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孤独症患儿的护理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家庭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87例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4~13(6.6±1.4)岁;其中语言交流障碍40例、智力障碍38例、多动症14例、行为异常20例、不与他人交流24例。对照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4~14(6.5±1.1)岁;语言交流障碍39例、智力障碍37例、多动症15例、行为异常22例、不与他人交流23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符合美国精神心理学会在2013年编制的第5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3]相关标准;②患儿年龄4~14岁;③无呼吸以及发音呼吸疾病;④所有患儿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行为障碍的患儿;②合并患有癫痫、发音功能障碍的患儿;③患儿家属不同意参与研究,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3方法
1.3.1对照组
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依据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患儿当前已经具有的兴趣以及掌握的技能,制订针对性、详细的干预计划,比如医护人员同患儿家属共同配合采取平衡木、脚步器等工具对患儿进行行为干预,对患儿的语言、感知以及社会技能等功能进行训练,训练应保证规律性。根据患儿治疗情况及治疗过程的配合情况,定期改善或者调整护理干预方案。
1.3.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为患儿进行早期的家庭护理干预。
1.3.2.1行为动作训练
依据孤独症患儿具体情况,制定出特定的行为训练目标及方案,并且根据患儿训练情况不断加强行为动作训练的复杂性,以促进患儿行为功能的提升。以洗脸这一常规的行为为例,起初的家庭护理中可以由家长为患儿进行示范性的操作,演示洗脸从打水、浸湿毛巾、拧干毛巾、擦洗脸部等一系列过程,演示持续一段时间后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打水及调温可以由家长完成,后续的动作鼓励患儿自己完成[46]。为了提高患儿训练的积极性,在完成每一个动作时家长都可以用“真棒”“做的真好”等肯定及鼓励的话语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孩子心理及行为技能的进步。
1.3.2.2交流沟通训练
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为家长提供多种训练患儿交流及沟通能力的游戏,通过游戏吸引儿童参与,在游戏过程中有意识对儿童进行引导,增加家长同孩子的互动,使儿童逐渐产生语言交流沟通兴趣。此外,家长还需要经常带领患儿参与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让患儿接触不同的人或者事物,通过亲身演示的方式鼓励患儿模仿,进而使患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同陌生小朋友问好、交流等,提高患儿社交能力。
1.3.2.3反应能力训练
在家庭护理干预中,家长可以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比如可以在饭后引导患儿观看感兴趣的事物,刺激患儿,让患儿保持持续的新鲜感;用一些电脑小游戏或者手机小游戏类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
1.3.2.4语言训练
针对孤独症患儿语言训练,首先可以采用拍手的方法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之后进行语言干预,先通过口型引导患儿模仿,让儿童逐渐产生语言表达的兴趣,之后用一些节奏感强烈的语言表达来激发患儿,让患儿随着节奏进行语言表达[7]。
1.3.2.5听觉训练
在家庭护理干预中,家长可以让患儿经常接触可以发音的玩具,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儿童对声音的感知以及分辨能力,比如风铃、口琴、小鼓等,同时家长还可以陪同在儿童身边,通过敲击玩具发出声音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借助不同声音的反复刺激以提升患儿对于声音的分辨能力,促进患儿听觉的恢复。
1.4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儿均护理干预6个月,干预前后均应用孤独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及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对两组患儿的孤独症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儿的症状越严重。②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两组儿童护理干预后的孤独症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分内容具体包括模仿、情感反应、躯体运动能力、视觉反应等15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分值在1~4分,总分为15~60分。其中30~36分为轻、中度孤独症,36~60分为重度孤独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39-02
引言
儿童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devel opmental disorder,PDD)中最为多见的一种亚型,是一种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大脑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交流障碍、言语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Kanner”三联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智力发育落后,感知觉和行为异常。儿童孤独症多起病于30个月以前,偶见4~5岁的儿童。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国外报道男女比约为4:1。世界各国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大致为2-13/万,国内部分地区的调查为2.8-12.25/万,国内报道与国外相近。据估计我国有严重孤独症患者约65万,症状较轻者则有500多万。20世纪80年代后该病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病因分析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不清。目前认为是一种由外部环境因素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最新报道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共性认知机制是由患者存在“社会认知缺陷”所致,这种缺陷存在于相对特定的脑神经网络。该领域的研究正成为发育行为儿科学和认知科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1.1 生物学因素
儿童孤独症与母孕期和围产期有关。有研究显示,有高达43.96%的患儿母亲孕期存在紧张、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由此引发母体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和胎盘血管收缩,造成胎儿脑部血供障碍或直接通过胎盘影响胎儿体内激素水平,从而影响胎儿发育。
1.1.1 遗传因素
孤独症可能是由多种易感基因组合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的遗传。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苯丙酮尿症及唐氏综合征与孤独症有相关性,该类患儿均存在明显的孤独症症状。研究显示,患儿家长在遗传过程中传下带缺陷的基因是患病决定因素,即患儿父亲7号染色体、患儿母亲15号染色体上携带孤独症基因。在美国人类遗传学2003年年会上遗传学会认为,儿童孤独症发病可能与7q上ENGAILED2基因异常有关。近年研究还发现,在我国汉族人群中下丘脑后叶接受基因与孤独症有关联。
1.1.2 神经生物及免疫因素
对孤独症的尸检及脑影像均提示孤独症患儿脑结构有所改变,如杏仁核、小脑、海马大多数细胞结构改变,浦肯野氏细胞消失。有研究认为,孤独症患儿神经生化代谢有变化,如血中5羟色胺(5-HT)水平增高,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升高等。Chugami等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齿状核一丘脑一皮质通路5-HT合成能力的发育过程有别于正常儿童。通过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学功能的异常。免疫学研究的慢病毒感染学说认为,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易感染病毒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的损害,从而导致孤独症的发病。研究表明,孤独症患儿在暴露于低量内毒素后,肿瘤坏死因子-α、IL-4、IL-5和IL-10中至少有一种水平较高,并发现有75%-80%患儿对大豆、牛奶、小麦在内食物蛋白产生干细胞反应。
1.2 社会心理因素
孤独症好发于脑力劳动者家庭,多有内向性格和强迫。患儿发病前曾有较长时间离开父母由他人抚养,可能因情感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致使亲情缺失,形成孤僻、独处的性格;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可能会抑制孩子语言、行为的自然发展;家庭对孩子采取打骂、惩罚等粗暴教养方式或放任自流,可能与孤独症儿童发生情绪障碍或攻击、自伤等行为有关。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往往会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而对外界环境不发生兴趣。
2、临床表现
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三大主要症状,又称K-dnner三联征,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特征。一般在生后36个月内起病,多数在12-30个月被家长发现。
2.1 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常是最早被父母注意到的征兆,主要表现为语言发音延迟或不发育,常被误认为是听力缺失。部分患儿虽具备语言能力但缺乏交流性,经常说出别人很难理解的话,与正常儿童大多偏好言语性声音特点不同的是,孤独症儿童更偏好非言语性声音。常表现自言自语或只是模仿和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话,不会自己组织语言进行交谈,模仿语言没有表彩。
2.2 行为刻板
孤独症儿童经常表现出兴趣狭窄、重复的行为或刻板的动作,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有强烈的要求维持环境不变的意愿。常较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活动,如反复地排列;着迷于玩具汽车轱辘;喜欢看电视广告,对动画片却毫不感兴趣。多数报道显示患儿常形成对某一物品不寻常的依恋,吃较少类型的食物,要求穿某一特定的衣服,坚持同一作息时间,外出走固定的路线,也可能非得在固定地点大小便,有的会经常表现出重复的无目的的动作,如煽动手掌、抚弄手指、转圈等几乎所有的孤独症儿童都拒绝学习或从事新的活动。
2.3 感觉异常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对声音、图像异常的迟钝或敏感,表现为通常儿童不一样,如突然一个声响在正常儿童会引起惊跳,而孤独症患儿则若无其事。很多患儿不喜欢被人拥抱,触觉、痛觉迟钝也较常见。
2.4 智力和认识缺陷
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以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智力正常和超常的孤独症又称高功能孤独症多数患儿记忆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例如数字、路线车牌、年代等,对音乐有兴趣的孤独症儿童较多。孤独症儿童大多存在多种感知觉及其相互配合能力的异常和缺陷。由于存在视一听觉整合障碍、视觉或听觉单通道登记信息、单通道输出、信息处理需较长的通道转换过程等感知觉障碍,常表现在视觉、听觉、辨别反应时均比正常儿童为陧,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状态。
3、治疗
国外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始于1943年,Kanner最早对孤独症做了描述。国内是在1982年由陶国泰首次报道4例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孩患病多于女孩为4:1。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手段,药物不能改变基本病程,仅能控制症状。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康复指导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行为矫正、感觉融合、音乐疗法、中医针灸等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进行系统、持续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取得一定效果。
3.1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在治疗孤独症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通过行为干预来增强学习的效果,从而消除不良行为。采用评定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表一中文修订版(CPEP)对儿童的模仿:感知、议知、口语等进行干预前后的功能发展测验比较以及语言、感觉、情感测试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3.2 特殊教育训练
有研究表明,随着对孤独症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专业人事和家长正逐步接受“全方位教育干预”的理念,综合使用各种有益的教育干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特殊教育训练。多数学者认为,强化行为和心理教育训练是目前研究的需要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结构化教学法是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精神学系首创提出的,是以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立为目标,综合诊断、评量、早期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发展出的一套教育治疗方法。在孤独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而对于其他治疗方法却有39%~74%的人认为太过体制化、教条化。因此证明结构化教学法使经治疗的儿童更加独立。
3.3 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MT)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聆听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通过治疗可使患者在情绪、行为及思想观念上发生改变,从而对环境有更强的适应性,并得到心理成长。
该法的缺点是:①治疗时需要特殊的机器设备和场地,难以广泛开展;②治疗费用昂贵。
3.4 心理干预和教育
美国临床心理学Ge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患儿显著的缺陷一社会障碍,提出了“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这套治疗方法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运用系统的方法“触发”患儿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进而使患儿发展和最终建立社会化关系的能力。经过近20年的探索,发展出了针对孤独症的6项共同缺陷:即情感参照能力、社会性调试能力、陈述性语言、灵活的思维方式、社交信息处理、前瞻和回顾能力的系统人际关系发展训练课程。
自主交往训练法是由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等单位的科技人员联合开发的一种促进和调整孤独症儿童自主行为能力的训练法。与RDI的目的一致,是通过促进孤独症者的社会交往能力来最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走向社会,走出孤独。
要让更多的孤独症患儿得到有效的康复,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患儿家长的积极参与,进行家庭治疗的患儿家长,应定期到孤独症康复机构进行家庭治疗的咨询和评估,以保障家庭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3.5 药物治疗
儿科医生对儿童及青少年孤独症患者进行了多种药物治疗。常用的精神类药物中有45%被应用于孤独症患者,但有关药物治疗的经验并不多。有限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很好地指
导临床治疗。药物治疗对孤独症患者存在的社交障碍、语言落后和重复并没有直接疗效,当给具有上述症状的患儿服用精神类药物后,与非孤独症儿童相比其疗效欠佳且副作用较多。但是对于其他一些孤独症相关症状(如:多动、破坏性/冲动和紧张或刻板动作)有改善,而这些症状往往会干扰临床治疗。孤独症患者常用的药物有:①52羟色胺(52HT)拮抗剂②选择性52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代表药物为氟西汀(fluoxetine)。③中枢兴奋剂。代表药物为利他林(ritalin),但使用药物治疗会出现很多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有食欲减退、不易入睡、恶心、呕吐和腹痛等。药物治疗的原则有:①在药物治疗时,初始计量应较低,以后逐渐增加用量直到达到最佳效果;②在治疗孤独症患儿时,精神类药物不能单独使用,而应与行为、教育及康复疗法联合应用。
3.6 综合性干预措施
综合性的干预可以促进和提高孤独症儿童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促进运动神经系统协调性,提高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建立正确的人际互动关系,改善不均衡性及发展进度和次序的异常。行为分析技术的应用更能准确地把握与儿童交流的时机、方式、内容,特殊教育理论和技巧的运用让孤独症儿童学习更轻松,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预后
儿童孤独症的预后取决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智力水平、教育和干预的时机和干预程度。智力水平越高、干预的年龄越小、训练强度越大效果越好。研究显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不予治疗则绝大多数预后较差,三分之二患儿无法在成年以后独立生活。研究发现,癫痫的发作频率对患儿的寿命有较大影响,所以针对这些存在严重交流困难的人群的特殊医疗护理十分必要。
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是指身体受到外来的、突发的、非本身意愿、非疾病导致身体受到伤害的客观事件[1]。孤独症(autism)又被临床称之为自闭症或孤独(autistic disorder), 为当前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DD)代表性疾病之一, 给儿童身心成长带来严重影响[2]。虽然全球医学界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儿童意外伤害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但是由于成果过于分散, 尤其是在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方面更是鲜少涉及, 使得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空白之处, 并且在临床干预方面更是缺乏足够的指导依据。鉴于此, 本文在收集国内外现有文献资料基础上围绕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旨在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指导, 现综述内容如下。
1 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类型的研究进展
关于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类型的研究, 现有研究成果指出, 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类型与正常儿童意外伤害类型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意外伤害可分为以下十种:交通事故、中毒、跌倒/坠落、医疗事故、失火和烧伤/烫伤、溺水和窒息、运动与休闲伤害、物品伤害、职业伤害、其他[3]。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意外伤害均是威胁儿童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所做调查研究报告指出, 全世界由意外伤害所致的死亡儿童数量占比超过了50%, 全面超越各种疾病所致的死亡总和, 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4]。国外研究指出, 在所有意外伤害类型中, 交通事故占比最高, 全球每年约有1000万儿童因此而受伤, 死亡者约26万左右, 其次为溺水, 发生数量在300万左右, 死亡18万, 即使是幸存下来的儿童, 其脑组织也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伤, 有些甚至是不可逆性损伤[5]。近些年来, 无论是哪种意外伤害类型, 其发生率均呈现出显著上升态势。而之所以交通事故发生的意外占比最高, 其原因可能在于步入现代社会后交通工具保有量的激增具有直接关联性。由于交通工具数量的大幅增长, 使得人们出行更加便捷, 但是相较于交通工具保有量的快速增长, 交通通行能力却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 尤其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交通通行压力进一步提升。在相对滞后的通行能力制约以及交通陋习、交通参与者水平参差不齐等制约下, 使得交通事故发生数以及死亡人员数量均显著高于同期西方国家。
2 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成因研究进展
关于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成因的分析, 目前并未有直接研究成果予以证实, 但是在参照儿童意外伤害成因研究内容基础上本次研究将其总结为以下几方面:①政府方面。校车超载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包括孤独症儿童在内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重要诱因, 而该问题的发生则是与政府职能机构管理不到位具有直接关联性。此方面发达国家在经过了血的教训后普遍做的比较好, 校车购置及时到位, 使得由此所致的意外伤害儿童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 并且校车购置绝大多数源自于财政拨款, 使得在校车的购置问题上普遍面临着无法独立解决的困境。安全系数高的校车数量不足之下, 超载情形屡见不鲜。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交通工具保有量激增, 交通状况更加复杂, 由此导致因交通事故所致的意外伤害儿童数量激增。②独孤症儿童自身因素。由于儿童各项身体机能尚处于发育状态, 对于意外伤害的认知程度较低, 行为支配能力以及控制能力较差, 由此导致发生意外伤害的几率随之提高[6]。最新的《儿童意外运动伤害情况和家长认知报告》提示, 缺乏运动经验、自我保护能力差是导致暑期儿童户外运动密集时期, 尤其是亲水活动时易于发生危险[7]。③家长因素。由于东西方在儿童发育成长阶段采取的策略不同, 使得其成因各异。国外医学界专家学者针对儿童意外伤害的成因集中在过于自由的培育策略上。在西方, 儿童成长过程中往往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及自由性, 除了必须的干涉外, 家长并不会对儿童进行过多的干预, 由此导致儿童缺乏足够的关注度, 在发生意外伤害后并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置。而|方家长虽然对于儿童安全具备一定的重视程度, 但是在成长环境营造方面缺乏着足够的认知, 日常生活中各种能够对孤独症儿童造成伤害的工具随处可见, 使得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虽然现有关于儿童意外伤害成因的研究较多, 但是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以及儿童“二次伤害”方面, 对其独立风险因素的分析则鲜少涉及。特别是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的成因并未有直接研究成果的支撑, 上述分析内容仅是参照正常儿童意外伤害研究成果, 可以说, 现有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空白之处。
3 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在对包括孤独症儿童在内的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展开的研究证实, 其在所有意外伤害类型中占据前几位的依次为:①溺水和室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公布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在东南亚国家中, 溺水是儿童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 而在所有年龄组中1~4岁儿童死亡率最高, 美国展开的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研究同样揭示, 0~3岁儿童溺水发生率最高, 可达2.3/10万[8]。邻国日本每年约有500名儿童发生溺水事件, 除了直接死亡的儿童, 存活下来的溺水儿童或多或少伴有脑组织损伤情形并伴有类型多样的并发症[9]。在所有发生溺水的儿童中性别占比保持着一个相对均衡的态势, 溺水发生率并不因性别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②交通事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tate of California)开展的一项时间跨度为9年代调查显示, 因非致命通事故伤害而前往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儿童数量在15000余人, 直接死亡者则在1180名左右[10]。因而, 该调查报告提醒美国市民需要密切关注儿童人身安全, 尤其是患有孤独症的儿童, 并不与周围的人群进行交流和互动, 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不可自拔。并且往往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 “呼而不闻、视而不见”成为其真实写照[11]。一旦其独自外出或者是横穿马路时, 往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更应引起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注意。③跌落。跌落为全球范围内导致儿童非致命伤害以及残疾的首要原因, 并且是急诊儿科最为常见的伤害类型, 发病年龄段多集中在5~9岁年龄段[12]。由于地域的差异性, 关于跌落的发生率以及致死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例如美国和西太平洋区域死亡率约在0.2/10万以及1.0/10万, 而在东南亚以及东地中海区域, 由跌落致死的儿童可达2.7/10万和2.9/10万[13]。④烧烫伤。根据WHO披露的数据显示, 烧烫伤是东地中海区域儿童因意外伤害致死以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发生率约在112/10万~518/10万, 其中约有三成的烧烫伤儿童年龄
4 孤独症含义研究进展
孤独症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 其本意意为自我, 最早用于描述较为明显的行为特征。由于我国颁布的指南主要借鉴于西方研究成果, 在我国大陆地区医学界以及特教界所广泛使用, 而在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区则是采用自闭症一词[15]。但是不管采用那个词汇, 其定义不存在明显差异。以2013年最新出版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内容为例, 该手册中将孤独症做出了如下定义, 长时间持续存在的、多种场合存在的社交活动障碍、互动缺陷、言语或者是非言语的沟通困难、刻板重复的行为和兴趣[16]。关于该病症的分类,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均将其归属于精神残疾之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China Disabled Persons’Federation, CDPF)于2006年将孤独症归纳为精神残疾类别之下, 属于一种神经精神发育障碍[17]。而国内外医学界颁布的指南同样是将其如此处理, 例如: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编撰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中华医学会编撰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CCDM)》等[18]。
5 孤独症儿童行为特征研究进展
孤独症具有以下几个公认的行为特征:其一, 社会交往和情感互动缺陷。在西方医学界研究中经常将孤独症儿童称之为“星星的孩子”, 意指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就像是天上的星星一般, 在遥远并且漆黑的夜空之中独自闪烁着, 并不与周围的人群进行交流和互动, 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不可自拔。尤其是随着孤独症病程时间的延长以及病情的加重, 此种情况愈发明显, 甚至在家长或者是朋友在呼唤其名字时仍然没有反应, 并不考虑或者是察觉包括父母在内的情绪变化, 最常表现出对周围世界的“漠不关心”。当孤独症患儿处于熟悉的生活环境或者是面对熟悉的人时能够做到最基本的语言甲流, 缘由在于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在症状早期语言功能发育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在2~3岁之后, 孤独症儿童对于当下发生的情景反应明显变慢, 经常性的答非所问, 在说话时谈及的话题天马行空, 对于自己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则能够滔滔不绝的讲述十数分钟或数十分钟, 却并不在意其他人是否对自己说的话题感兴趣。并且在言语描述内容中鲜少涉及情感的释放以及互动, 不善于安慰他人的负性心理等。此外, 无论是国内研究成果还是国外研究成果均揭示了一个相似的特征, 即:孤独症儿童面目表情识别与正常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 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往往回避眼神的对视, 部分患儿岁虽然不会回避, 微表情的侧重却不同, 继而表现出理解困难的情形[19]。
其二, 言语或者是非言语沟通困难。目前临床发现的孤独症儿童绝大多数是由于家长发现孩子语言功能发育明显滞后于年龄的增长, 在发现异常后前往卫生医疗机构就诊方得以明确诊断。例如:正常儿童年龄在2岁左右时已经熟练使用语言了, 而孤独症儿童则没有掌握此项功能, 或者是仅掌握几句简单的称呼性语言, 部分患儿说话时与“机器人”类似。现代医学研究对完整的言语定义包括了具有强烈的语言交流意愿及需要、能够正确理解言语信息中的意义、可以准确定位言语信息真实意义的词汇、将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由抽象状态转换为实际发音。孤独症儿童可能伴有一个或者是全部环节的问题, 当其缺乏明显的交流意愿时, 孤独症儿童往往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 “呼而不闻、视而不见”成为其真实写照, 此种情况下必然不会有言语的形成。第二个环节问题则是孤独症儿童并不能够准确理解整句话所包含的真实意思, 在于他人进行交流时经常表现为“镜像语言”或者“回声式语言”, 即:他人说什么, 孤独症儿童完全机械模仿。第三个环节问题为当前孤独症儿童最为常见的情形, 经常表现为日常说话书面色彩浓厚, 部分无法正确分辨别人的言语中是善意的玩笑还是恶意的嘲讽, 并且也经常会因为选词不当而引起其他人的误解。第四个环节问题则主要体现在发音上, 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通常与“机器人一样”机械性的复述, 缺乏情感色彩。最新研究指出, “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 AS)凸显出的语言特点已经成为孤独症亚型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被列入到了“孤独症谱系障碍”之中[20]。除了上述言语沟通障碍外, 非言语沟通障碍主要体现在先天性疾病患儿之中。在发现新奇或者是感兴趣的事物后儿童会通过“一拍二指三看”以引起家长的关注, 即:拍着家长的同时向其面部望去, 并将引起自己兴趣的事物指给家长来确认家长的表情, 此过程专业性学术术语叫做“共享注意(joint attention)”。而存在先天性缺陷的孤独症儿童一方面不具有主动发起共享注意的能力, 另一方面则存在被动的共享注意缺陷, 当其指向一个方向是往往无法及时做出反应或根本就不会做出反应。
其三, 重复刻板行为。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 重复刻板行为是其极其明显的标示, 通畅包括身体动作的刻板重复(甩手、耸肩、书本或者是笔不停翻动等)、物体分类按序摆放(将玩具按特定顺序排列, 一旦打破该顺序就会引起孤独症患儿强烈抵触)、日常活动安排(按照设定好的时间表从事相应的活动, 在时间即将到来时不停地盯着钟表, 多或者少一分钟都不行)[21]。
6 讨论
综上所述, 关于儿童意外伤害的研究成果较多, 尤其是流行病学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为明确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类型以及制定干预对策提供了有力帮助。依据现有文献资料, 本文总结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主要分为交通事故、溺水和窒息、跌倒/坠落、烧伤/烫伤四种, 并且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各自发生率仍然处于明显上升态势。提示临床以及孤独症儿童家长应更加关注孤独症儿童安全问题。现有研究成果中与孤独症有关的成果多集中于含义、行为特征方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孤独症含义均不存在着异议之处, 差异仅在于名称的不同, 但是并不会对各项与之相关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然而, 在儿童意外伤害的成因, 尤其是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成因研究上国内外医学界却暴露出了明显的不足, 特别是关于成因分析, 所研究的对象侧重于正常儿童, 而孤独症属于一种精神残疾, 前者所得论断是否能够完全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目前尚不得而知。此外, 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并且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问题并未引起医学界的足够关注, 使得研究进度明显滞后于西方医学界, 给临床治疗及干预工作带来了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 本文总结今后医学界关于孤独症儿童的研究方向将着重集中于以下几方面:①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类型。尽管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对意外伤害类型做出了明确的总结, 但是其是否适合于孤独症儿童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而目前无论是我国还是全球范围内孤独症儿童数量及发病率均呈现出明显上升态势, 所以孤独症儿童安全问题势必会成为今后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议题。②孤独症儿童意外伤害预警机制的建。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愈演愈烈, 包括我国在内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孩子已经成为家庭的重心。孤独症儿童发生意外伤害后不仅给自身身心成长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同时也会进一步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所以围绕已经明确诊断的孤独症儿童开展预警机制的研究, 采取超前预警的方式来防止及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毛平, 何薇, 曹海梅, 等.湖南省某贫困县学龄前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分析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 13(9):77-80.
[2] 欧阳菊香, 刘冬生.1933例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住院病例分析.中国卫生统计, 2014, 4(2):323-324.
[3] Sciberras E, Bisset M, Hazell P, et al. Health-related impairment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DHD: a community-based study. Child Care Health Dev, 2016, 42(5):121-125.
[4] 吴康敏.我国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干预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1(10):1009-1011.
[5] 赵华硕, 卞静, 何鹏, 等.徐州市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1(10):1069-1071.
[6] 孙媛媛, 吕陈灏, 王卫卫, 等.我国儿童意外伤害研究现状分析.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 20(2):176-179.
[7] Cheng YW, Fletcher EN, Roberts KJ, et al. Baby gate-related injuries amo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0-2010. Acad Pediatr, 2014, 14(3):255-260.
[8] Roach JP, Acker SN, Bensard DD, et al. Head injury pattern in children can help differentiate accidental from non-accidental trauma. Pediatr Surg Int, 2014, 301(1):101-104.
[9] n琨, 项骁, 王D, 等.北京市7334例住院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5, 10(5):431-434.
[10] Case ME. Distinguishing accidental from inflicted head trauma at autopsy. Pediatr Radiol, 2014, 44(4):257-262.
[11] 王文超, 张玉侠.儿童意外伤害及预防干预的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 2013, 9(19):95-97.
[12] 王梅, 张海丛, 张群, 等.基于眼动的孤独症儿童词语理解特点的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 22(3):252-256.
[13] 方琳.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相关因素488例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4, 22(1):98-100.
[14] 杨玉玲, 薛玲, 崔立华, 等.淄博市农村3~6岁儿童意外伤害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4, 22(1):93-95.
[15] 王文超, 张玉侠.上海部分地区儿童意外伤害的临床调查及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4, 22(8):865-868.
[16] 伍小云.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游走行为的研究进展.绥化学院学报, 2017, 10(1):88-91.
[17] 骆名进, 宋海东, 刘健, 等.儿童孤独症社区早期综合干预现况及可行模式探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7, 14(1):82-84.
[18] Henry MK, Zonfrillo MR, French B. Zonfrillo, Benjamin French, et al. Hospital Variation in Cervical Spine Imaging of Young Children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cad Pediatr, 2016, 12(4):444-449.
[19] 张丽艳, 袁茵.孤独症儿童非语言沟通障碍及其教育干预策略研究.绥化学院学报, 2016, 15(1):102-104.
[20] 阿尔祖古丽・牙合甫, 阿斯木古丽・克力木, 热依拉・阿不拉, 等.综合干预训练对不同年龄段孤独症患儿的效果及对策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6, 10(4):732-734.
方法:从中医对多动症的发病机制与穴位循经按压治疗的作用原理,作规范化整理,分析拟定儿童多动症的穴位循经按压治疗方案,并用于153例多动症儿童的随机分组观察治疗,治疗组76例采用穴位循经按压方法治疗,对照组77例给予哌醋甲酯口服。2组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应用拟定的诊疗方案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5%(P
结论:课题提供一套自拟并应用的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诊疗方案,治疗有效易行,安全无毒副作用,对多动症治疗有独特帮助,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 规范化 穴位循经按压 诊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04-02
儿童多动症的推拿按摩治疗在多种专著和多动症中医治疗文献中有所提到,但少见系统的诊疗方案论述,特别是穴位循经按压治疗。“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是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下达的科研计划课题,现就该课题中自拟的本疗法诊疗方案和应用疗效报道如下。
1 从规范化整理自拟诊疗方案
1.1 病名及概述。儿童多动症又叫轻微脑功能失调综合征(MBD),在西医有多种称法,国际通用名在ICD-10为多动,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称儿童多动症。本方案采用儿童多动症(以下简称多动症)。现代多归入儿童心理行为类疾病[1,2]。多动症在中医没有专指病名,中医纳入“脏躁病”、“躁动症”、“失聪”、“健忘”等范畴[3,4],中医儿科学归入心肝系病症。本病学龄儿童患病率国外为3%-9%,国内为3%-10%,14岁以下患病率为7%-9%。男女发病比例为3∶6。ADHD是儿童常见的精神心理行为障碍疾病,其核心症状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等,伴随症状较多,由此引发身心健康问题。症状发生于7岁前。
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诉就诊的儿童甚为常见,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柳州市中医院少儿心理脑康科共接诊建档以此症为主诉的3-14岁儿童2017名,经鉴诊提示类似症状不仅见于多动症,还见于伴有或单发的儿童品行障碍、学习障碍、心理情绪障碍;以及其他类似多动症表现的正常或感觉统合失调儿童;部分脑损伤脑瘫康复后儿童;语言或精神行为发育迟滞;孤独症及阿斯柏格综合征、癫痫患儿等,各病虽然病因和特征各异。但1736例有类似症状的患儿经辨证加减使用本法治疗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中99%的家长及患儿乐于坚持接受本法治疗,依从性良好,提示本法还可用于治疗有类似症状的非多动症儿。就诊的ADHD患儿中81%伴有睡眠障碍、焦虑烦躁、食欲不佳等症状中一种或者多种。学龄期ADHD患儿常共患学习困难和多动性品行障碍[5]。国外追踪研究发现1/3患儿成年后有人格障碍、冲动失控和行为。严重危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为国际性共同关注疾病[6]。由于身心症状多重复杂,至今仍缺乏理想治法。以哌甲酯为代表的中枢兴奋类有效药物哌甲酯不良反应为失眠、焦虑、食欲减低等,正好也是部分多动症患儿本身常伴随的症状,致使用药受限。针刺外治对儿童有一定痛苦不易接受,因此,探讨有效的穴位循经按压的手法外治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2 诊断依据。
1.2.1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ICD-10诊断标准及CCMD-3中ADHD的诊断与评分标准,症状积分和病情量化分级为:①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各9项,每项评分标准:0分:无此表现;1分:偶有一点;2分:较常见;3分:很常见。②按积分病情分级(度)标准:轻度:8~24分;中度:25~39分;重度:40~54分。本方案诊断还参考持续性注意操作测验(CPT)结果,轻度以上注意缺陷为有注意障碍的客观指标[7]。用CRT标准化自动化智力测验(瑞文智测)筛排低智。
1.2.2 中医证候诊断。本研究根据文献和临床实际常见证型的权重依次分为: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主证要点为多动多语、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大便秘结,盗汗,少寐多梦易梦呓,学习成绩低,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心肝火旺证:除多动多语、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外,做事莽撞、急躁易怒,好惹扰人,面赤口渴,多汗,大便秘结,学习成绩不佳,舌尖红,舌苔薄或微黄,脉弦或弦数:心脾不足证:特点为多动但不激动暴戾、偏食纳少,多伴神疲乏力、小动作多,面色萎黄、学习成绩不良,舌质淡常有齿痕,苔薄白,脉濡缓;痰火内扰证:多动多语、躁动不安、急躁易怒更突出、常难以安静学习,小便赤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偏腻、脉滑数。其他比例较少的证型如肝郁脾虚等也可见。但临床表现常多证候交错,甚至证型间界线不分明,体现出本病多脏失调的复杂性。
1.3 治疗方案。基于各证候交错复杂,我们在自编拟定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诊疗方案时,注意从多脏腑失调和病位关系立法处治。基本取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心、肾、肝、脾俞穴,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劳宫,督脉及百会穴,经外奇穴四神聪穴等。操作方法和步骤: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头侧,以拇指点按百会、四神聪及大陵、劳宫每穴1-2min;双手重叠自大椎至长强以掌按法按压督脉,并结合震颤法10次;拇指按揉双侧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各1min;可根据患儿病情特点有所侧重,辨证加减取穴。方法为:心脾不足加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每穴1-2min,摩腹5min;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加搓揉两胁肋等;伴有遗尿加七节骨、三焦俞、三阴交,躁动取任脉等。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按压前与患儿沟通治疗目标,自控放松安静的时限与鼓励,做好家长与患儿的心理辅导。
1.4 护理和健康指导。辩证施护,注意饮食、睡眠调理与生活规律。多吃富含锌、铁、钙、维生素和蛋白质类新鲜食品。忌食干炸辛辣肥腻过甜生冷之品,重视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指导,避免体罚患儿。
1.5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积分及Conners多动指数量表的减分率[6,8,9]。治愈:治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达不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症状积分不足8分),多动指数1.5;无效:积分下降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提议,疗效评价由副主任医师以上,本方案主要由有多年儿童神经心理行为疾病诊疗观察与融合中医治疗经验的高级医师进行或指导疗效评价,疗效观察时间在一个疗程以上。
1.6 难点分析。儿童多动症属于难治病。临床症状和证候表现错综复杂,涉及身心健康多方面。病情随年龄发展虽然部分多动症状有自然减轻趋向,但并不能消除注意力水平、学习行为和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存在的问题。如何防治和减少伴发的精神心理行为障碍和身心多重损害是难点。需要不断挖掘经穴治疗宝库,在整体观治疗中发挥中医手法外治的优势。
1.7 应对措施。一是从多脏腑失调论治,重益心神、补肾精、调肝魂、健脾气;二是从阴阳失衡论治,本病本质为阳动有余,阴静不足,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是本虚标实之行为情志失调性疾病,治法注重调和阴阳;三是确立整体治疗观,调情志、饮食、睡眠,注意起居、季节气候和环境等,注意改善机体生理心理功能状况。对难治性病例采用多途径、家、校、医院多环境配合防治,并保持发挥按压外治优势。
1.8 适用范围及禁忌。本方法属于非药物疗法,适用于治疗不同年龄、各种类型的多动症,以及有类似多动症表现儿童,特别是伴有睡眠和情绪障碍等症的患儿。禁忌:饥饿、局部皮肤病变、损伤等。
2 应用的疗效观察
2.1 疗效比较。对2008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在柳州市中医院少儿心理脑康科经确诊并严格筛排的153名6-14岁多动症儿童进行随机分组治疗观察[10]。治疗组采用穴位循经按压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哌醋甲酯口服。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智力水平和病情程度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总体疗效见表1。
2.2 不良反应。对照组新出现食欲减退10例,伴失眠、头痛头晕7例,伴面部抽动1例,攻击行为4例。经调整剂量和对症处理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4/77)。治疗组仅1例在治后1周出现攻击行为增多,坚持按压2周后控制,发生率为1.3%(1/7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X2=12.3,P
2.3 对常见伴发症状的改善。临床观察ADHD治疗组对睡眠障碍、焦虑脾气躁的改善率达93%(57/61)。
3 讨论
3.1 建立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多动症诊疗方案的依据。“循经络选穴”是中医常用的选穴方法之一,穴位循经治疗是根据某一经络脏腑失调有病,即可选用该经络循行或相关经络上的腧穴所在特定部位(穴位)来治疗的规律,中医又叫“远取”。循经穴位疗法可有针灸、手法按压等,本法属于小儿重要的手法外治。由于不同经络组穴和手法按压具有不同的治病作用,因而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可通过探讨病机病证和观察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3.2 本法治疗多动症的作用机制。利用经穴的刺激反应来调节机体实现疗效是中医有效治病的重要方法,刺激可以是针刺或手法。穴位循经按压是根据中医经络腧穴治病的原理,结合现代医学的诱导神经、循环、消化和代谢等生理机制,用特殊手法物理刺激体表经穴和神经,以达到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安定神志、协调脏腑和调节神经的目的[3,4]。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经络穴位是沟通联络外部体表和内部脏腑的重要渠道,穴位具有接受刺激、双向调节、诱导平衡的特性,能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由表及里治疗疾病。中医认为多动症(ADHD)发病是由于五神脏气机失调、阴阳失衡所致,经穴按压可平衡阴阳。在中医经典论中“阴主柔静,阳主刚躁”,多动症本质为阳动有余,阴静不足,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是本虚标实之行为情志失调病。《素问·宣明五气篇》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藏神”。五脏故称五神脏。中医认同多动症是多脏腑之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最常见为心肝肾脾失调,致学龄儿童多种症状[11-13]。确立循经按压治疗本症的治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小儿心常有余,心阳易亢,一旦失调则心神不宁,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夜寐不安;肾阴不足,可致患儿健忘、失聪,动作笨拙和遗尿;肝阳偏旺致患儿冲动兴奋,性情暴躁;脾不足,致意不自制,情致多变、故难以自控[3,11]。多动症患儿多样复杂的症状是多脏腑气机失调所致。本研究基于中医的系统认识,从经络循行部位与主治脏腑病变的特性来论治,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心俞、肾俞、肝俞、脾俞,用以益心神、补肾精、调肝魂、健脾气;重用督脉之百会穴,系因督脉为阳脉之海,能督管一身之阳经,取之调合阴阳,而百会穴又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由络入脑,脑为“元神之府”,故百会穴以治疗“脑病之要穴”著称;取经外奇穴的四神聪,以醒脑开窍益智,治疗患儿因肾精亏虚,脑失精明所致动作笨拙,学习反应钝迟[3,14,15];所选手厥阴心包从现代中医角度能治疗脑病之精神心理疾病,其中的大陵穴、劳宫穴是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要穴。组穴据病情加减侧重,如对阴虚阳亢烦躁儿,治疗用胸部手法取任脉,系因任脉为阴脉之海,能总管任一身经络之阴经,以协同督脉共助平衡阴阳等。促进患儿体内(脑神经)自我调节,渐使兴奋和抑制、动与静趋于平衡[4]。按摩能使多动者安静[16],故治疗后可见患儿从根本上改善多症状。
3.3 疗法特色。本疗法安全、易行、经济、疗效稳定,适用于不同年龄、各种类型的多动症,由于其具有不扰乱人的生理节律、安全无毒副作用,家长放心、儿童有舒适感主动接受、依从性良好,有助于与患儿沟通教育,特别是能帮助在3-7岁ADHD症状已明显的患儿早期干预治疗,以及伴有睡眠障碍、食欲不佳、抽动等症状的多动症、对药物不耐受、依从性差的患儿治疗。若服药患儿配合穴位循经按压还可减少药量,避免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10]。
参考文献
[1] 魏金铠,粟克清,高顺卿,等.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5-180
[2] 杜亚松.儿童心理障碍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7
[3] 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3-177
[4] 苏树荣.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
[5] 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5-207
[6] 冷方南.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59-162
[7] 魏金铠,粟克清,高顺卿,等.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5-180
[8] 陈贵延,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220-223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9
[10] 陈世英,黄玲.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0):2167-2169
[11] 宋迪黎.五神脏论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J].中医儿科杂志,2011,7(4):12-14
[12] 刘冬,张新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0,25(2):328-329
[13] 吴惠春,甘君学.儿童多动症中医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费大学学报,2010,34(2):293-294
[14] 黄玲.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9,27(1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