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一、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通过采集信息,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不同年龄,不同的类型分组,以便更好地管理,如单亲留守、双亲留守、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活动,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二、学校组建留守儿童帮扶小组

每一组有固定的老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产生自卑和孤独,缺少安全感,学校成立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经常和农村留守儿童谈心交流,虽然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们也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使他们从小懂得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不一样,有的父母在身边,有的父母离得很远,都是工作,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祖国的建设,城市的美化,离开了你们,你们要为父母的所作所为感到高兴和光荣,但是你们的任务是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力争学习第一,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你们经济上或学习上有什么困难,要对身边每一个人说或跟老师说,他们会帮助你们的。对家庭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产生无助感,缺少学习用具,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就要求我们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帮扶教育他们,社会爱心人士、团体出一份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困难的家庭和学生,资金得到帮扶和赞助,让他们也感受到爱的温暖,感受爱的教育。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及其要关注,不能让他们掉队,及时补课和心理辅导,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

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爷爷奶奶的年龄偏大,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对他们的生活起居可能照顾的不到,对他们的教育更是谈之甚少,没有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不良的习气,有的依赖性较强、感情脆弱、容易冲动、不理智。另一种由亲戚监管,孩子大了,亲戚也不好管教,有的管了,也不听管教,从此放任自流,抽烟喝酒、上网聊天,时间长了就在认知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离,以及个性、心理上发生了异常。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要及时地对他们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心理辅导讲座,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学校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长辈们又忙于劳作,没有文化,无暇顾及他们,让他们各得其所,久而久之,他们就染上了社会的不良风气,他们处在青春发育期,身心较脆弱,思想容易左右,会受到不良习气的侵蚀,形成不良的习惯,重哥儿们义气,不听别人劝阻,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酗酒闹事,包网吧,聊通宵等不良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学校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得到熏陶,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我们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中,设有舞蹈组、电子琴组、葫芦丝组、篮球组、阅读组等十三个组别,有辅导老师,学校还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对学生不良习气的形成提前干预,为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的兴趣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从小形成务实的个性,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五、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建设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通过本次调研得知,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每一个留守儿童的个体是有差异的,这种个体上的差异,是由父母的遗传因素决定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有的先前体质强健,有的体弱多病、有的智力发育缓慢,有的智力发育超前,有的肢体残缺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待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心理辅导方法。对体弱多病的孩子,说服教育,多少五谷杂粮,多吃有营养的食品,不要挑食,积极锻炼身体,使他们树立自信。对智力发育缓慢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在上课前精心设计教案,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和他们接受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在一堂40分钟的课堂上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特长,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的到张扬,但对智力发育迟缓的留守儿童,教师更要精心呵护,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多给他们营养,课后多给他们补课,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多和学生交流,敢于说话,敢于表现,让他们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从小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对身体有残缺的孩子,教师要多给他们爱的关怀,让他们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通过家校合作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及时干预他们由于身体的缺陷产生的自卑症,鼓励让他们多与同伴交流,多参加力所能及活动,老师要创造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使他们的身心的得到锻炼,健康茁壮的成长。

2.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主要的

为了生活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把子女依托于祖辈或亲戚监管,祖辈由于时代的不同,他们没有文化知识,不懂得怎么去教育孩子,大多只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过度溺爱,从而造成依赖性较强,怕苦怕累,主动性不强,不爱帮助别人,有的甚至蛮狠无礼,在家不听监管人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有的顶撞老师,无法无天。这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认知上出现了偏差,他们的父母常年不到身边,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这样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老师及时和他们谈心、交流,和他们做知心朋友,在活动中或谈话的过程中,及时让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的不良习气及时得到矫正,用身边的先进事迹、好人好事、名人效应来感化和教育他们,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监管人要转变教育的方式,让他们在吃饱的同时,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劳动中锻炼他们的意志,从而懂得自己所化的一分一厘钱,都是父母的血汗钱,从小养成节俭的优良品质,要善待别人,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养成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其次教育他们要有爱心,懂得爱,不但要爱自己,更要爱别人。在幼小的心灵上种下善待别人的种子。人人多一份爱,社会才能和谐,他们的父母才能安心的工作。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美德。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起着推动作用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是一支庞大的特殊群体,可是他们共同生活在社会这一大家庭中,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身边每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年龄小,心理素质较差,思想容易左右,有的正是青春的发育期,身心教脆弱,容易受到周围不良习气的影响,尤其在这种科技高速发展,数字化信息满天飞的时代,网络游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侵蚀,不容忽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有的容易冲动、有的感情脆弱、有的消极怠慢、不爱学习,有的酗酒闹事,有的沉迷网吧,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是一种摧残。见于此我们整个社会动员起来,改变我们的周边环境,为我们的留守儿童创设一种和谐的、文明的精神乐园,让他们在这种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健康的,茁壮的成长,不要让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不要让留守儿童纯洁的心灵受到污点,更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让网络开发商开发绿色网络,从源头治理社会环境,学校要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让学生从小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充实自己。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辅导。对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学校要对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使他们的对周围所发生的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是非分辨能力,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民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体现。

4.结语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隔代抚养弱化了家庭的教育功能

每天早晨7时,现年54岁的王可欣坐公交车把小外孙送到幼儿园,下午4时又在幼儿园门口接小外孙回家。“没办法呀,他们小两口工作忙,交给我这个当姥姥的带,总比交给保姆强吧。”王可欣对记者说。

据了解,独一代父母大多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一些人并且内心尚未成熟,无法适应为人父母的角色转换。“谁来带孩子”成了困扰他们的问题。于是,祖辈抚养第三代成为普遍现象。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大量独生子女已进入婚育年龄为人父母,由他们生育的第二代独生子女被称为“独二代”。

据《中国妇女》杂志调查,超过70%的年轻父母“只生不养”,抚养孩子的重任全部由家中的老人承担。其中,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由姥姥姥爷照料的占30%,而由爸爸妈妈亲自抚养的孩子仅有不到两成。

沈阳市南宁幼儿园的幼师刘丽梅告诉记者,之前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日,130名小朋友里只有不到三成是由父母陪同的,其余全是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当天很多互动和游戏都不适合老年人参加,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刘老师认为,年轻父母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老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独二代的性格养成做了大量调研。调研组负责人孙宏艳认为,70%的隔代抚养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如果父母不能在孩子6岁之前与之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将来极易导致孩子与父母关系疏远,甚至引发种种心理疾病。”孙宏艳提醒各位年轻父母一定要亲身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过度溺爱宠坏独二代

独二代成长中最大的问题是老人容易溺爱孩子。”沈阳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周咏梅表示。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养育孙子、孙女是他们主要的精神寄托,极易对孩子溺爱。“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会变得任性、贪婪、自以为是,甚至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推卸责任。

家长的过度爱护,造成孩子事事依赖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尤为不利。一位家长害怕孩子会摔跤,从小就不许他跑步,结果沈阳市一名三年级学生至今连快走都不会。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尝试的,他们会在尝试中得到快乐。同时,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有利于孩子产生成就感、提升抗挫折能力。把属于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不要以保护的名义剥夺孩子快乐的权利。

亲子关系存在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误区之二: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之三: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总之,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原则是坦诚、沟通和鼓励,家长和老师不要对婚姻家庭这些事避而不谈,要让孩子知道离婚和结婚在社会生活中都是非常正常的事,而沟通会使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和鼓励,也许就能改变他的人生。

(据光明网)

“颜值”高的文具,往往都添加了工业原料,有毒有害物质最容易超标,包括铅等重金属。

小心那些“颜值”高的文具

江苏省质监局日前的2015年文具产品风险监测质量分析报告显示,样品中不少产品标签标识中缺少应有的信息,而最令消费者担忧的是文具中普遍检出了有害物质。笔、橡皮、修正液等文具中检出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的一种)、有机溶剂残留和卤代烃等。其中,邻苯二甲酸酯被研究证实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可致男孩“女性化”和女孩性早熟。

那么,家长和学生该如何选购健康安全的文具用品?使用文具需要注意什么?

假期里,文具店里孩子们的身影络绎不绝,但很多孩子买文具时更注重“颜值”,喜欢色彩鲜亮、造型可爱和带有香味的,很少考虑健康安全因素。

专家表示,文具质量直接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中小学生对不安全因素的感知能力相对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容易受到有毒文具的伤害。

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朋友发现,绝大多数家长或学生对选购文具没什么概念,多凭个人喜好,并不知道如何正确选购文具,加之有毒文具对学生健康的影响又是潜移默化的,有毒文具的危害并未引起家长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买文具主要看性价比,如果色彩异常鲜艳、有刺鼻味道,一般不会买。”有家长表示,但孩子很喜欢那些色彩鲜艳、质地柔软、散发香味的文具。

记者在几家大型电商网站看到,笔、文具盒、涂改液、荧光笔、橡皮等常用文具,要么外形魔幻可爱,要么色彩光鲜艳丽,有的还标注为清香型。据电商客服人员介绍,这类文具很受消费者欢迎。

专家表示,这些“颜值”高的文具,往往都添加了工业原料,有毒有害物质最容易超标,包括铅等重金属。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去年9月开学伊始就过消费警示,提醒家长和学生选购文件时尽量选择正规品牌,看清生产厂家、出厂时间等相关信息;对无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和生产地址不清楚的产品要慎买慎用。

中消协警告说,“三无”产品容易出现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情况,儿童学生长期接触这类产品,可能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消费者在选购文具用品时务必多加留心,看清产品是否有无毒、环保等标识,是否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等,要眼看、手摸、鼻闻,必要时还要查看相关质量测试评价报告,择优购买。

(据《人民周刊》)

别在朋友圈为孩子拉票了

朋友圈里经常有为孩子拉票的微信,有的是孩子参加市区什么竞赛,有的是搞什么评选,还有的为学校、为某个集体拉票,五花八门,语言恳切至诚至深。如此拉票无非是发动朋友投票,增加当选的筹码,一些人不问张三李四,不问事迹如何,便盲目地按动手指。

其实,这是一种虚荣。任何评选、评比,都有其条件和规则,都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其实际实情予以判断与评价。这应该是公正公平的。获奖是好事,但要顺其自然,不应拉一些不知情的无关人员参与,这便污染了评比的纯洁度和可信度,甚至这是一种有悖教育规律的行为,有染孩子纯净的心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反复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教育乃至育人永远不变的真谛。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儿童健康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心理的健康。中央教科所对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2]有学者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胆小、懦弱、内向、自卑、孤僻 ,[3]主要表现在焦虑、自责、冲动、过敏、孤独等倾向。也有学着指出部分留守儿童道德偏差、行为不良等倾向。[4]近年来报刊杂志报道的极端案例使得“留守儿童”在许多人眼中等同于“问题儿童”。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对子女的养育功能不仅是“养”更在于“育”。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手段的发达,大部分外出的父母能够经常性的与子女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进行沟通,但是由于意识不到心理健康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状况、身体健康情况以及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5]即便是一些家长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提供帮助。而在对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调查显示,[1]隔代家庭看护的比例为33%,单亲家庭占到29%;单亲隔代家庭的比例为24%;还有14%的留守儿童生活在其他类型的家庭中。这些寄养家庭或者单亲抚养的家庭由于生活的压力和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缺乏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也不能有效的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辅导。有调查数据表明,87%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缺乏安全感。24%的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时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倾诉,剩余的则选择闷在心里。[6]因此父母的外出不仅拉开了亲子间的空间距离,也使得亲子间的沟通频率减少,沟通内容单一,亲子间缺乏情感的互动,最终弱化了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功能。

二、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策略

1、父母要强化教育子女的职责意识

父母应该慎重选择外出务工的时间段,挑选认真负责、有精力和能力照顾孩子的监护人,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如,监护人、老师、其他家长等联系全方位的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家长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回家看望孩子,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多陪伴多交流,平日里通过电话、书信、视频等形式经常与孩子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和情绪体验。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要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多用鼓励和支持,少用惩罚和责骂。不仅要给予留守儿童身体和心理上的安全,更要使他们充分感到父母和监护人的支持,给与他们自尊和爱的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和监护人要经常主动的询问孩子的感受,在鼓励留守儿童独立性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绪。

2、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力

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度过的。因此,学校应该努力给儿童营造一个能化解儿童不良情绪体验的环境,在留守儿童受到挫折时及时给与支持,为儿童健康情绪模式的形成做出努力。

首先,学校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由专人负责管理。档案内容应涵盖留守儿童家庭基本信息、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日常表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映的留守儿童在校思想和行为表现,通过综合分析、分类整理归纳出典型问题,依此制定解决方案,做好帮助引导工作。

其次,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和留守儿童生活教师,给留守儿童提供化解不良情绪的途径。这两类老师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帮助和针对性的指导。生活老师侧重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在学习上教育辅导,在感情上交流慰籍,引导留守儿童学会爱与被爱,掌握正确情绪表达方式,建立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老师侧重于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工作。心理咨询老师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缓解释放压力的正确方法,防范于未然,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及学校教师的的教育引导,使其提高认知、转变观念,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专门培训,使其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以有利于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和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或节日学生父母回家探亲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邀请留守儿童班主任、家长和监护人、以及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专家及儿童家长代表参加,通过对教育问题和经验的分享交流,提高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他们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促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

3、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教师适时与必要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建立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信任感,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同时,他们甚至比父母陪伴留守儿童的时间更长。作为最容易接触到留守儿童的人,教师更加容易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也更具备对留守儿童做好教育和引导的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多学习一些儿童的心理教育知识,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为儿童将来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更要增加新入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一方面使促使儿童之间以及儿童与教师之间信任感的建立,尽快使儿童熟悉环境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在平时工作中教师也要细致的做好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对儿童之间不恰当的言语及行为交流方式给予及时的剖析和纠正,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情绪表达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的群体接纳程度,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4、整合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一、以积极的心态接纳孩子

    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受到基因、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具备不同的智力条件与成长基础。幸运的孩子可能会获得一个良好的成长起点,但有的孩子可能因难产、环境污染等原因遭受大脑损伤、智力低下等不幸的命运。小兵出生时因脐带绕脖导致脑部缺氧,以致在成长中出现注意力低下,轻微多动、阅读障碍和计算障碍等心理疾病。心烦气躁、焦虑不安的母亲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方式,对于小兵的成长更是雪上加霜。作为教师,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小兵这样的“问题”儿童,也遇到过类似小兵母亲的家长。许多家长是“自然”家长,没有经历过任何“前父母”阶段的相关培训与学习,不具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家长面对存在智力发展、思维发展水平低下等问题的孩子,不能科学深入地分析问题实质,只是一味地采取训斥责骂的方法,妄图通过高压式管理控制儿童的不良行为,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在严格控制下,儿童的不良行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产生新的不良行为。研究表明,常见的儿童焦虑症、抑郁症、狂躁症、抽动症等病症,会在不尊重科学、不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不了解问题根本,只以与治疗生理疾病一样的方法,妄图简单地解决问题的家庭背景下出现较多。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时候,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心态”关注孩子,即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解读,改变“以问题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观念。同时,在家庭中建立一种积极的夫妻、亲子关系,并寻找与构建有建设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寻求专业的医生或心理辅导教师介入帮助。当问题确诊后,家长务必摆正心态,正视问题,不要讳疾忌医,消极逃避;要耐心等待,对症下药,不要急躁焦虑;要主动和家人共同学习心理学等相关知识,随时跟进问题的发展,清晰掌握孩子的变化。当然,还要与老师加强联系,借助社会、学校、医院等多方力量治疗或帮助孩子。

    二、以积极体验给予孩子真爱

    世界上的爱多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之爱。真正的父母之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生命中分离出来。但反观现实,许多父母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父母之爱的真谛,反而自以为是地自由“诠释”,结果患上了“关爱强迫症”,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不让孩子吃苦受累——这是溺爱。溺爱孩子的父母不愿孩子“受苦”,可能源于自己的苦难童年的经历,表面上,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投射效应,父母将自己内心的希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最终导致他们在家庭教育中不了解与考虑孩子真实的心理需要与成长需要。理论与现实早已表明,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小青是一位在娇惯中长大的城市女孩。小学毕业时母亲仍帮忙洗头;初中毕业了母亲还帮忙整理房间;高中住校时因琐碎的日常生活问题无法独立处理而无法正常地学习。为此小青烦恼不已、焦躁不堪。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父母以“爱的名义”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务,致使孩子缺失了学习独立生活的过程,逐步产生了依赖思想,养成了懒惰行为,对家庭、对他人没有责任感,而且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就萎靡不振,寸步难行。更严重的是,责任感的缺失让孩子只为自己活着,只愿享有权利却不愿承担义务,无法与他人正常相处与合作,与外界社会格格不入,最终还可能导致反社会、退缩、自闭等问题。可以说,溺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对孩子不是爱而是害。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好是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关键词。通过积极体验,可以挖掘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形成自身有效应对压力的能力。如果在家庭教育中能激发孩子的积极体验,如安排家务劳动,让孩子成为劳动的“主角”并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获得对毅力、成就感、责任感等的亲身体验,能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增强其责任意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家长还可带领孩子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或开展互换角色体验活动等。总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积极体验,得到锻炼与成长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三、以积极沟通构建亲子关系

    凌风在小学时代是一个阳光、聪明、懂事的孩子,老师和家长皆引以为豪。进入青春期后,他成为了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但自从初二收到情书后,便开始分心,开始过于关注异性的眼光、自己的形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他的母亲知道后气急败坏,每天像监督坏人似地跟踪、接送。凌风对此极度反感,当苦恼与压力排山倒海而来时,最终的结果是离家躲避。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又称“第二反抗期”,表现为情绪急躁,不愿受他人干涉与约束,最大特征为逆反,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希望他人把其当成大人平等相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尽管具有了逐渐增长的成熟意识,但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极易出现顶撞父母、冲动等各种问题。此时如果父母没有及时了解并理解孩子的青春期特性,仍以家长身份高高在上,沟通方式仍停留在啰嗦、命令、威胁、训斥等层面,轻则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破裂,重则酿造出轻生、自杀等悲剧。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青春期正是一个充满冲突的特殊时期,家长要正确对待青少年的反抗行为,充分相信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作为家长,要引导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就要积极转变亲子沟通的方式。

    第一,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沟通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沟通。

    第二,营造民主、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保证充分的家庭沟通时间,定期举行民主家庭会议,把话语权交给孩子。

    第三,改变亲子之间的说话方式。变命令、训斥、不耐烦的语气为商量、赞美、真诚的语气,艺术地表达,婉转地劝告,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