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多样性简短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招贴设计;批判;艺术;招贴作品;设计师
批判是对某种思想或言行进行系统分析。这一词语着眼看去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严肃的,它往往不招凡夫俗子喜爱,然而智者却能坦然接受,在他们眼里批判似一把熊熊燃烧地烈火,为处于黑暗困境中的人们照亮前进的道路,只有接受批判承认错误的人才能改进。如果将批判按形式划分,那便有言语批判、图形批判、行动批判。如此三类批判中,最直接的是言语批判,最美的是图形批判,最难以付诸的是行动批判。图形批判中,虽纯绘画形式的批判占有较大比例,但人们接触最广的当属招贴设计。其批判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探析。
一、招贴的批判精神概述
在信息迅速传播的当今社会里,从小镇的宣传墙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招贴无处不在。具有批判理念的招贴作品数不胜数。无论是公交车站的站牌招贴还是商场中的广告招贴都可以寻到招贴批判的影子,在全国乃至国际比赛中也是屡见不鲜。反腐倡廉、环境保护、尊老爱幼、禁止酒驾等等一系列主题性的招贴呈现在各大城市的美术馆以及街道或小区的宣传栏中。招贴设计全面包揽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问题,哪里出现问题招贴就出现在哪。
批判性的招贴设计是时代进步的写照,人类文明的标签,客观真实地反应着社会存在的问题与瑕疵。作品中所引申出来的丰富内涵最终目的是引导社会更进一步的发展。或许部分对艺术有偏见的人会认为招贴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只是个人的感性创作,与理性背道而驰,是虚无缥缈的。然而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早已提出这一伟大的观点:“艺术不是与理性活动对立的感性活动,而是生命活动。”这一简短的概括体现出艺术的真正价值。成熟的招贴设计同样不是个人虚假的空想创作,而是源于生活,它是对现实生命活动的总结却又超越性地融入了理念的创作。由此可见,无需怀疑招贴设计中批判精神的真实存在性。它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一幅出色地招贴设计不仅需要独特的创意更应当对症下药、具有主题思想,这一点完美地体现在招贴的批判精神中。好的批判性招贴应准确把握批判对象,传达对的观念,画面必需令人产生兴趣,使观者回味无穷,否则就是失败的。作为招贴设计师,面临这一复杂的难题是绝不能退缩的,他们必须做到脱离传统的束缚,充分把握现状,确定批判的对象,敏锐地观察生活并使其创作充满理性与说服性,为观者打开更宽阔的视野。还需有选择性的总结概括,把个人感情放置一旁,提炼出非偏见性的观点。当然还得注意每个观者都有不同的品味,准确地抓住大众的兴趣创作出经典之作才算是绝妙。最终创作不但要发挥广泛传播的作用, 还要表明其深刻内涵。这才算是优秀的批判性招贴创作的全过程。很明显这是非常伤神费脑的事,但其精神可嘉!
二、具有批判精神的招贴作品浅析
面临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设计师们挺身而出,挽救并非为时已晚的局面。送给人们的是难以磨灭的印象,留下的是无法用金钱购买的精神财富!他们绞尽脑汁、淋漓尽致地创作出各种极具批判精神的招贴。以最美的方式劝诫人们,常顺利地让人们接受这委婉地警示。
对于邪恶的战争,设计师们不屈不挠,意志坚挺,扮演着维护和平的天使。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之一福田繁雄先生正是如此,他的一幅经典反战招贴作品《1945年的胜利》获得了国际平面大奖,其构图极为简单,斜对角构图,明亮的黄色背景加剪影的枪管和一颗反向飞回枪管的子弹。这幅招贴不仅有其诙谐幽默的创意,又准确地传达了反对战争的理念。逆向思维本就有着让人回味无穷的力量,加之融入到视觉画面中,这样的批判方式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看似简单却意味深远,明确地批判了暴力的战争,凸显了人们对和平渴望的精神。
除了创作反战招贴扮演着和平天使之外,设计师们同时也扮演着大自然的守护者。日渐恶化的环境引发了世界各地设计师的创作欲望。他们在作品中运用各种独特生动的画面警示人们爱护环境。为全球环保作出微薄的贡献。著名的环保组织——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推出了一系列环保主题的招贴作品。他们的环保广告遍布全球,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系列招贴运用WWF标志形象熊猫的重构组建出各种动物的形象。并标上一句广告标语:我们不仅保护大熊猫。十分确切地转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另有一组搭把手保护动物为主题的设计更是引人注目,画面上突出的手利用人体彩绘的形式在手上绘制出无助的斑马、老虎、大象、鳄鱼等形象。惟妙惟肖地呼吁着人们为大自然伸出援手。
从古至今人道主义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设计师自然也不会放过,人道主义所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主张人格平等等都一一展现在招贴设计上。对于这一类招贴作品已是随处可见,如关爱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病患以及遇难者等相关招贴布满各个墙角。国外自由设计师克里斯蒂娜与非营利组织北极星项目合作设计的招贴《反人口贩卖》系列,运用条纹码与痛苦的儿童、妇女等结合呈现出被监禁的视觉感受,引起人的怜悯与悲愤之情,严厉批判那些狠毒的人口贩卖份子,呼吁人们给予落入人口贩卖份子手中的儿童妇女更多的关注,并帮助他们重获自由。
人类精神上的矛盾斗争错综复杂,对其进行图画形式的概括更是难上加难。倘若没有对生活高度的理解几乎无法完成这样的作品。我国著名的设计师靳埭强先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行设计教学活动的招贴作品《勇破成规》即是一幅精髓佳作,笔墨绘制的圆形只有一半,折断的尺与半只铅笔重构成圆规,黑白色调,简单和谐的画面,传达的意境需用心体会才能明了。此作是对墨守成规的一种抗议,婉转地批判那些循规蹈矩不懂变通缺乏进步思想之人,并给予他们打破规矩的意念。
设计师们的招贴创作数不胜数,优秀的批判性招贴作品成千上万。但无论其作品是基于何种理念而创作的实际上都是设计师们以其广博而深厚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准确敏锐地判断以及对画面精心细致的安排处理出来的。
三、结语
对于不招人喜爱的批判,招贴设计用视觉的盛宴化开人们的防线,令人享受其中。在快速的发展中,招贴设计走在发展道路的前沿。无论是手握大权的政治家、家财万贯的经商者,还是平淡无华的老百姓,都是设计师们关注的对象,任何一幅招贴都不能离开人们而独立存在。每一幅具有批判意义的招贴设计都是设计者深思熟虑的产品。这最美的警示终将带领我们抹去杂尘,留下精华,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万军.当代设计批判[M].人民出版社,2010.
[2](法)让-吕克·夏吕姆.西方现代艺术批评[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王秀雄.艺术批评的视野[M].新星出版社,2012.
[4]陈文忠.艺术与人生[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绿色大学;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革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施行绿色教育和创建绿色大学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一、生态文明时代呼唤绿色大学
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是通过人和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而达成目标的途径则是人和环境的和谐相处,即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化。创建生态文明社会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理应肩负起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任,这要求高校在绿色大学的创建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提高,更要突出培养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高校生态环境的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基础,并作为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典范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而推动建设全面的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时代呼唤各高校创建绿色大学,还因为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绿色大学所崇尚的生态文明理念,必定会直接或间接的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影响。当大学生毕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时候,对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也会起到主导性作用。因此,绿色大学作为生态文明理念与高校融合的产物,必定符合时展的趋势。
二、绿色大学建设进程中的问题研究
(一)“绿色”内涵的局限性
绿色大学的“绿色”从其表层含义来讲,就是对可以看得到的绿色建设,即校园绿化环境层面上的建设,很多高校都过多的重视这一方面的建设,固然这是创建绿色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过多强调校园绿化的建设,对绿色大学的建设并不能起到更深远的影响。绿色大学的建设应该是对当代大学建设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创新,是对传统办学理念的重大变革,应当涉及到高校的日常管理中。绿色大学倡导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培养的是一批批具有生态文明观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一批批践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战略的中坚力量。笔者认为,在实际的绿色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应该充分强调其“绿色”的本质,在保护现有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技术革新,优化和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发挥各校优势,体现各校特色,培养高水平的绿色科技人才。
(二)“绿色”教育的缺失性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仅在思想上时刻保持清醒,而且在行动上也有所落实。但是,纵观全国各高校的绿色教育,发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绿色教育的过程急需改革。在绿色教育方面,很多高校还沿用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这种一对多的教学形式,对于很多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很古板,并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更没法保证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学校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同时,开展有效的绿色教育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绿色文化氛围,并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全面提高全校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才。
(三)“绿色”评价的不完善性
目前,不少学者认为,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坚持体系的同一性和单一性,因为这样既可以增强体系的适用性,同时还可以确保创建高校之间的可比性。但是每一所高校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差异性,如果不考虑这种差异性,即各高校的实际办学特色,那么,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又缺少了灵活性。笔者认为,应该在保证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一致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高校类型的差异,将体系中某些评价因子按照学校类型进行差异化设置。比如,很多工学类大学都开设了环境类专业,这样的大学就可以借助专业基础性强的优势进行绿色大学的建设,这明显就在“绿色教育”这个评价因子上占据了优势;相比之下,文科类大学在这方面就占据一定的劣势,但是文科类大学也可以发挥人文素养的培养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从而促进绿色大学的建设。所以,在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功能一致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其灵活性方面的研究。
三、建设绿色大学的主要着力点
(一)拓宽绿色大学建设的宣传途径
绿色大学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其涉及到的范围广、持续性强、工作量大,仅仅依靠部分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动员全校广大师生参与建设绿色大学。一方面,可以运用校园媒体对绿色大学的概念、建设绿色大学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向广大师生宣传介绍,让师生们了解建设绿色大学的相关知识内容。比如,可以借助传统媒体校园广播台,定时播报有关消息;也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开发一款手机APP,每一名师生用自己的学(工)号作为用户名登陆,新媒体管理员可以在网络上与师生进行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建设绿色大学的相关知识,提升每一个人的生态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成立环境保护类社团,结合中国植树节、世界水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等环保纪念节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绿色主题活动,向师生宣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法律规范,鼓励每一位师生参与建设绿色大学。在宣传中学习绿色环保知识,在实践中提升可持续发展意识。南京工业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该校专门成立了“南京工业大学绿色环保协会”,定期在校内外开展绿色主题活动,并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二)创新绿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绿色大学建设的要求。如今,科技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绿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环境渗透教育。运用多媒体声像技术、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让大学生更形象地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防治措施,使环境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在大学教育,特别是绿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学生的自我参与性,加强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某个生态文明类主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让学生参与讨论或是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态文明观在专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能够进行多视角、多学科地思考环境问题能力的提升。绿色大学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学生的绿色发展,学生的绿色发展又亟需高校绿色教育的改革。
(三)营造绿色环境的责任文化
未来的绿色大学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社会、经济、环境应达到高度统一,它不仅仅是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让培养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带着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社会,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应该在建设绿色大学的过程中,积极营造校园的环境责任文化,引导每一位师生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日常生活的点滴结合起来。比如:将照明灯改用为节能型灯具;将电脑屏幕的亮度适度调低;将书本循环利用;尽量做到无纸化办公等等。通过一系列低碳行动,使学生们自觉感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涉及到低碳生活。进一步巩固师生的环境责任意识,营造环境责任文化。在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中不断渗透绿色理念,建立科学完善的绿色教学管理体系,培养利于国家发展的、具备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型人才。这样如此,当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不仅拥有专业技能,同时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
四、结语
目前,绿色大学的创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很多理论空白需要填补、实践难点需要攻克,因此,在建设绿色大学的进程中,应当呼吁更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更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各创建高校应当联合起来,成立绿色大学建设,各会员单位轮流担任主任会员单位,定期组织交流会,整合绿色大学建设资源,进一步推动中国绿色大学的建设。如今,英美等国家的绿色大学建设已经相对成熟,我国高校应该加强与国外绿色大学的联系,而且目前国内签署《塔罗里宣言》的大学很少,应当鼓励更多条件成熟的大学积极签署《塔罗里宣言》,与国际接轨,与国外的绿色大学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孙芙蓉.生态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N].光明日报, 2012-06-23(5).
[3] 孙刚,房岩,刘倩等.创建绿色大学的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
[4] 蔚东英,王民.亚洲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J].环境保护, 2010(17):47-49.
[5] 施建军.以绿色大学理念创建低碳校园[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21-22.
[6] 杨扬.多校区高校如何统筹绿色大学建设[J].文化学刊,2013(2):119-121.
[7] 叶平,武高辉.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8] 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的理念与实践示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