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警用GIS系统;功能模块;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P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15-01
地理信息系统(GIS)最早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勘测,凭借其精准的定位功能,显著提高了数据获取、图形绘制、测量计算等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GIS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宽,在各个行业领域中均得到了充分应用。近年来警用GIS的运用十分普遍,为公安机关处理案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因而,对现有的警用GIS功能模块实施优化设计,实现了公安机关办案技术的创新。
一、警用GIS系统的详细介绍
公安局指挥中心系统就是综合公安局现有的和其他部门的城市应急服务资源,采用统一的号码,用于公众报告紧急事件和紧急救助,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为市民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的系统。其中警用GIS在指挥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图1。它提供了可视化的智慧以及接处警操作界面,全方位的地理信息展示、方便快捷的报警定位和资源定位调度功能,同时能够从空间地理关系角度提供决策支持、统计分析、预案演练等业务功能。PGIS系统应用在公安指挥系统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数字化指挥的重要手段。
二、警用GIS系统功能模块的优化设计
从GIS的工作原理看,其主要是对实用信息的综合性处理,一般要经过获取、存储、显示、编辑、处理等多个流程操作,实现了数据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但是,不同行业领域对GIS的功能要求各不相同,公安机关设计GIS系统需结合具体办案需要,编制出个性化的功能模块,如图2。从现实应用需求分析,警用GIS系统功能模块的优化设计包括:
(一)查询模块。传统的警用GIS所设置的查询模块功能单一,仅限于常规信息的搜寻检查,一些复杂性的定位查询功能无法实现。经过优化设计的警用GIS,其查询模块具有综合性特点,可适用于多项信息的定位、搜查、捕捉等。目前,公安机关普遍应用的警用GIS查询系统,能够从时间及空间等两个维度展开查询,大大提升了数据查询的效率。
(二)分析模块。案情分析是公安机关破案的核心环节,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关系着案件的处理进展。新型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添加了多功能的分析模块,可提供公安机关完成案情信息的分析处理。如:某一案件的发生、经过、结果等,只需把案情的真实情况、有效数据输入到警用GIS分析模块,经过计算机的自动操作处理,即可获得相对准确的案件实况。
(三)调配模块。调配模块的作用是对公安机关的资源进行调度分配,从而提高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由于犯罪案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及时性等特点,导致案件的积累量逐渐增大,公安机关在处理案件时无法正常调配现有的资源。警用GIS系统添加的调配模块,对警察局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综合调配,如:警车、警员、警械等,协调了案件处理的流程。
(四)交通模块。掌握准确的交通线路,能够帮助公安机关追捕犯罪嫌疑人,短时间内锁定正确的交通路径。警用GIS系统设计交通模块,缩短了案件处理的时间,加快了地理位置的搜寻、定位。该模块也有协调交通的功能优势,防止公安机关办案对道路交通造成的阻碍。另外,地理信息系统与交通网络互连,公安机关在车辆上即可自动查询交通信息。
三、结论
总之,地理信息系统提高了数据信息的自动化处理水平,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普及应用。新时期警用GIS系统功能进一步改善,为公安机关立案、办案等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及时对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实施优化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房彩丽.四色算法在基于MapObjects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10(07).
[2]朱邦耀,孙丽敏,李利平.基于GIS的警用信息系统软件测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02).
[3]周宏.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01).
[4]陈志国.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9(01).
[5]韩清莹.山西省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7).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34-03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是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三个专业学科基础核心课程。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开展教学的必要技术设施。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经过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及省级共享课程建设,创设了多种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活动,但仍存在教学资源有限,案例细化不够,网络教学平台的访问量低等情况。为此,本文将以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工程教育为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原则,探讨新形式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在教学资源及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应用。
借鉴于CDIO工程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方法,对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整理并开发与课堂教育相配套、兼实用性、多样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学资源,同时改进现有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网站及精品课程网站,已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使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活”起来,让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二课堂。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改革,以期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巨大的潜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实用专业素质,从而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以期能对相关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吸引力。《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领域,扩宽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然而,目前该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是课堂上使用的教案、教材、参考资料、课程作业和以实习指导为主的资料库,资源形式较为单一,没有从整体上对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新型教育模式的全面推广,《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在课堂教育教学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比如在教学中加入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以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等,由此产生了相应的教学资源与新的教改明显不匹配的矛盾。目前已有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也主要是包括课件PPT格式、文本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等几种形式,并未考虑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专业特点提供方向相关、丰富实用的教学材料,缺乏对教学资源本身实用性的考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课堂教育有限时间内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
2.网络教学平台交互性差,体验感有待加强。笔者切实考察所在院系已开设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发现现有课程网站学习活动主要是“单向”的活动,即教师布置作业、任务、提供教案、课件、资料供学生下载学习,学生通过网站查看课程通知、课程大纲、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等,教师除了批改作业、批改实验报告外,很少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网络教学平台仅体现了其作为网络存储空间提供课程教学资源的“静态”网站作用,而未能充分发挥其网络教学和师生平等交流的“动态”互动平台作用。另外,由于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分类设置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体验感不强,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一般只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任务,很少主动去了解并使用平台上的其他功能,未能真正体现出网络教学平台的引导和互动作用。网站统计数据显示,教学平台从建设以来的访问累计量仅为1.6万人次。
3.教学理念在设计上与教学资源及网络教学平台不相匹配。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教学为中心,教师来安排和组织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单向、被动。虽然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学习中加入了案例实践教学,增加了课堂互动性,但在课程整体设计上缺乏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未能真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的设计上缺乏细化,对学生课外学习的引导明显不足,导致其学习形式层次单一;课程教学方法缺乏兴趣引导,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自主学习。
二、建设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多源《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教学资源
针对笔者所在院系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组将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方法为理念,细化课程知识体系中每一部分的培养目标,通过具体项目来引导,以孕育、设计、实施、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及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能手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首要目标就是要构建多源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将各种教学资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注重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尽量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发挥整体优势以满足学生需求。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建设上,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对课程网站的栏目划分和资源存储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以方便学生检索、查询和学习。对课程网站中教学资源、教学材料和个人资源等部分进行细化,不仅仅按教学章节提供相关学习资料,而且增加以不同的专题内容为主、以不同层次和应用方向的工程项目为导向的知识模块,多层次、多角度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
在继承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新型教学资源,细化课程每个章节的核心知识点、难点和重点,如空间数据抽象、空间数据模型、栅格数据叠加分析等知识点。采用微课方式,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可以在空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在教学资源网站上开设“学生园区”,将他们制作的优秀课件、动画、视频、实践项目、3S竞赛项目等,分类整理为教学资源,以增加教学资源的活力。
此外,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除了要以工程项目为导向,还应注重课程特色、专业特色、资源特色,通过不同的学习专题方式构建特色教学资源,把基本原理与具体特色应用结合起来。同时,还应注重对教师课程网站资源建设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课程组教师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交流,构建出丰富且适用性强的教学资源库。
三、建设交互性好、体验感强的网络教学平台
针对目前学生在课程网站上仅进行被动学习的现象,探索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改革,通过多样化和多角度的学习方式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网站学习活动主要是“单向”的活动,除了课堂互动,教师很少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针对这一现象,可通过增加网络平台交互环节,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恰当地表达自己对GIS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时回复和平等交流。可以通过授课老师的引导、激励等方式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根据专题学习情况、学习笔记、学习提的问题、回帖数量、质量等进行评分,计入课程平时成绩;增加交互性学习专题、作业等,利用向导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必须通过回答问题才能进入下一步学习等方式,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师生及时交互功能较弱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其他即时通讯软件,如QQ、MSN等方式,建立课程学习群或讨论组,搭建师生之间及时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并在各种交流对话中,通过资源网址链接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
此外,还可在课程网站平台开设“课程讨论”和“问题答疑”专区,根据目前GIS技术热点、GIS应用热点、课堂讲授中的难点,或是师生自己关注的与课程相关的问题等发表新话题,让同学们积极参与,通过话题讨论、交流,达到深刻理解问题的目的,同时也培养自由、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互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灵活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其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热情。通过开辟“课程问卷”专区和对网络平台的各种统计,及时评价课程网站的使用效果,分析不足,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或建议,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不断完善课程网站平台。
通过对笔者所在院系《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网络教学平台的改进,每学期访问达到2.6万人次,提升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吸引力。
四、设计与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相匹配的教学理念
由以教师教学为中心、教师来安排和组织学习,向以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转变,借鉴CDIO工程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为教学方法,向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学习方式,引导其利用多源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的兴趣学习。
课程学习开始,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学习的要求、目标和考核标准,对于具体的知识点,以具体应用实例作为引导,剖析其实现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课程学习布置具体实际项目,如地质灾害评估及预警、农业气候区划等具体应用课题,让学生明确项目最终目的,在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后,将其应用到实际项目的相关部分;划分课程项目小组的时间项目任务并提交报告,以增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针对学生水平的差异和兴趣方向的不同,对课程作业、任务以及课程项目设计划分不同的层次,提供多元且灵活的学习方式,如划分基础性作业、增强性作业、应用性作业和开发性作业等不同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要求选择完成,增强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让整个教学模式都以项目设计为核心,对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方法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一个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从而制定出符合专业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
五、结论
传统的教育资源和缺乏互动的教育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要求。本文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理念为基础,从一体化的设计原则出发,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资源的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管理和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的设计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建议,期望能在相关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借鉴作用。具体的改革实施建议有待在后续的实际应用研究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需求;开发方法
中图分类号: TM7 文献标识码: A
低压配电网是用户使用电力的最终电压等级,其设备数量多、覆盖面广,日常运行、维护工作量大。寻求一种快速、高效、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低压配电网络的工程建设、生产运行管理、客户保修服务、故障查询、设备维护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开发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十分必要。
1 需求分析
进几年全国范围“两改一同价”工程的展开,农村低压配电网络健康水平得到了全面改善。随着农村低压用电设备的增多,低压电网的建设和改动比较频繁,传统的手工绘制或autocad绘制的图纸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加之出图的周期为较长,共享性能差,各项管理数据与电网实际不符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生产、营销秩序。
在10千伏以上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县城及农村低压配电网络管理中,很多工作都需要迅速处理大量的设备数据和图纸才能完成,这些数据和图纸均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通过开发,如果能够建成一个图纸资料简便、快捷管理,设备参数及时更新,技术数据多部门同时共享,统计报表自动生成,可与其他管理系统实现接口的农村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将是提高我国电力系统在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有利契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 总体目标
通过融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技术,结合农网低压配电网络的实际管理需求,分析其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基本特征,设计合理的空间数据模型,为管理者提供一个低压配电网的缩微化模型。实现低压配电网管理信息化、直观化、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目标。
3 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3.1 信息系统基本开发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主要的开发方法有几种: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2)原型法;3)面向对象方法;4)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CASE)。农村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包含低压网络地理信息管理,还涉及大量低压网络业务管理与分析,功能复杂,系统较庞大。本文研究工作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关键步骤如下:
3.1.1 系统规划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2)制定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3)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常用的方法:1)战略集转移法;2)企业系统规划法。
该阶段的工作成果是进行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在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
3.1.2 系统分析阶段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对系统的要求进行分析,即首先对组织各部门、各业务进行详细地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确定出用户需求,从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系统分析的过程分两步:1)对企业的业务和数据流程明确;2)提出新系统拟采用的方案。
系统分析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阶段,主要的工作方法:1)建立组织结构图;2)建立业务流程图;3)建立数据流图;4)建立数据字典;5)建立小说明、判断树、判定表等。该阶段的工作成果是形成系统分析说明书。
3.1.3 系统设计阶段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即设计系统的物理模型。该阶段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总体设计时将总任务分解为基本的、具体的任务,包括:1)将系统划分成模块;2)决定每个模块的功能;3)决定模块的调用关系;4)决定模块间信息的传递。详细设计是为各个具体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人机对话设计、处理过程设计等。该阶段的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3.1.4 系统实施阶段
该阶段的任务是实现系统设计阶段提出的物理模型,按实施方案完成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信息系统,交付用户使用,主要包括:硬件准备、软件准备、人员培训、数据准备等。该阶段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组织管理工作繁重。主要的工作是编写代码、调试运行与交付使用。软件完成时需要进行检查,一般包括:1)静态检查,人工评审软件文档或程序,发现其中的错误;2)动态检查,即测试,包括模块测试、联合测试、验收测试、系统测试等。软件交付使用根据系统规模与风险特点,一般包括:直接转换方式、平行运行方式、试运行方式、逐步转换方式等。
3.1.5 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
系统运行阶段的维护工作是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部分,随着信息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系统维护的成本在不断加大,已经超过70%。该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1)程序的维护;2)数据文件的维护;3)代码的维护;4)设备的维护等。维护的类型包括:1)更正性维护;2)适应性维护;3)完善性维护;4)预防性维护等。主要是完善性维护。该阶段还要不断进行系统评价,已确定何时进行系统更新,开始信息系统的下一个生命周期。该阶段的工作成果是系统维修记录和评价报告。
3.2 系统运行模式选择
农村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用户较多,系统需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目前主流的分布式运行模式如下:
3.2.1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分为服务器和客户机,服务器可能包括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专用服务器等,其它称为客户机。用户通过客户机在网络系统上向服务器提出服务请求,服务器根据请求完成预定的操作,将经过处理的结果送回客户端。
该模式中信息处理工作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后端的服务器实现,另一部分由前端的客户机实现。前后端应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瘦客户机、瘦服务器。
其特点如下:
1)充分利用两端的能力,响应时间短、网络流量小;程序与数据隔离,安全、透明。
2)客户端一般负担较重;客户端界面不统一;应用程序与平台有关。
3.2.2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
以Web为中心,采用TCP/IP、HTTP传输协议,客户端通过浏览器Browser访问Web服务器以及与Web服务器相连的后台数据库,是一种基于Internet技术的三层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其特点如下:
1)用户界面简单易用、易于维护升级、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信息共享度高、扩展性好、网络适应性强。
2)业务十分复杂时,效率低。
3.2.3 三层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基于成熟的分布式技术,将用户界面与企业逻辑分离,将信息系统按照功能分为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三个层次,分别放置在不同或相同的硬件平台上。
表示层: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接口部分;
功能层:包括系统中核心和易变的企业逻辑,即中间件;
数据层:负责管理对数据库的读写和维护。
主流的开发平台:J2EE:IBM WebSphere、Bea WebLogic、Visual 等。
农村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需要用户对低压网络进行编辑,不适合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尽管系统较复杂,尚不需要采用三层架构,故本文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4 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GIS系统在电力企业应用前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建立电力企业的GIS网络,工作人员可以访问网上灵巧的地图和建筑图。分层的地图可以帮助他们在电力系统内成千上万的设施中准确定位,并获得具体的部件说明和维护记录等信息。
2)电力企业也可以采用GIS作为报警管理系统(TCMS)的基础,建立一个快速响应用护紧急情况、安排抢修小组的系统。利用TCMS,操作员接到用户报修电话后,可直接通过网络向现场技术人员传达。
3)电力企业利用这些数据信息,可以容易地管理、维护和地图及相关设备信息,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交互式查询、生成定制的报表、按比例尺打印等等。如果做成Web方式,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来查阅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月珍、王作伥,GIS配电线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苏州大学学报,1999.10,第15卷第4期.
[2]伏玉琛等,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及其在配电管理中的应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GIS;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应用
引言
环境影响评价――EIA是指我们对具体的地理环境和天气环境等自然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从而对建设项目的实施和进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预测。用跟踪监控和实时监控的办法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之前必须进行的步骤,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手段,实现制定合理的预判方案和整体布局计划。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控制新的污染源的出现,并且对环境治理工程的选择进行筛选和优化。
地理信息系统系――GIS,是以地理空间的数据网络系统作为运算基础,联系移动设备和电子软件,对空间和地理条件进行数据的采集、整合、分析、模拟、最终建造模拟出地理模型,为信息采集者提供当地的地理环境信息。将两者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电子操控系统,可以方便人们对环境的测绘和预判,GIS可以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促进了我国环境评估系统的发展。
1 GIS与EIA的结合背景与应用情况
1.1 GIS的应用特点
GIS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作为计算基础,在多种硬件的支持和运算之下,对空间数据进行有机管理,整合和显示的先进系统。该系统有较强的视图能力和信息采集能力,可以对文本和图形进行智能的修改和编辑。它具有以下几大基本特点。
首先,GIS系统有着强大的数据采集编辑和处理能力。GIS系统依靠地理信息数据库,采集资料,编辑环境信息,对于储存各种已经编辑好的专题视图,系统可以对具体的文本信息进行智能的修改和编辑。
其次,GIS系统具有图形分析处理能力和实时的制图功能。这种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制图功能,可以完成对环境图形的装饰和修改,它拥有强大的多层次框架叠加分析能力,可以通过空间分析,得到一些精准的预判。
GIS系统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能力也是它的优势之一,它可以对庞大的文本数据和图形进行整合与管理,通过与其他数据库进行互换相连的方法处理实时的数据。
GIS系统的特性提供了该系统与EIA系统结合的可能。我们的国家要求EIA需要对环境问题和环境过程有着具体的分析和精确的表述。这一系统需要将二维和三维水质模型、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具体运行分布模型以及城市中的噪音扩展模型等等,通过模拟数据的方法表现出来。GIS系统与EIA系统有机结合,可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对环境评价的精确性,可以让该系统具备环境评价的实时功能。
1.2 两者结合的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实践的深入和环境影响测评系统的具体化,EIL系统的方法在不断的深化和改进,GIS技术的出现,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将会朝着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分析模型,污染物的管控,环境防治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GIS系统可以为环境测评系统提供一套基于加GIS逻辑原理的空间操作规范。这种操作规范可以用来反映具有空间分布特性的环境模型研究对象的扩散、变化、移动和动态进行过程以及更多的相互作用。利用GIS的应用分析功能,我们可以对环境测评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和分析,这种量化性和预判性的评价,对于EIA系统有着很强的助益功能。
2 GIS具体应用领域
2.1 GIS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GIS的环境应用分析模型,对于具体项目的环境分析有着极强大的作用。例如,对某个即将进行建设的工厂,我们可以合理利用GIS分析系统,对该工厂建立后整片地区的大气环境、水环境、空气环境,通过3D建模和环境计算进行评估。甚至可以与效益评估系统联合起来,对该项目的实施可能性进行评估。
2.2 GIS在公众参与方面的运用
公众参与是国家和当地政府为了测评当地居住人民对所建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为了保护当地居民,保障他们的民利和生活环境利益。公众参与作为EIA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
GIS系统能够帮助当地公众了解所建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对他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具体影响。GIS的可视化技术,可以为当地居民模拟出更加贴近真实的改造后环境,GIS系统提供给人们更多的数据库信息和环境信息,可以组织当地民众进行民主的公众测评。
2.3 GIS在战略EIA、累积EIL方面的应用
战略EIA与累积EIA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下的重要评估体系,GIS可以协助这两种系统,在地区环境变化的早期对环境变化的各种指数进行检测,通过系统分析和环境累积因素,对该地区将来几十年的发展进行重拟与透视。这两者进行联合应用,可以加大环境测评的力度与时空透视能力,并且合理地放大模拟效果,让环境测评预估评价更加精准。
2.4 GIS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区域环境评价强调从整体角度考虑,开展某一项目对当地居民的具体影响,建设后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造成的改变。GIS系统能够为环境影响评价系统提供更多切实的数据。如,水质、大气、河流、土壤等地区主要污染物的地区特性和分布情况。与此同时GIS还具有特征叠加功能,它可以对同一地区,不同时段,多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影响因素进行叠加分析,从而得出地区环境变化与当地环境影响因素的关系。GIS的时序化、三维显示特点和动态的图形显示功能,可以推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效率,会使得环境模型的视觉观赏效果和用户的用户体验都攀升到新的台阶。
3 结束语
地理信息技术与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的有机结合能够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提高农业、军事、科研等领域的进程效率。通过两者的结合,我们可以对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控和及时的处理。因此作为这方面的相关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加大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评价系统结合的深层次研究,就当前出现具体问题和漏洞进行处理和纠正的研究,促进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从而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总体经济发展。想要就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评价系统方面的应用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还需要各位同仁共同探索、共同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点,为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小芳.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测评系统的有机结合[J]时代科技论坛,2009.
尊敬的老师:
我这次实习的内容是对工程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完成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报告。这次实习与以前的课堂实习相比,时间更加集中、内容更加广泛、程序更加系统,完全从控制测量生产实际出发,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综合应用,是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素质。也是一次具体的、生动的、全面的技术实践活动。
在实习的第一天,由常允燕老师给我们做了实习的动员。在动员会上,常老师强调了本次实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水电校地理条件较复杂及建筑物密集等因素给本次实习带来的困难。并鼓励同学们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完成本次实习。还讲解了仪器操作、搬迁中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在实习期间自行保管实习备品。本次实习中需要用到的仪器主要有水准仪、水准尺、脚架、经纬仪。当天我们就正式开始了室外的测量工作。
(一)实习目的
(1)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2)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三、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3)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4)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提高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咱也品质和职业道德。
(5)熟悉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工作原理。
(二)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