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护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脐带残端; 新生儿; 护理方法
新生儿脐部是一个易感部位,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若脐部护理不当会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出血、自然脱脐时间延长或脐部渗出液体多,有异味,给新生儿家长造成困扰,增加精神负担。传统的气门芯结扎脐带和对脐带残端的护理,需要等待脐带残端自然脱落,脐部发生感染的机会较高。脐带残端修剪术又称二次断脐,即在出生后48~72 h左右,在无菌操作下将已基本干枯的脐带剪断,从而缩短脐带脱落时间,降低脐带感染机率。二次剪脐在新生儿脐部残端护理中,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出生2128例新生儿,包括正常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2009年1~6月为对照组,2009年7~12月为实验组。两组新生儿Apger评分均在7~10分,体重均在2500 g以上,不包括早产儿,转儿科治疗的新生儿。
1.2 方法
1.2.1 新生儿脐部结扎方法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用0.5%碘伏溶液消毒脐带根部,然后用消毒气门芯在距脐根部1.0~1.5 cm处结扎脐带,在距离结扎部0.5~1.0 cm处剪断脐带,挤出残余脐血,用20%高锰酸钾溶液烧灼脐带残端后用脐带包包扎,注意保护脐周皮肤防止灼伤。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每日沐浴后用0.5%碘伏环形消毒脐带残端、脐根部及脐轮周围皮肤,2次/d,常规暴露脐部,注意尿布不可过脐,保持脐部干燥和清洁,出院前指导家属掌握脐部护理方法,出院后由新生儿护理室的护理员跟踪随访1~2周。实验组出生第2天沐浴后,同对照组常规消毒外,在48~72 h后观察脐带残端干枯、结痂,用0.5%碘伏消毒后,左手持无菌持物钳,提起脐带残端、暴露脐根,右手持无菌眼科剪刀,沿脐根部慢慢修剪脐带残端,对剪脐后的创面用0.5%碘伏再次消毒后暴露脐带残端,也要保持脐部干燥和清洁,如有渗血,应用20%高锰酸钾烧灼,以后每日消毒两次,至出院。对于出血较多者,用20%高锰酸钾烧灼后,将无菌纱布块折叠后直接用纸胶布固定或用纱布绷带绕腹两周固定12 h,于30 min、1 h、2 h分别观察出血情况。
2 结果
实验组新生儿脐部渗血,潮红,粘液性分泌物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脓性分泌物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3 讨论
新生儿脐部在正常情况下经过断脐,包扎处理后,残留的脐带逐渐干结变硬,一般在一周左右脱落,创面在10~14 d才能完全愈合[1],大多数新生儿脐带直到出院后才脱落,直至愈合。由于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脐部护理知识,往往采用不正确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易导致新生儿脐部感染。脐带残端尽快干燥脱痂,不仅减少了感染的机会,也减轻了新生儿出院后产妇及家属对脐带残端护理的心理负担。我院自2009年采用新生儿脐部护理并配合修剪脐带残端的方法使脐带脱落,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并且脐部渗血,潮红,粘液性分泌物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使新生儿在住院期间脐带完全脱落,创面基本愈合,从而减少了由于产妇和家属护理不当造成的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
对实验组新生儿脐部进行修剪,可有效减少新生儿脐部渗血,粘液性分泌物聚集以及脐带长期不脱落形成的感染灶引发的感染,以及脐带残端硬痂对新生儿脐轮的摩擦造成红肿。修剪脐带时,要注意掌握修剪的时间和方法,一般选择在新生儿出生后48 h左后,对于脐带粗大含华通胶多的脐带,可延迟1~2 d进行修剪,以避免创面大,局部发生出血[2]。修剪脐带时严格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应洗净双手后用眼科手术剪刀沿脐根部较细处慢慢修剪,对硬痂比较大,不宜剪掉者,应分次修剪,如果结扎下方有血肿,剪脐时应连同血肿剪掉,将血块清除干净。修剪后对脐部加强护理,每天沐浴后用0.5%碘伏溶液消毒脐部,上下午各一次,并暴露脐部,避免尿布覆盖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对脐部红肿者,可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局部湿敷1~2 d,红肿可消退[3]。新生儿脐部经过断脐,包扎,再次断脐,3~5 d时间脐带就能完全脱落。如果长时间不能脱落,游离的脐部是细菌繁殖的场所,局部易出现脓性分泌物,异味,脐轮周围皮肤红肿,易发生脐部感染:甚至引起新生儿败血症,严重时可威胁新生儿生命[4]。因此,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我院采用新生儿二次断脐法,使脐带脱落,创面愈合时间缩短,减少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脐部护理质量。在出院后新生儿脐带就完全脱落,创面干燥,出院后减少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脐带问题的担忧,在提高新生儿脐带护理质量,降低围生儿感染率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沈立香.280例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4,20(5):366.
[2] 叶彩眉,马冬梅.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分析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482.
关键词:综合医院;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研究
近年来,新生儿感染是造成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一些综合医院,由于医院患者众多,病情多样性,而新生儿正处在生长阶段,自身的免疫力较差,很容易发生感染,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关于配奶的护理方法[1],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之间对120新生儿中的60例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有关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出生的120例新生儿,采用随机分配,将这些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出生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25天,平均出生时间为(14.5±10.9)岁,体重最轻的为2600g,最重的为3900g,平均体重为(3250±550)克;对照组新生儿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出生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28天,平均出生时间为(15.5±11.2)岁,体重最轻的为2500g,最重的为4000g,平均体重为(3260±560)克。所有新生儿的母体没有出现宫内感染,新生儿在出生后身体健康,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出生时间、体重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所有新生儿使用的无菌物品管理、保温箱、呼吸机管道、监护室空气、护理人员的清洁工作等均是一致的;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由我院的护理人员按照日常工作进行护理,不采取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的具体方法如下:(1)所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新生儿配奶流程。确保奶源的来源安全可靠,配奶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戴好口罩和帽子,并使用洗手液方法清洗双手,并准备好配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奶瓶、奶嘴、瓶盖等,所有器具必须严格消毒,之后中倒入适量的温水,水的温度要控制在40―50摄氏度之间,之后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加入适量的奶粉,套上奶嘴,摇匀奶粉,摇匀后将奶水滴到手腕部位,感觉奶粉的温度,保证奶粉的温度适合新生儿服用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喂奶结束后,将奶瓶、奶嘴等立即使用洁净水清洗干净,所有清洁完毕后将奶瓶放入专用的消毒柜内进行消毒,每一位新生儿对应有自己专用的奶瓶,发生感染的新生儿需要将奶瓶等实施隔离消毒;(2)成立专门的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小组,对所有护理人员的配奶操作实施监督,确保操作过程中的规范化;(3)定期的对所配奶进行抽样检查,确保配奶的安全卫生;(4)消毒柜要定期的进行检查,保证限消毒柜的干燥卫生;(5)做好配奶的相关记录工作,保证配奶留有数据资料。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新生儿采用不同配奶护理方法之后,新生儿感染率的比较,并对新生儿的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1.4评价指标
对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5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
2、结果
2.1新生儿感染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的比较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新生儿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感染率(P
表1 两组新生儿感染率比较[n(%)]
2.2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新生儿满意度比较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新生儿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P
表2 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产科属于综合医院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生儿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医院的护理质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做好感染的控制护理工作,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无发育完成,属于医院中的易感人群,根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新生儿在医院的感染率高达16.1%,新生儿感染明显会提高心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这些感染因素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配奶工作的感染与控制[2]。这是因为在配奶过程中多次经过护理人员的操作,而且其中使用的奶瓶等物品都有可能携带病菌直接造成新生儿的感染,所以做好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对于做好整个医院的感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3]。
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对120例新生儿采用了不同的配奶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对两组新生儿的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33.3%,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为10.0%,观察组新生儿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感染率;新生儿不同护理方法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新生儿家属满意度为90.0%,对照组新生儿满意度为51.7%,观察组新生儿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
在整个新生儿配奶过程中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有:(1)奶瓶等用具在保存过程中没有经过干燥处理,清洗干净之后的奶瓶直接放进消毒柜之后,使得消毒柜内部环境有所改变,在潮湿的环境中,细菌易于繁殖,可造成奶瓶的污染,进而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4];(2)配奶操作室缺乏必要的消毒措施,这种环境下的病菌很容易在配奶过程中造成奶瓶感染;(3)操作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配奶的规范操作,出现了配奶过程中的病菌感染。
提高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的措施主要有:(1)护理人员定期培训,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保证配奶过程中规范化的操作,降低病菌的感染率;(2)定期对消毒柜进行检查,保证消毒柜的干燥洁净;(3)对配奶室的空气环境实时监控,保证空气中的菌落数处于安全范围;(4)做好配奶过程中的监督工作,重视配奶操作过程;(5)配奶过程中的相关记录必须及时进行并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
综上所述,做好配奶感染控制和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感染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水平,所在综合医院新生儿护理过程中采用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对于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王静,张磊. 标准操作规程对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5, 19(3): 285-287, 294.
[2] 卢正远. 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 中外健康文摘. 2013(47): 121-122.
关键词:新生儿;脐带;护理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8月在我院妇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100例为观察组。选择2016年9月-2017年8月在我院妇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100例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无窒息史,产妇均无合并症及并发症。观察组男性50例,女性50例;胎龄37~42周,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50例;胎龄37~42周,对两组产妇的分娩史、产后感染史、产程、羊水情况,新生儿出生体重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用气门芯结扎脐带,75%酒精消毒,无菌纱布包扎。对照组新生儿在出生24h后水浴,除去纱布,用75%酒精消毒脐带残端和脐轮部,用护脐带包裹脐带,以后每日水浴,消毒,更换护脐带。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24h后水浴,去掉纱布,用75%酒精消毒脐带残端和脐轮部,棉签在旋转过程中能充分地分离脐窝深部粘连的组织,使消毒液进入到脐窝深部,杀灭其中的细菌,暴露脐带,以后每日水浴,消毒,直至脐带自然脱落。
1.3测量方法
直接观察:新生儿脐带进行结扎后,每日观察脐带情况,有没有出血。如:脐轮与周围皮肤的红肿、渗液、异味、脐部出血及渗血情况、部分新生儿由于脐带结扎的带子变松[4],会有少量的渗液或者渗血。有无活动性出血及出血的颜色、脐部愈合、脐带干燥、无渗液、无异味、脐带已经回缩至脐轮以内的时间和指标分别做好记录。还有产妇的经济情况对护脐带的费用承担和正确使用,同时电话回访新生儿出生15d内的脐部情况,和产妇做好沟通,取得信任,如实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产妇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4d,对照组新生儿脐带7~10d自然干燥而后脱落至愈合,观察组新生儿脐带于产后3~4d自然干燥而后脱落至愈合,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脐带在脱落过程中的渗血渗液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脐带愈合过程中活动性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18-02
护理风险具有难以预测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常常会受到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的限制[1]。新生儿病区患儿具有无陪护、病情较快变化、不典型等基本特征,使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因此,促进护理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对确保护理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280例,女220例,年龄在0~9d,平均年龄在(3.2±1.1)d,体质量在2.2~5.3kg,平均为(3.5±1.0)kg。本组研究对象中300例剖宫产,200例顺产。
1.2方法
1.2.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医护人员以及医生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做好讲评护理质量的工作,及时找到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安全的原因,构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防止护理工作中出现风险问题。另外,还应该全面修订、审视护理规章制度,使医护人员工作责任能够确切的规范,根据新生儿病区常见的突发缺陷,制定应急方案,使操作流程得以完善。
1.2.2环境的优化措施:需要规范化管理新生儿用品以及病房,减少医护人员由于奔波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全面健全仪器的检测制度以及操作规程,给护理设备安全使用提供保障。另外,还应该严格定量、定位急救器械、药品以及设备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对医疗设备进行针对性的维修、保养以及检查。在没有使用设备仪器时,则将电源关掉,防止有着过重的用电负荷。
1.2.3重视隔离消毒避免感染: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工作时,应该要换鞋、更衣、戴口罩、戴帽子等,同时要做好全面的消毒,避免将细菌带入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还应该重点管理交叉感染的薄弱环节以及高危因素,新生儿所使用过的物品,均要严格做好杀菌、消毒等措施,采用紫外线消毒新生儿的洗澡间、操作间、陪奶间进行消毒处理。倘若新生儿存在传染疾病、特殊感染等情况,则应该设置分离式,将新生儿隔离,将标记挂在窗栏位置。相关部门要应该严格做好监测感染的工作,给生物学指标与要求互相符合提供保障。
1.3统计学原理: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包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通过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以P
2结果
2.1对比干预前、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 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前,发生缺陷的概率为20%,采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为7%,干预前与干预后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讨论
因为新生儿病情有着较快的变化,且相对复杂,属于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对潜在风险因素、易疏忽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且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对健全安全护理管理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文通过对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环境优化、预防感染、重视消毒隔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等措施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再一定程度提高护理人员避免风险的能力。医护人员在强化风险防范思想后,一旦发现新生儿病区中隐藏的风险,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应急处理,有效预防安全隐患,使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并且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新生儿出现臀红、渗出液体、留置套管针脱出等缺陷的概率为7%,相对于干预前明显降低(P
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在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生儿病区进行干预时,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贯彻风险管理,降低病区发生缺陷的概率,从根本上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8(b)-013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umbilical nursing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of neonatal omphalitis. Methods 80 neonate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second-severing of umbilical cor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nursing efficacy(the mean umbilical cord abscisic time, mean umbilical healing time, status of umbilical hemorrhage and incidence of omphalitis) and patients’ family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shorter mean umbilical cord abscisic time[(3.43±1.15)d vs (6.04±1.34)d], P
[Key words] Umbilical nursing; Neonatal omphalitis; Prevention; Effect
新生儿脐炎是围产儿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脐部炎性症状,是由于出生后脐带处理不当或脐部在医院内受到感染所致[1]。其中常见的病原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低下,病原菌很容易通过新生儿的脐部进入身体。新生儿脐炎临床症状表现为脐部出现带有臭味的粘液和脓性分泌物,常伴随着脐窝周围皮肤红肿,症状较轻的新生儿并不会影响到食欲和体温,而严重者则会有发热症状,食欲低下,吃奶少[2]。新生儿脐炎患者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有引发新生儿败血症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为了研究不同的脐部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效果,该院给予80例新生儿常规护理以及二次断脐护理,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新生儿均无宫内感染。其中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经剖宫产分娩29例,顺产11例;足月儿30例,早产儿10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21例;经剖宫产分娩30例,顺产10例;足月儿29例,早产儿11例。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步骤如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对新生儿脐带和脐部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液采用5%的聚维酮碘,在脐带根部处使用脐圈进行结扎,并于结扎部位距离约1.0 cm处剪断脐带,将残留的血液挤干净,再于新生儿的脐带断面处利用5%的碘伏进行严格消毒,擦拭脐带根部、脐轮周围皮肤和脐带残端,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24 h之后方可撤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二次断脐护理方法,具体操作如下:断脐方法同对照组,在新生儿沐浴之后用75%乙醇对脐部皮肤进行消毒,24 h之后暴露脐部皮肤,48 h之后观察新生儿脐带的干燥程度,再进行二次断脐。注意脐带根部受压部位应该远离气门芯,在操作过程中,将牵引线向上提拉,当其与腹壁大约呈30°角时,沿着顺时针方向将脐带残端用无菌剪刀剪断。然后消毒新生儿的脐部皮肤,并贴上脐贴,24 h之后完全暴露脐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在新生儿每日沐浴之后观察新生儿的脐部情况,若愈脐带外或袋芯部位有尿湿或者污染情况,应及时更换愈脐带。在新生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嘱咐家属每隔2 d更换一次愈脐带,直到脐部干燥脱落。护理人员还应加强新生儿家属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脐带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重要性,嘱咐家属加强家庭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包括脐带平均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脐部出血情况、脐炎发生率,对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作出回访调查。总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3]。
2 结果
2.1 脐带平均脱落、脐部平均愈合时间
观察组新生儿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和脐部平均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脐部出血、脐炎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脐部出血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家属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8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次研究中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发现,采取二次断脐护理措施的观察组在脐带平均脱落时间和脐部平均愈合时间上均比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要短;观察组的脐部出血率为10.00%,脐炎发生率为2.50%,而对照组的脐部出血率为27.50%,脐炎发生率为17.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新生儿脐炎在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在脐带脱落后,脐部伤口会延迟不愈,并且潮湿有分泌液流出;之后便会出现脐部周围皮肤发红、脓肿、恶臭,常使得皮下组织受到波及。随着炎症加剧,脐部残端流脓、腹壁出现水肿现象并且发亮,导致蜂窝组织炎形成和引起皮下坏疽,严重影响脐部创口的愈合[4-5]。通常新生儿在断脐之后,血液供应随之中断,经过一段时间,脐带会缺水干枯,最终硬化自然脱落。正常情况下,新生儿脐带可在一周之内完全脱落,而脐部创口愈合则需要更长时间,一般在两周之内。据临床观察,新生儿脐带在脱落的过程中常常会分泌少量的胶质分泌物,而这少量的分泌物极其容易导致病原菌的滋生,尤其以厌氧菌为主,从而引起脐部炎症的发生。大量医学实践表明,新生儿断脐之后24 h再进行二次断脐护理,可减少脐带脱落的时间,对于新生儿脐炎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