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窒息,为胎儿娩出后一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积极抢救和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预防远期后遗症的关键。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成功实施64例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新生儿窒息64例,男43例,女21例。胎龄42周者16例。脐带缠绕21例、过短3例、打结3例、受压2例、先露及脱垂2例。剖宫产50例,顺产或侧切助产14例,其中产钳术3例,胎头吸引术5例,胎头吸引+钳术8例,臀位牵引术9例。羊水胎粪污染27例,羊水过少17例。前置胎盘15例、胎盘早剥7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例。出生时体重3000g者17例。Apgar评分,4~7分轻度窒息53,0~3分重度窒息11例。
2复苏方案
采用国际公认的ABCDE复苏方案[2]:A-开放气道;B-建立呼吸;C-恢复循环;D-药物;E-监护评估复苏效果与合并症。
3护理措施
3.1保暖:新生儿皮下脂肪比成人薄,按体重计算比成人体表面积较大,散热速度快。新生儿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无法维护自身体温,保温能力差。必须采取保温措施保证患儿皮肤温度在36.5℃~37℃之间,断脐后立即擦干体表的羊水,减少体表散热,将新生儿侧卧于保温箱内,室内温度保持室温26℃~28℃,相对湿度55%~65%。
3.2吸氧:新生儿窒息复苏后为纠正缺氧,促进代谢,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应根据血氧饱和度水平(SpO2)给予间断吸氧和持续低流量吸氧,SpO2
3.3:新生儿在保温箱内每天睡眠时间为18~22小时,应保持着他们在子宫内的姿势,四肢屈曲,右侧卧位,在颈下垫块小毛巾,使经过产道时咽进的羊水和粘液流出,因新生儿的头颅骨骨缝没有完全闭合,长期睡向一边,头颅可能变形,护理人员应定时改换另一侧卧位。
3.4监护:新生儿窒息后严密观察可防止并发症并促进良好愈后,随时监测患儿哭声大小、有无尖叫、反射是否正常、意识有无障碍、肌张力、体温、心率、呼吸、SpO2、BP、呕吐的量、小便、大便(次数、形状、颜色)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应采取积极处理措施。严格控制探视人员,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定时清洁和消毒保温箱,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3.5喂养:窒息患儿更需要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肌体免疫能力。新生儿胃容量很小,每次喂奶量宜少,时间间隔宜短。体重2500克者,每3小时就喂一次,从5ml开始,每次逐增2~3ml。根据的吸吮能力,可直接哺乳或滴管喂养。母乳不足情况下,适量补充低体重儿的专用配方奶粉合理喂养。喂奶后注意观察有无溢奶、呕吐、紫绀等情况。
3.6家长护理:患儿家长被告知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抢救情况,产生焦虑心理,担心患儿的医护措施及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甚至对医护人员怀疑或提出过分要求,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应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耐心解答家长关于患儿病情的询问,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将患儿每天的反应程度、喂养、大小便等情况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特别是初产妇的家属,对育儿知识缺乏,应开展婴儿保健、喂养和辅食添加、早期教养等知识的宣教,以增进护患沟通,培养护患情感,以便掌握患儿家长心态,针对性给予护理,防止护患纠纷发生。
4结果
本组64例新生儿窒息病例,63例抢救复苏成功,1例转院,存活率及治愈率为98.4%。出院患儿随访未发现有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后遗症出现。
5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400万的死亡新生儿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亦即新生儿窒息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了婴儿死亡的1/4。我国妇幼卫生监测显示,2011年新生儿死亡率为12.1‰[3],因此,护理人员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规范新生儿窒息急救操作流程,使新生儿在第一分钟得到有效的救护,是防止新生儿窒息导致死亡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手段,将为降低我区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和伤残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侯林霞等,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3年16期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研究显示,新生儿黄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生长发育,而对新生儿实施蓝光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在蓝光治疗过程中对新生儿实施一项护理措施十分重要[1]。因此,我院将68例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护理,见本次研究中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收取我院68例黄疸患儿,收取时间在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并将黄疸患儿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68例黄疸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内容,②均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儿家属。
观察组;患儿年龄均在1天~10天之间,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01±1.20)天,男性患儿有17例、女性患儿有17例,其中高危儿有14例、正常足月儿有20例。
对照组;患儿年龄均在2天~11天之间,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15±1.18)天,男性患儿有18例、女性患儿有16例,其中高危儿有13例、正常足月儿有21例。
上述两组黄疸患儿各项资料无明显的差异,能够实施对比(P>0.05)。
1.2 方法 蓝光箱准备:使用蓝光荧灯(波长在420-470之间)实施单面光疗,首选对灯管进行检查,将灰尘擦去后,在响内湿化器中加入蒸馏水,箱内有湿度计、温度计,将调节箱调至适合温度,湿度在55%-64%之间、湿度在55%-64%之间,保持反射板、灯管清洁,将光疗箱放置在通风处,在四周罩上白布,既能反光又能保暖。患儿准备:在入箱前测量患儿呼吸、脉搏、体温等,记录患儿大小便、哺乳情况,将患儿喂饱后,清洁患儿皮肤,给予患儿戴上不透光双层黑布,预防视网膜发生损伤,采用黑尿布遮住患儿或者会,对于哭闹患儿应在入箱前给予其使用镇静剂,顶管与患儿皮肤距离在35厘米之间,将其放入光箱之间后,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 对比黄疸患儿实施护理后的各项指标(并发症主要包括惊厥、胆红素脑病、腹泻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22.0软件,每组黄疸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采用P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发生惊厥的有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有1例、腹泻患儿有1例、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患儿(P
3.讨论
近年来,新生儿黄疸发病率不断增加,不仅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还对患儿家庭造成严重影响,而多数患儿实施蓝光治疗均取得显著效果,但是在实施治疗过程中,部分患儿由于大量出汗或者哭闹而造成发热或者脱水情况,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而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实施一项有效护理十分重要[2]。
常规护理是指在蓝光治疗过程中的常规护理,其效果不佳。而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其主要包括:(1)护理人员应了解并掌握光疗箱使用方式以及光疗适应证,观察光疗箱的使用情况以及效果,发生报警信号后,应查找原因后并妥善处理,为患儿选择良好,单面疗法一般可以采取侧卧位、仰卧位或者俯卧位,每1小时-2小时为患儿翻身一次,注意保护新生儿的会和眼睛,随时观察尿布松紧度和眼罩松紧度,预防压迫而导致局部肿胀发生[3]。(2)定时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变化,由于患儿全身裸露,易导致体温过低等情况发生,而部分患儿由于哭闹而导致发热情况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每隔1小时观察患儿体温,预防体温过低或者过高等情况发生[4],(3)在光疗期间应保持新生儿的营养和水分供给,喂奶后应选取侧卧位,预防误吸情况发生,应为患儿补充由于照射而失去的水分,避免电解质紊乱情况发生,对于无法口服患儿,护理人员应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黄疸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实施上述趋势,均取得十分显著效果[5]。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4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61-0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FIE)是指在新生儿的围产期因窒息出现的脑组织缺氧缺血,临床表现出一系列的脑病症状与体征。此疾病仅严重的威胁新生儿的生命,而且是新生儿后期致残儿中最常见的主要原因之一[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29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此组患者为出生后3min-7天,均具有胎儿宫内窘迫或颓生儿童基史。其中发生轻度窒息的患者3例(阿氏评分4-7分),重度窒息的患者26例(阿氏评分≤3分);所有患儿均出现神经异常症状,表现为神志异常.肌张力改变,经头颅CT检查为缺氧缺血性脑病。
1.2 临床分级 缺氧缺血性脑病根据病情分为轻,中、重三级:①轻度:患儿处于过度觉醒状态、兴奋、易激惹以及高度激动性(震颤和抖动)。拥抱反射活跃。此组有4例,占13.8%。②中度:患儿处于抑制状态、肌张力低下,意识呈嗜唾或浅昏迷,会出现惊厥发作、呼吸暂停和吸吮、拥抱等反射减弱。此组有20例,占69.0%。③重度:患儿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减弱或消失,各种反射均消失,出现惊厥且呈持续发作状态,或出现去大脑僵直状态。此组患者5例,占17.2%。
1.3 基础治疗 此组患儿均采取以下治疗方案:①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1-2L/min;②维持循环系统稳定,保持血压和组织灌注;③监测血糖值,使之处于正常水平;④患儿出现惊厥时多选用鲁米那或安定止惊作用,有脑水肿或者伴有颅内压高时使用甘露醇静滴;⑤使用促进脑循环的药物桂哌齐特32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持续使用7-10d。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肺部脆弱,由于一种时间过长会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堵而加重缺氧,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早产反应低下的患儿并且无力咳痰。观察患儿的面色如出现突然发绀,呼吸形态改变,提升痰多,影响正常呼吸,立即给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2.2 氧疗 氧疗可以改善低氧血症,减少肺部通气-血流差,增加肺泡内氧分压,减少又向左分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使血氧饱和度上升。
2.2.1 头罩吸氧,一般氧流量为4-5l/min,若持续高浓度吸氧(FiO2>0.5),使PaO2维持在50-70mmHg,SaO2维持在87%-95%之间,可发生氧中毒,眼球后视神经血管损伤[2]。
2.2.2 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CPAP现有简易型和新型两种。简易型CPAP装置较为简单,使用方便,但是有弊端,氧浓度无法调节和控制,持续气道压力不稳定,易诱发气胸等并发症;新型CPAP可调节压力、氧浓度,可以进行气道加温湿化作用,设有压力报警装置,明显的提高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减低了高氧对未成熟肺的损伤的危险性。如吸氧浓度超过30%,仍有低氧血症,可以采用鼻塞CPAP,维持气道压力在4-5cmHO2,气道氧气加温在32℃以上,湿度在100%、氧流量5L/min。
2.3 一般护理措施 注意保湿室内安静清洁,温湿度适宜。将新生儿绝对静卧直至病情稳定为止。进行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减少不必要的搬动,集中操作,以导致新生儿烦躁而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现象。注意将患儿头部抬高15-30°,并将头偏向一侧,禁止头部下垂,以免会加重脑水肿症状。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变化,避免体温过低或者体温过高。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减少感染几率。
2.4 循环功能的建立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止血、降低颅内压、镇静等药物治疗,如使止血敏、甘露醇、速尿等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的原发病给予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高热、呕吐、躁动等会使患儿机体大量失水需要从静脉进入药物进行治疗,补充患儿发病期间丢失的水分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在输液过程中注意为患儿进行补液应严格控制补液量和速度,控制滴速,有条件的最好使用输液泵保持匀速滴入,以防止发生肺水肿和心衰[3]。
2.5 营养支持护理 患儿由于神经功能症状影响饮食,多数患儿遵医嘱给予糖水或者母乳进行口腔滴入,注意防止发生呛咳,严重时遵医嘱禁食水,因此要注意患儿的皮肤弹性以及口腔黏膜情况,防止发生脱水现象,准确的遵医嘱进行补液治疗,防止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现象。
3 讨 论
HIE的发病机制虽然比较复杂。但缺氧缺血能够使脑细胞代谢能量障碍这是发病的重要环节.本文所叙述的护理措施主要针对严密观测患儿生命征,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循环系统、有效的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经过合理的护理措施,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了关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赵湘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抢救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1,1(9):1079.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156
窒息是一种新生儿的常见并发症, 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重度窒息的病死率和后遗症率较高[1], 严重威胁到新生儿的健康。临床上对于窒息新生儿采取多种干预方法, 但是其预后不佳。近些年来, 不少学者指出采用亚低温治疗法有助于改善窒息新生儿的预后[2], 本院对窒息新生儿采用复苏治疗后采取亚低温治疗和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52例窒息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 全部患儿均在本院接受复苏治疗,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6例。观察组中男17例, 女9例, 胎龄38~40周, 平均胎龄(39.4±1.1)周;出生时体重1.62~2.54 kg, 平均体重(2.04±0.32)kg;就诊时离出生时的时间为2~6 h, 平均时间(3.8±1.1)h。对照组中男14例, 女12例, 胎龄37~42周, 平均胎龄(39.8±1.2)周;出生时体重1.55~2.74 kg, 平均体重(2.12±0.35)kg;就诊时离出生时的时间为2~5 h, 平均时间(3.5±1.0)h。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复苏治疗, 主要包括吸氧、镇静、解痉、控制脑水肿、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以及支持性护理。观察组患儿加用亚低温疗法, 亚低温治疗仪连接水毯、温度传感器, 其中水毯放置在关闭电源的辐射台, 在水毯上铺一层布, 然后让患儿躺在水毯上, 温度传感器插入患儿2~4 cm处固定, 然后持续性的物理降温72 h再行特殊物理升温。肛温控制在34℃左右, 持续72 h, 物理升温10 h左右, 每2小时升温0.5℃左右。在亚低温治疗期间对患儿采用对症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为:①体温护理。在亚低温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 保持患儿体温的稳定。将水毯温度控制在30~32℃之间, 将病房室温控制在22~24℃。每隔1 h测量1次患儿的体温、肛温等, 根据患儿的体温、肛温等对头部亚低温的温度进行调节。每隔1 h监测1次患儿的局部皮肤血液循环状况, 预防冻伤、褥疮等的发生。②基础护理。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如:体温、血压、凝血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象、胸片、神经系统等, 亚低温对患儿的脑组织不会产生损害, 但是可能会掩盖患儿的脑血肿症状, 因此要密切监测患儿的意识变化, 若发现患儿的昏迷程度加深, 四肢由屈曲状态转为伸直内翻等状态, 表明病情加重, 从而及时采取对症措施处理[3]。③护理。在治疗期间让患儿保持平卧位, 不得剧烈的翻动或搬动, 以免引起性低血压等并发症。④消化系统护理。在治疗期间持续给予患儿静脉营养, 以微量泵的方式24 h持续输液, 保证机体的能量需求。监测患儿的消化道症状、腹部体征等, 及时发现结肠炎等并发症。⑤气道护理。重视对患儿口腔的护理, 及时吸痰,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并通过监测呼吸频率、动脉血气指标等及时发现呼吸道症状, 迅速处理。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存活率、心率、血压、呼吸频率、NBNA评分(满分为40分, >37分为正常)。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的存活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存活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69.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57, P
2. 2 两组存活患儿的生命体征指标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儿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 观察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 3 两组存活患儿的NBNA评分对比 出生1个月后, 观察组患儿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不少学者的研究证实了亚低温治疗法用于新生儿窒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不少发达国家已将亚低温治疗作为新生儿窒息的常规治疗方法, 虽然在亚低温治疗中, 不少患儿依然会死亡或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异常, 但亚低温治疗为新生儿窒息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生儿窒息后, 在脑部缺血再灌注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生化代谢变化, 出现脑细胞的损害[4]。因此, 在此时及时给予头部的亚低温治疗有助于减轻血流再灌注现象, 维持恒定的血压水平使得患儿的脑细胞在再灌注阶段避免遭受损伤, 预防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通过头部的亚低温疗法抑制脑细胞凋亡, 降低脑代谢降低氧自由基水平、炎性介质水平等, 从而达到减轻对脑组织损害的作用。不少学者的研究指出亚低温疗法能保护窒息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功能。为最大限度的发挥亚低温治疗法的作用, 加强治疗期间的临床护理工作十分必要。在本研究中, 对行亚低温治疗的观察组患儿采取对应护理措施, 通过体温护理、基础护理、气道护理、护理、消化系统护理等措施让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 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存活率更高, 且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NBNA评分比对照组高(P
综上所述, 在窒息新生儿复苏后采用亚低温治疗法是可行的, 治疗期间辅以安全、有效、全面的护理服务有助于保证亚低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艳秋.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疗效.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12):46-48.
[2] 田晓川.脑损伤新生儿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临床研究.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7):66-68.
[3] 李驰.亚低温治疗胎龄>35周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进展.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9):55-56.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胆红素脑病;预防护理
目前在临床上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给患儿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痛的损失,对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进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该病的发生会对脑基底神经核、脑干等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害,且该病症的死亡率相对较高,即便是幸存者也多会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新生儿黄疸合并胆红素脑病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将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分组护理,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资料来源于我院最近一段时间收治的新生黄疸患儿,抽取其中的68例,并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含有患儿34例。对照组中包括男21例,女13例,日龄1-23天,平均(17.6±7.3)天,出生体重在2480g-3010g,平均(2650±120)g;观察组中包括男20例,女14例,日龄2-24天,平均(18.1±8.2)天,出生体重2440g-3100g,平均(2740±130)g。所统计的研究对象的性别、日龄以及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所抽取的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进行分组,分别定义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出生后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儿预防胆红素脑病的护理干预措施。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以及治疗效果。
1.2.2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有:①早期干预。对新生儿发生黄疸的具体时间以及消退时间进行密切的观察,同时还应对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予以注意,对是否存在精神萎靡、嗜睡、四肢强直或者是抽搐、两目直视等症进行观察,从而实现早发现,早治疗[2]。②合理喂养以及做好保暖工作。今早对婴儿开奶,尽量应做好合理的母乳喂养工作,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的半小时便开始哺乳,从而促进婴儿的肠蠕动,一般胎便能够及早地排除,从而有效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降低胆红素总量。③预防感染。由于新生儿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差,很容易遭受到细菌等侵袭,要对交叉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对无菌操作予以严格执行。注意对婴儿的皮肤、臀部以及脐部的保护,保持清洁,避免发生破损感染[3]。④光疗的护理。对光疗暖箱进行有效的清洁,并应对清除灯管的灰尘给予高度的注意,更应及时对灯管进行更换。在关照的过程中,应对婴儿体温进行常规监测,对其皮肤的完整性进行仔细的检查,对是否存在臀红、硬肿等现象进行观察,保证患儿的皮肤清洁,护理人员以及患儿均应剪断指甲,避免划伤患儿皮肤,并且对患儿佩戴眼罩,避免灯光直射损伤视网膜[4]。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率 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儿并发胆红素脑病者2例,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患儿中发生胆红素脑病者7例,发生率为20.59%。显然两组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儿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中患儿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者1例,发生嗜睡者2例,存在双目斜视、四肢强直症状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中患儿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者3例,发生嗜睡者5例,存在双目斜视、四肢强直症状者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35%。显然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体 会
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患儿实施合理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发现,该组患儿的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其他
良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该结果表明,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对新生黄疸患儿并发胆红素脑病进行有效的预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生命质量。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体会到,在对患儿实施光疗过程中,在给予照射的同时应对环境温度和对患儿的保温给予注意。患儿暴露皮肤应尽量采用小块尿布进行遮挡,对患儿的眼以及生殖器部位则也应分别用眼罩以及黑布进行遮挡。出于使治疗效果得以保证的目的应定时为患儿进行翻身从而保证其各个部位均能够得到照射。对患儿实施合理的光照疗法能够使不显性失水增加,并且能够加速核黄素破坏,因此应定时为患儿喂水。
参考文献
[1] 李凤芹.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3(07):1160-1161.
[2] 王淑清,王艳杰.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光疗的特护[j].护士进修杂志,2011,16(09):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