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早产儿护理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健康教育指导;早产儿;影响;分析
早产儿在临床较为常见,通过精心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生长情况,我国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早产儿的发生率在5%~10%,而病死率高达12.7%~20.8%;随着医学手段的发展,科学的健康教育可以提升早产儿的存活率[1]。本文选取98例早产儿进行分组比较研究,分析健康教育指导对早产儿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98例,均符合早产儿的标准:胎龄<37周,体重<2500g,身长<47cm,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9例中男28例,女21例,胎龄为29周~36周,平均(35.4±1.5)周,出生体重为1430~2305g,平均(1899.7±244.6)g,住院时间为4d~58d,平均(34.3±2.6)d。观察组49例中男29例,女20例,胎龄为30周~36周,平均(34.8±1.2)周,出生体重为1450~2335g,平均(1950.7±244.6)g,住院时间为5d~60d,平均(35.3±2.9)d。2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与出院指导,具体是对患儿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整理,体温测量与各种可能性感染疾病的预防,并对出院后如何照顾好早产儿进行一些事宜交代;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早产儿的健康教育指导安排专人负责;其次,对各项需要指导的内容进行一些分析,并按照早产儿及母亲的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第三,与母亲进行交流,了解出院后的家庭情况与照顾条件,然后将相关的护理知识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教授与指导。具体的指导内容包括早产儿的保暖、喂养、感染预防、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发给每位母亲一本指导手册;另外,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亲自示范,并将注意点告知孩子母亲,重点在于沐浴、喂养方面的姿势,测量体温的方法;对于小儿的按摩推拿,要注重顺序,重点在于四肢的按摩与推拿,应该将力度控制在轻揉范围,防止给幼儿造成瘀青等皮肤伤害。至于小儿的肚脐护理,应该遵照医嘱,或听从护士的建议,防止其受到湿度的影响,并保护好肚脐使其不受风寒的侵袭;应该多注重对其观察,尤其是对于肚脐所贴的制剂,应该进行按时更换、擦拭,防止对其造成伤害。若发现小儿出现呕吐现象,尤其是对于奶汁的反呕,应该观察是否是吃得过饱的正常反应,或是由于受凉产生身体异常反应,若出现此类现象,则应该及时通知护理人员或医生,对幼儿进行检查,并进行及时治疗,切勿盲目地自行处理,以免耽误小儿的最佳治疗时间;在这方面可以通过保暖措施等进行预防。与患儿家长保持联系,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到家随访等方式进行一些问询、指导;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视频拍摄将资料传递给家长,或家长将出院后的护理视频传给护理人员,在互相的讨论与交流中进行一些针对性指导,从而纠正不良行为。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早产儿病率、再住院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通常以出生时间、体重、身长方面衡量早产儿,也包括身体各器官的成熟度,因此有时也将早产儿称作未成熟儿;这类新生儿需要在出生后得到精心的护理与正确的出院指导才能提高存活率。通常而言,会在出生后延长住院时间,并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照看,以及对母亲的相关指导来提高对早产儿的照顾水准,以期为其继续生存与良好发育奠定较好的基础[2]。临床所采用的一般指导与出院指导虽有一些效果,但是在发病率方面、再住院率方面还是比较高,因此在现代护理医学的意义上可以通过采用健康教育指导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本文分组比较了两种不同护理方法或健康教育的差异与区别,并对指导后的各项情况进行了不同方式的随访与记录,结果显示采用健康教育指导后的早产儿在病率与再住院率方面明显降低,提高了新生儿体质,也有效解除了父母的忧虑与担心。具体来看,对于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应该注重对早产儿资料、母亲资料、家庭条件等各方面的了解,并且根据相关的职业、时间、影响、环境等制定出更为详尽且符合早产儿差异特征的健康指导方案;然后先进行统一性的集体指导,再按照个体化的区别进行专项的一对一指导;这方面要求从孩子母亲的职业、受教育程度、性格等展开分析,而且需要将各种护理方法以书面材料的形式编制成手册,同时行手把手地指导与注意事项说明,然后将手册分发给早产儿母亲,若有必要可以对其采取出院前的护理标准评估[3]。并与孩子母亲及相关家属保持密切联系,运用信息技术、电话、手机应用程序等皆可以增加交流频率,并借助医院公共平台进行及时的咨询与信息反馈,加上随访记录,对各方面的护理表现进行评估,并对早产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肺炎、脐炎、营养不良状况、脓疱疹、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进行信息采集、评估与再次住院指导[4]。本组研究结果表明,2组早产儿病率、再住院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健康教育指导下,早产儿的家长在出院后对早产儿的护理效果较好,疾病发生率明显降低,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小妹.早产儿居家护理的健康教育指导[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21(8):161-162.
[2]杨云智,林倩清,张友惠,等.早产儿家庭健康教育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5):5779-5781.
[3]冼倩红,李婉嫦,叶晓玲.新型健康教育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6):887-888、865.
【关键词】 早产;窒息;复苏;护理
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技术的进步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新生儿窒息规范复苏方法的推广应用,使我国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1],特别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复苏后的观察护理,影响窒息复苏的效果及早产儿的康复,生后5 分钟及10 分钟评分有助于判断复苏效果和预后。我院新生儿科NICU病房,2006 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共收治早产儿窒息患儿768 例,积极治疗及护理后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 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我院共收治早产儿768 例。病例选择标准:①胎龄<37 W,②出生体重<2500 g,③出生1 分钟Apgar评分<7 分,④复苏后存在心、脑、肾、肺等脏器功能受损者。其中男412 例,女356 例,胎龄<28 W,4 例;28~32 W,213 例;32~36 W,457 例;36 W以上94 例。出生体重<1000 g 11 例;1000~1499 g,564 例;1500~2500 g,193 例。
1.2 方法
对所有早产儿窒息患儿生后立即给予新生儿复苏。①复苏程序:A畅通气道B建立呼吸C恢复循环D药物应用E环境与评估。②复苏后监护:监护内容为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肤色和窒息所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注意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大小便异常、感染和喂养等问题。认真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③家庭支持:耐心细致解答病情,告诉家长患儿目前情况和可能的预后,帮助家长树立信心、促进父母角色的转变。
1.3 结果
768 例早产儿窒息患儿治愈684 例,好转49 例,未愈23 例,死亡12 例,治愈率89.06%(684/768)。其中新生儿脑卒中2 例,后死亡,放弃治疗23 例。
2 观察与护理
2.1 体温监测及护理
《2005小儿心肺复苏指南》强调应预防和积极处理过高体温,避免体温过高对于复苏新生儿尤为重要[2]。但是早产儿体温过低又易引起硬肿症。因此,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根据早产儿胎龄和体温情况,将箱温调至适中温度,相对湿度为55~65%。护士应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患儿体温未正常前应每小时监测一次,正常后可每4 小时测一次。
2.2 呼吸监测及护理
呼吸是监护的重点,呼吸评分和呼吸次数对复苏后的观察有一定帮助。初生12 小时内每4 小时评一次,以后24 小时内每8 小时评一次,最后在出生后48 小时再评一次。二次评到8 分以上可停止再评,预后良好。假使呼吸次数有增无减,并出现呼吸困难则要考虑有无气胸。如窒息儿呼吸已接近正常而二天后有加快者,常是继发肺炎的征兆。若反复呼吸暂停,遵医嘱可用氨茶碱,以兴奋心、脑、扩张血管和利尿。呼吸暂停者给予弹足底、托背、吸氧处理。供氧勿常规使用,在发生呼吸困难和青紫时才给予。吸入氧浓度与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和用氧方法而定。一般氧浓度以30%-40%为宜,维持血氧饱和度90~95%,PaO2 60~80 mmHg为安全。
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引起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或早产儿视网膜病,导致严重后果。待呼吸平稳,皮色转红半小时后可停止给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当喉有痰鸣音,呼吸时声音粗糙,呼吸停顿或有呕吐,均应用一次性吸管吸引。同时经常更换,以防止发生肺炎。护士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血糖饱和度、血气分析等指标,预防氧疗并发症。同时还应注意观察心音、面色及末梢循环情况。
2.3 消化功能的监测和喂养
早产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吞咽反射弱,易呛乳而发生乳汁吸入。常出现喂养困难、胃潴留、呕吐、腹胀等消化功能紊乱。喂养不耐受者,多次喂奶有呕吐、腹胀或咖啡样物。要注意观察患儿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对于早产儿的喂养,目前主张早期从逐量逐逐步增加到足量的喂养方法。 第一次经口喂消毒过的水,如吸吮吞咽无问题,可给予糖水,以后给奶。如有吸吮、吞咽、呼吸动作不协调、胃排空延迟等可用管饲法。对早产儿亦强调生母母乳喂养。早产儿喂养按日龄及接受情况而变动。第一日总量(水和奶)可60~90ml/kg。体重大于2000 g者,每4 小时喂一次;1501~2000 g者每3 小时喂一次;1000~1500 g者,每2 小时喂一次,小于1000 g者主要靠静脉营养。但亦宜试喂,可每2~4 小时给0.5~1 ml母乳,让其逐步适应。如为管饲者,饲前先进行抽吸。如吸出的量小于上次奶量的10%者,可回注,否则,应在再注入量中减去此量,方案要再议。在静脉营养期间,宜经常行非营养性吸吮训练(无孔橡皮),及早过渡到经胃肠喂养,并降低静脉营养的并发症。黄疸期间患儿吸吮无力、纳差,护士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果患儿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给予灌肠处理。每天要详细记录出入量,以便制定出更适合患儿的喂养方案。
2.4 防止糖代谢紊乱
糖代谢紊乱有可能影响其脑部正常生长发育及功能。根据《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低血糖和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全血血糖<2.2 mmol/L为新生儿低血糖;>7.0 mmol/L为新生儿高血糖[3]。监测血糖每天4 次使其保持在2.6~6.4 mmol/L之间,如有异常,须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5 脑水肿的监测
复苏后常见的脑损害为脑水肿,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是否有抽搐及抽搐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监测患儿意识、瞳孔、血压的变化,及早发现和防止脑死亡的过程。临床上一旦颅内压增高症控制不佳,很容易发生新生儿脑卒中即新生儿大脑动脉梗死,以右侧大脑中动脉多见。本科室也有2例脑卒中发生,预后不佳。
2.6 内环境监测
进行pH监测、预防酸碱失衡。监护室应严格记录小儿体重、腹围、前囟张力、尿量、肌张力、反应状况及一般情况,及早发现不良状况向医生报告,以便早期处理。
2.7 循环功能的护理
复苏后患儿常有心功能减退,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和心衰。应持续心电监护,护士应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心电图、血电解质等变化。
2.8 预防感染
预防感染为护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国外,早产儿感染引起败血症的发生率比足月儿高3~10 倍[4]。须做好早产儿室及暖箱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每日定时通风,空气消毒机消毒。要定时更换氧气湿化瓶、吸引器、水瓶、暖箱水槽中的水,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前后须用快速手消毒剂,护理人员按期做鼻咽拭子培养,感染及带菌者应调离早产儿室工作。加强早产儿皮肤、脐部、臀部及口腔的护理。早产儿中有感染者宜及时治疗,有传染病者及时隔离,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虞人杰.新生儿窒息复苏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7:131-133.
[2] 王春亭,王可富.现代重症抢救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87.
摘要目的:探讨能维持机械通气下的早产儿最佳中性体温的护理方法。方法:将在我院NICU住院的给予机械通气的早产儿10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对在辐射式抢救台上行机械通气下的早产儿,使用保鲜膜覆盖及水床式鸟巢的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儿入院后2,12,48 h的体温情况。结果:使用保鲜膜覆盖及水床式鸟巢组的早产儿,在入院后2,12,48 h的体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中性温度的稳定性优于对照组。结论:保鲜膜覆盖结合水床式鸟巢为早产儿提供了一个温暖而恒定贴身的外界环境,使早产儿感到温暖而舒适,维持了稳定的中性体温。
关键词 :中性体温;早产儿;保鲜膜;水床式鸟巢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44
作者单位:526000肇庆市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李桂花:女,大专,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中性温度是指使机体在安静的状态下深体温保持在36.7~37.3 ℃,且体核温度及皮肤平均温度每小时变化分别低于0.2 ℃及0.3 ℃时的环境温度[1]。早产儿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不能自稳,易偏低,极易遭受寒冷损伤,易发生硬肿症,是其死亡原因之一。据报道,无明显并发症的极低体重儿如能严格掌握温度调节可使病死率降低25%[2],因此,维持中性温度是早产儿在分娩后面临的关键的生理挑战之一[3]。而需要机械通气的早产儿,由于病情危急,分娩后需要接受复苏、气管插管、穿刺等侵入性刺激,其体温更难保持稳定,往往此类患儿复苏成功后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时,体温偏低,做好此类患儿体温的管理,维持良好的中性温度,是提高其存活率,促进疾病康复的关键。我科对在辐射式抢救台上进行机械通气的早产儿,使用保鲜膜结合水床式鸟巢的护理模式来维持患儿的中性体温,取得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NICU住院的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共10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36例,女14例;胎龄(32.6±3.5)周;出生体重(1689±316)g;入院龄(48±35)min。对照组男39例,女11例;胎龄(33.5±2.6)周;出生体重(1702±309)g;入院龄(51±36)min。两组患儿均符合以下条件:(1)出生体重<2500 g。(2)入院后均立即放于已预热的辐射式抢救台上进行机械通气。(3)我科的辐射式抢救台均采用FXQ-4A型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入院龄、入院诊断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调节病房温度在24~26 ℃,相对湿度55%~65%,抢救台的台温设置在35 ℃。按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的使用方法启动抢救台。患儿入院后即将其放置于已预热的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中央,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由产科转诊已行气管插管的患儿,直接接上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固定四周档板,包上一次性纸尿裤,抢救台肤温探头的金属面直接贴紧患儿腹部皮肤。
1.2.1对照组患儿放于幅射式抢救台的鸟巢内,鸟巢的制作方法:将柔软的婴儿全棉包被(150 cm×120 cm)滚筒式卷成包被条,根据早产儿体型大小,围成一个四周高5 cm的椭圆形圈,在椭圆形圈的上面铺上柔软的毛巾,患儿置于毛巾上。底层包被条的接口枕于患儿头肩部,使颈部伸展,包被条中段围住患儿下肢,四肢靠近身体中线呈屈曲状,摇高抢救台床头,使其倾斜30°,再为患儿盖上大毛巾保暖。
1.2.2试验组患儿使用水床式鸟巢,即在传统鸟巢的毛巾下放置1个未开启的3 L袋盛装1/2容积热水垫(水温37~39 ℃),患儿置于热水垫的毛巾上面,不用覆盖大毛巾;在抢救台的上面拉上保鲜膜,即将保鲜膜从与患儿垂直方向的抢救台一侧挡板拉至另一侧,绷紧,使保鲜膜在抢救台两侧档板间成一水平面,保鲜膜两端直接贴在幅射式抢救台的两侧挡板上,此时,整个幅射式抢救台被覆盖,仅在患儿头侧留10 cm左右的缝隙。操作时注意:覆盖下一张保鲜膜时要先覆盖前一张保鲜膜边缘,使其连接紧密。保鲜膜每天更换1次,如有破损、残缺或弄脏,随时更换。辐射式抢救台的肤温探头要贴紧患儿腹部皮肤,严禁离开患儿躯干,以免台温失控造成患儿烤伤及脱水。抢救台四周1 m以内禁止放置热源,避开阳光直射,避免影响台温稳定性。
1.3评价方法两组患儿放置于幅射式抢救台后即测肛温1次,之后每2 h测量肛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调节抢救台台温,调节时,每小时升高或降低台温≤1 ℃。观察两组患儿在入院后2,12,48 h的体温情况,比较两组患儿维持中性温度的效果。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早产儿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随之波动。对早产儿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合理的保暖可以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1]。对于身心严重受创、在机械通气下的早产儿。其保暖重点在于保持外环境的稳定。报道显示,外界环境温度波动,将使早产儿日体温差超过1 ℃,病死率显著增加,尤其为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4]。临床上根据早产儿的体重、病情及成熟程度而选择不同的保暖设施,常用的有暖箱、幅射式抢救台及小床等。对于进行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常因暖箱的空间狭小而不利于诊疗护理操作,而婴儿辐射式抢救台升温快、辐射传热恒定,利于加温和保温,同时使医师和护士更易接近患儿,便于观察病情、诊疗操作和抢救,因辐射式抢救台是开放式,温度易受对流空气的影响,所以常会出现保暖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在辐射式抢救台档板上覆盖了保鲜膜后,在早产儿的体表与保鲜膜之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内环境温度,使对流空气不会直接刺激早产儿的体表而产生体温波动,有效地维持了早产儿体温的稳定性。
鸟巢式护理是国际上流行的用于早产儿发展性照顾的一种方法。水床式鸟巢比传统的鸟巢多了底层的水垫,患儿肢体活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由于水的节律流动,产生类似母体宫内的羊水声,既可促进早产儿有韵律感,也让早产儿得到前庭运动刺激,得到自然的早期干预[5]。水有较大的潜热,具有恒温的作用。水垫温暖而柔软,水垫周围的包被条高5 cm,患儿四肢靠近身体中线呈屈曲状睡在这样的水床式鸟巢内,其体表温度、热量聚集在小巢内不易散发出去,使小巢的环境温度始终处于早产儿的中性温度;水床式鸟巢的大小是为患儿量身定做,患儿肩颈部枕于鸟巢上端使颈部伸展,利于通气及头部固定,使患儿活动范围局限,活动量减少,减少热量的消耗,更好地维持中性体温。
总之,保鲜膜结合水床式鸟巢为早产儿提供了一个温暖而恒定贴身的外界环境,尤如宫内生活的延续,使早产儿感到温暖而舒适,维持了稳定的中性体温。同时,也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个性化照顾,对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命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0-87.
[2]封志纯,钟梅.实用早产儿与早产儿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203.
[3]余秋敏,钟春霞,金丽,等.早产儿中性体温的管理与控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4):3970-3971.
[4]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5.
[5]黄芳艳,林梅,罗秀状,等.水床式鸟巢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13):44-45.
2.临床资料
资料来自我院病案统计室,2005年-2007年新生儿科住院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共116例。男,64例、女,52例;胎龄28~36周,平均32+5周。出生体重<1000g8例,1000g~1200g35例,1200g~1500g73例,平均1310g。Apgar评分3~7分28例,≥7分88例,均无消化道畸形。
2.喂养方法及护理
2.1喂养方法:早产儿生后24h内可以开始早期微量肠道喂养,以间断方式喂养。奶量:(1)出生体重<1000g,胎龄<28周,0.5~1ml/次,视耐受情况可间隔4~6小时一次,如耐受良好,可逐渐缩短间隔时间至2小时一次。(2)出生体重1000g~1200g,胎龄28周~30周,0.5~1ml/次,每2小时一次。(3)出生体重1200g~1500g,胎龄32周~36周,1~2ml/次,2小时一次。乳品采用雀巢-力多精之早产儿配方奶,浓度4.91Kcal/g。
2.2增加奶量方法指征:(1)无腹胀、呕吐。(2)胃内残留<上次奶量的1/3。(3)排便正常。(4)无消化道出血、畸形。每次增加奶量:体重<1000g,每次增加0.5~1ml;体重<1200g,每次增加1~1.5ml;体重<1500g,每次增加1.5~2ml,不足热卡由静脉补足。
2.3插管方法
(1)胃管方法:经口腔插入一次性胃管(F5),长度为鼻尖至耳垂到胸骨下端,插管后抽出胃液或注入空气,在上腹部听到水泡音,证实胃管插入胃内,做好标记,然后固定饲管于下唇中间部。经口胃管喂养指征:无吸吮能力、吞咽困难、进奶少、奶后青紫。
(2)口十二指肠管方法:胃管进到胃后患儿取右侧卧位,用手指轻柔腹部,使胃管随胃蠕动波进入十二指肠,在下管过程中,速度要慢,每次0.5~1cm左右,以防饲管在胃内打折,插入深度比胃管长6~8cm。抽出液体呈黄色、并呈弱酸性至碱性(试纸pH5.0~7.0),提示饲管过幽门,并可摄X线腹片核实⑵。证明饲管在十二指肠内,做好标记,然后固定饲管于下唇中间部。十二指肠喂养的指征:经口喂养反复呕吐、胃食管反流、胃潴留、频繁呼吸暂停者。行十二指肠喂养,每次奶量达15~25ml时,依耐受情况改变喂养方式,及时将饲管退回胃内喂养或自行吸吮。
2.4护理
2.4.1基础护理注入奶液时患儿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每次注奶前抽取胃液及十二指肠液,证明饲管在胃内或十二指肠内方可注入奶液,如残留量大于上次奶量的1/3,可适当减量或停喂一次,奶液注入要缓慢。每日进行两次口腔护理。
2.4.2饲管护理保持饲管体外部分的清洁,每日测量饲管体外部分的长度,观察饲管有无脱落,做到勤观察、勤固定,每周更换一次饲管。
2.4.3管饲期间的观察护理(1)观察奶量及下次管饲前胃内残留情况。本组16例早产儿,胎龄在30周以下,于生后15天前间断出现胃内残留量较大,减少每次注奶量或行十二指肠喂养后缓解。(2)观察患儿呕吐、误吸情况。116例早产儿开始均采用口胃管间断喂养,但有14例早产儿喂养2日内出现频繁呕吐,甚至出现误吸而改用十二指肠间断喂养得以纠正。(3)观察腹围变化。116例早产儿24小时腹围增加均<1.5cm。10例早产儿出现腹胀经禁食1~3天,腹胀缓解后再行喂养,无一例发生坏死性小肠炎(4)观察大便情况。保证12小时内排便,如无大便给予按摩腹部及温水通便。(5)观察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情况。本组38例出现频繁呼吸暂停,有7例出现吸入性肺炎,经对症、抗炎治疗后治愈。(6)观察出生体重变化情况。116例管饲喂养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最短12天,最长23天,平均18.6天。
3.讨论
随着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早产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逐年提高。其中营养条件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早产儿吸吮能力差,难以摄入足够的奶量,虽然全肠道外营养可提供较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但因其价格昂贵要求条件高,且可出现胆汁淤积、感染、代谢性疾病等并发症。因此,使用早期微量管饲喂养日益受到重视。由于鼻胃管会增加小婴儿呼吸道阻力,故我们选择用经口胃管进行喂养。我们通过对116例早产极低体重儿采用早期间断口胃管或口十二指肠管微量喂养,可以尽早使早产儿由静脉营养转化为肠道喂养,提高胃肠耐受性,减少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防止长期静脉营养至胆汁淤积、感染等并发症;早期微量喂养还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加速肠粘膜生长和胆汁分泌,促进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是早产儿早期肠道喂养的最好方式。我们的体会是,早产儿的喂养要以出生体重为基础,应尽早喂养,从小量开始,在喂养期间,应认真细致的护理,密切观察患儿奶量、胃内残留量、腹围、大便性状、呕吐、误吸、呼吸暂停及体重变化情况,根据具体变化及时做出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40-02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指出生体重1 000~1 499 g的早产儿。胎龄愈小,体重愈低,死亡率愈高[1]。国内报道在63%~74%,其中体重<1 000 g者死亡率达80%~100%,国外资料为33%~70%。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7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6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其中男40例,女36例。体重1 000~1 200 g 10例,1 201~1 300 g 15例,1 301~1 499 g 51例。胎龄:28~30周12例,31~32周20例,33~34周35例,35~37周9例。
1.2 结果
治愈70例,死亡6例,存活率为92.1%,死亡率为7.9%。存活患儿体重均能达到理想生长指标。
2护理
2.1体温管理
极低体重儿特别表现为皮肤的未成熟性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很容易陷入低体温状态,为了便于医务人员操作和抢救,所有患儿入院时先置于远红外抢救辐射台上保暖,用3M易撕敷料胶带粘贴好肤温传感器,保持其肤温36.5~37.0℃,室温24~26℃,相对湿度55%~65%。病情稳定后遵医嘱转入暖箱中保暖,根据患儿体重和日龄调节箱温,暖箱中相对湿度50%~60%。每4 小时测体温1次,保持患儿体温在36~37℃。
2.2呼吸管理
极低体重儿由于呼吸中枢功能不成熟,肺泡换气面积相对较小,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及分泌不足,呼吸肌和胸廓软弱等原因,常出现呼吸暂停或发绀等。故入院后取平卧头肩稍抬高位,头偏向一侧,立即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皮肤颜色、心率、血氧饱和度,根据病情、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结果选择是否需要给氧及给氧的方式,给氧浓度为30%~40%,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由于长时间吸高体积分数氧易发生肺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神经系统损伤[2],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注重早产儿的氧疗管理工作,医务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严格掌握氧疗指征,吸氧期间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情况并定期监测血气,严密观察其缺氧症状是否改善。呼吸暂停者给予物理刺激,如弹足底kPa、托背等,若症状未见好转,给予气囊加压通气,压力为1.5~2.0 kPa为宜,对严重呼吸暂停、发绀者给予吸氧,频发呼吸暂停者可导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符合呼吸机应用指征的及早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按医嘱静滴氨茶碱以兴奋呼吸,配制氨茶碱时剂量一定要精确,并注意观察是否发生不良反应。
2.3喂养护理
极低体重儿由于吸吮及吞咽能力差,大多采用胃管喂养[3],开始注入5%葡萄糖,然后注入母乳,注入时置患儿于仰卧头高位,也可通过微量注射泵缓慢注入。如患儿全身状况良好,可以试行经口哺乳,为了防止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开始仅给5 ml 10%的葡萄糖,然后是母乳,哺乳中要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呼吸暂停、腹胀、呕吐等现象发生。鼻饲或经口喂养的同时配合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抚触法。
2.4预防感染
极低体重儿抵抗力极端低下,加之皮肤的未成熟性,即使无外来损伤,只是由于皮肤与床垫的长期接触,或自身尿粪污染都可使感染急速播散和加重。另外暖箱内的高温高湿状态,医护人员的手、气管插管、监护装置、胶布等,都是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所以护理时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及加强基础护理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入室前后,操作前后洗手消毒;体温计、血压计袖带、听诊器做到个别专用;非损伤性管理,给予有效的静脉置管,减少频繁穿刺造成皮肤损伤与感染,监护时敷贴装置应尽可能小范围,并在皮肤上涂抹防护乳液,以减少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及保护皮肤,且每日更换电极片1次,血氧饱和度探头应每2~3 小时更换部位1次,防止灼伤皮肤。
2.5发育支持护理
极低体重儿的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护理人员要提供人性化的关怀,使他们未成熟的器官在子宫外环境中继续发育,以减少合并症。
2.5.1建立一个类似于子宫的环境光线适宜在严密监护下选择适当时段降低光源刺激,如晚间可使用较暗的壁灯,以促进其发展日夜作息规律,或在患儿的暖箱外面遮盖毯子,以减少光线刺激,降低视网膜病变机会;减少噪音、器械活动声音,避免突发高频声音,对各种报警快速反应,及时关掉报警声;避免在床旁大声说话,将其保温箱视为其“卧室”,降低声音;避免在室内放音乐,这对急性期患儿不利,因可增加颅内压,使SaO2下降,刺激屏气发生的机会,不利生长等。
2.5.2 维持良好的姿态和用衣物或毛巾做一个“鸟巢”,让其舒适地躺卧,以促进其安全感,并可避免因长时间缺乏支持及身体过度外展导致的并发症;使用氧气罩时,尽可能使用较大尺寸的氧气罩,使患儿双臂能自由地靠近脸部,以促进自我安抚动作及发展手、嘴综合能力。
2.5.3 集中性护理极低体重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极不成熟,仓促或突然的接触会使其产生惊吓表现,徒增能量消耗。护士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应集中进行,动作轻柔、缓慢平滑,以轻巧操作为原则,治疗护理前后给予安抚动作(轻柔唤醒或触摸患儿),比如在测量T、P、R时、鼻饲时、更换时及进行侵入性治疗时,以促进安全感。
2.6 出院随访
为了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伤残率,提高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了解其预后及体格、智能发育情况,我科设立了电话随访,建立完善的患儿个人档案,定期通过电话咨询情况及回院检查,进行正规系统的积极干预,指导家长育儿的知识和措施,提高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3小结
由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理功能发育不全,适应能力差,抵抗力低下,各种外界不良因素都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要抓住保暖、用氧、喂养、预防感染、提供发育支持护理、随访等重点环节进行护理,在此护理过程中注重细节护理,护士以高度的责任心、爱心、细心和慎独精神,在护理工作中做好一切细节工作,以耐心细致的护理方法和精湛的操作技术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从而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0-202.
[2]陈超.新生儿氧疗合并症及预防[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