宣传部等单位,共同管理学校和学院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传播环境中加强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认识,在掌握新媒体相关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强实践技术,熟悉各种新媒体编导技术和软件的运用。同时,切身感受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编导之间的异同之处。此外,院系除保留原有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实习基地外,还应当积极与门户网站、视频网站、新媒体传播公司等建立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实习中加深对传媒融合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过程中切实提升新媒体内容产品的采集和制作技能。(五)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新媒体运营技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进入更深的层次,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不能再囿于传统的经验和技能。除适当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新媒体实验室建设等举措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多地结合具体案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去开拓学生在新媒体方面的视野,从而让学生不仅仅成为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新媒体的使用者,更要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向和变革路径,认真分析新媒体中的音视频节目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在采集、制作和编辑等层面的异同之处。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复合型实践能力的培养面临着极大挑战。如何培养既具备广播电视编导技能又兼具较强新媒体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当前必须着力关注和重点探讨的一个课题。高校只有努力探索和研究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技能与新媒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多媒体工作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作者:李微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茜.“互联网+”背景下新型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现代汉语》课程现状

1、教学人数多,学生基础差

就我国目前的基本情况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大多为艺术生,高校招生录取的文化课分数相对低,学生语言学基础较差,且各高校招生的编导专业学生数量还比较多。就笔者所在的文化传媒学院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重要专业,在校生人数众多,数量最高的一届将近400人,而现代汉语教师的数量一时间难以适应庞大的学生数量,加上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这里的教学内容既指现代汉语教材的内容,也包括教师上课所教授的知识内容。就教材来讲,现代汉语教材数量众多,权威教材也为数不少,目前学术界使用较多的现代汉语教材有黄廖本《现代汉语》、张斌的《新编现代汉语》、邵静敏的《现代汉语通论》等等,这些教材大多理论成熟,观点公允,市场占有份额较大,具有权威、丰富、好用、新颖等特点。但是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说,上述权威教材恐怕缺乏针对性,它们不能根据编导专业的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和就业趋向进行语言讲解,学生面对这样的教材难免会有所迷茫。笔者所在的高校选用的教材便是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剧本创作等专业类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编辑、撰稿、文字记者等工作打下语言基础,但是所选教材与课程目的却无法匹配。由于教材缺乏针对性,教师在教学中所传授的教学内容相应地也缺乏针对性,很多现代汉语教师会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案直接搬到编导专业的课堂上,上课传授的知识体系陈旧,信息量不足,语料和案例缺乏专业特点,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的兴趣必将大减。

3、教学手段缺乏新颖性

现代汉语课程实用性强,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广播电视编导行业关系密切。在现代汉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现代汉语课“学院气”浓厚,在课堂中我们看到的是以教师一人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课索然无味,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教学方法的陈旧和教学实践性、创新性的欠缺,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加上编导专业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思维活跃,喜欢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课程,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应付情绪与日俱增。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广播电视编导方向的现代汉语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适应应用型和实践型的教学需求,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代汉语》改革举措分析

1、结合专业施教

首先要选用适合专业的教材,理想的现代汉语教材不仅应该做到理论体系符合汉语实际,教材体系反映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还应该做到结合专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目前,学术界这样的教材还十分缺乏,仅有的几套突出实用性的现代汉语教材依然带有浓重的因袭痕迹,教材中的理论体系和所用语料也并不能突出编导专业色彩。因此,对编导专业现代汉语教材的选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其次要侧重结合专业施教。考虑到专业实际需要,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时,不需要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都讲授得那么全面精致,可以在每一章中取其精华,降低难度,重点讲解,同时拓展的内容不宜过多。广播电视编导的学生入校门槛较低,中学的语文底子较弱,现代汉语课本中的很多知识与中学的语文知识有所重叠,但是学生掌握得并不牢固,针对这样的情况,根据编导专业的情况,教师应该查漏补缺,重点突出,引导学生讲重点和难点加以深入学习。比如,语法中的“常见的句法失误分析”一节,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了如何修改病句,在大学阶段再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就要注意突出常见句法失误的深度和广度,教师所举例子也要更加全面,让学生能感觉到,学习这一部分和中学相比在对病句的了解和修改方面有所提高。另外,教师在编导专业传授现代汉语课时,所举例子也应该尽量和编导专业相挂钩。比如随着《甄嬛传》的热播,“甄嬛”的“甄”字读音的争议性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将此例搬上课堂,让学生审慎思考,同时提醒学生作为传媒工作者遇到这样的问题应当力求精益求精,避免失误。再比如,随着《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的推广,真人秀节目的后期剪辑和字幕也成为了一大亮点,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分析这一类节目的字幕来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组合和表达。这些内容的设置,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动态,同时,让学生了解了语言与传媒必不可分的关系,这样学生可以从编导这一行业的角度去审视现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

2、丰富课堂手段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很强,面对这样的群体,教师传授现代汉语知识时如果还像传统教学那样使用陈旧的教学手段,恐怕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汉语教师可以尝试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的魅力。多媒体的应用无疑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有力手段。多媒体的使用有助于教师展示精美的PPT,更有利于直观地呈现教学信息,也能最大力度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多媒体的使用还可以播放普通话训练光碟,让学生听说跟读,进行正确的发音训练;利用多媒体,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经典的朗诵节目和辩论赛,让学生观摩经典来提高自身的朗诵水平和辩论水准;利用多媒体,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经典的影视剧目和口语交际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理解来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除了多媒体的应用,教师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和学生沟通互动。比如,课程网站的使用可以实现师生多途径全方位的沟通。教师可以利用课程网站上传教学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这样不仅能在课堂上随时调阅查看,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随意复习巩固;教师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公布作业和习题,同时进行辅导答疑,让学生通过这一新颖的形式上交作业,并且能及时获得信息反馈;利用课程网站,教师还可以进行模拟考试和批阅试卷。网络的普及和现代汉语课程网站的建立对丰富课堂手段作用巨大,对调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热情也会功不可没。

3、提高实践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但是目前,在很多高校,现代的教学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要形式,作为内容相对枯燥的一门语言课,学生本身兴趣不高,教师如果再一味陷在干巴巴理论讲解的循环中,学生学习时心不在焉是在所难免的。就笔者多年的现代汉语教学经验看,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得比较丰富,现代汉语教师完全可以和这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互动起来,发动学生的力量,引导实践参与,这样既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言现象,现代汉语是很实用的一门课程。有趣的语言现象也不是深藏的书本中的,而恰恰是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在讲解汉字一章时,教师可以把学生放置到校园,甚至社会里,让学生分组采集校园和社会中的错字错词,整理成PPT,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出来,这种方法一定会比单纯的教师讲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从广大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在编导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语法的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主。我们可以结合编导的专业特点让学生进行语法实践。比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纪录片或者访谈节目的视频,取消字幕,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视频添加字幕,甚至学着撰写文本说明书,这样学生势必会用自己学过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寻找合适的方式进行制作,这种做法既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回顾审视在课堂上学到的现代汉语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功不可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一个热门专业,学生人数多,基础较差。给编导专业上课的现代汉语教师多为兼任多个专业的汉语教师,教学内容陈旧,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现代汉语教师结合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施教,从专业角度出发酝酿如何丰富教学手段,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将有利于真正提高广播电视编导的现代汉语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汉语素养,让他们成为真正专业型、实践型和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占勇.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转向[J].中外教育研究,2011,(8).

[2]王邦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J].科学大众,2010,(1).

[3]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J].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3).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范文第5篇

201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文学”门类划属艺术学门类,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为适应这一目标,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纷纷强化实践教学,搭建起“实践课程+工作室+专业实习+专业采风+毕业实习”多元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采风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如何紧扣专业实践教学特点,改革采风课程教学,提高采风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做一探索。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特点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独立制片能力、采编播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训练,既要能够掌握前期的构思、策划和剧本、文案及解说词的写作,又要能够胜任中期的拍摄任务,还要能够参与、指导后期的剪辑等相关工作。[1]”实践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唯一路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利用的实践机会主要包括:课程作业训练、专业实习、专业采风、毕业实习、参加竞赛等。目前学生创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校内创作居多,学生视野狭窄,选题范围囿于大学生活一角,创作题材多为微电影、广告、MV等虚拟性电视短片,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思想性、人文性难以拔高。增加校外实践机会,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敏感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情怀,拓宽电视片创作的选题范围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采风课程的意义

专业采风属于校外实践,“是一项有组织、有预控、集体参与的实践活动”[2],采风课程一般在基础理论知识已经学完的第6或第7学期开设,时间一般是1~2周,由专业素质突出的教师带领学生到地域风俗文化特色突出的景区、影视拍摄基地、文化园区等地,完成1~2部电视短片的选题、策划和拍摄工作,回校后再利用1~2周时间完成后期制作。采风课程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地域民俗风情,提高艺术素质和生活洞察力,通过电视片制作的真实演练,提高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和策划选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采风课程的现存问题

1.心态不够端正,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采风课程选择的地点多为具有地域民俗风情特色的旅游景点或城市,个别学生对采风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抱着班级集体“旅游”的心态,忽略这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课程。另外,采风课程管理和考核的松散也导致了部分自律性不强的学生不重视采风课程,创作随意应付。

2.重生活纪律管理轻课程教学管理

采风课程是一项集体活动,学生处于游动状态,可变性因素较多,且师生比为一比几十,难以时时监控,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学院一般会制定严格的组织纪律,强化对学生的生活管理,如规定学生采风期间不得随意外出、不得单独行动等。和严格的生活纪律管理相对应的是课程教学管理的松懈,一些学校的采风课程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和考核制度,教学随意,采风教学管理的严谨与宽松取决于带队老师的责任心,一些责任心差的老师把学生带到采风基地之后就基本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组建小组去选题创作,对选题的内容和创作的进度、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管不问,只要求学生返校后如期拿出作品即可。

3.课程环节安排不科学

多数学校的采风课程作业是完成1~2部电视短片的创作,包括选题、策划、外联、拍摄等全部都要在采风基地完成,采风之前没有布置选题策划和资料搜集等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出发前对采风基地的情况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到达采风基地后,要自己走访、熟悉情况之后才临时决定选题,查找资料,进行策划和拍摄,如果没有足够的前期准备和策划,加上基地条件局限,1~2周的时间创作非常紧张。这种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创作不认真,仓促完成,采风作品质量不高。

4.采风作品题材单一,选题易撞车

目前多数开设了采风课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都将采风基地选择在了民俗风情名胜景点,如安徽宏村、江西婺源、云南丽江等地。采风作品的题材多是民俗文化专题片和微电影。由于地点单一,前期资料搜集不够,准备不充分,选题极易撞车。如笔者所带学生去安徽宏村采风,第一周是专题片创作,学生报上来的选题出现多组撞车,选题集中在“建筑”、“竹艺”、“茶文化”、“美食”等。

5.考核不严谨,采风作品不受重视

采风课程的成果以作品的形式提交。对于一些学校来说,采风结束,把学生安全顺利带回学校就等于采风课程完成了大部分,只需要最后给学生提交上来的作品打一个分数,采风课程就划上了句号。采风课程成绩考核流于形式,采风的具体成效如何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检验标准。此外,采风中完成的作品仅限于成绩评定的依据,成绩评完后就束之高阁,学生积极投入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被重视,打击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会通过口碑相传的形式传到下一届,加重对采风课程的不重视心态。

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采风课程改革

1.强调课程意义,纠正不良心态

采风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更是一门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组织者应该在课程前期动员、组织活动中通过专题报告会的形式宣讲和强调采风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还可以在报告会上选播往届优秀采风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制定严格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纠正学生“游山玩水”的消极心态。

2.采风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化

严明的组织纪律虽然是保证采风课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但采风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在于“艺术创作实践”,课程管理不能本末倒置。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制定规范的课程教学计划和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内容涵盖前期动员、组织工作到中期课程作业的布置和指导、每天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后期作业的考核方式、课程成果的检测等内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作为认知主体的是学生,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以及指导者。[3]”为了强化采风课程中教师“教”的工作,制度化约束带队教师的行为,如实行带队老师小组负责制,每个带队老师负责几个小组,紧密跟进小组的策划、拍摄进程,并根据每个小组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将“教”与“学”的工作贯穿到整个采风进程中。

3.重视采风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创作出高质量的采风作品,前期的准备工作(资料搜集、选题策划)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单靠采风的1~2周时间完成1~2个高质量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为了保证采风中学生学有所获,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拍出优秀作品,需要重视采风前的准备工作,打一场“有准备的战役”。采风课程的负责人可以在采风前的2周将采风地点、作业要求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完成准备工作,如全面了解采风基地情况,搜集资料,确定初步的选题方向,并拟定初步的拍摄计划,并交由带队教师指导点评,这些初步的选题和拍摄计划在到达采风基地进行实地考查后还可以进行再调整。学生带着准备而来,进入采风基地后,考察和调研工作将会更加有序而有针对性,作品的创作也更为顺利。除此之外,到达采风地点之后,还可聘请熟悉当地历史和民俗风情的文化名人做报告,向学生全面介绍采风基地的情况,利于学生掌握全局,进一步明确选题的方向和调研的视角。如笔者所带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去安徽宏村采风,到达当地的第一天,安排好学生食宿后即联系当地一位“地胆”胡先生给学生做报告,讲解宏村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并以一个世代居住在宏村的宏村人的身份,介绍宏村近年来的变迁,宏村人的生活和心态等。独特鲜活的视角,丰富生动的资料是百度百科搜集不来的,讲解激发了学生探索宏村的兴趣,扩充了学生的视野,催生了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选题。

4.灵活布置采风作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采风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学生已经基本学完了多门专业理论课,全面系统掌握了多种广播电视片创作的基本技能,采风课程是为了综合、系统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采风作业的题材可以不受局限,除了传统的专题片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制作不同类型的片子,如剧情片、艺术片、新闻片甚至广告等,作品类型多样化可以最大程度避免选题撞车的现象发生,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如华南农业大学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采风作品为专题片、新闻片、微电影、MV、广告中的两个任选题材。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创作思路,带队老师鼓励学生在采风期间为正在征集作品的第八届大学生广告节拍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