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服装行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服装纺织行业; 财务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法的介绍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是Hotelling于1933年率先提出来的,也称为主分量分析。该分析法是基于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指设法将原来变量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的变量,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选取几个较少的综合变量以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基本思想是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变量重新组合成新的少数几个相互无关的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这些新的综合变量称之为主成分。将主成分分析应用于绩效评价,能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避免主观赋权值带来的偏差。主要步骤如下:
1.选取指标及预处理原始数据。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同趋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2.确定指标数据的相关矩阵R,R=(rij)pxp,其中,i、j=1,
2,…p,rij为指标i和指标j相关系数。
3.确定主成分。由R的特征方程求出R的p个特征值与相应的特征向量A1X1+A2X2+……+ApXp,其中Xi为原始变量。
4.最后选取主成分的个数k。实践中主成分的个数一般由累计方差贡献率决定。一般当k大于80%时,就可以用k个主成分来表示原有指标而不会损失多少信息。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基本信息
近年来中国服装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不断促使湖北省服装企业加强品牌意识、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抓住“中部崛起”这一契机,湖北省服装业不仅摆脱了长期徘徊的尴尬局势,还使得骨干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大幅度提升,中小服装企业纷纷崛起,同时,湖北省“汉派服饰”已发展成为全国服装几大流派之一。
本文拟选取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沪深上市公司2011年财务报告中的有关指标,打破区域差异,选取了同一行业不同地域的17家企业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湖北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在整体行业中的综合排名情况。本文剔除3家对外公布的报表数据不能够满足进行研究分析需求的企业,故以余下的1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这14家样本企业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湖北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只有美尔雅和ST迈亚两家,相对于国内资本市场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在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二)具体指标的选取和计算公式
在具体指标的选取上,本文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能够反映机械企业财务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同时还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性。2.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有高度的概括性,覆盖面应具有广泛性,单一的指标只能反映企业财务的一个方面,而整体指标体系需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综合水平。3.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应取重舍轻,由主及次地选取各项指标,尽可能从各个角度来体现企业的财务特点。4.可操作性原则。由于某些指标的数据不易取得,或取得这类数据需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且取得成本较高,所以在指标选择上对此类指标不予考虑。5.客观性原则。指标应具有客观性,只有真实客观的指标体系才能正确体现企业财务的整体水平。
根据上述指标的选取原则,并结合本文案例分析的具体需要,将企业财务综合水平从每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五个方面选取了14个指标来进行评价,具体各项指标及计算公式如表2所示。其中,X1,X2,…,X14分别代表每股收益、每股收益同比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
(三)研究数据的来源
本文所研究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浪财经网(http://.cn/)中各个样本企业对外公布的年报、半年报和季报,以及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通过网上查询和借助Excel表格,分别计算出对应于上述14家样本企业的14个财务指标值,这些数据值即为用于本文研究分析的原始数据。
(四)在SPSS17.0中的主成分分析会自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上述选取的14个指标之间相关性不够,且KMO值过小,不能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需要对贡献率不大的指标进行删减,因为因子分析的前提是变量间要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要求能通过统计检验,故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将变量指标删减为10个,这10个指标分别是每股收益(X1)、净资产收益率(X3)、总资产周转率(X5)、存货周转率(X6)、应收账款周转率(X7)、资产负债率(X8)、速动比率(X10)、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X11)、净利润增长率(X13)、净资产增长率(X14),并将这10个指标值重新导入SPSS17.0统计软件,标准化后的变量相关性KMO and Bartlett’s Tes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KMO检验值为0.517,尽管数据间的相关性偏弱,但大于临界值0.5,适于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中P值远远小于0.001,拒绝单位相关阵的原假设,适于因子分析,相关矩阵R的初始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以及碎石图分别如表4和图1所示。
由表4可知,系统共萃取出了4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82.591%,表明了这3个主因子包含了原始数据82.591%的信息量,用它们来考核企业财务绩效具有82.591%的信赖度。同时从碎石图中也可以看出第1个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很高,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最大,而第5个以后的成分因子特征值都较小,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进一步说明了提取4个主成分因子是比较合适的。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的不唯一性和各主成分因子与原始财务指标变量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旋转,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和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分别如表5和表6所示。
由旋转成分矩阵可知:X8、X10、X11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主要反映了偿债能力;X3、X14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主要反映了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X1、X6、X7在第三主成分上载荷较高,主要反映了每股获利能力和营运能力;X5、X13在第四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主要反映了企业的成长能力。被提取的四个主成分可以基本上反映全部指标信息。因此可以用四个新变量代替原来的14个变量。
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直接得出原始财务指标变量与各个主成分因子之间的关系:
F1=0.011X1-0.021X3-0.206X5+0.087X6
-0.049X7-0.260X8+0.348X10+0.344X11
+0.139X13-0.080X14
F2=0.120X1+0.459X3+0.129X5-0.104X6
-0.161X7-0.149X8-0.050X10-0.057X11
-0.111X13+0.470X14
F3=0.308X1-0.035X3-0.085X5+0.514X6+0.363X7-0.196X8
-0.034X10-0.037X11-0.002X13-0.195X14
F4=0.063X1-0.153X3+0.466X5-0.170X6+0.068X7+0.296X8
+0.119X10+0.130X11+0.661X13+0.134X14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综合主成分,于是得到财务综合评价函数为:
F(X)=35.45%F1+35%F2+16.7%F3+12.85%F4
=0.1054X1+0.1277X3+0.0178X5+0.0584X6-0.0043X7
-0.1390X8+0.1155X10+0.1125X11+0.0950X13+0.1208X14
将14个纺织服装行业的财务数据代入上面公式进行计算得到财务指标的一个综合排名次序。
三、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财务评价综合排名依次为:雅戈尔、探路者、报喜鸟、凯诺科技、ST中服、众合股份、美邦服饰、杉杉股份、金飞达、大杨创世、美尔雅、红豆股份、众合股份、ST迈亚。但是,从影响企业发展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来看,就可以发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财务发展状况不是很平衡。因为有的企业综合排名靠前,但是某个方面发展不是很理想;有的企业虽然在某些方面排名靠前,但是综合排名靠后。例如:(1)ST迈亚的资产负债率排名靠前,但是综合排名却是最后一个;美尔雅的资产负债率排名中等尚可接受,跟红豆股份差不多,杉杉股份最好。湖北迈亚和美尔雅的总资产周转率都比红豆股份差,资产利用效率不高;存货周转率都比红豆股份略好但比杉杉股份差。(2)此外,流动比率(CR)和速动比率(QR)都是用来表示资金流动性的,即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数值,前者基准值是2,后者为1。CR
四、对湖北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的建议
从上市公司数量上看,截至2011年湖北境内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只有两家,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这两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连续三年资产负债率在60%以上的公司是ST迈亚,说明其财务风险巨大。ST迈亚近年来已是连连亏损,纺织业务的经营还面临很大的压力,如: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内贸竞争日趋激烈等、公司纺织业务在后期的经营趋势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另外一家美尔雅稍微好点但盈利能力也是在低位徘徊。对此,笔者提出进一步提升湖北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对策:
1.加大培育上市公司资源工作力度。对入选的企业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辅导和外包管理给管理咨询公司为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出谋划策。
2.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经营环境,支持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
3.珍惜现有资源,加快资产整合,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总体协调。一是利用湖北纺织服装优势行业的存量资产支持上市公司重组。通过重组,帮助处于不景气行业的上市公司实现主营业务转型;同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优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珍惜和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鼓励和支持省内有上市意愿的企业通过重组现有的上市公司,借壳上市。
【参考文献】
[1] 杨海虹.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国内超市上市公司财务评价[J].商业经济2010(2):15-16.
[2] 刘永东.财务管理中主成分分析的应用[J].消费导刊,2009(8):93.
一、大力推进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具有极为深远的重要战略意义
首先,加快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纺织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纺织服装出口1470亿美元,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25%,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纺织行业的发展数量型增长特征较为明显,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纺织数量型增长方式将受到严重制约,产业发展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新形势下要保持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根本性转变。品牌是质量、效益、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现,品牌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力推进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是实现纺织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纺织服装行业牢固把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其次,加快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需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尽管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迅猛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与纺织服装大国的地位相比,我国服装品牌的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不仅在世界服装品牌之林中难觅中国服装品牌的踪迹,即使在国内市场,中国服装品牌也同样面临着种种压力。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强势品牌,即使拥有世界一流的装备和工艺,也只能成为别人的加工厂,替人作嫁衣裳,其结果是长期耗用大量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换取微薄的加工费。自主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我国服装行业大而不强的主要症结,成为制约我国服装行业由大变强的关键因素。要提高我国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迈进,就必须加强服装自主品牌建设。
第三,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纺织服装业既是关系国计,又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服装产业对农业、化工、纺织、印染、织造、服装市场等多个产业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并引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提升与转变。同时,作为富民产业,服装产业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致富一方经济、创建和谐社会等多个方面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服装产业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的背景下,服装产业更是在繁荣中西部地区经济、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注重和发挥纺织服装行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就必须迅速转变“以量取胜”的观念,走出“打工经济”的思维,摆脱“世界工厂”的定位,抓紧品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服装行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第四,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服装产业属于品牌驱动性产业,国际上服装强国的发展经历充分表明,服装产业上下游链条上的不同资源配置都是以品牌为中心而展开的。品牌在整个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带动者、整合者及推动者。从国际纺织产业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纺织产业业态发展一般都经历过大规模低端加工制造到出口加工带动型,再发展到原创设计开发和品牌经营等几个阶段。当前,国际服装产业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通过强势品牌的核心带动,整合产业链,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确立在世界服装产业格局中的强势地位,已成为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和国际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五,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全面推进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的需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基本具备率先推进品牌建设的基础、条件、优势和时机。服装品牌建设对于全面推动我国自主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此,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快我国自主知名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服装作为全面加强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的重点行业率先推进,研究探讨加快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国家自主品牌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严峻挑战
加入WTO,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强势拉动下,我国服装产业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更是促使我国服装产业再度升级。目前,国内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已经形成,企业创建品牌的意识普遍增强,服装行业向品牌化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同时,一批具有行业发展特色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各服装产业集聚地之间和企业之间已经开始了全新、深化的合作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各产业集聚地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共同创建区域品牌。尽管我国服装企业已经具有了强烈的创品牌意识,但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道路还很艰难,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国内高端市场目前已被一批国际顶级品牌在一定程度控制着,90%的国际顶级服装品牌都已进入国内市场;在中端市场上,随着快速时尚品牌ZARA、H&M以及一批国际二、三线品牌陆续进驻中国,一批在价格上与其相近,但在设计、快速反应、品牌运营等各方面尚无法与之抗衡的国内服装品牌正在受到强烈的冲击;对于国内大量服装品牌而言,目前只能在二、三线市场以及县级市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还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国外产业资本越来越多地以合资形式进入我国市场,可以说,国际服装品牌的本土化竞争之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危及到了国内服装产业的产业发展甚至安全。
综合分析,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培育自主品牌快速成长的大环境尚未形成。尽管各部门都在推进服装品牌建设,但尚未形成合力,难以对现有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个别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制假售假打击不力,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各种评比、摊派、也加大了企业的负担;消费者盲目崇拜洋品牌的心理等状况,使服装自主品牌的创建步履艰难。
二是企业创建品牌的实力仍然不够。创建品牌实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资金和人才两方面。我国服装企业仍处于资本积累阶段,自身资金实力不足,无力维系海外市场的营销成本,资金制约了硬件的提升、品牌的宣传、销售网络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而品牌国际化经营的人才匮乏又从根本上制约了产品、品牌、管理、运营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没有形成。十多年来,中国的服装企业虽然有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品牌,但这些品牌在国际市场仍然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没有形成稳固的消费群体,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个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价格战。即使一些服装界的领军品牌,他们的市场成功也不是品牌的胜利,而更多的是渠道终端模式的胜利,剔除终端营销模式的因素,品牌的贡献十分有限,而且相当脆弱。我国服装企业大多创新能力不足,不少企业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主要是以仿制、翻版为主,原创性的设计明显不够。有品牌的多数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仍在实施“跟进战略”,服装品牌的文化内涵不够深度,始终显得过于直白或比较肤浅。这是导致我国服装贴牌加工企业多,原创品牌企业少;产品风格雷同多,独创特色产品少;外贸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重要原因。创新能力的不足和信息化建设的迟缓,又是对市场反应能力低下的必然反映,这两点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我国服装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大力推进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任务极为紧迫
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增强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建设“纺织服装强国”的长期性任务。推进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服装自主品牌为基础,以推进服装自主创新设计为支撑,以大力推动品牌营销为依托,以提升服装行业发展水平为目的,走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的自主品牌发展之路,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服装产业自主品牌建设。我们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的自主品牌推进体系:创建不同层次的国家级、省级和重点企业的服装设计服务中心,支持企业提高营销运作能力,在服装行业中形成多个拥有市场优势地位、具备消费引导能力的原创服装品牌;鼓励加工型服装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升设计创新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强化采购和营销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不懈努力,使一大批加工型企业发展成为可以主动向客户提供设计样品、一定数量的企业以自有品牌出口;促进服装产业集群向高质化发展,加强现代产业供应链,扶持服装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公共性品牌。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强化服装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树立正确的品牌发展观,不断加强企业研发能力的建设,逐步提升服装品牌的综合运营能力,全面推进自主服装品牌的创意提升。
其次,要加大对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扶持。要积极创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服装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多方位品牌推广服务平台,加大对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及扶持。
一、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遭遇寒流的原因分析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遭遇寒流的因素很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因素:
(一) 人民币持续升值进一步减弱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价格优势
以2005年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计算,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而2008年以来短短3个多月中,人民币汇率升幅也达到4.27%。2008年4月10日9点15分,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信息,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次升值“破7”,比价为6.992:1。人民币汇率毫无悬念地进入“6时代。”根据有关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就将分别下降3.19%、2.27%和6.18%,人民币继续升值会大大削弱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其议价能力。
(二) 出口退税下调、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削弱了我国纺织服装业传统竞争优势
自2006年9月15日起,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纺织工业协会测算,下调的两个百分点让服装行业利润损失近48亿元,利润率则下降了0.26个百分点。听说今年服装纺织品的出口退税可能还会继续下调,调整幅度可能将由现在的11%进一步降到9%。这对纺织服装靠价格取胜的传统竞争优势会大大削弱。
中国新的《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执行。新合同法规定,企业要为员工购买5大保险金,而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向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所占比例在90%以上,这就意味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渐丧失。
棉纺织行业受上游原料棉花价格走势影响非常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大国,中国的棉花进口量直接影响国内的棉花价格,也影响着棉花和棉纺织两个行业的利润。
(三)产品档次不高、成本中心的转移使中国纺织服装业接单难
今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法等政策调整、原材料成本飞涨等综合因素影响,纺织行业生产成本普遍上涨了10%以上,企业希望通过提价来消化成本,但结果却是出口数量急剧下滑。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都是生产型企业,没有一个强大的品牌设计计划。这意味着在外贸产业链中,订单客户始终把中国作为一个成本中心,没有多大的议价能力。当没有品牌支撑的生产型企业,在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之时,来自越南、马来西亚等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就会成为定单客户新的合作伙伴。
(四)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主要进口市场购买力下降
欧盟、美国、日本及中国香港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四大传统市场,合计份额占到总出口的60%左右。美国市场受次贷危机影响很大,延续了从去年三季度开始的增长回落趋势,1~2月输美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了-7.79%的负增长。其中综合价格上涨了6.75%,出口数量增速则大幅降至-13.62%,比去年同期回落33.13个百分点。此外,由于香港市场是中国纺织服装输美的重要中转站,受美国市场衰退影响,今年前两个月出口数量也下降27.5%。日本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驱缓,出口日本的服装也出现大幅度下滑。欧盟方面由于于二00七年六月一日正式实施REACH法案,中国服装对欧盟出口大幅下降。尽管从2008年开始取消了配额,采取双边监控制度,但许可证管理制度有时间限制,双边监控下企业操作起来更难。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需要加快转型
随着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全球经济的波动,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品行业正首当其冲的遭遇严峻考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需加快转型。
1.生产方式转型
首先,我国纺织服装的生产业应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俗称贴牌生产)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最后向OBM(原始品牌制造商)的阶段转型。OEM,即定牌加工的特征是技术在外、资金在外、市场在外,只有生产在内,利润薄、技术含量低,没有上升空间。相对于OEM而言,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要求厂商不仅仅为客户生产产品,还要负责产品的设计、研制与开发,这就需要企业提高技术,引进人才与设备。OBM要求企业不仅要具备生产和研发能力,还要拥有自己的品牌,实施自主品牌的生产。其次,我国纺织服装业应从低端生产向中高端生产转型,逐渐提升纺织服装的附加值。
2.市场转型
首先,我国纺织服装应从单一市场向多元化市场转型。前面提到美、欧、日及中国香港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四大传统市场,合计份额占到总出口的60%左右。这种向单一市场过渡扎堆的现象不仅会频频遭受贸易摩擦,还会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较深。生产低端产品的企业可以考虑从欧美市场转向亚洲或非洲市场,生产中端产品的企业可以考虑走品牌发展之路,开拓新的美、欧、日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从而提高我国纺织服装抗风险的能力。
其次,我国纺织服装应从过度依靠外销转向内外销并举。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的企业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服装行业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成下降趋势。近年来,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美、欧、日这三大国际纺织品贸易市场容量均未明显增长,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这种势头还会持续。而纺织品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增速超过了纺织品出口需求的增速。2007年1-10月,纺织服装国内市场需求增幅达到25%左右。以纺织服装出口为主的企业可以适当扩大内销的比例,做到内外销并举。
3.投资地转型
投资地转型要做到“走出去”或实行梯度转移并进面对生产成本的增加,外贸环境恶化的问题,不少企业开始萌生“走出去”的念头。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转向发达国家设限较小,资源劳动力等成本更廉价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到越南、柬埔寨等欠发达国家设厂。多数企业仍更倾向于留在国内,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特别是前一段时间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搬迁潮之后,不少纺企认为,东部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环保成本不断上升,将部分产能转向中西部地区,是目前保持我国纺织品成本优势的一条可行道路。 据了解,江苏华佳丝绸有限公司、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广东省丝绸公司、浙江新丝路集团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公司已经在广西、四川等中西部地区投资设厂。通过投资地转型,实现纺织产业链延伸,建立更具优势的生产基地和原料基地,可以极大地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升级的主要途径
服装产业的价值链由五个环节构成:研发设计(包括面料、服装款式设计),原材料供应(比如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生产网络(服装厂和其承包商),出口渠道(贸易中间商)和销售网络(零售业)。如图1所示在这个价值链上,上游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面料和时装设计,下游是销售服务型的市场开拓,而中游是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生产加工企业。上下游附加值较高,而中游处在这个曲线的底端,附加值最低。我国纺织服装业主要处于生产制造这个低附加值环节。
图1 服装产业的价值来源及服装产业价值链在全球中的位置分配
资料来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
1. 向价值链左端延伸,加强面料和服装的研发设计
纺织服装企业首先应加强对做面料的原料进行研究,加大原料结构调整,实现原料多元化、环保化和高科技化;其次充分利用国产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原料优势进行面料新品种和新颖外观的设计;再次加强服装款式设计,我国的服装设计应该深入挖掘自己特有的古代文化,配合以国际服装的流行趋势,做到设计理念的创新和突破。作为企业,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优秀设计师,同时也可以考虑把设计外包给专业的纺织服装设计公司去做;作为国家和政府,要注重服装院校的建设,为企业培养优秀的纺织服装后备人才。
2.向价值链右端延伸,加强品牌建设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总体利润不高, “品牌战略”是实现高附加值的有效手段。在服装领域,“品牌效应”更为明显。目前,由德、法、意为代表的欧洲市场和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加工贸易流派,主导着世界服装市场。反观我国国内,一个 13亿人口的大国,有着巨大的服装消费市场,但我们服装企业却不景气,呈现总体疲软、混乱的局面。这主要是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大都在低水平重复,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缺乏差异化、个性化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企业,必须仔细研究品牌的内涵、价值及其创立的途径和方法。作为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创牌,给予创牌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
3.向价值链的终端延伸,建立并维护好营销渠道,做大做强服装商业
现在可以说制约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重点不是“做”的问题,而是“卖”的问题。如果商业问题不解决,营销渠道没有很好的建立和维护,我们的纺织服装制造业就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创品牌、提高附加值和提高竞争力也变得力不从心。纺织服装商业该怎样做,由谁来做呢?首先整合现有的纺织服装商业渠道。其次,结合我国的纺织服装的产业状况,借鉴国外的服装商业模式,创新我们的商业模式。现在虚拟的服装企业,可以称得上商贸型服装企业,如森马、高邦等企业,他们把销售渠道、终端物流放在首位,以市场定生产,这是值得借鉴的。再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互联网交易,通过互联网使产品制造商和当地消费者联系起来,省略中间销售环节。第四,有实力、有优势的服装企业可以向做服装商业转型。最后,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生产的纺织服装外包给有实力,有经验,熟悉市场,懂得商业运作的专业的营销公司去做。
4.在价值链中间精选,做精做强加工制造
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企业普遍存在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单一的情况。 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纺织服装制造企业新上项目应以技术装备升级为重点,并逐步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 实现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以自动化、连续化和智能化替代传统技术装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其次,制造企业要改变集中在单一纺织服装领域,低层次重复的局面。拓展纺织品的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医用、建筑用、汽车用和过滤材料用纺织品,并大力发展装饰用纺织品,培育新的增长点,争取做到纺织品加工制造多元化。再次,加工制造企业要精选,承接那些附加值高的加工制造,并不断改进自身的加工工艺,把制造做得更精,更强。最后,加工制造企业要强化管理,增加快速反应机制,走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路线。
5.延长产业链,推进纺织服装集群升级
产业集群是一组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的地点集中的现象。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日趋凸显,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地。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使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和整体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并成为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主要因素。但是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效应来看,集群化程度并不高。群内企业在业务上的关联度不高,中小企业在某些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配套较少。集群内专业分工不细化,服务机制不健全。群内同类生产的外延发展过快,产品同质化和雷同现象严重,整个集群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容易限于相互压价,过度竞争。我国纺织服装集群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升级。首先,集群应融入纺织业国际供应链,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技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同国外采购商建立密切联系,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其次要加强群内企业协同竞争,完善群内服务体系,搭建群内创新平台,构建集群创新网络;最后,合理发挥政府职能,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机制,使群内企业避免过度竞争。
参考文献:
[1]刘芹.国际化背静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5,8:94-96.
[2]吴永红.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结构升级.商场现代化[J].2006,11(上旬刊):41-42.
[3]潘惠明.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6,4:8-12.
[4]中国服装商业再迈进该往哪里走?第一纺织网.经纺新闻中心.
[5]2008中国纺织服装五大变局. 第一纺织网.经纺新闻中心.
CNCS时尚色卡是一种简洁实用的色彩沟通和管理工具,精选国际国内流行的900多个色彩,根据不同工作场景和生产环节而设计了多种版本:设计师专享的“调色板”――CNCS时尚色卡、完备的色彩工具大――CNCS时尚色卡(套装)、可随身携带的色彩工具――CNCS时尚色卡(手册)、方便上下游厂商沟通色彩的工具一CNCS时尚色卡(色票)。每年根据市场变化,CNCS时尚色卡还会持续增加新的色彩。
CNCS色彩体系的建立是CNCS时尚色卡开发的基础,目前,CNCS色彩体系已被确立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色彩标准。同时,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还联合全球领先的数字化色彩管理技术和设备提供商Datacolor公司及全球领先的化工染料生产服务商龙盛集团,推出了科学、权威的色彩供应链解决方案,帮助纺织服装企业在色彩选定、色彩复现、数字化支持等色彩管理的关键环节,与经销商、供应商之间形成快速、有效、准确的色彩沟通和实现机制,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产品的上市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色彩附加值
如何让产品特别是新面市的产品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唤起他们的购买欲望?色彩界总结出了“7秒定律”――消费者会在7秒内决定其购买意愿。而在这短短7秒内,色彩印象是占67%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流行色协会调查数据表明: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合适的色彩设计,可以给产品带来10%~25%的附加值。
同样,色彩作为服装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往往决定着服装在消费者脑海中的去留命运,而它所创造的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竞争力是更为强大的。同一款衣服,因色彩不同,有的热销,有的滞销,色彩上的差别往往决定了服装的受欢迎程度。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通常在发生服装购买行为时,会首先关注色彩,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偏好。”德塔颜色系统有限公司(Datacolor)副总裁邵治安先生表示,“色彩的饱和度、明度等指标会直接影响服装的表达进而影响销售。”
纺织服装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生产、销售、出口大国。时下,纺织行业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时期,纺织服装企业越来越注重提高产品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力求逐步从低附加值的产业链低端转向高附加值领域。而高附加值需要高新技术和创意,因此,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色彩是点亮服装的灵魂,也是影响消费者对服装感官判断的第一要素,科学地管理应用色彩是纺织服装行业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切入口。
敏感的零售商已经感觉到了色彩的高附加值。目前,不少零售商(尤其是国际买家)已经根据色彩创意的时尚性、色彩实现的精确度和速度,来确定生产线上的产品是否具有高附加值。
对处于行业拐点处的纺织服装行业来说,色彩制胜的时代已经来临。
色彩的挑战
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对色彩时代的来临显然准备不足,色彩应用和管理的瓶颈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在色彩应用层面,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使零售商和制造商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色样评估和核准,由于色样不准导致产品推迟上市,或是直接被退回样品和丧失订单的现象屡有发生。一前一后,一方面提高了再造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效率,造成了大量的生产资源损耗及时间、人力的浪费。
不仅如此,由于对色彩缺乏科学的管理,纺织品色彩在设计、生产、采购、销售及消费等环节之间的沟通通常依靠主观解释,不但制约设计者的色彩创新能力,还会导致产品研发过程冗长,成本高,且不准确,严重阻碍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设计师和纺织服装企业,除了需要对色彩进行感性的认识,以激发创作灵感,更需要将对色彩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上升到色彩的有效应用和管理的层面上来。
巴黎、米兰、纽约、伦敦,面对每一季权威机构纷繁的流行色彩,设计师该如何捕捉那微妙的变化讯息?捕捉到的每一个时尚色彩创意,又该如何在不同面料上准确还原?
一件时装,从色彩创意到成衣,色彩沟通往往需要多个反复过程,上货架的时间却又如此之短……每一季的设计与生产,多家供应商需要协同,确保它们间色彩一致,又如何做到?
色彩是时尚,但对于设计师和纺织服装企业,色彩更需敏锐的灵感、精确的管理,和快速的实现。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于2003年开始,开展了中国应用色彩项目的研究,经过5年的精心调研和开发,建立了中国国家标准色彩体系――CNCS色彩体系。CNCS色彩体系的出炉,填补了我国色彩领域的空白,也为色彩应用部门和行业,尤其是纺织服装行业,提供了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标准色彩参考体系。目前,CNCS色彩体系已被确立为中国纺织行业标准色彩体系。
基于纺织服装行业色彩应用的现状,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在CNCS标准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开发出简洁实用的色彩工具――CNCS时尚色卡,并联合国际领先的数字化色彩管理和沟通公司Datacolor及中国领先的染料公司龙盛集团,推出了科学、权威的色彩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帮助纺织服装企业与经销商、供应商之间形成快速、有效、准确的色彩沟通和实现机制,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产品的上市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CNCS色彩供应链解决方案(CNCS color solution forfashion),是一套完整的色彩管理解决方案,从设计灵感开始,就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帮助;在色彩选定,色彩复现,数字化支持等色彩管理的关键环节,以及量身定制“个性化色彩”等方面,CNCS更提供了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帮助设计师和企业更敏锐地捕捉色彩灵感,并精确地管理、快速地实现。
色彩法宝
每年,专业的趋势研究机构都会分春夏和秋冬两季色彩流行趋势,服装制造商和设计师会参考流行趋势信息进行设计和生产。欧洲、日本等占据世界高端纺织服装市场的国家多年来形成的纺织服装生产链表明,色彩――面料――款式是纺织服装产品开发的成功思路,色彩的研发、管理以及交流贯穿于整个纺织服装供应链。
灵感是纺织服装供应链的源头。
当灵感迸射时,保证色彩的准确,无疑极为重要。从流行色彩开始,CNCS时尚色卡系列产品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正确的工具。不但设计师可以从CNCS时尚色卡上轻易找到最接近灵感的色彩,而且因为有标准而实用的色卡作为色彩沟通工具,设计师和采购员、采购员和不同面料商、面料染色实验室的技术人员等一系列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就变的轻松、准确、快速。采用标准而且实用的色彩沟通工具,是有效进行色彩供应链管理的起点,也是确保色彩准确的关键。
纺织品行业的推陈出新越来越快,产品周期已经由每年两季变为三季、四季甚至更多,这对整个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CNCS色彩供应链解决方案制定了相应的快速染色方案,只要到CNCS网站(省略)查询相应色彩的染色配方数据,在化验室经过简单修正,就能实现色彩的重现,迅速完成产品的染色加工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CNCS技术支持实验室也在不断完善“色彩配方数据库”,满足不同材质、不同应用环境的多种染色需求。
关键词:碳关税;低碳经济;纺织服装业;环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14-01
碳关税是指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目前中国家处于工业发展的初中级阶段,能源消耗量大,生产技术设备落后,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碳排放标准,一旦碳关税制度真正开始实施,我国纺织服装业极易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从而限制我国纺织服装商品的出口。因此,对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如何应对碳关税在内的各种低碳贸易壁垒决定着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1 我国纺织服装业低碳发展的环境分析
1.1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碳的内部环境分析
(1)成本优势。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根据美国国际咨询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工资平均为0.7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24,日本的1/32。其次,我国拥有丰富的纺织原料,作为主要原料的蚕丝、棉、麻三种天然纤维,中国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化纤产量也很高,成本较低。
(2)行业经验丰富。
纺织服装业是中国传统的支柱型产业,长期的经营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实践中,纺织服装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国际市场开拓经验,具有较高的国际、国内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具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纺织服装外贸人才。
(3)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主要业务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较低的纺织、缝制环节,处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主要靠拼低价、拼数量的方式抢占国际市场。这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游走在低端产品市场上,极少涉足高端产品市场。
(4)节能减排压力重。
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资源利用率偏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量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例如发达国家每吨纤维印染用水量约100吨,而我国一般为300到400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7%。由此可见,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节能减排压力很大,也意味着其节能减排走低碳环保道路的潜力很大。
1.2 我国纺织服装业低碳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
由WTO官方网站统计得知,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处于领军地位,这表明我国纺织服装业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2)政府支持力度大。
面对碳关税政策,我国政府积极地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的制定与谈判,展开了众多积极的环境外交政策;同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纺织服装业被定为要由大变强的重点产业。
2 碳关税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威胁
2.1 国际市场不稳定
我国纺织服装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其所需的棉花原料对外依存度为30%,化学纤维原料对外依存的高达50%左右。而国际市场受气候、石油、游资投机等因素的影响极不稳定,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2 贸易摩擦加剧
碳关税政策一旦实施不仅会打击纺织服装企业本身,还会波及其上下游产业,影响广泛。此外,碳关税的实施可能会带动众多贸易保护壁垒产生,严重限制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加剧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往来中的贸易摩擦。
2.3 国际竞争加剧
随着东南亚纺织服装生产国内部结盟、区域产业集群的完善,其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而我国纺织服装业受原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涨、物流成本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扩大,并对未来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产生重大影响。
2.4 国际竞争力降低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大多是以化学工业作为支撑的,纺织服装业中很多产品的价格低廉实质上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碳关税一旦征收,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将成为被打击的对象,使得纺织服装产品的成本增加,失去低价优势。
3 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低碳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完善环保立法,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首先,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为企业、居民的行为指明方向。其次,完善环保立法。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与国际环境法差距较大,存在着盲区和不完善的地方。国家应继续完善环境立法,强制低碳生产。最后,重新制定纺织服装业的各项标准。现有的纺织服装业的标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纺织服装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要参照国际标准,重新制定纺织服装业的相关标准,积极参加与环境标准相关的国际协议,加强国际交流,实现国际相互认证、相互衔接。
3.2 政府做好纺织服装企业发展低碳技术的经济支持
政府应加大绿色产品研发的经济支持力度,对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低碳清洁技术给予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政府可以选择部分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为其提供研发绿色产品的经济支持,鼓励企业自主投资研发绿色产品项目。再者,积极鼓励外商投资以增大对纺织服装行业绿色产品研发为目的的资金投入,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整体质量。
3.3 熟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
我国纺织服装产品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要熟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通过掌握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学会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
3.4 加快新能源的采用和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
发展新型环保纺织纤维材料,采用先进的技术提升传统的生产工艺,加强技术改造,生产高端低碳环保的绿色纺织品,以此来顺应低碳消费潮流,有力抗击发达国家的碳关税等低碳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刘天姿,陈彬.“碳关税”措施在GATT/WTO体制中的合法性研究[J].国际经贸,2011,(4).
[2]沈木珠.多边法律体制下碳关税的合法性新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5).
[3]马翠萍,刘小和.低碳背景下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
[4]丁宝根,周晏武.新式绿色贸易壁垒“碳关税”及我国应对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10,(8).
[5]唐涛.浅析碳关税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