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建工程;管理制度;施工质量;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TU75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近些年来的经济繁荣发展,各行业都在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渗透。电力基建工程牵涉面甚广,合作关系网络复杂,进一步加大了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控制难度,作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电力基建工程的质量管理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管理人员责任落实不到位
部分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资质及管理经验,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及时发现并分析解决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为电力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埋下的巨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在职责分工方面落实不到位,没有形式良好的责任划分及责任意识,都在严重影响的电力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
2 成本控制效率有待提高
在电力基建过程中,不少企业尤其是国企存在着超支投资的问题,超支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债务压力严重,甚至出现拖欠职工工资等问题,造成企业凝聚力及核心价值观得不到维持,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为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埋下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3 管理机制落后
现阶段的国内电力基建企业在内部管理机制上的改革不够深入,原有的管理机制已不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及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加大,各项大型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的开展,建立现代化的基建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已显得尤为迫切。
4 施工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
电力基建工程由于牵涉面甚为广阔,施工过程中所需的专业人才数量较大,不同的施工人员安全施工意识不够强,再加上电力基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安全事故频出不穷。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对整个基建工程的整体质量及施工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严重威胁到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二、问题解决策略
加强对电力机电企业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了我电力基建企业的发展前程,我们应在对现有问题进行充分分析了解的前提下,融入问题分析解决思想,探究完善的电力基建企业管理体系。
1 改善管理思路
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管理有三个主要任务:一是加强对建工程的问题发现能力,通过对现行管理制度的全面分析总结,找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安全问题。二是管理体制要与时俱进,应在逐步完善电力基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作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摒弃传统的落后管理观念,查漏补缺、扬优弃弊,从多方面解决思考基建项目施工过程前后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思维模式灵活化开放化。三是落实生产责任制度,以方便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可以究其根源,作出及时的补救措施。
2 加强施工进度控制
电力基建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
施工阶段控制工作细则、控制具体措施、综合进度计划、绘制目标分解图、把握进度执行情况、协调成本与质量关系、风险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施工阶段各种不同情况,运用甘特图法、行政干预手法和网络计划技术法对工程项目的进度关系作出清晰完善的呈现,达到良好的施工进度控制:
(1)甘特图法:在项目计划及进度安排过程中,用线条标注出作业程序的起始时间和延续时间,普遍使用与工程规模相对较小且工期相对较短的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甘特图在电力基建工程中的运用,可以使管理人员对各项目工程的要点内容及管件问题进行清晰的了解,有利于工程进度的合理有效控制。
(2)行政干预法:行政干预手法特别适用于电力基建工程中的交叉作业及工序交接管理。作为行政干预的管理者,应站在企业整体立场之上,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采用行政方式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矛盾及问题做到协调解决,从而保证工程主体的顺利进行。
(3)网络计划技术:网络计划技术在电力基建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充分证明了其对项目工程施工的组织安排工作的有效性。通过项目网络图的制定,减小了项目执行的难度,通过对项目工程路径及开展结束时间的清晰显示,使项目负责人及施工员工能很快对整个项目的具体计划及实施进度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借助网络计划技术,能准确有效的计算出各工序的时间计划参数,使工程项目在进度控制方面更加合理。
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首先,应完善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作为核心,能有效分析现在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指引管理者进行创新改革,双管齐下,针对建设过程中的工程质量问题,在有效管理体制下提出解决方案。
其次,应落实基建人员责任制和加大施工现场的管控力度。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通过责任制度的完善,增加基建工程中的责任感及危机意识,对潜在的工程质量问题及风险意识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另一方面,注意对现场施工工序的顺序控制工作,通过敲定各项目施工工序之间的实际施工顺序,为相应的计划编排的制定提供有利可靠的参考。同时在搭配时,综合考虑到各种逻辑关系,也更有利于保障整个工程项目计划的进度和预定质量。
第三,应加强基建工程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基建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合同作为这三者的纽带,在电力机电建设质量管理中处于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合同在签订前应在法律的引导下,体现公平自愿的原则,合同条款应体现法律的强制性。在后期对合同签订及履行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实际中所履行的各项建设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语
基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电力基建工程在近几年内仍会处于建设高峰期,掌握先进的管理机制,在基建工作中融入科学管理手段,对工程细节进行合理优化,寻求最佳质量控制方案,是电力基建工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一、倡导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从社会、现实生活和自然中自主地确定并选择专门的研究课题来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方式。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1.对学生电工实验技能的训练要加倍重视。要求学生从点滴的规范操作做起,根据自己的学习进行情况和电工实验的基本特点,进行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操作达到准确化、熟练化、规范化。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的实习课题和教学计划规定的器材,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效地进行生产实习,最后展开讨论,做出总结。另外,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三、强化技能训练专业模块教学
专业模块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心理基础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强化实训教学和专业技能。电子电工技能训练通过标准化、规范化训练,采用模块法教学,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整体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总之,专业模块教学便于学生加深对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点的理解,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生产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电路模块中,安装实习具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提前把介绍组成电路的低压部分的原理、作用、结构等有关材料发给学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实验时知道学生用示波器在实验台上观察整流、放大电路、稳压、滤波各个分电路输出波形情况。
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要求学生课前熟悉理论内容,了解操作步骤,实验时教师给学生做边演示边解说的示范操作,对关键环节反复强调说明,步骤分明、分解操作和整体操作有机结合。实验前的准备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准备,包括拓宽学生知识面,实验的预试,之后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评价、指导。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在实验操作中选择性的提问,来强化记忆,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提高自信心。例如,在电工技能试验中,用无交流电流挡级MF30型的万用表去测量某一电路中的交流电流的方法是什么?此类问题情境会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到专业知识上来。
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1)重点培养识图与读图能力。各种电气设备虽然工作过程不同,但却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由简单的基本控制环节组成。所以,通过培训使学生们具备掌握各种连接关系、图形的含义和电气符号,根据电气原理图分析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及电气设备的工作过程。
(2)注重培养电工基本操作工艺能力。电工基本操作工艺是通过培训电器维修工作人员的基本功,使学生具备日常照明电路检修与安装的能力、掌握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电工三表(钳形电流表、兆欧表、万用表)的能力。通过培训使学生具备了解“三表”的简要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熟练运用“三表”检测各种电气参数,掌握“三表”的常见故障维修。
六、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既能允许教师通过编程主动地控制计算机,又把来自各种电子媒介的信息进行集成,改善传统教学中的说教场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容易接受。尤其在电工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演示文稿、多媒体制作课件,把深奥的、难讲的理论做成图画的形式讲给学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降低教学成本、熟练操作技能、理解理论概念,充分调动学员的思考、听觉和视觉,增强培训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七、趣味化教学法
(1)趣味化教学法。趣味化教法就是在学习电子类专业课程时,暂时免去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而提前进行趣味性实验教学,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趣味化,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先开展实验,在激发、培养了好奇心、兴趣后,最后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的兴趣性动手操作中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必要的理论教学。
(2)趣味化教学法的实践效果。趣味化教法改善专业学习气氛,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趣味化教法”消除了以往初学者对电子技术的那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使初学者容易入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爱上了电子,形成了你追我赶的专业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了,学生能够自行学习了,“趣味化教法”模式深受学生喜欢。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02485(2-13)05-041-02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要“健全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和免学费政策”。 目前职业教育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模式在湖北省黄石市、重庆市等地正在开展试点,我校电子技术专业也积极投入这种创新的职教办学模式中去。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施中职学校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的目的在于:一是有利于推动该专业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二是有利于加快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为电子企业培养出更多满足技术升级需要的员工,满足电子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于技术型人力资源的需求,有效地缓解电子企业用人压力;三是有利于缓解电子企业生产和职工继续教育培训的矛盾,调动电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核心的内容就是要提高中职学校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员的专业技能,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正在探究提高专业技能的措施。
1 明确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对学员加以评价
中职学校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从事电子设备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从事电气控制设备或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的中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基于这一培养目标,我们明确应以专业技能为核心评价学员,这种以技能评价学员的方法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
2 重视以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
通过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在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班的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基础理论在教材上都讲得清楚明白,学员自己自学就可以了。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不仅不能淡化,还必须重视、必须加强。理由如下:
首先,要分析学员的特点。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的对象主要为企业职工,均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恰恰就是在基础理论存在不足,岗位工作能力提升的瓶颈就在基础理论上。这就要求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的专业课教学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理论就是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这两个基点。忽视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学习就是建设一栋没有地基的楼房。
其二,技能的掌握和提升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学员通过电子技术应用的教育就是要提高技能,在企业生产和管理岗位上做到游刃有余,特别是在技术更新迅猛的电子行业中,想完全靠经验是行不通的,必须有电子理论作为基础,才能分析电子产品的原理、故障,进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有学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台1kw的空调按照理论计算额定电流大约是5A,但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总是要配置10A的保险?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牵涉到电工技术课程的功率因数知识,只有明白了功率因数的理论后才会清楚不能用5A保险的原因。
还有学员在处理家属楼顶层水箱的电路故障时,总是无法解决微电控制电路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搞清楚用三极管做开关电路的原理,这需要从电子技术理论入手,明白了开关电路的运行情况,从而能准确地排除这类故障。
3 建设学校实训室,确保技能训练的高效。
我校从1988年开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到现在,已经建立了电工电子实训室、家用电器实训室、技能操作实训室、SMT焊接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EDA实训室。这些实训室奠定了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保障。
学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掌握的技能一般来说相对单一。比如说在流水线上的学员往往对焊接技能很熟悉,但对电路及PCB板的设计不了解,对电子产品的调试不精通;而电子产品调试学员又对焊接不熟悉。这就会造成学员技能单一,不能胜任新技术的发展。
在学校的实训室完成技能训练,有助于他们兼顾其他工作岗位、有助于他们容易接受新技术的岗位,当他们提升了技能后,能够更好地为行业服务。
4 以企业为平台,培养专而精的技能人才
现有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的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少之又少,更没有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实验。应针对汽车专业的特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但是不能过于复杂,要结合汽车专业找出简单有代表性的问题,从而使基础实验更能接近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二、加强传统实验教学中的预习和总结两部分工作
实验内容改革之后,每个人的设计内容应该不是完全相同的。老师给定一个题目,学生自己设计分析,所以必须加强预习设计这一项工作。实验结束后的分析工作也必须加强,因为自己设计的电路肯定会包含电路中的很多基础理论知识,要做到能将最基本的理论验证部分从自己设计的电路中找出来的能力。这样才达到实验的效果。
三、增强专业分析的能力
将基础实验与专业内容相结合,让汽车专业的学生将基础知识的分析能力运用到专业实践中,不仅增强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比如说在车载音响的结露实验中,某处结露就会导致该处电路短路,怎样进行分析,这就需要用到电工技术知识。首先判断结露实验后汽车音响是否出现故障,如出现则寻找电路板中的结露点,分析结露点处电路元件,然后根据电路原理图将结露之后的电路进行分析,结露点导致什么位置的电路短路,由于短路可能造成哪些性能改变,应该怎么解决;再比如车载系统的尘埃实验中,尘埃可能造成哪些地方开路,造成哪些问题出现,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这些都需要运用电工技术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去分析、判断并解决;比如振荡实验可能导致车载系统与车载电源的接触分离,这就需要熟悉汽车的基本构造,找到接触处进行分析,如果不是该原因,那么可能是车载系统本身出现问题。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分析者即具有汽车专业的知识,又具有电工技术的基础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问题中,从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需要从基础学起,从最简单的问题、最简单的实验、最简单的设计做起,从而逐渐提高电工技术与汽车专业知识的融合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情况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教师的改革措施
辽宁工业大学现有的电工技术实验教师都是电气工程学院的教师,对汽车专业的知识不了解。为了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针对性,必须对电工技术实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安排电工技术实验教师在课余时间进入到汽车学院实验室中进行参观,并对其进行汽车专业基础实验的培训,使电工技术实验教师走入到专业实验室之中,让其对汽车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有简单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有效且合理的指导,提高电工技术实验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电工技术实验教师将基础理论与专业实验的融合能力。
五、结束语
关键词:电工基础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59-02
所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应用到教学中,形成统一的整体,进而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电工基础》课程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要具备高度的电工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实际操作,以体现其实用性的特点。目前,传统的《电工基础》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必须予以优化和升级,提倡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 《电工基础》课程概述
《电工基础》是高职高专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中涉及了电路、电阻、磁路等内容,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升级版[1]。该教材的学习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其中理论知识很强,知识点过于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且该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导致该课程成为电工专业课程中的难点,成绩一直不理想。
2 《电工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学方式过于落后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众科目都面临着改革的困境。《电工基础》课程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师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受挫,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产生厌烦感,且该课程的内容都具抽象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电工基础》课程面临的重要挑战。
2.2 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学生缺乏课堂实践机会,课堂的参与度不高,会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对电工知识的吸收,不能亲力亲为,对正弦交流电、三相交流以及非正弦交流电的区别及原理就不能深度领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够说服力。由于《电工基础》课程的内容趋于理论性,学生在理解上存在难度,缺乏实践性,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低下,制约着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2]。
2.3 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高职高专大都是民办院校,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这也导致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设施短缺的现象。《电工基础》课程的开展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而这些民办院校很难满足这一要求,缺乏实践基地,制约着知识的学习,也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
2.4 教师能力存在问题
《电工基础》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具备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集合在一个教师身上,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整合。但是,目前《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是由两个教师负责,这样对知识点的整合就会存在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3.1 化抽象为具体操作
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和特点[3]。电工基础理论内容的枯燥性很难被学生接受,化抽象的内容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电工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以验证,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该课程中设计的内容很多,围绕着“电路”这个主题,通过对电路等的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掌握操作的流程和原理,进而上升为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的实现了对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顺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是学生日后步入社会的一笔宝贵的财富。高职高专院校以职业教学为主,而职业教学要体现其实用性,用加强学生的模拟实验和实践操作,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4 《电工基础》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4.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教学开展提供基础
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是必然选择,可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教学基础[4]。传统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部分是采用两个教师负责,对知识点的整合性和统一性不足,不能直接从知识型向技术型进行转化。针对这一现象,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互相转化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对电路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都要建立联系,更利于教学的开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学生实践性的认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电工实践机会,以增强对电工理论知识的诠释,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的重要条件。
4.2 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加大专业实践操作力度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具备电路实验室,可对其中涉及的电路实验进行演示性操作,让学生参与其中,从中体会生活的奥妙。教学实践基地不仅仅要满足实践操作,还要融入理论知识教学,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再划分理论教学区和实践教学区,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进而形成统一的整体,可更大程度上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实验室中,应具备实训桌、空气开关、电源、插座、电流表、电压表、电流互感器等部件,为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展创造实验条件[5]。例如,在学习三相电路时,对三相交流电路的概念进行学习,教师应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对三相交流电路的原理以及特点进行实践性讲解,能让在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以及三角形连接等知识,通过实践操作,会对相关知识了解的更为透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3 提倡小组合作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合作能力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应提倡选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实践方式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彼此的情感和集体荣誉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结意识、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将学生平均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的电工基础知识相当,小组成员呈现多元化和层次化,来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具价值和意义[6]。例如,我们以低压配电电路的安装为例,每个小组一个集训桌,并提供所需的空气开关、电流互感器、导线、电源等构件,让学生们在安装低压配电电路时,对每个装置的构造、原理和功能都要予以了解,然后让每个小组进行电路连接,连接完毕后,教师检查小组的连接情况并让代表予以解释说明,其余的小组对该小组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
4.4 提倡任务驱动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教学的形式,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任务的实施,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只有学生自己进行自主探究,才能从中体会电路各元件、各种电流等的原理,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有别于小组合作教学,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引导作用,是对学生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考察,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小组讨论部分的关注,小组合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为教学实例,教师先向学生讲述正反转控制电路的操作要点和需注意的问题,然后将学生平均分成不同的小组,布置本节课的任务,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检查每个小组对正反转控制电路连接的成果,进行小组评价,教师再予以评价,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从中评比出最为优秀的小组,并予以一定的奖励,对表现欠缺的小组予以鼓励,最终教学完成。
4.5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
为了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更好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高职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利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校企合作还面临着瓶颈的问题,认为从高职院校中获取的利润相对较小,不会对其构成吸引力。企业应端正态度,不可拿利益来衡量教育事业,应形成高度的责任感,且高职院校的优质人才会直接留在企业中,为企业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与进步。通过让学生在企业实地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或企业的专业辅导人员予以辅导,能深度了解其理论知识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内容的解读,可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总结,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基础,提高学生《电工基础》课程的专业水平,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
5 结语
总之,将理实一体化应用于《电工基础》的课程教学中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既提高了学生的电工理论知识,也实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并通过实践操作对理论知识予以诠释,使其更具说服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使用,是教育的一大进步,改变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将重心倾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玉蓉.关于电工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2(6):195-196,194.
[2] 成凤敏.电工电子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224.
[3] 曾鹏,门延会,胡蓉.高职《电工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231-232.
[4] 李珍.高职电工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