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内容

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内容

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内容范文第1篇

【关健词】产科护士;新生儿;早期教育;认知现状

【中途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儿早期的潜能开发亦日益受到初生儿父母广泛的关注。在产科病房,护士每天的护理对象不仅是孕产妇,同时还承担着对正常新生儿的护理。随着母婴护理知识不断更新,健康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产科护士还应熟悉跨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全方位为母婴提供优质护理和服务,开展好健康宣教[1]。为此,对沧州市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的认知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沧州市5家医院168名产科护士。

1.2 研究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产科护士一般情况和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认知情况两部分。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认知情况又分为两部分:①新生儿早期教育理论知识了解情况:新生儿发育特点,智能发育关键期,早期教育开始的时间、方式,对早期教育和超前教育的理解等。②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了解情况:听觉训练、视觉训练、新生儿游泳、抬头训练、爬行训练、与母亲肌肤接触、新生儿抚触、培养良好习惯、培养良好情绪9项内容。共发放调查表170份,回收168份,有效回收率98.8。

1.3 评价方法 对填写完整的调查表统一编码,建立数据库,根据各项内容回答情况,录入资料,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沧州市5家医院168名产科护士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的认知基本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见,年龄组x2= 50.684,P

2.2 沧州市5家医院168名产科护士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了解情况 见表2

由表2可见, 168例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中新生儿游泳、新生儿抚触、与母亲肌肤接触较听觉训练、视觉训练、培养良好习惯、抬头训练、爬行训练和培养良好情绪了解的多。可见产科护士对与日常生活工作接触较多的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了解较多。

3 讨论

3.1 新生儿早期教育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父母们不仅希望子女拥有强壮的体魄,更希望其能够全面发展。早期教育是开发孩子潜能的最有效的途径[2]。早期教育是指对于正常儿根据智能发育的规律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活动、促进其智能发育。0~3岁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奠基时期[3]。新生儿的大脑已具备了接受外界良好刺激的条件,早期教育从新生儿开始,可使大脑获得足够的刺激,既可使大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更趋完善,又促使潜在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使正常儿更聪明[4]。

3.2 产科护士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新生儿父母在住院期间由产科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早期教育宣教、示教,可使产妇及其配偶提高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早期教育的知识技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本调查发现年龄在26~35岁年龄组产科护士较其他年龄组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的知晓程度高,与26~35岁年龄组产科护士工作、家庭生活相对稳定,自身是生理成熟、精力旺盛、养育子女的黄金期,对孩子的智能发育关注多,易于接受新的育子理念,对早期教育知识了解的较多有关。职称学历为护师和主管护师较其他职称层次的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的知晓程度高,与该职称层次护士大多年龄在30岁左右,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自身知识储备和护理经验积累共同作用决定的。本调查也发现虽然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的相对较多,但对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了解的并不全面,只对与日常生活工作接触较多的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和与母亲肌肤接触了解较多。为了给予新生儿家庭母婴提供优质护理和服务,开展好新生儿早期教育宣教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故医院应组织产科护理人员和孕妇学校、儿科护理人员、儿保门诊医护人员一起进行早期教育的专业培训,产科护理人员应经常与儿保门诊医护人员联系请教、经常查阅网络资源和书籍不断学习和更新完善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

4 结论

提高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脑科学研究的进展认为环境和经验对智力发展,尤其对早期智力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环境和经验对小儿的影响必须由感觉通道才能实现[5]。新生儿就有感觉能力。产妇在住院期间由产科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新生儿早期教育宣教、示教是非常必要的。产科护士只有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掌握大量的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才能给予产妇及其家庭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才能使产妇及其家庭提高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早期教育的知识技能,从而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严燕萍,刘杏仙,梁美娟. 优质护理服务对产妇产褥期健康指导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73-74.

[2] 刘庆柱.浅谈儿童早期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0,7(上):245.

[3] 郭运燕.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37):181-182.

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内容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对应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对新生儿进行母婴同室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2例产妇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平均每组46例。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护理;采用共同参与模式对实验组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护理。结果实验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评估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干预前后HAMD焦虑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对新生儿进行母婴同室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共同参与新生儿母婴同室护理

目前临床产妇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且又初为人母,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知识及经验非常缺乏,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新角色的难度相对较大,在围产期内普遍会出现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使其不良情绪消除,使其角色适应速度加快,使其对婴儿进行护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是目前产房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本次研究对92例产妇应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进行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抽取本次研究的92例产妇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产妇中初产妇31例,经产妇15例;年龄19至38岁,平均24.8岁;孕周36至43周,平均40.3周;实验组产妇中初产妇33例,经产妇13例;年龄18至39岁,平均24.2岁;孕周36至41周,平均40.6周。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病程、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方法

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护理:由护理人员独立完成对产妇及新生儿的体温、呼吸、体重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检测的工作,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对尿布进行更换、帮助产妇及新生儿进行沐浴,对脐部和臀部进行常规护理,对新生儿进行喂养,在整个产妇和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不邀请产妇家属进行参与[2];采用共同参与模式对实验组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护理:邀请产妇家属参与到对新生儿及产妇进行护理的整个过程中来,护理人员主要负责指导产妇家属如何对新生的体温、呼吸、体重等指标进行准确的观察和测量,而实际操作工作由产妇的家属来完成,在日常护理期间指导其如何及时对尿布进行更合,如何帮助新生儿及产妇沐浴,如何对其脐部和臀部进行有效护理。护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床边讲解和发放资料等多种方式帮助产妇家属对新生儿及产妇护理的知识及操作要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针对性的对其实施科学的健康教育。整个护理过程应该对产妇家属完全开放,对其在共同参与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疑问,应该给予耐心正确的解答,使产妇及其家属的精神顾虑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消除[3]。对两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评估结果、干预前后HAMD焦虑评分改善幅度进行对比研究。

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因素;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51-02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各系统的发育不成熟,机体内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处于最低下的时期,此时期的患儿的抵抗力最差,很容易被病原微生物入侵儿导致感染的发生。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一般病情均较重,加之患儿本身具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现象,因此新生儿是院内感染的高危易感人群[1]。由于护理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操作不当,护理因素也是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笔者现将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新生儿22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18例,此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有21例,均符合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医院内感染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2]。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中其中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9例,出生时间平均为3.45±0.9d。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21例的感染部位以及相关引起感染的护理因素进行总结。

1.3 数据统计 采用SPSSIO.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新生儿院内感染率和感染部位的分布情况比较 此组患者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患儿有21例,发生院内感染率为9.5%。主要新生儿感染的部位为:呼吸道系统、消化道系统、口腔以及皮肤系统等部位,具体比例现将表1。呼吸道系统感染所占比例最大,占47.6%,其次为消化道系统,感染发生部位最低的部位为皮肤所占比例为9.5%,见表1。

2.2 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 经此组病例的调查分析总结,新生儿院内感染主要与以下护理因素相关:

2.2.1 病房布局不合理 对于不同病种的新生儿安置在同一病室,为不同病种新生儿之间创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病房内空间较小,两张病床之间的距离太小,造成室内的空气流通差。

2.2.2 科室内规范管理不完善 科室内没有相关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相关操作规程,无定期学习的项目,使护理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不强。医护人员的手消毒不彻底,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到位,经常草草了事,导致护理人员接触新生儿儿传播感染。

2.2.3 消毒隔离不合格 为新生儿使用的护理用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的消毒不严格而导致感染,易感病原切断不彻底,对于护理人员正处于患病的状态,没有做好自身的隔离,导致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感染源。由于护理各项操作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而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3 感染控制的护理对策

3.1 环境管理措施 ①病室的合理布局:对于新生儿的病室要严格进行分类,同种病原感染的新生儿可居住同一病室,不同种的病原分开居住,并注意隔离措施。并保证床与床之间的距离;②新生儿隔离病室的微生物监测结果:对每一项物品、器械和环境监测指标的详细评估,如果出现监测指标超标的现象,应汇报科室领导及感染科室,给予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查找超标的原因,总结经验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给予有效的处理,使微生物的菌落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105CFU/ml)[3]。

在对新生儿感染中分析可能诱发感染的各种因素,强化无菌操作的观念,进行相关诱发感染的因素进行预防和处理,可以减少感染机率。科室内建立关于消毒隔离的各项制度,每个人严格执行,并建立详细的消毒登记本。感染科室随机抽样,每月对新生儿病室的无菌物品贮存间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无菌物品、消毒液等进行一次细菌培养,结果必须在合格以内。

3.2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根据季节定时为病室通风,采用负离子器净化空气消毒。采取床边隔离,有条件者转为单间隔离治疗。新生儿病室的地面和空气必须严密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每天常规空气消毒两次,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仪室内消毒30min,严格限制人员进入。护理人员相对要固定,对于日常的清洁用具要专人专用,严格进行消毒。接触患儿的仪器使用含氯消毒液进行侵泡法或者擦拭法消毒,患儿使用的床单、被罩衣物放入感染专用袋进行消毒清洗。医护人员加强手卫生,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3.3 加强护理人员的感染知识的学习措施 院内派专门感染科的人员定期为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加强感染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及加强无菌操作技术。对于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和重要性进行告知,可以那一些真实的有关院内感染的严重病例进行讲解分析,使医护人员深刻的认识到医院感染将会为患者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医院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职业慎独修养的行为,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提高工作的警惕性,严格执行科室内规章制度及相关感染内容。对于新生儿病室限制人数,严格执行感染制度穿工作服、戴口罩以及帽子等,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严格根据感染科的手消毒流程进行手消毒,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进行手消毒。参加护理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无菌观念以及无菌意识要强,对于污染及怀疑污染的物品及器械不能再次使用。

4 讨 论

由于新生儿的具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特点,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并且皮肤黏膜屏障保护功能较差,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极为低下,组织内的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不完善,在各项诊疗和操作的过程中最容易导致皮肤的损伤,容易引发皮肤感染。新生儿的消化道黏膜的通透性相对比成人大[4],消化道内的正常菌群建立不完全,饮食不当极易导致胃肠道感染的发生。新生儿吞咽功能不完善,易发生呕吐物的误吸、呼吸道分泌无法排除,导致呼吸不通畅、急救窒息给予各种相关的气管插管或者吸痰操作时未做到严格的无菌操作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5]。

总之,在新生儿病室的护理工作中,加强新生儿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口腔粘膜以及皮肤系统等部位的护理,加强科室内的消毒隔离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对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牛桂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病率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7(12):1820.

[2] 龚招娣.新生儿重症监护院内感染护理[J].医学信息,2011,1(22):23.

[3] 黄雁虹.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护理,2010,15(14):1136-1137.

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内容范文第4篇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江苏省宿迁市223800

【摘 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生产的产妇180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90例产妇,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2组产妇均给予产科常规护理,对A组产妇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对比2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A组产妇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技能掌握率高于B组产妇,且A组产妇风险问题发生率低于B组产妇。结论: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产妇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及新生儿护理技能,实现产妇产后的顺利恢复,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健康教育;产科护理;应用效果

在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其主要的护理对象为产妇及其新生儿。由于很多产妇没有分娩经验,对于分娩的方式、在分娩前及分娩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照顾新生儿等非常不了解,导致分娩的过程中存在着危险,在分娩后产妇身体恢复不佳,新生儿没有得到有效照顾等问题。因此,对产妇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使其能够全面的了解分娩知识以及新生儿护理技能,有助于产妇顺利的分娩及产后快速的恢复。因此,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主要针对于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产科护理工作,提高产妇护理的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生产的产妇180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90例产妇,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A组产妇年龄在26岁到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3士1.4岁。B组产妇年龄在25岁到3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1士1.2岁。

1.2方法

对2组产妇均进行产科常规护理,根据产妇产前的情况实施环境护理、胎儿日常检查、产后产褥病预防护理、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等等,对A组产妇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具体的健康教育措施如下。

1.2.1产前健康教育

在产妇分娩前,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产妇进行分娩知识教育。由于很多产妇为初产妇,没有分娩经验,对于分娩过程不了解,也不知采取怎么的分娩方式最为合适,护理人员可以为产妇介绍分娩的过程,并且通过对产妇各项身体指标的检查,对分娩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以确保产妇顺利的分娩[1]。

(2)指导产妇进行自我观察。产妇在分娩前,会出现腹痛加剧、阴道流血等产前征兆,产妇应该注意自我观察,当出现此种情况的时候,应该及时的告知护理人员,以提前做好准备。

1.2.2产后健康教育

在产妇分娩后,其主要的健康教育措施包括:

(1)饮食教育。在产后,产妇在饮食方面需要重点注意,产后的前几天应该以流质食物为主,然后逐渐的过渡到普食。在饮食上需要注意营养的搭配,确保产妇产后能够快速的摄取营养,以促进产妇产后的恢复。

(2)对产妇进行预防产褥病教育。产妇在产后容易出现产褥病,进而给产妇造成较大的伤害,影响到产妇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对产妇进行预防产褥病的教育,护理人员应该要求产妇注意保持下阴的干燥、清洁,勤换内裤,注意做好自我的防护等等。

1.2.3新生儿护理教育

很多产妇没有照顾新生儿的经验,不知如何进行新生儿护理。因此,护理人员还应该对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教育,确保产妇能够快速的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更好的照顾新生儿。首先,在对新生儿哺乳的过程中,产妇需要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确保新生儿的舒适。其次,做好对新生儿脐部的护理工作,要保证新生儿脐部的干燥和清洁,避免尿粪污染脐部,示范新生儿更换尿布的手法。再次,对新生儿的体温进行观察,如果出现异常,应该及时的告知护理人员,以便于及时的解决,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1.3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标准

对2组产妇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护理技能的掌握率以及风险问题的发生率进行对比。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针对于A组产妇在产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从结果上看,A组产妇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技能掌握率高于B组产妇,且A组产妇风险问题发生率低于B组产妇。A组产妇的护理效果明显的优于B组产妇。在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健康教育内容有分娩知识教育、指导产妇进行自我观察、饮食教育、预防产褥病教育、新生儿护理教育等等,通过采取如上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产妇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显著的提高,并且快速的掌握了新生儿护理技能,实现了产妇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产科临床护理中,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健康教育在产科临床上值得广泛性推广。

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内容范文第5篇

随着现在不断变化的医疗服务模式,产科护理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模式。在孕产妇住院治疗中,除了提供日常方面的照顾,产科护理重点是提科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对父母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帮助他们尽快接受新生,适应新角色[1]。孕产妇和婴儿床旁护理作为新的产科护理新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家庭为中心。是现代产科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我院就实施床边护理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6月至 2014年6月间产科病房分娩的230例产妇,将母婴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15例。 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且均无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及躯体疾病,试验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产妇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的方式,主要内容是臀部护理,早期接种疫苗,触摸,和新生儿沐浴等护理、通过“一对一”的形式来完成健康教育和临床护理,护理人员边讲边操作,并要求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教学内容包括:换尿布,新生儿脐带护理,新生儿触摸,避孕和产后检查,新生儿的免疫接种,新生儿常见的生理表现及其处理方法,产褥期多个并发症的治疗,产后营养,产后乳房护理方法,技术以及母乳喂养的好处等。观察组母婴每天接受一次医院床边护理,护理大约30分钟每次[2]。对照组母婴接受常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每天送新生儿到专门的婴儿淋浴房进行新生儿触摸、脐带消毒等护理,同时接受预防接种。通过集体讲解以及每天10分钟的视频录像方式的健康教育方法,两组妇女讲解的内容一致。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的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和满意度问卷,在产妇出院前进行调查。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包括以下项目:新生疫苗接种,产后避孕和复查,新生儿常见的乳房护理方法,常见的生理临床表现和对策,产后并发症的处理措施,产后营养活动,母乳喂养等15个问题,评价指标为正确率。满意度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研究项目:健康教育、护理服务技术,护士服务态度满意度方面,每个项目包括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三个选择。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包括触觉、肚脐护理和沐浴三个方面,每个操作的总分是100分,低于60分为没有掌握,60-79分大师部分掌握,80分以上为掌握[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采用SPSS 14.0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P

2 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 95% ,对照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 90% ,观察组产妇对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正确率为94% ,对照组为72% ,故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