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壤消毒的最好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壤消毒的方法很多,主要分为石灰消毒法、高温消毒法、热水消毒法、太阳能消毒法、药物消毒法,此外还有火焰消毒技术、蒸汽消毒技术、生物熏蒸技术等。
1.石灰消毒。选择6~8月天气最热的时间,将前茬的遗留物清光,每亩施用50~100公斤的生石灰,并在垄沟内铺满稻草、麦草、玉米秸等1000~2000公斤,破垄将石灰和稻草用旋耕机或犁杖深翻,埋在地下即可,一般埋的深度为30~40cm,最好深翻两遍,秸秆尽量短一些,翻耕后要压实,用无破损旧膜将土壤表面完全封闭,防土壤水分散失和温度降低,从薄膜下灌水,畦面充分湿润为止,不能积水。
2.高温消毒。温室可完全封闭,要求20cm土层内温度达到40℃维持7天,或37℃维持20天,即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细菌、根结线虫等有害生物。消毒完成后翻耕(深度以30~40cm为宜,以防土壤深层的生物翻到地表),晾晒3~5天后方可播种或定植。
3.使用反光板,利用光的辐射消毒法。利用光辐射对土壤消毒是利用紫外线消毒,紫外线的来源是最自然的阳光。将配置好的培养土铺开,在阳光下暴晒3天左右,为了提高紫外线的强度,通常采用反光板,反光板是利用铝箔光反射作用,将铝箔板迎着阳光斜对地面,将铝箔接受的太阳光线通过反射或折射作用照射到地面上用以提高土壤的温度,利用反光板可以使土壤的地表温度达到50℃,地下20cm的温度可以达到15℃~20℃,这样可以消灭大量病菌、害虫(卵)等,虽然不是很彻底,但是效果还是不错的。
4.热水消毒法。土壤热水消毒是利用高温热水消毒机产生高温热水对土壤进行消毒,采用高精度传感器控制热水温度,采用循环泵使水温均匀。分为燃煤式土壤热水消毒机、热水输送系统、热水分配器及注水滴灌系统等三部分。这种技术是采用耐高温水管将92℃以上高温热水输送到需要消毒温室的栽培基质槽或栽培畦。可将20cm的土壤温度在2小时左右升至50℃以上,50℃以上可持续1~2小时,45℃以上持续时间可达3.5小时,而30cm深的土壤温度仅达33℃左右。经过处理前后的观测比较发现,土壤经高温热水消毒处理后,土壤中大量存在的根结线虫基本上可被杀灭。
5.药剂消毒。药剂消毒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通过喷淋、浇灌、拌土、熏蒸法等手段对土壤进行消毒,利用的药物主要有甲醛、代森胺、氯化苦、溴甲烷、田除、线净、菌线威等杀虫剂和杀菌剂。
(1)喷淋或浇灌法。将药剂用清水稀释成一定浓度,用喷雾器喷淋于土壤表层,或直接灌到土壤中,使药液渗入土壤深层,杀死土中病菌。喷淋施药对土壤消毒适宜于大田、育苗营养土、温室栽培等。喷淋法的主要农药是甲醛、代森铵、波尔多液等。甲醛对防治黑斑病、灰霉病、锈病、褐斑病、炭疽病等效果较明显。代森铵可防治花卉的黑斑病、霜霉病、白粉病、立枯病,还能有效地防治球根类种球的多种病害。波尔多液对防治黑斑病、灰霉病、锈病、褐斑病、炭疽病等效果较明显。菌线威(1.5%二硫氰基甲烷)是新型高效广谱杀菌杀线剂,对蔬菜苗期猝倒病、立枯病、腐霉病,以及黄瓜、番茄、茄子、青椒的青枯病等有特效作用
(2)毒土法。毒土法是将药剂配成毒土,然后施用。毒土的配制方法是将农药(乳油、可湿性粉剂)与具有一定湿度的细土按比例混匀制成。毒土的施用方法有沟施、穴施和撒施。毒土法可以起到土壤消毒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杀虫、灭草的作用,在稻田、菜田、果园都可以使用,药剂的选择需因地制宜、因作物而异。
(3)熏蒸法。利用土壤注射器或土壤消毒机将熏蒸剂注入土壤中,于土壤表面盖上薄膜等覆盖物,在密闭或半密闭的设施中使熏蒸剂的有毒气体在土壤中扩散,杀死病菌。土壤熏蒸后,待药剂充分散发后才能播种,否则,容易产生药害。常用的土壤熏蒸消毒剂有溴甲烷、甲醛、氯化苦等。此方法可在设施农业中的草莓、西瓜、蔬菜的种植上应用。如每1平方米土地用45%百菌清烟剂1g熏棚5小时。
论文关键词:131300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动植物诊所
目前已知草莓病毒多达数十种,其中我国草莓病毒病主要有四种,即草莓斑驳病毒、草莓镶脉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草莓皱缩病毒。现介绍如下:
一、草莓斑驳病毒病
草莓斑驳病毒病该病毒主要危害叶片。
1、症状
此病单独侵染时在栽培品种上不表现任何症状。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后,则出现退绿、黄边、植株矮化、浆果小而少等综合症状。
2、发病规律
主要发生在育苗期间,由蚜虫进行传播。据世界报道有十多种传播蚜虫,主要有草莓钉毛蚜、托马斯毛管蚜和小管蚜。
3、防治方法
⑴清理园地。及时摘除病虫叶和老叶,烧掉挖坑埋上。
⑵生产上最好栽植无病毒苗。防治对策喷药防蚜,用1000倍除虫菊酯防治,此病传染率可减少到15.4%。在发病期间用代森锌400~600倍,代森锰400~600倍,70%甲基托布律1000倍,50%多菌灵1000倍喷洒。
二、草莓镶脉病毒病
该病毒侵染后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抽生匍匐茎少,品质和产量下降。与草莓皱缩病毒混合侵染后为害更为严重。
1、症状
此病单独侵染没有症状出现,但对草莓生长结果有影响。卷叶。小叶向背面反卷,植株矮化。镶脉。在发病初期,病叶沿主脉及次脉产生褪绿条斑之后,形成黄色条纹和条斑。坏死。在成熟叶片上网脉变黑或坏死,叶脉组织退绿或坏死。
2、发病规律
该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兔丝子也传播,不是汁液传染。有10多种蚜虫进行传播。其中有草莓钉毛蚜,托马斯毛管蚜等。
3、防治方法
⑴及时拔除病株。
⑵及时防治蚜虫,增加病毒的再侵染。
⑶活期更新草莓种类,采用抗病种类cssci期刊目录。
⑷可用太阳能消毒土壤。
⑸防止与易感病毒病的茄科作物轮作和间作。
三、草莓皱叶病毒病
该病毒为害植株和叶片。在草莓生产上为害最严重的病毒,植株受害后,严重降低生长势和产量。
1、症状
品种感病后,叶片畸形,叶退绿斑,叶脉出现小的不规则状褪绿斑及坏死斑。叶脉褪绿及透明。幼叶生长不对称,扭曲及皱缩,小叶黄化农业论文,叶柄缩短,叶变小。与其他病毒混合侵染时,草莓产量大幅度下降。
2、发病规律。该病主要由蚜虫传播,蚜虫终生带病毒,并在体内繁殖。
3、防治方法
⑴拔除病株。
⑵及时防治蚜虫,增加病毒的再侵染。
⑶活期更新草莓种类,采用抗病种类。
⑷可用太阳能消毒土壤。
⑸防止与易感病毒病的茄科作物轮作和间作。
四、草莓轻型黄边病毒病
该病由蚜虫传播,主要为害植株和叶片。
1、症状
幼叶褪绿斑驳,叶片边缘失绿或卷曲呈杯状,成熟产生坏死条斑或叶脉坏死,扭曲,整个叶枯死。
2、防治方法
利用无病毒苗;防治传播媒介蚜虫;土壤消毒;及时拔出病株和侵染源;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土壤消毒有助于防治病毒病,消毒方法:用氯化苦熏蒸法。在定植前,地温达10℃以上时,用氯化苦处理。做法是在地面上打孔,深度1.5厘米的孔穴,孔距为25×25厘米。第1次灌注土壤每穴用氯化苦2~2.5毫升;如土壤经过多次用过氯化苦,则每穴灌4~5毫升。灌药后马上覆盖土,地面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10~15天,去除薄膜,将土壤翻1~2次,使药充分发挥作用,15天后可进行定植。该药有毒性,使用时要注意。太阳处理。草莓采收后,将植株全拔除,翻地并浇水,然后整平,在7~8月35℃以上高温时,用透明塑料覆盖,密封15~20天,经太阳照晒达消毒目的。处理土壤保持不干不湿,适合湿度为宜。
1、选用良种。优质粳稻(常规稻),根据地理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的品种。
2、苗床选择。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力上等砂质壤土的菜园、旱地或稻田作秧床。
3、苗床施肥。每平方米秧床施腐熟细厩肥3--5公斤、复合肥150-200克,或普钙100-150克、钾肥和尿素各30-50克,均匀深翻人土,要求均匀施人10-15厘米土层,以免发生肥害。
4、土壤消毒。土壤消毒的方法是整平秧床于播种前用70%敌克松,每平方米秧床用3-4克兑水喷洒或拌细土均匀撒入秧床,然后浇透水。
5、种子处理。每亩大田准备常规稻种3-4公斤,杂交稻种1-2公斤。在种子处理上,可选用25%施保克或浸种灵2000-3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捞出催芽至破胸露白后即可播种。
6、播种及盖膜。播种期的确定以移栽秧龄40-45天为宜.薄膜覆盖可盖拱膜或平铺打孔地膜。
7、苗床管理。用小拱棚的秧床,出苗后要通风练苗,二叶一心后揭膜,若遇低温阴雨天气,应适当延长盖膜时间;平膜覆盖的待秧苗出土变绿后即可揭膜。播种后一般不浇水,待早、晚见苗床土壤干燥、秧苗叶片无水珠或午间叶片因旱打卷时,再浇一次透水。播种后12天左右,再用敌克松每平方米秧床2-3克喷施防治立枯病。移栽前5-7天追施送嫁肥一次,每亩秧田用尿素5-10公斤。
二、大田栽培技术
1、抓紧节令,适时早栽。抢栽小满秧,保证移栽节令在小满至芒种节令内完成,忌栽夏至秧。
2、合理稀植,规范条栽。常规稻采用双行条栽的方式,亩栽2.5-3万丛,每丛3-4苗,保证每亩基本苗8-10万苗;饵丝稻采用分墒单行条栽,株行距4x6寸,亩栽2-2.5万丛,每丛3-4苗,每亩保证基本苗7-8万苗;杂交稻亩栽2-2.5万丛,每丛2-3苗,每亩保证基本苗6-7万苗。
3、合理施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亩施有机肥(农肥)1000-1500公斤,尿素10-15公斤、普钙30-40公斤、钾肥6-7公斤或水稻专用复合肥30-40公斤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化学除草追施分蘖肥,除草剂选用扑草净100克/亩或丁草胺100毫升/亩或其它除草剂,追肥亩用尿素8-10公斤。抽穗始期视苗情追施穗肥,亩用尿素3-5公斤,或结合病虫防治亩用磷酸二氢钾0.2公斤喷施1-2次。
4、科学管水,合理灌溉。水浆管理要求做到“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苗够晒田,有水抽穗,干湿壮籽”。
5、适时收获,做到九黄十收,保证增产增收。
三、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1、预防恶苗病、干尖线虫病。选用10%浸种灵乳油2毫升兑水10公斤浸稻种6公斤,浸泡72小时后沥干或催芽播种,可预防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白叶枯病的发生。
2、防治立枯病。立枯病是旱育秧的主要病害,在整个生育过程中,都要严格按要求操作。此外,还必须进行药剂防治。当前,防治立枯病效果最好的药剂是“敌克松”。
1)土壤消毒。土壤消毒方法是整平秧床土面,并浇透水后,于播种前每平方米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3-4克兑水均匀喷洒在秧床上;也可与施肥同时进行,用等量药剂加细土拌匀所施化肥配成药土撒施。
2)秧苗施药。秧苗一叶一心至二叶期,每平方米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3克兑水均匀喷洒在秧苗上。
3、防治地下害虫。旱育秧田易受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为害,防治上除在翻耕土地、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控制土壤湿度的基础上,整理苗床时撒入辛硫磷颗粒1-1.5公斤/亩;苗期发生危害,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或灌杀。
4、化学除草。播种覆土后每亩用50%丁草胺乳油150-200毫升兑水50公斤或33%施田补(除草通)乳油10毫升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于墒面。
5、防治鼠害。播种前7-10天在苗床周围用万分之五的敌鼠钠盐饵料或0.005%氯鼠隆毒饵或0.005%鼠克(溴敌隆)饵剂进行灭鼠,保证苗齐。
6、防治叶瘟和螟虫。水稻移栽前7-10天每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25克加50%巴丹可溶性粉剂100克或8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40克兑水50公斤喷雾,可减少秧田病虫带人大田,降低大田期的病虫害基数。分蘖盛期亩用40%的富士一号200毫升防治叶稻瘟一次,始穗期亩用75%三环唑50-70克预防穗瘟一至二次。
1.药剂消毒法。在夏季闲茬时期,在未揭棚膜的情况下对栽培地块或苗床土壤进行消毒;首先将土壤翻松后,用40%甲醛稀释100倍均匀的喷洒土壤上,然后将所喷过药的土壤重新深翻后使药土均匀混合,用废旧薄膜全部覆盖后密闭温室45天,然后揭去薄膜并再次松动土壤,打开通风口通风,15天后即可进行播种或栽植。
2.高温消毒法。在春茬蔬菜拉秧后,把病株残体清除到室外集体烧毁。清洁温室后,若将土壤呈酸性,则施如少量的生石灰,若将土壤呈碱性,需加入碎稻草或麦秸500千克,再混入牲畜粪后深埋土壤50厘米然后开沟,沟内注入大水至沟满,在太阳下密闭暴晒15~50天,使10厘米土壤内温度在50~60℃,可有效防线虫病、枯萎病、青枯病、软腐病等。
二、种子消毒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主要有温汤浸种,药剂消毒和干热消毒。有效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其中干热消毒法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皮带菌的最好方法,利用夏季高温季节对种子进行充分的晾晒,也属于干热消毒的一种。具体做法为:在播种前35天左右,选择晴天将种子平摊于温室中干净的播种盆或纸盆中,在高温条件下予以20天左右的充分晾晒,晾晒后放于恒温箱再进行干热消毒以此来消毒种子表皮的细菌、病毒。
三、棚室灭菌
1.烟剂熏蒸防治。通过点燃烟剂农药,使烟剂中的农药有效成分受热气化,遇冷形成微小颗粒,沉降于蔬菜作物表面进行杀虫灭菌。烟剂使用省工省时,不受天气影响,一般分两个时期进行:一是在蔬菜作物定植前或播种前施用;二是在蔬菜作物生长期进行施用。主要有硫黄烟剂、百菌清烟剂、速克灵烟剂、杀虫烟剂等种类。如:秋冬茬素菜育苗前一周,可用硫黄粉熏蒸消毒的方法对温室空间和农具进行消毒。具体方法:每667平方米用硫黄粉1千克加锯末混合,拌匀后分防在温室各点,暗火点燃密闭温室熏蒸12h,或用45%百菌清烟雾剂每亩用药1千克熏蒸温室,熏蒸后仍密闭温室7~10天灭菌消毒,定植或播种前1~2天打开通风口通风。
2.粉尘剂施药防治。通过喷粉器把粉尘剂农药喷到空中,其农药微粒再沉降到蔬菜作物表面进行杀虫杀菌。其与烟剂熏蒸区别就是即使棚室封闭不严也可进行,其防治效果可比常规喷雾施药提高防效40%以上。
关键词:土传病害 基本特征 因素 措施
土传病害因难以防治而著称,被植病界普遍认为是五大难防治的病害之首。有农作物“癌症”之称, 其危害广泛、严重,一旦发生,作物会出现叶片黄化、开花延迟、生长瘦弱、果实减少,在干旱条件下极易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土传病害一般年份使作物减产20-30%,严重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通过近几年观察发现,一些作物的土传病害有逐年上升趋势,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土传病害属根病范畴,主要是由土传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其初次侵染源来自土壤,如病原体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作为传播体长时期存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则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引起作物的根病乃至全株性病害。土传病害在温室中发生最为普遍,种类很多:菌核病、根腐病、枯病、疫病、软腐病及线虫等土传病害的基本特征:
1.病害易被轻视、难以诊断。该病由土传病菌引起,多数作物先从根部或地下部器官开始出现症状,早期发生时不易被种植者察觉,且土传病害容易发生复合侵染,在识别和诊断上易引起误诊。
2.病害有持续的致病期。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土壤条件对病菌生长发育有利,病菌就会大量繁殖,产生大量菌体并侵染寄主,从而造成作物发生病害,不断传播,持续发病。由于土壤病菌具有持续的致病期,当容易发病的植物不存在或作物的养分被消耗殆尽或者收获以后,土壤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不利于病菌的传播时,病菌可以通过残枝落叶或者其他的作物,或是藏在土壤中越冬,进入休眠期,以便于来年条件适宜再继续感染、发病,如此循环,病害越来越难防治。甚至有的病菌即使没有寄主也能存活接近10年甚至更久,如镰刀菌和轮枝菌。
3.病害难以防治。土壤是有害菌繁殖传播的大本营,土壤病菌能产生大量菌体,每一种植物又都带有天然的土传致病菌,而引起病害的病菌多属于兼性寄生菌,寄主范围广,存活方式多样,很难被杀死,只要条件有利就可以大量繁殖并侵染寄主。土传病害属于积年流行病,病害易受土壤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采取单一措施难以防治。
引发土传病害的关键因素:
1.连作。连作是土传病害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连年种植某一类作物,使得某些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得以连年繁殖扩散形成病土,成为年年发病的根源。由于大棚内的特殊环境有利于病菌的越冬,棚室连作的危害性更大。
2.施肥不合理。长期使用化肥和施肥不合理是导致土壤生态恶化、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的基础原因。施肥不合理致使土壤中养分不平衡,大面积土壤出现“贫血症”和“富集症”,“贫血症”的出现是施用化肥过少,造成农田中微量元素和有益菌补充不足;“富集症” 的出现是大量施用化肥超出适宜水平,造成肥害,无论哪一种施肥方法都对土壤微生物有较大影响,会破坏土壤微生态平衡,加重土传病害的发生。
3.盲目使用农药。绝大多数农药会随着雨水流入土中,农药无节制的使用,造成土壤中农药残留超标,土壤不再疏松,土壤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有益微生物减少,病菌抗性增加,土传病害加重。
4.线虫侵害。排除人为因素,植物根系的伤口可由土壤线虫造成,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这种情况往往导致线虫与真菌病害同时发生。
5.土壤不消毒。很多种植户仅仅是重视了对苗子根系进行杀菌消毒而忽略对土壤的消毒处理,治标不治本。对土传病害而言,土壤就是有害菌繁殖传播的大本营,这也是对苗子进行处理后仍然会出现大量的烂根死棵的原因。
土传病害的防治措施:
由于土传病害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任何单一的防病措施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防治土传病害,应秉承"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维护土壤中病原菌和有益生物的平衡为最终目的。
1.土壤消毒。土壤中含大量的有害菌,石灰既可以杀菌又可中和土壤的酸性,用石灰消毒可以有效的减轻土传病害,土壤翻耕前每亩撒石灰80kg,再进行翻耕;播种前,用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针对真菌性病害可用50%敌克松600倍液或70%托布津500~800倍液淋施土壤,细菌性病害可用88%水合霉素1000倍液淋施土壤;利用作物休闲之季,将水堵起来较长时间浸泡土壤也能达到对土壤消毒的目的;夏季进行高温闷棚是遏制土传病害最好的一个手段,50℃以上高温可杀灭大部分病菌。
2.选用抗病品种。要控制和减轻土传病害的危害程度,应选用、培育抗病或耐病的品种,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合理轮作。合理进行作物与作物间轮作,对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因不同的病害需要轮作的年限不一样,建议开启两年以上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