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1篇

1坚持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与养鱼生产全过

程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是基于我国北方地区渔业生产季节特点、鱼类生长特点及渔业生产特点而实施的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学改革,即从每年四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在水产养殖专业教师带领下,到校外水产养殖生产实践基地,开展为期半年的亲鱼培养、鱼苗繁育、鱼种培育、成鱼饲养、鱼类越冬全过程养鱼生产实习[2]。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完全脱离了校园“舒适”的环境,如环境卫生的物业管理、品种多样的食堂餐食、外卖洗衣房的方便快捷等等,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生活区域及生产区域卫生保洁、衣服被褥清洗、餐具自行清理等各种日常生活安排。这是很好的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习惯养成培养期。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方案,结合实习项目和任务,划分实习小组、分配居住寝室、落实生活及生产区域值日制度,制定与个人实习成绩挂钩的寝室及生产场所卫生检查标准,以“大家长”的身份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的同时,一步一步指导学生什么时间进行寝室通风、被褥晾晒、洗衣做饭(有时会安排学生帮厨)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看到劳动成果的快乐、体味到在校学习时后勤服务人员的辛苦和家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每一份付出的辛勤。半年实习下来,学生们变得勤快了、眼睛里有“活”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尊重为他们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的人们,自立自强自律意识明显增强。

2坚持将生产劳动教育与养鱼生产全过程实

习相结合,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渔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在池塘养鱼实习过程中,都要面临着劳动关,即与养鱼生产紧密相连的劳动关,如打伏草、肥水发塘、池塘清淤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用劳动获取养鱼丰产丰收的喜悦。打伏草是在池塘养鱼生产中,由于池塘周边杂草翻生,即容易藏匿敌害,又影响池塘通风。为了避免用药除草后因降雨将残留药物淋溶到池塘而破坏养鱼水质,所以常常采用三伏天晴天中午气温最高时用镰刀沿杂草根部去除,即可有效遏制杂草再生。同学们在老师及渔场师傅的示教下,顶着烈日,弯着腰、流着汗,手上磨出了水泡,但为了实习小组集体荣誉和自己负责池塘的养殖产量提升,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晒黑的脸庞、长成了老茧的手掌,相互帮助后的喜悦,都将这份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融入到了养鱼生产实习的成果中,由衷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与伟大。又如在养鱼生产实习中有个“发塘”环节,即将1cm左右的小鱼苗(俗称水花)通过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经15d~20d长成3cm左右小鱼种(俗称夏花)的生产过程,其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就是通过施粪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刚开始,同学们抵触情绪很大,粪肥往往大味又脏,谁都不愿意去做,甚至认为生产企业应该直接购买“开口饵料”或渔场工人施肥进行天然饵料的培养,不是实习应该完成的任务。在指导教师认真讲解肥水发塘高效环保又节约成本的专业知识原理和亲身示范下,原来带着手套口罩“全副武装”的同学们,看到一车车基肥被渔场其他池塘养鱼工人拉走的时候着了急,撸起了袖子、甩开了膀子,“抢”了起来,并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粪肥中加入1%的生石灰,即杀菌消毒又提温促进发酵,使投放到池塘中的粪肥短时间内培养出天然饵料,看到投放的小鱼苗吃着可口的食物长得快又不得病,给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用劳动获得了渔场师傅、企业领导和实习指导教师的肯定,真切体会到了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和用生物技术进行养殖生产的安全、生态与高效的环保意识提升[3]。

3坚持将志愿服务性劳动教育与养鱼生产全

过程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懂得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在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中,在带队实习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立鱼病防治、水质调节、投饲技术等志愿服务小组,在实习之余为当地及周边水产养殖业户提供技术咨询和上门服务。周围渔场交通不便,自愿服务队小组或徒步,或骑自行车、乘坐三轮车等往返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路程,采集水样检测分析、收集病鱼样本进行解剖镜检、鱼池实地踏勘等,提出水质改良方案、饵料投喂方法和鱼病防治措施,常常一忙起来顾不上吃饭,来不及换装就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当池水好了、鱼吃料了、病鱼少了,鱼户亲切称他们为鱼大夫时,那份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志愿服务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美和劳动带来的快乐。

4结语

通过师生共同参加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实践,深刻体会劳动教育特征具有: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者是最光荣的,重点是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4];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认识世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5]。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翟秀梅.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提升学生服务能力的研究[J].黑龙江水产,2019,(4):6-10.

[2]刘畅.《水产品营养与烹饪》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水产,2021,40(3):38-41.

[3]朱世荣,颜相君.高职院校水产养殖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J].黑龙江水产,2019,(4):34-35.

[4]田曙曦,陈文钦,周乔.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水产,2019,(4):38-41.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2篇

(1.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贵州正安563400;2.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作者简介:王金娜(1988-),女,研究生,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E-mail:895609959@qq.com

通讯作者:安苗(1970-),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水产动物增养殖的教学和鱼类种质资源。E-mail:gzuam@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22

虹鳟(Oncorhynchusmykiss)又称彩虹鳟,三文鳟。体呈长纺锤形,吻圆、鳞细而圆,背部和头部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银白色,体背、体侧与鳍上有分散的小黑点,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上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并延伸至尾鳍基部而得名。虹鳟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鲱形目、鲑鳟亚目、鲑科(Salmonidae)、鲑属(Salmo),是北半球的冷水性鱼类,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西岸,是适应性较广的一种冷水性鱼类[1]。虹鳟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要求水体流速在2~30cm/s之间,溶氧量达到5mg/L以上,水温为8~18℃(稚鱼生活的适宜水温为10℃),最适生长水温为16~18℃,没有明显的生长下限温度,只要水不结冰就能够摄食生长;虹鳟为短日照型鱼类,其繁殖季节为10月至翌年的2月。

虹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驯化养殖的经济鱼类之一,为典型的肉食性、冷水性鱼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几乎不含胆固醇,并且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DHA、EPA等优点[2]。美国在1874年就开始了虹鳟鱼的人工养殖,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养殖虹鳟鱼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人工增养殖探索,如今虹鳟鱼人工养殖已遍及世界五大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地区不断扩大,养殖产量不断提高,养殖方式也由单一的池塘流水养殖,发展到海水、淡水网箱、围栏养殖以及湖泊水库增养殖。相对而言,我国进行虹鳟鱼的人工养殖起步较晚(比国外晚近一百年),最初是在1959年,朝鲜金日成主席赠送50000粒发眼卵以及6000尾当年鱼种,由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负责试养成功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虹鳟鱼试验场,从而揭开了我国的虹鳟鱼养殖序幕[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广大消费者不仅对水产品需要的数量日益扩大,而且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人们对淡水养殖的鱼类需求而言,中高档的冷水性鲜活鱼(如虹鳟)将逐渐取代传统的鲤科鱼类产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生活中补充蛋白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由于虹鳟鱼具有形态别致、容易上钩等特点,现已成为极好的旅游垂钓对象;又由于其具有刺少、肉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产量高、生产经济效益好等特性,已经成为目前最具广泛养殖前途的推广对象之一。

1国内外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1.1国外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虹鳟鱼,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西岸,阿拉斯加的克斯硅姆河、落基山脉西侧的加拿大、美国以及墨西哥西北部是虹鳟鱼的天然分布地域。虹鳟具有陆封型、降海型、湖沼型三种类型,陆封型虹鳟生活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的上中游水域中,是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类型;降海型虹鳟包括冬季入海与夏季入海两大群体;湖沼型虹鳟生活在比较深的冷水及其沿岸带水域中。1872年美国的生物学家将野生虹鳟鱼发眼卵从太平洋西岸移往内陆进行养殖试验,他发现虹鳟鱼的发眼卵具有便于运输、其稚鱼开口便食人工饵料适合于家化养殖的优良性状,从此以虹鳟鱼为主的冷水性鱼类养殖很快传到欧亚大陆,如今已成为遍布120多个国家及其地区的养殖鱼类;美国华盛顿大学道纳尔逊博士,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从降海型虹鳟鱼中选育出生长快、怀卵量多、肉质鲜美的速生品系,并很快传遍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虹鳟鱼养殖业已经发展为世界性的水产养殖业,养殖方式主要是淡水集约化流水养殖、海水网箱养殖以及淡水网箱养殖;20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主要养殖虹鳟鱼的国家的养殖总产量高达46万t,其中美国、挪威、智利、英国、加拿大、日本、法国、丹麦及意大利等国家,依次被称为鳟鱼的养殖大国,这些国家的年生产量都在2万t以上;目前法国的养鳟场达800多个;日本的养鳟场从1877年接受美国赠送的10000粒虹鳟鱼发眼卵开始,到现在已经遍及全国;丹麦的大小养鳟场也达600多个;而美国作为最早养殖虹鳟鱼的国家,如今已有45个州进行虹鳟鱼的养殖[5]。

虹鳟鱼的养殖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动了虹鳟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1920年美国西部鱼类营养研究所,开始了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营养生理学研究;1957年提出虹鳟鱼全价配合饵料的饵料配方;针对饵料成本高的问题,日本在1962年研发了成本较低,适合于广泛使用的全价配合饵料;全价配合饵料的产生,解决了因营养不良导致的育成效率低下的问题,促使虹鳟鱼的养殖饵料进入了社会商品化的新时期。此外,在虹鳟鱼的生物学研究上,科技工作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1937年,美国的学者通过改变光周期的方式促使虹鳟鱼性腺成熟提前的研究取得成功;1962年,日本东京大学野村等人通过光控制虹鳟提前产卵并获得成功。有研究表明,雄性虹鳟鱼的性成熟较早,因此会使生长受到阻碍,但可在稚鱼期通过性转变的方式将虹鳟鱼全部雌性化,然后放入12℃的水体中生长14个月,结果其生长迅速,体重可达500g以上;另有资料显示,虹鳟鱼养殖的过程中,细菌与病毒性疾病是集约化养殖虹鳟的主要威胁,而美国、挪威、日本等虹鳟鱼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在虹鳟鱼病原、病因、预防以及治疗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1970年,虹鳟鱼养殖业已经成为生物学基础研究雄厚、经营管理科学以及养殖技术先进的水产养殖业[6]。

1.2我国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家鱼养殖业相比,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新兴产业,直到20世纪中叶才传入中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7]:

第一阶段:1959年至1965年是虹鳟鱼试验养殖及初期发展阶段。1959年朝鲜主席金日成赠送50000粒发眼卵以及6000尾当年鱼种,由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负责试养,并于同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虹鳟鱼养殖试验站,从而揭开了我国的虹鳟鱼养殖序幕;1963年,该试验站育成我国第一代虹鳟成熟亲鱼,并取得人工繁殖的首次成功;1964年,北京市接受朝鲜平壤市赠送的24尾虹鳟亲鱼、200尾当年稚鱼,并在北京市水产研究所试养;1965年,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虹鳟鱼养殖试验站迁移至宁安市渤海镇莲花村。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6年是虹鳟鱼养殖停滞阶段。1968年,虹鳟鱼发眼卵生产能力达到200万粒,向黄河流域的几个省、自治区提供发眼卵并推广虹鳟鱼的养殖技术;经过近10年的虹鳟鱼人工养殖试验,养殖技术基本具备了推动虹鳟鱼养殖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但1966年以后,刚刚起步的虹鳟鱼养殖业停滞了10年。第三阶段:1980年前后是实验研究的恢复阶段。我国虹鳟鱼养殖业从1978年开始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将渤海虹鳟鱼试验场扩建成我国唯一的综合性冷水鱼试验站,通过该站的规划设计以及设施改造,建起了封闭遮光式自流水孵化室;此外,该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中国虹鳟鱼养殖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基地以及国内外虹鳟鱼养殖科学技术交流的窗口;1980年以来,我国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逐渐增多,农业部以及有关省、市,先后多次组团前往法国、日本等考察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并向海外派出留学人员,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第四阶段:1981年至1983年是政府指导、大力宣传阶段。为了向广大养殖户普及虹鳟鱼的养殖技术,1981年,原国家水产总局在北京市水产研究所举办了首次虹鳟鱼养殖技术培训班。第五阶段:1984年至1988年是扩大生产规模,向产业化发展阶段。1984年,全国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培训班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举办;1984年至1988年,全国性的虹鳟鱼养殖、虹鳟鱼繁殖育种的前沿技术讲座,先后两次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举办;1987年,我国将虹鳟鱼养殖列为国家科委的星火计划,并在吉林、山东以及黑龙江等省实施,虹鳟鱼养殖业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第六阶段:1988年以后是虹鳟养殖业的稳步发展阶段。1989年,中国水产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际性冷水鱼养殖技术研讨会”,增加了我国对虹鳟鱼养殖前沿技术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技术与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第七阶段:1996年至今,虹鳟鱼养殖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迅速的发展。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虹鳟鱼游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北京市延庆、怀柔等六个山区县的虹鳟鱼游钓业已经初具产业化规模。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虹鳟鱼发眼卵的年生产量已达2500万粒~2800万粒,全国已有虹鳟鱼养殖场达800多家,主要分布在山东、北京、辽宁、甘肃、黑龙江、云南、山西以及浙江等29个省、市、自治区;虹鳟鱼的主要养殖区为山东、北京、辽宁以及甘肃等省、市,这些地方虹鳟鱼的产量,占国内虹鳟鱼总产量的90%以上[6]。

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现已由山泉水养殖,发展到水库以及海洋养殖,由单一的流水池养殖发展到网箱养殖,并扩展至旅游业,成为旅游业上的一个亮点和游钓的对象。虹鳟鱼的养殖、游钓在我国一些省份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推动旅游业发展与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

2国内外虹鳟鱼养殖现状

虹鳟鱼是重要的淡水以及半咸水鲑科养殖鱼类之一,尤其对于欧美地区的国家而言,因其发眼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温度较低、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力也较强、孵化时间较长、比较适合于长途运输、便于引种,所以虹鳟鱼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最为广泛的冷水性经济鱼类[8]。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开始于1959年,虽然已经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现阶段,我国正在加快开发冷水资源,扩大冷水性鱼类(如虹鳟)的养殖规模与范围,但其实际产量较低,仅占全球虹鳟鱼产量的0.05%[9]。目前,我国市场年消费虹鳟鱼总量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国内养殖产量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极大部分仍需要依靠进口。到上世纪80年代,虹鳟鱼养殖业成为了世界性的水产养殖业,已经推广到86个国家和地区[10],其养殖方式主要是集约化流水养殖、海水网箱养殖以及淡水网箱养殖,美国的虹鳟鱼养殖业以淡水养殖为主;日本自1877年从美国引进虹鳟鱼发眼卵开始,迄今养殖鲑、鳟鱼类已经达到27种;欧洲国家挪威、丹麦、瑞典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大型海水网箱养殖虹鳟鱼,其虹鳟鱼养殖设施研制以及高脂肪饵料的开发均占世界首位[11]。

虹鳟鱼是我国冷水性鱼类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养殖方式根据水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山涧溪流水(如贵州山区);二是地下涌泉(如山东济宁);三是井水(多在南方地区)等进行流水养殖;四是水库或水库坝下河道设置网箱进行养殖(如刘家峡水库)[12]。辽宁省采用水库底层水进行虹鳟鱼商品鱼的养殖试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3];南方虹鳟鱼养殖场多设在高山、冷水泉、谷地等区域[14];甘肃省虹鳟鱼流水池养殖面积达1?6万m2,网箱养殖面积达0.35万m2,虹鳟鱼年产量达1222t[15];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发展壮大,目前在东部地区至杭州市、西部地区如新疆、青海等地、南方地区至广东省、北方地区至黑龙江等29个省、市、地区进行引种推广;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需求量将会逐渐增加,因此,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发展潜力更加巨大[16]。

3虹鳟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与方向

3.1虹鳟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虹鳟鱼养殖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虹鳟鱼的养殖场大多数属于自主经营的单位,并且还有许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其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经济效益不明显;二是虹鳟鱼生产效率较低。我国虹鳟鱼养殖生产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单位水体的产量和人均生产方面。有研究表明,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主要是流水池养殖,其产量通常在30~40kg/m3,但不同地区的人均生产率具有较大的差距,高达20000kg/人·年,低至5000kg/人·年,有的地区则更低。

3.2虹鳟鱼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与国外的交往更加密切,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能够促使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支持下,开始使用高能量饵料,降低了虹鳟鱼的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户的养殖收入,有力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向专业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积极稳妥地引进国际先进的养殖技术,建立苗种、饵料供给体系,促使虹鳟鱼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继续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的养殖户,实行规模化、集团化生产经营,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不仅能够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虹鳟鱼养殖业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玉祥,高峰,曲淑珍,等.虹鳟鱼养殖及项目开发与效益评价[M].北京市: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2]刘雄,王昭明,金国善,等.虹鳟鱼养殖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3]王洪亮等编著.虹鳟鱼实用养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4]农牧渔业部水产局.虹鳟鱼养殖资料汇编[M].1984.09

[5]李勤慎,陈静.冷水性鱼类养殖实用技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王昭明,吴凡修,深希顺.虹鳟鱼养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张红敏.论我国冷水鱼养殖[J].农家科技,2013(8):218

[8]李明华.伊朗虹鳟鱼养殖[J].水产科技,2006(5):39-42

[9]杨建宝.甘肃金鳟部分形态学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以及IGF-I、IGF-Ⅱ基因的SNPs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D].甘肃,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

[10]马志坚,朱国强.虹鳟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黑龙江水产,2009(4):23-28

[11]张秀荣.欧洲虹鳟养殖概况[J].齐鲁渔业,1995,12(1):47

[12]郭焱,马明宝.虹鳟养殖技术之二-新疆天然水域虹鳟增养殖前景分析[J].中国水产,2007(11):39-40

[13]刘丽艳,袁国志,刘学光,等.虹鳟鱼养殖技术之一利用水库底层水养殖虹鳟[J].中国水产科学,2003(03):47-48

[14]李周明.南方虹鳟鱼养殖技术[J].福建农业,2012(7):37

[15]陈昌.甘肃省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技术研究[D].甘肃,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5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鲤鱼;养殖;高产

中图分类号:S965 文献标识码:A

1 鲤鱼优质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1.1 选择养殖池塘

养殖鲤鱼的池塘适宜选择一些交通方便、电力充足的地方。对于长期养鱼的旧池塘,为了确保其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应每隔一段时间对池塘中的淤泥应进行清理。一般养殖池塘总面积约为0.267hm2,水深2~2.5m;池塘水透明度应达到25~30mm,池底以砂壤土且平坦为宜,池水溶氧量控制在6~7mg/L,pH值为6.5~8.0。

1.2 鱼苗放养前准备

1.2.1 清整池塘

干池塘在冬季时应进行曝晒,以便于对池塘中多余的淤泥进行清理,之后对整个池塘用石灰2300kg/hm2化浆进行泼洒,再曝晒 1个月左右。这样不仅有利于池塘中有害气体的挥发,还可以对已板结的淤泥进行疏松。

1.2.2 调节水质

鱼苗放养前(一般为4~6d)需要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育肥,在养殖池塘内注入1.5m的干净水;将光合细菌、发酵鸡粪、液体肥水型氨基酸等混合物均匀泼洒(25t/hm2),这样可起到杀菌、育肥水质的作用;均匀泼洒芽孢杆菌来保持池塘水色[1]。

1.3 放养鱼苗

鲤鱼养殖的效益与鱼苗质量的好坏直接有关。在鱼苗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健壮活泼、全身无病灶及大小均匀的优良鱼种,并且鱼苗品种应尽量选择当地养殖的品种。同时,应根据当地渔市价格及养殖池塘的计划产量、面积、水质和养殖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鱼苗放养量。此外,为避免鱼苗将病菌带入池塘,在放养前需要用3%食盐水进行消毒。根据上述池塘条件,通常可以放养10cm长的鲤鱼种,4000尾/667m2为宜,并且还可放养15cm长的鲢、鳙鱼搭配养殖,500尾/667m2为宜。

1.4 喂养

1.4.1 喂养的饲料

若养殖鱼苗的体重为100g/尾左右,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需达到35%;若养殖鱼苗的体重为100~200g/尾,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需达到30%;若养殖鱼苗的体重为200g/尾,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需达到25%。

1.4.2 喂养的方法

鱼苗初期,投喂饲料方式可向整个池塘均匀泼撒,随着鱼苗的逐渐长大,应使用投饵机进行投喂。科学把握投饵量是喂养鱼苗的关键,在喂养过程中不能投喂过多或过少,每次让鱼吃到8成饱为宜。此外,还应灵活掌握池塘水质、水温、鱼体大小、鱼体健康指数及天气情况等。

1.5 养殖日常管理

鲤鱼养殖日常管理主要做到“三分养,七分管”。使用池塘增氧机应根据天气情况来确定,一般下雨天半夜使用,阴天早上使用,晴天中午使用,若遇到天气不好或有浮头现象时,应延长使用时间,并且要提前开机[2]。此外,为随时掌握池塘水质情况及池鱼情况,每天必须坚持巡塘,至少2次,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1.6 调节池塘水质

鲤鱼的生长与摄食与池塘水质的好坏有着直接关系。对此,应高度重视池塘的水质问题,尤其是进入夏季后每天早晚应坚持巡塘,水温升高的情况下,应将水位增加至3m,为保持池水的水质,应定期向池塘中注入新水,同时对池中生长出的杂草或杂物应及时清除,并观察鱼类是否正常的生长与活动。另外,在8~10 月期间,为防止泛塘,每天应使用增氧机增氧;为净化池塘水质,每隔20d应向池塘内泼洒微生态制剂。

1.7. 病害防治

防治养殖病害,前期宜采用中草药。养殖中后期每隔20d左右应进行一次消毒、杀虫。为预防细菌性鱼病或病毒,应在每10kg的饵料中需是添加1kg三黄粉及0.4kg食盐,每隔16d连续投喂6次,2次/d。其中,三黄粉主要包括大黄、黄芩及黄柏,比例按照5:2:3为宜[3]。

2 养殖试验结果

本次养殖试验从2012年4月开始投苗至2013年7月捕捞为止,其中养殖时间为440d左右,其中捕捞商品鲤鱼总总量为9745.5kg,其中平均单位产量达到85~140kg/hm2,单条鲤鱼重量平均为1.9kg,鲢、鳙鱼产量为4527.8kg,其中鲤鱼养殖获利29236.5元(以3kg/元标准计算),鲢、鳙鱼养殖获利11319.5元(以2.5kg/元标准计算),极大的提升了鲤鱼养殖的产量与经济效益。

3 结语

在鲤鱼养殖试验过程中,通过采用健康、生态的养殖技术和模式,有效利用了自然水的资源优势,科学使用增氧机,定期清理养殖池塘,进一步提升养殖池塘水质,从而降低因池塘污染而引发鱼苗疾病几率。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科学、合理控制鱼苗饵料的投喂量,而在鱼苗疾病防御方面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原则,从而实现高效、高产的鲤鱼养殖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士罡,李为学.鲤鱼饲养优质高产高效四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10(05):37-38.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4篇

(1. 海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海兴 061200;2.沧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沧州 061000)

摘要:内陆盐碱地池塘养殖,由于地下水高pH、高碳酸盐碱度、离子比例失调的特性,对池塘的水交换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养殖过程多采取少量多次逐渐补水的原则。入夏后,随水温升高,残饵、粪便等的蓄积,水质富营养化增强,水中藻类繁殖与衰败的突变速度加快,若藻相不能很好控制,给养殖生产会带来较大影响。笔者近几年在指导盐碱地养殖生产过程中,充分采取系列措施,使得藻相平衡得以维持,水环境得到很好调控,有效防止了由此引起的病害发生。

关键词 :盐碱地;池塘养殖;藻相平衡调控

盐碱地水产养殖是海兴县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主要内陆养殖模式,随着养殖技术的日趋成熟,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为养殖户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盐碱地水产养殖因受到水源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养殖多以加水补水为主,水交换量受到一定限制,一般很少换水,这把养殖过程水质的调控提到了较为重要位置,尤其维持池水藻相的平衡更是养殖中突出的工作。近年来在海兴县盐碱地发展中因转水和不良藻类旺发而引起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多有发生,并成为影响盐碱地养殖的主要危害因素。近些年为防止因藻类变化带来的病害发生,提高池塘养殖的成功率,我们针对盐碱地水产养殖的特点和藻类生长的特性,采取了系列调控措施,并通过在多处养殖池塘开展生产调控试验,总结形成了一套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对维持水质稳定,促进产量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养殖池塘藻类形成危害特点

1.1初春和秋冬

盐碱地养殖池塘初春由于气温低,水中藻类繁殖较慢。地下咸水高pH、高碳酸盐碱度和离子比例失调及钙、镁等含量较高,以及较为清瘦的特性,为三毛金藻的繁殖提供了条件,尤其新开发池塘,由于池水肥力弱,更易发生三毛金藻病的危害。几年前每年都有多处池塘发生该病,给养殖生产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响。发病池塘目视往往呈现出淡黄绿色,透明度较高,达50 cm以上,养殖鱼类都集中于池边和池角,活力较差,多静止分布于水面下,没有浮头时在水气界面不断快速吞水,严重时驱赶不散,且鱼体粘液较多,体表挂脏,眼、鳍基部出现充血等症状。发病池鱼移入较好的水环境很快症状消失,活动自如。若时间较长或不及时处理,则出现大量死亡。该病在初冬水温转低、光照时间变短,水中营养物质降低后,绿藻等优势藻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生长繁殖变缓时,三毛金藻也易转化为优势种群,给养殖带来严重影响。一般初冬发病几率较春天低。

1.2夏季

入夏后随着水温的升高和水中营养物质的增多,藻类的繁殖速度随之加快,尤其进入盛夏季节,池水透明度降低,加上水交换量的制约,往往透明度低于20 mg/L,甚至达10 mg/L以下,夜间鱼虾经常出现浮头,或常处于低溶氧状态,气压较低和风平浪静时,缺氧状态更加严重,造成养殖鱼虾生长缓慢或停滞,晨起投喂多出现摄食量差、免食等症状。此时池水如不及时调控或遇有阴雨天气,很快发生转水,严重影响鱼虾的生长,直至死鱼现象发生。

2池水调控措施

2.1不良症状的对症处理

2.1.1三毛金藻的防控初春天气转暖后,根据池塘进水情况及时投放有机肥、尿素或商品肥水剂,促进池水绿藻、硅藻等有益藻的生长,使其较快转为优势种群。秋末和入冬前对需越冬的池塘在补足水量的同时,要注意适量投放商品肥水剂,使池水营养物质保持适当肥力,为初冬和冬季有益藻类的生长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样可有效防止三毛金藻病的发生,使池水有益藻类保持优势。

对于三毛金藻病发池塘要及时处理,一般直接泼洒碳酸氢铵5~8 mg/L进行治疗后,再把其它正常池塘较肥的池水注入即可。若碳酸氢铵不能及时泼洒,也可先沿池周鱼虾聚集的地方泼洒泥浆吸附藻毒素,注入其它池水,缓解症状后,再泼洒,以促进肥水。

2.1.2透明度较低池水首先增加增氧机的开动时间,防止缺氧发生,二是适当加大补水量,目的是稀释藻类浓度和补水增加水中的营养盐类,防止转水发生;三是选择池塘部分面积,适当投放杀藻药剂,杀死一定量的藻类;四是对杀死藻类池塘,为防止死亡藻类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时投放沸石粉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和微生态制剂,防止死亡藻类产生不良影响。

2.1.3池塘转水处理发生转水池塘,原因多是藻类过度繁殖,池水内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池水老化,或者阴雨天气,光合作用差造成。由于藻类的突然死亡,使得池水环境突变,对水中生活的鱼虾也产生严重危害,对此情况应及时采取补充新水,投放净水剂和肥水的措施,以促进有益藻类的快速繁殖。

2.2藻相环境的调控和稳定

好的藻相环境在于及时的调控管理,由于池水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因素参与的动态性平衡,因此调控也应相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而不是单单凭某一方面因素完成。近年来生产中我们正是通过合理搭配品种及密度、控制投饵量、控制水中的浮游动物平衡、投放微生态制剂、调节营养盐类、及时补水等系列措施来完成水环境的调控和维持相对平衡的。

2.2.1品种搭配及密度由于不同品种主要生活分布的水层区域不同,单独养殖一个品种往往会造成水体的浪费和环境不稳定,合理搭配,开展混养反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于池水盐度能够维持在8‰以下的对虾或鱼类养殖池塘,按300~600尾/hm2配养规格6~10尾/kg的鲢、鳙(鲢、鳙搭配比例按3∶1),对藻相的控制,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使藻类能够较长时间稳定在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对于以鲤鱼、草鱼等为主养品种的池塘配养少量梭鱼(按600~1 200/hm2投放)、南美白对虾(按7.5万~12万尾/hm2投放),可有效减少残饵对池水的影响,使池水水色变化变缓,对池水藻相稳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主养品种的密度对池水环境的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密度大,投饵多,鱼、虾代谢物多,补充到水体中的营养盐类和有机质就多,对水环境的压力就大。反之,则造成水面的浪费,降低产出效益。近几年通过养殖结果总结,海兴县盐碱地水产养殖最终产出水平一般掌握在对虾2 250~4 500 kg/hm2、罗非鱼11 250~15 000 kg/hm2、梭鱼4 500~6 750 kg/hm2为宜。

2.2.2控制好投饵量饵料投放要适宜,这就要多注意观察,鱼类投喂有饵料台较易观察。养殖期一般主养品种掌握在80%以上吃饱离台为宜,但后期可掌握达到90%左右。对虾养殖通常在投饵区选几处位置设置搬网,通过观察搬网上饵料摄食情况判断投饵量,一般掌握对虾2 h左右吃完为宜。另投饵要结合天气情况临时调整,阴雨天少投。

2.2.3保持浮游动物与藻类间食物链关系的动态平衡池塘水环境中浮游动物的量是影响藻类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池水中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以藻类为摄食对象的浮游动物量与藻类的生长要保持一定的相对平衡状态,过度繁殖会造成藻类被大量摄食,使池水透明度短时间内增大,藻类增氧、净化环境的作用消失。水生动物生长量与藻类生长量的适量平衡可有效控制藻类的过度生长,使藻类较长时间维持在生长的指数上升期阶段,保持池水环境藻类处于清爽、肥嫩状态,透明度在适度的范围内。浮游动物还可以作为鱼虾的饵料,因此它量的调控可以通过水体中养殖鱼虾的量控制,也可人为接种或使用渔药调节其多寡。

2.2.4渔用药物的使用对于盐度较高的水体,不能搭配鲢、鳙等淡水滤食性鱼类,浮游动物繁殖又较慢,可使用渔药控制。一般当水体透明度在30 cm左右,藻类还处于指数生长的停滞期前,即目视还处于鲜活嫩爽的状态时,及时用药效果最好。投放药物一般根据养殖品种选择使用硫酸铜(或与硫酸亚铁合剂)、漂白粉、二氧化氯等。药物投放禁止全池泼洒,一般在池四周或下风处部分水面投放,投放量按实际能够泼洒到的面积计算,以杀死水面中的部分藻类,达到控制藻类目的,对全池水环境又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为宜。用药浓度一般掌握在硫酸铜0.7~1 mg/L、漂白粉1~1.3 mg/L、二氧化氯0.5~0.7 mg/L为宜。

2.2.5定期注水补充新水是最好、最有效地调水措施,随着新水的补充不但起到补充水中盐类的作用,还可有效稀释水体中对藻类有害物质的浓度,并降低藻类的单位密度,为藻类的生长注入新的活力。定期注水是调节池水,防止藻类死亡,保持水环境嫩、活、爽的首选措施。

2.2.6其他措施为维持藻类的平衡,在养殖前期,水质相对清瘦或后期水体营养物质缺乏时,根据池水状况,可及时使用肥料,补充营养盐类,以补藻类的生长之需。后期水环境中有机质增多,水质较浓厚时,可投放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促进水体中有机性物质的转化,并为藻类生长提供充沛的营养物质。

3建议与结论

3.1建议

对于盐度较低池水调控,由于可移入滤食性的花白鲢,水中枝角类、轮虫等水生动物较易繁殖,再结合其它措施,一般较易做到。但对于盐度较高的咸水,合适的滤食藻类的鱼类没有,水生动物繁殖较慢,相对而言,调控措施单调,一般多以渔药控制为主。

3.2结论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第5篇

党的*全会提出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战略思想,作出了“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3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部署,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图”。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确保完成今年农业发展目标,打牢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加快推进我区农村改革和发展,现就抓好20*年秋冬农业开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20*年全区秋冬农业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为主线,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压缩稻棉、扩大瓜菜、增加养殖、发展加工,对接市场,加强板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扎实推进我区秋冬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目标是:力争全区秋冬播农作物总面积达12.4万亩,其中:夏粮0.8万亩,油菜1万,瓜菜4.5万亩,早玉米3.2万亩,其它2.9万亩,秋冬播农作物覆盖率达到85%以上,平均亩产值达到1000元;开发名特水产标准化板块基地1200亩,其中生态养蟹500亩,网箱养鳝200亩,鱼鳖混养500亩,使总面积达到2.41万亩;初步建成2.5万亩循环农业板块基地。

二、工作重点

种植业突出抓好早春开发,实施“四压四扩”:

一是压缩大小麦面积,扩大油菜、蔬菜面积。大小麦由常年的3万亩调减到0.8万亩,油菜、秋冬蔬菜达到4.5万亩。

二是压缩棉田套种,扩大其它套种。扩大以春玉米为主的菜—玉米—菜,春玉米—秋玉米—菜等套种模式,力争面积达到1万以上。

三是压缩冬闲田,扩大季节性作物。针对棉田面积大,退地时间晚的特点,积极推广种植绿肥,实现种地养地相结合。

四是压缩稻棉,扩大特色产品开发。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压缩棉田,扩大特色作物面积,力争在邓南街建成基地面积3000亩;水田重点抓好礼品西瓜及特种水产养殖,礼品西瓜面积达到1万亩,新开发特种水产板块基地1200亩。

畜牧水产业要以项目为支撑,大力进行水产板块集中连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名特水产健康养殖,加强猪场综合改造治理,探索循环农业新模式,扩大循环农业基地规模,加快发展以生猪为载体的“两型”农业。

三、推进措施

(一)明确调整方向,提升秋播秋调水平

全区各地必须站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谋划20*年秋冬农业结构调整工作。

一是要明确调整的定位。要从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破除小农经济观念,树立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思想,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破除就农业抓农业的观念,树立大农业思想,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得到大幅提高;破除传统粗放增长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破除单一型农业观念,树立多功能农业的思想,大力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破除农业投入等靠要观念,树立多元投入思想。充分利用政府的有限资金来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基地的机械化、设施化装备水平。

二是要明确调整的定向。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定位,秋冬农业重点抓好“四调”:一要调产业。大力实施“抓二举一促三”战略,以加工业带动种养业,促进“三高”农业(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向“两型农业”转变;二要调品种。大力发展高效、鲜活农产品生产,促进粗放种植向集约经营转变;三要调结构。大力发展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位一体、互生互补的三维农业,促进一维农业向三维农业转变;四要调模式。围绕主导品种,建立节本、增效、降耗的多种高产高效配套模式和核心技术,促进调整的渐进性,不给低效作物种植以空间,确保调整不反弹。

三是要明确调整的定性。要下决心把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又无法治理的产业从农业中退出去;要下决心把小麦、低产棉、低质稻等与现代都市农业定位不符的低效作物从农业中退出去;要下决心消灭冬闲田,大力发展冬季绿色农业。

(二)突出区域特色,推进板块基地建设

在巩固现有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鲜食玉米、礼品西瓜、新特蔬菜、名特水产等板块基地。

一是鲜食玉米基地:以邓南街为主发展鲜食玉米4万亩,其中早春播甜糯玉米2.5万亩,栽培模式以鲜食玉米—夏菜—秋玉米—秋冬菜、春玉米—秋玉米—秋冬菜等为主。

二是礼品西瓜基地:在乌金农场新增礼品西瓜1000亩,在东城垸农场、银莲湖农场新增2000亩,力争礼品西瓜达到10000亩。

三是蔬菜基地:充分利用国营农场的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新特蔬菜。在东城垸农场东荆阳光新特菜基地内,新增基地1000亩;在汉南农场优质茄子基地内,新增基地2000亩。

四是名特水产健康养殖基地:在湘口街新增生态养蟹500亩,网箱养鳝200亩,在东荆街新增鱼鳖混养500亩。

(三)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项目为支撑,加速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应用五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猪—沼—电—瓜菜”模式。构建以生猪养殖为载体,以沼气利用为纽带的“猪—沼—电—瓜菜”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循环模式,形成以坛山畜牧有限公司为主的2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与梦迪园公司为主的500亩快生菜基地循环组合;以金金公司为主的3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与汉南农场3000亩西甜瓜、苦瓜基地的循环组合;西湖洲生猪养殖小区2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与乌金农场2000亩礼品西瓜基地的循环组合;丰达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与东荆阳光新特菜有限公司2000亩新特菜基地的循环组合。

二是“猪—沼—鲜食玉米”模式。构建邓南街养猪专业大户、振兴猪场等10个专业猪场共10万头生猪与邓南街4万亩鲜食玉米基地的循环组合。

三是“猪—水蚯蚓—名特水产”模式。构建以东盛畜牧公司、永源养殖场、金汇养猪小区、康美养猪小区、银莲养猪小区等为主的10万头的生猪养殖与湘口街和东荆街1000亩蚯蚓养殖基地、湘口街和东荆街4万亩的名特水产养殖板块的循环组合。

四是种—养—加—销一体化生态循环农场模式。构建以坛山畜牧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态种养循环农场,实现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

五是零污染生猪养殖小区模式。构建以武汉鑫淼畜牧公司为龙头的零污染养殖小区模式。利用汉南区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作养猪场生物发酵物料,通过生物技术与先进的工艺技术,对养猪场粪便进行微生物发酵处理,使畜禽粪便完全腐熟并变为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再回田种植农作物。

(四)推广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到田入户率

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为重点,继续推进农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工作,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一是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全区秋冬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加强新品种引进示范工作。重点推广西瓜一种多收高效栽培技术,甜、糯玉米高产高效配茬栽培技术及土豆免耕栽培技术。扩大春玉米—快生菜—秋玉米—冬菜、玉米—西瓜、毛豆—辣椒、瓜稻等高效栽培模式。

二是健康养殖技术。在畜牧小区内,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操作规程,杜绝使用违禁药品和含有违禁添加剂的饲料。在水产养殖带重点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湘口板块主推河蟹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和池塘无公害网箱养鳝技术。

三是循环农业技术。依托国家农村能源项目,以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契机,积极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猪—沼—渔等循环农业模式。

四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土壤肥力调查成果,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五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依托绿色食品基地,加快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新增绿色食品品牌10个以上。

(五)抓好产销对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产品销售工作是重点。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继续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我区渔类加工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武汉卓尔生态工业园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加工园区,带动生猪、辣椒、玉米、名特水产品的加工增值,使我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要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带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新型的市场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业和农民提供购销、贮运和技术服务,发展壮大自己,突出抓好养猪合作社、养蟹合作社、养虾合作社、农机作业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农产品产销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专业运销大户、经纪人,带动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着力搞好农商联手,积极推动“三品三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进超市、进餐饮店、进流通企业)工作。

(六)注重防灾抗灾,确保秋冬农业生产安全

要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强化层级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气象灾害和动植物疫病、虫害的预警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要针对当前的旱情、虫病,及时向农民防灾减灾信息,指导农民科学防范。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依法实行强制性免疫,免疫密度要达到100%。加强抗体检测工作,确保口蹄疫、猪瘟抗体检测合格率90%以上,禽流感抗体检测合格率88%以上,鸡新城疫抗体检测合格率100%,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抗体检测合格率70%以上。加大动物检疫力度,确保动物产地检疫开展面100%、平均受检率85%以上、生猪屠宰和市场检疫率100%。

(七)落实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鉴于今年农业灾害较为严重,区人民政府对今年秋冬连片新开发的高效作物示范片带进行“以奖代补”,连片规模100亩以上、300亩以下的,每亩补帖100元;300亩以上、500亩以下的,每亩补贴20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300元。同时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强化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重点对建房、教育、生猪屠宰、外出务工办证等面向农民的收费进行清理整顿,及时依法依规处理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抓紧搭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街、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队服务点,做好信息、合同签定、政策咨询等工作,协调解决好土地流出、流入方用工、报酬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土地纠纷,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做好中央、省、市、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秋冬农业生产配套政策的落实工作,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