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产养殖发展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渔业经营
从资源储备来看,我国水域面积辽阔,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具有发展水产养殖行业的先天优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水产养殖行业正在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创新养殖理念,运用现代技术提升水产养殖附加值,是现代水产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探索提升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方式,是水产养殖从业者与理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引进名优品种养殖
在我国现代水产行业中,明显存在着结构化分化的问题,低端水产养殖品种供大于求,价格很低,但是高端水产养殖品种价格却一路水涨创高。在开展水产养殖过程中,要提升经济效益,就要引进名优品种,实现精品化养殖,推动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提升。从养殖品种来看,要以名贵水生生物为主,包括甲鱼、河蟹、鲈鱼、淡水白鲳等品种都具有广阔的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引进名优品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水文条件,根据当地气候,进行有针对性的引进。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品牌的塑造,打造全产业链,形成品牌效应,进而提升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在名优品种引进上,要充分考虑自身的销售辐射圈,要根据自身销售范围,确定养殖品种,根据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选择最优化品种,很多水产品种虽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但是在本地没有市场,在引进时候就要慎重选择。
二、全面发展规模化水产养殖
在开展水产养殖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养殖状态,形成规模化养殖。通过开展规模化颜值,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集约,提升经济效益。开展规模化水产养殖,可以引进大规模操作机械,提升劳动效率,同时在规模化基础上,实现水、电、路的统一配置,可以提高劳动效率。通过合作养殖等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水产养殖的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特别是在水产养殖产业链打造上,可以引进相关交易主体,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提高水产养殖附加值,实现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同时,开展规模化养殖也可以打通销售环节,提升经济效益。基于此,可以看出,现代化规模经营在养殖行业已经得到充分发展,是现代养殖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推广集约化养殖模式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想提升经济效益,要大力推广集约化养殖模式。举例来说,在饲料投放过程中,要尽到科学化喂养,引进现代喂养技术,通过混养等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在养殖过程中,通过集约化养殖,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成本,节省相应开支,进而提升水产养殖经济效益。不管是在种苗引进与饲料采购过程中,都要充分发挥多样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实现养殖资金的有效利用。与此同时,要充分重视科技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通过引入现代养殖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水产养殖品种的死亡率,提高经济效益。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科学养殖方法的运用。
四、大力开展互联网营销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水产品不容易保存,因此销售环节至关重要。要想提升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就要打造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给水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的水产品销售模式一般都依托于集市和市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水产品营销过程中,要充分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影响,运用“B2C”营销模式,减小水产营销的中间环节,通过网络打造自身水产品经营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开展网络营销过程中,要充分借鉴现代互联网营销理念,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和多媒体社交平台开展营销,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五、注重水产养殖的层次性
在开展水产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养殖的层次性。首先,要注重养殖品种的层次性,单一品种养殖很难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可以通过不同品种混养的方式,有效提升养殖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水产养殖销售而言,也要注重层次性营销,要根据季节变化,打好反季销售时间差,均衡水产品上市时段,避免在供大于求的时候集中上市水产品。在水产品传统淡季,可以采取保本销售的方式,在水产品消费旺季,要加大水产品供应量,达到抢占市场的目标。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做好节日期间的水产品供应,因为在节日期间消费者普遍对水产品r格缺乏敏感度,可以有效提升附加值,提高水产品经济效益。在水产品销售环节,还要做好储藏和运输工作,提高水产品保鲜度,进而提高水产品销售价格,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正在由劳务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提升水产养殖经济效益,是现代水产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创新养殖理念,运用现代养殖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水产养殖附加值,实现水产养殖集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邢丽荣,徐翔.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池塘罗非鱼不同养殖模式的比较[J].生态经济,2016,32(7):143-147.
[2]王欢.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J].小作家选刊,2015(15):22-23.
在台风面前,水产养殖这个“靠天吃饭”的行当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传统的渔排养殖、池塘养殖屡屡成为受灾的最大头。近几年,国内外专家频频提出要发展工业化、设施化养殖,这种借助各种技术装备的“贵族化”生产方式或许可以改变传统养殖“靠天吃饭”的局面。
在渔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养殖模式曾对我国水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起了重大作用。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水产养殖模式的种种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除了难以抵抗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之外,传统养殖模式多数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北京密云水库网箱养鲤鱼为例,亩产在20吨以上,似乎经济效益可观。但是其后果却是水库水质转肥,其中氨态氮增加了7.3倍,活性磷酸盐增加了10.3倍,不得已而禁止网箱养鱼。
与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相比,设施渔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设施渔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能迅速运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抗灾技术;二是设施渔业是一种环保型、节水型、高产值的养殖模式;三是设施渔业的生产效率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较高。
虽然对于设施化的呼声日渐提高,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国目前的设施化养殖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设施化养殖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三高’养殖方式。”顺德生生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林表示,国内目前的设施化养殖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小规模 淡水养殖 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86-01
引言
严格意义上来讲,淡水养殖属于内陆水产业,大多以水塘、湖泊等内陆水域为平台进行鱼、虾等水产品的养殖。就我国区域划分的情况来看,淡水养殖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南地区,这是由于东南地区的地势高低不平,并且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在农业条件环境较差的背景下只能尽量开发淡水养殖。其中小规模淡水养殖凭借其投资小、风险小以及便于管理等优势成为了农民们的主要选择。
一、当前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的现状
1.养殖对象
就我国目前的水产养殖情况而言,小规模淡水养殖的主要养殖对象有鱼类、虾类、蟹类和贝类等品种,其中鱼类包含了青鱼、草鱼、黑鱼、鲤鱼以及鲢鱼和泥鳅等诸多可使用淡水鱼,虾类包含淡水龙虾、青虾以及罗氏沼虾等,蟹类则大多为河蟹,贝类主要有螺丝和牡蛎。这些养殖对象都是适合与淡水养殖条件,并且在养殖规模大小上要求较低,因此成为广大小规模养殖户的主要选择对象。
2.养殖模式
从养殖模式的角度上来看,我国在小规模淡水养殖模式上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但是鉴于环境条件的不同以及养殖对象的差异,使得养殖模式的选择上也各有侧重。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小规模淡水养殖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类:
2.1湖泊及河道养殖。湖泊及河道养殖模式主要是利用湖泊的天然饵料和人工投放私聊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水产养殖,这种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养殖费用,并且由于天然饵料较多的因素也使得此类养殖模式下的水产品更加接近野生,使其品质更高。但是这种养殖模式对于外在条件具有较高要求,此类养殖模式的水源应当同外界相同,为此需要设置相应的拦鱼设施。
2.2水塘养殖。相对于湖泊及河道养殖模式来说,水塘养殖的最大区别在于水源不与外界相通,在这样的条件下自然不需要设置拦鱼设施。从规模的对比上,水塘养殖相对于湖泊及河道养殖的规模小了许多,但是却更加便于管理。并且水塘养殖适合混养,养殖密度较大,使得这种养殖模式下的产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2.3稻田养殖。从实质上来讲,稻田养殖模式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充分利用,借助于生态学原理来使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在这种环境中的养殖对象将会以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为主要饵料,甚至不需要人工投放饵料,不仅能够促进稻田的增产增收,更直接缩减了养殖费用的支出。在此类环境中养殖的水产品往往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2.4网箱养殖。就我国目前的养殖模式来看,网箱养殖在小规模淡水养殖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和普遍,这种养殖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空间较小,饵料投放准确,且便于捕捞,具有较高的产量。
二、小规模淡水养殖的未来发展方向
1.强化养殖技术,提升产品质量
鉴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对于水产品的需求仍然将会呈现出上升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小规模淡水养殖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小规模淡水养殖中,很多养殖户在养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上存在很多盲区,而相应的主管部门也缺少对小规模养殖户的应有重视,使得小规模淡水养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摸索中进步。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相关部门应当给予小规模淡水养殖更多的重视和帮助,促使养殖户人人懂技术,懂得如何去寻找销路。在未来的小规模淡水养殖过程中,不仅要使养殖户掌握必要的养殖技术,取得技术上的进步和提升,更要重视产品质量的强化,严格限制有可能对生物造成伤害的抗生素和化学药品的使用。通过加强养殖场地管理的手段,来逐渐恢复养殖生态环境,促使养殖场地和附近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2.拓展水产品的销售工作
与此同时,对于广大小规模淡水养殖户们来说,做好养殖工作,提升养殖产量和质量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要寻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销售渠道。为此,在小规模淡水养殖的未来发展中应当建议当地主管部门或具有足够实力的单位或个人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联营模式,由这些主体向养殖户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分类养殖,统一采购及销售,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养殖户的销售困扰,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小规模淡水养殖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为市场提供更加高质、丰富的水产品。
3.产业的有效整合
此外,小规模淡水养殖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当注重对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网箱和王伟养殖方面缺少整体性计划,没有明确的产量目标。并且大多网箱和围网养殖都是以家庭为单位,针对于此方面的问题在未来发展中应鼓励养殖户建立各类形式的养殖协会,逐渐完善产业链。为了切实保护淡水养殖条件和生态环境,还应当保护和优化内陆淡水水域的水环境,对其进行全年的监测。最后,各水体渔业管理机构还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渔业管理条例,通过发放养殖许可证的方法和手段来对养殖面积加以掌控,促进养殖面积的合理设置,避免养殖过度而影响到水质,促进小规模淡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在监测水质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水草种类和数量变化的监控,为围网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结束语:历经多年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淡水渔业的发展来说,养殖技术的进步是重要基础和保障。而作为淡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规模淡水养殖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走向。为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起小规模淡水养殖,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布局,为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壮大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1养殖鱼类质量降低
对任何行业来说,质量保证是行业发展的前提。但是,我国的渔业的质量却没有随着市场的增长而增长,相反我国的鱼类品质越来越差。虽然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成功突破了4大家鱼的人工培育方法,改变了我国4大家鱼一直依靠人工捕捞鱼苗的情况,推进了我国淡水养鱼业的发展。我国还对外引进了白鲫鱼、罗氏沼虾、淡水白鲳、罗非鱼等优质鱼类品种,还开发了牙鲆、银鲫、团头筋等野生鱼类,还对鲤鱼的品种进行了选育。但是,相比鱼类的巨大市场我国可人工培育的质量优异的淡水鱼类品种还不多。我国鱼类市场上出售的鱼类大多是没有经过人工改良的野生品种,而且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很多鱼类品种都在退化,成熟期变短、生长速度变慢、抵抗各种疾病能力变弱、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国渔业的发展。
1.2我国渔业的抗风险能力低下
随着我国经济和经营理念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渔业也经历着从粗放型养殖模式向集约型养殖模式转变。生产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我国的水产养殖技术总是在创新-适应-报废-接着再创新的怪圈中循环,造成我国的水产生产水平不稳定的局面。科研成果的滞后性使我国的水产生产水平总是达不到最高标准。科研工作者对水产生产科学知识的普及力度也不够,使得渔民完全没有能力抵抗病害和人为灾害。由于鱼类市场化时间比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抗病抗灾系统,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并不能准确地诊断出鱼类的病原菌,不能实现鱼类疾病的对症治疗,这也制约了我国水产业的发展。
1.2鱼类饲料产业化水平低下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我国的水产养殖总量占据世界养殖总量的70%以上,所以,我国水产饲料的消费和生产也处于世界之最。但是,由于我国渔业市场化起步较晚,政府对渔业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较少,造成了我国的水产饲料生产工业和工艺较发达国家的饲料生产工业差距很大。我国已经开发出来的饲料大多针对半成鱼或者成鱼,能够用来饲养幼鱼的饲料很少。而且饲料直接关系着鱼类的成长期和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饲料工业的落后也造成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落后。我国的饲料生产量不能满足我国水产业对饲料的需要量,造成了我国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昂贵饲料的局面,增加了养殖成本,制约了我国水产业的发展。
2我国渔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了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鱼类食物的需要,也为了提高我国渔民的经济水平,应该加快现代化渔业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设,将渔业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充分表现出来。
2.1渔业要以人为核心
渔业的领军者要明确市场风向,使渔业结构和鱼类品种与时俱进,带动我国渔业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努力增加渔业利润。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渔业结构保障渔民的经济来源,保持渔民养鱼捕鱼的积极性。渔业管理者还要努力为渔民建设减灾防灾体系,为大户型渔民开设养鱼保险,保证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2保证鱼类的质量
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是各个行业的生存法则。鱼类养殖业也要树立起牢固的质量安全意识,保证水产品的安全,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健全水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大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2.3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为了使我国水产业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我国的渔民应该使用合理的养鱼捕鱼模式,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开展好对鱼类生长环境的保护工作,保护并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野生鱼类的生长空间、保护好濒危鱼类,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一致,全面推进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事业。
2.4走自主创新之路
关键词益生菌制剂;作用机制;筛选方法
中图分类号Q939.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52-03
ProgressResearchonMechanismofActionandSelectionMethods inProbiotics
FENG Fan 1JIANG Qi-huan 1ZENG Kai 1FAN Xuan-jiao 1HU Wang 2YE Ying-wang 1JIANG He 2 *
(1 College of Food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Anhui 230009; 2 Aquatic Product Research Institute,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bstractDeveloping history,mechanism of action and selection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in the paper.The existing deficiency and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were propos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health aquaculture.
Keywordsprobiotics;mechanism of action;selection methods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出口因抗生素等药物残留问题屡受挫折,经济损失巨大。2006年,我国水产品又接连在港台和大陆等国内市场遭遇抗生素和孔雀石绿残留影响,给水产品质量安全蒙上阴影。这些药物残留主要来自水产病害控制中使用的抗生素及饲料中添加的药物,而水产病害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和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越来越严重,与此相应,滥用水产药物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水产品中药物残留严重。抗生素残留是阻碍水产品出口创汇和引起国内消费者担心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欧盟全面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进口禁令,损失6亿多美元。2006年在销往台湾的大闸蟹中检出可疑致癌物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同年,在多宝鱼中也检出上述残留物,还查出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禁用抗生素残留,从而引发国内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危机。毫无疑问,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抗生素残留已严重阻碍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
益生菌制剂又称微生态制剂、生态制品、活菌制剂,是指一类通过添加到食品或饲料中能够起到调节肠道微生态菌群结构,从而对人或动物产生有利影响的微生物。益生菌主要来源于动物肠道正常生理性细菌和非肠道菌。众多研究表明,水产动物肠道菌群主要是由鱼吞咽水与进食时所带入,进入体内的各种菌种相互作用竞争,最后达到微生态平衡,从而形成水产动物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提高养殖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
1益生菌发展简史
益生菌的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水产益生菌利用的研究则更加短暂(表1)。
2研究现状
2.1益生菌种类
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益生菌是乳酸菌,之后研究人员又相继发现其他益生菌[8-9](表2)。
2.2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机制
目前,人们对益生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其作用机制更是知之甚少,主要是由于人或动物肠道内微生态环境非常复杂,有近400种菌群表现栖生、互生、偏生、竞争或吞噬等关系。如今普遍认为益生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宿主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增殖有益细菌,抑制有害细菌,从而使前者成为优势菌群使宿主受益[10]。下面是6种当前主流的作用机理以及一些近期提出的作用机制,而且一般益生菌都只符合其中的几个作用机制[11]。
2.2.1 竞争附着位点。据报道,病原菌黏附在水产动物表皮和肠道上皮黏膜的能力与其对宿主的毒性有关[12],并且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13],同时益生菌只有较长时间定植才能够显示潜在的益处。因此,黏附能力是筛选益生菌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竞争附着位点也成为抑制病原菌的第一道防线。Olsson等[14]从大菱鲆和欧洲黄盖鲽的肠道和表皮分离出11株菌,发现其在肠道黏液中比鳗弧菌具有更强的黏附和生长能力,证实这几株菌能有效地同病原菌竞争肠黏膜上的附着位点。
但有关鱼苗的益生菌定植信息仍较少,且由于在幼鱼成长过程中黏附位点可能会发生变化以及肠道内化学组成的改变。因此,并不能确定从成鱼体内分离出的黏液是否能代表幼鱼体内菌种的黏附特性[15]。
2.2.2 产生抑菌物质。益生菌会分泌多种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有机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溶菌酶、细菌素等),影响病原菌的定植和生长,反过来这些物质又影响宿主和病原菌对化学物质和能量的竞争,以此来调节宿主体内微生态平衡[16]。许多从水产养殖环境中分离的细菌在体外可抑制某些水产动物中出现的病原菌,但至今仍无法证实其在体内条件下也可产生这些抑菌物质[17]。因为环境会影响同一菌株的抑菌能力,所以不能通过体外的抑菌作用来预测其在体内的活力。尽管如此,体外拮抗作用仍然是筛选益生菌的一个指标,用于体外检测该菌是否对目标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
2.2.3 竞争化学、营养物质及可利用能源。营养素和可利用能源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决定宿主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组成情况。当环境中营养素有限时,益生菌与病原菌会争夺营养,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Verschuere L等[7]报道具有含铁细胞的益生菌和病原性依赖于含铁细胞的病原菌竞争铁离子,从而抑制后者活性。
2.2.4作为营养作用。一些研究表明,水产动物中的微生物菌群有助于宿主的消化吸收。以鱼为例,据报道,类杆菌属(Bacteroides)和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能够为宿主提供脂肪酸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18]。而一些微生物如农杆菌、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短藻等都有助于北极红点鲑鱼对营养的吸收[19]。另外,一些细菌可以产生胞外酶制剂,如蛋白酶、脂肪酶,以及必要的生长因子并以此参与贝壳类的消化过程[20]。
2.2.5 净化水质。益生菌能够有效改善水产养殖池塘的水质,所涉及的微生物类群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以芽孢杆菌为主的复合微生物,主要通过生物拮抗作用、生物絮凝作用、利用有机酸、氨、硫化氢等的光合作用,以及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和铁、汞等有毒物质的转化作用。李卓佳等[21]将芽孢杆菌投入虾池,一段时间后,其能够显著抑制弧菌类群生长繁殖,有效预防虾病,同时可以促进底泥异养细菌生长繁殖,利于虾池自我净化,另外其还能促进浮游微藻平稳繁殖,有助于营造虾池良性生态循环。
2.2.6增强免疫反应。增加动物免疫力是益生菌的重要作用,也是其代替抗生素的一个重要原因。益生菌可以刺激免疫器官发育,提高抗干扰素和巨噬细胞活性,并可以作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激发宿主免疫反应,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杜远明等[22]分离节杆菌和乳杆菌投喂鲢鱼,结果发现实验组白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巨噬细胞吞噬率、成活率、特异性抗体效价均高于对照组。Rengpipat等[23]将芽孢杆菌S11喂养斑节对虾,发现其可以有效增加吞噬能力,并且激活酚氧化酶和抗菌活性,表明S11可利用免疫反应和益生菌竞争排斥来防御病原菌。
2.2.7其他。①干扰群体感应。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许多病原菌中发现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AHL和AI-2,群体感应系统调控微生物的多种生理生化功能,如生物膜形成和致病基因表达等,因而阻断群体感应是抑制病原菌的一种新的方法[24]。Manefield M等[25]从海洋红藻(Delisa pulchra)中提取一种AHL类似物卤化呋喃,有望成为群体感应的阻断剂,这类化合物如添加适量,可有效抑制弧菌属病原菌。②抗病毒活性。一些益生菌具有抗病毒活性。尽管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但实验室研究指出,病毒失活可能是由化学或生物物质引起,如藻类的提取物或细菌的胞外酶等。据报道,从鲑鱼属鱼卵中分离出的假单胞菌、藻弧菌、气单胞菌和棒状杆菌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具有抑制作用[26]。③溶藻作用。益生菌对许多种微藻都有一种重要的溶藻作用,尤其对引起赤潮的微藻更加有效[27]。然而益生菌抑制藻类生长的这种性质对育苗技术是不利的,因为育苗时需要向培育池中添加单细胞藻类,但是如果在培育池中出现不良的藻类时,就可以借助于此性质将其清除。
2.3益生菌筛选研究进展
2.3.1获取背景信息及假定菌种范围。在开始对益生菌发展历程的研究之前,需要考虑培养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只有对某种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效果有所了解,才能决定该种益生菌是否可以应用于水产养殖。筛选获得大量候选益生菌种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体内筛选和体外环境筛选均可,并没有明确的迹象显示从宿主动物体内或者其周围环境中分离出来的假定益生菌要比从野生种群或者位于不同栖息地的宿主动物中分离出的益生菌表现的更好[8]。
2.3.2获得假定益生菌菌种。筛选益生菌种的一种普遍方法是体外抗性测试。在测试中,由于固体或液体介质中的病原体暴露在候选益生菌种或其胞外产物下,可根据抑制性化合物,如细菌素、铁载体的产量或者对营养成分的竞争来选择益生菌种[28]。
2.3.3安全性评估和残留量检测。益生菌对宿主动物不应有致病性,这一点应该在使用益生菌种之前得到确认。因此,宿主动物需在有外压和无外压2种条件下进行测试。当筛选菌种的时候,需要考虑益生菌种和藻类的相互作用。对益生菌安全和效果评价时,需考虑他们经过宿主动物胃肠道时的残留量(例如对胆盐的抵抗性,低pH值和蛋白酶的抗性)[29]。益生菌种群应有效附着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上,进而减少致病病原菌的定植和大量繁殖。
2.3.4活体中评测。候选益生菌种的作用还需要在活体中得到检测,包括向培养下的宿主动物体内引入候选菌种,并监测生长状况、种群分布、残留量和各种理化指标[30]。然而当需要微生物控制的时候,具有代表性的活体体内的测试看起来是评价益生菌对宿主动物的潜在影响的有效工具。另外,可能的益生菌必须对宿主动物有有益作用(如加强营养和增加免疫响应)。最后,益生菌种必须可以在平常储存条件下稳定生长,并且在技术层面上可用于工业生产(如冻干技术)。
2.3.5饲养条件下的作用。以上的测试标准对于选择益生菌种有重要作用,但是要确认其为有益菌种,饲养试验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宿主动物经益生菌培养效果的实际测评需要长期的观察与调查[31]。
3益生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3.1益生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众多研究已表明,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对水质的改善和保护水产动物免受病原菌侵害方面都有显著效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菌种不稳定、微生物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对突发流行病效果不明显、菌体在体内定植机理尚未阐明、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Atlas [32]认为由于因果关系仍不明确,不能被科学系统的论证,所以益生菌的使用仍存在争议,还不被科学界认可。由此可见,研究作用机制的重要性,因为任何长期的商业应用都必须考虑到对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如添加益生菌是否会永久改变微生物菌群或会影响该区域内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转变。据报道,某些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的抗菌效应是由于它们产生的抗生素引起的,而这显然并不符合人们减少使用抗生素的初衷[8]。另外,增加对益生菌机理的认识也有助于更加高效地筛选益生菌。如今阻碍益生菌作用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最大障碍是体内与体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众多体外的试验结果并不符合生物体内的实际情况。
3.2益生菌制剂的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总结出以下发展方向。首先,进一步研究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体内定植机理研究是重中之重,有利于益生菌制剂在实际生产中的指导和应用;其次,开发新型菌种,如耐酸、耐盐、耐高温等的菌种,提高益生菌产品稳定性,增加养殖过程中的可选择性;最后,加强应用方面的研究,如长时间保持菌种活性、改进菌种搭配,提高复合型生态制剂的作用效果以及菌种使用条件,进一步提升利用效果。尽管益生菌存在一些缺点,但相对其他抗病途径而言,因其绿色、环保、安全的特性,仍是抗生素首选的替代品。
随着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以及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益生菌将成为万众期待的新生物。在不久的将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益生菌的研究中,突破益生菌的应用瓶颈,解决或减轻益生菌自身带来的问题,使其真正能够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作用。
4参考文献
[1] 楼丹,杨季芳,谢和.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2):78-83.
[2] BERG R D.Probiotics,prebiotics or“conbiotics”[J].Trends Microbiol,1998,6(3):89-92.
[3] KOZASA M.Toyocerin(Bacillus toyoi)as growth promotor for animal feeding[J].Microbiol Aliment Nutr,1986(4):121-135.
[4] FULLER R.Probiotics in man and animals[J].J Appl Bacteriol,1989,66(5):365-378.
(下转第58页)
(上接第54页)
[5] PORUBCAN R S.Reduc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and nitrite in tanks of Penaeus monodon using floating biofilters containing processed diatom aceous earth media preinoculated with nitrifying bacteria.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22nd Annual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J].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1991:16-20.
[6] MAEDA M,NOGAMI K,KANEMATSU M,et al.The concept of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in aquaculture [J].Hydrobiologia,1997,358(1-3):285-290.
[7] VERSCHUERE L,ROMBAUT G,SORGELOOS P,et al.Probiotic bacter ia as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in aquaculture[J].Microbiol Mol Biol Rev,2000,64(4):655-671.
[8] SAHU M K,SWARNAKUMAR N S,SIVAKUMAR K,et al.Probiotics in aquaculture:importanc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Indian J Microbiol 2007,48(3):299-308.
[9] 李海兵,宋晓玲,李,等.水产动物益生菌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5):94-99.
[10] 桂雄.水产动物饲用微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水产,2001(12):86-87.
[11] STUTZ M W,LAWTON G S.Effect of diet and antimicrobial on growth,feed efficiency,intestinal Clostridium perfringens,and ideal weight of broiler chicks[J].Poultry Sci,1984,63(10):2036-2042.
[12] WILSON A,HORNE M T.Detection of A-protein in Aeromonas salmo-nicida and som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A-layer assembly[J].Aquacu-lture,1986,56(1):23-27.
[13] VINE N G,LEUKES W D,KAISER H.In vitro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candidate aquaculture probiotics and two fish pathogens grown in fish intestinal mucus[J].FEMS Microbiol Lett,2004,231(1):145-152.
[14] OLSSON J C,W ESTERDAHL A,CONWAY P L,et al.Intestinal colon-ization potential of turbot(Scophtalm-us maximus)and dab(Limanda limanda)-associated bacteria with inhibitory effects against Vibrio anguillarum[J].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2,58(2):551-556.
[15] FJELLHEIM A J.Se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Probiotic Bacteria to Marine Fish Larvae[J].PhD thesis,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82):217.
[16] FREDRICKSON A G,Stephanopoulos G. Microbial competition[J].Sci-ence,1981,213(4511):972-979.
[17] GRAM L,LOVOLD T,NIELSEN J,et al.In vitro antagonism of the pro-biont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strain AH2 against Aeromonas salmoni-cida does not confer protection of salmon against furunculosis[J].Aquac-ulture,2001,1990(1-2):1-11.
[18] SAKATA T.Microflora in the digestive tract of fish and shellfish[M].In:Microbiology in Poecilotherms(Lesel R ed.),Elsevier,Amsterdam,1990:171-176.
[19] RINGO E,STROM E,TABACHECK J A.Intestinal microflora of salmo-nids:a review[J].Aquacult Res,1995,26(10):773-789.
[20] PRIEUR G,NICOLAS J L,PLUSQUELLEC A,et al.Interactions between bivalves molluscs and bacteria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J].Oceanogr Mar Biol Annu Rev,1990,28(74):227-352.
[21] 李卓佳,郭志勋,冯娟,等.应用芽孢杆菌调控虾池微生态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06,30(11):28-31.
[22] MARQUES A,DHONT J,SORGELOOS P,et al.Immunestimulatory na-ture of β-glucans and baker’s yeast in gnotobiotic Artemia challenge tests[J].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2006,20(5):682-692.
[23] RENGPIPAT S,RUKPRATANPORN S,PIYATIRATITIVORAKUL S,et al.Immunity enhancement in black tiger shrimp(Penaeus monodon)by a probiont bacterium(Bacillus S11)[J].Aquaculture,2000,191(4):271-288.
[24] DEFOIRDT T,CRAB R,WOOD T K,et al. Quorum sensing disrupting brominated furanones protect the gnotobiotic brine shrimp Artemia franciscana from pathogenic Vibrio harveyi,Vibrio campbellii, and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olates[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6,72(9):6419-6423.
[25] MANEFLELD M,DE NYS R,KUMAR N,et al.Evidence that halogena-ted furanones from Delisea pulchra inhibit acylated homoserine lactone (AHL)-mediated gene expression by displacing the AHL signal from its receptor protein[J].Microbiology,1999,145(2):283-291.
[26] KAMEI Y,YOSHIMIZU M,EZURA Y,et al. Screening of bacteria with antiviral activity from fresh water salmonid hatcheries[J].Microbiol Immunol,1988,32(1):67-73.
[27] FUKAMI K,NISHIJIMA T,ISHIDA Y.Stimulative and inhibitory effects of bacteria on the growth of microalgae[J].Hydrobiologia,1997,358(1-3):185-191.
[28] DOPAZO C,LEMOS M,LODEIROS C,et al.Inhibitory activity of antib-iotic-producing marine bacteria against fish pathogens[J].J Appl Bacteria 1988,65(2):97-101.
[29] BALCAZAR J L,BLAS I,RUIZ-ZARZUELA I,et al.The role of probi-otics in aquaculture[J].Vet Microbiol,2006,114(3-4):173-186.
[30] VINE N G,LEUKES W D,KAISER H,et petition for attachment of aquaculture candidate probiotic and pathogenic bacteria on fish intestinal mucus[J].J Fish Dis,2004,27(6):31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