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例如,清华大学070300化学的8个研究生方向:

01无机化学;

02分析化学;

03有机化学;

04物理化学;

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6化学生物学;

07有机电子学;

08化学生物学(制药)。

其中01-07的研究方向初试科目相同,都是: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45综合化学、843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1 当代大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生物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扎实,对生物技术发展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具备良好的科技强国的信念。但是,他们对高新生物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实验技术了解较少,生物科学实验实践技能较差,对生物科学科研精神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不足。有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当前的一些生物热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科学研究领域的认识不足。在理性上,有43%的学生是盲目的怀疑,或者是盲从专家和他人的观点,对事物较少有自己的看法;在探索求知精神上,“科学功利主义”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使得学生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在实证精神上,有62%的学生缺乏实验实证精神,偏重抽象思维,缺乏科学实验的精神和价值眼光。②此外,许多高校只注重生物专业课的常规教学,很少举办专门的科研活动,且科学技能培养与锻炼的途径缺乏,这使得大学缺乏浓郁的科学素养氛围,学生较难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由此科学实践能力也较差。

2 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的意义

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类及农林医药类本科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它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学科,和分子生物学一起同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并广泛渗透到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等的研究中,和农业、医学、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细胞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要理论与实践密切地联系着。随着生命科学自身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生命科学相关领域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建立与其专业层次、研究方向相符合的细胞生物学知识构架体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类及农林医药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的重要作用。然而,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应始终将其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如何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3.1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融合

  细胞生物学的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深奥、难于理解,教师可以试将抽象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有此联想起有趣的、熟悉的生活场景或事物,这不仅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动态化,使其容易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蛋白质的分选”时,引导学生由细胞社会联想到人类社会。细胞中的各种蛋白质发挥结构或功能作用的部位几乎遍布细胞的各种膜区和组分,只有当蛋白质各就各位并组装成结构和功能复合体,才能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这就好比在人类社会中,各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找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工作岗位才能发挥所长。总之,运用发散性思维,尽可能地将细胞生物学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配合以多媒体辅助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掌握。

3.2 侧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新颖性

细胞生物学发展极为迅速,随着科学家们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其内容处在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科的前沿和热点,讲述较先进的科学结论,跟踪国际上最新进展。此外,教师在注重教学的同时,宜以科研并举,以科研引导和促进教学;教学与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最新科研进展同步,使学生在正确掌握细胞生物学基础上学会解决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问题。如将教师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基础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结合教学内容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样既生动又贴切,学生又很熟悉,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亦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钻研精神。

3.3 增加细胞生物学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综合性实验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验原理和方法步骤较为复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正确使用仪器设备,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实验项

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准备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所需试剂,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安排实验进程,设计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由此可见,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由于实验条件和课时安排的限制,细胞生物学实验主要以基本操作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甚至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④因此,教师应根据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原则增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如我们精选了真核生物基因组的提取、纯化、鉴定、扩增、酶切、重组、转化、筛选的大实验,膜蛋白的分离与鉴定等综合设计型大实验,这些实验中的每个实验都构成了一个综合性整体,同时,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做到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每一次的综合设计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已学习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术,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正确的资料采集、整理、分析和归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组织各种“科学小组”,布置学科发展前沿的讨论,与全程科研训练对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细胞工程课程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设置

本课程自从2007年在我校新办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以来,根据学校对本科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并于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开设。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细胞工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方法、应用基础等内容。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发展,理论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基本建立。通过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已逐渐形成本校建设的特色课程。21世纪,生命科学全面快速发展。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趋势,在新办生物技术专业基础之上,2009年我校新办生物科学专业。然而,新办生物科学专业的困境是专业范围宽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高效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每位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必须认清的首要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我们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在培养学生方向定位上,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方向,兼顾生物制药等,但又与生物技术的培养方式不同。由于细胞工程是由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工程学等学科理论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崭新学科,因而被设定为新办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必修课程。

细胞工程课程在生物科学中的开设,是以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先修课程为基础。同时,将本课程的学习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互相补充和相互促进,为将来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生物制品的开发和应用、疾病诊断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教材方面,以李志勇编著《细胞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基本教材,以杨吉成编著《细胞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安利国编著《细胞工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等为主要参考教材。在教师队伍配置方面,既有细胞生物学领域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细胞工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全部由既具有扎实生物工程学相关知识背景,又有基础细胞理论与实验技术背景的骨干教师承担。

细胞工程教学内容的设定与改革

细胞工程课程的特色,是以细胞工程技术方法的基本原理为课程教学切入点。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理论的讲授与技术方法过程的介绍并重;在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方面,既有本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又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尤其是以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的基础知识背景,为本学科的理论教学奠定基础;通过将现有技术的原理、应用归纳,与本学科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讲解相结合;从内容上,客观系统地反映本学科相关领域应用前景、重点研究方向和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根据教学计划,细胞工程在我校总学时设定为80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验30学时。本课程的开设,一般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在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修完之后进行。细胞工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又与以上学科大不相同,本课程教学是以技术方法的原理为基础理论的学科,因此实验与理论教学并重。细胞工程课程的理论课程内容,根据研究对象一般分为三大部分内容,分别为:细胞工程概论与基本技术、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培养计划,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与调整。课程的内容重点在第一部分细胞工程概论与基本技术和第三部分动物细胞工程[1-4]。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摘要:概述了植物细胞分化的模式系统———管状分子分化实验系统的建立以及基于该系统的管状分子分化的生理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百日草;次生细胞壁;细胞分化;管状分子

管状分子(TraehearyElements,TEs)是维管植物木质部内导管和管胞的总称,皆为长柱状细胞,次生壁木质化,成熟后均缺乏原生质体,其功能是输导水分、矿质元素和机械支持作用。导管和管胞差别是,管胞无穿孔,管胞间壁仅有具缘纹孔,借以实现物质转运;而导管分子间的某些区域具有穿孔,多个导管分子通过末端的穿孔连接形成一个长的管道,即导管,与管胞相比,其输导能力大大增强。管状分子来源于形成层,由形成层细胞经过细胞扩增、次生壁沉积、胞内物质自溶、形成端壁穿孔等步骤而形成。管状分子分化已被作为植物细胞分化的模式系统,在形态结构、生化和分子组成、发育及生理功能上都具有明显的特点,是植物解剖学、发育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多年来,各国学者建立了整体实验系统和离体实验系统,对管状分子的形态解剖学、生理学以及分子机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百日草(ZinniaelegansJacq.)叶肉细胞离体培养系统是目前分化效果最好的实验系统,人们利用该系统开创性地研究了离体条件下管状分子分化的基本过程,并对管状分子分化的细胞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笔者拟对30多年来人们利用百日草叶肉细胞离体培养系统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为进一步阐明管状分子分化机制提供基础。

1离体实验系统的建立

因为管状分子形态随着分化进程而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包括环纹、螺纹和网纹次生细胞壁(SCW)的形成以及自溶作用。所以,管状分子分化被认为是植物细胞分化的模式系统。然而,大多数早期关于分化的研究,采用的是多细胞系统,这样的系统包含几种作为起始材料的细胞类型,为追踪单个细胞分化过程带来了困难。Kohlenbach和Schmidt发现,以机械法分离的单个百日草叶肉细胞可直接分化为管状分子,这促使Fukuda和Komamine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有效的、高频分化的实验系统。该系统已被全世界许多实验室广泛应用,有时根据特定情况仅仅对一些细节进行了修改。用液体介质浸渍百日草叶片,研磨后,以小网眼筛过滤,液体介质反复漂洗悬浮液,分离得到单个叶肉细胞。要注意:(1)材料要适当。取幼苗第一对叶,而非成年植物最嫩的叶片。(2)条件要适当。旋转培养转速为10r/min,0.3~0.4mol/L山梨醇调节渗透压,生长调节剂为0.1mg/La-萘乙酸(NAA)和1mg/L6-苄基腺嘌呤(6-BA),起始细胞浓度为(0.4~3.8)×108细胞/L。这样,几乎30%分离叶肉细胞,在适当的离体培养条件下,可半同步地分化为管状分子。

2细胞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百日草实验系统的建立促进了管状分子分化诸多方面的研究。初步的细胞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细胞分裂不是管状分子分化的前提条件,而一些DNA合成在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肌动蛋白依赖的微管重组,限定了次生细胞壁的特有格局;分化过程是动态的,细胞变化表现在次生细胞壁沉积前细胞器数量的增加,次生细胞壁沉积开始不久次生细胞壁木质化启动,原生质体逐渐自溶,初生壁非木质化部分的局部水解,分化过程终止。另外,百日草系统已清晰地证明,管状分子分化受植物激素诸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赤霉素、一氧化氮、乙烯、信号肽(例如CLE肽、木质素、植物磺肽素)的调控;另外,大量生化和免疫学研究,揭示了细胞壁成分诸如纤维素、木聚糖、木质素和其他次生壁特有分子的变化,以及自溶过程中的各种事件,诸如蛋白质和核酸的降解等。

3相关基因的鉴定与描述

人们也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分析了百日草实验系统中管状分子分化的分子机制。运用同源克隆法(例如,核酸酶ZEN1,肉桂醇脱氢酶和过氧物酶,b-微管蛋白,油菜素内酯合成酶和Rho/RacsmallGTPases),差示筛选法(例如,分化标记,管状分子分化相关的(TED)2-4(Tra-chearyElementDifferentiation-related(TED)2-4),果胶裂解酶),消减杂交法(例如,核糖核酸酶及分化标记、蛋白酶和木质素合成酶)、全面的转录组分析微阵列和cDNA-AFLP,分别鉴定了许多与编码管状分子特定事件相关蛋白质的cDNA,和限定管状分子分化特定阶段的标记蛋白。因为百日草转化方法尚不稳定,所以其分离基因的功能分析受到很大制约(例如,果胶裂解酶ZePel,TED4,过氧物酶ZPO-C)。然而,最近,通过基因枪法和电穿孔转染法,瞬间将基因或双链RNAs导入百日草细胞,成功地描述了其他基因的功能,这可能为管状分子分化相关基因功能的分析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4其他植物的研究

在利用百日草实验系统,研究管状分子分化调控的基础上,建立了拟南芥人工培养细胞的管状分子分化系统,该系统在油菜素内酯调控下,有30%~50%继代细胞分化为管状分子。后续的基因芯片分析表明,多数拟南芥基因在管状分子分化期间特异表达,这些基因包括编码植物特定NAC-do-main转录因子VND1-7的基因家族,借以最终揭示长久以来寻找的管状分子分化的转录开关。在某些植物和人工培养细胞中,VND基因被作为管状分子异常分化的有效诱导物。

5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展望

管状分子分化百日草叶肉细胞离体实验系统的研究在草本植物中广泛展开。该系统为诱导和促进管状分子分化的研究建立了有效的平台,并获得了一些关键基因和调节因子,初步揭示了管状分子分化的机制,为在单细胞水平上认识细胞分化和转分化途径、分化过程影响因素提供了可能,但复杂、精确的分子机制的构建仍需进一步研究。

(1)管状分子分化具有复杂的时空特异性,调控网络综合而庞大,虽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管状分子分化的基本调节激素,已有学者对2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他激素诸如赤霉素、乙烯、脱落酸、油菜素内酯等作用效果研究资料极少,所以,植物激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尚未明确。

(2)管状分子分化是植物细胞凋亡的典型例子,成熟的管状分子丧失了细胞核和细胞内容物,成为死的、中空的管状细胞。目前对管状分子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知之甚少,需要进一步探索。

(3)以草本植物百日草,甚至拟南芥为材料得到的管状分子分化的初步机制,是否适合木本植物,尚需验证。

(4)虽然百日草系统较为成熟,管状分子分化率和同步性较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仍需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游离单细胞的离体培养方法,摸索分化的最佳条件,提高分化率和同步性。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模式 探讨前言

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1998年才正式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由于它与人类的生老病死、日常生活、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成果产业化发展均息息相关,因此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从生物技术专业设立之初,社会即对该专业寄予了空前的热忱,高校也表现出极大的办学积极性。如今生物技术专业设立已有十几年了,该专业的办学和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对于普通高校,如何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如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要求的演变,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目前我们急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2]。

生物技术专业的多门专业学位课程均为生命学科的主干课程,因此,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随着生物科学专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被打破,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急需探索出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3,4]。我校作为一所教学研究型高校,学生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创新研究和基础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复合性、创新性能力为主。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是一个以理科为主的研究教学型学院,成立于2004年3月,目前仅浙江省就有15所院校招收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如何通过建立合理的培养模式,来突出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使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就成为我们专业办学的基本出发点。学院以“高起点、高素质、培养高端人才”为建院原则,科研教学力量比较雄厚。依托于我院比较雄厚的科研力量,建院至今,我们一直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主要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通过了七年多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对我校生科院生物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作一下初步的探讨和总结。

1.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在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院的主要人才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和全面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学现代实验原理及技术;具有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生物技术及相关基础学科的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在工业、医药卫生、食品、农、林、牧、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生物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模式

2.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增加综合性实验比重,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始终坚持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和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独立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原有的重复性和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在教学培养计划中的比重。例如:我们在《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去掉了验证性实验“细胞膜的通透性”、“植物细胞骨架的观察”等传统的实验内容,将“细胞的传代培养”、“细胞融合”、“细胞的冻存和复苏”和“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等实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大实验,该实验综合了多个知识点,不但让学生从细胞复苏、传代开始学习细胞培养相关的一系列实验技能,并将学生自己培养的细胞用于下一步的细胞凋亡检测实验中。改变以往实验材料完全由教师准备充分后、学生简单重复验证的状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和实施的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同时我们在实验安排上,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除了注重高效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外,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大量的课余时间,保证实验开出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科生科研活动工作是一项开创性的举措,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既充实和完善了学校既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行动计划活动体系,又对充分提高学生科研兴趣,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良好的学术之风、学习风气,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应用型的人才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5]。

2.2.1结合我院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自2004年建院开始,就提出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计划的构想,并付诸了实践。我院在师资力量、科研和设施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师生比例较低,完全可以满足绝大多学生的培养需求。在实施过程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形成了教学与科研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用“3+1”和“4+4”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在一年级就可以可以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通过与老师之间的双向选择进入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的天然药物、生物制药、肿瘤治疗和重大疾病相关蛋白质等专业方向实验室,并针对个人的兴趣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用准研究生方式培养应用研究人才。即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文献查找、阅读和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做起,直至能够自主立题、设计、实施和完成毕业论文相关的内容。通过这些环节,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设计能力、缜密的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不断提高,达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突出人才专业特色的目的。

2.2.2通过科研项目立项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

“挑战杯”是我院本科生科研实践中最关键的活动之一,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精神。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定期组织开展相关的答辩。我院作为全校性的科研发展重点优势学院,为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浙江省科技厅、共青团浙江省委、省教育厅共同组织实施了“新苗人才计划”,每个项目可得到5000元至8000元的科研扶持经费。在参与这样的科技竞赛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意义重大。此外,为营造学院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鼓励同学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学院特设立学生科研立项基金。目前已有多项本科生课题给予立项并资助。

目前我院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已有五年的时间,已经有了很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科研人才不断涌现和科研竞赛屡创佳绩上。2008年举办的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上我院获得二等奖一项。2006年开展新苗人才计划至今,我们学院已经有10多个项目获得5项经费资助。在浙江省首届高校生物学科专业技能大赛中,我院派出的4位学生均获佳绩。此外,我院还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辅助措施,例如:全面开放实验室,配备专用实验办公室、实验设备;安排一批科研骨干、学科带头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科研兴趣,以科研促进良好的学术之风、学习风气的建设,使学生成为受欢迎的应用型的人才。

3.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所面临的困难

目前我校专业实验室和本科生基础实验室对本科实践教学全面开放,这无疑在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管理、实验教师的指导等方面增加了负担。为了鼓励相关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积极性,学院除了保证教师在本科实验教学方面的教学基本工作量外,在教学工作量年度考核中,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在工作量认定方面也给予了适当的补偿。同时,为了尽量减少指导教师在精力和研究经费方面的负担,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根据教师自己从事的科研课题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选题,然后以教师指导为主,研究生指导为辅的方式作为主要的运行模式,这样将极大的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本科生在教师科研课题中所从事的基础性实验工作对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结语

在普通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实验课教学中采用新模式是革新传统实验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目前这一尝试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尽管在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于今后我们进一步完善,但该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优秀的生物专业人才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非常值得我们继续去探索和尝试。

项目基金:本文由浙江理工大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JPKC1016)和细胞生物学课程建设项目(YKC-Z10008)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敏,王利琳,王慧中,王世贵.面向21世纪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34-35

[2] 鄢高翔.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规模与质量关系的研究[J].生产率系统,2002,3:35-37

[3] 曾虹燕,刘跃进,张小云,冯波,张继红.地方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274-276

[4] 卢碧林,张敏,毛治超,赵红静.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2006,(4):59-61

[5] 郭祥群,洪艺敏.融教学科研为一体,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3:5-7