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测量;HTML5;移动应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心理测量提供了更多的方法与便利。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心理测量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与挑战。本文以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下简称“16PF”)为例,进行移动心理测量系统设计,系统架构对于类似自陈量表的系统有一定普适性。

一、需求分析

16PF是根据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而设计的一种客观评分测验,编制者为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研究所的卡特尔教授。

16PF主要测验十六种人格特质,其名称和符号是: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上述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每一种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度极小

本系统要求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及个人电脑上均可进行16PF测试并在测试结束后即刻获取测试结果,包括:(1)适用于

Windows、iOS和安卓系统;(2)准确记录计分键,并计算出

16PF各因素的原始分;(3)参照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常模,将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4)按标准分在剖析图上描出人格轮廓型;(5)可以进行单因素分析及次元人格因素分析;(6)可以进一步分析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等应用分析。

二、系统设计

图2.1 系统功能模块图

(1)受试者登记模块主要功能为:1)同意信息采集和测验协议;2)性别及年龄,以做常模提取依据;3)其他可用于更多分析的信息。(2)6PF测验模块主要功能为:1)分页显示16PF测验题目,受试者在线答题;2)系统记录答案并匹配计分键。(3)计算与分析模块主要功能为:1)计算单因素和次元人格因素的原始分和标准分;2)计算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分。(4)结果展现模块主要功能为:1)显示16个因素得分及雷达图;2)显示比较极端的人格因素描述,显示条件为预设判断(>7或<4);3)显示比较极端的次元人格因素得分及其描述,显示条件为预设判断值;4)显示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得分及其描述。

三、数据库设计

为便于调整和扩展,本系统将数据库分为测量信息库、测量过程库、测量结果库,结构如下:

图3.1 数据库结构图

四、系统实现

系统利用现有移动开发技术,基于微软的.NET平台开发,对于可支持HTML5的浏览器,可以跨平台取得基本一致的使用体验,系统站点图和系统测量结果界面如下:

图4.1 站点图 图4.2 系统演示图

结束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强,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将带来巨大变化,移动心理测量系统,具有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受试者与设备(手机)绑定、匿名性强反应较真实、测试过程自主化强、受试者(手机用户)多样化、样本丰富、交互性强、测试全程数字化、信息收集与处理方便等优势。但是其也具有很多缺点,如:由于大多利用碎片化时间,受试者情绪较易受环境影响,而受试者(手机用户)流动性强,也难以进行面对面指导等。在实际工作中,不是所有量表都适合转换入移动测量系统,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加以甄别,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第2篇

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发展功能

自我评价会促使人们进行自我验证,从而为自我发展提供动力。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一旦人们有了自我评价,就会努力确证他们的自我概念。特别是当自我评价是否定性的时候以及跟维护肯定性的自我评价的愿望相冲突的时候,人们就会进行自我校验(self-verification)。我们甚至喜欢跟那些能够维护我们的自我评价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的人之所以能够跟那些让自己并不快乐的人在一起,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自我评价是正确的。怀特(white)和哈金斯(harkins)经过研究发现,白人更愿意听取的意见是黑人的而不是白的,因为他们要寻求来证明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如果大人说小孩很坏,这些孩子就会表现很坏[9][10]。显然,自我验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对自我评价的自我证明。这样的自我验证过程对于主体自身的发展来说会有意义,因为如果主体的自我评价是正确的,自我验证会促使主体去表现自己,通过实践证明自己,而实践可以给主体提供发展的机会。即使主体的评价不正确,通过自我验证的过程可以提高主体的自我反思能力,在自我反思中主体会得到自我提高。

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会自我敦促,促使主体维持自我的一致性。人们通常会竭力在自己的各种信念和自我评价中间维持一致,不至于彼此冲突,这样就会经常导致我们的自我评价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异。因为自我评价一旦形成,我们就容易坚持自己的自我评价,而实际行为却必须符合环境的变化,环境会迫使我们采取的行为跟我们自我评价所预期的行为之间就会出现区别。也就是说,评价中的自我和行为中的自我不会始终一致。当实际的结果低于人们自以为能够达到的目标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沮丧、不满意以及产生其他各种郁闷感。当实际的结果低于人们自以为应该达到的目标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害怕、担忧以及产生其他各种焦虑感。善于自我敦促的人会采用各种方法来减少自我评价和实际行为之间的这种差异(self- discrepancy)[11][12][13][14][15]。这样就有可能消除自我评价中不正确的因素,从而使自我评价更加正确。在自我评价的意义上,自我发展是指不断提高做出正确自我评价的能力。

(2)自我实现功能

跟自我验证功能密切相关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使主体进行自我证实,并为自我实现提供动力。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一旦人们对自己形成了相对完整和定型的评价,就会想方设法通过证实自己的能力来减少对这种自我评价有威胁的各种负面影响。例如,若在一个方面一个人的自尊受到损害,他/她会寻求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弥补。也就是说,人们会努力不断地反思自己,并证实自己的价值。这种自我证实的功能已经有科学证据的支持。例如,石特乐(steele)等人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学理科和商科的学生到指定的地方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专集,然后对他们选择清单进行检核。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发给实验室工作服。结果发现,除了穿实验室工作服的理科学生自外,其他学生都对自己的喜好有所夸大。因为实验室工作服对科学人格有提醒作用:真理比个人尴尬更重要。许多理科学生由于在实验室的科学工作,逐渐会形成一种对追求科学真理的崇敬感和高尚感。一旦穿上实验室工作服,这种感觉会起作用。在这种感觉的作用下,他们会更加愿意说真话。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这种方式来自我证实。例如,如果你说我唱歌不行,我就会用我更擅长的弹吉他等等方法来证实自我[16][17]。在这里,自我评价对自我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作用,因为为了自我证实,主体必然会将自己的自我能力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在心理学里,自我证实跟前面的自我验证是从不同侧面来说明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自我验证体现的是主体从反面去验证自我评价;而自我证实是从正面证明自己的自我评价的正确性。由于这种差异,自我验证更加有利于自我发展;自我证实更加有利于自我实现。当然,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也会对自我发展有促进作用;反之亦然。只是两者的主要功能不同而已。

(3)自我完善功能

自我评价有利于主体的自我完善。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当人们形成自我评价之后,有的时候会感到自我评价的某个方面受到威胁(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她就会加倍努力地寻求对这种自我评价的社会承认。例如,高尔威泽(gollwitzer)做了一个实验:选择一些自认为有前途的舞蹈人员,要求其中一半人描写他们最好的舞蹈老师,而另外一半描写他们最差的老师。然后,再问他们何时可以在公众面前进行舞蹈演出。结果发现,那些描写他们最差的老师(因而感到自我评价受到威胁)的舞蹈人员认为自己可以在公众面前进行舞蹈演出的时间比自我评价没有受到威胁的人员平均早2个星期。因为他们感到描写自己最差的老师是对自我评价的某种威胁:要是说自己要晚些时候才能够演出,其他人会以为自己的舞蹈能力不行,因为其他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老师差。所以,在寻求对自我评价的社会承认的动力下,这些人会倾向于把自己能够演出的时间说早些。在实际生活中还有类似的很多例子:比方说,如果一个人在考试中失利,她/她会寻求某个人说他/她仍然很聪明,从而坚持自己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的自我评价;他/她也可能跟某人去争辩来显示自己仍然比别人聪明[18][19][20]。实际上,这也是要追求社会承认。竭力追求社会承认的人通常都有明确的自我评价。不过,这跟追求自我验证和自我证实还不一样:自我验证和自我证实都会有表现自己能力的行为(正面或反面表现),而追求承认仅仅是追求“名”,而不一定追求“实”。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第3篇

1 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论思想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物理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传统的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受制于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了达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物理能力这一目标,就应该创设一个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环境,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努力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制定课堂活动的原则

2.1 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

2.2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物理 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2.3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形式运算能力,要依靠具体的对象进行思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学会内化,适应形式思维。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模型的操作、生活实例的对比等多种活动方式,揭示抽象概念中的某种状态,某个横断面,并通过学生的个别活动来形成概念,提高思维的能力。

3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就是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得物理概念的具体步骤。其中,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情景的创设,活动中的议论和活动后的小结是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

3.1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

为了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抓住教材加工的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所谓选择,一是要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便于以点带面,以线成串;二是要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所谓转换,就是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超文本"。

3.2 活动情景的创设

从静止的平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首先应该把握好活动情景的超内创设这个控制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在了如下尝试:

3.2.1 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景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

3.2.2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景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思维的操练直接制约着物理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景,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一猜想--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

3.2.3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景

3.2.4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 情景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 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在进行练习、总结等反馈活动时,可组织学生把答案写在胶片上,用投影的发生来交流。

3.3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空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调控手段。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其选择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体活动必须贯彻在活动的始终,而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 。班级活动是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师的调空、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达到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3.4 活动中的议论和小结 议论和交流,是物理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有:(1)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2)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3)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的、有成效的课堂讨论。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第4篇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传统的数学教学理论把学生内部的思维活动解释为刺激――反应,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形成了教师教数学结论的单一通道,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了达到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目标,就必须改变传统教法,创设一个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环境。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努力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制定数学课堂活动策略的原则

1、学生主动参与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展,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

2、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相结合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数学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的同时,要鼓励个别学生及同学问的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个个体与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3、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形式运算能力,要依靠具体的对象进行思考。教师要针对性地制定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学会内化适应形式思维。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模型的操作、生活实例的对比等多种活动方式,揭示抽象概念中的某种状态,某个横断面,并通过学生的个别活动来形成概念,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4、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原则

课堂活动仅仅是学生数学活动的一部分,正确处理好课内课外活动的关系,可以给课内活动开辟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课外活动既可以作为课内活动的辅助和准备,也可以作为课内活动的延伸。课内活动处于主导地位,通过课内活动可以调控和扩大课外活动的成果。例如:学习面积和长度的教学后,我们通过量旗杆和切生日蛋糕等课外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

数学课堂活动的操作策略,就是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得数学结论的具体步骤。其中,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情境的创设、活动中的议论和活动后的小结是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

1、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

为了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数学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抓住对教材加工的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所谓选择,一是要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便于一点代面,一线成串;二是要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所谓转换,就是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超文本”。

2、活动情境的创设

从静止的书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首先应该把握好活动情境的创设这个控制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3、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调控手段。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其选择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体活动必须贯彻到活动的始终。而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班级活动是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师的调控、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解决达到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

4、活动中的议论和小结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道路景观,街道景观,研究视角,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随着国内外城市道路改造与更新的不断发展,其理论体系在日益完善。相关理论实践在各国发展并不同步,因而本文不以历史脉络为线索来进行综述,而是以已形成的理论成果的研究视角为出发点进行综述,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从道路功能的的角度研究、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研究、从视觉角度研究、从生态角度研究以及从设计手法角度研究五个方面。

1. 从道路功能的角度研究

20世纪初期,汽车在欧美国家的大量使用使“速度”成为当时道路改造与设计的主要因素,道路的主要功能沦为“交通功能”,认为道路应当最大限度地保证机动车交通的安全和效率,城市道路的设计走向了工程技术化及标准化的方向。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和规划师很快接受了速度对于城市设计的颠覆性意义,认为在街道更新中应增加道路的宽度,减少道路交叉,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从此技术主义街道设计成为城市道路设计的主流范式。这种过分追求等级化和功能化的设计理念使街道空间蜕化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破坏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0世纪80年代,城市主义街道设计逐步发展起来了,它是以多功能街道为基本特征的街道设计范式,认为街道空间应成为一种社交场所,人们的交往活动应使街道成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鼓励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和停留,使步行成为一种生活和交通方式。对这一设计理念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是加拿大学者简?雅各布斯在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书中讲到“街道不应再仅被视作让汽车开得越来越快的动脉线了,他们应被视作必须为多种使用者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为了避免机动车对城市造成的破坏,雅各布斯提倡严格的交通管制,包括拓宽步行道的宽度,降低车速,不鼓励机动交通进入非必要区域等。她认为人行道上的社交活动与参加纪念性宴会是一样必要的,彼此不相识的人们聚集而亲密的社会模式是很重要的。街道趣味性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她还提出了著名的“街道眼”理论,即有活动产生的、被关注着的街道是街道安全的重要保障。总之,雅各布斯主张街道应从单纯的交通通道转变为多样化的复杂空间。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落实的她的想法。

另外,我国学者彭钢《城市街道活力的营造》(2006年)以及马水静《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北京城市街道活力研究》(2009年)都是对于道路功能所决定的街道活力的研究。

2. 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研究

道路空间形态主要包括道路空间高宽比、街道的轮廓线、道路界面等方面。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中运用当代一些建筑设计理论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对日本和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的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比较、分析和研究。从而归纳出东方与西方在空间观念、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书中讨论了空间领域内部与外部的涵义,指出了欧洲与日本,内与外的不同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墙与街道在形式与意义上的不同。在街道构成方面,芦原义信先生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及形态的视觉法则对意大利、英国和伊斯兰国家的街道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情境特征的宽高之比、广场空间的构成条件、阴角空间和下沉式庭院技法、密接原理和两次轮廓线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强调了街道的美学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

对于道路界面我国学者杜鹏在《街道界面的质感》(2006年)中,任琪在《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分析》(2007年)中分别做了深入的研究。杜鹏以纯粹建筑学的视角,从质感的角度对街道的界面进行了研究;任琪认为道路的视觉景观形象包括道路的建筑界面、道路景观设施界面、道路路面界面等,道路景观的生态环境包括道路的绿化界面、水体界面等。他强调了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分析的连续性、层次感和识别性。

3. 从视觉角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