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文化的体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目标;科学发展观
1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③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
中小城市同大城市一样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使中小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手段,由此它的进行过程就必须要考虑并综合中小城市社会的价值理想和利益要求。在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关注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行政领导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中小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策划、也是一种对本地区的宣传。规划设计人员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转译成控制准则的过程,借此引导中小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生成,规划部门则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设计是一种管理的策略和依据。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商注重从投资效益出发来评价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于是,人员相互之间对中小城市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就迥然不同有时甚至于相互冲突。
(1)协调城市群体。
中小城市的区域特征表现为城乡结合的特色,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到这种特殊性,站在区域的高度,注意各中小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可能,充分考虑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研究其职能特征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以最佳规模的原则统一部署,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特别在中小城市密集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更要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优化产业结构。
中小城市往往会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使第二产业,与大城市的工业也不同,大多有较强的块状经济特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这种特点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特点,力图反映这种特色,使之明确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起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3)合理城市规模。
中小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到这种特点,对前者,必须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后者,必须既注意规模效益,又具有尽可能多的便利性,同时注意人口规模相同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
(4)表达生活模式。
中小城市在生活模式上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这是由于中小城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缘故,因此城市设计应倡导这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5)传达文化底蕴。
中小城市虽不能回避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大城市较低的现实,但也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所以,中小城市的城市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学习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中小城市的良好面貌,树立特有的公共意识。总之,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应当和文化规划相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设计。
2.2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关键词:公益广告;城市;城市特色;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55-02
公益广告是一种以传播健康理念为目的的广告。从1986年电视公益广告《节约用水》播出到现在,中国公益广告事业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其中不乏好的公益广告作品,正如央视的“广而告之”已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公益广告品牌。在被各种商业广告充斥的今天,公益广告像一股清新之风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传播的公益信息成为衡量我们道德和行为的标准。
在我国共有六百多个城市。宏观来看,从建国初期30%的城市人口,到今天近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城市逐渐成为了更多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从微观的角度看,每个城市有各自独特的风貌和文化特点,是不同的个体。在“两型”社会建设时期,政府更加强调资源的节约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以致于社会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在这个时期公益广告的作用则显得更加突出。在本文中我将在两型社会的建设背景下,对于如何设计出有城市特色的公益广告谈谈一己见解。
一、在公益广告选题中体现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从城市的建筑到居民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涵盖在城市的文化中。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深圳被誉为“设计之都”;长沙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文化底蕴,张家界是“以旅游为核心的森林城市,这些都是各个城市的特色。
首先,在公益广告的选题中突出城市文化有利于打造城市品牌。调查显示,经济发达地区的公益广告水平较之不发达地区高,城市的公益广告投放量比农村多。由此可见,公益广告的水平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制作精良、创意考究的公益广告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选题中凸显城市文化特色的公益广告更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亮点,例如,在长沙市岳麓区某商场外的巨幅电子屏幕上就有体现“长株潭”两型社会城市建设特点的广告标语:创建岳麓区“大河西”先导区。从选题上说,很好的体现了城市建设的特色,树立城市形象,使城市外在形象和内涵文化和谐。
其次,在公益广告选题中融入城市的文化有利于增加受众的认同感。公益广告除了传递公益信息还能提升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有很多城市的公益广告因为缺乏自身的城市的特点,和城市居民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导致在受众心中“公益”只是一句口号,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认同,受众和公益广告之间存在沟通的障碍。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的试点城市,在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与之相关的公益广告深入人心。
另外,在选题中融入城市特色有利于展现公益广告创意的独特性。好创意是产生一个好广告的至要因素,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社会的教育力量、公众的宣传形式,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因而它的创意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意来源于生活,创意也需要独特的视角。“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这个大环境下,以城市独特的文化视角创造的公益广告也是独特的。
二、把公益广告融入城市环境
当公益广告以户外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的建筑墙、广告位、大屏幕上的时候,公益广告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已经悄然成为了构成城市公共环境的一个部分。
公益广告的设计和设置的合适与否影响着城市的形象。一方面好的公益广告在设计的视觉表现上要合理运用图形和色彩等视觉元素,和周围的环境协调,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公益广告不但会对城市的环境造成一定的视觉污染,影响城市的整体风貌,还会对受众心理带来负面的感受,影响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公益广告的在投放设置时也应当考虑其合理性:与城市区域文化的契合,比如,出于对商业区和生活区,老街区和新城区差异性的考虑,在公益广告放置上就不能一概而论;与城市空间结合,户外公益广告要因地制宜,应时应景。巧妙的融入城市环境的公益广告能让受众感受惊喜,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有很大帮助。
符号的存在必定包涵了所指和能指两个层次,也就是符号的内涵和外在形式。笔者在前面提出公益广告要在内容上体现出城市文化,是从符号的所指来阐述公益广告和城市的和谐,在这一段主要从符号的能指说明公益广告和城市环境的关系。
三、“两型社会”时期公益广告应加大表现力度
商业广告的目的是决定购买行为,公益广告的目的是规范道德行为。在“两型”社会建设时期更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但多数时候公众接受到公益信息之后,行动时却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公益广告除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观念,还可以在传播终端,也就是受众实施行为的瞬间加强表现力度,从而更加有效达到劝阻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第一,从表现形式看,打破城市中公益广告表现形式的“静态”。笔者这里所指的静态是公益广告和受众之间没有形成互动。在现代城市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花园、草坪中的写着:“请勿摘花!严禁踩草!”的小木牌;在公车上有着“尊老爱幼”的标语;在公共洗手间里挂着“节约用水”的宣传画,这些简单的文字和图形太生硬,不能和受众进行真正的沟通。沟通是设计的核心,有效的沟通是公益信息传递的重中之重,是公益和受众之间的对话,而在很多时候,这种对话带有强制性,对话的双方没有交流。人的大脑接受信息有不同的层次,在主动或被动接受信息之后,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消化、吸收、记忆,然后才对信息做出反应。由此可见,信息一旦传递不到位,就是无效沟通,公益广告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在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就要让公益广告“动”起来,让受众心动,并付诸行动。城市中的公益广告主要以平面广告的形式通过视觉传播,太过简单、直白的文字和图形难以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共鸣,笔者认为,将简单的文字附之图形,用最直观的语言说话;将直白的图形变得生动,用深刻的内涵打动人;将纯粹的视觉变得丰富,用不同的感观来刺激受众,有利于在公益广告和受众之间形成互动,建立有效的沟通。
第二,从传播途径来看,突破城市中公益广告传播途径的单一。从广告传播过程的要素来看,公益广告的传播涉及广告主、广告商、广告信息、广告媒体、广告受众等诸环节,而公益广告主作为广告活动的发起者对整个广告的传播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公益广告主分为政府及媒体自身、公益社会团体、企业这三类,因为身份不同选择的传播途径也有所不同。
笔者认为,城市作为公益广告的载体,城市中的一砖一瓦都可以成为公益广告的元素和传播的途径,而并非要通过固定的模式来传播。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例,在长沙城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相关宣传“两型社会”建设的公益广告牌和电子屏幕,这是在政府号召下,媒体配合新闻等其他宣传制作的一系列公益广告,这是一种公益信息传播方式;在株洲,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立,租赁站点分布在城区的居民小区、学校、商业区、机关、医院等地,鼓励公众选择自行车而放弃小轿车作为出行工具,可以减少碳排放,相当于建设绿地。政府此举,不仅方便了市民健康出行,也和“两型社会”倡导的环境保护不谋而合,骑着公共自行车在城市穿梭的人们把“公益“带到了城市各个角落,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公益广告。因此,公益广告的传播途径可以是多样化的,突破传统的局限,让“公益”真正深入人心。
四、小结
关键词:现代城市;新城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措施;人文空间
Abstract:Union author city many years plans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designing practice , analyse main part having set forth modern city space opening up an exhibition detailedly having a lot of problem in driving force and Xin Cheng Qu plan design , judge by the urban planning sort principle and, from resolving a countermeasure and optimizing measure in having discussed the modern city Xin Cheng Qu space structure plan in many ways in depth.
Keywords:Modern city; Xin Cheng Qu; City space structure; Optimize measure; Humanity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74-02
1 引言
现代城市新城区是指位于城市边缘,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强的区域,是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地区。随着各地新城区大量的开发建设,新城区的空间结构规划设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我国正处于一个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明显的时期,新城区面临着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重新建构,因此,从区域整合和城市空间分析的角度来提出城市新区空间结构规划设计优化措施,对于实现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引导村镇改造、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现代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动力分析
2.1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城市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区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对新城区的辐射力增强,从而带动新城区的发展。特别是许多城市实行“退二进三”的产业政策,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优化其布局,把一些占地面积大且对人们生活有影响的企业纷纷外迁,而新城区由于其区位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中心城区产业外迁的承接地。
2.2交通的日益便捷和信息网络的日趋完善
交通的日益便捷,缩短了新城区产业外迁的承接地区对外联系的距离,提高了新城区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日趋完善的通讯网络,一方面加强了新城区与更大区域的联系,使新城区在开展广泛的区域经济协作中处于有利位置,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新城区与中心城区和远郊乡村地带的便捷联系,扩大了城乡经济协作与经济交融的范围。交通的便捷与信息网络的完善为新城区空间结构的扩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3人们对优越的居住环境的向往
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许多大城市面临着人口拥挤、布局混乱、土地配置效率低、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公共设施不足和名胜古迹遭受破坏等诸多问题。相比之下,新城区能为人们提供优越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
3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城市空间布局混杂,区位组合效益偏低
许多城市新城区规划空间布局混乱、同构现象明显,空间发展缺乏长远考虑,缺乏对区域整体发展的思考,区位组合效益较差,新城区的规划经常滞后于开发建设。
新城区为了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一些工业项目的选址往往缺乏推敲,缺乏对职工居住问题和各项服务设施配套的考虑,经常依顺投资者的意愿,缺少统一规划,特别是工业用地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聚效益和区位组合效益的提升。
3.2土地资源经营粗放,空间集聚程度偏低
长期以来,由于新城区廉价地价的吸引和重规模轻效益粗放式经营的陋习,加之土地开发的投机心理,造成新城区用地规模扩展迅猛,出现了土地消费增长率超出城市人口增长率的情况。据统计,l986~l996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59.7%,但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6.8%,至1997年底全国征而未用的土地就有11.6万hm2。l99l~l996年全国设立各类新区4210个,新区闲置土地就达4.1万hm2,至2007年增加了10%~13%,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在各项优惠政策的鼓励支持下,新城区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也存在人为放大城市发展速度的情况,用地规模常常脱离实际,致使新城区空间集聚程度偏低。
3.3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投入比例较低
基础设施滞后、投入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聚集的总量,既影响城市经济增长,也影响城市的环境效益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新城区基础设施的短缺,使得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与城市中心区存在着很大差距。同时随着新城区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基础设施的压力急剧加大,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已成为制约城市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例如湖南有些城市新城区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较低,表现在污水处理不达标,没有燃气管网;给水依靠自用管网;电力电讯线路走向杂乱;排水雨污不分,排量有限,经常导致内涝等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这些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新城区的发展。
3.4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新区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土地的经济效益被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因土地开发强度过大致使城市的自然要素被挤占或被破坏的情况。例如某市新城区1998年耕地减少l0.62hm2,年均耕地减少1.33hm2,2006年人均耕地面积0.0066hm2,大大低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危险点0.053hm2,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为了减轻人地矛盾,新城区建设大量侵占水面、湿地和林地,造成绿地系统不断被破坏,从而影响了新城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造成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新城区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4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设计的优化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知,新城区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不断进行优化升级。一个有历史的现代城市是时间和事件的自然积淀,在这个长久的过程中,城市因为各种自然、社会因素会形成其特有肌理。无论是自然发展的佛罗伦萨,还是最初就规划好的街道河网密布格局的苏州古城,在经历了城市和人的共同和谐发展后,都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特性和魅力,在这种特性的限制和魅力的感染下,任何的破坏行为都会被视为忽略城市的原有肌理,而良好清晰的城市空间环境肌理对于好的城市形态是必要的。
4.1新城区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当一个城市特有的肌理形成后,其中的建筑在保持这种肌理的前提下,必须体现出相互的协调关系。因此,城市新城区规划设计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4.1.1新城区空间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全局的角度处理新城区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景观的关系,实现人、建筑、城市、环境的总体和谐发展,倡导社会要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效果,以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1.2发掘地方文化,营造地域特色
中国各地的城市有其自身的历史和特点,其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应针对城市内在的特质,结合实际情况,以体现时代性的同时,在城市空间设计中也体现地域性和文化性。精心设计城市空间,营造城市形象,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文化展示功能,全力打造“城市名片”。
4.1.3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新城区中的山、水、绿地等自然开放空间提供了自然、城市与人的最为密切的交流场所。政府要“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引导公共活动的自然性,真正做到开放城市空间的共享性,避免“圈地”现象的发生,提高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此外空间结构规划还应从与城市交通的关系、与城市开发的关系、与城市防灾的关系等方面处理好新城区空间与城市规划的衔接问题。
4.2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规划
强调区域整体发展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城区的空间布局。在新城区的规划中应明确不同阶段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优先发展具有较大潜力的空间发展轴,并在中心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用绿带隔离,避免中心城区与城市新区连成一片,使城市新区形成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空间结构。在新城区的用地开发方面,应充分考虑今后发展的需求,要有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规划预留未来的发展用地,保证新城区空间扩展的弹性。另外新城区应依据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地租规律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进行空间的合理布局,使新城区在规划的指导下发展成为区域增长极,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体规划设计优化措施如下:
4.2.1增加空间的层次性
在空间结构规划设计中,常常规划出各种级别的轴线、节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把各种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上,可以把空间分成各种不同层次,节点空间、开敞空间、线形空间有机结合,相互穿插,空间感觉有开有合,错落有致。有空间变化引导行进方向,从而避免无方位性,就能正确地引导人流的活动。
其中节点空间是空间环境的展现,它是形成空间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节点空间的方式很多,且中心可以具有不同的规模。在较大规模的节点如城市广场可设多个不同的节点,节点可以是标志建筑、广场等大空间。
4.2.2建立空间的标识性
城市空间虽然不是一种具象的实体,但它通过形成它的事物的表象表现出来,如四周的标志性建筑,公园等等,建筑的外形也就创造了空间的形。
强调用空间的形象来对城区空间进行标识,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中,也可以创造空间形象。当空间有了标识性以后,也增加了城区的标志,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具流动感,提高了空间的活力度。
4.3整合城市各类用地,建设紧凑新城区
针对新城区土地经营粗放、空间积聚程度偏低的问题,在新城区规划中应整合破碎、分散的各类用地功能。在空间布局上应体现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原则,利用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开发,强调土地的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策略,集中紧凑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形成精明增长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新城区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城市存量空间,加强对现有建成区的再开发,以减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成本,保护空地。此外,应通过限制新城区土地供给量,调控新城区土地的市场价格,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等政策手段,促进新城区用地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建设紧凑新城区,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
4.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走经营城市之路
鉴于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控制作用,今后新城区的发展应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加快城市道路建设的步伐,完善道路网系统,提高对内对外的交通能力;其次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快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信息网和电网改造,全面提升城市新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再次通过对城市建设资源的调整,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市场手段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再将这笔收益投人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经营城市的路子,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实现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4.5营造良好生态空间网络系统
新城区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系统的建立,既可控制新城区的无序蔓延,又具有生态功能,有利于优化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促进新城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在新城区的规划中划定生态敏感地区等,如:湿地、河流、林地等生态景观价值优越的绿色空间,使其成为新城区的绿色开敞空间。同时规划楔形绿带、环形绿带、绿轴、绿心,使其构成生态空间网络系统,抑止新城区空间无序蔓延,营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格局,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
4.6强化公众参与,营造有活力城市公共空间
4.6.1街道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的框架,同时,它也是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平台,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对于新城区来说,规划营造出街道空间的活力尤为重要。
街道从表面字意上理解就是人们通行的通道,是聚集人流、人们行走活动的场所。它是居民在漫长历史中建造形成的,体现着人们对时间、空间的不同理解。街道空间活力性的营造关键在于创造具有场所感的各个空间,就要求“以人为本”,促使设计回到人们居住生活本身,从而发现使用者的需求。生活化的场所空间,才是具有无限生长力的城市空间。
4.6.2城市广场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广场是以开敞的空间实体形式而存在的,并且这种形式是以周边的建筑为环境依托所形成。新城区城市广场从空间构成上来说具有四个特征:广场明晰的边界(建筑立面)、有序的封闭空间、明确的空间领域(地面铺装直至边界)、和谐统一的建筑群。由此,建筑、环境、色彩等也就成为了广场活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筑因素:建筑围合对于整个广场空间来说,它是广场空间的“底”,也形成了广场的边界,界定了广场的范围。不同建筑的体量给活动于此的人群所带来的建筑舒适感、空间尺度感是不同的,从而也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广场活力空间。
2)环境因素:环境小品及广场绿化也是广场活力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小品丰富了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也为在此购物、休闲、娱乐、活动、交往等等的各类人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空间,丰富广场环境并活跃了气氛。绿化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空间构成,可对行走路径等进行引导及划分,能缓解人们的精神疲劳,同时也是纳凉避暑的场所,是活跃广场空间的要素。
3)城市色彩因素:不同性质的广场空间,具有不同的色彩特点,它是从所处区域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周围环境及建筑的色彩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及其活力性的调动。
此外,为使新城区空间结构更趋合理,在提高规划理念和水平的同时,尽可能增加人性化设计,引导城区居民参与公共空间活动,提升居民生态意识及自我意识,为新城区新面貌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的综合体,作为新城区的核心和主脉,在规划设计时,应在遵循空间规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着力于新城区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构筑,注重生态空间的规划设计和环境保护,走生态发展之路,从而实现新城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J].城市规划汇刊,2001,3.
[2]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城市规划 盲目 无序 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245-02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前提,只有合理适合的规划,才能加快城市发展,更好更快适应新环境下的挑战。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的问题层出不穷,在城市规划的这股浪潮下,怎样做好管理工作,已成为重中之重。从问题中求发展,找到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结合我国城市的实情,做到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使现代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的浪潮下,现代城市规划也迎来了春天。各种各样的规划层出不穷,恰如雨后春笋。接踵而至的是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问题。盲目,无序,式的发展。为了追赶成效,城市把规划时间大打折扣,部分城市把20年的规划时间指标缩短到了5年内即完成。这使城市的规划陷入了混乱,城市失去了原有的发展体制,调控也变得盲目。城乡体制变得模糊,分不清是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
1.1 城市规划的盲目无序严重破坏了现有的规章制度
有些城市打着规划的名义,改造旧城,拆除危房,却破坏了文物古迹:有的城市向生态绿色城市转变,却成了污水横流,生态严重遭破坏的需治理城市;有些城市的规章制度不键全,发展又急功近利,导致违法建筑处处皆是。出现了很多倒置本末的事情。绿地被毁,垃圾随地都是,城市环境质量骤降。多数城市出现楼房林立,却无人居住的奇怪现象。
1.2 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匮乏
(1)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之类,应通过政府审批,若没能及时进行的,权威会受到挑战。规划管理不到位造成决策失误,从而出现个别房地产随意变规划等违法行为。
(2)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不健全。城乡一体化没有形成,统一规划难落实。
(3)经费不到位。目前,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来源不稳定。在编制规划及新技术应用上资金投入不足[1]。
(4)规划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由于城市规划管理力量不足,造成处罚偏轻。急需引进人才,提高素养。
1.3 面向公众的机制较少
现在城市规划基本是政府独自承担,广大的资源没能有效的被运用,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城市的规划管理。
1.4 城市基础性建设的盲目,没有明确目标
城市道路部门,电网和排水系统各部门步伐不协调,重复修建,造成浪费。缺乏前瞻性。
2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出现这么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使得人们对经济利益的欲望无休止。然而也有其他原因:其中包括城市本身的缺陷,规划师专业水平的限制,地方政府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公众参与不够;法治力度不健全;局部追求个人利益影响整个城市发展;认识上的混乱和规划管理的不力;缺乏公众的建议和监督。
3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所需的解决方案
解决城市规划管理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先做好自己的规划,适合自己的城市
并且有明确的目标,不盲目,不攀比。全面的发展自己的城市,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3.2 做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从本城市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还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减少浪费,节约成本。现有的规划管理中,存在严重的浪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2]。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该树立良好的意识,形成合理的布局,发展有效的城市功能。全面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3 注重环境效益,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
人与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必须协调有序的发展,在经济高速的发展下,要注意保护城市的生态建设。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污染了环境。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已牺牲环境为代价是科学的,不持久的。不符合现在的绿色和谐的发展模式。
3.4 加强公众参与,合理使用有效资源
城市的规划管理涉及多重主体,除政府外,还有开发商,投资者,公民等有密切关系的群体。所以,在建设城市中,要公开信息,做到公平竞标,提高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利用有利群体工作。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远远落后。而其早就有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政策,并且,他们所做的规划是直接体现公众的利益,却并非只顾经济利益。(1)城市规划要符合大家的利益,做到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到首位。(2)城市规划要着重对资源合理分配,特别是稀缺资源。而这若只靠政府的意志,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分配。或许很可能出现片面的盲目行为,更可能由于分配不均,造成更大的矛盾与冲突[3]。(3)城市长时间居住生活的是公众,他们最有发言权,他们代代相传的居住在这个城市,对于城市的文化很多东西还是很有见解的。就像郑州这个城市,公众对其最深的印象就是—— 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只要走在郑州的路上,不论主要街道,还是林荫小街,总会看见拆路挖沟,严重影响了居民出行,更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降低了城市在游客心中的印象。这就是城市规划管理做得不到位,没有长远的目标,只顾着眼前的利益,造成了如此重大的后患。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制定规划,为我们的城市长远发展而建设和规划。
3.5 相关法制建设必须落实到位
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要建立健全成熟的管理法制体系。为城市的规划管理建设提供便利。保证整个规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发展建设是长期的发展,从而决定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也是长期发展的工作。而在这长期的工作中,要预防骄傲自满心思的滋长。城市规划要想顺利实施并长期发展下去,要加强监督。做好各方面的行政工作,公开公正相关的程序,使公众的参与度提高,更好的利用资源,做好长远发展的准备,而不是盲目的跟风,搞形象工程,只顾今天的成绩,忽略了长期的经济发展,造成越发展越滞后的恶果,到最后,留下的会是不当规划的职业惯性。到那时候再整改,会更困难。
4 结语
政府,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对城市规划的管理具有前瞻的指导作用。有了政府的带领和指导,城市规划才可以有效合理的实施,在具体的规划管理中,要充分调动能够使用的资源,并且广征建议,使我们的城市能够得到更全面的规划,从而,在现代化的竞争中,出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兆佳.城市规划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16).
[2] 梁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4).
[3] 朱自云.析规划管理现状,寻改进创新之路[J].现代装饰(理论),2011(5).
[4] 张红霞,禹金亮.小城市规划管理的问题与改革方向探索—— 以溪口镇为例[J].科技资讯,2012(30).
关键词:士官;现代化;教学;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E251.1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以适应和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彰显其价值的,同时其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偶然的,而是历史的、连续的。士官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展开是为适应建设信息化部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进行的,同样,这种改革也不是孤立的的、偶然的,而是整个士官教育教学发展改革链条上重要的、崭新的一环,是过去全部有关教育的理论、观念、技术、手段、内容、目标等的升华,它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
一、 继承是士官现代化教学的基石
士官现代化教学不是空中楼阁、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多年来教学发展的经验基础上的。
(一) 士官现代化教育理论构建在多年教学发展基础之上
所谓现代化教学,是基于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将与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教学既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现实目标与任务,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即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现代化教学的问题,只要人才培养方式能够满足和适应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可认为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是先进的、有效的、现代化的。
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理论是教育的核心部分,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怎样评价人才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同样,这个标准也是有时代性的,教育理论的新陈代谢是士官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 士官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要从传统的教育技术手段中吸取营养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是指与现代化教学相适应的所有技术手段的总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并不能就此说,信息技术就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全部。传统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部分教育技术、手段、方式,只要它们能够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它们就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而且也必须将其合理继承下来。
(三) 士官现代化教学的内容脱胎于传统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或者叫做知识体系)在教学诸要素中是最稳定的部分,因为知识从产生、发展、直到消亡有其自身的规律。虽说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旧知识转瞬即被淘汰,但这些知识多为信息性知识。所谓信息性知识,就是陈述性的,标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还有一类知识叫做思想方法性知识,即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标明事物"为什么"、"怎么办"的知识,这类知识不易掌握,而一旦掌握就不易忘却。
二、 创新是士官现代化教学的灵魂
可以说,在现代化教学工程实施过程中,继承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部分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一个支点,而创新则是其灵魂。因为信息化的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个性更加活跃的士官学员需要新的教学方式。
(一) 教育理论既要适当超前,又要具有现实指导性
没有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便不会有真正的现代化教学,所以,教育理论创新是实施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先导。
当前士官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应是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士官现代化教学工程的意义、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对于如何有效实施现代化教学工程开展系统研究。
士官教学通过多年实践和历次教学改革,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丰硕成果,其中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及其相关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可以这么认为,在学校未来开展现代化教学的相当长的时期内,素质教育思想必将贯穿其中。因此,有关士官素质教育的理论应当进一步加强研究,对于在信息化社会及部队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如何培养其全面素质,应当重点加以研究形成系统理论。
需要强调的是,士官现代化教育理论研究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应注重理论研究的超前性现实指导性的结合。理论成果既要对士官现代化教学的实施起到牵引和提升作用,又要切合实际,具有现实指导性。二是应注重理论研究的上位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理论成果既要统揽士官现代化教学的全局,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而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二) 既要注重教育技术创新,又要注重应用创新
教育技术创新是指在物质技术条件满足的条件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切可能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以使教学过程优化。就目前情况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实现教育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硬件建设是基础。配备教学必需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网络接口及网络自习教室,满足士官学员查询信息、自学课程、讨论问题等需要。
其次,软件建设是关键。各专业课程应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具有士官教学特色的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其它软件资源。
第三,注重教育技术应用创新。现代教育技术为贯彻现代化教育思想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但如何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效益,这便要求一要加强应用创新研究,充分发挥软硬件资源的作用;二要集中力量提供一系列"傻瓜式"软件开发平台,方便各专业应用软件开发,使开发者不至于将过多精力消耗在技术"外壳"上,而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多下功夫。
(三) 体现培养目标要求,创新教育内容
培养心理过硬、思维活跃、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素质全面的、适应新阶段、新形势部队发展建设的士官人才,是学校现代化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内容体系。适应士官学员文化基础及岗位任职需要,教学内容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强基础,适应学员终生学习需求。强调打牢基础并不是增加基础课的数量和学习范围,而是针对相应的专业方向,注重在最基本的原理性的、方法性的知识上的教学效果,使学员能够活学活用,终身受益。
二是实行学分制,增强课程选择自主性。除了各个专业必修的课程外,其余的学分则由学员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学习完成。学员是具有丰富感情的教育主体,其培养方向不仅要满足部队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应当满足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满足个体的兴趣、爱好发展要求。因此,课程设置必须要有吸引力,要为学员提供自主选择的余地。
三是将模块化课程作为士官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当前的课程设计主要突出了系统性的特点,与士官学员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感性认知能力较强的特点不甚相符,而模块化课程经与士官院校职能相近的职业技术类院校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