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发展;问题;创新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并已经走过仅靠技术和资金引进推动发展的阶段。在世界市场对我国低端产品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靠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要靠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而这些都需要依赖我们自己创新推动。也就是说,在我国经济已经基本掌握了世界上现有的能够掌握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未来的发展只能靠自己在技术上、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包括大众参与创业。
“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粗线条来看,要实现中高速增长的两个重要条件关于中国经济的下一程,第一个问题要从“新常态”谈起。我们对新常态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常态"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不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就违背了市场。比如前几年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持续的高速增长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不能够持久。正因如此,我们转入了中高速增长,这符合当前的中国实际情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都是尽量地从技术创新找出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而我们忙于高速增长,耽误了时间,所以这是我们要牢记的重要问题。一般而言,7%甚至6%~7%是中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同样是不容易的,而且并非转入中高速增长就真能够实现中高速增长,因为它需要重要的条件:一是结构调整;二是创新。没有创新,没有结构调整,中高速增长也是不可能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当前我们遇到了经济下行的压力。经济下行的首要原因是全球需求的相对萎缩。去年3月份定下的出口增长目标是7%,年终实际只有2%。除了需求的萎缩,国内成本的上升也影响了中国出口的竞争力。我们的人工更贵了,土地更贵了,方方面面的要素都更贵了。这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首先,要分析下行压力是如何形成的,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们该怎么办?要先把问题弄清楚,然后再想办法找出对策。现在不是增长率本身的问题,而是增长速度放慢的问题。另外,也应看到要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代价过大,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大量的重复建设,包括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加上地方产能过剩等各种因素叠加所产生的后遗症。产能过剩的最大问题一个是造成消耗,另一个是浪费资源。前几年我们超高速增长实际上是浪费资源的增长,没效率的增长。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要稳步增长要看基数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今天我们的基数和10年前相比,是越来越大的,每增加1%,难度将更大,这样的状况不可持续,所以有一个递减的过程,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实际上也给我们今天的继续增长带来了困难。再次,国际市场的不稳定给我们的出口、对外贸易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我们遇到了两个困难:日本在高科技产品方面是我们的对手;东南亚国家在低端产品方面是我们的对手,它们的劳动生产率虽然比我们低,但是它们的工资便宜。第四,要明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后,想要扭转局面为何困难重重?结构调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已经形成了这么多过度投资,现在要扭转过来,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能性急,能真正占领市场的技术创新需要经过多年的积累。
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创新提高生产率。今天我们的人均收入还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如果现在我们就丧失了出口优势,以后还怎么发展?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率。如果生产率上升的速度比工资慢,市场竞争力就处于劣势,反之就能处于优势。创新也可以体现为组织形态的改变。近期海尔实现了组织形态上的扁平化,成为一个创业平台。年轻员工如果有想法,不需要层层上报,而是可以自己出一部分钱,海尔配一部分钱,很快就把想法诉诸实施。营销渠道也可以创新。中国的市场很大,营销渠道需要很多投资,管理也很困难。但小米就不需要营销。他们把售价降到比成本高一点,让顾客觉得性价比高,通过口口相传形成粉丝经济,比广告的效果更好。这样小米就不需要铺底资金,不需要到处建营销渠道,创造了利润空间。由于美欧经济低迷,中国出口就会受到影响,但是也可以通过创新来应对。金融危机之前,七国集团在全球总需求中的份额是68%,现在降到了45%左右,新兴市场的份额明显上升。问题是我们的出口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发达国家。中国人脑子里的外国就是发达国家,愿意去纽约、去巴黎,不愿意去新德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新兴市场跟发达国家的差别在于他们有潜在的购买力,但是基础设施不足,需要的产品运不进去。所以一带一路是战略性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战略性的,有利于改善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创新不单单是技术创新,也涉及到制度创新。最近总理问上网费为什么这么贵、网速为什么这么慢。这是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相比,我们的竞争不够激烈,没有力量推着提供商在性价比上进行改善。金融制度的创新空间也很大。我们的金融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如果经济好,回报率高,贷款需求非常旺盛。等到经济不好了,原来觉得很低的贷款利息就变得很高。间接金融会放大经济波动。股权融资在经济好时回报高,在经济差时回报低,能够起到相当于稳定器的作用。现在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把最有潜力的小微企业识别出来并进行支持。科研人员需要有创新的空间。现在中国处于这样一个时点,面临创新模式上的改变,原有的做法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还会占很大一部分,但还需要探索未知的世界,需要不一样的创新机制。
因此,我们应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关键词: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建议必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表面上它体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上,实质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产、市场、生存、发展,间接关联着企业所在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所在行业的市场平衡。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出成果、出效益丰富经济,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支持,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必须也是必然。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引用频率极高,但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大多没给出充分阐述,这就有必要从指导实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否则,容易导致“科技创新”的“泛化”,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导致真正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的集中支持。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说法不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性是科技创新者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之处:(1)对科技创新的定位认知有差异。(2)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认知有差异。(3)对科技创新的外延认知有差异。(4)对科技创新中“科技”的认识有差异。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和战略目标。再次要把握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及企业现有创新能力的不同。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还要将科技创新与政府、企业各自的职能相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取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带来利润。从政府层面或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创新最根本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加强,其实质是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能力。无论是本国哪个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只要这种创新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就应当予以鼓励支持。
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技创新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因此,利益驱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内心渴望追求新事物,进行革新。这些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不断变化,消费者会更多的追求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这就促使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引导作用,有责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科技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者重视科技创新,应对挑战。
4.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
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及管理创新。
三、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及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
由于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在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点一般是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上。但是这些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所以与产品创新相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
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是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要不断发展,进行持续经营,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只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进步,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1.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百年树人,培训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人才。正如基普所言:“雇员的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然而,如何造就人才却不能仅看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应看企业的需要。国外发达企业在选人用人之前,都要作详细的需求分析,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员培训系统工程,立体、多维地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渴求人才,决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慧眼识英雄”,而要建立自己严整、完备、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确立既定的人才标准,对人员分档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选拔、培训、改造和提高,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人才队伍。
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所有人都认可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融合创新的思想,将创新贯穿到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主动地去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任务,以此加强企业创新氛围。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所以企业必须将根据企业自身的宗旨、任务和发展方向,将开放、用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态度融合到所有员工和领导的思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形成的开放价值观。
3.遵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
企业创新是一个漫长而高投入的过程,它在专门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和开发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还要经过多次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可预知性,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企业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不可盲目跟从。
4.加大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
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无力研究大型项目等特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规模。首先,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其次,积极鼓励和组织同行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创新。
5.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
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保持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企业应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着手,制定有关创新的激励政策和绩效考评方法,提高创新成果的比重,根据其贡献大小对那些为企业自主创新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此外,进一步完善对员工的学些培训机制。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参与期权、技术入股等激励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员工培训学习方面,企业可以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与创新目标对科技人才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与培训,加强员工主动学习的意识,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的氛围,争取为企业培养出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五、结语
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现有的各种问题,要予以妥善的解决。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加快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进度,可以让科技的创新成果更好的运用于企业的生产,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真正目的,也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达伟.论创新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要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1)
[2]付庆周.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3(2)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宁波市委、市政府在2006年作出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去年市党代会又提出要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核心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关键是要培植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力,包括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对外开放、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也就是说,要以城市环境的全面优化来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以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着重就如何强化创新驱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作出部署,是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深化和具体化,是宁波发展的形势所迫。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警醒我们,低成本竞争的发展路子走不通,以消耗资源、损害环境来换取发展的路子走不通,靠传统支柱产业快速增长的路子也难以为继,唯一的出路就是要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路子。能不能闯出这样一条新路子,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直接关系到“两个基本”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最近一个时期,市委常委会围绕创新驱动发展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并组织力量起草了《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定》。这个文件整合了近年来鼓励和推进创新的一系列政策,将成为指导宁波今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在具体实践中,关键是要在四个方面形成共识。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力量的推动,必须以更大的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今时代,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科技创新正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决定一个地方兴衰的第一要素和决胜未来的战略焦点。根据现代化进程理论,经济发展一般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当前宁波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3万美元,处于一个既要以有效投资驱动来调整产业结构,更要以科技创新驱动来争创发展新优势的阶段。从宁波发展阶段特征来看,一方面,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逐步衰减,高强度投入、低成本扩张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宁波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少,土地、海域和环境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宁波产业结构特点来看,制造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但大多数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层次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即便是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仅占出口额的l5%左右,缺乏产业分工的话语权和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相比,宁波发展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产业层次、资源利用效率和发展质量效益上。这些差距说到底是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上的差距,是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和有限的环境容量,我们靠什么摆脱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靠什么开辟新的发展空间,靠什么重铸宁波新的竞争优势,就是要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尤其要树立“三种理念”:一是“应对结构性减速关键靠创新”的理念。宁波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从二产逐步转到三产上,结构性减速是难以避免的。应对结构性减速的关键是靠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企业制度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等,使创新驱动成为宁波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追赶先进城市的重要法宝。二是“淘汰落后产能长痛不如短痛”的理念。宁波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阶段,调结构转方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调整产业结构本身就是“甘蔗没有两头甜”,有得必有失。产业调整的过程必然会有阵痛,“长痛不如短痛”。要善于算“长远账”,以革故鼎新、凤凰涅檗之势,下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即使牺牲一些GDP增速和财政收入,也要痛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为创新转型发展腾出空间。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有出路”的理念。宁波在今后发展中会面临很多的矛盾和考验,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与资源环境承载空间有限的矛盾,最重要的考验就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考验。否则,一边是外来人口的快速增长,一边是资源要素的日益紧缺,这样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我们既要以产业结构的优化来促进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又要把加快技术创新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点,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减少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减少对加工密集型低端产业的依赖。这不仅是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认真谋划思考的重大问题,也是广大企业家应该朝思暮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施工组织;工程项目;创新;发展
施工组织作为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工程单位良好施工的规范行文件,而且在工程项目中对于工程的索赔与结算造成了巨大影响。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施工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于此同时在施工中也需要一套与之相应的创新管理模式和组织设计。目前的高层建筑工程市场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不足,如建筑施工中招标竞争过度激烈,以致于企业工作中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现象由于业主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要求和不平等条款比比皆是。为此在工程项目中,探索出一套具有我国现代化特色的工程施工模式和组织设计方法对于促进企业生产力,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有着较多的问题。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施工组织是施工活动进行科学原理的主要手段,它具有着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施工组织设计体现了实现基本建设计划和设计的主要要求,提供了各阶层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协调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施工方式与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与促进。就一般施工设计内容而言,这些施工中主要包括①施工方法与相应的施工管理技术措施,是一种施工方案模式。②施工进度的计划控制,在施工的过程中制定出合理的进度控制标准和规范,促进施工质量与进度的合理进行。③确定合理科学的现场平面布置与施工方案,并且对相关劳动力以及施工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在当前的工程下干目中,施工组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投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标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取得工程承包权而编制的主要方式和措施。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工程良好施工。在工程项目中,良好的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论证投标书的技术、组织和管理方式上的引进现象和情况模式,从而从施工效益和质量上提出了施工模式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二在工程中对招标文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承诺,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需要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工程要求和模式。
其次在工程项目中,在合同签订之后而且在工作中合同承包中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施工条件和施工要求,并对其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科学且实际可行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条件。无论是FIDIC合同条件,还是我国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均将投标书列为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而对施工组织设计的修改、充实、完善,是经监理工程师审核同意,并经双方反复协商、达成一致后确定的,整个过程具备合同订立的要约与承诺特征,因此,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
施工组织设计主要用于指导施工,但由于具有承包合同的地位,作用不限于施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工程结算的依据。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造价与施工方案有关,同一项工程采用不同施工方案,其工程量和造价都不一样。工程投标报价往往是单价的套用和实际工程量的计算,则应根据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确定;二是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索赔的依据。若业主未按承诺提供施工条件(施工图、施工场地等),是违约行为;若业主要求不按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则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若由此造成施工工期延误,施工企业可提出工期索赔,若造成工料及其他经济损失,可提出经济索赔,索赔的依据包括施工组织设计;三是监理对象。施工组织设计应用于施工全过程,集技术、经济、管理和合同于一体,是一份全面的施工计划和合同文件。因此,监理工程师将其视为重要的监理对象,严格监督其实施,严格控制承包商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变更和修改,将擅自变更和修改的行为视为违约行为。
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以往施工组织设计是按技术需要编制的,其主要内容仅限于工程概况、施工平面布置及临时工程、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的技术和组织措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一部分,其内容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需要,更要考虑履行合同的需要,应编成一份集技术、经济、管理、合同于一体的项目管理规划性文件、合同履行的指导性文件、工程结算和索赔的依据性文件,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增加,应向项目管理规划方向发展。
关于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D以下简称《规范》)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规范》规定,当以施工组织设计代替项目管理规划时,施工组织设计应满足项目管理规划的要求。《规范》是对1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方法,推行施工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是科学管理方法的结晶。按《规范》的要求编制和管理项目管理规划,有利于提高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招投标时期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应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一是业主应提供的条件。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规定的义务应是承发包双方的。工程承包合同文件虽有通用条件和专用条件规定业主应尽的义务,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列出业主应提供的施工图、施工场地、水电供应、材料设备、报批手续等施工条件,并列表说明提供施工条件的时间、地点、数量和质量。这样,则更具体、更明了、更易于操作,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日后的索赔;二是工程分包。工程分包分为承包商分包和业主分包,我国法律对工程分包有严格的限制。承包商分包应在业主允许的条件下在投标书中做出声明,而且承包商要对分包工程承担所有责任,因此,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括承包商分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业主分包工程在招标文件中声明,在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中不需做该分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但宜列出业主分包工程的进出场时间、交工验收时间、分包商的施工场地和工作面分配、工程交接的方式和程序等,以利于承包商为日后索赔留下可靠的依据,也利于业主对其分包商的监控;三是质量管理体系。合理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因此,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宜增加该项内容;四是项目管理(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管理的是项目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中所列的内容对投标人履行合同中的组织可以的有助于企业获得工程承包权,有利于项目管理组织内部管理,也有利于监督工程师(业主)了解承包经营方式,方便双方的协调。
关键词:计量仪器;计量基准;创新发展;重要性1加强计量仪器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1)重点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计量仪器设备是行业发展的重要的支撑,如果没有计量仪器设备将会限制行业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出现市场贸易混乱的现象。比如如果在制作大型的舰艇或轮船制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计量仪器设备,则就无法对一些参数进行测量,这就不能保证制造舰艇或者轮船的安全和可靠性。又如对于瓜果蔬菜以及一些食品的安全质量,如果没有计量仪器,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则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就不能被检测出来,这就导致人们的生活的质量以及生命的安全[1]。无论是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还是环境变换以及生命科学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计量仪器,所以加强计量仪器的创新发展对促进社会的发展,重点产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国家战略竞争的需要。计量仪器是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防工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假如以时间频率计量标准体系为例,时间频率计量标准体系是反映一个国家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建设、科学研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目前这种体系已经广泛应用到深空探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电力电网等领域中。并且我们深知时间频率计量体系的源头是基准钟,是准确度比较高的一种计量科学仪器。所以加强研究高标准、高准确度的时间频率计量体系对加强国防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保证计量体系的独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2]。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时间频率基准钟的技术水平不高,则就只能进行购买先进国家的商品,所以这就需要依赖先进国家的技术和产品,如果先进的国家不出售这些技术或者产品,这就会导致时间频率计量体系处于瘫痪的状态,从而将会为国家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对计量仪器的创新是国家战略竞争的需要是保障国家的安全的需要。
2加强计量仪器创新发展
(1)虚拟化计量仪器的设计。现在使用的一般的计量仪器都是专门特定的仪器,其应用范围是非常窄的,并且仪器的准确度也不是很高。在计量仪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将计算机技术和计量仪器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设计而产生一种新的计量仪器,这就是虚拟仪器,这种仪器更加注重软件的应用,并且软件的应用是计量测试系统。其中NI 公司开发的LabVIEW软件就是一种为了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而设计的一种编程系统,这种系统能安装在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进行配置相应的软件而实现的计量系统,测量人员只需要将LabVIEW软件和一般的数据采集系统相互联合在一起就能够构成一种虚拟仪器,并且这种软件可以根不同的计量器具设备相互结合,所以其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并且这种虚拟仪计量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也是非常高的。
(2)ISP系统在计量仪器中应用。在计量仪器设计的过程中采用在系统可编程技术(In System Programmability)不仅能够达到测量的目的,而且对提计量系统测试的灵活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在系统可编程系统主要是指操作人员在可编程系统的可操作面输入自己的编程或者自己的系统的目标,这种系统不仅能够在设计中进行反复的修改[3],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编程,在系统可编程技术的应用使计量仪器的设计和发展产生跃进式的进步,对计量仪器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且这种技术还能够将计量仪器软件和硬件相互结合在一起,实现对计量仪器软件的升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计量仪器的操作性,并且对提高计量仪测量的灵活性也具有非常大的提高。
(3)加强计量仪器生产厂家的管理和技术创新。为了保证计量仪器的创新发展,首先应该加强对计量仪器生产厂家的检查,如生产基本现状、生产标准、生产设施、人员技术状况、生产的管理制度及检测条件等是否符合制造计量器具的许可发放时的考核条件要求等,并且还应该对计量仪器生产企业进行年度监督检查。为了有效提高计量器具的质量,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质监部门对计量仪器生产企业应该开展《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的年度监督检查[4]。并且在计量仪器生产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研究新的技术设施,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计量仪器的创新发展。
3总结
计量仪器的创新发展是重点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国家战略竞争的需要,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的技术保障,所以加强对计量仪器的创新发展,采用可编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高新技术,加强对计量仪器生产厂家的管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对提高计量仪器的可靠性、准确度、精度和分辨率以及计量仪器的功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建设以及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庆先,滕召胜,罗志坤.测试计量仪器的绿色设计与节能设计[J].中国仪器仪表,2007(7):3234.
[2] 游翠玲.创新计量仪器管理方式为产品质量提供可靠保证[J].中国计量,2006(2):3132.
[3] 毕晓东.并购&创新 Fluke领跑计量校准仪器市场[J].电子技术应用,2010,36(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