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心理健康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来为以后的工作做一份计划吧。可是到底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选幼儿园教育工作计划合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幼儿园教育工作计划一
(一)规范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管理体育锻炼是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生长发育有最效的方法,我们将严格遵守《幼儿园教育纲要》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两个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把出操时间与日常逃生演练相结合,为各班级规定出操路线、出操时间,要求各班级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路张到达集合地点,积极熟悉疏散路线。
户外活动时间规定为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或者体育游戏,要有教案、有计划、有活动效果记录,各年级组每月确定一项体育锻炼项目,月底进行评比,学期末根据《国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对幼儿体质进行测量,并把成绩记入幼儿成长档案。
(二)积极预防传染病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卫生消毒工作的要求,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并按制度、按规定、按程序对幼儿各类用品进行相应的清洁消毒、杀菌;幼儿物品专用并定期消毒。可洗玩具、桌面、地面及幼儿能触摸到的地方都要用84消毒液每天擦拭一遍,活动室、寝室定时通风,每天在幼儿离园之后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半小时;幼儿的水杯、餐具用蒸饭车消毒等。
建立每日巡查制度,规定每日、每周必做必查必填的内容,实行量化管理,定时检查评比;与防疫站联系,定期筛查幼儿预防接种情况,督促幼儿接种各种疫苗,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如发生疑似传染病疫情,立即向区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调查处理。
(三)保证幼儿食品安全
工作中严把食品质量关,积极预防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把好进货关,各类食品严格遵守食品索证制度,食品留样制度,保证所购食品均符合卫生要求。把好保管关,仓库保管员认真负责及时检查,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及过期失效,并不得发放出库。把好制作关,制定食品加工管理办法,严格遵循生熟分开制度,熟食制作专人、专工具、专用容器,工具容器随时清洗消毒。把好入口关,教师提饭及分饭过程中,仔细辨别饭菜质量是否合格,不得让变质食品进入幼儿口中。各类人员严格认真执行,各负其责,层层把关,使工作更加细致化、合理化,保证幼儿的饮食安全。
(四)做好幼儿健康体检工作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幼儿入园必须持有卫生部门出具的健康证明。新生入园必须到妇幼保健站进行体检,并持妇幼保健站出具的体检证明及肝功化验单、幼儿预防接种证到幼儿园登记报名,确保新生入园参检率达100%。
幼儿入园后,每学期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身高、体重、视力等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以便对每个孩子进行评价、分析,了解每个幼儿的身体情况。每年与妇幼保健站联合对幼儿进行全面体检一次,体检结束后,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体检情况,写出分析报告,相关资料汇入幼儿健康档案。
(五)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宣传活动
结合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开展创建无吸烟单位活动,在公共区域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组织开展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宣传活动,在全园师生中形成浓厚的禁烟氛围。
精选幼儿园教育工作计划二
一、工作思路与方向
由于高中教学方式原因,我班大多数同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消除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的同学认识心理健康,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是本学年我班重点和优先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内心极不舒服,导致其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心理健康的培养,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使同学们普遍地、自觉地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本学年的工作重点。
2、正确解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难以适应环境、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生活上的挫折、择业的难题等等,是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心绪抑郁,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这些恐惧、焦虑、烦躁随时有可能打破同学们的心理平衡。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加强自我心理调解、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我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活动、游戏和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我班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二、工作方法和措施
如何更好地以每个同学为本,尊重每个同学的发展,关心每位同学的心理健康,是我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为此,作为心里健康委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我班今年的工作
1、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素养
本人通过业余学习,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知识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委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将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使全班同学也学习到情绪管理等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我将继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组织班级个别辅导和心理交流活动。把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情感染给每一个同学。
2、认真组织参加院校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根据院校的安排,拟订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专职心理健康老师和班主任的讲授,使活动课有针对性、时效性。
3、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
有针对性地开设如何与异往、人际关系处理、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生上网、喝酒、抽烟问题等专题讲座。
4、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多媒体素材进行课外宣传
结合叙事疗法和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多媒体等同学们感兴趣以及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努力使形式多样、节奏紧凑、效果明显。
5、建议同学进行专业心理咨询
鼓励和支持、必要时组织同学们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环境好,设备齐全,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同学们进行心理咨询的选则。希望学校努力创造条件,使心理咨询活动随时随地向学生们开放,确保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
6、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同学qq群、学生个人电脑、学生寝室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多注意身边的同学,及时发现、反映和解决同学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工作的最终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使全班同学都能够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微笑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积极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乐观地看待自己的未来。
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不抛弃,不放弃。
精选幼儿园教育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师发展为本,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努力发挥好教育科研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注重案例研究和园本课程研究,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把教育科研作为提升我园保教水平的推进器。
二、主要工作
1、加强园本课程研究。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鼓励幼儿与教师一起参与活动内容与方式等的讨论、设计,探索和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活动,逐步完善适合我园的课程目标及方案,积累研究资料及成果。
2、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展示课题研究情况,通过专家、同行共同研讨,解决研究中的问题,努力追求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开展案例研讨活动。叙述课题研究中的故事,表达对教育的理解、解释及一些疑问,请专家面对面点评、指导,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4、建设我园教育科研网络。将我园的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及主要成果资料均进入网络,方便我园课题研究的.管理、交流和成果推广。
本文运用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纵观以往本学科本领域中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析国内外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情况,进而过渡到幼儿心理教育的问题上来,探讨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并提出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措施。利用幼儿期这个心理发展关键期进行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可以促进未来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幼儿心理学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7岁入学前儿童)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幼儿心理学和婴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教育理论课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幼师学生掌握幼儿心理特点等基础知识,并能在日后用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弄清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健康”、“心理健康”、“幼儿身体健康”及“幼儿健康教育”。“健康”应当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而“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幼儿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为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态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
(二)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幼儿心理发展研究起源于遥远的过去。由于近代西方社会、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儿童观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幼儿心理的研究由一些智慧的闪光到扩展成为一门正规的学科,由早期静态的发展观到今天动态的发展观,记载着人们很多个世纪以来在认识自己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智慧的提升。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幼儿心理学思想,如《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但我国科学幼儿心理学如同心理学一样是舶来品,是从西方引进的。陈鹤琴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其后对我国幼儿心理学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黄翼、陆志韦、朱智贤等儿童心理学家,其中,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朱智贤。目前,有很多活跃在幼儿心理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家们正在开垦着这片希望的土地。
三、幼儿心理的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从家庭方面看,现在家庭的家庭结构单一,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生活空间狭小。父母一般都是双职工,白天忙碌工作,到了晚上随着精力的消耗,很少有时间陪着子女玩耍,又缺乏和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再加上大多数家庭住的是楼房,给孩子们的活动空间狭小,孩子们没有空间玩耍导致心理负担加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心理健康。从环境方面看,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信息的来源众多,孩子们在多角度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过早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例如一些言情小说、电视剧或者是那些渲染暴力的影片,在没有判别力的孩子们眼里成为了最爱,这点让人们很担心。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幼儿心理教育主要可从这几点来培养健康的心理:1、培养幼儿的谦让精神。谦让精神无论是幼儿或是成人都是一种美德,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技能。所以要从小培养幼儿谦让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环境、与人和睦相处。2、克服幼儿的恐惧心理。恐惧是幼儿期较突出的负面情绪。幼儿的恐惧心理是与成人思想交流、对外部世界认识思考过程中出现的。而引起幼儿恐惧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如环境、事件、压力等等。3、养幼儿的分享精神。有些幼儿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如:幼儿自己要挑好的玩具,把好的东起来,留给自己不让别人分享。父母和教师应首先让幼儿体会分享的快乐,当幼儿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时,他们能体会到同伴亲切的微笑和大人的夸奖。
(三)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措施。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总结性的措施。(1)引导幼儿健康发展应以幼儿园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为主。在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为幼儿提供与教育内容相应, 集科学性、适应性、灵活性为一体的宽松环境。幼儿园应以人为本,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尊重幼儿的心理权益,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多个细微环节入手,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把心理健康落实到教育行为上。(2)要以家庭教育为辅。家庭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性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示范作用和角色定位。但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就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领导、教师或监工等别的角色。家长应不断提高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自身的综合素质。(3)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社会环境要抓住每一个契机为幼儿营造合作、乐群和创新的环境,创设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促进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建构的意义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期是个体一生中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幼儿的许多心理品质尚未定型,可塑性大,个体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在这一阶段,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幼儿心理健康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因此,对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对其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价值取向
(一)科学的健康观
幼儿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因此,幼儿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统一于科学健康观的儿童观当中,它必然也应该是科学儿童观、科学教育观的基础。
(二)教育的社会价值追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健康人格培养、个体社会化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建构一个规范的、科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对幼儿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教育社会价值的肯定和有力支持,这对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在社会适应条件下的身心协调一致的健康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内容的本质要求和有效体现。
三、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依据
第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按照健康的新理念,幼儿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智力发展正常;2. 情绪反应适中;3. 人际关系正常;4. 心理特点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5. 性格特征良好。
第二,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和水平:幼儿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下,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存在诸多的差异。只有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和社会生活背景中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第三,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幼儿心理健康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如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电视、电脑、网上交流的普及、独居住房造成不与人交往的状况、噪声等等,这些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它的目标与幼儿教育的总目标相一致。
(一)总目标
通过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并逐步掌握初步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引导幼儿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初步的自我概念、独立性和控制能力;乐于与人尤其是同伴交往,并掌握初步的社交技能;对环境具有较强的认识兴趣和适应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年龄阶段目标
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不同的年龄班又具有不同的层次目标。
1.小班目标:(1)帮助幼儿尽快了解幼儿园环境和生活,让其逐步喜欢上幼儿园,克服入园焦虑,尽快适应新生活。(2)教幼儿学习简单的生活卫生常识和自我服务方法,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喜欢洗头、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学习刷牙、吃饭时不说笑等等)。(3)满足幼儿独立的需要,教幼儿学习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和扣纽扣,学习洗手洗脸,入睡时不要爸爸妈妈陪伴等,培养幼儿初步的独立意识和能力。(4)引导幼儿逐渐习惯于集体生活,培养孩子乐群合群的性格。(5)知道抢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理解分享的含义和意义,能与同伴分享,初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6)教给幼儿日常礼貌用语,使其逐步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7)知道爱惜物品的意义,培养幼儿爱惜物品的良好习惯。(8)教育幼儿爱父母,爱同伴,爱植物等,对孩子进行初步的爱心教育。(9)引导幼儿从小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性格。(10)保护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事物的兴趣。(1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成功后的喜悦,初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12)对幼儿进行环保启蒙教育,让幼儿能体验大自然的美和周围环境的美,不随地扔垃圾,培养其初步的环保意识。
2.中班目标:(1)能自如的穿脱衣服、鞋袜;能独立洗脸、吃饭、睡觉、玩玩具、整理自己的物品等,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能力。(2)能预见行动目的的合理性,懂得任性是一种不好的性格和行为,并能逐步克服任性。(3)学习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懂得并能做到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不跟陌生人走;迷路了知道怎么办等。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及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4)懂得合作和谦让的意义,能体验到合作、谦让的快乐,并能自觉与同伴友好合作从事各种活动。(5)理解相互帮助的意义,能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并能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帮助,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6)帮助幼儿认识和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培养其勇敢的性格。(7)逐步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能力。(8)懂得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9)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10)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态度以及喜欢动脑筋的良好习惯。(11)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自制力强,坚持到底的性格。(12)认识到撒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理解诚实的含义和意义,懂得应该从小事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环节,其对于个体意志、情感、品质等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反思,立足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价值;问题;路径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成长及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早在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重新审视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寻求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反思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情感情绪、自我意识、意志品质等方面教育,促进个体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状态、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因子,是对于个体的发展及整个社会公民素质的提升的基础工程之一。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个体健康成长的必然诉求
早在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经提出了真正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即真正的健康必须是生理和心理同步的。许多临床经验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素质状态与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幼儿(尤其在3-6岁)时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体的情感情绪、自我意识、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大的影响。例如据相关的临床实验,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可追溯至幼年。而幼儿园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加强和优化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漠视。
2.社会发展对于个体心理素质的现实要求
心理素质是个体生活发展的必备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各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于社会个体的心理素质、个人品质和意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幼儿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这都要求幼儿园应当积极肩负历史使命,注重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凸显,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日益迫切。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进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幼儿园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
1.幼儿教师的重视不够
幼儿园孩子的年龄一般在3~6岁区间,而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处于该阶段的幼儿园儿童拥有强可塑性,但却因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不成熟,极易在外界的影响下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反观我国各地的幼儿园,大部分仍然停留于关注幼儿的生理教育,并没有实现幼儿心理和生理教育的同步性。大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群体中所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仅仅归因于德育现象,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和劝导等方式来解决。例如幼儿中存在的说谎现象,部分是因认知水平低导致的,更多的是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光凭德育手段是无法根本解决的。再加上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存在模糊性,从而导致了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把幼儿所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归类为成长的自然现象,而不去关注。
2.学校教育的知行脱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的呼吁下其重视度不断得到提高,各地幼儿园也渐次开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度重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等等口号也喊得非常响亮。很多教师明白真正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心理、道德三者的同步健康,但是理念上的重视并未在行动中得到体现,导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执行脱节的问题。例如,教师仅在课堂中给幼儿灌输心理健康知识,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教育;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专职心理教师的职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然重要,但是与自己的关系不大,使得很多幼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执行脱节,成为一纸空谈。
3.家庭教育的不同步性
计划生育的倡导和实行,导致现在众多家庭成为了“四二一”形式的家庭,独生子女成为了家中的“独苗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对于孩子的各种要求是有求必应,优越的物质环境等原因容易导致幼儿产生任性、骄纵、自私、具有攻击性等问题,而家长并不认为这是幼儿的心理出现问题,相反,把更大的期望值寄托于孩子的智力教育上。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对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心理和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而家长对心理知识的匮乏,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够重视,使得幼儿在学校所学习的心理知识得不到巩固和强化,造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不同步。
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因此,探讨分析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着手解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推进幼儿园教育工作朝向心理、生理、道德三者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1.教师引导,促进消极心理矫正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改革幼儿心理教育机制,重视幼儿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指导,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师想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因此,相关部门和幼儿园领导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理论素质培养,应该多引进一些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开设讲座,同时丰富幼儿园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和书籍,并定期指派幼儿教师进高校接受心理学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其次,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幼儿期正处于一个模仿能力极强的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够成为幼儿争相学习的对象。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言行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例如,当教师发现幼儿出现说谎现象时,可以不立即点破,而是通过讲述自身的经历或者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引导,使得幼儿在与故事中主人公的对照中来理解自己行为的错误,同时利用其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告知其解决方式。这种引导方式比直接的说服和劝导更能够促进幼儿消极心理的矫正,并且不会使幼儿产生抵触情绪以及自尊心受挫感。
2.主体实践,注重知行有效结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包含教师和幼儿两方面,教师在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之后,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引导上。游戏是幼儿园生活的一部分,游戏始终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始终。教师应该利用这种具体且颇具形象化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心理健康不断得到发展和成长。教师应该在游戏中教会幼儿,在不断与他人进行互动、相互作用中学会分享、学会集体意识;引导幼儿在游戏的体验中勇敢地表现自我,学会自控和自律。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环境,让幼儿进入游戏角色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集体的锻炼,将教师讲授的心理知识与实际行为联系起来。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在老人节带领幼儿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玩游戏;在妇女节,布置幼儿动手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儿童节亲手为自己的好朋友制作礼物等等,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独立自主的社会性能力。
3.巩固强化,促进健康心理形成
关键词:心理健康;人格;目标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础,在家庭、社会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幼儿有时表现出抑郁、烦燥、恐惧、自私等不良心态。针对幼儿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我园开展了心理健康课题《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研究》的试验。
一、研究背景
3―6岁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将与他们的认知、情感、个性、道德发展、社会适应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就目前社会现状看,现在的儿童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霸道、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及合作交流意识和自控能力等问题,不少儿童存在着种种心理偏差。如:攻击、胆怯、多动、孤僻、吮手指等,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过程、方法、基本内容和形式
()制定目标。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问卷调查及行为分析,对幼儿发展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幼儿的自我意识因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其中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是3-4岁;自我体验是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是4-5岁。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特点,分别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
(二)基本研究方法。
1.多种方法兼而有之,主要以行为研究为主线,综合运用实证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2.研究中用整分合的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渗透,在目标活动内容、方法等方面设计既有整体有机结合的思考,又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恃点。
(三)研究形式。
1.开设较为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充分挖掘各学科教育内涵,使幼儿在各学科教学和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均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
3.通过个案记录和个案研究,加强个别幼儿的辅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搞好活动区、活动角,为幼儿创设自由发展和交往的空间,引导幼儿在交往中认识自我,了解别人。
5.开发利用家长、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6.开设“心灵小屋”,把心中的小秘密讲给老师。
三、 研究内容
立足“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对幼儿自我认识、自我的态度、行为的调节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心、自信心、自卑感、自制力、独立性等。
四、 具体措施
()建立心理教育工作体系。为了有效地开展心理实验研究工作,我园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各班班主任,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一系列的有关制度,使之常规化、制度化、序列化。
(二)狠抓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心理教育和自
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因此,我们首先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聘请心理学专家定期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指导我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购买了大量心理健康书籍和教学软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规范教师的言行。将每月第四周定为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周,为教师创设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氛围,每月一次心理健康信息征文活动和观摩活动,达到资源共享。
(三)与各学科有机结合,在一日活动中展现自我。要求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幼儿充分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如:在培养幼儿“关心他人”这一主题中,通过让幼儿演唱,表演《小娃娃跌倒了》,让幼儿既有机会展现自我,又通过表演获得关心帮助和被帮助的愉悦心情。在教与学中充分体现尊重、理解、信任。
(四)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精神氛围。教给幼儿一定的交往手段和技能,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并逐渐学会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技能。教师深入幼儿家庭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调查,针对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每个班开设“家长信箱”,利用“心连心卡”的形式,每周与家长至少交流一次,把幼儿的点滴进步、好的表现及对幼儿的希望用激励性语言写在心连心卡上,缩短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增强自信,唤起自尊。
五、研究的结果
()教师的变化。
1.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观念从理性转到具体行为上,起到了质的变化。针对幼儿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心理辅导内容安排,还编了各类心理健康游戏等,丰富了教育内容。
2.指导幼儿能力提高了,心理健康是多种行为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整体性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幼儿日常生活、游戏等结合,才能获得主效益。因此教师在制定各类目标时,能将教学活动中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