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不管是设计专业还是非设计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各年龄层次、各专业领域教学艺术的首要条件。教育心理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心理学家调查,在影响学习效率的诸多因素中,兴趣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可能出于个人,也可以来自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可通过介绍知名服装设计师的创品牌、成长经历鼓舞、激励学生;在课堂上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通过设计训练或比赛帮助学生树立对自身专业能力的信心,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等等。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在于重新组织学生的知识经验,使其提出新的设计方案,创造新的成果。设计专业学生常遇到才思枯竭的时刻,抱怨没有设计灵感,不知如何开始创造。诚然,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灵感,不仅仅是在设计领域。德国某著名化学家在做某项研究时遇到棘手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答案却最终在睡梦中出现,而后经过验证,提出了重要学说。如此说来,仿佛灵感飘忽不定,难以把握,但事实并非如此。设计灵感的出现其实有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这些单独的“灵感元素”可能来自平时不经意看见的某张图片、某种色彩、某段文字。最为稳妥的方法便是随时将这些“灵感元素”记录下来,为设计提供服务。一旦灵感产生,颠覆思维定式,创造性思维就会变得极为敏锐,设计工作效率亦会大幅提高。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2014年由中国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一次针对高等院校的培训班中,有学者对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提出了颇为详细的个人见解。如今,各大高校普遍具备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施,逐步摒弃了单一的板书口述的教学方式,愈来愈多地采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丰富课件,以使课堂知识点更为形象具体,使课程内容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并且最大化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程度。这点对于服装设计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理论知识点以具体的设计图片或视频展示更为直观。如,服装廓型、结构变化、装饰细节等设计方法往往通过具体的设计作品图片展现更有效率。学生可以从秀场上某知名品牌或设计师的作品中,学习如何把握服装的褶饰、拼贴、镂空、刺绣、镶边等具体装饰细节设计,甚至可以通过视频文件,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其制作过程。
四、服装高等教育教学的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但随着我国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愈发的重视,鼓励、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加之国内外各服装高等教育院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多方沟通与交流,教学改革的积极推进,等等,服装高等教育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势必会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高等教学方法,培养大量更为优秀的服装产业创造型人才。
五、结语
关键词: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会计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他致力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言语材料学习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反对联结主义的机械学习,强调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奥苏贝尔首先明确地区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明确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将当前的知识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奥苏贝尔强调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用同化来解释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奥苏贝尔认为,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因而学习内容的安排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尽可能先传授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具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二是要注意渐进性,即要使用最有效的方法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
根据“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强调了讲授教学法的作用,并提出了“逐级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及“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逐级分化”原则,是指从学习者的角度强调应该先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这种顺序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组织和储存方式相吻合的。与之相适应,学科教学应先呈现该学科最抽象、概括、包摄程度较高的观念,然后逐渐分化,呈现其细节和特例,环环相扣。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当学生所学知识越来越多,认知结构不断分化时,当分化到一定程度,可能产生重叠和冲突,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使知识最简约、紧凑。根据奥苏贝尔的教学原则,教材内容的安排方式最好是:每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样前面的单元可以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也就可以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理想的固定点。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也最好是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使学生能通过最简单的下位学习来理解新知识,使知识结构不断分化、丰富。
二、基于奥苏贝尔理论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的教学思路比较符合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财会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本质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即属于此类。现行《会计学原理》类教材的编排,在有意或无意中即遵循了奥苏贝尔的“逐级分化”及“整合协调”原则。开篇即介绍会计的含义及职能: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这是有关会计的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整个会计学的基础知识逐渐分化、展开: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核算和监督什么呢(即会计的对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各项活动事项(经济业务);会计核算又有哪些基本前提,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这些也是概括性水平较高的上位知识。接下来进一步分化,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平衡公式。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是构成会计内容的主要因素;会计平衡公式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是现代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会计要素和平衡公式已经开始涉及到了会计学的一些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开始成为会计核算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何核算呢?接着介绍会计核算所使用的工具或手段,即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上位知识点就是六大会计要素,账户是科目的具体运用。有了工具,接下来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即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含义、内容及记账公式(会计分录)等,这是会计学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是对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是更具体的下位知识。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业务,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记账凭证更是书写会计分录的载体;账簿记录是对凭证内容的进一步综合和系统化。财务会计报告在账簿记录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最具综合性的会计核算资料。整个会计学基础的知识即是按照这种“逐级分化”的原则逐渐展开的,前面的单元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后面知识点的学习均可在前面单元的学习中找到较理想的固定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并较好的利用这种规律,将大大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协调,使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形成有关会计学原理的更加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赵丽霞等.基础会计[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感知规律;记忆规律;思维方式
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历来都是教育界孜孜以求的重点议题。高校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获得的过程。知识获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认为它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知识的感知,是通过感知获得事物的感性材料的过程;二是知识的巩固,是通过记忆使知识在头脑中得到永久保持的过程;三是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对有关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1,2]。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以知识获得的过程为出发点,探讨几点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若想要突出教学内容的特点,通常要运用到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等感知规律。第一,强度大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知觉,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描述是有艺术性和技巧性的。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一成不变的语速是不可取的。最直接的刺激方法,就是重点的环节声音要异常的洪亮,并且语速要停顿有序,这样就可以从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知,加强理解3];第二,从视觉上来讲,强烈的教学对比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度。先以板书为例:白字易被知觉,并且板书中的重点内容黄色易被知觉,同时彩色粉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所以在备课时,就准备好板书的设计。有关于重点内容(包括定理、定律等)设计成彩色,从而在授课过程中较好的引起学生的知觉。在固定不动的背景下出现活动的物体容易被感知到。因此教师的体态动作在讲解过程中有着深化感知的作用4];第三,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许多老师习惯用多媒体来进行上课。实际上,这个做法有利有弊。多媒体教学在三维动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对于公式推导等逻辑性讲解的过程中,又存在弊端,不能引起学生的知觉。所以多媒体教学在许多理工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板书教学。第四,按照学生的知觉律,课堂的“舒适度”往往决定教学的效果。这里的“舒适度”指的是教师的板书、声音是否易构成一个整体被人们清晰知觉。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摸索、改进、提高。当下许多高校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基本功教学竞赛,实际上就是让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和观摩整个竞赛过程,能够更好的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二利用记忆规律巩固知识
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于知识的巩固会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听完教师一堂课的讲授,最终学生头脑里剩下的只是整堂课最后一个知识点,那么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不成功的。所以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知识巩固的环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环节并不能只是重点内容机械的重复,在这里,利用学生的记忆、遗忘规律,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圈套”,让学生陷入其中。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有许多。第一,材料的意义。学生对于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遗忘地很慢,而对于枯燥的内容遗忘很快。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讲解中,都应当寻找学生的共鸣点。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挖掘备课的深度,扩展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找到讲授材料的“意义”点;第二,材料内容板块的安排。对于同一段讲授内容,不同顺序的安排,听者的识记效果是有差异的。所以根据大学生识记特点,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着重明确问题的引入和结论,对于授课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授课程度的把握。在授课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应当具备随时调整授课程度的能力。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大学生的记忆规律,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利用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效率5,6]。
三利用思维活动方式加深知识理解
感性认识的材料如果没有思维的加工,只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而不能认清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所以,若要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离不开思维活动。如何利用思维活动加深知识的理解,这需要遵循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7]。第一,合理利用归纳等方法,将具体的材料变为抽象的内容。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思维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合理的方法,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将大量的具体感性材料交代给学生,并通过感性材料的共同本质,加深理解;第二,合理利用演绎等方法,将抽象材料变为具体内容。此时,需要将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再现。抽象成果能否与具体实践相匹配,抽象概念能否被合理的具体再现,是体现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准备合理的例题,从抽象内容的主体作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多角度辐射其应用面。并能做到新、旧知识点结合共同演绎的整体布局8]。除了以上谈到的几点以外,由于大学生文化基础、考生来源、性格喜好等方面的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能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只有合理的利用前人的教学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不断努力,才能把实用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刘国权.高等教育心理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55-63.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9-162.
3叶兴福,鲍志明.“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J].教育科研论坛.2005(02):34-35.
4李淑英.根据感知规律科学设计板书J].山东教育.1999(25):38-39.
5陆楠.探索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3):61.
6徐益红.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能力J].科学教育.2006(06):35-37.
7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5:45-52.
关键词 药理学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41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ology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UN Yang, LIU Xia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School of Pharmacy,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about students' training quality,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n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very important. Pharmacology as a research subject,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situation, should also mak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order to seek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discipline.
Key words pharmacology; teaching; reform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其高等教育教学水平不仅关乎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更关系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职能早已不局限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也成为高等教育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作为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其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相应的教学理论也越来越完善,在这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形势中,药理学的教学也在改革中不断地发展。
1 药理学面临的教学改革大形势
1.1 培养创新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创新思维不足、缺乏创新热情、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当下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致力于深化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实现由“知识型”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药理学作为医学类专业的重要桥梁课程,在医学和药学中均占有重要地位。②药理学的特点在于知识点较多较散,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就已经较为困难了,在新的改革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能,将是一大课题。
1.2 知识更新加快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人类积累的知识量越来越大,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科学内容出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因此致使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一点在药理学上体现尤为明显,课上讲授的药物与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用不上是最显著的一个问题。在国家每轮的五年计划中,对医学类教材的重新编写都非常重视,但仍赶不上临床实际应用中药物的更新速度。这也就要求在药理学教学中,除了教材中的经典材料之外,还需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补充材料,并在授课过程中发掘学生的新知识需要,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最新科研前沿的追踪,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更新,还有利于医学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学术交流能力的提高。
1.3 教学手段革新
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必然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这不仅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包括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授课中的应用和新的仪器设备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等。当下,慕课等网络教学模式成为该课程教学的一大手段,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求知欲,也有利于学生课下的预习复习。而药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研究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手段每天都在诞生。与之相比,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显然不能适应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形势。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之外,教学中也需要紧跟最新的科学研究前沿,为学生传授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与动态。尤其在实验课教学中,更新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对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也有深远的意义。
1.4 教学理论发展
教育与教学理论上的发展突破,必然推动教学的发展。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也促进了教育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这也使得教师在教学设计等环节中更加有章可依、有理可循,使得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药理学“难教”“难学”,更需要从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学角度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和顺序的调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药理学知识。
2 教师在药理学教学改革中如何作为
2.1 教育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任何改革最基本的都是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大学教学往往受到大班课等客观条件限制,传统教学以纯讲授式教学为主,在药理学理论课大班授课中尤为明显。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启发式教学,合理设置问题,增加真实临床病例,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2.2 教育目标
要建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创新问题已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形势下对高等教育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综合要求。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科研上开拓思维,在新药开发等领域尤为重要。在具体授课中,可以加入教师自身科研中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并介绍新药开发等相关内容,让本科生提前接触到创新、前沿的知识。而在实验课教学中,除了传统的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和验证性实验阶段,可以增加创新性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而应用能力则是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需的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药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则需要从以教师讲授式的教学理念向“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④
2.3 教学内容
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在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所教授知识的正确性,局限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开放性和前瞻性。在素质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虽然已开始认识到答案的唯一性对学生思维的禁锢,但对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仍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敢于将没有定论的探索性知识拿出来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启发学生的思维,将传统的封闭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药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型学科,更需要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药理学教学也应将敢创新、敢发散思维的意识和理念传授给学生。⑤
2.4 教学方法
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到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教育理论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在药理学教学中,也应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使科研真正进入到药理学教学过程,则要求科研不应停留在纸面上的教学,也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课程所规定的实验课教学,更需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实际科研过程中来,在开课的同时就可以开放实验室,让有科研兴趣的本科生参与到实验室的课题中来。
2.5 教学管理
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目前的教学管理及督导体制,对教学过程的规范化要求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改革的发展。例如,翻转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将学习时间进行了科学规划和设计,强调知识内化。在课堂上,则以学生的汇报讨论为主,而这种“混乱”的课堂在许多学校则会被定义为教学事故,进而追究教师的责任,使得许多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望而却步。教学改革需要相应的管理模式上的改革,对教师的评估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对于新的教学手段,应鼓励教师勇于尝试,建立相关的教学课题,同时,对课程的督导等则需要针对不同教学模式,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弹性管理。
3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逐年攀高,高等教育的普及也指日可待。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其教学质量的下降却饱受诟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形势中,药理学教学也需要根据新的形势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为基础,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通讯作者:刘霞
注释
① 章宁.对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7:257-258.
② 杨晓凤.药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几点体会[J].华章,2012(35)在线出版.
③ 肇玉明,唐玉,李晓蓉,熊 杰,范征,陆 莉,白露,许焕丽,郑元元,薛明. 药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6):481-483.
【关键词】病案教学;生理学;教学效果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生命科学为21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学科,医疗卫生工作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命和健康,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至关重要,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各专业的高等教育正肩负着培养实用型医务人才的重任。所以如何在医学高等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情况下,针对医学教育特点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医务人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探讨的课题。
临床医学教育出发点和归宿是临床医疗能力的培养,很多基础课教师只重视理论讲授,不注重临床知识灌输。重理论、轻临床,成为医学基础课教学的普遍现象。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临床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要认识疾病的病理变化必须先弄清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指出:“医学是关于疾病的科学,而生理学则是关于生命的科学,所以后者比前者更有普遍性。”我们通过近年生理学教学认识到,教学中不仅要把理论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突出生理学的临床实用性,注意将生理机制、生理功能与临床疾病相结合[1]。从理论到实际,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很多教师认为生理课只是一门基础课,只须将理论知识讲熟,新教师更把重心放在双语教学或课件制作上,导致学生反应课程抽象、空洞、难懂、易忘,他们忽略了教学立足点是服务于病人,生理教学就必然要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绪论部分兴奋性上升引起惊厥,降低引起反应迟钝或昏迷;血液系统贫血产生、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与血细胞生成的关系;循环系统中早搏与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心律失常与心肌动作电位的关系;水肿与组织液生成回流的关系;呼吸系统中肺通气阻力改变与肺气肿和哮喘的关系等,讲生殖系统时与爱滋病联系起来,阐明爱滋病的病因和传播与生殖系统的关系。其实只要把抽象理论与临床病案联系起来,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并掌握知识点。
生理学几乎所有章节涉及的功能活动都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关键在于教师用什么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有的教师采用先讲生理学相关知识再具体到某一病案的聚合式;有的采用先举病案再落实相关知识的辐射式;有的采用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就用临床实践加以说明的分解式。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是要把科学知识讲授融入到教学艺术中,升华到艺术水平,就是教学最高境界。
在高等中医院校本科生的生理学教学中,我们已经创建并开展了病案导入式教学模式:病案引导教师精讲课堂讨论教师总结,是“辐射式教学”(先举病案,再落实相关生理学知识)与“病案讨论课”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病案为引导,让学生围绕病例展开学习,在教师讲授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生具备一定基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病案具体问题进行简短分析讨论,最后用所学生理学理论解释病案问题的过程[2]。
病案引导:授课时,在简短介绍授课内容和目标要求后,先将准备好的完整临床病案资料以导课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形成具有感染力的以病案引入为先导、多媒体为平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糖皮质激素的调节这堂课时,教师开篇引入案例“某病人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突然停药,随即发生了一系列临床危象”,病例叙述中要简述病史摘要,体检化验及入院处理,然后结合学生对生理学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对资料中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提出相关问题,之后以此病案为切入点展开教学。
教师精讲: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病案引出所要讲述的生理学理论知识,这样能够使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听课。利用80min左右时间,教师通过采取CAI多媒体课件平台下的、讲授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准则,以概括讲解、突出应用为重点,同时运用提纲挈领式教学、串讲知识点等方法,把本次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某器官系统功能的理论知识”进行周密设计的讲授。
课堂讨论:利用10min,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指导学生用已学生理学理论完成对病案中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的初步阐释。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促进学生思维,并及时纠正一些常见错误。利用5min每组一名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最后5min教师点评,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及难点做出分析与总结,以巩固所学内容。并初步制定治疗计划,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病案导入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存在着多方面优势。教学过程具有真实性、实用性和生动性的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了学生对基础医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思维能力增强,课堂气氛活跃;这种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并将其用于解释在实践中所碰到的问题,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生对理论内容掌握;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教师必须精心安排课堂讲授与讨论总结的学时比例,准备病案,同时做好理论知识的精讲点拨。可见病案导入式教学模式:病案引导教师精讲课堂讨论教师总结,这种新模式下的生理学学习过程避免了传统教学法的单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及讨论式教学法的单纯以学生为中心的两个极端,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同心协力搞好教学工作,这完全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容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校生理学教学正在深入研究、建立健全病案导入式教学模式,以期寻找到病案教学在生理教学中应用的最佳模式。将生理机制、生理概念、生理功能与临床疾病相结合,做到从理论到实际、突出学科临床实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玲,孙平,杜智敏等.药理学教学中以病例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5):56-57.
[2]Robert E, Dupuis, Pharm D, et al. Use of Case-Based Learning in a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Course[J]. Am J Pharm Educ,2008,72(2):29-30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沈宁:女,山东淄博人,1980年3月生,34岁,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讲师。从事医学生理学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