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11-01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正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并且孩子大部分是由年迈而且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也会过于呵护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在他们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却缺少了父母的关爱,这势必会对他们将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缺位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通常会得到学校与老师更多的关注,由于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留守儿童投入同样多的关注。所以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一般,在学校里表现既不特别突出,也不调皮闹事的留守儿童,老师往往关注得较少。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还没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组织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三)社会关注不够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社会环境存在一些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于城乡之间,给农民工子女教育造成诸多矛盾,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无力承担子女在务工所在地普通学校入学的费用,而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孩子升学考试的问题;各地教材选用不同,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乃至壮大。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教育又跟不上,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产生。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

首先,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保障体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有计划地配套筹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托管中心、心理咨询站;再次,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共同解决;最后,政府要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机会,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配备心理教育教师,树立科学育人观念,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在精神上鼓励、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使他们与城市孩子一样身心健康、快乐成长。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子女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并且要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再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的监管机制,强化心理教育。最后,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爱,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三)家庭方面

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儿保门诊;心理卫生问题;儿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儿保科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儿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儿园体检时心理问题的咨询等。

1.2方法自制表格对所有首次就诊的儿童均给予详细登记,如就诊日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分拆总结登记表中的项目,参照CCM仆2-R标准进行疾病学诊断,就诊原因根据临床情况及医生的诊断归类。配合疾病诊断及就诊原因分类的有儿童行为量表、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丫检验。

2结果

2.1就诊儿童一般情况分布首诊儿童共198人,其中男童106人、女童92人,男女各占为53%、47%。6岁以下就诊儿童64人,612岁就诊儿童112人,13岁以上就诊儿童22人;13岁组就诊儿童分别占全部就诊儿童的30.76%、58.65%、10.58%。就诊儿童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中家住城镇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专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不同年龄组的就诊原因分布6岁前儿童就诊人数占所有就诊人数的30.76%,就诊原因主要为行为问题、抽动症、言语问题、健康体检和咨询。儿童睡眠障碍和排泄障碍(尤其是遗尿症)等在心理门诊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6岁以上儿童则以多动、学习困难为主。所有就诊儿童中,健康咨询占33.3%,其所占心理门诊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由

3讨论

3.1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如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本市心理门诊儿童就诊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乡镇儿童保健机构尚未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及本院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刚刚起步、宣教力度不够,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

3.2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门诊儿童各个年龄段中,咨询均占绝大多数,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渐下降,这可能与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有关。因6岁以下儿童属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对象,必须经常到医院进行阶段性体检,与义务人员交流较多,经常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宣教。这提示儿童心理问题。

早期发现、早期就诊,首先必须解决儿童家长的认识问题。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服务面,把宣教阵地延伸到小学、初中。利用书刊、电视、广播、橱窗、讲座及儿科临床、保健门诊向家长宜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了解与关注,以促进儿童的出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旭,静进,史明丽,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2):719-720.

[2]匡桂芳,辛晓显,沈宜元,等.儿童心理咨询20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3):153-155.

[3]关念红,张晋磅,唐济相,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客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2-204.

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范文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从江西省赣南、赣西、赣北、赣中4个地区各随机抽取1个市,再从每个市中选择外出务工现象较为典型的1个乡镇,从每个乡镇选1-2所学校,共抽取了6所农村中学和4所农村小学。调查学生被试共计1 000人,范围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5.5~18.5岁,平均年龄13.4岁。男女学生各半。收回有效问卷共813份,有效回收率为81.3%。被试的构成见表1。

1.2 方 法

1.2.1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采用我国学者岳冬梅(1993)修订版[5],量表共66个项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共6个因子,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共5个因子,它们为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看护人的教养方式也采用EMBU,将项目中的父亲或者母亲改为看护人,包括5个因子,分别为支持温暖、拒绝惩罚、过保护溺爱、严厉惩罚和偏爱被试。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46~0.88,分半信度为0.50~0.91,重测信度为0.63~0.82。

1.2.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

本测验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1991年修订[6],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67~0.863。

1.2.3 施测方法、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调查主要在学生自习课时间进行,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将问卷回收后删除无效问卷,最后将数据录入SPSS 17.0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3种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为了解几种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情况,将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进行比较。3种类型儿童在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963,p>0.05;F=0.099,p>0.05),表2显示,在焦虑总分和其他6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曾经留守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如人意,焦虑总分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由于留守类型不同,有些留守儿童有看护人护养,而有些没有,所以需要将各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影响分开来分析。总的分析结果见表3。将父母教养方式和看护人教养方式分别对4种留守儿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父亲温暖、父亲干涉、父亲偏爱以及母亲拒绝、看护人的支持温暖、拒绝惩罚、保护溺爱等7种教养方式类型进入了对隔代看护留守儿童的回归方程中,方程解释率为0.473,其中父亲温暖、父亲干涉与看护人支持温暖3种教养方式对隔代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着正性的影响,其他4种教养方式则不利于隔代看护儿童的心理成长;对父辈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回归中,父亲温暖、父亲惩罚、母亲温暖、母亲偏爱以及看护人支持温暖、拒绝惩罚、保护溺爱7种教养方式进入回归方程,其中父亲温暖、惩罚以及母亲温暖、看护人的支持温暖4种教养方式对父辈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回归效应;对单亲看护的回归中,由于不存在父母亲外的看护人,只有父亲或者母亲对其教育,结果发现父亲温暖、干涉、偏爱以及母亲温暖、干涉、拒绝、偏爱对该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回归效应,其中父亲温暖、母亲温暖、母亲偏爱3种的标准回归系数为负,表明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地影响作用;最后,对同辈或者自我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回归方程解释率为0.246,为4个回归方程中解释率最低,只有父亲温暖和母亲拒绝2种教养方式进入了回归方程。

3 讨 论

3.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曾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要较差,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我们知道,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不管从心理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完全“断乳”[7],这个阶段父母的作用可是说是无法替代的,这种留守的现状对他们显然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对于看护人来说,要照顾好孩子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隔代看护,孩子的祖辈们对他们的照顾虽然说是尽心尽力,但是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因为农村老年人毕竟文化水平较低,观念也比较落后,容易产生“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父辈看护人则是一种“物质+放任”的方式,甚至很多人都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养护,这种养护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我行我素或者胆小怕事的心理特征。本研究发现,曾留守的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3个方面。也就是说,曾经的留守经历影响了儿童今后的心理健康。

3.2 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范文第4篇

1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1)隔代(祖辈)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监护;2)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即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监护;3)上代(亲戚或邻居)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来监护;4)同辈(哥哥姐姐或自我)监护型,即儿童自己管理自己或由哥哥姐姐来照顾自己。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的亲子分离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似乎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声音,不少国内外研究者基于自己的问卷调查也持这种主张。他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问题突出[2-4],行为问题发生率高[5-6],有一定程度的情绪问题,如社交焦虑、状态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等。

2.1国外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于留守儿童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研究,但从对应的概念“亲属抚养”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儿童福利联合会(CWLA)将亲属抚养定义为由亲属、种族部落成员、养父母或者其他与儿童有血缘关系的成年人对儿童提供的照顾、抚养以及监管(UNICEF、InternationalSocialService,2004)。LUYao[7]利用来自印尼1997年和2000年纵向数据,得出亲属抚养经历会增加儿童的心理障碍和抑郁症风险的结论;HWendy等[8]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儿童,被抚养儿童具有较高水平的情感创伤症状和其他行为问题;THeather[9]指出:“2/3的健康儿童进入寄养会表现出行为、心理或社会能力等问题”;JenniferEhrleandRobGeen(2002)指出:11%的6~17岁亲属抚养儿童在行为或者心理上有严重问题(比如沮丧、焦虑和社交恐惧),这一比例远远大于正常儿童;JSDana等[10]指出:亲属抚养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可以导致诸如抑郁,行为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行为问题和心理创伤以及社会人际关系问题。

2.2国内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纵观以往国内的研究,众多研究表明:留守中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更差,表现出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11-12]。具体表现在:1)在情绪方面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孤僻、与环境相处困难等特点。李晓敏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情绪、人际交往和自卑等方面,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变得冷漠、自负、不思进取,甚至出现严重的攻击行为和行为;王淑芳等[14]指出:留守儿童青少年在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心理症状上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青少年”;2)人际关系方面留守经历对儿童的同伴交往的能力有不良影响,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冷漠性和攻击性,不利于友谊的建立与维持[15]。此外,经济水平不同的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也是有差异的。富裕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16],后者更容易表现出孤僻、对人抱有敌意、与环境不能很好相处等特点。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心理测量法。心理测量法是指在标准化的条件下,引发出被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的手段。目前,已有几百种测量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及局限性。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测量方法。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它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不适合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2)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它是在EPI基础上加另一个分量表即P(Psychoticism,精神质)而成,分儿童(7~15岁)及成人(16岁以上)两式,有男女的年龄常模。在我国已有EPQ的修订本,仍分儿童和成人两式,各式的项目由原版分别为97和107项筛选成88及88项,结果分析方法上发展了T分表和各维度的分级方法。此方法适用于7~15岁儿童。3)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当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行为时可应用这个问卷,该问卷是从一般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评估。该问卷适用于学龄期儿童,以区别其有无精神病,所出现的问题是情绪问题还是行为问题[17-18]。4)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当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时可应用该量表,儿童的社交焦虑不仅包括了主观上的担心、紧张,而且还包括了社交回避和害怕否定。该量表主要用于儿童社交困难的评估,当用于临床和科研工作时常结合其它的焦虑评定量表和抑郁评定量表共同使用。上述种种研究方法和工具都有着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对于研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状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4.1形成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19]。其次,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认为父母外出辛苦打工都是为了自己能生活得好一点,一旦自己的表现不如他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容易缺乏自信,进而回避一些活动,使自己孤立起来。有研究发现:缺乏父亲教养的家庭中的子女比正常家庭的子女孤独感强,而父母均外出对儿童带来的孤独感就更突出[21]。

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永州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83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居两地的情况,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扭曲、人格异化,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

1永州市留守儿童现状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全市下辖两区九县,188个乡镇,5000多个行政村。总人口6277万,乡村人口3687万,占总人数的5874%。留守儿童3012万,约占全市儿童总数的40%。其中江华县留守儿童39万余人,占儿童总数的521%,为全市比例最高;蓝山县留守儿童9960人,占儿童总数的186%,为全市比例最低。全市留守儿童中约有80%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13%是由老师、亲戚、朋友照顾,7%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1]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会出现许多问题:一是亲情淡薄、感情冷漠;二是缺乏安全感、情绪容易低弱,凡事都比较敏感;三是性格偏执,脾气暴躁,富有攻击性;四是不合群,内心相对封闭;五是学习自觉性比较差。

2永州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试调研结果

据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显示,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群体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于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该群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对象

对象为12~14岁的初级中学适龄留守儿童群体,随机从零陵区、江华县、蓝山县抽取300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14岁小组男生157名,女生143名。

22方法

参考王极盛教授编写的《中学生心理诊断量表》和周步成教授修订编制的中学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共有100个项目,由8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①学习焦虑;②对人焦虑;③孤独倾向;④自责倾向;⑤过敏倾向;⑥身体症状;⑦恐怖倾向;⑧冲动倾向。评分标准:①凡是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②在整个问卷项目中设立10项组成效度量表,如果他们的得分合计起来比较高,则可以认为该受测者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作假,测验结果不可信。10项在7分以上者,可考虑将该份答卷作废。③除去效度量表项目,将余下的全部问卷项目得分累计相加,即可得到全量表分。④各个分量表8分为高分,需要制订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3分为低分,为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总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调查问卷300份,无效问卷7份(10项效度项目得分过高),保留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为977%。

23结果

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基本状况见下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表因 子X―±s学习焦虑752±017对人焦虑652±013孤独倾向739±011自责倾向448±015过敏倾向430±011身体症状1033±016恐怖倾向637±016冲动倾向770±012

通过调查,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检测率为5936%,293名测试者的平均分量表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三项都在75分左右,而身体症状则达到了10分以上,远远超出8分的警戒值。由上表可以看出,有相当部分中学留守儿童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性格上孤独、抑郁,不善于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做事比较冲动,自制力较差,在极度焦虑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呕吐失眠的身体不良反应。

3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其他重要因素

除去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造成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外,还有一些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外部因素。

31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

随着电视媒介在农村的全面覆盖,其日益成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100名留守儿童调研分析,初步得出儿童对各类大众媒介的接受情况,看电视的人数为56人,上网的人数为7人,看书和报纸的人数为6人,其他31人。将课余时间安排为看电视的留守儿童(56%)比看书和报纸(6%)的比例高很多,过于依赖电视媒介的留守儿童一方面减少了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还处于成长时期的他们由于监护人自身的忙碌而接触到了许多与之年龄不相符、不符合其健康成长的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留守青少年暴力倾向和犯罪问题。

32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尝试从教师那里获得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关爱,但农村教师并没有时间和精力扮演留守儿童父母缺位时的“替补者”角色。究其根本,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一般班主任都要同时兼任几门课程;二是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颇深,主要精力仍然放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方面;三是大部分农村学校大多资金不足,供学生的活动设施相当匮乏,无法很好地活动。目前农村中学和农村教师的条件限制让留守儿童既无法从教师那里获得本就缺位的父母亲情和关注,又无法在学校获得家的归属感,从而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4改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未来时间内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会持续增长,长期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将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需集结社会各方面力量予以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