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服务业的概念

传统服务业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服务业的概念

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第1篇

近日,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主办,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承办的广东省信息化大讲堂提出“中国服务”这一概念,并以“打造‘中国服务’生力军――现代信息服务发展格局及趋势解析”为主题,展开了对“如何发展信息化”的新一轮思考。

现代信息化催生“中国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中国服务”概念正在破壁而出。与传统服务业不同,当前的“中国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是依附于有形的技术平台而形成的一种服务模式、服务产品。

信息化大讲堂提出,由“中国服务”衍生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呈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引领并从根本上推动着“中国服务”的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也是信息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它涵盖了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以及数字内容产业为主要内容,具有辐射广、零距离、低成本、消耗少、带动强等特点,正在成为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新兴服务业是生力军

有关人士认为,“中国服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浪潮而出现的,是在信息化的驱动下对传统服务行业的升级换代。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认为,中国已经迈入信息服务时代,目前正在向着服务应用阶段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将促进新的服务业的形成与发展。

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还能通过不断影响投资结构、需求结构等来影响产业结构,促进资源与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李江帆表示,一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的崛起,优化了产业结构,成为“中国服务”的生力军,也成为了整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软件即服务”

“软件即服务”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前沿概念。美国寰通商务科技有限公司CEO杨滨指出,在现代信息服务业众多企业还迷恋软件开发作为恒久盈利模式的时候,国际现代信息服务业全新的盈利模式――“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简称SaaS)正悄然兴起。从“软件即服务”概念入手,可以保证企业收入来源的稳定性,以较小的成本使客户生命周期的价值最大化,从而长期保证客户和收入稳定。

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空间理论 信息服务业 界定 划分 信息流

[分类号]F203

1 引言

信息服务业一直以来是一个相对抽象和模糊的概念性产业,对于其行业界定和子行业划分也一直未能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学界和业界虽都尝试性地给出过定义与划分,但大多参仿其他领域的定义与划分,且缺少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故而大都不能很好地实现概念上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本文基于此,援引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斯・布瓦索的“信息空间”理论,以一种针对信息本身的完整理论视角,尝试对信息服务业做一个更简明的界定和划分。

信息空间理论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斯-布瓦索所提出的一个用于考察社会系统内知识和信息生产与交换的概念性工具。这一理论工具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它对社会系统中的各种信息现象至今都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它仅仅从信息的3个维度出发:编码、抽象和扩散,构建了由编码、抽象维度构成的E(Epistemology)空间,由编码、扩散维度构建的C(Culture)空间,由抽象、扩散维度构成的U(Utility)空间以及由E、C、U空间统一构成的I(Information)空间,并通过这样一个三维度的框架模型来分析解释信息的生产、交换等社会经济活动。这一理论被认为是为信息的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基本范式。

2 文献回顾

本文并不就“信息服务”和“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定义做遍历性的比较分析,而是通过摘取部分笔者认为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与本文将要给出的定义相比较,以反映本文对信息服务和信息服务业定义和界定的特殊角度和策略,而非做出具体评判。另外,对已有的各种国内外相关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划分方案,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只列其出处,读者可自行查阅比较。

在“信息服务”概念定义方面,Tague-Sutcliffe(1997)从资源提供的角度提出“信息服务是以独立的机构或机构的某一规定功能的形式所表现的一种资源,它的目的是为用户群提供信息”。国内学者中,岳剑波(1999)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信息服务给出了定义:“广义的信息服务概念泛指以产品或劳务形式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的各种信息劳动……狭义的信息服务概念是指专职信息服务机构针对用户的信息需要,及时地将开发加工好的信息产品以用户方便的形式准确传递给特定用户的活动,亦称信息提供服务”;胡昌平、乔欢(2001)从信息服务的属性着眼,认为“信息服务是以信息为内容的服务业务,其服务对象是对服务具有客观需求的社会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陈建龙(2002)的定义“信息服务是指服务者以独特的策略和内容帮助信息用户解决问题的社会行为”中所述及信息服务的属性则相对更全面。

在对“信息服务业”的定义上,匡佩远(2009)认为“信息服务业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向社会提供各种信息产品或服务的行业”;李南南和孙秋碧认为“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集群的一个子集,它通过各种方式,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手工服务方式,为信息用户进行生产、消费、流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产品或劳务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孙大岩(2006)从产业链的角度将信息服务业视为两大环节:“①专门提供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技术的产业环节;②基于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技术,提供信息中介服务的产业集合”。

在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划分上,可参照的分类标准有:①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②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SIC);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产业的定义和分类;④联合国对信息通信业的分类;⑤原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我国信息服务业现状与发展研究》中的划分;⑥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对信息服务业的划分;⑦国内如匡佩远、邬华明与熊俊顺等人关于信息服务业划分的观点。

3 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马克斯・布瓦索在其著作《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中创建并运用的信息空间理论,从信息的“编码”、“抽象”和“扩散”三个维度考察信息服务的本质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服务业作出一个简单界定。

通过该信息空间理论构建的三维度框架分析模型,本文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考察社会信息在这三个维度上所有可能发生的由产业化推动的信息流动,根据实际的国民经济行业情况,抽选出涉及这些信息流动的行业,并将具体的行业与其相应推动的信息流相关联,剔除涉及其中的传统非产业化领域(如政府、教育、科研等),然后根据行业对应信息流的相似性来对行业进行尝试性归类,由此得到一个包含具体子行业及一个行业分类的信息服务业领域框架。

本文通过对分类后的信息服务业子行业简略的VIP(Value&Info-flows&Products/services)分析,结合信息空间理论三维度模型图例中的信息流(有别于VIP模型中的传统的信息流)标示,以期给出一个信息服务业各行业宏观社会效用的简要图谱。

4 信息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信息服务及信息服务业定义

依据马克斯・布瓦索的信息空间理论,所有的信息活动都不超出“编码”、“抽象”和“扩散”的范畴。信息服务活动也必然在此范围之内,因此本文给出的“信息服务”的定义为:信息服务是所有在信息的编码、抽象或扩散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提供的服务活动的总称。相应地,本文对“信息服务业”的定义是:信息服务业是从事信息的编码、抽象和扩散等方面产业服务性活动机构的总和。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本文认为信息服务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知识)的有效扩散,通过信息(知识)的扩散形成其社会价值――社会效能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扩散,信息扩散之前需进行一定的编码和抽象(不编码信息只能借助能量低效扩散,不抽象则扩散将会受阻于过于纷繁芜杂的世相)。只有使信息扩散,信息服务业才能从中获取收益,整个信息服务业就是以信息扩散中获取的收益补偿其编码和抽象的投入的。信息服务业在通过信息“生产”与“出售”而带来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来截取收益,再分别分配到参与整个服务链的编码、抽象和扩散分工单元。

5 基于信息空间理论模型的信息流分析

本文所引用的信息空间理论中的“编码-抽象-扩散框架模型”与原模型有一定区别:

・本文中所构建的“扩散”维度是“扩散度”的表征,而非原模型中的“扩散能力”。原模型“扩散能力”认为编码和抽象程度越高,信息的扩散能力越强。然

而这是一个理论上的结论。实际的扩散效果除了与信息的编码抽象程度有关(而且在一定区间内是负相关),还与信息接收者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对信息可信度的评判)有关。因此采用标度实际扩散效果的“扩散度”在这里的解释力会更好。对影响扩散度的“信息接收者理解力”和“信息信度”两个变量的考量将不在本文中述及,因其只是对信息服务的效度有影响,而对本模型所要作的信息服务的领域分析不会造成重要影响。

・与原模型中3个子空间E、C、U所划分的知识类别称谓不同,本文所建立的C空间中将知识一词全部换成数据(因在这一平面上不涉及抽象,但本文并非对数据、信息和知识做明确区分,只是根据编码及抽象程度不同略作术语上的选择),E空间更是采用了完全自拟的划分,与原模型中E空间的划定差异很大,这也是出于本文分析的需要。再者,原模型中均匀四分的四个领域在本文中并非均匀划分,而是根据实际对应的情况作出的划分。改进的模型如图1所示:

这一模型构建的目的在于通过明确信息空间中各类信息的分布,并从知识的社会动力学角度分析信息空间中所有可能的信息流动(信息在编码、抽象、扩散三相维度中的变化)。这一分析既可揭示有关信息现象的社会内在动力机制,同时也为本文对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划分提供了绝好的观察角度:寻找信息空间中由产业化力量所推动的信息流(信息服务业的各子行业具体的服务正是为了促进信息空间中某向或多向的信息流),并将这些信息流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中的具体行业相联系,然后根据共同推动的信息流来为各相关行业提供分类依据,从而构建一个包含具体子行业及一个行业分类、具有完整理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领域框架。

将图1中三个子空间进行整合可以得到图2所示的1空间。该图中略去了信息流动的社会动力描述和与非产业化力量推动的信息流(详见下述说明)。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更清晰简明的信息服务业宏观社会效用框架。

针对以上构建的基本模型,有以下几点说明:

・现实中并没有C空间和U空间所展示的纯粹的编码和纯粹的抽象。信息总是基于一定的编码和一定的抽象,因此本文模型所绘的信息流实际上应是在编码一抽象一扩散三维度空间中流动,而非只是在面上流动。本文中模型基于各平面上单独的分析只是为了分析之便。

・从模型图来看,之所以信息流大都表现为不与三条主轴平行或垂直,是因为信息在其中流动的过程中通常都伴有至少两个维度上的同时变化,因而是双相、甚至是三相作用下的流向。

・回归象限原点方向的信息流(有超过两个维度同时向低处流动或一个维度不变、一个维度降低的情况)本文未作考虑(图中也未作标注),因为这样的信息流属于人的学习内化过程(例如,对社会知识的吸收),而非社会化过程,因而不属于信息服务业的范畴。

・U空间中“局部知识”到“秘密知识”,E空间中“感知”到“知识”、“感知”到“信息”可以认为是个人的体悟升华过程,因而这几条信息流也不纳入到信息服务业的范畴。

・E空间的“信息”到“数据”、“信息”到“知识”,“数据”到“知识”用点线连接的信息流可认为主要是科研范畴的工作(目的主要是向高阶编码和高阶抽象移动),因而也不纳入到信息服务业的范畴。

最后,本文再对图2进行简化,只保留信息流在其各面上的表征,并对其进行编号,最终得到只反映各类产业化的社会信息流动的图3。

6 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信息服务业界定与划分

本文认为信息服务业应是包含所有参与上述产业化社会信息流动的行业与机构,结合图3中所描述的各信息流,本文出以下七大类别的信息服务业划分框架:

信息处理业――①

・G612数据处理

・G62软件业

信息传输服务业――①,④

・G601电信

・G604卫星传输服务

信息提供业――①,②,④,⑤

・H638贸易经纪与

・J692证券经纪与

・K723房地产中介服务

・L7432市场调查业

・L746职业中介服务

咨询与专业服务业――②,③,⑧

・J694证券分析与咨询

・L742法律服务

・L7431会计、审计和税务服务

・L7433社会经济咨询

・L7439其他专业咨询

・L745知识产权服务

・M761气象服务

・M762地震服务

・M763海洋服务

・M77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业

大众传播业――⑤,⑦,⑧,⑨,⑩

・G603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R88新闻出版业

・R89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L744广告业

公共信息服务业――②,③,⑦,⑨

・R903图书馆与档案馆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G602互联网信息服务

本文的分类框架方案以国家统计局依据2002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所作的信息服务业划分框架为基础,通过行业在不同产业化社会信息流推动上的相似性对各相关行业进行重新归类。

相对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服务为划分方案,本文认为可将“大众传播业”作为一个信息服务业子类纳入进来,因为这一行业恰恰在社会知识的扩散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另外国民经济分类行业中的专业技术服务行业分类下的部分行业由于其性质主要是对数据和知识的应用以及信息的出让、,因而本文也将这部分行业划归了进来,与原咨询业类目合并为“咨询与专业服务业”类。另外作出的调整还有:广告业和出版业由信息提供业转移到大众传播业类目下;电信业与增加的卫星通信服务业归人新设的“信息传输服务业”;经纪业(其本质是收集并提供信息)被转移到信息提供业类目下,去除了原归类中的“会议与展览服务”及“文化艺术经纪”(本文认为其“信息”服务性较弱);类似地,原框架中的“社会团体”也在本框架中被去除;与原国家统计局方案相似,政府部门、教育培训、科学研究虽然也参与上述有关信息流,但由于其服务性或产业性较弱,因而也未纳入到本方案中来。

7 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信息服务业VIP分析

本文最后根据VIP产业分析模型对信息服务业的主要行业分类进行基于宏观社会效用的简略分析,这里的V和P未作深入地划分与描述。如表1所示:

由表1及前述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服务业已涉及所有有关信息的产业服务化活动(参与图中所有列举的知识的社会流动),正在融合信息服务业的各大分支,并从信息服务业的一个分支成长为最具有代表性和代表未来方向的信息服务产业方式。图3中信息流⑥也是互联网服务业发展起来之后才得以广泛实现的信息流动模式。

8 结语

本文借助马克斯・布瓦索的信息空间理论对信息服务及信息服务业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解释与界定;通过一个三维度的信息框架模型和知识的社会动力学(信息流)分析,并依据目前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对在此界定下的信息服务业子行业进行抽选与分类,从而得到一个具有较好独特性与完整性的界定与划分依据的信息服务业概念框架,并对信息服务业的宏观社会效用作出了清晰扼要的图像化表述。

参考文献:

[1]Tague-Suteliffe J.Measuring information:An inforelation servicesperspective,San Diego:Academle Press,1995,

[2]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41

[3]胡昌平,乔欢,信息服务与用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5

[4]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我国信息服务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信息界,2003(13):3-5

[5]匡佩远信息服务业:定义和统计框架统计教育,2009(5):20-26

[6]李南南,孙秋碧,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及范围初探,现代情报,2007(12):69-70

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产业;服务业;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7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73-03

当今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具有雄厚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生产业发展空前迅猛。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生产业不仅显示了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经济运行系统的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起到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生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一)生产业概念的提出及其本质特征

1.文献综述。1966年美国的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Browning和Singelman于1975年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也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他们认为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的行业。同时Hubbard和Nutter(1982)、Daniels(1985)等人,认为服务业按服务对象可分为生产业和消费业,认为生产业的服务领域是消费业以外的服务领域,并将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也包括在内。Howells和Green(1986)认为生产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以及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务。国内学者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服务,而非直接向消费个体提供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

由此可见,生产业的定义在国内外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确定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服务对象、服务功能、行业特征等不同角度对生产业的定义进行了不同的描述。

2.随着生产业在全球各地的不断发展,与其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推进,人们对生产业的认识逐步深入,认识到生产业虽然隶属于服务业但又是与传统服务业有着巨大差别的一种新型产业业态。生产业最初是从制造业的内部分离出来的一个产业部门,但随着该产业的不断发展,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部门,并且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当初对其界定的范围。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服务项目不断从内部分离出来,进而形成独立的专业性更强的生产业,同时也使得生产业逐步外部化。实际上,就是制造业企业将一系列以前由企业内部提供的生产活动进行垂直分解(Noyelle,1988),实施外部化,将设计、研发、内部运输、采购等活动外包给生产企业。企业将其内部的非核心的服务性经济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外部服务商来做,不仅有利于制造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生产业的发展。

3.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综观各国对生产业的分类,它的范围是广泛而复杂的。除了高新科技产业外,大多数产业并不是最近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而是早已存在的,因此,生产业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而是那些具有某些相同特性的,具有相同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并受到相关政府产业政策支持而被划分出来的产业类别。它主要包含了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运转方式的产业。同时,在当今全球新的经济与技术的大背景下,生产业的发展对于整个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生产业的认识不能局限于传统产业的思维逻辑,应该在产业融合、技术进步、消费转型的大背景下审视生产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产业发展逻辑的革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投入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下,更注重有形资源和客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样在资本的构成中硬性资本占据了主要地位,驱动其发展的主导要素必然是自然资源、资金、土地、机器等;生产业则更强调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开发和利用,高级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等软性资本成为其核心驱动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

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第4篇

改革创新投资大主线上,自贸区、、金融改革为三大主攻部队,国资改革、油气改革为双翼助攻,养老改革殿后助阵,改革的盛宴此起彼伏、不亦乐乎。

新概念股八面威风,土地流转、林权改革、水域改革、农机合作社等争相辉映,诞生了永安林业、海南橡胶、新农开发、北大荒、辉隆股份新五虎将,先知先觉的主力机构中线布局迹象明显。本周市场脱颖而出的是以丰林集团、岳阳林纸、兔宝宝为代表的林权改革概念股,以大湖股份、獐子岛、东方海洋为代表的水域改革概念股,以一拖股份、吉峰农机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合作社概念股,与新五虎将一起,勾勒出新概念股炒作的美丽蓝图。

健康服务业迎来八万亿市场蓝海,民营医院概念股备受青睐。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本周出台,提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完善健康消费的保障机制、发挥我国传统和特色优势、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任务。笔者认为,医药、医疗、健康等健康服务业概念股中,实质性受益的产业首推民营医院,未来若干年民营医院将迎来黄金增长周期。本周市场以开元投资、信隆实业为龙头的民营医院概念股,在大盘下跌中逆势涨停,主力资金和游资涨停抢筹,中线或将展开上升行情。笔者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信隆实业、开源投资、诚志股份、金陵药业、复星医药、健康元等民营医院概念股。

在各类题材概念股炒作进入后,市场短线进入调整周期,环境保护概念股成为弱势中最强势的群体,以巴安水务、中电环保、洪城水业、兴蓉投资为龙头的污水处理概念股,以三维丝、科林环保、龙净环保为龙头的大气治理概念股全线暴涨,荣登周龙虎榜前列。有媒体报道,生态文明或成三中全会重要改革话题,笔者认为,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扩大,一批具备技术竞争力的环保细分龙头企业将在未来进入业绩的高速成长期,因此,笔者建议投资者将环境保护概念股纳入中长线投资组合。

展望后市,笔者认为,新的农村政策,不仅要解决广大农民增收致富问题,更要为实现城镇化大改革提供土地、财力、人力多方面的资源。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这三大关键词,无疑会成为三中全会热点话题,因此笔者继九月初提出看好概念股后,中线更坚定的看好新概念股,建议投资者在利用大盘震荡调整时机,以中线投资的心态,逢低大胆布局新概念股或是不错的选择。

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发展 现代服务业 思考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一)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重大

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起,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培育国内服务业,逐步向创新化、专业化、科学化管理转变,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服务业已成为这些发达国家GDP贡献中增长最快的产业。目前,全球经济增加值中有60%以上是由服务业创造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GDP的比重达到了70%左右,少数国家甚至达到了80%以上,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进入“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服务业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倒逼机制不断强化的形势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我国经济而言,在步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已成为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尤其是在我国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研究我国现代服务业现存的客观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于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现代服务业的含义

服务业是国际上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概念,指那些提供的非实物产品的行业。在国际上正式使用现代服务业概念的并不多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曾有划分传统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先例,我国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认为非实物产品的行业是不能创造价值的,使服务业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服务业开始在国民经济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5年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才第一次对第三产业做出明确划分,将第三产业计入国民经济总值中。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和重组传统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以后的历届会议中都沿用这一提法。

所谓现代服务业它更加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它是现代知识经济高度发展下的产物,是传统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技术及知识经济的衍生品。它是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需求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其本质是服务的现代化,形式则体现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的“三新”态势,其特点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一国城市化进程或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4%,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5%)。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9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4.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与其他产业相比,行业内部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并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在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

三、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把“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从国际发展经验和国内发展需求上看,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更有利于高质量地实现目标。为此,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以下的建议:

(一)抓住机遇,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机会、国际转移的机会已经出现,并且趋势和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型工业化既要求重视积极承接制造业的转移,同时也要求注意承接服务产业的转移;我国既要成为国际际制造业中心,也要努力成为国际服务业中心,要引导大城市将战略重点逐渐转向现代服务业,通过辐射带动,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只有采取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发展甚至超前发展的思路,才能把握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上动权,避免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被淘汰。国家已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进行专项部署,按照突出自主创新、推进系统集成、扩大公共服务的思路,加强统筹协调,着力解决好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二)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要制定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特点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一些优惠的税收、金融、贸易、市场准入、资源配置、服务采购等方面的政策。

二是进一步开放服务业,消除体制障碍。除特殊领域外,服务业领域应该全部向社会开放,让社会力量公平参与和竞争。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同时,也要给国内服务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体制上和政策上以平等地位,使国内企业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下提高和发展,鼓励本土服务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现代服务业竞争。

三是人力培育致力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企业和中介组织。采取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改革推动等手段,加快培养一批在国内国际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中介组织,加快形成若干有一定规模、范围,有相当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领域。

四是加强信息网络设施、技术标准体系、研发体系等建设。要加快制定和实施行业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加强行业规范和外部监管举措,加快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和服务标准的制定。通过政策支持公益类研究机构的建设,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信用信息库,实现信用信息的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储存、管理、分析制度,有计划地开放和使用信用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信用评级体系,扩大信用评级覆盖面,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强化个人信用制约。

六是发展专业化教育。完善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关的人才政策、教育政策,加快培养金融、保险、物流、创意、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加强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留住、用好现代服务业发展所急需的优秀人才。

(三)突出重点,力争在服务业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的现代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发展智能立体交通体系、城际综合交通网络、电子货币应用、交易安全保障、网络服务、信用体系等新型支持体系,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