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技术的发展

科技技术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技术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技术的发展

科技技术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应用

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与传统的科技技术相比,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不仅具有突出的特点,而且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使用还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成为了科技行业最为重要的工作。同时,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应对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并根据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特点对网络资源进行不断的搜索、筛选和归类,然后通过适当的加工,推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1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互联网中所有的科技信息都是通过数字的存储功能将传统的信息数字化,并将互联网平台与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结合。但由于互联网本身灵活性以及时效性的特点,使得信息一旦在网络上,就会得到大规模、大范围的扩散,使得互联网科技信息能够进行快速传播。

1.1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集成化

在传统科技信息获取的过程中,人们必须要到图书馆或者是科技情报等部门,才能对信息进行大量的获取,而在获取的过程中专业部门所提供的信息都属于纸质材料,从而使人们获取信息时浪费太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还有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用户如果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只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浏览、筛选和下载,就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资源;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功能,对查询的信息进行不断的编辑和传递,在编辑过程中如果出现不懂的现象,就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对其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使得互联网科技信息达到资源的共享[1]。

1.2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普及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科技信息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情况下,互联网科技信息的主要是服务科学的研究院所、企业、高等院校以及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互联网的全球普及,人们的传统思想发生改变,信息化意识普及,无论是在何种的工作中,人们都会通过互联网,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科技信息,从而使得互联网科技信息的主体发生了转变,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和普及化[2]。在现如今的社会中,由于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使得许多的科技信息在不同的层次、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互联网凭借发达的科技信息技术成为了全球人类的精神财富以及宝贵知识重要传播和分享平台。

1.3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共享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量普及,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综合平台非常便捷的实现跨地区、跨国家的获取科技信息,从而真正实现互联网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也在不断的增加,在现如今的社会中,每一个企业、单位、工厂等都大量使用互联网,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稳固地位,就需对互联网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和应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互联网科技信息的共享,已经成为了不同地域、文化以及历史背景下人们生存的重要手段。另外,通过互联网综合平台,不仅可以对科技信息的资源进行不断的汇总、使用和释放,还可超越对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为广发用户提供更为广泛、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并提高信息获取的质量,从而推进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使互联网科技信息快速传播,也间接推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如今,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一般搜索的应用

互联网的科技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是由互联网本身信息传播特点所决定,其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使得一些相对应站点的网址也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科技信息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对互联网的日常搜索功能进行最大程度的筛选和复核,将互联网的搜索功能融入到日常的工作计划中,同时还必须要将互联网科技信息进行不同行业的分类,并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地不同种类的科技信息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应用,从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在现如今的实际生活中,人们如果只是仅仅依靠一种搜索工具对相关的科技信息进行搜索,是不可能搜索到所有的相关网站。因此,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对网页进行不断的筛选,并采用不同的搜索方式对信息进行搜索和查询,从而获取到全面的科技信息。

2.2 专门搜索的应用

在互联网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从相关的学科以及特点等方面出发,对科技信息进行专项的开发和研究。如在一些大型的电子计算机企业中,企业可以配备专人对搜索到的科技信息进行储存,然后再通过相关的信息平台将信息储存到互联网上,从而对科技信息的搜索范围和途径进行了不断的开拓,使得相关人员在科技信息搜索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的网页对信息资料进行快速的搜索,同时人们还可以根据定题搜索、关键字搜索等方法对科技信息进行获取。此外,像网上电子图书馆、论文数据库(诸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都属于专门搜索引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越来越多的服务器以及网址增加到了互联网行业中,但并没有任何一种搜索工具能够对网站进行全面的覆盖。

2.3 指定域名的搜索应用

互联网是基于数字存储技术的综合平台,具有较大的储存量以及全面的信息特点,使互联网科技信息就相当于庞大的科技文献信息源,并以简单化、操作化以及网络化的趋势进行快速的发展[3],而这主要就依托于各种网站。WWW是环球信息网的缩写,也被称为web,在web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搜索工具,不仅具备了多种逻辑搜索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对字条串进行识别,同时在搜索的过程中如果主机、超链接以及域名等受到限制时,也可以通过web对其进行限制性的搜索,使得人们获取到需要的科技信息。在互联网信息科技技术应用中,相关人员必须要正确的运用搜索工具,从而才能够对需要的科技信息进行明确以及准确的获取。

通过互联网搜索、咨询、查询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科技信息进行获取,既有一般搜索,专门搜索,也有指定域名的搜索应用,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捷,使得人们能够很快的对科技信息进行准确的获取,应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对网络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和研究,从而推进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黎.互联网科技视角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建设[D].武汉理工大学,2013(11).

[2]刘冰,游苏宁.信息技术发展与科技期刊创新方向[J].编辑学报,2011(12).

科技技术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生产关系;生产力

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人类反思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文明的发展实践的重要成果。作为现展观,它不仅是发展观上的一次革命,而且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理论到实践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使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处于一种矛盾的关系中。因此,如何规范和控制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协调人与科学技术的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科学被认为是高尚的,而技术则被认为是“工匠”的活动,是低贱的。科学是社会上一群特殊的人游离于社会活动之外的一种行为。欧几里德认为,科学是理性的、是纯理论的东西,不依赖于技术而存在。这种观点,在18世纪以来已经被大多数人所否定。18世纪在英国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中,其主要技术――纺织机和蒸汽机所依赖的基本力学原理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了;19世纪后期第二次产业革命中的主要技术――电动机所依赖的科学原理――电磁感应原理是在法拉第发明电动机57年前发现的;无线电的发明距麦克斯韦建立电磁波理论只有35年,这种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应用时间间隔的迅速缩短现象,在20世纪更加显著。原子弹、激光器等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其理论发现年代的时间间隔已经只有短短几年乃至一、两年。在今天的高科技领域中,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发明有时已很难说出时间间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线也已模糊不清。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时候甚至很难加以区别;同时,科学技术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科技与经济发展观一直占主导地位。传统发展观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财富的无限增长。这种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增长第一”的发展战略不仅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而且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使不少国家出现了“高增长,低发展”或“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和矛盾。这一切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发展观。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概念产生于自然科学。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外林业等学科中出现了可持续发展一词,意思是说,由于砍伐、火灾、虫害等因素产生的森林蓄积量的减少不能超过森林的自然生长量,否则,林业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之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延伸为:“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它区域满足其需求能力,同时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可持续性在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上对发展本质的限定。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以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全面认识为基础的。正是在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浪费、资源损耗等一系列全球问题的反思和研究中,人们开始认真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发展机制、发展模式,使得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明确化、系统化、理论化。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内在地包含着现代科技观。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明确以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同时,从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来看,也只有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子系统之一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说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根本的和现实的。

二、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是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其次是这种经济发展应该是可持续性的,前者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从内部来看,发展所需的要素供给能得到保证,即突破生产资料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从外部来看,发展所需的条件能得到满足,即为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人类改造世界,解决生存、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这两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主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可以突破劳动者自身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经济作为生产关系的范畴,它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主要受生产力的约束。这种约束来源于生产力的两个方面,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由于受人类自身物质条件限制,个人的体力是有限的,对其进行的开发也只能达到一定程度。而人类的脑力却有很大的开发余地。所以就劳动者本身而言,对经济发展构成的约束基本上来自劳动者的脑力方面。劳动者的脑力包括知识和各种技能,脑力的功能是使人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而从根本上说,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关于如何运用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手段的总和。因此人类脑力的发展,突破其对经济的约束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

2、科学技术可以突破生产资料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它是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其中劳动工具决定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手推磨和蒸汽磨都是劳动工具,前者的出现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后者则宣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将诞生。受手推磨这一劳动工具的限制,封建社会的经济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而蒸汽磨的出现突破了原有劳动工具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发生了飞跃。

劳动对象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指人类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事实上在自然界中还存在大量的人类目前还未能认识,或是无法利用的资源,这使得劳动对象的扩大成为可能。人类的生产过程,或者说是经济活动,是一个转化、消耗劳动对象的过程。然而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可被人类利用的劳动对象是有限的,这便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这种约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的数量,一是自然环境的容量。人类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系统行为要从外界吸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同时向外界释放物质和能量,也即消耗资源同时排出废弃物。自然界能提供的并且可被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对废弃物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这二者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不断开发可被人类利用的新的自然资源,扩大劳动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这两方面的实现都要依靠科学技术。

以人类的能源使用为例,在工业化以前,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以人力、畜力为主,技术含量低,消耗自然资源较少。随着蒸汽机的发明,煤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但煤的燃烧同时带来了大量的烟尘和有毒气体,1952年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下决心减少煤的消耗,同时开发了一系列提高煤燃烧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技术,来避免超越环境容量的限度。伴随经济增长而带来的环境恶化降低了人类的生活质量,部分抵消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美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作为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阿拉伯国家为了抗议英美对以色列的支持,宣布停止向英美出售石油,同时将石油价格提升数倍,从而造成英美等国经济界的一片恐慌,股市大幅下挫,经济面临崩溃。在经济的发展面临受石油数量制约的情况下,科学技术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在两个方面做出贡献。一是在开发新资源上,采油技术的发展,使英国北海石油的开采成为可行,在短期内缓解了石油的短缺危机;二是在减少消耗和开发替代品上,大力开发内燃机节能技术,电动汽车和燃氢汽车也开始问世。虽然这些科学技术可以在短期内缓解石油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但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必然继续寻找新的替代能源,这依然要依靠科学技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利用核能。然而即使人类获得了利用核聚变能的科学技术,不必再为能源的短缺而发愁,也会有其他的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例如土地、大气……人类还需要不断利用科学技术来突破约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引起的积极社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社会化的进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之中,在当今世界尤为显现。但是,在这样一个科技与社会一体化日益凸现的时代,无庸讳言,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带来了一定范围的反功能、负价值。事实上,科学技术每将人类带向文明一步,人类都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网络技术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却增加了高科技犯罪。计算机病毒、恶意网络攻击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社会经济;能源的开发为人类提供了动力,但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自身生存空间的明显恶化;原子核裂变在为人类开辟了一种新的能源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核危机;克隆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虽能为人类医学带来新的希望,却也带来了更多关于伦理与道德方面的问题……科学技术越发展,科技传播越迅速,科技消极的社会功能暴露得就越明显。

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就认识根源来看,现代科技的负面效应首先要归咎于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受实践水平的限制而导致的对自然过程的复杂机制认识不足;其次是价值观上的原因,即人们在选择、运用科学技术时的某些短视行为,只顾眼前的效益和具体的、局部的或个体的利益满足,而忽视了人类长远的、整体的基本利益。就社会因素而言,科技所追求的目的、实施方式和后果,都要受科技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当今大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已不再是个人行为,需要各方面的协作。这迫使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为他们提供科研条件的集团的价值取向。而某一社会集团在做出决策时总是从本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使得科技成果在价值取向上很难顾及其它社会团体,从而很容易产生对集团外的不良影响。

三、小结

综合以上论述,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即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有无法估量的价值,但同时也包含带来某种消极后果的可能性。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这样一个相互关系: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消极作用损害了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可见,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上,一切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的。科学消极影响引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会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科技社会化过程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限制在最小范围,并综合利用各种科技知识的进步加以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周毅.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2、张汉萍,周世平.科学技术发展走向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6).

3、李建华,辛勇飞,许正良.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技术经济,2000(8).

4、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尚勇.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M].2001.

6、路甬祥.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N].中国教育报,2005.

7、张春霞,金浩,赵国栋.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4).

科技技术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信息化

引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而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其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我国社会经济将取得更好的发展成绩。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发展速度快、应用普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科技生产提供了新的动力。计算机技术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带给人们更好的服务。而在当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给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1.2 专业化、多功能化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过程中,计算机科学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与各行各业的发展越来越紧密。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成为各行各业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计算机科学的专业化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看重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越来越看重产品的多功能性,而在现代社会里,只有多功能的产品,才能受到人们的关注。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的原因

2.1 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可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随着和会的发展而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起初,计算机的发展是为了满足时展对信息处理的需求。开始计算机性能也仅仅是满足了信息处理的需要,而且信息处理速度不够快。而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遍化,社会发展对计算机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1-2]。

2.2 科技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现代社会里,科技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技的日新月异必然会带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从而带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提出。首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里,各大行业纷纷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在计算机技术的依托下,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实现了信息的贡献,为企业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活跃度就会提高,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次,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作为我国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而计算机的出现丰富了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助于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再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化进程。计算机技术促进了劳动资料的变革以及劳动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给予人们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即人们能够更多地从事各项事业的创造性活动[3]。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作为一种设备,它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需要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越多越大,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普通的计算机已经难以满足当下对大数据的计算需求。而智能化的计算机将有望解决当前计算机面临的问题。展望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很多新的突破。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计算机将是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超导技术和电子仿生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可以通过独特的设计机构、平行技术等技术实现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各种数据、指令的合理性分析,从而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智能化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利用智能化计算机可以完全取代人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4]。

4.2 高性能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性能问题一直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重点。当前,许多计算机都是通过采用合适的芯片来完成相关操作。而在信息时代里,计算机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量越来越大,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就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平来看,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计算机技术水平有限,计算机性能还有待于提高。故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未来发展道路上,高性能的计算机研究已成为必然。只有加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才能提高计算机的系能,从而更好地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发挥计算机的优越性[5]。

4.3 体验式的发展

所谓的体验式就是让消费者参与、体验和感受。在现代社会里,体验式符合了以人为本的现念,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相互竞争的一大举措,如企业开展产品体验,让消费者更好地感受产品的功能,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言,它是为社会发展所服务的,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未来发展道路上,就应当积极地朝着体验式的方向发展,不断去完善服务和运用理念。体验式是注重人的实际感受的,将人的需求和愿望通过科技的进步体现出来,更好地满足人的欲求。人是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的主体,而计算机在当代越来越成为个人以及企业实现个人行为以及目的的途径,计算机的服务也只有更加去人性化,才能获得更好的市场反馈[6]。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一部分,正在逐渐渗透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提高了社会发展速度。而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深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逐渐向着智能化、高性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将真正地实现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推动社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宏莉.探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149-150.

[2]刘博.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03:106-107.

[3]谢平.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5:125-126.

[4]甘黛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6:97+96.

[5]吾买尔・孜亚吾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世界,2013,15:16-18.

科技技术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因此,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趋势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下是本人对此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整体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发展速度非常的快,但统观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主要向着“高”、“广”、“深”三个方向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向“高”度发展。体现在计算机的主频上,随着主频的逐步提高,计算机的整体性能会越来越稳定,速度会越来越快。英特尔公司已经研制出能集成超出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也就是说一台计算机不止使用一个处理器,可能会用到几十、几百甚至更多的处理器,即并行处理,截止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性能最高的通用机就采用了上万台处理器。而专用机的并行程度又要高出通用机,其关键核心技术是操作系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高效能的使很多计算机之间产生联系,实现处理机间的高速通信,另一方面是如何有效管理这些计算机,并使之互相配合、协调工作。

第二,向“广”度发展。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普及,成为个人常用之物,可以说人手一台。向“广”度发展指网络化范围的扩大以及向各个领域的逐渐渗透。到那时,计算机就会无处不在,像现在的发动机一样,应用于所有电器中,你家里的电器不管是冰箱、洗衣机还是笔记本、书籍等都已电子化。说不定多少年后学生用的教科书也被淘汰,被和教材大小一样的笔记本计算机所代替,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查阅、记录所需的资料。有人预言未来的计算机如此普及价格就和买一本书一样便宜,还有一次性使用的,用完就可以扔掉,它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常用、最方便的日用品。

第三,向“深”度发展。即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比如说,如何把网上丰富的、有用的信息变为己有,如何使人机更好地互动等,这是计算机人工智能发展、研究的的主要课题。所谓人工智能,即计算机的智能成分占主要,会具备多种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到那时,人们可以与计算机自由交流,用手写字输入,甚至可以用表情、手势和计算机沟通,人机交流方便、灵活、快捷。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交互设备也已经发明出来,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方面。同时,信息将实现永久性存储,百年存储器正在研发当中,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几个具体发展趋势

从近几年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来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具体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算速度大大提高的高速计算机

近年来,美国人发明了一种通过空气的绝缘性来大幅度提高电脑运行速度的新技术。由纽约保利技术公司研究人员发明生产出一种电脑中使用的新型电路,这种电路的芯片之间是由一种“胶滞体包裹的导线”进行连接的,而组成这种“胶滞体”的物质中有90%的成分是空气,众所周知,空气恰恰是一种不导电的优良的绝缘体。经实践研究表明,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快慢与晶体管或芯片之间信号的传递速度有直接关系,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硅二氧化物导线”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吸收掉一部分信号,因此延长了传递信息的时间。而保利技术公司研究制造的这种“胶滞体导线”,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几乎没有吸收任何信号,所以它能够更快的传递信息。除此之外,这种导线不但有利于大幅度降低电耗,节约材料成本,而且无需更改计算机芯片,可直接安装,最重要的是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运行速度。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导线的散热效果较差,无法及时排出电路生成的热量。为此,保利公司迅速组织科研人员,针对这一缺陷进行创新改造,终于研究出一种“电脑芯片冷却”技术,即在计算机电路中置放许多装有液体的微型管道,用以吸收电路在工作中形成的热量。电路开始发热时,其产生的热量可以将微型管中的液体汽化,汽化之后的物质逐渐扩散到微型管的另一端,会重新凝结,顺流到微型管底部,从而达到吸收热量、有效散热的功效。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在对该项技术进行太空失重实验,如果实验取得成功,“空气胶滞体”导线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计算机的使用中,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二)超微技术领域的生物计算机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物计算机就已经投入研制了,这种计算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生物芯片,由生物工程技术中所产生的“蛋白质分子”组合构成。在这种生物芯片中,信息是以波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其运算速度快的惊人,几乎相当于普通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十万倍,且具备强大的储存空间,而其能量消耗仅为普通计算机的十分之一,这种生物计算机的优势作用显而易见。由于蛋白质分子具有再生能力,因此,它可以通过自我组合而合成新的微型电路,这样就使得计算机具备了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因此被称为生物计算机。例如:这种计算机可以通过生物自身的调节作用自主修复出现故障的芯片,甚至能够模拟人脑进行思考。1994年,美国首次将生物计算机公诸于世,随之公布的还有模拟电子计算机而进行的逻辑运算,并提出了解决“虚构”的七座城市之间路径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前不久,来自世界各国的二百多名计算机专家学者就曾经齐聚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联名呼吁计算机科技应向生物计算机领域努力进军。根据现在的生物计算机技术发展来看,预计将在不久的未来,制造出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就能检测、处理、储存、分析、传输数据信息的分子元件。现阶段,计算机科学家们已经在生物超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实现了部分突破,制造出了超微机器人。而科学家们更长远的计划是让这种超微机器人变成一部微型生物计算机,从而在生物体内取代某些人体器官,完成血管、内脏等器官的修复作用,并杀死病毒细胞,使人类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三)以光为传输媒介的光学计算机

光学计算机是一种以光作为信息传输手段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电子)相比,具有诸多优势特点:光的速度有目共睹,这是电子计算机永远无法比拟的,并且光速具有一定的频率和偏振特征,大大提高了光学计算机传输信息的能力;光的发射根本不需要任何导线,即使发生交会也不会造成干扰;光学计算机的智能水平也大大高于电子计算机。可见,光学计算机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计算机。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国以及各个科研机构,就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以研发“光脑技术”。其中,由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60多个国家组成的科研队伍研发的光学计算机成果显著,该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了一千多倍,而且准确率相当高。除此之外,有些超高速计算机只能在低温状态下运行,而光学计算机不受温度的限制;光学计算机的存储量超大,抗干扰能力超强,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能正常运行;光脑具有与人脑相似的特性,就算系统中的某一元件出现损坏,也不影响运算结果。

(四)含苞待放的量子计算机

计算机专家已经根据量子学理论知识,在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美国科学家已经成功完成了4个“锂离子”量子的缠结状态,这一成果体现了人类在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上已经更上一层楼。

(五)应用纳米技术的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是用纳米技术研发的新型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只有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美国正在研制一种连接纳米管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连接的纳米管可用作芯片元件,发挥电子开关、放大和晶体管的功能。专家预测,10年后纳米技术将会走出实验室,成为科技应用的一部分。纳米计算机体积小、造价低、存量大、性能好,将逐渐取代芯片计算机,推动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几点浅薄认识和看法,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8,2

[2]陈相吉.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10

[3]文德春.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5

科技技术的发展范文第5篇

一、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国家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我省是军工大省,是我国航空、航天、核工业、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重要的研制生产基地。加强我省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建设创新型。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在技术、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长期以来,在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已成为我省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日益影响、带动区域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有利于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互动,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建设创新型起着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推动军地经济融合发展。开发与军品结构相似、技术相通、工艺相近、设备设施通用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推进其产业化,这是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基本技术路径,也是军工企业融入地方经济的必要前提。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对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有机融合起着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军工高科技与民用科技互动能够带动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能够拉动众多军民结合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由低加工度、低端仿造为主向高加工度、高端自主创新为主转变,推动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型为主向技术牵引型为主转变。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

(四)有利于增强国防科技创新能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民口科技力量在市场竞争中迅猛发展,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越来越强,相当一部分技术成果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可以为军工所用。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有利于民用技术转军用,弥补军工技术出现的断层,使军品研制周期缩短、成本降低,从而整体上促进国防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以实施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以军民技术融合为切入点,全面加强我省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及成果产业化,为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壮大军民结合产业、实现崛起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基本原则:坚持保军与促民相结合;坚持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坚持军民技术融合与军地经济融合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

总体目标:以创造军民技术融合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建立健全军民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为重点,经过5-1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满足国防科技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及产业化在全省科技成果及产业化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成为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引领全省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三、重点任务

(一)以四大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进一步完善以总体设计和总装总成为龙头、以核心系统和关键设备专业化研制为支撑、以社会化协作配套为依托的武器装备研制创新体系。精干核心科研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军工骨干科研院所和企业在高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拓展军民结合的广度和深度。

2.建立和完善以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军民结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军工骨干企事业单位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其成为军民结合产业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开发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3.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与区域知识创新体系的协调互动,建立开放、协作的国防基础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国防基础与应用研究、前沿探索、先期技术开发中的主力军作用,为武器装备与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增加知识积累和核心技术储备。

4.完善以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知识扩散、技术转移为核心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军工技术基础机构在自主创新支撑保障中的作用,加强与区域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有机结合,提高对国防科技和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服务能力。

(二)以十大技术为重点,全方位、多层面推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

从军用转民用、民用转军用到军民两用全方位推进军民技术融合,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全过程推进军民技术融合,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到政府部门多层面推进军民技术融合,重点发展十大军民两用技术。

1.航空技术:直升机、教练机、通用飞机、无人机、大型飞机零部件、航空机载设备技术。

2.航天技术:航天测控、航天器配套器材、航天训练器材、卫星通信与导航应用技术。

3.核技术:核资源勘查、矿冶等核能开发技术,高放射性废物处置技术,核辐射探测技术,核应用技术。

4.船舶技术:高附加值远洋船及内河船制造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导航系统、操纵控制系统、计程测速、特种装置、消防系统、耐火舱室系统、动力及辅机等船舶配套技术。

5.特种化工及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工业炸药、雷管技术,防爆增雨火箭弹及发控技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及评估系统技术,气象探空火箭及探测技术。

6.电子信息技术:信息传输、新型电子元器件和器材、软件开发技术。

7.机电技术:小排量汽车、轿车、新能源汽车及低排放发动机、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电机及移动电站、自动扶梯、专用设备技术,高性能仪器仪表、节能锅炉产品及节能装置(如燃烧器)、精密液压元件技术。

8.新材料技术: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型无机材料、精细化工与有机材料、先进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技术。

9.先进制造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技术,先进、特种加工工艺技术,数字化检测、无损检测技术。

10.公共安全技术:核事故应急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四、主要措施

(一)支持民,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积极推荐、协助民和军民结合企事业单位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申报民技术开发项目。将军民两用技术纳入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加大支持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力度,并优先推荐军民结合项目申请国家科技计划支持。

(二)鼓励民用技术向军用转移。按照政府引导、平等准入、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原则,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民用技术为军品科研生产服务,促进军民科技力量的结合。按规定向民口单位可以利用先进民用技术的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协作配套科研项目指南,实现信息双向交流,并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和向国家推荐参加军工科研任务竞争方面,打破军民界限,实行同等政策,支持民用技术为军工服务。

(三)支持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南昌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所属南昌航空工业城和景德镇直升机研发及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建立军民结合技术创新示范基地。

(四)支持以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对产学研合作实施的军民结合技术创新项目,优先纳入科技计划。

(五)加强军民两用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优先向国家国防科工局推荐申报军民两用的研发平台、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技术基础条件平台等科技条件平台项目。支持航空、核工业、船舶、电子通信等军民结合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力争把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和民用直升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六)加强军民两用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通过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等途径,支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科技服务机构发展。

(七)推动军民品标准共用。在军品科研生产中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推动军品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融合。

(八)实施国防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军民两用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奖励和成果转化工作。支持民参军技术成果申报国防科技奖励和申请国防专利。支持民和军民两用技术成果申报省级、国家级科技奖励和申请国家、国际专利。探索通过联合召开国防科技成果展示及对接洽谈会等形式加快推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九)实现国防科技资源共享。鼓励军工企事业单位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将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与仪器设备、科学数据与信息、计量与检测技术体系、科技成果等国防科技资源向民口开放。建立军工与民口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双向互动机制,推动军工科技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军民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咨询、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和共享评价等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五、保障条件

(一)深化改革,增强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军工企业除国家明确规定要保留国有独资性质以外,应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根据所承担军品任务的重要程度,实行国有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造,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军工科研院所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进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改革。通过改革,强化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自觉成为军民结合技术创新的骨干。

(二)为军民两用科技计划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向相关的风险投融资机构推荐军民结合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和引导省内科技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军民结合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三)鼓励军民结合高技术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和创新型企业认定。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和创新型企业,科技部门给予重点支持。

(四)加强军民两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有关高等院校开展军民两用科技人才培养,积极推荐、协助其向国家国防科工局申报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项目。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战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研发项目、创新基地和政策环境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加强军民两用科技领域的院士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和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培养。

(五)加强军民两用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军工科研机构、企业及有关高等院校在军民结合产业技术发展和重大科技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和联合开发等多种国际合作形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军民两用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并向上级部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