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国土资源 生态文明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019-02
国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而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国土资源中的重点,需要相关部门提高认知度,结合我国基本情况建构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深度贯彻落实十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1 研究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意义
1.1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国土资源保护为基础
国土资源是我国居民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自然资源的基本保证。生态文明的进步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也是超越工业文明的阶段性新型文明。在生态文明发展进程中,需要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反思,建立健全完整的思维框架,以确保社会形态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十报告中,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改革的政策,要求人们在工业行为建立的过程中,健全生态结构的合理化应用体系,从而保证整体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进一步推进,实现国土资源的有效维护[1]。
1.2 国土资源维护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生态文明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国土资源的维护是项目的核心思想,以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发展结构的升级,真正实现国土综合开发整治,确保社会发展进程和国土资源结构之间形成统筹和谐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人们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满足国土资源维护以及统筹管控效果,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土资源框架的完整度,科学利用以及保护,能从根本上实现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2 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文明建设中土地利用缺乏集约型机制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我国每年的建筑用地需求量在不断增大,且整体缺口也在延伸,但是,用地管理系统粗放、浪费都是非常明显的问题。另外,在国土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新城区低密度和分散化也是较为突出的特征。除此之外,由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较为有限,加之耕地面积锐减,导致我国农产品供给也逼近危险边缘[2]。
2.2 生态文明建设中矿产资源缺乏管控机制
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结构较为特殊,多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主要的能源就是煤矿,而且较为优质的化学能源非常稀缺,整体资源分布和发展结构并不能适应社会的消费需求。另外,矿产资源结构的发展和气候变化之间存在者很严重的矛盾。加之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较为单一,一些地方反复开采和大矿小开问题严重,矿产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亟待加强。
2.3 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地质灾害缺乏预警机制
正是基于我国地质条件的多样性,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国对于地质灾害项目的防治工作缺乏全面且稳定的管控手段,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测体制较为落后,整体工作处于停滞状态。面对水资源供需关系和地下水开采不规范等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给予必要重视。
2.4 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资源开发缺乏科学规划
近几年,海洋资源的开发项目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只有提升开发力度,才能在保证生态系统健全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整的管控措施。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海洋生态系统退化以及海洋生物数量锐减,都是导致海洋生态灾害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2013年,我国海水为劣4类近岸海域的面积约为6.8平方公里[3]。
3 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的对策分析
3.1 强化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性
在国土资源保护的过程中,要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角度M行宏观调控,其一,要统筹管控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建立协调发展的基本框架。其二,要统筹管控各个区域的项目资源发展,在资源承载力范围内建立健全完整的发展规划。其三,要统筹各个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确保行业能深度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统一。
3.2 强化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监测力度
要强化管控措施的同时,提升管理项目的实效性,根据实际情况健全生态文明保护机制。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更加完整的环境调研报告,针对各类问题进行集中的管控,确保监测项目具有规划性[4]。只有针对地下水以及土壤环境进行集中的维护和项目分析,才能确保对各行业提供更加完整的地质信息,从而在提升监测力度的同时,保证国土资源的有效维护。
3.3 强化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节约控制力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进程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合理化的控制和项目维护,健全布局结构,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土地资源管控的过程中,要强化土地整治项目的合理性,提高农田维护以及质量管理的效力,切实维护耕地综合生产的项目发展目标。在资源利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中,只有秉持节约和长远发展的态度,才能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文明的社会需求,建立更加绿色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双赢[5]。
3.4 强化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循环利用性
循环利用策略主要应用于煤矿资源的管理项目中,要求相关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实现高效利用、高效采选、高效循环处理等,实现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以及综合利用率的整合,提升矿产资源项目的管理效率,依托先进技术进行整体管控体制的升级,从而实现资源开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5 优化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能源结构安排
由于我国能源结构较为复杂,要实现统筹管理,就要从宏观的角度对各项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建立健全合理化管控措施,提升管理项目的实效性价值,确保资源应用效果贴合市场需求的同时,贴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也要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更加环保的消费观念,从思想意识层面和主观行为方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6]。
4 结语
总之,在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充分践行可持续发展路径,提高管理措施和管理效果的同时,建构更加完善的发展路径,从而保证整体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获得长足发展。只有积极转变思想意识和管理行为,才能真正落实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萌.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J].当代经济,2013,18(22):8-10.
[2]余振国.珍惜地球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25(4):22-27.
[3]李烈干,莫国金,廖世锋,等.构筑国土资源生态安全屏障――广西梧州市土地整治亮点频现[J].南方国土资源,2013,15(12):56-58.
[4]余健,房莉,仓定帮,等.熵权模糊物元模型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3,28(5):260-266.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节能节电;垃圾回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07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37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改善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这些努力的过程和成果就叫作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包括人与自然之和谐共处、一起面对灾难、建设美好未来的有关行为,要求人类改变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和行为,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价值判断。面对如今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自然界出现一些危及人类的相关问题时,应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改善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来保障和改善人类现实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各方面健康良好的发展,这就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种,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由于环境保护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资源利用方面,合理安排和利用自然资源;在环境保护方面,应防止受到更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以此来扩大社会资源的再生产,让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是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想顺利全面地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国际形象,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这样才能维持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资源的再生产和再利用。政府作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角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保障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饮水、食品安全,为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保障。一个国家若要得到长期的稳定和发展,就绝对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因为空气污染严重,在国外曾经出现过售卖空气罐头的情况;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导致全球的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状况。同时随着土地沙漠化等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能够保障人类生存的土地也在进一步减少。如果再不加强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人类社会就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生存问题也可能会处于非常严峻的境地,国民经济也无法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要保护环境来维护人民健康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不能为满足生存发展需求而破坏环境。在政府的工作中,环境保护是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2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2.1 土壤的严重破坏
土壤作为培育植物的根本,既为植被提供最基本的生长支撑,同时也能保障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就目前而言,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的耕地肥沃程度在逐渐降低,这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一些热带国家,因为人类的不恰当耕种、过度放牧等行为,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使许多土地失去了植被的保护,无法留住土壤中的养分。在外的土地变得非常脆弱,在风雨长期的侵蚀下,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情况十分严重。因为农业的发展,在种植农作物时,在土壤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土质遭到严重破坏。还有工业废弃物的随意堆放等,都是导致土地遭到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
2.2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因为生产生活产生的一些废弃物,采用某些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和利用方式,使得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进入到空气中,并达到一定的浓度,因此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在我国北方,因为工业发展的需要及城市居民供暖所产生的废气,每天都有大量的废气排放到空气当中,这些废气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的健康,甚至使许多人失去生命。
2.3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但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导致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出现城市人炸、生活用水需求扩大及地下水受到污染等状况。同时随着一些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很有可能会延伸到自然环境,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4 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使得许多原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物种因此失去了生存空间,也由此导致了很多物种的灭绝。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这些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将会直接影响到人类未来的生存状况。
2.5 资源浪费
近些年,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浪费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浪费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浪费上。据有关预测,再过20年,全世界处于缺水状况的人口将进一步增加。
2.6 海洋环境污染
由于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里的生物资源进一步减少。这不仅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还有许多靠着捕捞鱼类生活的人将会有可能因此失去生活来源。不仅如此,因为海洋环境的污染,许多海洋生物也会因此受到污染,携带给人类一些危害身体健康的物质。对那些食用海洋食品过多的人而言,这种威胁是致命的。与此同时,沿海地区也受到了空前巨大的人口压力。现在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这种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脆弱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3 环境保护的措施
3.1 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完善相应机制
对环境保护来说,最严格的制度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制度,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构,让相关责任人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承担主要责任;其次,建立环境考评制度,以资源利用、环境利用、生态效益等为指标,考评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引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正确的轨道;再次,应该建立自然资源的相关用途管理制度,建立起完整的追责机制和环境保护监督机制;最后,国家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将相应的制度赋予法律的效应,例如对环境保护区的划定等,都应该仔细考量。
3.2 提倡节能节电
因为现今能源紧张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要求政府进一步开展节能节电工作。各种新型的节能型产品日趋完善及普及,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提倡使用节能节电产品。比如,在夏天的时候,将室内的空调温度调得稍微高一点,这样就可以节省非常大一部分的电力,对整个城市来说,既缓解了供电压力,也节约了许多的资源。在冬天的时候也是如此,可以将室内空调的温度调低一些,也可以不打开室内空调,在感觉有些寒冷时可多加件衣服。其实很多小的措施就可节约许多电力资源,这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还可将家中的普通灯泡换为节能灯泡,节能灯比白炽灯可节约电能80%,这样就能节约许多的电。
3.3 做好垃圾回收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有接近一半的垃圾属于可回收性垃圾,具有很大的再利用价值。据统计,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可利用却未得到正确利用的废弃物价值超过200亿元,其中以废钢铁、废纸为主。目前,我国有许多的废弃物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如果能将这些垃圾很好地利用起来,就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浪费。
垃圾分类和回收是一项繁杂而又巨大的工作,需要政府采取许多有效的措施,在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垃圾回收利用。比如,因为不同垃圾的性质,在回收和利用它们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也需要社会企业的相应配合,应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并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
3.4 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
我们应重点防止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首先,对工业生产导致的废弃物排放进行严格管理,要求在排出废弃物之前,利用相关的机器设备进行过滤,将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其次,对某些大量排放废弃物的工厂实施排放规定,尽量做到节能减排。在交通运输方面,需要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减少汽车尾气和噪音对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主要体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方面,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相应交通点的设置及大型工业项目等,都是造成环境大面积破坏的重要原因。
3.5 加强自然环境保护
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不仅要保护自然界的生存物种,还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保护自然界的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以及自然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相关遗迹等。另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规划,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应治理土地沙漠化、控制人口增长及合理配置资源等,这也都属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内容。
3.6 日常生活行为的环保
对普通公民来说,应通过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进行环境保护。比如,在进入自然保护区时,将人为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多使用低碳的交通方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不随意燃放烟花爆竹;节约纸张,多次利用;不浪费食物,节约粮食;合理适度消费,节约公共资源;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用水等。这些措施看似微不足道,但要是人人都这样做,产生的效果一定是不可忽视的。
4 结语
做好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环境保护,对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和必要的保护,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全世界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成.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4,(4).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伦理;制度;科技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63-02
1 现代科技的发展呼唤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与制度创新
1.1 现代科技与生态文明的互动发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成果,也是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手段之一。现代科技革命浪潮的威力和功能日益提高,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和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震撼着每一个人。科学技术向人类提供了可以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的潜力和手段,借助于科学技术尤其是理论科学技术不断地把对自然界认识向纵深延伸。发生在20世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能源、信息等几乎所有重大领域,推动了人类向未知领域的全面开拓以及科技创新的全方位展开,为人类科学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以及实现生态和谐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手段。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精神内核。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为科学技术注入了生态灵魂。因此,我们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正确地引导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以此提高人类生态意识,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
1.2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同生态文明的冲突 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技术得到了勃兴与发展。“科学方法与机械技术相结合,将创造出一种‘新工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它使知识和物质力量结合在一起。”[1]在这样的进程中,以自然作为其生存根基的人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我构建的技术困境之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控制与利用,已从某些动植物种群,某些区域生态系统,扩展到一切自然过程,甚至逾越地球进入太空。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活动中,人类大规模地消耗着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也严重地污染了自然环境。人类有史以来从未像今天这样,被迫面对如此严重的强大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所造成的后果常常是无法挽回的。
1.3 现代科技的发展呼唤生态文明建设在伦理和制度上的创新 的生态观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科学发展观从以人为本出发,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原则,代表着人类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新境界、新高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有序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根本宗旨;而决不以环境换发展,以子孙后代的延续换短暂的辉煌。其中,科学技术是基础,法律是硬约束,生态伦理是软约束,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制约,并最终落实到科学实践当中,这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久之道。
2 生态文明建设在伦理和制度上的创新思路
2.1 科技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的设计
2.1.1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科技理念 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要和自然、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人类所需要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人类应意识到,科技只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一种“美妙”的工具,它并不是万能的。虽然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生产力功能的非同寻常的社会力量,科技的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了供强大的动力,但科技的滥用却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给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产生巨大推动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人类应当充分发挥科技正能量,最大限度减少其负作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1.2 构建以生态意识为导向的生态伦理观念 加强绿色科技知识与生态伦理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有重要意义。随着生态保护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就需要加强生态道德能力培养,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不是长久的是灾难性的。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重归和谐具有启发意义。“仁民爱物”、“与天地相参”的思想是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渊源,以生态意识为导向的生态伦理观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
2.1.3 提倡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约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首要条件是保护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停止发展;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注重节约,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提高企业科技生产观,启发绿色生产。发展绿色生产技术,支持循环经济。大力加强科技研究开发,为环保和资源问题寻找对策,要解决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巨大系统工程的许许多多难题,需要自然、社会、以及各门新兴学科开发研究。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正确的消费观。提倡和推行无害环境的生态技术,倡导绿色消费、节约消费。现在国际间越来越提倡高科技术的“绿化”,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方向,它包括“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氢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能等等的研究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的机械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的研究开发,节省天然稀有资源的人工合成材料的研究开发。最后,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保障社会资源的节约。生态文明需要文化、教育、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其有力保证。
2.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范
2.2.1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工作 首先,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框架已基本上建立起来,已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0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30多项法规、466项环境标准。[2]我国实行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但现行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升华为法律精神。随着形势的发展,很多新情况找不到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要建立一个具有操作性的适应新形势下环保需要的法律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3]其次,调整国民经济的评价指标,倡导“绿色GDP”,将“绿色”写入法律。国家应真正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使保护生态环境植根于产业活动当中的持久性制度,实行资源环境核算制度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参与科技研发,培养新时代的科研人员,对传统技术进行革新,开发绿色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通过排污收费等强制行政手段迫使企业加强“绿色营销”;投资环保企业,实行产业倾斜政策等等,这些措施的实行是“绿色GDP”的重要保障。
2.2.2 加强政府的环境执法 要切实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4]为了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秩序,必须提高人们的法律监督水平。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环境检查机构的作用,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执法检查。另一方面,大力打击破坏生态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对因污染企业而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害的赔偿制度也要加以规范完善,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震慑污染严重的企业,不能给企业一种只要赔偿就可以继续污染的错觉。
2.2.3 净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环境 环境司法是在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之外的一个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手段。环境法律法规要以有限的数量去完成无限的规范性事业,因此,就需要依法对不落实生态文明政策、对建设生态文明不履行职责甚至弄虚作假者和因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人员追究其法律责任。[5]
此外,还要重视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地方行政中。要求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发挥本地优势,制订科学的环境治理和科学发展规划。同时抓紧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将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等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系统,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并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6]
3 结语
现代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与冲突,呼唤生态文明建设在伦理和制度上的创新。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和完善环保制度建设将有助于解决好生态建设中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及体制问题,有助于协调好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美卡罗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M].吴国盛,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89.
[2]曾煜,袁慧玲,许才明.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04(6):218.
[3]胡伯项,胡文,孔祥宁.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生态文明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07(3):55.
[4]杨士恒.简论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J].经济师,2009(11):35.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南;生态文明
今年四月,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美丽"就一直是人们心目中对海南的第一印象,而对"美"的追求则是推动海南不断向前的动力。放飞时代梦想,建设美丽海南,努力把海南建成国际友人的度假天堂和全国人民的幸福家园,是海南人民的光荣使命,美丽海南的"美"体现在哪?全省人民应在践行中取得共识。
一、生态美是海南的最大优势,要倍加珍惜和维护
在海南考察时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
卫留成同志提出:"海南省真正能够影响中国的,能够给中国做出贡献的,不是海南的工业,也不是海南的科技,而是由海南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自然环境"。省委书记罗保铭同志也不止一次地说过:"失掉了生态环境之美,海南的根本优势就丢了"。海南生态环境之好,为世所公认。但2009年8月17日新浪网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关于中国第一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进行排名,海南居于第16位,处于全国中低水平,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在建设美丽海南的今天,值得深思,要有效激发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合力。
1、充分认识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战略角度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将促进国际旅游岛更好更快地发展。强调此举,会促进落后生态发展观念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我省之所以生态文明水平排在第16名,其根源就是观念的落后,公众生态意识薄弱,人们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中养成了一种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认同发展等于经济增长。在资源观上,仅仅把矿产等有形物质视为资源,忽略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并总认为自然资源是无价的,可无偿索取。由此,导致了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甚至不惜以高昂的环境成本为代价,破坏性的开发资源。面对这样的形势,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宣传、引导和教育,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接受和理解环境保护知识,培养公众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把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结合起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素质。
2、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1999年海南在全国首个提出生态省建设,并制定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此后省人大制定和修改了多项政府规章,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体系。今年7月又修订通过了《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保障作用。
3、充分挖掘海南的生态资源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重大的生态文明工程,同时也是省委、省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战略决策。国际化、开放性是其基本特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其核心支持。海南是中国唯一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岛省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和最大的物种基因库,拥有维管束植物4680多种,乔灌木2200多种,药用植物31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561种,兽类70多种、鸟类340多种,海洋生物种类3000余种。动植物的多样性得天独厚。
生态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果、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恢复,环境污染得到有限控制,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到2011年,全省已有生态文明村12230个,占自然村总数50%以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
绿色发展的理念,促进海南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好,起步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典范。随着"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途上,只要海南充分挖掘优势并凭借这些优势,在进一步打造"美丽海南"过程中,海南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4、提高生态管理效率
又好又快的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更需要良好的生态管理效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管理责任,针对目前的生态文明状况,健全行政效能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各个辖区的行政管理职能要明确定位;对各个执法部门职责的界定要对号入座,要禁止越权、缺位、推诿等现象出现;对执法部门的监督要多管齐下,多层管控。此外,行政考核还要和工作绩效挂钩,不仅要考核经济指标,还要考核生态指标和行政效能实绩,从而敦促领导干部对生态环保和污染治理有足够的重视。其二,建设一支境界高、业务精、素质好、作风硬的行政管理队伍。通过强化责任意识,进行宣传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干部队伍充分认识行政管理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而起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的目标;第三,强化责任追究,要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部署都得到执行落实,就要强化责任追究。凡是建规者要严肃追查,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得到切实贯彻,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最大程度的成功。
目前,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对一些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良性发展行为的处罚还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针对生态安全的预防性法律也尚歉缺乏,有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尚待加强。此外,生态法律法规的执行落实力度不够。同时,就单项制度来讲,缺乏落实一这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导致这些法律法规无法实施,无法监督检查。另一方面,缺少保护生态环境所必要的强制手段和措施,法律法规赋予保护执法部门的强制和预防措施少,不足以及时预防和制止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因此,还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与之适应。
二、精神文明美是美丽海南的核心价值
建设美丽海南需要文明之风,2011年10月开始,海南开展了为期三年,声势浩大的全省文明大行动,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进行了多种专项整治,旨在通过行动,激励人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对文明的承诺提高全省人民整体的精神素质,塑造诚信友善的和谐环境。关于精神文明,历来要求塑造心灵美,养成行为美、学习语言美、保护环境美。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今天要接待四海宾朋,让他们沐浴在欢乐之中,安全之中,我们更要努力践行。
1、塑造心灵美
心灵美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美。心灵美包括思想意识的美、道德情操的美、精神意志的美、智慧才能的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格美和人情美,既是真、善、美的统一,知、意、情的统一,又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在接待宾朋过程中,若我们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思想境界和感情来欢迎他们,则他们不仅对海南的山青水秀而流连忘返,而更对海南人民的深情厚意而难舍难分。
2、养成行为美
行为美是人的行动、举止的美,是心灵美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的表现。行为美还表现在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尊老爱幼、扶贫助弱、见义勇为等行为中。要做到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参加会议或各种活动,不迟到、不早退,安静听讲,不大声喧哗,这既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需要,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不吸烟、不嗜酒、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杂物、不打架骂人、不说脏话、举止文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睹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遇见外宾以礼相待,不卑不亢,维护国家荣誉。
纪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公共生活中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严守纪律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任何一个人要自由、幸福的生活、学习、工作甚至休闲,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而这种稳定的环境,如果没有秩序和纪律保证是无法保证的。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积久成性"。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一以贯之,就可能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之成为自觉行为,进而养成习惯,并由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升到良好的道德品质。踏进建设美丽海南的行列,每位海南人都要积极参与,通过自己美的行为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在享受海南阳光、沙滩、大海、清新空气的同时,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3、学习语言美
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是内在品格的流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道德、人格、情感、知识、审美心理等总要借助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语言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文明之邦的美称。在美丽海南的建设中,我们要把这种文明传统发扬光大。做到言之有诚、言之得体、言之有理、言之有礼、言之有术,不要无的放矢。语言应以感情为纽带,与人交流时,说话要真诚、亲切。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严肃性与亲切性相统一,坦诚性与慎言性相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针对性与广泛性相统一,法律性与人情性相统一,安全性与经济性相统一,审美性与朴实性相统一。巧用语言交流的策略,运用得体的称呼,规避对象的讳语和尊重别人的、风俗习惯。文明礼貌并非是个人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尚的真实反映。有时一声"你好"给别人带去一天的好心情,一句"谢谢"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一声"对不起"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个"不要紧"等于给人吹去阵阵湿润的春风。当国际旅游岛美景盛开,旅游景点宾客爆满之时,以上情况都可能遇到。让我们都行动起来,让"请、您好、谢谢、对不起、不要紧、再见"这些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友好,诚恳的态度待人,用热情、大方的举止处事。给他人带来愉快、和谐,让美丽的海南充满温馨,让文明礼貌之花在国际旅游岛上竞相绽放。
三、结语
美丽中国的蓝图,需要依靠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而"美丽中国"也需要海南添砖加瓦。美丽海南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她和经济上富裕、精神上文明、政治上民主、生态上和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量力而行、合理制定目标和标准,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我们坚信在美丽中国的感召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定能把一个度假天堂,幸福花园的美丽海南奉献给热爱海南的朋友们。
参考文献:
[1]钟严,等.美丽中国 海南践行[J].今日海南,2012,(12).
生态文明。也称“绿色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的又一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批判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深刻变革。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社会和谐型为重要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遵循世界文明发展规律,顺应绿色发展潮流,符合全省人民追求富裕、幸福、尊严的共同愿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我省发展形态历史性跨越、再创浙江新优势、实现浙江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共转变、共促进、共制约、共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牛鼻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统领下是辩证统一、有机统一的,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航仪和方向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价值理想和目标追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沉重代价。从总体上讲我省的发展还是粗放的、外延的、初步的,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表现得尤其明显。实践证明,那种以追求GDP为目标、以资源消耗为依托、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济发展方式往什么方向转,就是要朝着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转。生态文明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评判标准、目标方向、路径选择。新的发展方式必须体现渗透生态文明的精神,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与生态权益的有机统一。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孕育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但长期实践却越来越证明了“波特假说”,即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建设生态文明为推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建设生态文明蕴藏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主的环保产业,以资源回收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以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以有机无公害产品为主打产品的绿色产业,以高新技术、知识经济、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承栽空间、突破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空间。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成果和结晶。考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的具体指标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可用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的生活生命质量三大标准来检验衡量,归根到底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了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壮大,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彻底杜绝。必然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凝结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推动着生态文明的建设进展。可以这样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什么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会提高到什么层次。没有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建设生态文明是系统工程,是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倡导生态文化,认真落实生态保护各项举措,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唱好“主题曲”,树立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绿韵”与“红脉”相融合的生态文明理念。所谓生态指的是经济一社会一自然的复合巨系统,是人类行为的社会生态、物质代谢的经济生态和环境友好的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是“绿韵”与“红脉”的融合,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所谓“绿韵”,是指蓝天、绿野、沃土、碧水和清新的空气等优美的自然环境。所谓“红脉”,是指由产业、交通、城镇、文脉等构成的人化世界,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自在世界向属人世界的转化史,就是一部“绿韵”与“红脉”交融的进化史。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绿韵”与“红脉”相融合、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就是要建立起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新的动态平衡。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与发展必须统一而且能够统一的理念。决不能一讲发展就必须牺牲生态环境,一讲保护生态
环境就必须放弃发展机遇。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相互融合,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人的生命生活质量的共同提升,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发展水平的协调共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执政党执政能力水平的互促提高,建成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红绿交融”的生态文明社会。
第二,翻好“高低杠”,走出高碳产业低碳化、低端产业高端化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尚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还不具备停止对碳基能源、原材料使用的条件,燃煤发电仍然是能源结构的主体,产业层次、产品档次、科技创新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生态经济必须正确处理“高”与“低”的关系,推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一要以环境约束为倒逼机制,以低碳环保为依据,以减量化、再利用、能循环、无害化为原则,以节能降耗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企业、产品的市场准入,逐步压缩高碳产业存量,着力扩大低碳产业增量,降低经济发展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加快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二要着力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加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由低级技术、低端产品、低素质人才向高新技术、高端产业、高素质人才提升,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特别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的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形成产业群,构筑产业链,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转型。三要统筹平原、山区、海洋发展,加快发展海洋“蓝色经济”、山区“绿色经济”、平原“金色经济”,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发展空间。增长环境容量,促进协调发展。
第三,做好“加减法”。坚持“减碳”与“固碳”双管齐下的生态质量提升战略。减少排放、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提升生态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内外普遍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最主要的是全球二氧化碳总量的控制问题。要控制二氧化碳总量,提高生态质量,一方面要做好“减法”,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即增加森林固碳量。做好“减法”,既要从生产着手,也要从生活入手,真正实现低消耗和低排放。做好“加法”,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推动“森林浙江”建设,加快绿化、彩化、珍贵化、价值化步伐,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此增加固碳量,扩大环境容量。据计算,14亩人工林的固碳量相当于一辆奥迪小汽车一年的碳排量,5000亩人工林的固碳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化工厂一年的碳排量。毛竹的固碳能力比树木更强。浙江全省16亿根毛竹的固碳量相当于一座千万人口城市一年的碳排量。目前我省森林覆盖率是60%,如果经过努力将其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全省森林固碳量将大大增加。这将为浙江可持续发展赢得巨大空间,目前国际上每吨二氧化碳的交易价格是14欧元左右,据测算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可达1400亿欧元,有望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前景广阔。我们要积极推进森林城市、森林浙江建设,发展碳汇交易。提高固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