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然而,在中职教育实际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难题与尴尬,国家的资金投入、大力支持与社会反映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们的传统观念
人们只认可普通教育的人才成长模式,认为这才是正道。正是这种观念导致“高中热”一浪高过一浪,人们把初中毕业生能否考上高中当成孩子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高中仿佛成了衡量孩子前途的一把标尺。与高中持续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职教育受到冷遇:家长选择职业学校仅仅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有些家长则把中职当成了“托儿所”,一些家庭不愿孩子过早进入社会,又怕他们呆在家里惹是生非,所以中职学校便成了最理想的去处。花一点学费甚至免费就能送进学校,有学校替他们管孩子,不求孩子学业进步但求省心,这是部分家长选择中职学校的唯一目的。
二、中职教学条件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是中职教学设施基础依然薄弱。有很多中职学校,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设备不足,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小班化、实训化的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很多专业教师都是转专业而来,专业不对口,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理论知识先天不足、实践能力不高,职业教育理念落后,责任心不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极少。三是学校管理模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现在,中职学校的机构设置没有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有效整合,车间、实验室、教室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地仍属凤毛麟角;教学班级无论什么专业都是50人左右的大班,缺少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小班。
三、职业教育体制落后,缺乏向上发展空间
体制落后是造成中职吸引力不足、招不到高素质学生的根本原因。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上大学、考研、读博;而中职毕业生出路较窄,虽然有少部分学生通过对口升学可以继续深造,但也只是考入高职大专,而绝大部分学生缺少上升空间,从而使学生感到发展无前途、深造无希望,因而学习动力不足。
[论文摘要]自1999年扩招以来,河南高等职业教育由6所地方成人职业大学迅速发展到59所普通高职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出现了由数量规模扩张导致的高校自身、院校分布、政府职责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并实施有效的对策,事关河南高职教育的振兴。
[论文关键词]河南 高等职业教育 现状 对策
一、河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河南高等职业教育源于1980年,成立了中州大学、开封大学、洛阳大学、平原大学、焦作大学、安阳大学6所地方职业大学,同时在6所普通高校和4所中等师范学校开设了5年制高职实验班,步入了探索发展之路。
二、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河南高职院校由6所规模不大的地方成人职业大学快速发展为拥有59所有一定规模的普通高职院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自身、院校分布、政府职责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其一,就院校自身而言,在招生就业上,院校过多考虑的是招生,因为招生能创收,只要能招就招,根本不考虑院校的承受能力,更不考虑本市及河南经济发展的实际,造成招生与就业严重脱节,就业不好必然导致招生不好;在专业设置上,多数沿袭了传统的本科、专科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而是根据院校的师资设置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在课程设置上,仍是设置传统的公共课、专业课,教材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新兴产业更是没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在师资建设上,重学历轻能力,尤其轻实际操作能力,很多教师拿到的“双师型”资格证书多数流于形式,根本不具备“双师”能力;在校企结合上,只是签订协议,挂个牌子,没有找到校企合作的根本途径。 其三,就政府职责而言,在部门协调上,高职教育涉及教育、劳动、人事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和商业、服务业、工农业等多个行业系统,超出了教育自身所辖的范围。由于在协调方面政府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必然造成在就业等方面困难重重,进而影响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在资金投放上,政府往往把资金重点投放在普通高校,因为普通高校规模大影响大,是政府对外的一个窗口。而高职院校大都是专科层次的,就是办得好,其影响也是极其有限的,他们只能依靠银行贷款和学费维持日常运转,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现状 对策
一、我们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1、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办学体制多元化
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据2006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 年,全国1867 所普通高校中,高职高专院校为1147 所,占学校总数的61.44%,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2、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3、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有明显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在逐步提升
尽管因现行高职教育招生办法不尽合理及中国儒家文化“重学术、轻技能”的传统,但是十年来,高职院校全日制培养的毕业生累计超过800 万人,目前在校的学生也已经接近800万人,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结构,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有了明显增加,也说明了高职教育的地位在提升,越来越被重视。
(二)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都在逐年增加,学校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职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但是高职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无论在政策还是经费投入上,高职教育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办学特色不明显
许多高职院校仍参照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不但办学条件雷同,人才培养模式也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招聘教师方面仍是唯学历、学科是从,忽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教学无法呈现高职的特色。一些高职院校较多设置“短平快”的专业,缺乏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超前预测。
3、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职教育应当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淡化学科性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岗位技能培训。但目前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却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1) 沿袭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做法,把学生培养成“本科压缩型”。
(2) 强调现行岗位操作技能的实际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岗位技能型”。
前者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则忽略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教学质量不高
(1)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改变;
(2) 教学与市场贴近成都不够,教学内容显得空洞和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所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能力;
(3) 专业设置不当,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对社会需求分析不够,致使“产销不对路”,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毕业生缺乏适应性和转岗能力。
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把发展高职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通过调查分析,并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进行比较,增强对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改变目前的教育模式,纠正轻视高职院校的偏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宣传先进,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学习职业技术的实惠,提高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
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应提高实践性环节所占的比重,摒弃传统的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培养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所处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才能使学生在实际岗位的操作中不但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而且也能从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岗位的具体特性和课堂理论知识之外的实际工作经验,真正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三)结合执业资格认定与职业考试,培养社会亟需人才、
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把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作为衡量学生执业能力的标准之一,将执业资格认定与职业考试紧密结合。学校要研究劳动准则制度、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都不同,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严格的教育评价机制,不能真正实现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2.师资力量薄弱
中等职业院校招聘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也没有丰富的应用实践经验,很难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另外,近年来,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困难,发展缓慢,导致大部分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优秀的教师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也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学生的实践、实训机会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践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忽视学生的实践机会,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训基地,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导致学生没有专业的实践机会,缺乏职业技能培训。
4.实训效果较差
根据我国的有关政策决定,中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执行这种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时,存在严重的功利性趋势,学校把学生送到一些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自身所学的专业不符合,另一方面,学校选择的企业不正规,送去实习的学生劳动时间过长,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条件苛刻。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的实训达不到教育要求,没有实训效果,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议
1.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
我国的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严格考查教学课程,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评价和考核,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入职要求和标准,尽可能招聘一些教学水平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等方式,不断激励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另外,相应地提高优秀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的基础生活,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保证教学质量。最后,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做兼职教师,通过开展座谈会、开设专业培训班等方式,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支持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设备投入,建设学校的实训基地,保障学生的实训效果。并且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选择行业中一些正规的企业,和企业建立校企联盟,使学生可以去企业实习,通过在职实习,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4.规范实训程序
对于在校内进行实训的同学制定严格的实训计划,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要求为目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的任务,达到实训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学生的应用实践职业技能进行考核,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于校外实训,学校要首先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规范学生的实习内容、实习岗位和实习待遇,通过正规的岗位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保障学生劳动的合法权益。
5.政府加大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加大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植,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规范学校的教学,监督管理学校的办学质量,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培养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历程; 现状; 目的; 生源问题; 学工结合; 社会就业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39-01
职业技术教育,回溯历史的早期,与学徒工有着类似的的意义。
有的观点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属于工业发展的需求,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产业化的形成,需要更多技术熟练的技工。而严格的从本质上讲,职业技术教育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和需求。这就使得教育传授的方式脱离了早期以工带徒的作坊式技能传授方式。需要一个以工业技术发展为背景,以成熟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为纽带,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历史告诉我们,职业技术教育相对发达完整成熟的国家,都是工业化发展相对较早,工业技术比较成熟,甚至是工业技术发展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的国家。其中像德国、日本等。他们规模化体系化法治化的职业教育自上个世纪已经开始了。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在二战期间工业受到极大破坏的战败国,德国在1969年通过了《联邦职业技术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并随之形成了科学的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我院(烟台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曾多次派遣资深职教教师去德国的相关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学习和深造,其中的差异和距离是很大的,所学习到的教学经验和新进技术,也是很多的。
国内的职业技术教育较一些工业发达国家,起步还是较晚的。这自然有着其定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我们国家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化的发展相对落后,这就注定了对工业技术技能的需求不是很高,自然造成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市场和产业需求不高。笔者中学的时间,只是记得有着有限的农业技术职业中学和部分大工厂的厂办技术学校。
这就说明,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社会产业结构的需要。
市场有需求,产业才会有市场。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产业结构的构成变化之后对技术技能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内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劳动就业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地变化,越来越多的工厂企业,就意味着需要更多地熟练地技术工人,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工业化的发展程度,决定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到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规划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到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
由此可见,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形成了规模,形成了体系,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有差距。”
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几十年,从中职到高职高专,作为执教教师和带班班主任,对于职教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深有感触。
1.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意义,通俗的来说,是很简单的,只是为社会产业提供各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人。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是有工业化发展的程度决定的。而工业化发展的程度,与职业技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工业化的发展,已经使技术的传授,脱离了以工带徒的模式,换言之就是作坊式的徒工传授,已经无法适应工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对技术的掌握已不只是简单地熟练操作,还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做基础,从而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操作手段,从而促进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就衍生出二个问题。一是教育者自身对教育过程的正确认识和对技术理论、操作技能的认知程度。这与传统普通教育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首先是教育者本身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照本宣科的传说给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让学生仅仅能够熟练地进行工作操作就算完成了教学。而是要通过自身的提高和转型,从而达到学生掌握理论和操作的同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论和技术的不断熟练地重复的过程中,更善于思考,敢于技术革新。因为实践已经做过证明,许多工业技术的革新,都是由一线技术工人发现和完成的。纵观人类工业发展的历程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基于这样的教学认识和目的,要求职教教师从传统普通教学的模式中转型,适当的进行自身调整,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的。只有完成这样的教学目的,才能算是完整的成功的职业教育,才能完整的阐明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
2.职教生源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个日益突出,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凸显在众多的职教学院面前。那就是生源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造成的一个既成的现象是全国各地中职中专和高职高专越来越多。居粗略调查,以县级行政区域计算,每个县市不会少于二所职教学校或学院。到了地市级行政区域,则需要增加很多各局级单位直属的技术学校或学院。以此类推,到了省级行政区域,那各类职教学院将更多。
而国家计划生育的成果,最近几年已经得到了体现。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学校和初中学校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地减少,说明整个国家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数量在下降。
依年递减的整体受教育人口数量,面对众多的职教学校,生源,就成了一个根本的问题。
可同时正在发生的是,许多中职中专想法设法升格成高职高专,这就需要扩大招生规模。生源短缺,是目前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虽然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许包括了传统普通教育对中学教育分流的问题,各地对职教资源统一整合和科学规划的问题,学生本身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问题等等,但无容置疑的是,生源短缺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职业教育的正常的科学健康的发展,使得职教学院的管理层和广大教职员工,不得不将生源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去面对,想方设法的去招生。分离出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许多一线教师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面对这个问题。单纯的针对招生而进行的招生,各院校纷纷争抢有限的生源,原则上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目的,也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科学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是背离的。
生源问题是严峻的,是确实存在的,这个问题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这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本身的问题,严格的说,应该属于一个社会问题,社会资源科学整合和利用的问题,牵切到的方方面面是很多的,笔者不再多说。
3.学生自身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的环节是相对薄弱的,成绩不是很理想。这种原因可能形成学生自身的略有自卑的心里,可他们的年龄又正处于一种向上,成长,渴望进步的阶段,这二种心里的重叠,容易产生一种自我的内心的矛盾,自我封闭又渴望突破。
国内职业教育的历史还不是很长,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是很完整,甚至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还要面对一个来自社会的另眼相看的压力,他们做为年轻的一代,也属于社会发展希望的一部分,他们在向往成为社会发展的未来中坚力量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社会不公正眼光的压力,这二者的重叠也会形成一种内心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存在,会让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过低地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错误的安排和计划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得一部分学生只是计划到职教学院混日子,混个毕业证和技工证,为了最终踏上社会,找一份能够吃饱饭的工作做一个过渡。
这种自我认识和学习计划无疑是错误的,是不负责任的。而大部分的学生因为年龄和社会经验的制约,还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就要求职教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认识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执行既定的教学任务。所谓要教书,先教人,无论如何成熟的技术,如何完善的教学方法,都要有渴望去学习的学习者,学习者都要有健康端正的思想。
所以要有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教学,先行的还是思想的教育。只有有了正确的端正的思想,解决了学生自身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问题,才会有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
4.学工结合与社会实践。
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上讲,是比较简单的,只是一个现成技术理论的传输和技能实际操作的过程。但是,要完成相对完整成功的职业教育,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教学工程。
单纯的纯粹的技术技能的传授和学习,是一个职教学生必须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职教学院正是这样一种教学过程。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过程,也只能是培养出一个合格技术工人而已。这与教育与受教育的意义,是有些偏离的。
学生,作为一个几年后就要踏上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的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他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他们同时都属于社会的一员,对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 工人的同时,还要尽量的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还是组成丰富多彩的社会的一员。
笔者觉得,在完成学工结合的专项职教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还应该尽可能多的去接触其他学科的内容,在完成专项技能工艺操作和厂企实习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的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体验。这些不在既定教学任务之内的内容,可以依靠学校发起或者学生自发组织,对于其中的体验体会,最为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有责任帮助学生正确的去理解和认识。这样,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和社会实践中,激发自己对于学习、生活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同时也增加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心。如此才能培养出技术和素质都合格的社会型的技术人才。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这二点的具体体现,正是社会型技术人才的亲力亲为。
5.职业教育的社会劳动就业
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身,定位了大部分毕业生的最终走向是厂企一线生产线。从一名在校学生到社会劳动单位的转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是很突然的,尽管他们会在意识里有提前的思考和准备,但当他们真正的走向工作岗位,还是很难适应的。尽管所有的职教生在毕业前都会到厂企进行一定时间段的实习,但实习与工作毕竟是二个不同的概念,其中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实习的意义是至少有二个方面的。一是熟练具体的技术技能和操作工艺流程,还有一个,则是提前适应厂企的工作、生活环境,为踏入社会,积累最后一次经验。
基于这一点,职业教育的毕业证和技能证的合格,并不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结束,因为职业教育中技术技能的教育可能是大部分,但绝不是全部。职教学院有责任和义务,为企业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型人才,而不仅仅只是输送一名熟练的操作工。
就这一点你,笔者觉得我们学院(烟台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做着积极的具有很大意义的尝试。我院与某大型企业已经达成了协议,在院校内部建立一条准工厂化的生产流水线,其中管理模式采用企业的固有模式。这样,学院以前的操作车间,将被准工厂化的流水线所替代,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的学,工,学在课堂,工在“工厂”,学校在工厂里,工厂在学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