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住宅户型;设计;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住房平面布局的合理性策略

审美观对每一个居住人员来说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家庭对住宅所要求也具有不同的个体性。更何况,就算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使用空间的要求也不相同。所以,设计人员在住宅设计上要有多套户型平面图供居住者选择。还需要所设计的住宅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体现多元化特点。

2、设计住宅户型要遵循的原则

住宅户型的不同且功能特性也存在较大差异,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设计住宅户型关键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2.1、合理性。主要是针对设计面积而言,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住房空间比例,合理安排卫生间、卧室、厨房、客厅的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合理设计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面积比例,尽量将其分开,满足客户交流与保护隐私的目的。

2.2、利用率。主要是针对室内空间而言,关键要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率,扩大可用空间范围,在基本功能性家具配备齐全的前提下,缩小使用空间,可以将衣柜与橱柜设计成嵌入式,选择相对节省空间的家电。合理设置房间内门窗的位置,减少开关门的占用空间,合理分配厨房与卫生间的比例,减少无法利用的空间面积。

2.3、舒适性。毋庸置疑,这是对环境的要求,住宅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采光、日照、视野、通风等基础因素,尽量为客户设计出性价。

2.4、简约型。主要是针对室内外的环境而言的,达到室内使用舒适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室内外的经济性,考虑到购买业主的经济条件,这就要求设计人员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出本地特色,同时也可以将时代精神呈现出来,用简单的造型打造完美的空间,不仅让业主满意,同时也可以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实现双赢。

2.5、齐全性。主要是指室内的设备,要满足普通用户对供暖、供电、供水的需求,同时要提高空气质量,改善外部环境,争取为用户赢得最好的居住空间,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图1为住宅内部)

图1

3、合理的面积分配及空间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对于居住的住宅的整体设计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住宅空间的功能分区逐步细化,把房间的设计分为几大板块,包括了基本的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以及辅助功能区,公共活动区又细化到几个部分,一般都是分为家庭对外接待的礼仪区、家庭内部的交往区以及室外活动区。这种功能区的好处是能够使得房间显得更加有条理,且美观大方,一般礼仪区主要包括的部分是入口、客厅、餐室、客房、卫生间的对外区域,交往区主要包括起居室、厨房、活动室、早餐室、家庭室,对于私密区主要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地方,它主要包括卧室、书房、儿童房,辅助区的功能是为了使得人们的生活配件不会显得过于杂乱,主要包括洗衣间、储藏室、车库、地下室、阁楼;为了使人们在闲暇时可以进行方松,室外区的设计非常好的解决了这样问题,它主要包括室外花园、露台、庭院硬地、室外活场地等。

图2

在整个住宅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核心是起居室的设计,设计时要根据户型的大小进行。起居室的设计一般在朝阳的一面,一般设计时要考虑到此处尽量不要有间接采光和通风,其开间一般在3.8~4.8m。将面积一般控制的范围是在16~19m2,对于户门的设计时使其不能够直接开向起居室,一般会设玄关过渡,实墙面应有面长大于4m,这样可以摆放家具和电器。

卧室是主要的休息空间,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它的合理性,卧室的个数及主卧室的大小要根据户型的功能定位来决定,其开间一般在3.3~3.9m,使用面积的范围大概在8~12m2,且要考虑到卧室的进深,使其也要能够摆放电器、床及衣柜。主卧室还要考虑到与卫生间的关系,最好是不要使卫生间门直接对着床开启。

老人房的设计标准应尽量与主卧室相近,并考虑无障碍设计。对于儿童房的设计时就相对比较灵活一些,对于开间和面积都可以相对的缩小一些,到那时也必须考虑到儿童会在里面进行活动和学习,所以最佳的设计面积在10m2。

餐厅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日常三餐和可能的家庭宴会说设计的,能够为人民提供一个干净、健康的居住环境。所以一般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厨房的功用,到目前为止,厨房已经不仅仅只是做饭,它还可以进行仓储、加工、烹饪和配餐等。一般来讲.餐厅的设计从类型上可以分为一列型、L型、隔断型、吧台厨房和爱尔兰型等,这样能够使得我们在视觉上增大了空间的使用性,但是它也存在着缺点,受厨房油烟的影响室内空气不好,所以一般会比较适用于中、小户型的住宅设计,

一般对于大户型的住宅会独立分设的餐厅。此外,为了能够增强空间感,一般会将方形小餐厅与客厅合并设计连成一体。

厨房和卫生间是最能体现细节设计的地方,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主要是操作流线、采光、通风等方面。尽量的缩短流线,空间设计力求方正,要求管道的位置不能影响到设备摆放以及清洁的方便。一般厨房的使用面积一般为5~6m2,卫生间的设计时比较灵活的,主要要根据洁具的多少从而来确定使用面积。

4、人居外部环境

良好的住宅环境并不是良好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不仅需要便利的生活工作条件,更重要的是在其他条件完备的情况下有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氛围。将环境和人的活动融为一体,才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

4.1公共设施

良好的居住区周围或附近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够支持整个住宅区内人们的生活消费及其他活动的设施场所及其机构。如超市,学校,医院,广场和便利的交通等条件。超市可以提供日常生活用品,保证日常生活顺利进行,柴米油盐等。学校可以方便学生就近就读,特别是小学学校。同时越大的学校越能带来一定的人文气息,影响着人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水准。医院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机构,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单位。广场可以提供空间给人们相互轻松交流,或者进行一些集体性的活动,是人们与外界交流和获得信息的重要场所。便利的交通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不管是工作、旅游、运输或其它,便利的交通是和外界联系的血管,只有交通便利,才能更好的发展这个地域的其他各项事业。

4.2、户型的品质设计

何谓品质设计,个人认为在顺应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提升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健康人性化设计为品质设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满足,对精神和审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邻里交往是体现人性化设计的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分层的细化,管理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传统的邻里关系不再适合现今的城市社区,要发展一种先进的邻里交往空间,才能适应现今高楼林立的社会模式。比如在每隔几层设计一个邻里交往的开敞空间,这里可以是老人与老人、儿童与儿童,各种人群相互沟通交流的人性化空间,能够更大程度地加强社区归属感、领域感与亲和感,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达、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住宅建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人了门对住宅的需求不断扩大,人们对建筑住宅的户型设计的要求日趋完美,对住房的品质极为关注;在建筑住宅的户型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不断加强专业修养,坚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力争把今后的住宅设计将更舒适、更完美、更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潘炳鸟.建筑住宅户型设计的探讨和人居环境研究[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8:204-205.

[2]黄兴球.建筑住宅户型设计的探讨[J].科学之友,2010,16:112-113.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生态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1 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设计

现代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基础必须是城市生态系统,即通过获取城市生态效益,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提高现代城市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基于此,现代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就把基于生态学原理的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作为该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就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生态环境设计展开讨论。

1.1 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绿视率和绿地率

就现代住宅小区而言,建筑物、道路、硬质广场等不透水部分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反之绿地面积占据的比例极少,由此可见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应配置好山石、植物、道路间、建筑物与水体间等诸多要素的比例关系,同时突出植物造景,以此提高住宅小区的绿视率和绿地率。此外,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应认识到嵌草石板铺路优于纯石板铺路;攀缓植物景墙的生态效益优于单纯漏空景墙;花架的绿视率优于亭榭。

1.2 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叶面面积系数

所谓叶面面积系数,它是叶面面积总数与单位绿地面积的比值。研究证实,园林绿地领域的能源率数量与物流数量对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园林绿地的绿化水平完全可以通过改善植被空间分布状况来提高。此外,基于生态园林原理的多层次人工植物结构要求把地被植物和灌木加栽到乔木丛内,由此形成人工植物群落,进而增加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叶面积总和。

2 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

结合生态园林原理可知,现代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应该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方面,即住宅小区的景观效果和住宅小区的绿地使用功能。

2.1 意境创新

现代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意境创新通常把植被作为主要素材,同时通过植物、山水/石、道路、建筑小品等素材体现出来。无可否认,基于园林植物的意境更具生态效果和优越性,究其原因为园林植物的姿态更优美、色彩更绚烂、芳香更宜人、名称更具意境,同时园林植物皆为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基于此,生态园林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园林植被的独特个性,以便使园林植被优越性得到最大化发挥,进而为现代住宅小区营造一个更具意境和生命力的生态园林。

2.2 植物配置

2.2.1 空间处理。住宅小区的绿地面积主要分布在中心绿地和建筑物的四周,其中建筑物四周绿地的布局多以行列式分布,而狭长空间更能体现出此类分布形式。基于此,生态园林设计人员完全可以运用植物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打破传统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僵化空间,进而营造出一个和谐且极富生命力的空间(见图1)。

2.2.2 线条处理。现代住宅小区绿地的线条多为平行直线,那么住宅小区植物配置完全可以充分运用林冠线的起伏变化和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以此实现平行线与曲线的完美结合,如结合花灌木枝密、矮小、叶茂等特点密栽迎春、金钟花等花灌木,由此构成曲线条。林冠线起伏变化的常用手段为利用龙柏、水杉等尖塔形植物的起伏变化曲线来进行植物配置。

2.2.3 季相变化。住宅小区的植物配置理应具有一定的季相变化,且能做到与居住者生活规律同步,由此体现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独特景象。基于此,较能体现季相变化的植物配置如下:春季为樱花(主)+玉兰(次);夏季为夏日红(主)+棣棠(次);秋季为石榴(主)+两株红枫或柿子树(次);冬季为腊梅、云杉(主)+红端木(次)。总体而言,住宅小区属四季园,其季相变化设计方案可以为:大叶黄杨与云杉互衬(主)+富有季节性的花卉树木(次)。研究证实,该景观设计方案非常符合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对人居环境的要求。

3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绿视率、绿地率、叶面面积系数3个方面讨论了生态环境设计问题;从意境创新、植物配置两个方面讨论了景观设计问题。总体而言,住宅小气绿化规划设计的生态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直接关乎到现代居民的人居环境的质量,则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第3篇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

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其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

1.2人文环境方面:

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构成建筑形象的要素,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以及光影和装饰的处理等等。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一个完善的建筑,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脱离内容的形式不是真正的建筑美,缺乏艺术表现力的内容也不能形成完美的建筑。

2从人者有其居到花园小区和生态城市

二十世纪的最后20年,是我国的人居环境发生巨变的20年,也是人居观念不断更新的20年。改革开放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但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严重,人们的居住条件还相当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拥挤在环境恶劣的棚户中。于是,“人者有其居”成为一种理想,也成为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和政策的出发点。在此观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适度及其周边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政策的主要考虑内容。尽管这个观念很传统,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对于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许多人因此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

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入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时代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3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认识上的偏差,能使人居环境建设遭遇困难。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就巨大,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有许多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城市中一幢幢高耸而相互间毫无关联的楼房,一个个大而无用的广场,一条条不断拓宽仍然拥堵的道路;再如,外观华美的建筑内里则简陋粗糙,居民众多的小区里缺水少电等等。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4建筑师在推广健康型居住建筑中应起的作用

健康型居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进人造居住建筑环境及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医学、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设计的范围,走向设计整个环境。无庸置疑,建筑师在推广设计建设健康型住宅及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的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探索问题。

二十世纪内这一深刻内涵仍未提上日程,由于我们一直忙于真实的建造,无暇反思。自二十世纪交替以来,我们习惯于敏锐地捕捉前卫新奇的先锋艺术,同时也为自己日新月异改造土地的技能挺进而感动。所有这些无疑强化了我们对改造土地、自然及真实建造的意识和能力,但这是否体现了人类“土地恩怨”爱恨之根本情结,惟有敏锐思辩方可赋予其意义。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就为今后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创新指明了方向,要遵循当地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居住区与住宅的规划和设计,要敢于改革与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参考文献

[1]住宅设计原理编写组.住宅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林其标,林燕,赵维稚.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柳孝图.城市物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杜.

[4]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5]鲍家生.可持续发展与建筑的未来[J].建筑学报.

[6]聂游昆.遵循气候的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环境;居住;健康

【中图分类号】 TU-026【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3-055-02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在特定自然环境中按照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建设的聚居场所。人居环境学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中国人居环境建设必须满足五大条件: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结合。

下面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人居环境在居住建设方面的认识:

1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及休闲舒适的农家乐等。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水文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经济环境、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两方面的环境和谐关系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气候适宜、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质特点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注意建设项目的选址要求,防止生态污染及生态破坏。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多利用自然资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再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交货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1.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件传统等因素而定。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用人的思想来美化环境,就得把思想赋予人居建筑中,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置喷泉、假山等。

2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关标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而建筑作为人类对大自然一种最大的影响活动,如何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使人居建筑物与大自然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成为现代人居建筑中越来越重视的课题之一。

它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住宅质量与生活质量,营造出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根据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制定的“健康住宅建筑技术要点”,将健康住宅的评估标准大体分为四个因素:⑴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⑵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⑶住区的环境保护。包括住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方面;⑷健康环境的保障。主要是针对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从而要求健康住宅要从源头抓起,对建设用地要求建立环境状况量化评估制度,评估建设用地环境状况对住区建设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以便在规划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达到住区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评估内容主要是:大气、水、声、光、热、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等。

3人居环境的历史变化及人居建筑技术要求

20世纪未,我国的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观念也发生重大改变。改革开放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由于经济条件和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的居住条件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人者有其居”成为大家奋斗的一种目标,国家制定各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许多惠民政策,来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

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人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时代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环境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3.1空气环境质量。

3.1.1住区空气应该清新流畅,清洁卫生,以确保居民的健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住区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严格限制。重庆建筑大学论文建议,考虑到我国目前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及混合型的特点,宜选取飘尘、SO2、NO2、CO作为住区室外空气质量指标。其标准值主要参考《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82)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技术措施是:⑴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住区的通风;⑵减少住区集中污染源的排放,对小锅炉、垃圾焚烧炉、污水处理站等污染源进行治理;⑶减少住区分散污染源的排放,要求汽车尾气和油烟机排放不超标,并易于扩散。

3.1.2室内空气质量对人尤为重要。人的一生中有7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而且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居室内度过的。如果室内空气受到污染,就有可能引起人体的各种疾病,为此采取较严的态度。健康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指标在国内新近陆续编制的诸多空气质量标准中,主要选自要求较高、可操作性较强的国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送审稿)》。

技术措施是:⑴在建筑设计中注意通风问题,门窗开启时有穿堂风,气流流向合理;⑵主要居住空间在密闭门窗时有新鲜空气补充装置,保证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洁净空气量和换气次数。新风量要求为30m3/人·h。特别是厨房,是污染源集中的地方,应通过竖向风道和通风设施,保证它的通风换气次数;⑶室内氡气有80~90%来自地基土壤,因此降低室内氡浓度的有效办法是经常开窗通风和建造防氡地基,密封室内的细小裂缝,堵住地下氡气进入室内的通道;⑷对装修材料,从无损健康出发,在新近颁布的10项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提出较严的标准要求。

3.2热环境质量。

3.2.1住宅室内热环境关系到人体的舒适性,基本上做到与WHO规定接轨。WHO规定是温度17~27℃,湿度40~70%。我们的指标是:冬季温度18~24℃,湿度35~60%;夏季温度24~28℃,湿度40~65%。⑴舒适性要与我国的经济水平相适应;⑵室内外温差超过10℃时,在夏天容易感冒;⑶在北方冬季,湿度高于60%技术上有困难,低于30%人很容易感冒;夏季湿度高于70%人也不舒适。

3.2.2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与室内热环境有直接的影响。我们所建住宅往往属于高能耗住宅,由于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差,导致采暖地区住宅单位面积的采暖能耗高达经济发达国家3倍左右,而舒适度较之却有很大差距。非采暖地区随着空调的普及,能源浪费也十分严重。为此,要求建立护结构隔热保温技术体系。

3.3声环境质量。

3.3.1住宅声环境是指住宅内外各种噪声源在住户室内对居住者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影响的声音环境。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息。

住区户外环境噪声标准基本上取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与ISO提出的标准相类似。ISO标准是,住宅窗前1m处35~45dB(A),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分别修正:晚上-5,深夜-10~-15,郊区住宅+5,城市住宅+10,主要大街住宅+15。

技术措施是:⑴采取绿化隔离带和声屏障等隔离措施,减少住区外界的各种噪声干扰;⑵对住区内产生噪声的设备合理处置来减少影响。

3.3.2我国住宅普遍存在着室内声环境质量差的问题,除有效控制楼外噪声外,要重视住宅本身的防噪声设计,合理选择围护结构构造,并保证其施工质量。为此,参照《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分别对分户墙和楼板提出空气声隔声标准和撞击声隔声标准。

4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就巨大,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有许多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在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环境。

5建筑在推广健康居住建筑中应起的作用。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第5篇

一、现代人居景观环境的发展。

当前,人们对人居景观和生活环境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居住区规划中,大都非常重视环境景观设计。居住区绿化方面得到较大普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建筑理论和实践上也形成了“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欧陆风格”开始影响我们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在一些地方开始盛行欧陆风情式的环境设计。9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和国外建筑规划、设计、开发商的进入,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进入,才重新注意居住区的环境建设,并根据小区的规模和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组织多种空间。这一方面是为了彰显开发小区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细分市场份额,满足业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综合考虑,并作为整个小区规划的重点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景观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规划等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国家建设部等部门更是通过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组织全国人居经典、最佳人居评比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居景观环境的改善和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智能建筑、小区安防等技术的提高,智能建筑已深入人心。现代建筑,不只是用材和建筑的现代,更体现在环境营造和智能科技应用的现代。

二、人居景观环境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生态和建筑智能概念的深入人心,人居景观环境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1.“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人与人的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合作更为广泛,也更能左右环境。人所依赖的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与环境也变得更加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家居和小庄园式的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小区、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的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2.更加注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共享性。良好、生态、健康的居住环境,在于使每套住房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所谓现代的人居景观环境,应在规划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同时兼顾个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和私密性,通过借用各种环境要素进一步丰富居住区的空间层次,为人与人之间提供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3.强调并突出居住环境景观文脉的延续性。居住区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实际操作中将更加注重人居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并提炼和发扬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兼顾环境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与连续性,使现代人居景观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4.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人居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越来越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艺术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景观环境的塑造不只为了“赏心悦目”,而是更加注重“舒适自然”,尽可能地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和现代、智能、环保、节能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景观、人与环境、景观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5.景观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追求,现代人居环境质量除了现代、智能、科技、舒适性以外,还要注重现代生态的观念。如为小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等条件,对居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的物种尊重与关怀,实现居住区生活的环保自然适应和地域生物的多样性。

6.景观环境的科技智能性。现代、智能、环保、节能的生活环境的营造,自然缺失不了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和科技化。科技、智能的建筑,才是最终营造人文景观环境的点睛之笔。如小区内智能防盗、防火、安防、巡更、背景音乐与消防报警等系统的综合应用,大大增强了人的安全感和便捷性;地热热泵、太阳能等系统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节能更体现了环保;建筑设备智能监控、物业管理中的三表远抄、小区局域网等系统提升了人居小区的现代化的智能化,由此营造出的人文环境更是现代人居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